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1.34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1

每個人都對自己所在的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無論遇到多少磨難也阻止不了這種心情。

小時候抬頭看着腦袋上飄蕩不定的浮雲,會咿咿呀呀地晃動着手指,哪怕腿軟摔倒眼裏也滿是對這新鮮事物的好奇。再大一點,就會和一羣玩伴呼啦呼啦地探險“探險”,説是“探險”其實也就是在家周圍黑黝黝的樓道或農村黃昏下的田地裏走一圈,以滿足自己對未知地域的求知,因此,哪怕被困在黑暗中 一段時間,下一次也照舊繼續……

文中的“我”18歲,遵從自己內心對未知社會的探尋走出家門來到了柏油路上,像大多純淨的孩子一般認為“四海皆為家”,每一個人都是熱心助人的現代雷鋒,事實上“我”確實被人幫助了——願意用車載我一程,只不過後來被傷的悽慘。

餘華的這部短篇小説一經發表相信也是惹得讀者滿肚子話説,有對冰冷社會唏噓不已的,也有對“我”的天真感到可惜的,就像《農夫與蛇》,明明農夫對蛇付出了真心卻仍被蛇反咬一口 ,有人會説蛇沒有良心,知恩不報之類,也有人會覺得農夫實在太蠢,被咬也是應該。但這都不是農夫自己內心的看法。也許“我”在遍體鱗傷的當時看着眼前的蕭索會感到被背叛的苦悶,可是就像文中所説,窩在同樣遍體鱗傷的車中,“我”知道“自己的心窩也是暖和的”,在經歷了搭車不順,“朋友”背叛,村民毆打的身心雙重挫折之後“我”依然對這個世界,對自己的人生持有一顆温暖的心 。

“我”走出家門後最大的收穫不是 “人若犯我,我必十倍還之,”也不是“人心如此難懂,我只想宅在家中”,更不是“社會荒涼,我嗤之以鼻” 之類,而是從一個受人庇護的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當一面的大人。

文中 18歲的“我”已經走出了家門,而我還沒有18歲,但我一直渴望着一次遠行 ,我想去日本,坐在富士山下的櫻花山麓中描摹它的唯美;我想去非洲,坐在駱駝背上觀摩撒哈拉的深邃;我想去法國,領略盧浮宮中歷史積澱下的`威嚴。哪怕如今這些都還不能見到,我依然想來一次獨自的遠行,看一看鋼筋水泥世界那堅毅的輪廓,聽一聽翻山越嶺而來的海風的囈語,嗅一嗅埋藏了一個冬季的花香。即便遇到挫折,遇到人情冷暖,也不停下腳步。

正是因為地球本就有凹有凸,我們才會製造飛機、潛艇,遇到困難那就去克服吧!人生縱然漫長,可誰又能説磨難就很短呢?

我們對世界,對未知有着強烈的好奇, 磕磕絆絆一路走來,各種事情的經歷結束都無法將其沖淡,正是因此我們才會不停地走下去,長的是磨難,而短的是人生。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2

一個簡單的故事,也是一個讓人摸不找的故事,故事中的的司機是個歹徒呢,還是一個受害者,我無從得知。總之,主人公”我“是最壯烈的犧牲者。

”我“原來只想找個旅店,卻逢着了半路拋錨的火車司機。原本凶神惡煞的他竟不介意我反客為主般鑽上他寶貝的車廂。只經過短暫的攀談,”我“便以之為知心兄弟,以至於在又一次拋錨時,”我“強要出頭,阻止路人哄搶車上的貨物,結果被拳打腳踢。唯一可以維持生計的揹包也被兄弟般的司機帶着猙獰的笑容而奪去了,”我“只能瑟縮在支離破碎的車座上舐着傷痛。這就是”我“十八歲出門的遠行。

作者無疑在告訴我們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這個世道究竟有什麼樣的原形,一個不經世事,稚氣未脱的黃毛小子,帶這滿心的躊躇,滿懷的壯志,意圖窺探什麼是”江湖“。多少人在孩童時代都有這樣的夢想,想要在這個社會佔據一方席位。可是,這個社會真的這麼美好,和善嗎?

