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風總結範文

來源:文書谷 1.1W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發揚成績,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採風總結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採風總結範文

採風總結範文1

20xx年4月21日,我們踏上了征程,前往張道陵的老家——豐縣費樓村。由於前一天徐州下了雨,我們還特別擔心到了那邊的村子,道路會不太好走。後來特地打聽了一下原來當地並沒有下雨,懸着的心終於落下來了。由於本來就暈車,車子剛開動我就睡着了。後來突然驚醒,以為到站了,結果只是才剛經過收費站,車子顛簸了一下,我就醒了。後來我就睡不着了,順便觀察了沿途的風景。四周都是綠油油的麥田,不時還能看到幾個人在農田裏勞作。

10點半左右,車子到站了,我們終於到達了豐縣縣城。後來知道那邊並不通車,我們只得打車過去。到了那個村子,眼前的景象讓我有些驚呆,雖説我家也是徐州的農村,但這裏的房屋、環境感覺落後了好多。當時我就想,這真的就是張道陵的老家嗎?後來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我們先是來到天師府,找到了那裏的負責人——杜爾賢先生。他以前是一名教師,退休後就收村裏人的委託,在這裏看管天師府,並對張天師的故事傳説進行研究整理。經過一個多小時的交談,杜老先生給我們講述了好多關於張天師的傳説故事,比如説能確立張天師的老家確實是費樓村的“張老漢巧佔天門穴”的傳説,張天師保佑後人的“三次暴風雨避過費樓村”的故事。

告別杜老先生後,我們又在熱心村民的指引下去尋找下一個講述人——邵長宏。到了他家,他還很熱情的'給我們倒了水。他又把他所知道的張道陵的傳説故事熱心的給我們進行了講述,他還特意指引我們去看了傳説中的“藥盒子”,這令我們興奮不已。

後來聽當地村民説,張道陵的家族還有一本族譜和好多資料,在張家讓先生的手上。但我們找到他家時,他家大門緊鎖,並不在家。等了好久,天色也漸漸暗了下來,張家讓先生遲遲未歸,我們心想只好作罷,沒有看到他手中的資料也真是遺憾。後來,在我們出村子的時候,碰到了張家讓先生的父親,他把我們帶到了他的侄子家,然後讓他打電話讓張家讓先生趕快回家。很快,我們終於見到了張家讓先生本人。一進他家,就看到了“道淵源世家”五個醒目的大字。隨後他把他多年整理的關於張道陵的資料都拿給了我們看,我們也見到了那本族譜。他跟我們説,他把這些東西給我們看,不僅希望我們能夠了解張道陵,更希望的是我們能將張道陵的文化發揚出去。

採風回來後,我們還進行了一個小小的總結會,大家也暢所欲言,和組員一起分享我們在採風過程中的見聞認識、心得體會、思考感悟等。通過這次採風,我也深刻感受到了採風的重要性。作為文學專業的我們,平時只能在教室裏通過書本和老師的介紹來接觸文學這樣一門融入了情感語言藝術表現,思維精神等內涵豐富的獨特藝術,缺少了感情經歷的真實體悟而難以深刻理解。而深入實地考察研究,就能夠啟發獨特、自我的情感體會和思考。像這次的採風,首先我就瞭解了張道陵在家鄉人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然後就是瞭解了他對道教以及道家文化的特殊貢獻,對其肅然起敬。這次採風活動真的對我影響很大,我也從中學到了好多東西,真希望這種活動越多越好。

採風總結範文2

文學採風是我們中文系的一項課程實踐和藝術諸如寫生攝影等,雖然形式不同,但是都是通過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自然的美,體會人文歷史底藴,憑弔古往今來。觸發創作靈感,才思泉湧而成雋永之作。雖然通過圖書館或者其他的方式比如互聯網媒體也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但是那樣不免帶着一種書卷氣,少了一種李白式的自然飄逸,杜甫式的沉鬱深重,王維式的哲理豪放。縱觀中國歷史文人,通過遊歷大川名山,廣結志趣相投之人。一方面感受天地之廣,時間之不待餘。生命之渺小。另一方面希冀有所作為。留名於青史。

所以作為中文系的同學有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都很珍惜,也積極支持各種安排,儘量讓這次活動更加成功,首先,在事前我們通過幾次班會把這次活動的性質,意義,注意事項等前期準備工作做了大量的溝通協調,爭取了大部分同學的支持和響應。整個前期工作中,做的最好的是班級宣傳工作。稍微差強人意的是個人的準備工作,通過上屆學長的經驗和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我們選取了新農村建設和徽州楹聯考察的論文題目,第一個題目牽涉到太多的政治和社會問題,第二個題目會聯繫到很多的歷史和文化的相關知識,所以大家做的準備工作不是很全面,以至於在後期的採風創作交流會上大家説這兩個題目有創作難度。

