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精選6篇)

來源:文書谷 2.94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精選6篇)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1

皎潔的月光又一次照亮了我的書房,它遲遲不肯離去,彷彿在等待着什麼。我獨自坐在小窗旁的桌前細細品讀着《十八歲出門遠行》。

書中講了一個十八歲的“我”步入社會的旅程。當夕陽逐漸落下,“我”看到了黃昏的頭髮,“我”不再貪圖旅途上美好的風景,迫切需要找到心靈棲息的地方,“我”覺得在旅途中不能沒有旅店,就像我的人生不能沒有理想。

在旅途中“我”迫切想搭車,可是連汽車的馬達聲都聽不見,“我”總是期待着高處,因為有一個信念一直支撐着“我”——中間的那個弧度中一定有“我”想要的旅店。可是想象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我”一次次地往高處奔,奔來的卻不是“我”滿心憧憬的旅店——而是車。

不過這也不錯,最起碼“我”可以搭車去尋找旅店了。“我”興致勃勃地跑了過去,遞給了他一根煙,給他點了火。於是,“我”便心安理得,因為他只要接過“我”的煙,他就的讓“我”做他的車。在他的車中“我”發現的一個籮筐,用鼻子聞,是蘋果。

等他修好車,“我”便對他説:“老鄉,我要搭車。”卻被他粗暴的叫滾開,“我”對他吼了一聲:“你嘴裏還含着我的煙。”他便友好地對“我”説上哪,“我”對他態度的180度大轉變感到大惑不解。由此“我”還因為給他的這根煙得到一筐水果。

車開着開着拋錨了,“我”只好下車。這時便來了一羣人,“我”跑過去問:“這附近有旅館嗎?”他們沒有回答“我”,卻問:“這車上是什麼?”他們得知是蘋果後便開搶,“我”被他們拳打腳踢。遠處又有幾個人蜂擁而來搶蘋果,“我”對司機説:“你蘋果被人搶了。”

他漠不關心,還在遠處嘲笑“我”。蘋果搶光了,遠處只剩下屈指可數的蘋果,“我”被他們打的狼狽不堪,抬頭看看夕陽的餘暉,彷彿是為了看“我”的笑話遲遲不肯離去。“我”爬到車椅上,身體雖是遍體鱗傷,但“我”的心窩卻是暖的。躺在車窩裏想起了“我”臨走時父親對“我”説的一番話,沉重。

人要接受現實,要在現實中尋找安慰,學會坦然。少年雖然質樸、勇敢,但坦然面對現實時卻顯得無能為力。青春充滿困難挫折,我瘦小的肩膀要扛起很多的責任,也要學會忍受很多的事,冰冷的世界,人情的冷暖。我都要慢慢地適應,因為我憧憬長大,憧憬青春,憧憬未來,就要面對困難,挫折,還有黑暗。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2

十八歲的“我”,出門遠行,從一把鐮刀開始,生活變得鋒利有力。

站在十八歲的門檻裏,“我”眺望,滿懷真誠和企盼。“我”想閲盡青春旅途上的千樹百花。深呼吸,“我”以為,在人間,一粒青春的種子站起來就是天堂的高度。這一步成為一種風情,裁成絕句,裝進千絲萬縷的“歡樂城”。

從此,在刀刃上行走的歲月,“我”是一棵小草,提着自己春的頭顱,在風中疾走。一把鐮刀,一個冰涼的詞語,總能準確地把舌頭伸進“我”的生活。那個荒誕的昨天成了發黃的相冊,“我”卻早已遍體鱗傷。“我”的涉世未深的充滿稚嫩的腦袋還滿滿地空着,等着青春旅途上,精神歸宿的扣問。

在鐮刀經過的道路上,陽光醒來,“我”和那車在一條路上相識,不分彼此。在言語的宴席上,十八年來憂傷的月光,刺傷大人世界的畏罪潛逃,“我們”漠然的目光閃爍,依舊堅定,只要心窩健全,尚留餘温,就不怕被捏痛滿心窩的血漬。尋尋覓覓,那漸行漸遠漸蒼茫的旅途,如今又睡倒何方?

