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讀書心得

來源:文書谷 9.26K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培根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培根讀書心得

培根讀書心得 篇1

睿智的人在許多事上都有與常人不一樣的見解。培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近,我讀了他所着的《培根隨筆》一書,對於培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瞭解和感悟。

培根的一生為哲學和文學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本《培根隨筆》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首先,在觀念和視角上它具有獨到之處。對於死亡,培根告訴人們不要心生畏怯,凡是堅定執着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士都能避免死亡的痛苦。應對日趨嚴重的宗教衝突,他期望人們能以和平為本,對血腥的戰亂説“不”。

我相信,倘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民讀過這本《培根隨筆》的話,就不會讓巴以衝突日益惡化了。對於生活中的艱難挫折,他總是把它們當做上天給予人的磨礪白己的機會。他相信不懈的努力總能將厄運變成好運。應對許多人的迷信和盲從,他大膽提倡無神論,期望他們用理智和親情戰勝心中的`專制統治等等。

其次,在此書中,作者不僅僅提出了獨到見解,還引用著名文學作品中的經典語句加以論證,這大大提高了文章觀點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培根隨筆》語言優美,層次清晰,讓人讀後有一種回味無窮之感。

出於對培根本人的敬仰,我在閲讀此書時十分專注,也從中受益匪淺,個性是在思想觀念方面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讀罷此書,我發現:其實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解決不了問題的人。只要有對待問題的正確態度,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就好比一位登山運動員在爬山,倘若他抱定信心要爬上山頂,就定能攀上頂峯。正如培根先生一樣,他坦然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社會中的不良風氣,用理智從根源上分析並解決問題。這顯然是做人做事應有的態度。在此書中我還學到了思考及看待事物的方法,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問題,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應看到不利的一面。

不僅僅如此,我還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就應是虛偽的,而就應是坦誠的。虛偽的假面具只會使這個世界變得黑暗,而只有真城的橋樑才能將人心與人心連在一齊。

《培根隨筆》一書集合了培根先生一生的思想精髓,讀起來就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老人對話。我想:我就應在今後的日子裏,以正確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以及我身邊的人,把培根老先生作為我的榜樣,做一個堅定執着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人。

培根讀書心得 篇2

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而實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實習嘗試則可檢查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維聰明者善於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求知時不可專為挑剔辯駁去讀書,但也不可輕易相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是應該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有的知識只要淺嘗即可,有的知識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數專門知識需要深入鑽研,仔細揣摩,所以有的書只讀其中一部分即可,有的`書只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覆地讀。

有的書可以請人代讀,然後看他的筆記摘要就行了,但這隻限於質量粗劣的書,否則一本好書將要象已被蒸餾過的水,變得淡而乏味了。

讀書使人的頭腦充實,討論使人明辨是非,做筆記則能使知識準確。

因此如果一個人不願做筆記,他的記憶力就必須強而可靠。如果一個人只願孤獨探索,他的頭腦就必須格外鋭利。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定是一個狡黠的傢伙。

讀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休養,邏輯修辭使人長於思辯。總之,“知識能改變人的性格”。

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還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運動來改善一樣。例如打球有利於腰腎,射箭可闊胸利肺,散步則有助於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同樣一個思維不集中的人,也可以研習數學,因為數學稍不仔細就會出錯。缺乏分析判斷的人,也可以研學經院哲學,因為這門學問最講究繁瑣辯證。不善於推理的人,可以研學法律學,如此等等。這種頭腦的缺陷,是都可以通過求知來療治的。

培根讀書心得 篇3

黯淡的天際幾點疏星仿若洞析着人間,流星劃過“眉梢”,縱使遙遠渺茫,卻重重地在我靈魂的最深處烙下了印記。

人生不過轉眼的時光,過客匆匆,歸人踏過,也僅僅遺留下幾段足痕。倘若當真等到花敗人老,才始明白光陰何其彌足珍貴,怕只怕空餘滿腹歎惜。其實,如此人生又有何意義?而培根卻與常人的感觀大相徑庭,他將畢生的信念大化,向着心中的目標永不衰竭地追求,或許這才是面對大千世界理應有的態度。他始終堅持着“知識就是力量”,並且為之付諸了行動。當冷眼看遍世態炎涼,人間冷暖時,炯炯的目光中溢出絲縷的淡然正彰顯了他不屈的人格以及不滅的才華。即使靈魂離開了人世,但起碼他在人文悠悠的長河中籤上了曾存在的痕跡,至少他燃燒了幾個世紀!

