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總結

來源:文書谷 2.13W

總結是對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等方面情況進行評價與描述的一種書面材料,通過它可以正確認識以往學習和工作中的優缺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總結吧。那麼總結應該包括什麼內容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總結,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總結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總結1

20xx年的11月至12月我幸參與了延邊州班主任遠程培訓,通過二個多月的網絡培訓,我學到了很多班級管理方面的學問,使我對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思索,尤其是學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專題後,受益匪淺,感想頗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學校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在現今的學校裏,如何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問題談談自己從這次培訓中獲得的體會。

一、通過學習使我熟悉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時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養是人的全面素養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將來人素養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確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養,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育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詳細目標是:使學生不斷正確熟悉自我,增加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賜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和輔導,調整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養教育的必定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師更新教育理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於提高德、智、體、美、勞教育的成果;有利於學生心理障礙的排解、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維護。因此説,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心理健康的內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狀態。心理健康這個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當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問題。圍圍着心理健康開展的教育,我們稱之為為心理健康教育。從班主任的職責來看,班主任要當好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這是因為心理健康是班級德育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夠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養和全面素養。心理健康內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謂自尊是指學生中間,或者指某個個體中間,對自己或者對自我一種積極的確定的評價,體驗或態度。老師們都很重視對學生自尊心的培育,因為學生假如自尊就可以成為自強、獨立、自信的年輕一代,因此自尊的問題最重要。

三、正確區分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態

一般來説,人的心理狀態可以分為三種:正常狀態、不平衡狀態與亞健康狀態,與這三種心態相應,其社會行為方向也表現出非常重要的特點。

在沒有較大困擾的狀況下,學生的心理處於正常狀態之中。這種狀態之下,學生的行為基本上預期價值觀體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徵相全都,是一種健康或者優秀的狀態。

第二種狀態是不平衡狀態。一旦發生了擾亂正常生活、引起人們消極心情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滿意等,就會進入一種不平衡狀態,這裏指學生處於挫折、焦慮、壓抑、恐驚、擔憂、矛盾等狀態。一般來説,學生在生活過程中會不斷地經歷各種不平衡狀態,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積極主動而不是消極被動的面對不平衡狀態才會帶來發展或者成長的契機。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要不斷打破對象的平衡,促進其發展。對不平衡狀態的外在或內在的非建設性或傷害性處理,才會導致所謂的“病態、變態、或偏差”。

異常行為是學生在心理不平衡的狀況下發生的,是一種偶發性行為,這種行為在學生正常狀態下是不會發生的`,它與常態行為不同,可以稱為“偏態行為”。班主任假如能準時鑑別學生的行為,採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學生擺脱心理的危機狀態,回覆到正常狀態,那麼,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違法行為、不道德行為以及意外事件就會大大削減。

第三種狀態是不健康狀態,當學生處於不健康狀態時,往往會非線性地發生不適應行第二種狀態是不平衡狀態。一旦發生了擾亂正常生活、引起人們消極心情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滿意等,就會進入一種不平衡狀態,這裏指學生處於挫折、焦慮、壓抑、恐驚、擔憂、矛盾等狀態。一般來説,學生在生活過程中會不斷地經歷各種不平衡狀態,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積極主動而不是消極被動的面對不平衡狀態才會帶來發展或者成長的契機。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要不斷打破對象的平衡,促進其發展。對不平衡狀態的外在或內在的非建設性或傷害性處理,才會導致所謂的“病態、變態、或偏差”。 異常行為是學生在心理不平衡的狀況下發生的,是一種偶發性行為,這種行為在學生正常狀態下是不會發生的,它與常態行為不同,可以稱為“偏態行為”。班主任假如能準時鑑別學生的行為,採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學生擺脱心理的危機狀態,回覆到正常狀態,那麼,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違法行為、不道德行為以及意外事件就會大大削減。

第三種狀態是不健康狀態,當學生處於不健康狀態時,往往會非線性地發生不適應行為,包括反社會行為和異常行為。所謂“非線性”地發生,是指這些行為的發生常常是沒有明確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關係,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楚的。例如,一位國小生突然可怕方格或類似方格的全部物體,這是一種異常行為,包括他自己在內,誰也弄不清他為什麼會怕方格。正是由於這種非線性的特點,我們對其不適應行為的產生就無法預估。學生在心理不健康狀態下所發生的反社會行為或異常行為既沒有直接的原因,也沒有明確的行為動機。因此,談不上是其價值觀、道德水準或人格特點的必定產物。這類行為我們稱之為“變態行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不適應行為的發生有不同的特點,作為班主任,我們要看到廣闊學生的兩個主流,一是大部分的學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學生由於學業、生活、環境的壓力產生臨時的心理不適,他們要求賜予指導,以幫助他們正確應對遇到的問題。對於班主任,在面對學生髮展中所出現的心理偏差,應樹立正確的觀念,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而針對極個別的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則要能夠準時甄別,並積極尋求特地機構予以解決。

四、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結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髮展環境。

一個學生要能與四周人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念。因此,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髮展環境,應當把工作重點放在平常維持其心理平和、積極、順暢等上面,營造好孩子們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為孩子們建設和諧公平的集體,儘量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在佈滿關愛、暖和、上進的學習環境之中,避免對於孩子們成長不利因素的出現。 (二)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為了更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要求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實施,如班主任工作團隊工作等等,同時也應當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每一個任課教師可以依據本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習活動特點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這樣就能夠形成眾多的非特地渠道,促進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 注意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養的培育絕不是每週一、兩節課或者搞幾次轟轟烈烈的活動就能實現的。事實上,大量的研究與實踐經驗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樣需要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良好心理素養的培育僅靠有限的時間、空間是難以實現的,同樣需要在點滴的生活實踐經驗中積累而成。因此,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內容滲透到詳細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將兩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實處。利用學科學問加強情感教育,使學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師本身也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奇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需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説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當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不斷學習和把握新的學問,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把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學問,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總之,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薰陶與教化作用,真正作到為人師表。只有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齊抓共管,學生的心理素養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總結2