生命。過程。十八歲,這把一度閃爍光澤的鐮刀,像一株遺棄的狗尾巴草緊緊地拽住了大地的根系,就像一顆楔進了“我”的生活的釘子。生命存在的價值,自我完善亦是,追求亦是。不斷在歷經中跌倒,爬起,再跌倒。演繹一段不知疲憊的千古絕唱。趨自成熟。化繭成蝶。

在削尖的十八歲天空裏,“我”懷揣着一路的暗傷,一路疼痛着舔完傷愈,拽緊,趕上旅店,擁它入懷。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3

再讀餘華先生的成名作《十八歲出遠門》已經是多年之後的今天,如今讀來,再一次感受了餘氏筆端流出的冷暖社會。餘先生關注小人物——那些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活着》裏的福貴,繼而將這些人用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的寫進自己的作品。有句話意思大概是這樣的:一個人只有把他放在日常點滴當中才能夠看出他本來的樣子。餘華通過對小人物細微生活的描摹,而客觀上反映出來的就是小人物本身“活脱脱”的性格形象,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小人人物生活的社會的模樣。《十八歲出遠門》這篇小説開啟了餘華創作的一個新局面,應當説,這也是他關注底層社會的一個開端——至少是一個關鍵點。在這篇小説中餘華充分展示了“餘氏幽默”,也秉承了小説的先鋒性特點——在創作語言和生存狀態方面進行了試探性的使用。

小説描寫的.是一個初入社會的年輕人的境遇。通過對兩個冷冰冰場景的描畫,暗示了社會殘酷的現實。

起初,前面是“公路高低起伏,那高處總在誘惑我,誘惑我沒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個高處,中間是一個叫人沮喪的弧度。儘管這樣我還是一次一次地往高處奔,次次都是沒命地奔。”就像每個人都被社會所誘惑一樣,社會也驅使着我向前走去,並叫着笑着,一路上興奮無比。然而,奔波久了,變得迷茫,夜晚還是需要一個“靠腳”的地方——旅店——在文中預示着心靈的寓所。而轉眼間,茫茫郊野,哪一處才是夜晚的歸宿哦?於是,我一直苦苦尋找,而始終不得所獲。接下來,那個奔波在路上的司機出場。簡單的答訕之後,換來的是司機那一個“滾開”,足以像一個巴掌冷冰冰的打在“我”的臉上——這是“我”在社會上的第一個遭遇。

可以這樣説,這個司機此時還不是最冷漠的,因為後來他畢竟讓我上了車,並且和我也成為了朋友,説明在他的心裏人性尚存,雖已若遊絲。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只不過是正在奔向一個冷漠殘酷極端的路上。

當那五個村民像強盜一樣殺氣騰騰的奔向車上的蘋果,甚至連汽車的零件也不放過的時候,小説達到第二個高潮,也是頂點。也預示着小説刻畫人性的冷漠達到頂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事件當中司機的表現:先是“我朝他喊:“你的蘋果被搶走了!”可他根本沒注意我在喊什麼,仍在慢慢地散步”,再後來就乾脆“在遠處朝我哈哈大笑”——與其説這個司機是蘋果的主人,還不如説是那夥強盜的同夥——接下來,他和那羣村民得意洋洋的離去,正表明司機達到了冷漠的極端,那絲尚存的人性終於在殘酷的現實中消失殆盡。

最後,“我”在同樣“遍體鱗傷”的汽車裏終於找到“旅店”——這個尚存一絲温暖的地方。外面“起風了,風很大,山上樹葉搖動時的聲音像是海濤的聲音,這聲音使我恐懼,使我也像汽車一樣渾身冰涼。”“我”擔心的是會不會自己有一天也會在世間各種誘惑當中,像那個司機一樣走向冷漠,最後彷彿那些強盜一般的村民,行屍走肉的活在世上。

