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3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草原》教學反思

《草原》教學反思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

教學《草原》第一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主研讀:草原的美,你是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到的?請大家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象草原的美景。別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記號;接着讓學生交流説感悟;最後,讓學生美美地讀一讀:自由地、放聲地朗讀這一段,讀出自己對草原的感受。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一會兒讀給大家聽。我覺得通過“默讀”“邊讀邊想”,潛心會文,想象畫面,體會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景色美;又通過學生“放聲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品味語言,讓學生經歷從語言到畫面再到語言的閲讀實踐過程,引導學生學會閲讀。

《草原》教學反思2

《草原》是一篇精讀課文。老舍先生記敍了自己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表現了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在這次教學中,學生讀出草原的美及對草原的情是我的教學目標之一,將要進入朗讀訓練時,我是這樣處理的: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羊羣走在哪裏都象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師在《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音樂課件伴奏中,隨着課件展示的草原美景,聲情並貌地向學生描繪着草原的美麗景色。從學生們的臉上能看出他們對草原美景的迷戀,從他們的眼中能看出他們對草原生活的嚮往。我想,這時我的教學目的已經達到了,我要運用視覺、聽覺的衝擊及音樂感染的多種方法,去挖掘學生髮自肺腑的感情。讓他們一次到位的愛上草原,只有愛上草原,才能對草原有情,只有對草原有情,才能真正讀出草原的美,及對草原的情。圖片展示完之後,孩子們的眼睛一直盯在最後一張圖片上,久久不願離開,《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還在耳邊飄着……這時,我輕輕的問着:“你有什麼感受?”孩子們這時才回過神來,將眼睛游到了我的臉上。“草原太美了!我一定要到草原那裏去看一看!”“草原真是美極了,感覺像走進入了人間仙境。”“啊!老師,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彷彿已經聞到了草兒的清香,花的芬芳了!美!太美了!”

孩子們高興的交流着,好象真正的遊了一次草原。這時,我給學生配上音樂,讓學生們讀一讀課文,體會文章中的美,學生們忘情地讀着,讀書聲在優美的旋律中飛揚。

反思:

如果在處理這一部分時,一上課就讓學生乾巴巴的讀,那種感受只能是生硬的,只觸及到文字層面的感受。而一旦創造出與課文境界相和諧的課堂教學意境,就一下子觸及到文字的內在意藴——作者、課文及草原的“心靈”。這裏,用課件展示出草原的風光,加上老師在音樂伴奏下的範讀,巧妙地實現了學生與草原的“心靈”相會。有了這心靈碰撞,就會擦出學生與草原間愛的火花,孩子們既然愛上了草原,那麼讀出草原美及對草原愛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草原》教學反思3

歌曲《草原上》是人音版國小三年級第五冊教材,是第二課《草原》中的一首歌曲,我在教這首歌曲時,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多看、多聽,讓學生從感官上去領略草原的美麗風光,使學生用自己甜美的聲音去表現牧民們爽朗豪放的性格及對家鄉的無比熱愛和讚美之情。

但這節課存在很多不足,一、由於我把時間給看錯了,所以下課提前了,本來我還準備了蒙古族的舞蹈都沒有來得及教學,導致講課效果不是很好。二、這節課,我對樂理知識講解的過於詳細,講得有點深,導致一些學生不理解,並且覺得沉悶。三、我還應該在音樂課中設計一些有趣的遊戲來帶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融入草原的氣氛中,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音樂的魅力是無窮無盡的,我要在今後的音樂課教學中,不斷提高,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使學生盡情地享受音樂帶來的無窮魅力。

《草原》教學反思4

這篇老舍的散文,字裏行間浸潤着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並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讚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敍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樸簡練,生動感人。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讚美之情。

本文作為“走進西部”的第一篇課文,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讚頌之情;二是在閲讀中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並積累語言;三是走進西部,通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引發學生對西部瞭解的慾望,激起對西部探討的興趣。