答案是否定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户,這樣淳樸的民風只存在與童話中,也正是這樣的童話使得各家子弟天真地以為自己所處在世外桃源之中,作者的這次遠行狠狠地請他吃了一塹。他天真的情感在一個不期而遇的情景中暴露無疑,心扉未經扣擊便早找敞開。於是,他吧一工人素未平生繁榮男子當作親密無間的哥們,可最後,本應該兩肋插刀的哥們狠狠否地插了他兩刀,一切都明朗起來。世道之深,非少年狂徒所能堪。人心不在,世態炎涼,路短不知馬力,和風怎曉草勁?未經生死,怎可輕易相信他人。

我並不期望世上充滿猜忌,可有不得不充滿猜忌。因為欺詐瀰漫着整社會,不得不人人自危。世上有許多偽善,這些偽善往往是由醜惡所扮演,當醜惡披上真的偽裝,邊橫行於世,為禍害人。為什麼人們在呼喚信任,因為它在世界上蕩然無存。

左右社會和諧的因素很多,世道永遠比想象的更加叵測,程老師昔日也曾提及”捨棄信任“的意向。與其不昏黑的世俗召喚信任的迴歸不如同流合污變得心懷猜忌。本文中的”我“本應是”信任“一詞的衞道士,結果被社會無情的蹂躪,玩弄直至遍體鱗傷。我想,殘存的貨車不單單是一堆破爛不堪的零件,它的軀殼被朵盡,只剩下光禿的肉體,它好比是人的`良心作者的也好,司機的也好,哄搶者的也好,投蘋果的孩童也好,都知識表象,內在的是一顆殘存的心。最後,作者回到車座,終於感到了温暖,因為他的良心沒有泯滅,雖然支離破碎。

我本也年少,論資歷也不該論及這摸測的社會,只是從我個人的眼光中評價它,所以寫的有些不知所云,可是,如若天真地認為社會是完美的天堂,那確是大錯特錯。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3

皎潔的月光又一次照亮了我的書房,它遲遲不肯離去,彷彿在等待着什麼。我獨自坐在小窗旁的桌前細細品讀着《十八歲出門遠行》。

書中講了一個十八歲的“我”步入社會的旅程。當夕陽逐漸落下,“我”看到了黃昏的頭髮,“我”不再貪圖旅途上美好的風景,迫切需要找到心靈棲息的地方,“我”覺得在旅途中不能沒有旅店,就像我的人生不能沒有理想。

在旅途中“我”迫切想搭車,可是連汽車的馬達聲都聽不見,“我”總是期待着高處,因為有一個信念一直支撐着“我”——中間的那個弧度中一定有“我”想要的旅店。可是想象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我”一次次地往高處奔,奔來的卻不是“我”滿心憧憬的旅店——而是車。

不過這也不錯,最起碼“我”可以搭車去尋找旅店了。“我”興致勃勃地跑了過去,遞給了他一根煙,給他點了火。於是,“我”便心安理得,因為他只要接過“我”的煙,他就的讓“我”做他的車。在他的車中“我”發現的一個籮筐,用鼻子聞,是蘋果。

等他修好車,“我”便對他説:“老鄉,我要搭車。”卻被他粗暴的叫滾開,“我”對他吼了一聲:“你嘴裏還含着我的煙。”他便友好地對“我”説上哪,“我”對他態度的180度大轉變感到大惑不解。由此“我”還因為給他的這根煙得到一筐水果。

車開着開着拋錨了,“我”只好下車。這時便來了一羣人,“我”跑過去問:“這附近有旅館嗎?”他們沒有回答“我”,卻問:“這車上是什麼?”他們得知是蘋果後便開搶,“我”被他們拳打腳踢。遠處又有幾個人蜂擁而來搶蘋果,“我”對司機説:“你蘋果被人搶了。”

他漠不關心,還在遠處嘲笑“我”。蘋果搶光了,遠處只剩下屈指可數的蘋果,“我”被他們打的狼狽不堪,抬頭看看夕陽的`餘暉,彷彿是為了看“我”的笑話遲遲不肯離去。“我”爬到車椅上,身體雖是遍體鱗傷,但“我”的心窩卻是暖的。躺在車窩裏想起了“我”臨走時父親對“我”説的一番話,沉重。

人要接受現實,要在現實中尋找安慰,學會坦然。少年雖然質樸、勇敢,但坦然面對現實時卻顯得無能為力。青春充滿困難挫折,我瘦小的肩膀要扛起很多的責任,也要學會忍受很多的事,冰冷的世界,人情的冷暖。我都要慢慢地適應,因為我憧憬長大,憧憬青春,憧憬未來,就要面對困難,挫折,還有黑暗。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4

