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15篇

來源:文書谷 1.05W

總結就是對一個時期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它可以給我們下一階段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做指導,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總結怎麼寫才不會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歡迎閲讀與收藏。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15篇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1

思品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本學期四年級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一、廣闊的教學陣地

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

二、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們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學中分別讓學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內容。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這時更應該給他們創設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對於學生來説比較真實、親切,能使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融入課堂教學,比較自然地主動發展,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四、設計開放式實踐活動

《課標》中提出“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優化思品課堂教學,就是要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社會因素,由課堂延伸到課外,依託教材,緊密聯繫社會實際,將校園、家庭、社會等一切有利於學生明理、導行的場景都當作課堂,“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切實提高思品教育的實效。

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2、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

學生的天性是樂於自己探索,好遊戲、活動,課堂上的説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於一爐。因此,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為配合好思品教學,應有一定的強化規範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週每月的規範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後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運用開放式的評價考核 。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反饋信息,促進兒童發展。

實施思想品德教育課開放化,將引起教學結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變化。總之,只有真正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單一的思品教學模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強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2

國小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於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這一學期,按照教學目標有計劃的完成了本冊書的教學內容,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比較強,通過自學、討論、交流等形式的教學,學生的認知能力都有所提高。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3

一、指導思想

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學習做人,初步形成社會意識、公民意識、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為逐步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品德與社會》課最為突出的特徵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50人,他們大都是從本校五年級升入。學生的品德表現參差不齊。學生通過6年的品德學習,已能得到很多知識,還能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並學會正確地觀察自然、認識自我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國小生。現在已進入國小階段最後一年,學生的思品課學習即將結束。本學年,我們將結合學生的實際,有效開展各項活動,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思想進步與提高。

三、教材簡析:

國小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説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的各個環節,在愉悦的心情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我將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漲。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並藉助假設、聯想、想象、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會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四、教學措施

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標準。國小生由於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侷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借助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裏樹立起情感的評價標準。通

過介紹一些英雄或老一輩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讓學生真切感悟到什麼叫高尚,什麼是自己應該學習的榜樣。在指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時,不僅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麼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蹟和一些感人的細節。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從而產生熱愛英雄人物之情。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於具體的道德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的認識,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會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五、課時安排

每課一課時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4

學生的進步總是能令人欣慰的,但自己的進步才更值得自己回味。在工作中只有不斷反思、總結才能有助於今後的教學工作的提高和進步,為此,我對本學期的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如下:

一、設計適宜可行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計非常重要,它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所要達到的預想結果。在本學期的一年級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我首先結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其次弄清楚教材的呈現方式,然後確定瞭如下一些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並運用簡單的健康、安全的生活常識,能辨別好的和不好的生活習慣,並開始在生活中有意識地要求自己。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自主策劃、自主活動的樂趣;為自己的成長和進步感到自豪,對二年級的'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和嚮往之情。愛護周圍的自然環境,節約資源;關愛他人,瞭解常見的職業,並對為自己生活服務的人充滿感激之情;對周圍的動植物、自然現象有好奇心,並能通過一些簡單的假設和驗證進行探索;能有創意地利用廢舊材料來豐富自己的生活和活動。

 二、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根據一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我在教學時將教學活動的設計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通過講故事、念兒歌、看視頻、畫畫、寫感恩信、製作禮物等活動來內化兒童的道德品德。

三、注重反思,積累優秀案例

記得有人説過“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我們的教師不是聖人,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所以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和積累優秀案例。

 四、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有些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起來。 説道理,同學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關係到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往往言行不一。

2、由於學生對品德與生活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習興趣淡化,過於敷衍了事。

3、有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個難題。學生的影響來自於多方面,家庭、社會、學校。學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視。

五、我今後的努力方向

1、加強自身的修養 。教育學生,首先要身正為範。

2、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3、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引導學生有效的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社會,做到理論聯繫實際。

4、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及時糾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出現。做到防患於未然。