在餘華後來的名作——諸如《在細雨中呼喊》、《活着》——之中,由這篇小説開創的一些先鋒性寫作特點依然得以繼承,唯一不同的是:後來的三部小説在語言方面顯得更加平和和温暖,這一時期的餘華作品進入成熟階段。但是,無論如何,作為餘華成名作的《十八歲出遠門》在餘華對先鋒小説早期的探索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影響到以後作品關注生存狀態的走向。這是毋庸置疑的。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4

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這句話是我的座右銘,尤其是離開家,離開父母,在外求學的這段日子,我一直以這句話為動力,好好生活,好好學習。最近看了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使我更加深入瞭解了這句話的意義。

《十八歲出門遠行》,故事很現實,情節也很簡單。作者的父親為主人公準備了一個漂亮的紅揹包,讓他出門遠行去看世界。一個十八歲的少年,第一次出門遠行,在路途中遭遇了一段看似平常卻耐人尋味的經歷。在一位剛剛認識的朋友(自以為“朋友”)的司機車上,遭遇一場蘋果轟搶事件。欺軟怕硬的司機,面對集體的暴力,無動於衷,最後還惡毒地搶走了他的裝有錢和物品的揹包。主人公的頑強反抗,終因孤立無援而慘敗。他遍體鱗傷,不光是身體,也包括心靈。

我想,遠行對於每一個稚嫩的生命來説都是愉快而充滿新鮮感的。然而對於年輕的十八歲,遠行不是觀景,它意味着自己學會生存,遠行的目的就是必須走過去尋找旅店,需要通過跋涉換取幸福。

當主人公被打得遍體鱗傷,又冷又餓地坐在同樣遍體鱗傷的汽車中時,他想到:它的心窩還是健全的,還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窩也是暖和的。顯然,殘酷的現實社會與主人公起初所想象的背道而馳,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如意和挫敗之後,他並沒有放棄尋找旅店的最初夢想,他爬了起來,依然懷着一顆堅強而善良的心,並最終明白了父親當初的用意。

讀完這篇小説之後,我不禁讚歎作者餘華。他用平實的,幽默的語言,精巧的敍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同時也不乏冷冷的諷刺,無情的揭示了人性中黑暗、醜惡、殘忍的一面,以及主人公在青春初旅中的種種微妙的心情變化。也讓正走在青春之旅的我懂得要更加堅強和勇敢。

是的,人生是複雜而曲折的,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到種種的艱難和挫折。儘管如此,我們也不應灰心喪氣,而應在心裏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氣,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來,這也是成長中的收穫。最想要去的地方,堅決不能在半路返航,哪怕現實怎樣殘酷,都要堅持最初的夢想。

青春年少的我們總會如此的衝動,我們厭倦了周圍熟悉的一切人和事,渴望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能夠擺脱所有的約束與羈絆,在廣闊的天地中盡情發揮自我,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實現偉大的理想和抱負。

然而,當我們真的走出去之後,卻發現一切都不像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成長過程需要付出代價,只有在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失敗後,我們才能真正地成長起來。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5

這是餘華的處女作,讀後有一種説不清楚的感覺。是的,十八歲,和我們差不多大的年齡,也許正道出了我們的一些心聲。

主人公出門遠行。去哪?我們誰也不知道。主人公也沒有方向感,他有的似乎只有興奮和喜悦。“我下巴上那幾根黃色的鬍鬚迎風飄飄,那是第一批來定居的鬍鬚。”他是那樣的得意,因為這標誌着他長大了,可以出門了。

他遠行去幹嘛?又不知道。他現在唯一想的就是去尋找旅館。我們在外旅行,旅館是必須的,它可以讓我們在陌生的地方安定下來,讓我們漂泊的心得以慰藉,它是我們臨時而重要的家。

於是,他問了好多人,他們竟也不知道旅館在哪,只讓我“走過去看”。“走過去看”,也許是讓他更充分地去接觸現實吧。

結果,沒找到。“公路高低起伏,那高處總在誘惑我,誘惑我沒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看到另一高處,中間是一個叫人沮喪的弧度。”他是那樣的興奮與迫切,然而現實卻一次次將他推入失望的境地。可似乎他是一個樂天派(也對,他才十八歲嘛),他一次次地奔,沒命地奔,好像不覺得累哎。終於,他沒發現旅店,卻見到汽車了。到這裏,我想我們所有人都會感到一絲欣慰吧,因為有了汽車找旅館的可能性就會大一點了吧。縱使它是一輛故障車,縱使它是朝反方向開的,他依舊興致勃勃地跑去。這時,我的感覺就是文章要結束了:司機將他送到旅館,他為下一天做準備。

