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範文

來源:文書谷 2.29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範文

喜歡讀龍應台,喜歡她文字的平淡,喜歡通過它去開掘那些令自己感同身受的一直潛伏在自身周遭卻沒有被自己發現的東西,喜歡隨它而來的那些總能引起我強烈共鳴的“平淡無奇”的小驚喜。而《親愛的安德烈》,滿滿的都是這些好靈感。

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早在國中時就讀過《目送》中的一小篇,説的是龍與兒子在機場告別,她久久目送孩子遠去,可兒子沒有回頭的背影彷彿在告訴她“不必追”。每每回想到這一節我總會感慨頗多,在每個父母心中,子女是永遠都長不大的',永遠都需要被呵護的。安德烈面對嘮叨的母親也曾説過:“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讀到此處的時,心中莫名的一處酸楚,第一次那麼強烈的覺得到一個人的成長帶給父母的喜悦,其實是夾雜着傷痛的。

當安德烈問龍應台想要孩子怎樣記得她時,她把自己比作柴火,她對安德烈説:“你帶着走的、永不磨滅的,是心中的熱度和光,去面對前頭的冰霜路。誰需要記得柴火呢?柴火本身,有何嘗在乎你們怎麼記得它呢?”突然想到某一天父母是會離我們遠去的。想到當我們一個人去走自己的人生路時,我總覺得我們心中必定會有悔,緊隨而來的卻是在形形色色的人羣中苦苦尋覓,卻終究找不到那一雙影子的痛。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們,有着少年們一樣的愛好,有着我們這個季節同樣擁有的有別於“輕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與我們又太不同了,德國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讓他與我們之間有着巨大的“隔閡”。但或許正是這樣的“隔閡”讓我喜歡讀安德烈,喜歡他有別於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更佩服他看到問題後做出的思考。

時間是05年,在香港遊行現場中年人、老年人、孩子佔了多數,而大學生卻少得可憐。安德烈對遊行的人中大學生的稀少感到疑惑,他問母親:“香港人不是為自己的城市、為自己的問題、為自己的孩子的未來而來的嗎?那大學生去哪裏了?許多驚天的運動不都是以大學生為主力嗎?”而在文章的最後安寫到:期末考比什麼的重要。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們生活在什麼政治下(只要有錢就行),大學生對政治——眾人之事——毫無關切,大學只管知識運輸,但表示不管人格的培養和思想的建立。讀到這裏,我不禁有些心寒,一個大多數大陸孩子認為思想先進、民主先進、教育體制先進的香港讓安德烈疑惑、失望。縱然我並不能肯定安説的一切都對,但在當今的中國,誰又能説孩子們不是在為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生活着?看到此情此景,又有多少箇中國少年會停下腳步去反思,有多少箇中國少年會看到問題背後的本質呢?又或許在很多人眼裏,遊行者是誰、遊行的人數有多少都是於己無關、無利罷了。

讀《親愛的安德烈》,是試着在思想上參悟愛的一種過程,這種過程是在當下生活中也一樣需要有心去延續和發展的。讀《親愛的安德烈》,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許又會引導我們一個方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同齡人中,我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差異這麼簡單,還有的是國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