歷經了十幾年風雨的我,如今卻也能淺嘗到他語言的`魅力、思想的深遂。曾經鍾愛於歇於林間細細品味《談習慣和教育》中那句“國家和政府日鼓勵已經形成的美德,而不改良美德的種子”,如今觀當前局勢,又何嘗不是如此?由此看來,培根倒也有未卜先知之能了。

而在我看來,美德的源泉無非是固邊的行薰陶以及自小的教育。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並無道理,教育的手段及途徑往往直接影響青少年思想的方向和演化。可如今的教育方案卻不盡如人意,高等學府不過是度量未來薪金的標準,莘莘學子所求的高等教育自然無法洗淨人性的污垢,反而最終引起的是習慣的惡性循環。這便是無數罪惡的根源,教育的缺陷所牽涉的負面影響的確是數之不盡的。

凡事皆有因果,習慣同樣並不例外。只有優良的教育以及獨立的人格才能壓制邪惡的習慣,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風氣,而這過恰恰是我們應為之奮鬥的指標。面對種種過錯,“去其糟粕”是必然的,唯有此計才能造就輝煌的明天!

巨星如培根已然隕落,但《培根隨筆》的光芒依舊在照亮着後人……

培根讀書心得 篇4

求知是人的本能,對知識的追求本質上就是對於人性和世界的探索。《論求知》是培根散文集《論人生》中的一部精彩文章。《論求知》主要論述瞭如何科學、正確地求知。

作者從下面幾點來闡述了求知的內容:開篇直接表達自己的論點,“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潢,也可以增長才幹”,求知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天性,求知學習的意義就在於將雜亂如野草的天性修剪齊,作者對於求知的態度是嚴謹地,一絲不苟的,“求知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二、學習知識不能都淺嘗輒止,而是應該有所區分的,細讀、精讀一些經典,除此之外你還必須去做筆記,因為做筆記可以使知識更精確;三、求知如運動一樣,運動可以通過對應的運動來增強體質,同理,求知可以讓人精神上得到滿足,正如作者所説“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完善人的'精神上的缺陷”。最後作者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旨在説明頭腦的缺陷就像其他如思維不集中,缺乏分析判斷力,不善於推理等一樣可以通過求知來治療,可以看出作者條理清晰嚴謹,充滿哲理的思維。

這樣富有哲理性的文章,就算是現在讀來,仍然是一篇發人深省,充滿哲理的好文章。正應驗了那句話,“經典,歷盡千年也不會褪色”。

培根讀書心得 篇5

讀過很多小説,培根隨筆的每一篇小文章讓我眼前一亮。《培根隨筆》這本書語言簡潔,而且很富有哲理,令我受益匪淺。

我挑一篇來説吧!“談讀書”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又説了有些書可以前嘗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但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嚐,慢慢消化。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句句都是經典哲理和名言,短小精悍,令人遐思!

在“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並且如果我們取得成功,如果我們品德高尚,也不至於會被人所嫉妒。

還有很多“論”、“談”、“説”,藴含着豐富的這人生哲理。還有許多論點比如論美、論友誼、論家庭……其中句句都是名言警句,可是要做到這些可不容易,也可以説是很矛盾。其實,人無完人,一句老話: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這樣我們才能逐漸達到培根隨筆中那些思想境界。

培根讀書心得 篇6

在閲讀《培根隨筆》後,大概大家都會想,培根理解感情、事物是如何深刻長遠,針針見血。

在隨筆中,他更顯於口語表達,但是卻也生闢難懂,也許是隔了時代的關係吧。他多用引用手法,引用史上眾多哲人的話,或點明主題,或對錯誤的言論進行顛覆,很大膽。而且熟知如此之多的偉人言論,他也必是飽覽羣書吧,且他對很多的偉人也有行為、人平的瞭解,包括他們的成功、感情,似乎都非常清楚,而且對此也作了描述、分析、論證,書中也引用過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諺語,也讓人見識大增。培根應該極愛《聖經》,因為隨筆中大量提及《聖經》中的人物及言語,而且引用也到位,這既可證明他深厚的文學功底,也可證明《聖經》的名不虛傳。

而在真正的內容上,讓人更是大獲收益。在隨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感覺深刻到了極點,在一些貼切你內心的東西時,更是猶如一把利劍,越加鋒芒,插進你的內心,並像某種生物在你的內心越鑽越深,把你的某些不敢承認的情感心理曝露出來,但之後你又覺得心安理得,並開始決定擺脱它。例如,在《論嫉妒》中,他對哪些人容易嫉妒就作了精確的分析和細緻的描寫,無德者,好打聽閒話者,無法克服缺陷的人,等等。在這些人中,差不多都不是什麼説得上口的,我也有過嫉妒,大家都有過。但嫉妒也不就正如《聖經》中所説的“兇眼”。有利有害,嫉妒也可使人擁有上進心。