今後,我將繼續努力,不斷實踐,更好地推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讓兒童的品德在生活裏萌芽,讓兒童的生活在笑聲中飛揚。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5

本學期,自己承當了五年級下學期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期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自己盡職盡責。依照課標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期末有總結。

1、激活教學新觀念。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時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果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2、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協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規範,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平安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3、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示的學生,和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協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身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維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4、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當一定的腳色,在做中不時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並規範自身的行為。

5、教學中論題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時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果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6、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協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規範,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平安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示的學生,和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協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身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維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總之,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6

一、課堂常規。

作為一名初職教師,我不想以此作為理由,但確實對教學存在很大的影響。面對一年級的小孩子,他們那樣的天真活潑,課堂常規建立階段,我沒有嚴厲起來,結果後來的課堂,不論怎麼整,都難以達到像班主任老師上課一樣的井然有序。沒有好的課堂常規,部分過於活潑的學生就不能很好的聽講,自然就不能很好得掌握知識。本次考試,這個問題就很明顯地反映了出來。三班的課堂常規最好,所以優秀率達到了90%,而四班由於後半學期課堂管理無序,優秀率只有 63%。學生都是一樣的聰明,問題就主要存在我身上了,下學期的教學工作一定要把常規放在首位。

二、學科教學。

雖然我對教學很上心,每一節課都認真研究教材,研究教參,做出課件,但是由於經驗的缺乏,還是犯了很多的錯誤。首先,學期開始的時候,我沒有對整冊教材做出很好的整合,沒有針對學生的特點來分析教材,所以有時候有些內容上起來的時候,自己就感覺特別沒勁,更何況是學生了。其次,教學的重難點,尤其是情感目標的達成,我把握的非常不好,有時候只是強調了一些知識,並沒有讓學生從情感上得以成長。再次,教學基本功比較差,面對一年級的孩子,可能也是一名男教師的緣故,我很難低下身子和學生談話,課堂中也很難低下身子,劉鴻飛老師能夠做出很多小孩子的動作,説出小孩子的語言,我很佩服,自己從情感上就存在一種抗拒,更何況是行為上了。最後,沒有很好的.利用好教學資源,既沒有利用身邊的資源開展師本課程,也沒有很好利用基礎訓練來促進教學。事實證明,學生非常喜歡做基礎訓練上的題目,我考慮到學生不會寫字,所以很多題目都沒有做,其實應該帶領學生來説一説的。

三、雙語教學。

從學期開始,我就對雙語教學存在很多困惑。首先,對品德這門課來説,情感的激發和培養佔很重要的地位,雙語教學如何才能讓學生聽得懂,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一度困惑着我。其次,如何設計雙語教學目標呢?一年級學生英語剛剛開始起步,很多單詞都不認識,品德這門課程,涉及到的重點詞句本來就很複雜,如何達成這個雙語目標也是一個個大問題。再次,課堂英語用多少,怎麼用,用什麼,我都是一頭霧水。可以説,整個一學期,我的教學都是在摸索中前進的,有時候甚至用的英語很少,學期開始的時候還遭到過批評。不過,每次上課之前,我都重新糾正一下自己的發音,務必不能給學生帶來負面的影響。另外,也問英語老師要了一年級的英語目標詞彙,能夠結合自己的教學進行,這樣還能夠起到輔助英語教學的目的。

以後針對以上問題,我需要做出努力:

1、建立有序的課堂常規。

2、熟悉教材、整合教材、建立師本課程;紮實建立教學基本功,提高教學能力;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完善教學。

3、不斷學習,提高雙語教學能力,爭取成為一名優秀的雙語教師。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7

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本人承擔了三至五年級思想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具體教授沐撫中心國小301、302、401、501、502班課程。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本學期我自剛剛踏上工作崗位伊始,即與人文社科類國小教育工作接觸。堅持以《課程標準》為指南,根據《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特點,緊緊抓住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引導和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上下功夫、構建生活課堂、規範學生行為習慣,抓好養成教育。二是突出課改重點,深化教研內涵、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學行為,提升教研品位。