青春當下,等待我們的是泱泱未卜的大世界。我們在一片混沌中喘息着,摸不到生命的脈絡,旁人嘴裏吐着迷惑人的話語像違法的黑廠房往潔淨的空氣中排放污濁。這條路,越往前走,越無知。莽撞,闖不出自己的小宇宙,只能沿着父輩為我們燃起的星星希望之火往前摸索。我想我陷入了一個困境,我需要靈魂上的支援。

荒蕪的心田被風吹着揚起煙煤,焦灼還在繼續。直到那天,我翻開了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

主人公擁有如此完美的十八歲——獨自一人,徒步旅行。他和所有十八歲的少年一樣懵然無知,他和所有十八歲的少年一樣血氣方剛,他和所有十八歲的少年一樣涉世未深、無所畏懼。所以當他的肩頭負上十八歲應負的紅揹包時,他並沒有絲毫的緊張感,而是義無反顧地向前奔跑。

在我看來,他的人生之旅,從十八歲啟程,在十八歲裏經受磨礪,最後於十八歲完成他的蜕變。

啟程,懷着滿腔熱血,他像一匹興高采烈的.小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他是一個毛頭孩子正在告別童年。從清晨走進下午,他尋不到一家旅店。他固執地想,旅途中怎可缺了旅店,正如人生缺不了理想。剛踏足社會,這是他萌芽的理智,幼稚卻不失道理。誠然,這看不見也摸不着的理想就像蓋茨比的綠燈,我們總向它伸出手去,卻只觸到它的光。但人生的海洋上,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帆。

沿途,他成了一隻船。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他顛簸着,心心念唸的,依然是不見蹤影的旅店。然而他以為自己找到了希望,他搭上了一輛車,即使它那麼破,好像隨時都會散架。但他不在乎。但輕信他人是要付出代價的,為着他的無知,他什麼都沒有了。其實我們都是這樣的,嘴上口口聲聲説着有不變的信念可以為其赴湯蹈火,一旦遇上了可取代的物質,原本繃着的精神就被安逸拖垮了。這條路那麼長,堅定信念沒那麼容易,貪圖一時歡快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終點,他卧在泣血的殘陽裏,那麼舒適,夜色從遠處趕來,吞沒了他。像參透了一般,原來一直要找的旅店,竟一直在這裏。兜兜轉轉,命運那麼荒唐,跟我們開一個又一個玩笑,遍體鱗傷過後,我們發現其實生活就是那麼簡單,但它被我們過得那麼複雜。俯首抬眉間我們跨過了時光的裂縫,世界仍轉動着,終於能跟上步伐。洗去青,直面責任。

輕描淡寫的卻刻骨銘心。沙丘連綿着,掩埋他的原本在黃沙中鮮紅刺目的揹包,正如悠悠歲月洗濯他的青澀。十八歲需要旅行,十八歲需要被放逐。流浪着,淌過海水再裹上黃沙。

是的,你已經十八了,你應該去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5

跨越了十八歲的門檻,第二次品味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與第一次讀後的感受則已截然不同。

當初翻開這篇文章時,我還只是個十七的小丫頭,剛剛結束了會考,總覺得文章所描寫的事物的景象,與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距離,我所能做的,就是羨慕文中的“我”可以有機會出門自由闖蕩外面的世界。

現在的我擁有出門遠行的基本條件了,以同齡人的眼光重新審視這部“出門遠行”的作品,居然發現自己與出門遠行的“我”有某些方面有着驚人的相似,幾乎產生一種性行相惜的感覺。

在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而言,從十六歲到十七歲,只是從花季進入雨季的一小步,而從十七到十八歲,則是從稚氣到成熟,從依賴家庭到自我獨立的一次大跨越。話雖這麼説,中國的這一代的確很少能在十七八歲時便能成熟地對待每一件事,並且獨立地生活在當今的這個社會中。正因為如此,我們這些已滿十八歲卻仍未走出温室的少男少女更是眼紅那些早已走出家門的同齡人,不論他們是否有本事能靈活應付每一次風浪的突襲。他們被承認了,可以光明正大地走出大門體驗生活,這一切的一切已成為被我們羨慕的理由,由此可見,我們是多麼渴望成長,渴望獨立,渴望被承認。

文中的“我”背起書包,“衝”出家門,“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我像是一條船”,路上所有事物“我”都把它們看成“熟人”而“等待地呼喚他們的綽號”,一天走下來,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我”把社會想得如此簡單,把它看成是校園的放大體。