我則最喜歡書中這句話——一個本該秉承天意,追求高尚目標的`人,卻一事不做而只拜倒在一個小小的偶像面前,成為自己感觀的奴隸,而上帝賜以人眼睛,本該有更高尚的用途的。當我深入它,我更為自己以前的某些行為感到懊悔與不恥。我想我從小就自負,卻到現在變成嫉妒他人,我是該反省了。我認為自己應去追求更高尚的東西——雖然現在的自己並不高尚,而且想要高尚也並不容易。

在《論友誼》中,他只就君主帝王來説明友誼,而且在他的短文中,説明也多是舉君主帝王,為什麼?而且在多篇短文也與國家、君王、政治有關,如《論叛亂》《論貴族》《論宮廷表演和狂歡儀式》及《論帝王》等,這又是為什麼?

他為何對事物有如此深刻見解、精闢總結,是他飽覽羣書,還是親身經歷或想經歷吧?

培根讀書心得 篇7

我很喜歡《培根論人生》這本書,為什麼?因為它讓我懂得了什麼事人生的價值,什麼是真善美……它讓我明白了人活在世界上究竟應該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價值。

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學習嘗試則可以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社會就像一條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連綿不絕。人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甚至慢進亦退。我們生活在一個加速度的時代:加速的時間、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識更新……處在這樣一個知識瞬息萬變的時代裏,處在這樣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中,為避免自己陷入“貶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充電。事實亦證明,處於學習狀態的人必定會成為最有潛力、最有價值的人。

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就是朋友。我將《培根論人生》中的《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為友誼對我們來説,真的`是太重要了,千金難買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有了新朋友,勿忘老朋友。無論何時何地,在心靈深處,朋友間彼此相互祝福,友誼時時刻刻温暖着我們的心田,這何嘗不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呢?

我們作為學生,無論面對學習中如何辛苦,學習上的成績好壞,應該用樂觀精神看待人生之路,只要能盡了自己的努力,堅韌不拔地走下去,把握今天的每一刻,為明天,為未來做足準備,我相信我們以後一定是祖國的棟樑之才。

培根讀書心得 篇8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説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培根隨筆集》的許多篇目都是催人上進的,他在教導父母怎麼對兒女時,頗有見地地指出:“父母對子女在管教上要嚴,在錢財上宜鬆,這才是上策。”他在教導父母怎麼教兒女最好時告誡人們:“人們(父母、教師或僕人無不如此)往往不夠明智,慫恿子女在年幼時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時兄弟失和,家無寧日。”培根認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長宜及時為他們確定將來從事的職業並加以培訓。也不可過分遷就兒女的心願,以為他們會為早年的`愛好而奮鬥終生。如果子女有強烈的愛好和超人的天賦,則不妨順其自然。培根還説“子女是父母的辛勞苦中帶甜,也給他們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對生活的憂慮,卻也減輕了父母對死亡的恐懼。”只用了兩句話就把父母與兒女的關係説得那麼透竊,難怪雪萊評價他,“培根的文字是1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感情一動人的美感,他的論敍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啟迪”。他在指導人們怎麼讀書時,頗有見地地指出:“有些書可只讀其章節,有些書可大致瀏覽,有少量書則須通篇細讀,並認真領悟。”他在指導人們讀什麼書最受益時告誡人們:“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學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培根認為,讀書可以使人心曠神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連身體上的各種痛苦,都可以通過讀適當之書而令其開豁。

培根讀書心得 篇9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説,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在《培根人生論》之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如《論讀書》、《論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説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一遇。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為,一定要善於省時度勢,看清發展的大趨勢,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裏有金礦。還有一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後悔失去了它。

善於抓住機遇的人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素質:第一,要隨時做好準備,不要機遇來的'時候臨時抱佛腳。不僅要儘可能的獲取各種各樣的廣搏的知識,還要儘可能鍛煉出很強的創新能力。我們要取得成功,關鍵是要有創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讀書能力。如果時間已使事物腐敗,而人卻無智慧使之革新,那麼其結局將只有毀滅。有些人非常刻苦,很愛學習,但是遇到新問題總是一籌莫展,這就是創新能力不足。第二,要從小事做起,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簡單,機遇總是突然地、不知不覺地出現,有時你甚至一輩子也不知道哪個是機遇。第三,一旦出現機遇的時候,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地抓住它。我國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容國團所説的人生能有幾回搏!就是很好的詮釋。第四,要鍛煉出敏鋭的洞察力,善於在複雜的情況下發現機遇。許多學生唸書時成績很好,但後來,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卻一事無成。關鍵在於面對新出現的複雜局面時,能否發現機遇。