一、認真學習,理論聯繫實際,掌握教材實質

這學期,我認真《品德與社會》教材培訓材料,進一步用理論充實自己的頭腦,具體的課例帶來了更感性的認識,從而更能把握住教材的實質,在此基礎上制定好《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並認真實施。

二、利用集體備課,體現課程理念。

自參加課程改革以來,接觸了大量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對教育教學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然而,理論如果不變成教學實踐,再先進也是沒用的。

為了把理論轉化為教學實踐,本學期我把握教材的'性質,尋找更符合學生的切入點,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動中去,提高學生的自豪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對教材精心策劃、反覆推敲,將教學思想、教學設計在教研組內交流。課後,結合教學反思,和其它教師的意見,在教研組內進行評點,分析。

三、規範學生的品德行為,用校園文化薰陶學生。

一學期以來,我們大力加強良好的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幫

助學生養成文明、守紀的良好習慣。從小、從近、從實、從細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並結合校園文化重建,《弟子規》等沐撫國小“上牆”典籍進行生動傳授,並設置一些富有教育內涵、學生易於接受的固定宣傳標語,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四、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從生動的行為辨析個例中體驗道德準則並規範自身的行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上採用多種方式來學習。如小組討論交流活動,小組彙報活動,團隊心理遊戲活動等,學生上課能自主學習、交流討論,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尤其喜愛團隊心理遊戲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理解深刻的道理。讓學生通過合作、動手、對比實驗體會集體的涵義、集體的作用。

今後,我將繼續努力,不斷實踐,更好地推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讓兒童的品德在生活裏萌芽,讓兒童的生活在笑聲中飛揚。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8

本學科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遵照課標的要求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標準,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學科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與社會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社會生活中的民主》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並自覺遵守這些規則。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9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緊張的一學期已結束,本學期我承擔了三、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任務,現在對這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基本情況:

三、五年級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勤學,上進心強,學習目的明確,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仍有少數學生學習、紀律都較鬆散,學習能力較弱。

二、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1.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抓好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學初,積極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學習態度,樹立道德意識,提高認識能力。深入瞭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細心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評價肯定,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為,讓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抓好常規工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結合新教材理論知識,課堂上設計新穎、愉快的教學方法,增強趣味性,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發揮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求知慾望,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了學生樂學的興趣。平時我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調查小結工作,針對不同性質的學生,根據其實際情況擬訂學習目標,以目標來激勵學生進步。

3.認真做好教學工作,注意做好課前準備,刻苦鑽研教材,認真學習大綱和教科書,準備好每節課必要的課件,做到先備課,後上課的習慣。堅持理論和實際結合進行教學,使學生容易汲取,從而使教學任務能夠按計劃完成。同時,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採用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一學期下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4.關注學生參與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就要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把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話歸納出來,然後在合作、協調、討論及在教師的引導下,作出正確的判斷。要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的進程,教師在課前要做好課前準備,也要佈置學生按每節課的要求,做好課前準備,然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就能熱熱鬧鬧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5.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關鍵是激發學生做一個積極勞動者,勤動手、動腦、動口。關注學生的參與過程。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所表現的質疑精神,從無疑到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帶着問題走出課堂,時常探究。要讓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推動課堂教學過程,讓學生參與過程成為主流。在學生參與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置問題,合理安排,解疑、質疑。讓學生的參與及參與過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6.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7.教學中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8.教學中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9.大膽試行開放式教學,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

10.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1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為配合好思品教學有一定的強化規範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週每月的規範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後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

在教學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不足之處,如還有小部分學生的學習仍不夠自覺,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這些都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克服,使教育、教學質量更上一個新的台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體現的道德對兒童的發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義。在教育教學中,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我擔負的不僅僅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10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良好品德、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思品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更談不上思潮湧動,缺少主體參與,即使有一時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呢?本學期三年級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一、做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

