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工作計劃模板十篇

來源:文書谷 1.75W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我們的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該好好計劃一下接下來的工作了!我們該怎麼擬定計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工作計劃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科學工作計劃模板十篇

科學工作計劃 篇1

一、 指導思想

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繼續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用新課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工作目標

1.加強常態教學研討,提高教學質量。

2.優化教學常規管理,實現有效做功。

3.開展主題科技活動,創建校園特色。

三、情況分析

1.教研組概況

本組共有七位成員,大多數是多年任教科學的老教師,全體教師責任心強,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組內教師能積極交流討論。個別教師對科學探究活動的理解還不到位,課堂教學能力和調控能力還需加強。

2.相關設施説明

目前,我校有兩個科學實驗室,都配備了先進的多媒體設備,有兩個小儀器室,實驗器材比較齊全,為科學教學工作有效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硬件保障。儀器室有專人負責,但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制約,目前實驗儀器的管理還不是很科學,從而影響儀器的有效利用率。

3.師徒結對

培養對象:周照明 指導教師:陳建秋

四、研究專題

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目標的優化: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預期的教學成果,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對教學活動起着明確的`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併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因此,本學期我們科學組研究專題為“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目標的優化”,擬定從全冊和單元、遠期和近期的高度出發,認真把握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研讀教材、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從而提高科學課堂教學質量。

五、學科競賽

1.開展3-6年級學生科學知識競賽。

2.參加全國國小科學教師論文和學生小論文競賽。

六、具體工作內容和措施

1.加強教育理論學習

認真學習《國小科學課程標準》,在讀懂、讀通《國小科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組織教師開展專題性的研討,引導教師吃透教材,全面把握教材編寫意圖。要求每人每學期經常翻看專業報刊雜誌,開闊視野,努力把握教學方向。

2.加強教師業務進修

定時、定點、定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組活動。利用每次活動,互相聽課、互相學習,努力提高每節課的效率和質量。高度重視科學教師的理論創新,積極撰寫教後感,反思教學得失,切實提高教學水平。精心備課,認真上課,科學合理地安排好各項教學活動,借鑑先進經驗,爭取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

3.加強教學常規管理

講究備課的實效,深入落實“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注重讓學生體驗科學發現、科學研究、科學創造的過程,形成自主的科學態度,發展科學素養,織學生參與科學實驗與科學實踐。平時做好培優補差工作,加強後進生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4.開展主題科技活動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科技教育必須同學科的整體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科學老師要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指導學生開展課外科學研究活動。重視科學課教學的拓展延伸,指導學生開展課外科學探究活動,撰寫科學小論文,輔導學生進行科技小製作和小發明的實踐,處理好科技教育與其他學科的關係,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

科學工作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課程標準》為指導,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運動和力“、“時間“、“生物與環境“、“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涉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力表現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繫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運用數據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製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第二單元要讓學生在“創造“(製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感受人類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從而認識到時間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變的速度緩緩流逝的。同時,在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還將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感知、體驗一定時間間隔的長短,以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時、分、秒等時間單位概念。

“生物與環境(二)“第三單元就是要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繫進行重點研究。

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為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並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單元:第一、二課,從同一時刻各地時間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時差,北京、紐約晝和夜剛好相反這些現象開始,通過研究得出這是由於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而且在自轉造成的。

第三、四、五課,從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晝夜交替,通過分析、推理、計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轉,並且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到地球的自轉。

第六課,從北京到底是清晨還是黃昏這個問題,引出地球自轉方向的.問題,指導學生在模擬太陽東昇西落的活動中,運用相對運動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第七課,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解釋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時差,黎明有先有後,新年鐘聲不會在同一時刻敲響的問題。

第八課,繼續研究有關地球自轉的問題。在學生已經知道地球上各地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這個基礎上,介紹極地有半年的時間白天很長,甚至有極晝的現象。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研究得出:地球自轉時,地軸始終是傾斜的,而且傾斜方向和傾斜度不變,很自然地為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鋪墊。

第九課和前面幾課的思路剛好相反,是用前課得出的“地球傾斜轉動“這個結論去模擬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運動,觀察會出現什麼現象。由於內容較難,不作為重點,而且教師要加強實驗指導。