機遇難得,然而不可以創造機遇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抓住機遇不是被動的,真正聰明的人會創造機遇。其次,創造機遇要找那種適合自己,到機遇多的崗位和地方去。據介紹,美國人很喜歡換工作崗位,一生中大概要換四次。中國人恰好相反,慣性大,幹一件事就想一輩子呆在這兒。換工作崗位有什麼好處呢?你不是一錘定終身,你可以多次換,找準最適合自己的、機會最大的地方和位置。再次,要得到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機遇,或者讓那些屬於自己機遇不要失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做人要誠實守信。有好多年輕人,為了短期利益和行為做假,考試作弊、説假話,就是不誠信,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害了自己。中國某個地方曾經一度是商業非常發達的地區,而現有卻不然。原因很簡單,也是缺乏誠信。第四,要善於與人相處和交流。交流對一個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國作家蕭伯納説過,兩個人交流思想和兩個人交換蘋果完全不一樣,交換蘋果,每個人手上只有一個蘋果,而交流思想,每個人同時有兩個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學會與人相處和交流,博採眾家之長,那麼你就具備了得到機遇的一個非常好的素質。最後,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對創造機遇非常重要。一旦工作出現問題,要很快調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以上是我對《培根人生論》部分章節的一點膚淺認識,由於水平所限難免存在偏頗。深望各方予以改正。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她就出自弗朗西斯培根之口。作為16-17世紀一個兼顧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於一身的培根,用他獨特的視角,洞析哲學倫理處事之道。凝聚成了薄薄的一本《培根隨筆》。雖然只有薄薄的一本,但卻能從中品出多種味道。它是一本交友的教科書,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混跡官場的厚黑學。

在眾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片中我最欣賞的兩句話。可以説,這是全篇的精華所在。從這兩句話中或者説全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同時也帶個我諸多啟示。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為人生的不幸,因為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為人生的萬幸,因為他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他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可以説,正式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正是人們在遇到逆境時不同的表現,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消極的人,遇到逆境,只得歎息、報怨,最終墮落;積極的人,卻能從逆境學會堅持,得到勇氣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患難見真情”。這樣看來,逆境不僅教會我們如何奮鬥,還盡顯世間的真情和美德。在我看來,遇到逆境就是一種寶貴的人生經驗,如何利用這種經驗,就是成功的關鍵,逆境的德性是不屈不撓,而逆境要教給我們的,也正是不屈不撓。可真正把逆境當良師的人,不多。

順境容易暴露惡習,而逆境最能展示美德。

培根讀書心得 篇10

這幾天,我讀了朋友的《培根隨筆》。讀完之後,我深有感觸。

《培根隨筆》裏不僅是一篇篇論文,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文學的寶庫,裏面裝滿了無窮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和《論時機》。

培根説過:“把快樂告訴朋友,快樂就會加倍。把憂傷告訴朋友,憂傷就會減半。”但是,人生中,有多少友誼是真誠的呢?正像《論時機》一樣,要把握一切好的機遇,才能成功。否則,只能到頭來感概機遇的流逝。所以,如果我們不懂得抓住友誼的機會,友誼就會離我們而去。

想着想着,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是啊,友誼的機會一定要抓住!但是我呢?每次都會為了一點小事和朋友們吵架!跟友誼比起來,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麼呢?以前,還沒有國小畢業時,我恨不得早點畢業。而現在,心中卻有點淡淡的傷感。心中總會浮現出那一幕幕快樂的`情形。我開始後悔,開始害怕了,後悔當時沒有抓住友誼,害怕再也見不到同學們!但是,後悔和害怕又有什麼用呢?誰叫我那時沒有好好珍惜友誼呢?

我一定要好好的抓住友誼的機會!不再讓友誼離我而去!

一定要好好抓住友誼的機會!否則,友誼將會一次次離你而去……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説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培根讀書心得 篇11

在《培根隨筆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雖然只是:“論”“説”“談”但是,其中的深意確實是人受益匪淺!。因為《培根隨筆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説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自己沒有錢,沒有權,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點厄運也無妨。因為厄運當中也藴含着一份讓人亢奮的幸福啊!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

“談讀書”尤其使我印象深刻。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又説了有些書可以前嘗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但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嚐,慢慢消化。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説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運動。

反觀我讀書,卻只是品自己的喜好行事,好看的就多讀讀,不好看的就隨便翻翻。現在我就懂得了:書就是要細細品嚐,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後了,才可以嚐到甜頭。即使這只是一本隨筆集!但是好比一本史書、詩、數學、物理、倫理、邏輯推理般讓你明智、靈透、精細、精細、莊重、善辯。

讀書是一項藝術,需要我們反覆的雕琢與品味。這,就是我讀了《培根隨筆》後所獲的的最大的感受與啟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