在實際採風過程中的三天,我們按照宏村—塔川—齊雲山—西遞—太平湖的計劃將古徽州的一些重要人文自然景點做了大概的遊歷,有同學説時間不夠,但是我覺得重點我們是去體驗古徽州的文化,而個人體驗的方面深度不一樣,當然可能印象不能都説深刻,但是有些迥然不同的文化現象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説狀元現象。關於那條千古楹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對於讀書積善的'看重超出我的想象。對於傳統道德修為的重視超出了其他地方。由此引發我的一點思考。中國有兩句句古語叫山高皇帝遠。窮山惡水多刁民。歷朝歷代對南方山區的稱呼都是南方蠻夷之地,蠻荒之地。通過導遊的介紹,我斷斷續續的組織了這樣一種觀點就是在這兩個村存在之前。這裏的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人也還是人,做為中原的先進文化代表的西遞宏村祖先發現這兩個村莊的風水很好,至少到這説明他們決定在此安家立業之前,他們都是文化人。他們帶來了傳統,這種傳統征服了當地的人。再者,徽州地區山多地少,所以為了生存,外出經商的成功而回鄉創建學校宗祠等等。由於宋朝總體上重文,並且是歷史上第一個對商業不抑制的朝代。所以成功的商人回到鄉里由於揹負傳統文化的深刻使命,對於讀書,為人等孔夫子提倡的君子品格有深刻的認識。代代相傳,形成一種趨同思維。這種思維模式有很強的凝聚性。產生很大的向心力。

再説齊雲山,由於自己知識的欠缺,在齊雲山上沒有感覺到道教的魅力,有很多現在的東西,比如説老子語錄。我去過一些著名寺院,比如説金山寺,靈隱寺,等宗教氣氛很濃厚,現代的東西更多,但是在那種環境下。聞着了了清香,能真切體會到一種宗教的寧靜,神祕。齊雲山上感受最大的是雲海。山峯若隱若現,變化萬千。山上古亭,亭上孤人。這也是一種寧靜。自然的寧靜。

最後太平湖,第一次見這麼大的水域,我覺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山水都是有生命力的,尤其是水。假若一個地方沒有水,那麼,這將是一個沒有生氣的地方。初到合肥,感覺也是一樣,也許是在雲南生活的經歷,冬天沒有炭火,我也覺得這個城市有點死氣沉沉。皖南採風正值寒秋。露重天寒,西遞的每個夜晚我都捲曲着身體才覺得給自己更多的熱量讓我沉入有火的世界。回到太平湖,上船之後,第一意識就是上到最高處,極目遠眺。我們的傳統節日裏面有一個重陽節登高,賞菊,飲酒。登高意味着一種超越,追求一種開闊的視野。還有在高處,你是最接近天的地方。最虛無縹緲的境界,天代表神仙。來自於魏晉以來的遊仙傳統。水卻是寧外一種境界。當你在岸邊青山綠水似乎與你無關。當你置身於這寬廣水面上,似乎你融入這一切。遠離外界的喧囂。

縱觀這一途,我們錯過了太多東西,比如説路邊採菊花的嬸嬸阿姨。留在古樹百年年輪裏面的歷史,哪些祕不示人的歷史。但是我們也拾到了一些東西。那一眼青山綠水。那一聲悠長的打更聲。然後那些青石板會記得我曾在上面鏘鏘的走過。只是。百年以後,他再看着後來人懷着這樣那樣的情思走過。

採風總結範文3

設計的靈感很多時候來自生活,但生活中很多完美的事物經常被我們忽視,從此刻的一些藝術設計經典案例中,我們很容易會發現設計與生活的密切關係,為了更好的開拓我院學生的視野,我們09環藝(一)班進行了為期5天的藝術採風活動,分別對蘇州烏鎮杭州等民居傳統建築進行了實地考察。

蘇杭的自然風景因為有園林景觀的襯托,整個自然風景有了山水畫的味道,清新自然。説到這,不得不説這蘇州的園林代表——拙政園。

拙政園,這一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以其佈局的山島、竹塢、鬆崗、曲水之趣,被勝譽為“天下園林之典範”。與承德避暑山莊、留園、北京頤和園齊名,該園是中國四大名園之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特殊遊覽參觀點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迄今為止同時具備這四項桂冠的全國僅拙政園一家。