雖然“我”在心中把社會美化了,但它殘酷的一面仍舊活生生地展現在“我”眼前。社會中人的冷漠與偽善在司機拒載,以及他聽説自己的'蘋果被搶劫時不僅毫不在意,反而對“我”的傷口幸災樂禍等事件中一覽無餘;他們的勢利與貪婪在“我”連續兩次捍衞蘋果的戰役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而他們的出擊更是在“我”的遍體鱗傷中成為不可磨滅的事實。

儘管社會是冷酷的,但“我感到着汽車雖然遍體鱗傷,可他信我還是健全的,還是暖和的”。可見,希望在“我”心中仍未完全消逝。

十歲的孩子就是這樣,不論前面有多少艱難險阻,我們總是可以看到好的一面。因此我們從不放棄希望,失去信心。我們有着不同尋常的正義的使命感,雖然我們有時莽撞,或許還很稚氣,或許把一切事物都看得過於簡單。但時間會帶走一切,並把我們磨礪得更為堅強,而希望,則會引導我們走向成功。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6

《十八歲出門遠行》,一看標題,我猜大家和我想的一樣:這部小説應該寫的是一個十八歲少年出門遠行時發生的一些趣事,或者是第一次深入接觸社會受到了什麼刻骨銘心的震撼,看完後我才發現並非這樣。但的確讓我若有所思,我從未讀過這樣的小説!

王蒙老師主編的《十八歲出門遠行》提供了各種成長圖景和成長經驗,本書選入的十一篇小説,可謂篇篇文筆優美,意境深遠,卓爾不羣,不愧為中國當代文學名家所作!與其它幾篇都是描寫成長喜悦的小説相比,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這篇小説給讀者更多的是提醒。餘華對人的洞察是魯迅式的絕望,於是主人公第一次出門遠行就被設計成傷痕累累的打擊與挫敗。

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帶給我強烈的`心靈震撼!情節雖是簡單,情境則不確定,讓我難以捉摸。小説是這樣的,它講述了一個少年遠行的經歷,開頭一段的描寫,給人以夢的感覺:“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我走在這條山區公路上,我像是一條船。”這種暈暈的感覺,好像是午後做的一個夢,主人公先是苦苦尋找旅店,但一無所獲,而後出現的汽車讓他獲得了暫時的舒適,但汽車的突然拋錨打破了他安逸的處境。接着老鄉湧上來搶蘋果,他為保護車上的蘋果而飽受拳腳,而司機不僅對發生的一切視而不見,還對着“我”快意地大笑,讓人迷惑。彷彿“我”的世界有一層朦朧的霧氣。我認為這篇小説的最大特點就是成功的運用了象徵的寫作手法,一開始出現的公路不就是我們的人生嗎?起伏不定,充滿了挑戰。而後出現的汽車,也説明人生是漂泊不定的,你不知道你會在哪裏拋錨,你只有在不斷的前進中才會發現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同時,我認為它也是機遇的象徵。一個人要想夢想成真,不單單要靠自己的努力,還要靠外部力量,當機遇來臨並且你能牢牢地抓住它時,夢想就實現了。小説中的“我”不就代表着成千上萬個像我們這樣即將步入社會的人嗎?小説中的“我”,奮不顧身的保護蘋果,卻被打的遍體鱗傷,只能自己舔自己

的傷口,汽車司機是最好的老師,他教會了“我”什麼是社會。我認為小説中村民和小孩子的打劫則是對道德強有力的嘲諷,人性被極度的異化。綜觀全文,作者餘華通過一個個意象諷刺了當今社會人性的扭曲,以及對青年的關注,希望他們不要隨波逐流。

讀過這篇小説,我認為世界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美好,成長必須要面對的是應對社會的黑暗面,適應這個社會。我們不能成為黑暗面的一員,但我們需要了解社會的黑暗面。同時,我們要守住自我,保持並傳遞正能量,沉着的走上成長之路,走向未來!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7

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這句話是我的座右銘,尤其是離開家,離開父母,在外求學的這段日子,我一直以這句話為動力,好好生活,好好學習。最近看了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使我更加深入瞭解了這句話的意義。

《十八歲出門遠行》,故事很現實,情節也很簡單。作者的父親為主人公準備了一個漂亮的紅揹包,讓他出門遠行去看世界。一個十八歲的少年,第一次出門遠行,在路途中遭遇了一段看似平常卻耐人尋味的經歷。在一位剛剛認識的朋友(自以為“朋友”)的司機車上,遭遇一場蘋果轟搶事件。欺軟怕硬的司機,面對集體的暴力,無動於衷,最後還惡毒地搶走了他的裝有錢和物品的揹包。主人公的頑強反抗,終因孤立無援而慘敗。他遍體鱗傷,不光是身體,也包括心靈。