最後一課“晝夜、四季與動植物“是本單元學習的拓展。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晝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轉而產生的四季變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時間得到的光和熱都發生變化,不同地方同一時間得到的光和熱也不同。這使地球上產生了多樣的環境、氣候和多樣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節律地生長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一、教學目標

國小科學總目標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二、教學資源分析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建立科學概念,讓學生的認識沿着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着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能力還是比較薄弱,能主動開展的學習的學生比較少,比較依賴於教師的教;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合作研究學習的能力與意識還是比較薄弱。因此教師的教學要積極地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願意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與觀點。我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應記筆記,並能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四、教學方法設計

1、 加強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國小科學課中關於“科學探究學習“的理論和實際操 作技能的思想與方法;

2、 深刻領會並認真貫徹執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3、 加強自身素養、知識水平以及業務能力的提升並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4、 認真鑽研教材和各類教學參考書,瀏覽網絡、雜誌等,學習先進經驗、科學設計教學策略;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良好氛圍;

5、 潛心解讀學生、瞭解學生、知道學生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的心理;

6、 積極收集、準備各類探究活動材料提供有結構材料;發展學生蒐集各類活動資源和素材能力並用於探究活動;

7、 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學生自主性探究和個性特長的培養。

五、教學評價方案

1、課堂即時評價:是指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語言、思維等學習行為,作出及時的價值判斷。

2、教師自我反思:是教師主體對自我既往教育教學實踐的重新審視,對其合理性,成敗得失進行判斷與思考。

五、日程安排

三月份

1、制定課題組計劃。

2、制定個人教學計劃。

四月份

1、收集相關資料和經驗,互相聽課,進行一次學生知識檢測。 五月份

進行一次學生知識檢測。

六月份

1、歸納收集資料,檢驗實驗效果。

2、做好期末複習工作。

3、撰寫學期工作總結。

科學工作計劃 篇3

一、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任教五年級四個班的科學。經過兩年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是由於在家過於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手較弱。少數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不夠重視,導致科學意識淡薄,科學實驗的操作不熟練。

二、教材分析:

本冊是科學教材的第五冊。全冊教材包括了《白天和黑夜》主要使學生知道一天中陽光下影子變化的規律;懂得一天中氣温和影子與太陽的運動有關;能收集資料,瞭解人類對晝夜現象認識的歷程等。《光與色彩》主要使學生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光是有顏色的;日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以及有關眼睛的構造及保健方面的知識。《電和磁》本單元主要使學生知道電是生產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認識完整的電路組成;會組裝一個簡單電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掌握安全用電的常識;認識磁

鐵的性質;知道電能產生磁性;會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

瞭解電磁鐵的應用等。《呼吸和血液循環》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呼吸器官、呼吸過程及常見呼吸疾病的產生和預防的初淺知識;

瞭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增強健康及保護的意識。《解釋與建立模型》和5個單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三、教學目標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四、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有什麼意義等問題,並做好記錄。

4、鑽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5、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6、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7、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9、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10、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科學工作計劃 篇4

科學教學是國小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科學主要以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作為教材的主線,根據探究過程依次分為“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事實與證據”、“分析與結論”、“表達與交流”等六組,稱為“探究過程能力”,在強調培養能力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探究活動的選擇上,注意活動的趣味性,促使學生動手動腦、親身實踐;強調科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開設“問題銀行”,使學生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培養學生大膽想象的科學品質;配有“小科學家記錄本”,培養學生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在表現形式上,充分考慮國小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規律,利用遊戲、卡通、故事、童話、謎語、詩歌、連環畫、科幻作品等國小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熱情。特別是重視滲透環境教育的思想,使學生從小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二、教學目標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驗證自己的假設。

四、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我所任教的六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習慣較差,第一節課便主動坦言從來都不喜歡科學。他們普遍習慣於死學硬記,習慣於被老師牽着走,很少主動去觀察身邊的一節並去產生疑問並思考或實驗從而獲取知識更不用説在生活中靈活運用了。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通過過去的科學實驗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3、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4、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賽。