品讀優美語句,體會表達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作家老舍隨着場景的變化、時間的推移,情感也在變化着。但貫穿全文的是對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讚美與留戀之情。這種情感與描繪的景物緊密交融在一起,是多麼美妙的景象。我課前就收集了許多優美的草原圖片和音樂,朗誦,要為這第一節課做好充分的準備。但是今天電教設備居然用不了,精心準備的圖片完全沒派上用場。在這樣一篇草原風景描寫名篇的課上,如何再現那美妙的圖景?我有點不知所措了。但是,出乎我的意料,孩子們深情的朗誦,豐富的想象,把他們的老師帶進了一個美妙的世界,這一切比我所準備的圖片視野更遼闊,美得更極致。

看來學習這種情景交融的美文,可以沒有圖片、沒有音樂,但是一定要引導學生抓住文章優美的語句,通過品讀、吟誦、想象畫面、課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寫等方法,融入作者的世界,來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

《草原》教學反思5

當然,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作為老師並不能事先一一預設好,一切都要以學生為本,但我真的很期待有機會的話再給學生們上這一堂課,通過課堂來驗證我的想法。

另外,在閲讀教學中我滲透了寫作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找出做橋樑作用的過渡段,認識過渡段的作用,這一步做得很成功.

錫林郭勒大草原教學反思二:

《錫林郭勒大草原》是一篇寫景短文,寫的是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大草原美麗而歡騰的景色,表現了作者讚美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寬闊胸懷。

在教學中,我首先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音樂、圖片、動畫等場景展現草原的美麗,再通過深入閲讀理解找出草原的特點,使學生切實感受草原的廣闊、美麗與歡騰,激發學生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進行表達,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創新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理解感悟。

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學探究,弄清“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錫林郭勒大草原不僅美麗,而且是個歡騰的世界”這個核心問題,並組織學生同桌討論交流學習的體會。在交流感受時,孩子們抓住“滿”、“一直鋪向”、“沒過”等詞感受野草的廣闊與茂盛;抓住“清亮、一窪窪、映出”感受湖水的清透;通過“開滿”、“各種各樣”、“清香”等詞感受野花的多、美、香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品味,加深了孩子們對草原美景的感悟。在此基礎上,我還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並結合圖片讓學生想象,這樣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具體的圖象,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草原不僅美麗,而且是個歡騰的世界。”

二、放飛想像,感受美景。

學生有了初步的感受還不夠,若要親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發揮想像。在學習湖水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我引導學生想象“那清亮的湖水還能映出什麼呢?學生們有的説:“映出了圓圓的蒙古包。”有的説:“映出了藍天白雲的影子”還有的説:“映出了牛羊喝水的倒影……”等。於是,我又讓他們將想像的畫面用下面的句式説出來“一窪窪清亮的湖水映出了( ),映出( ),還映出了( )。”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麗,又突破了難點,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三、運用音樂、動畫營造學習氛圍。

教學中我兩次使用音樂,第一次在導入時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並配了一段體現草原美景的動畫短片,把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吸引過來,一下就將同學們帶進了學習的氛圍。第二次在結尾時,我又一次以蔣大為演唱的這首歌結束了這次“草原之旅”。同學們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來,整節課在歌聲中結束,使學生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四、對自身課堂教學素質的反思:

通過這次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自己具有一定的教學實踐經驗,對課文內容、重難點的把握得比較到位,但在一些教學環節的時間上還不能合理分配,比如:在感悟第二段時,用的時間太長,分析的過於細緻,以至於在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引導學生朗讀的太少。另外,在教學細節上還不夠精益求精,尤其是教學語言,如:導入語、過渡語、