我想,遠行對於每一個稚嫩的生命來説都是愉快而充滿新鮮感的。然而對於年輕的十八歲,遠行不是觀景,它意味着自己學會生存,遠行的目的就是必須走過去尋找旅店,需要通過跋涉換取幸福。

當主人公被打得遍體鱗傷,又冷又餓地坐在同樣遍體鱗傷的汽車中時,他想到:它的心窩還是健全的,還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窩也是暖和的。顯然,殘酷的現實社會與主人公起初所想象的背道而馳,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如意和挫敗之後,他並沒有放棄尋找旅店的最初夢想,他爬了起來,依然懷着一顆堅強而善良的心,並最終明白了父親當初的用意。

讀完這篇小説之後,我不禁讚歎作者餘華。他用平實的',幽默的語言,精巧的敍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同時也不乏冷冷的諷刺,無情的揭示了人性中黑暗、醜惡、殘忍的一面,以及主人公在青春初旅中的種種微妙的心情變化。也讓正走在青春之旅的我懂得要更加堅強和勇敢。

是的,人生是複雜而曲折的,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到種種的艱難和挫折。儘管如此,我們也不應灰心喪氣,而應在心裏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氣,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來,這也是成長中的收穫。最想要去的地方,堅決不能在半路返航,哪怕現實怎樣殘酷,都要堅持最初的夢想。

青春年少的我們總會如此的衝動,我們厭倦了周圍熟悉的一切人和事,渴望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能夠擺脱所有的約束與羈絆,在廣闊的天地中盡情發揮自我,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實現偉大的理想和抱負。

然而,當我們真的走出去之後,卻發現一切都不像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成長過程需要付出代價,只有在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失敗後,我們才能真正地成長起來。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8

閒暇之餘,我流連於書店裏。漫步在書的海洋中,品味着書的“味道”,欣賞着書中的“美景”。突然,一個新鮮的題目深深吸引着我的眼球——《十八歲出門遠行》。

我想:十八歲,正是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能夠出門遠行了。每一個未成年人都會眼紅走出家門的人,正因他們能夠擺脱所有的約束和羈絆,在廣闊的天地中盡情地發揮自我,實現偉大的理想和抱負。遠行對於每一個稚嫩的生命來説都是愉快而充滿新鮮感的……我對這本書來了興趣,於是把它細細品味。最好的時光在路上

其中一篇精華作品是作家餘華所創作出的`《十八歲出門遠行》,它讓我從中品嚐味出了人生的真正味道。作者用魯迅式的黑色幽默講述了一段看似平常,卻耐人尋味的經歷,撕開了世界表層的面紗,撕開了一切虛偽、愚昧、暴力、黑暗,將它們赤裸裸地展示在了我們的眼前——

“我”在父親的安排下,十八歲時獨自出門尋找“旅店”,可父親卻沒有給“我”任何指導或提醒,“我”就像在一張白紙的心理狀態下踏上了遠行之路……

“我”本懷着無比興奮的情緒,“像一匹興高采烈的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但是,“我”尋找“旅店”的過程卻是挫折重重,讓“我”吃盡了苦頭:“我”在山路上找不到旅館,好不容易搭上車卻半路拋錨。自以為有朋友在就能夠把問題解決,可他卻在蘋果被人搶奪完時離“我”而去,甚至把“我”唯一的揹包也搶走了……最讓人難過的是,本該淳樸的農民、天真善良的小孩,卻變成了野蠻的“強盜”。這都是社會的黑暗“給予”的。它把農民的淳樸、孩子的天真善良統統都給“掠殺”掉了。挫折最終讓“我”明白了十八歲出門遠行的好處所在。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頗深,有所省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走過去看看吧”這句話。的確,人生是複雜而曲折的,前面的路是好是壞,沿途的風景是否合意,只有我們走過去看看才知道。

走過去看看吧,即使前面的路鋪滿了釘子,一刺就痛,但是隻有在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失敗後,我們才能真正地長成參天大樹。

尋找“旅店”的過程就是尋找正確的人生目標的過程,它像一把雙刃刀,一面是“天堂”——成熟,一面是“地獄”——幼稚。只有用“成熟精靈”打敗“幼稚妖怪”,我們才能完成“成人儀式”,變得勇敢、獨立。

十八歲雖然可怕,但只要我們心中有“勇”,我們就能跨進成熟的門檻,跨越十八歲,向幼稚SayNo!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