科學工作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新課程標準為準繩,以教材為依據,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充分利用現有的教材,根據學生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性的複習,同時要面向全體學生,切實抓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複習,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分學習小組時注重優差搭配,特別注重輔差,適時進行評價,最終使好、中、差不同的學生都得到提高,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複習總目標:

1、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熟悉理解課本上的科學知識。

2、通過複習與練習,使學生融會貫通知識點,學會用科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3、查缺補漏,同時學會做題方法。

4、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做科學實驗的.良好習慣。

學困生:通過科學的複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中等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掌握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的看問題、想問題。

優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掌握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的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科學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珍愛生命、欣賞自然、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三、複習方法及措施

通過本冊教材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運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掌握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運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1、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對複習重要性的認識,特別是學困生,教師要特別關愛。

2、採取靈活多樣的複習方式,增加學生對複習內容的興趣,正規地、系統地引導學生複習科學知識。

3、着重進行感觀訓練,讓學生學會有目的、按順序地複習。複習內容以實驗課培養的動手技能為主,鍛鍊他們對知識的應用,從而鞏固所學習的新舊知識。

4、由於學生有兩極分化現象,再加上學習任務重有些學生對科學課的重視相當不夠。對他們的複習應因材施教,做好系統觀察和定量觀察的指導,讓枯燥的理論知識與學生們的動手操作相結合,並讓學生對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只要能説出理由都給予肯定,給他們信心、給他們動力。

科學工作計劃 篇6

為全面推進《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深入實施,加快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全力推進我縣創建全省科普示範縣工作,根據上級有關文件要求,結合我台實際情況,制定xxxx年度全民科學素質工作計劃。

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廣泛開展科學素質宣傳教育活動

台屬各宣傳部門,要大力宣傳我縣科技事業發展成就,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營造崇尚科學、鼓勵創新的社會氛圍,加快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增強經濟社會發展軟實力,為我縣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1.新聞中心、廣告中心、總編室針對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生態文明、食品安全、醫學保健等社會熱點焦點中的科技問題,及時開展科普宣傳,引導廣大人民羣眾用科學精神、科學方法來認識問題、指導生產生活。要配合做好本年度“全國科普日”、“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送科技法律文化下鄉”等重點活動的宣傳報道。

2.社教中心和總編室,要新開闢兩個以上廣播電視專欄,增加科學素質宣傳內容的播出時間及頻率。

3.廣告中心要精心組織,播出一批製作精美的.公益廣告,增強科普工作對受眾的吸引力。

二、加強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創造性打造全民科學素質宣傳平台

1.運維中心、廣播電視村村通辦公室完成年度廣播電視村村通、村村響工程任務,實現縣內廣播電視村村通、村村響全覆蓋。積極實施數字化無線覆蓋工程,繼續擴大廣播電視有效覆蓋範圍。

運維中心在本年度完成新老城區和現代產業園區18塊户外大屏接入工程,為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開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大力實施廣播電視網站和手機媒體平台建設。台運維中心要積極開展相關設備採購、安裝、調試、運行維護工作,保證在年底前完成網站運行和手機APP平台建設。

三、積極開展各類科學技術培訓,提升我台幹部職工科學水平

由廣播電視村村通、村村響辦公室牽頭,在本年度舉辦廣播電視村村通、村村響技術培訓,邀請省內專家對全縣廣播電視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專項業務培訓,提高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專業技術水平。

由辦公室負責,舉辦網站建設、手機APP科學技術培訓,讓全體幹部職工學習掌握網站系統和管理方式,提升台網站管理維護人員的工作水平。

科學工作計劃 篇7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繼續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明確其意義和作用,用新課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對教師進行新教材的培訓工作,通過學習培訓,使教師對新的教材內容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加強課堂教學的管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加強對兼職教師指導與培養,注重校內和校際交流,在不斷反思與總結中提高全組教師的業務水平,全面推進師生的整體素質。

二、具體工作

(一)加強學習,重視提高自身素質。

由於我校任教科學的教師多數是兼職,對於新實施的新教材瞭解甚少,所以有必要組織每位教師學習科學課的課程標準,同時學習相關教育理論,指導教學實踐。任教的科學教師也要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各種形式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工作中,我們要加強同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在組內形成一種和諧、默契的同事關係,以求大家共同進步。