在教學過程中,我作為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為兒童的學習提供指導,為他們的活動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引導兒童投入活動,支持他們的各種活動,同時也在進行着與兒童的合作——與兒童一起共同建構課程。例如教學《天天在活動》這一主題活動時,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場所讓他們辦一個“天天在進步”的展覽,請學生挑選一份自己滿意、能夠説明自己在進步的作業,製作一期壁報,展示大家的進步。(內容可以是:語文、數學或者其他學科的作業,手工作業,圖畫作品等)活動中學生充分地認識和感受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增進對於學習的自信。

二、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課標》)動態式討論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它真正讓學生成為主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學生主動活動和自主探索。學生們主體積極參與,萌發了高度的熱情。他們有的提議要成立“小小發明家”協會,有的提出“讓我們每天都有一個“新發現”的要求……雖然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們的“異想天開”,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設計開放式實踐活動

《課標》中提出“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優化思品課堂教學,就是要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社會因素,由課堂延伸到課外,依託教材,緊密聯繫社會實際,將校園、家庭、社會等一切有利於學生明理、導行的場景都當作課堂,“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切實提高思品教育的實效。

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2、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

學生的天性是樂於自己探索,好遊戲、活動,課堂上的説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於一爐。因此,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11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教學中,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論指導下,不斷實踐與探索,發揮我的創造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掌握教材實質,通過培訓,用理論充實自己的頭腦。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我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

一、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級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後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

二、培養學生愛家鄉、愛學校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通過對學校的瞭解,更關心自己的學校,給學校提建議,設計未來的學校等,培養學生把自己的.學校建設得更好的情感。

三、培養學生自信的好品質

在教學中讓學生列出自己的優點,通過給自己設計名片等環節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正視自己的優點,對自己有信心。

四、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通過講故事,辨一辨,説一説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於助人、實施措施。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六、評價方法

1我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於素質報告冊上,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教學效果良好。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12

在這一學期我承擔了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品德與社會教學是學校的一門重要學科,回顧本學期的教學,已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為了使今後的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總結經驗,克服缺點。現將本學期教學總結如下:

一、落實課程計劃,完成教學任務

開學初,在學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導下,細心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領會其教育思想,認真撰寫教學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把握教材特點,聯繫學生實際,適時拓展資源,注重人文關懷,做到有的放矢,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後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在這一學期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

按照課程標準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教學中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學中把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三、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1.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後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

2.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環境和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

3.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通過講故事,辨一辨,説一説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於助人。

4.培養學生講道理,不任性,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

5.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6.一部分學習困難的孩子,通過我在課後耐心的指導與交流,學業成績有所提高,學習習慣也越來越好。

四、採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2.重視了常規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活躍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資源。

3.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4.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5.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

學生的天性是樂於自己探索,好遊戲、活動,課堂上的説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於一爐。因此,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為配合好思品教學,應有一定的強化規範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週每月的規範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後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6.運用開放式的評價考核。

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獲得反饋信息,促進兒童發展。實施思想品德教育課開放化,將引起教學結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變化。總之,只有真正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單一的思品教學模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強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五、今後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老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蒐集材料的能力、閲讀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學校應注意教師全面素質的提高問題,應加強學科組集體備課,在教學設備、資料上加大投入,引導教師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會更有利於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老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13

轉眼一個學期過去了,教育教學工作已經結束。回顧這一學期,我感慨頗多,教一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上曾遇到一些疑惑,但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大力支持下,我圓滿地完成了教育教學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在,我將對這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在本學期中,我能盡職盡責地完成教學任務。按照大綱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每節課課前修改教案,課後反思小結。並且,我在教學中論題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能採用一些積極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主動學習,培

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在教學時,做到了關注學生的接受性,尊重兒童的年齡特徵,挖掘生活對兒童品德形成具有價值的資源,體現出兒童個體與其周圍自然、社會的內在聯繫,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社會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例如在學習交通標誌和緊急電話這兩個知識點,就讓學生首先自己説説是在什麼情況下會用到這些,在他們已有的經驗上展開,拓展開來,將知識點深化,讓學生接受,並轉化為新的經驗。