作為一名班主任,經常要處理班級發生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其中不少問題都是和學生的心理健康或心理素養有關。這次我有幸參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儘管學習的時間不長,但對我的衝擊卻是極大的。我不僅學到了許多心理學理論學問,也學到了正確對待生活的方式,如怎樣釋放壓力,調整自己心態,與他人如何溝通、如何相處的方式。並且通過學習,我深深熟悉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做教育工作、是當一名好教師所必不可少的基礎學問。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髮展的需要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和培育學生的心理素養,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恰當有效地應對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如何進行心情調整等,使學生更有效、積極地適應社會、適應自身的發展變化,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所以,預防問題發生、促進心理素養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從本質上來講,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養的教育和培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是素養教育的詳細體現。

我認為,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特殊是對低年級學生更是如此,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是智者——什麼都懂;是能者——什麼都會。教師的衣着舉止,言談風度等,都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温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鬆開心,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師,只能在課堂上造成一種緊急或恐怖的氣氛。通過學習,我也知道了教師要擅長做好自身的心理調整及保健工作,瞭解自我,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習把握心理調整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調整心情,保持心理的平衡;擅長選擇自己心情開心的角度去思索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培育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忱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今後,我把要傳授的心理學問寓於活動之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教學中,以活動課為主淡化理論,強化行為指導和行為訓練,進行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心理髮展施加影響,從而更加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養。這一課程是博大精深的,越是學習,我越是感覺自己對許多學問的瞭解還很膚淺,當今世界心理學發展極快,我必需不斷地學習,才能使自己的心靈與學生的心靈共同成長。我將不斷的提高心理學的理論學問,同時也運用到實踐中去,不斷的學習成長,爭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就是為自己鋪路。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總結3

上個星期在年級組楊主任的帶領下我們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全國中國小班主任一體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培訓期間由全國優秀班主任黃靜華老師、東北師範大學的教育心理專家劉曉明老師向我們具體介紹了自己在工作中積累的獨具風格的工作經驗和切實有效的詳細措施,使我受益良多。現將自己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我體會到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要突出一個“愛”。即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教師職業,熱愛教書工作,熱愛自己從教的學校,熱愛班主任這個崗位,熱愛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學生。 其次是辛勤,是細心的體現。“勤”字要體現在工作的每一個細節,應做到腿勤、眼勤、嘴勤。所謂“細“是指學生出了問題,切忌主觀武斷,簡潔粗暴,處理問題要言之有據,言之有理,動之以情,達到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最終要講究一個“法”。管理上要有法,處理問題要得法,遇到問題要積極地想方法。同時做好班主任工作也要注意一個“學”,不斷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能力,向書本學習新的教育思想理論;向同行學習,同他們切磋、交流,取長補短;在幹中學,學中幹,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以適應工作的需要和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 人們常説:“為人師表,身教重於言教”榜樣的力氣是無窮的。通過這次培訓,使我更懂得班主任的良好形象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不良形象對學生的思想有消極的影響。教師平常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使他們做個堂堂正正的人。

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是育人,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班主任要特殊關注學生的心理動向,敬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敬重學生作為獨立個體存在的現實,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用健康的身心去影響學生。師愛如陽光,學生的心理渴望老師的愛,教師的使命在於發覺,喚醒、引導。

黃靜華老師説“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兩段案例聽了之後讓我很受啟發,的確,我們老師就應當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敬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關愛孩子,為孩子供應最適合的教育。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要連續努力,要專心總結教育的得與失,並虛心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注意教育教學經驗的交流,擴大學習範圍,拓寬教育視野,使自己不斷進步,並創設自己的獨特教學風格,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教育方法。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總結4

xx國學者xx曾經説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當努力地追求好習慣。”的確,行為習慣就像我們人們身上的指南針,指引着每一個人的行動。縱觀歷史,大凡獲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良好行為長期堅持,養成習慣。如xx先生,他在小時候就養成不遲到的習慣,要求自己抓緊時間,時時刻刻囑咐自己凡事都要早做,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國文學留下了輝煌的業績。可見,行為習慣對一個人各方面的素養起了打算性的作用,這對我們國小生來講,尤為重要。

xx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xx老師提出的依據“兒童、青少年”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性別不同,進行階段性教育,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態度進行教學。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着重培育學生的各種習慣的養成。是的,像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過的:“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學生在學校不僅要學好科學文化學問,更要進行能力培育,良好習慣的養成,正是以人為本的.素養教育思想的真諦所在。

通向師生心靈的橋樑——溝通

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是聯繫科任教師的紐帶,是溝通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橋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班主任的作用是重大的。而且我們知道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直接影響着教育成果。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的協作和支持,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礎上的,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學校教育也難以獲得預期效果。要教育好學生,特殊是問題學生,教師必需通過家訪、電話、短信、網絡等活動進行溝通探討、客觀反饋,一視同仁、熱忱幫助家長正確熟悉自己的孩子,瞭解孩子身心發育狀況及存在問題,進一步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樹立正確的育子觀,自覺調整受家庭、婚姻、生活等方面困擾的心理,為孩子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幫助孩子走出心靈的逆境。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森説:“幫助兒童的途徑是幫助父母”。我們要正確處理好與家長的關係。每一個家長的素養是不同的,他們的教育觀念也不同,我們必需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和家長,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理於情、情理結合,才會產生動情效應,從而收到較好的德育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