(二)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每位科學教師應嚴格執行課程教學計劃,認真鑽研新課標、新教材,根據學生實際認真寫好教案。全組教師要創造性使用教材,並講究備課的實效;深入落實“探究——研討”教學法,注重讓學生體驗科學發現、科學研究、科學創造的過程,形成自主的科學態度,發展科學素養,教師還要認真組織學生參與科學實驗與科學實踐。

這些年上級領導們很重視科學課的實施工作,上個學期全縣都有六年級的抽測,兩年來的七年級新生也有科學教學的調研,這項工作肯定還會繼續開展,所以科學課的教學質量的優劣也必將直接影響到學校在社會上的聲譽和形象。為此作為科學教師必須高度重視科學課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我們科學教研組將組織老師協同教導處各位領導檢查教師的演示實驗與學生的分組實驗情況,我們要將教學的檢查和集體備課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對集體備課我們要充分認識集體備課的意義和作用。本學期將按照“教師個人鑽研教材——形成個性教案——共同討論集體研究——形成共性教案——實施課堂教學——反思記錄教學得失”的過程進行集體備課。具體安排每兩週一次的集體備課活動。活動地點放在科學教室。

平時我們要做好提優補差工作,加強後進生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期中我們將組織教學質量的調研分析,對存在的問題我們要共同研究,尋求對策,促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三)加強校內和校際間的交流研討,提高教學水平

本學期我們將組織準備各年級的一堂科學課作為研究課。邀請教研室這方面的專家給我們做科學教學的指導。共同研討科學課的課堂教學,及時發現、研究解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同時組織老師外出聽課,參加縣級以上的教研活動或專家講座。聽課活動的教師,在回校後的.一週內要及時向教研組上交書面彙報材料,並在備課組活動時傳達學習,實現資源共享,發揮好最大效益。

(四)加強青年科學教師的培養

教學實踐中青年教師要認真做好“五個一”(1、每兩週向教研(備課組)提供一個本人教學中遇到的值得探討的真實問題;2、每月撰寫一篇教育敍事研究(教學故事)或一篇教學反思或一個教學個案研究;3、每學期上一節校級研討課;4、每學期自己製作一個課件;5、每學期撰寫一篇教學論文或主持、參與一項校級以上課題或編制一份試卷。)以上活動列入教研組考核要求之中。

(五)組建科技興趣組,豐富學生課餘生活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科技教育必須同學科的整體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科學老師要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指導學生開展課外科學研究活動。重視科學課教學的拓展延伸,指導學生開展課外科學探究活動,撰寫科學小論文,輔導學生進行科技小製作和小發明的實踐。處理好科技教育與其他學科的關係,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三模”活動,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

三、本學期具體工作安排

九月:

制定計劃;教研組計劃、科學教學計劃

教研組(備課組)正常活動;

科技興趣組正常活動

科學教師學習新課標活動

十月:

三、四年級科學教師開課;

五、六年級科學教師開課;

參加片級教研活動

學生實驗評比;

十一月:

組織開展科學知識競賽活動;

國小科學教學知識講座

組織期中檢測和質量調研

十二月:

35週歲以下青年教師基本功(案例評析)比賽;自制教具比賽。

一月:

科學試卷命題研討活動

教師“五認真”檢查、考核、評比

教學工作質量評價;

期末總結工作;

科學工作計劃 篇8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着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從本學期開始,學生將進入國小高年級階段的科學課學習,科學教科書也將展示一系列新的內容,引導學生們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過程與方法活動。為更好的開展科學教學活動,我對本冊教材、班級學生情況等方面作了細緻地學習或分析,制定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教材內容概要:

本冊教材由“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含8個教學活動,原則上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為1課時,共約32課時,再加上彈性內容和複習檢測約20課時,本學期授課時間約為52課時。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系統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着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二、本冊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

2、在理解探究以及培養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具體包括: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並學習實際控制變量實驗;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

3、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三、主要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