中部是拙政園的主景區,為精華所在。其總體佈局以水池為中心,亭台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池水面積佔全園面積的3/5。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佈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總的格局仍持續明代園林渾厚、質樸、疏朗的藝術風格。總的格局仍持續明代園林渾厚、質樸、疏朗的藝術風格。以荷香喻人品的“遠香堂”為中部拙政園主景區的主體建築,位於水池南岸,隔池與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粉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

西部原為“補園”,其水面迂迴,佈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後構成的工巧、造作的藝術的風格佔了上風,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區仍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的佳作。西部另一主要建築為扇亭,扇面兩側實牆上開着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着“倒影樓”,另一個對着“三十六鴛鴦館”,而後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與誰同坐”取自蘇東坡的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一見匾額,就會想起蘇東坡,並立時頓感到那裏可欣賞水中之月,可受清風之爽。

第二天我們參觀了與拙政園毗鄰的蘇州博物館。蘇州博物館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館,設計者為著名的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

儘管白色粉牆為博物館新館的主色調,把該建築與蘇州傳統的城市機理融合在一齊,但是,那些到處可見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頂和窗框將被灰色的花崗巖所代替,以追求更好的統一色彩和紋理。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一一飛檐翹角與細緻入微的建築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重新詮釋,並演變成一種新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域和博物館的展區,為參觀者帶給導向並讓參觀者感到心曠神怡。玻璃屋頂和石屋頂的構造系統也源於傳統的屋面系統,採用現代的開放式鋼結構、木作和塗料組成的頂棚系統。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將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的太陽光線。

大廳是博物館的核心,位於入口的前庭與博物館花園之間。這個擁有八個角的大廳是透過對傳統的蘇州建築和中國建築要素的幾何形狀轉變以及重新詮釋設計出來的,它是所有參觀者的導向併為去博物館所有展區帶給通道。除了字畫、雙塔瑰寶、明清瓷器和蘇州工藝美術品展區外,還將佈置特色傢俱展區,以強調蘇州豐富的藝術和文化傳統。在人流路線的終點處,也就是在它的花園庭園處,安排了一個宋代書齋的複製品,主要展示當年的工藝品和傢俱。

蘇州博物館與原有拙政園的建築環境既渾然一體,相互借景、相互輝映,貼合曆史建築環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獨立性,以中軸線及園林、庭園空間將兩者結合起來,無論空間佈局和城市機理都恰到好處。忠王府古建築作為蘇州博物館新館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新館建築珠聯璧合,從而使蘇州博物館新館成為一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在蘇州休息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我們就啟程去杭州了,經過一個上午的奔波,我們最之後到了嚮往已久的杭州,休息了一下,就赴水鄉烏鎮開展采風活動。鍾靈毓秀、人才輩出的烏鎮,那濃厚的文化底藴、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情,從來就是我們心中的嚮往,探訪追尋她的腳步一刻也不曾停止過。這天,我們最後能夠徜徉其中,好好領略她的風采了。

初到烏鎮,遠遠就望見了那烏黑碩大的“烏鎮”二字矗立在鋪滿青瓦的房頂上,那烏鎮固有的敦厚在目光接觸到的剎那,一下子就不可抑止地綻放出來了,容不得你有半點的輕浮和張狂。門口雖遊人如織人聲鼎沸,但烏鎮卻泰山自若,平靜安詳地迎之後來來往往的遊人。大家整裝肅容,準備着去探尋昭明太子樑統、沈平、張楊園以及茅盾、沈澤民、湯國梨、豐子愷等的足跡。

踏進烏鎮,社員們一下子就被烏鎮那靈巧的拱橋、漣漪微蕩的流水、水陸相鄰的古鎮格局、精巧雅緻的民居建築吸引了。漫步在狹長的青石巷裏,兩旁都是古色古香的木製建築,幾近拙樸的外觀,古舊而又考究。無論街上巷子裏是如何的喧譁熱鬧,走進房子裏面,都不由得讓人感到異常的寧靜祥和。百牀館、民俗館、宏源泰染坊、江南木雕館、錢幣館……一路走來,感受着江南水鄉古鎮風情和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讓人浮想聯翩感慨不已。而最讓大家沉醉的莫但是是茅盾故居了。佇立在立志書院門口,聆聽着大師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的教誨,腳步移處,穿廊過廳,大師昔日讀書、寫作、幹農活的身影不時地在腦海中縈迴。在茅盾紀念館內,社員們更是領略了一代文壇巨匠的成長經歷以及他的文學創作之路,瞭解到茅盾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為祖國文化建設和世界和平所作的貢獻。