總結語,在備課中沒有重視,而恰恰是這些語言在課堂教學中有着畫龍點睛的作用,語文老師的一項基本功就是用語言創設學習的場景、氛圍,自己以後在這方面還要多多鍛鍊。

《草原》教學反思6

本課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感和畫面感,因此加強了有感情朗讀的指導。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讀,的確給同學們帶來了感官上的饕餮盛筵:草原一碧千里又不失秀美的風光;馬疾馳,車相隨,襟飄帶舞,歡聲笑語迎遠客的場景;敬酒聯歡的熱鬧場面。特別是第一二段草原風光的描寫十分出色,課堂上做到了句句細品,段段精讀,而且趁熱打鐵,做到了當堂背誦,效果特別好。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也比較到位,課前做到了充分的預習,課上帶着濃厚的感情來學習,來品析,草原的景色彷彿就在眼前,充分給了學生美的享受。

本文的語言十分優美,而且充滿瑰麗的想象和奇妙的比喻,應該在寫法上引導學生多借鑑。但是本課只注重了品讀,沒有細細分析語言到底美在那裏,這樣學生的寫的收穫會相對較少。另外草原的風光畢竟離學生生活實際比較遙遠,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邊啟發邊想象,還應該就着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改換一些比喻。如“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就像|……”以加強語言的訓練。

《草原》教學反思7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語言,向人們生動展示了草原上如詩,如畫的美麗風光和內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草原》的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結構清晰,語言流暢,對場面描寫富有激情,細膩傳神,並且將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成功之處:

一.藉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由於農村的孩子絕大多數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採用多媒體教學。導入時,通過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反思《《草原》的教學反思》。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閲讀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

整節課的教學,我始終把學生與自己擺在平等的位置上,堅持與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關注學生自己的感悟與理解,特別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自己則扮演一位聆聽者、鼓勵者、指導者、參與者,把學習、感悟、想象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大膽地説自己的話,説自己想説的話,力求將自己與學生擺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

三、啟發想象,聯想美的畫面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再啟發學生根據積累語言文字想象的畫面,喚起學生的直觀表象,教學“小丘”“一碧千里”這是一個從語言到表象的體驗過程,因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語言美和自然美融為一體。存在的不足:

1、對課文中詞語的理解過細,以致教學中時間比較倉促,最後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覺。比如對重點語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時間用得過多。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為合適的評價用語,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很好,但卻急於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那些用慣了的“你真棒”“好極了”等,在我看來一遍足以,如果反覆使用則會變的枯燥無味,失去了表揚的意義。

《草原》教學反思8

《草原》這篇課文記敍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句。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後以凝鍊的詩句總結全文,感受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文章篇幅較長,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新課程標準提倡閲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所以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讀的過程中,採取了自由讀 小組讀 個人讀 品讀 最後我又為學生範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課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討論),找風俗民情。理解了“騎馬到幾十裏外歡迎遠客,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還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們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澀地給客人們唱民歌”、“小夥子表演套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貴客人的禮節,也就知道了內蒙古人民對“我們”非常熱情,非常友好,為理解文章中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作了厚實的鋪墊。

除此之外,還讓學生把文章與插圖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加直觀地感受草原景美人更美。 課下,我又為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項作業:上網查閲你想知道的有關草原的知識。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拓展課外知識。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讓學生從風俗人情這一角度着手進行閲讀,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掃除了閲讀理解上的障礙,又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如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會更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感受草原的景美人更美的。所以我要加強自己在電教技能上的業務學習。

《草原》教學反思9

《草原》這篇老舍的散文,字裏行間浸潤着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並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讚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這是本學期的第一節課,我充分的進行了準備,希望能給班級的孩子們一個快樂學習的課堂。

一、成功之處:

1、充分運用了多媒體,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於剛開學的學生起到了很好的調動和收心效果。

2、開展活動,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A:創設情境,模擬蒙古包外見面握手的場面。

B:假如你是客人,你會説些什麼?假如你是主人,你又會説些什麼?

C:如果我就是蒙古族同胞,我來到美麗的陽城觀光旅遊,你們會怎樣招待我?