放大鏡、綠豆種子、塑料種植盒(杯)、塑料調羹、紙巾、水桶、滴管、大頭針或剪刀,蚯蚓、土壤、長方形木盒或塑料盒。

做生態瓶的容器(每組一個,可以是大的飲料瓶或色拉油桶)、沙子和小石子、小鏟、漏網等工具,大玻璃水箱(每班一個)、小魚若干,水草若干。

2、第二單元“光”:

手電筒、小長方體、紙屏,簡易的日影觀測儀,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空心彎管和直管,小鏡子、製作簡易潛望鏡的材料。

小鏡子、凹面鏡、凸透鏡,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對摺做成紙袋,温度計。

製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的材料(紙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裝水的塑料袋或短一點的飲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蓋、黑色紙、鏡子或錫箔紙)。

3、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風景照片、中國和世界地形圖(或地形地球儀),地震、火山地貌的照片或多媒體課件。

小巖石塊、酒精燈、鑷子、燒杯、水,石膏粉、豌豆種子、小碗或盤子,塑料瓶、碎磚塊。

新鮮濕潤的土壤及乾燥的土壤、牙籤、放大鏡、去掉上半部的飲料瓶。

小鏟子、一側有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報紙、塑料薄膜、降雨器(飲料瓶,瓶蓋上扎孔)、水、接水桶,有植物覆蓋的土和無植物覆蓋的土、塑料杯(杯底側邊扎孔)、大盤子、建造家園房屋的材料。

4、第四單元“運動和力”:

小車及配件一套(包括裝配氣球小車的車架附件)。

小鈎、鐵墊圈,車軸套、橡皮筋圈。

氣球、氣球噴嘴、連接小車部件的螺絲釘、安裝小車用的螺絲刀、紙盒子(裝鈎碼用,在桌面測摩擦力也用這個盒子)、膠帶(粘小車輪子用)。

測力計、鈎碼,做“滾珠軸承”的玻璃珠、瓶蓋。

四、學生情況分析:

今年我任教的是5(1)班和5(2)班,兩班人數都60左右,還沒有具體瞭解到。1班在三年級的時候我我教的科學,班級中大部分的同學對科學都比較感興趣,上課不遵守紀律的同學也不是很多,但是由於人數多,再經過一年的變動,多了很多生面孔。2班曾經試教一節課的時候上過一節,總體上可能還不如1班,再可能由於班主任換了多位,學生學習氣氛比較散。四年級期末考試成績也非常不理想。

今年五年級要參加全市的統考,所以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以同學們的起點出發,注重學生科學能力培養的同時還要促進教學的效率。

五、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六、教學進度:

週日期內容

19.1-9.5始業教育1種子發芽實驗(一)機動

29.8-9.122種子發芽實驗(二)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4蚯蚓的選擇

39.15-9.195食物鏈和食物網6做一個生態瓶7改變生態瓶

49.22-9.268維護生態平衡機動

59.29-10.3國慶節假期

610.6-10.10機動1光和影2陽光下的影子

710.13-10.173光是怎樣傳播的4光的反射5光與熱

810.20-10.246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7做個太陽能熱水器機動

910.27-10.318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機動

1011.3-11.7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3巖石會改變模樣嗎

1111.10-11.144土壤中有什麼5雨水對土地的侵蝕6探索土地被侵蝕的因素

1211.17-11.217河流對土地的作用8減少對土地的侵蝕機動

1311.24-11.28機動

1412.1-12.51我們的小纜車2用橡皮筋作動力3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

1512.8-12.124測量力的大小5運動與摩擦力6滑動與滾動

1612.15-12.197運動與設計8設計製作小賽車機動

1712.22-12.26機動

1812.29-1.2複習

191.5-1.9複習

201.12—1.17期末檢測

科學工作計劃 篇9

一、指導思想

改革課堂教學,備課是重要環節,集體備課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科學的教法和程序,為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做好充分準備。集體備課更是教師之間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討教學方法、切磋教學藝術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集體備課使老師提前熟悉自己所教的教材;通過探討與交流,取長補短,提高認識,更好地發揮每個人的`教學特色;通過分工合作實現資源的共享,共同提高。