我的想法實在是偏的太遠了,餘華小説的高潮才剛剛開始,我倒以為結束了。他受到了一次嚴重的打擊。首先車拋錨,沒法修了;隨後遇到了人搶劫,他奮勇上先,卻被打得遍體鱗傷;他告訴司機這一切,司機卻衝他哈哈大笑,而且竟然背叛他:搶走了他的紅色揹包,和土匪們一起走了。他受到了現實的考驗,一無所有了,剩下的只有遍體鱗傷的汽車和遍體鱗傷的自己。他感到了悲涼悽傷,不久突然又變得寬慰起來。“汽車雖然遍體鱗傷,可心窩便是健全暖和的。”多麼純樸善良的想法。他的旅店找到了,就在這個被搶得一空的汽車裏。

我不禁佩服起這位主人公,他是那樣的質樸善良,樂觀豁達。

然而我又看到了他身上的無奈:他始終找不到旅店,他勇敢正直卻被殘酷的現實折磨得遍體鱗傷。

他讓我感受到:十八歲,是一個青澀的年齡。在這個年齡,當我們去涉世時,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麻煩,我們會感到迷茫而又無能為力。

剛進入大學的我們,在這個異地他鄉的地方,遇到了問題,我們會覺得很無助,覺得很惶恐,覺得適應不了這種生活……

然而我們又該怎麼做呢?也許得學會自我安慰,自我排遣吧。

在這篇小説中,我還讀出餘華對世事無常的傾訴,這讓這篇文章多了些傷感,也多了些滄桑。

總之,《十八歲出門遠行》讓我體會了很多,思考也更加深刻,亦更懂得十八歲,我們該長大了。

喜愛這篇小説,喜愛餘華。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6

這天,我讀了餘華的短篇小説《十八歲出門遠行》這本書。我不禁為本書所展示的世事的冷漠、虛偽、無知、愚昧的一面和難以把握的世界感到無奈、驚疑和惶惑。同時為“我”的見義勇為、陽光樂觀和純淨的心所震撼和敬佩。

故事講述的是:十八歲的“我”在父親的督促下,獨自一人開始人生的遠行之旅,正因父親説:“你已經十八了,你就應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因此,“我”離開了家庭、離開親人的庇護,懷着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和夢想,還有對未來的完美憧憬,背起裝有我遠行所需的生活用品的漂亮的紅揹包,歡快的衝出了家門,像一匹興高采烈地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

“我”天真的以為,出門遠行,體驗生活是一件十分美妙享受的事情,未曾料到以後的路怎樣走。然而,一系列的遭遇讓“我”吃盡了苦頭,夜幕降臨時,“我”在山路上找不到旅館。好不容易才搭上了一輛運蘋果的汽車,車卻在半路拋錨了,山民們哄搶車上的蘋果,“我”阻擋山民的哄搶,卻被那些人打得遍體鱗傷,最讓“我”憤怒的是,可惡的司機不但不幫忙“我”,反而朝“我”哈哈大笑,還搶走了“我”的揹包,揹包裏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錢,還有食品和書。他坐着山民的拖拉機跑了。深夜,遍體鱗傷的“我“孤獨地蜷縮在沒有車輪的汽車駕駛室裏……

透過這篇小説,讓”我“看到了世界的一部分真相,是成長中我們務必勇敢應對的”醜惡的一面。讓我明白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意味着讓我們逐漸擺脱了幼稚,走向成熟。讓我也認識到了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後行。”不能魯莽行事,否則得不償失。同時,我真期望像這種“醜惡”的事和行為在我們的社會裏不復存在,多一些善意的正能量該多好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