這些情境的創設、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語言的練習中,將“蒙漢情”昇華為“民族情”。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二、不足之處: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

2、教師語言還不夠優美,激勵評價還應更有針對性。

3、課堂上讀的層次和形式還應更多樣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教學反思10

試圖從蒙古音樂入手,探討與感受蒙古音樂中有本民族特色的絃樂、舞蹈、歌曲以及它們的藝術魅力。讓學生通過課前查找有關“蒙古”的資料,使其知道除了課堂以外,還可以從多渠道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尋找答案、自我構建知識的意識;繼而在課堂上不斷地為學生創設參與體驗、主動探索、積極實踐的條件,使學生在欣賞、想象、表達、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動中獲得經驗、獲得能力。本課例力圖激發學生對“蒙古音樂”的興趣以及進一步瞭解蒙古音樂文化的願望,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樂趣和回味,符合教學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這節課設計了三個教學領域。

第一, 感受與鑑賞。從課前熱身的蒙古音樂到蒙古文化的

瞭解都是基於學生自身對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讓課的序幕在一種學生純自然感受上拉開的,而並非老師強加上去的,老師的角色只是個引導者。

第二,體驗與表現。音樂源自於生活,課的開始借用影像片段將同學們的視線、聽覺逐漸拉向傳統的蒙古音樂。課的主線是蒙古絃樂、舞蹈和歌曲,通過學生欣賞、模仿、表演等來完成,讓他們覺得原來遙不可及的音樂與自己的距離如此貼近。

第三、實踐與創造。對於學生們的創作與表演,不求完美精細,但求投入開心,使他們體會到真正的蒙古音樂特點。

這三個教學領域我主要通過應用現代化媒體和讓學生充分參與活動兩大手段來完成,有了視覺、聽覺的刺激,再加上讓學生儘量地動起來,進一步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體驗進而喜歡,並以正確的態度接受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

《草原》教學反思11

這節課,因為一個學生獨特的閲讀感悟(發現了文本中的“色彩美”),教學離開了我課前精心預設的軌道。於是,師生沿着“美”的新線索重新解讀文本,建構新的閲讀體驗。一時,課堂“美”不勝收,課堂因生成而美麗,而

真誠,而感動,而精彩。課後,我對這堂課的成功教學進行了反思:

1.閲讀教學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西方美學理論認為,閲讀活動是作家體驗與讀者體驗相融合的一種歷史性交流(或對話)。要讓學生產生閲讀體驗,就得讓學生沉浸在課文豐富的情感世界中反覆誦讀涵詠,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和課文的人文意藴(對話)。在教學中,學生能感悟到文中的“色彩美”,是我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好在我對課文已是滾瓜爛熟,稍一思考,便抓住這一契機,引領學生循着“美”的新線索重新解讀文本(我也迅速參與到閲讀行列中),於是才生成了後邊愈來愈精彩的對話。如果我漠視了學生的這一獨特體驗,後邊的課堂可能同樣只能在我的'預設中按部就班進行,“草原”也不會在我的教學生涯中留下如此“美”的記憶。

2.生成性課堂對教師的角色行為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與引領者。”這個引領者必須具有廣博的學識、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深厚的人文修養,必須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細微變化,理解並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就本節課而言,這是一節典型的生成性課堂,我如果沒有前兩次執教《草原》的基礎,沒有對新課程理念的反覆學習、揣摩、實踐,就不會抓住“色彩美”大做文章,