作別烏鎮,讓一顆留戀的心去聆聽那搖櫓聲,品味着這經典的江南古鎮。烏鎮之行,使我們有了接觸自然的機會,有了實地觸摸鄉土的情懷,在追尋大師留下的光輝足跡的過程中,領略江南水鄉風情,感受江南歷史文化的温婉與深厚。烏鎮所呈現的無論是古樸還是靈秀,無論是婉約還是滄桑,都是一種美的意境。這種美的形式反映了水鄉民居文化的內涵。江南多水,水啟發人以智慧,人以其智用於水。烏鎮所代表的水鄉文化是獨特的、歷史的,而當它們與現代文偶明和都市文化正漸漸遠離時,我們卻越來越珍視。

接下來我們遊玩的是杭州西湖。杭州的精華在西湖,但是西湖的精華在人文,而不在景觀。雖然西湖周邊的自然景觀也是相當的不錯,但是我仍然認為西湖的美在千百年來才子佳人、文人墨客的筆下與意境,而非純粹的美景,我也相信推崇西湖的人不是因為她的美麗,而在於人心與美景的融合與交流,缺少了意境,西湖便沒有了靈氣,沒有了神韻。能夠説遊覽西湖,七分在文化,三分在美景。想象一下斷橋相會的傳説多麼美妙,但是現實中的斷橋不斷,實質上就是一座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石橋,甚至與西湖周邊新建的石橋相比,都會遜色不少,但是因為文人的參與留下了千古絕唱!不明白是西湖美景成就了眾多的才子佳人故事與傳奇,還是眾多的文人墨客成就了西湖勝地。所謂看景不如聽景,因為看的是實景,聽的是意境,自然不同矣。但是話説過來作為杭州精華的西湖,如果不親自去一下,貌似沒有去過杭州,或者説不算真正的到過杭州,對杭州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意境美中。然而去了杭州又不免失望,發出但是如此的感歎!那是因為你不瞭解她,沒有走進她,所以她反饋給你的就少!去杭州遊玩,推薦做足功課,充分的瞭解杭州,杭州才能向你展示一個美景與心境並存的人間天堂。境由心生,心中有魔,景色也染上了魔氣,心中坦蕩,景色更為

朗朗!所謂的柳浪聞鶯,平湖秋月,寶石流霞,等都是心境大過美景然而卻又與美境融合的意境而已。常聽人説不到長城非好漢,到了長城真遺憾,想必也是沒有做到心境合一吧!

透過這次採風活動,我理解到:從環藝的角度看,環藝設計效法自然而又高於自然。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極富詩情畫意,具有典型的江南園林建築風格,極力創造體現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在現代代城市發展中,能夠模仿該園巧妙園林設計,將原有的自然美景,逢石留景,見樹當蔭,依山就勢,按坡築庭等因地制宜的造園,使的整個城市呈現出建築,人文,自然和諧統一的風貌。如何能把天人和一的建築思想和以人為本的居家環境要求容入到設計理念當中,拙政園之行給我深深上了一課。

這次採風中,我深刻的認識到中國在發展,世界在發展,我不能再像井底之蛙一樣,對外面的世界一點都不瞭解,作為一名應屆畢業生,還帶有學生般得稚氣,我就應學會成熟,學會做人。一路走來,這次江南採風讓我領略到江南古鎮的另一番美景和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們就應出去認識外面的世界了,在一個校園裏的眼界是狹隘的,只有真正走出去,才明白社會的殘酷,淘汰制的生存法則。同時我們瞭解了當今環境藝術的發展與狀況,專業認識有了很大的提升,採風活動到達了預期的效果,取得了圓滿成功。

採風總結範文4

北京之行,帶給我最大的體驗不光是一次旅行,也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體驗。

這次北京之行增長了不少知識,雖然時間很短暫,但讓我看到了一座現代與古典結合的非常完美的城市。走出車站時,因為沿途勞累,新鮮的激情已經褪去,只想趕緊好好躺下補一覺,剛到北京時並沒想象中的那麼令人興奮。來到北京第一個參觀的就是國家美術館,早上8點半就在賓館樓下集合,到達博物館的時候已經快9點半了,大家站在博物館的下面顯得非常渺小,果然和想象中一樣的壯觀。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東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相對稱佈局,是一座系統展示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國博藏品數量為100餘萬件,集收藏、研究、展覽於一身。一共是4層,真的是太大了,走了整整一天,裏面的一些珍藏品真是令人歎為觀止,有很多國外友人送給我們過家的一些紀念品,還有很多具有收藏意義的文物。裏面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國博的透視和平面模型展廳,裏面有很多國博的平立面設計圖,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也深深的感覺到了設計師的那種偉大的精神。