二、工作要求

1、教師要認真對待教師備課,提高教學效率,積極開展教研活動。

2、對科學、信息技術老師進行分工,提出備課上課要求。

3、嚴格執行兩週一次的集體備課制度,做到定時、定點、定內容、定主講人,並認真做好活動記錄。

4、認真安排好推磨課的上課時間,並組織好聽課和評課,積極做好教後反思和聽後反思。

5、積極組織學生參加信息科技類競賽,精心輔導,在競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6、積極配合學校的其他的工作。

三、具體安排

九月份

1、認真領會《揚中市國小教學規範》精神,做到認真備課,認真上課,組內每週一次做到互查和自查。

2、制定科學信息組教研活動計劃,制定推磨課安排表。

十月份1、組織本組教師積極參加揚中市教學基本功大賽。

2、籌備組建“全國第十九屆計算機表演賽”參賽團隊,並開始訓練。

十一月份1、全市中國小教師課堂教學大比武。

十二月份1、組織本組教師參加論文評比。

xx年一月份1、做好學期工作總結。

四、教研課安排表:時間

課題

年級

中心發言人

11.3

《認識鍵盤》

三(14)

洪穎琪

10.22

《複製與粘貼》

四(4)

馮濤

12.3

《設置動畫效果》

五(3)

馬蓉

10.15

《申請免費電子郵箱》

六(9)

王校傑

科學工作計劃 篇10

(一)教學目標

總目標: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各單元教學要求:

1、學習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與研究方法,並能嘗試用於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

2、通過對物質世界有關知識的學習,瞭解物質的常見性質、用途和變化,教學對物體的運動、力和簡單機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具有感性認識。

3、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瞭解生命世界的輪廓,形成一些對生命活動和生命現象的基本認識,對人體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認識。

4、通過對地球與宇宙有關知識的學習,瞭解地球、太陽系的概況及運動變化的一般規律,認識人類與地球環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類唯一家園的道理。

(二)教學資源分析

本冊由“微小世界”“物質的變化”“宇宙”和“環境和我們”四個單元組成。“微小世界”單元,將引領學生經歷從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觀察豐富多彩的昆蟲、晶體、細胞及微生物,使他們既瞭解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歷程,又對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部分成果進行梳理,擴大視野,提高認識。“物質的變化”單元,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觀察和認識物質變化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種類型。在研究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學生將根據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認識到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產生新物質,從而將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區別開來。“宇宙”單元,學生將在感知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建立有關環形山、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對月相、環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認識。希望他們能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龐大的、運動變化着的系統,不同宇宙空間分佈着不同的天體。人類通過不斷的探索,將發現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祕。“環境和我們”單元,從垃圾和水兩個主題出發,學生將探究垃圾的來源、成分和處理方法將探究水污染的成因,瞭解污水處理的方法等,從而對人類生活帶來的環境問題有一定的瞭解,真切地認識到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並且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六年級的國小生已經有三年半接觸科學課的時間,有一定量的科學知識,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實驗的能力,以及初步地自主探究的能力;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着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能力還是比較薄弱,能主動開展的學習的學生比較少,比較依賴於教師的教;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合作研究學習的能力與意識還是比較薄弱。因此教師的教學要積極地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願意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與觀點。

(四)教學方法設計

1、加強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國小科學課中關於“科學探究學習”的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的思想與方法;

2、深刻領會並認真貫徹執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3、加強自身素養、知識水平以及業務能力的提升並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4、認真鑽研教材和各類教學參考書,瀏覽網絡、雜誌等,學習先進經驗、科學設計教學策略;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良好氛圍;

5、潛心解讀學生、瞭解學生、知道學生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的心理;

6、積極收集、準備各類探究活動材料提供有結構材料;發展學生蒐集各類活動資源和素材能力並用於探究活動;

7、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學生自主性探究和個性特長的培養。

(五)教學評價方案

1、課堂即時評價:是指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語言、思維等學習行為,作出及時的價值判斷。

2、教師自我反思:是教師主體對自我既往教育教學實踐的重新審視,對其合理性,成敗得失進行判斷與思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