(二)設計豐富多彩、易為兒童接受的教學活動。結合本學期品德組的課題——教師如

何在課堂上創設體驗性活動來實現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性,來設計教學活動。 鍛鍊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僅僅侷限於講解教科書,學生也不是依靠聽講來學習,而是要通過觀察、調查、實驗、探索、服務、製作、創造、表現等活動,實際地去感受、體驗、領悟、發現。根據一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教學時將教學活動的設計放在重要的位置。通過講故事、念兒歌、朗讀小詩、畫畫、動手製作、親身體驗等活動,為

學生自主探究、參與研究性學習創設條件,搭建平台。

(三)講求教學的實效性。設計出好的教學活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精心設計好教學活動,那麼就能有效地達到預想的目標。教學活動的選擇首先考慮的不是活動的形式和數量,而應該是活動的有效性,活動本身是否有意義,是否有必要。無意義的活動,進行得再多也不過是“演戲”,對兒童的發展並無幫助。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去感受、體驗,以親身感知來接受知識。

(四)關注學生。教學中,對於學生學習的'關注十分重要,對於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

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興趣以及自我評價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的興趣 一旦激發出來,就可能產生一些新的疑問,對於學生的生成性問題,我在寫教案時做了預設並有課前修改,而不予注意,而應該激發、保護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慾、應表揚兒童敢於提問、敢於質疑、敢於表達的勇氣,尊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去分析、研究,並嘗試解決。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發揚優點,改正不足,努力做到: 1。努力學習教學理論,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14

品德與社會教學是學校的一門重要學科,回顧本學期的教學,已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為了使今後的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總結經驗,克服缺點。現將本學期教學總結如下:

一、擬定教學計劃

按照課程標準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教學中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學中把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向愛迪生學習。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後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

2、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建設和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 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3、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

該做,通過講故事,辨一辨,説一説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於助人。

4、培養學生講道理,不任性,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

5、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三、採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2、重視了常規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活躍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資源。

3、教師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實”;組織學生活動,把把課上“樂”。

4、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四、不足之處及今後努力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老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蒐集材料的能力、閲讀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學校應注意教師全面素質的提高問題,應加強學科組集體備課,在教學設備、資料上加大投入,引導教師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會更有利於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國小品德教學工作總結15

本學期我根據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制定了教學工作計劃。全學期依照教學內容和結合班的實際進行授課,重點做了下面幾點工作。

一、基本教學情況概述

認真做好制訂的思品、社會學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指導意見的學習、研究工作,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在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組織思想品德、社會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的方面的教學活動。積極開展全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驗工作。積極參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新教材輔導,並在實驗中整理經驗,發現問題。

二、教學目標完成情況

1.傳統美德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教育學生要養成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堅持誠信、提倡節儉。不僅要提倡節儉的精神,還要在生活中真正的做到節儉。學生在學習中提出了很多節儉小竅門,在無形中使學生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消費行為聯繫起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成長中的.普遍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對於美的追求,引導學生學會調試自己的心理。

2.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

通過教師講授和學生收集資料兩種主要方式從不同時期沿革瞭解新中國的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瞭解到建國初期我國的各個方面情況,在查找資料和閲讀材料過程中幫助學生了解到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如何從艱難中起步,在工業、農業、科學技術衞生等各個方面,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創造了奇蹟,使中國走向了繁榮富強。通過對抗美援朝戰爭的詳細講解,學生從中感受到了那一段英雄兒女的戰鬥史對於中國的繁榮富強所起到的不可磨滅的作用。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從政治、經濟、對外交往、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介紹新中國所取得成就,感悟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取得的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教學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2)採用體驗學習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習者自身的活動獲得直接經驗,使學生對於社會情境模擬體驗,引發思考。

(3)採用解決問題式的學習,使學生在尋找和思考解決具體社會問題過程中形成關心社會的態度和參與社會生活的行為方式。

四、教學反思

教師在教學中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蒐集材料的能力、閲讀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重視教師全面素質的提高問題,加強學科組成員間的共同交流與討論,在教學設備、資料上加大投入,引導教師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會更有利於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