在老師的帶領下第二天我們來到了宜家家居,這是學室內設計必須要來的地方。這裏的傢俱風格幾乎都是秉承耐用、簡約、設計獨特,所以別的傢俱城很少能出現同款式的,我個人就特別的喜歡。它的質量真的很不錯,是什麼材質,都能很清楚的註明。由消費者自己選擇。樣式也特別的新穎,真的是琳琅滿目,特別吸引人,有好多東西都讓人愛不釋手。各式各樣的沙發和牀等家居最為吸引人,無論是樣式還是使用性都非常的好。還有一些小家居擺設,都有種讓人看了特別想帶回家的感覺。看了這些琳琅滿目的家居讓我對家居設計有有了一種重新定義,做好室內設計需要對一些家居的東西在細節方面特別的注意,讓傢俱達到完美的結合才能設計出和諧的作品。

16號我們來到了北京最具藝術氣息的寶地之一——798藝術區。798藝術區位於大山子地區,故又稱大山子藝術區,原為原國營798廠等電子工業的老廠區所在地。面積60多萬平方米。來798的大多是我們這些年輕人年齡大多在20到30之間,大專以上學歷的居多。走在這裏面我們也發現了許多國外的參觀者,所以這裏真的是很受歡迎並且也是非常值得來的地方。觀賞了許多西式的別墅還有一些藝術作品,又逛了許多稀奇古怪的飾品店,來到這裏感覺自己都有了一些藝術家的氣息,裏面的工作室都是不同風格的建築,還有一些風格各異的咖啡館也特別吸引人的注意,有許多的藝術作品和建築風格都是我以前沒有見過和想到多的,真的是讓人大開眼界。

17號我們來了中國最好的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這裏是所有美術生夢寐以求想考上的大學,來到這所學校都感到特別的榮幸和光榮,我們參觀了一下它的美術館,裏面有好多美術作品還有一些特別有個性的藝術品。在這裏我們感受到了很濃烈的藝術氣息。有很多學生和老師畫的.國畫還有油畫,也有很多設計方面的作品,色彩和光的一些方面的研究,室內外的一些效果圖作品展等等。在美術館的樓下有一個小書店,我們進裏面參觀了一下,並且買了兩本書作為紀念。不得不説的是央美的建築,幾乎所有的教學樓都是深灰色的,看上去十分的有威嚴,它給人的是一種經久不衰的感覺。我們也拍了好多照片作為留念。

19號我們去了宋莊畫家村,畫家村位於郊區,離我們住的地方真的是好遠,坐車就將近一個半小時,但到了畫家村大家才深深感受到來這個地方的含義。宋莊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底藴和富於包容性的文化藝術氛圍,使她成為了投資辦學的理想之地。隨着宋莊藝術羣落人數的增多,尤其是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被社會認可,它在海內外的知名度也不可避免地帶動了當地服務業的繁榮。十年前還很偏僻的村鎮,現在卻是飯館林立,甚至已經有了若干中小型超市。走進畫家村的商業街,那寬闊的街道,裝修風格各異的店鋪,讓人很難想象這裏原來是地道的北京農村。來到這裏真的是完全被它的藝術色彩所感染了,畫家村真的是讓我們這些藝術生流連忘返的好地方。

最後我們來了圓明園,它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圓明園有“萬園之園”之稱。1860年10月,圓明園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燬,此事件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頁屈辱史。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由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佈在圓明園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在圓明園周圍。在這裏我們拍了很多的照片作為留念。來了皇家園林有一種收縮不出的感覺,可能是它的殘缺美吸引了我們,讓大家流連忘返。記得去圓明園的那天特別的冷,先是下起了鵝毛大雪又是下了一會兒雨,不得不感慨一下首都的天氣真的是變幻莫測,但是遊客還是很多的,觀賞了許多燒燬的石頭文物,那些石頭都特別的高大,真的難以想象它燒燬之前的樣子,一定更加的壯觀。

歷經9天的採風結束了,通過這次我更加了解我們祖國五千年文化是何等的渾厚,我們一代代先輩是多麼偉大的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這次採風帶着專業的角度來參觀,記憶的東西就不一樣了,真的是受益匪淺,此次我更加的懂得了知識、藝術和創新的重要性。這次採風給我以後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動力,通過參觀讓我覺得自己真的是很渺小,對專業的認識也提高了一個層次,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也是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以後我會更加的努力學習專業知識。這次去北京真的讓我們受益匪淺,流連忘返。讓我們開始注意身邊的點點滴滴,又提高了我們的藝術修養。讓我們對藝術的美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還體會到了我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真的很感謝學校能給我們這樣的機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