引領學生體驗到“草原”更多更豐富的“美”,而絢麗多姿的課堂氛圍也就不會出現。

《草原》教學反思12

本次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首先,我考慮的是如何讓幼兒用水粉畫在濕紙巾上畫小草和花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為幼兒提供了一個作畫的空間和時間。其次,在材料的提供上也作了認真的準備,如:顏料和油畫筆的擺放和材料的提供是否合理有效,幼兒便於作畫。最後,本人認為中班的幼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握筆姿勢和大膽選擇顏色作畫的基本能力,在引導幼兒繪畫的同時,讓幼兒嘗試進行想象作畫,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此,我在提供給幼兒每人一張濕紙巾的背景紙中,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範圍中作畫,並利用兒歌的形式,幫助幼兒規範作畫常規和技能技巧。例如:拿筆蘸顏料説:筆寶寶,手中拿,XX顏料裏洗個澡,伸出腦袋擦身體,再在紙上跳個舞。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提示,讓幼兒從中感受到作畫的快樂,特別是每次活動後,幼兒都覺得自己彷彿好像真的是在與筆寶寶一起做遊戲。所以,幼兒的每一張繪畫作品都很有特色富有童趣。

總之,我一直覺得“孩子只有在自身豐富的體驗表達時,才會有真正屬於孩子自己的繪畫”。通過本次的繪畫活動,使我感到對於中班的幼兒來説,讓幼兒畫草和花已不是教學的重難點,而是幼兒對花的位置和形狀的掌握才是需要突破的重難點,在形狀的把握上我利用兒歌讓幼兒學習。如:從下往上長出一棵草,再長一棵草,長出一片草,然後開出各種各樣漂亮的小花。就這樣,教師一邊示範一邊用語言提示,大大地增強了幼兒的作畫興趣和積極性。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學習中,教師只是起着一個引導的作用,更多的是讓幼兒的自我感受、自我表現,以及幼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不是老師説教式的灌輸,而是幼兒自我體驗後的感悟作畫,從而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草原》教學反思13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敍事性散文。

課文着重記錄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敍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樸簡練,生動感人。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讚美之情。根據文章的特點,我着重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無限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讚頌之情,體會文章的表達特點,激起了解西部,熱愛西部的興趣。我在課前已要求學生查閲有關的書籍或上網查找相關的資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寫大草原的詩詞、文章,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從而加深對草原的感性認識。其次,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一方面,我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將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把草原的美景分為三大部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圖畫,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另一方面,我還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上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由於品讀優美語句,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於是,我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此外,我還出示優美的句子,引導學生抓住這些優美的句子,通過品讀、吟誦、想象畫面等方式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從而更進一步深入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感受相互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教學本課我始終把朗讀放在了第一位。教學《草原》第一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主研讀,小組結合問題合作學習:草原的美,你是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到的?請大家讀一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勾畫描寫草原美景的句子;接着讓學生交流説感悟;圖文結合理解重點句。最後,讓學生美美地讀一讀:自由地、放聲地朗讀這一段,讀出自己對草原的感受。這樣以讀為本,學生從讀中想象畫面,體會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景色美。最後在音樂聲中展示草原資料,使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昇華。

《草原》教學反思14

這次小百花課我選擇的是《錫林郭勒大草原》一課,在課的設計、試教的過程中非常感謝師傅和同事們幫助和指導,課後,我對本課的反思如下:

本節課的合理、成功之處主要有以下方面:

1、課的設計思路清晰流暢,緊緊圍繞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兩個特點展開教學。

2、把思考的表達的空間留給學生,把朗讀的空間還給學生,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草原的美麗和歡騰,在熟讀的基礎上能夠清楚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説出自己為什麼喜歡某處景物,找到哪些詞語能夠表現出草原的歡騰景象,提升了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3、教師的評價語言富有激勵性,能夠具體地指出學生的優點,用鼓勵的語言指正學生缺點,讓學生得到肯定,比如“你讀出了你對話多的喜愛之情,咬字清楚、朗讀有感情且流暢”“你的朗讀讓我們感受到了草原的美麗”等等,學生從老師的評價中能夠得到肯定,激發學習興趣。

4、課外拓展能夠和課文的寫作手法相統一起來,嘗試運用“過渡段”寫一寫校園的特點,這是一種新的嘗試。

5、過渡語銜接流暢,使整個教學過程一氣呵成,自然清晰。

上完課後,我對本課的不足之處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1、由於時間安排不得當,在講第二段時時間有些長,導致將“歡騰”這一特點時,時間不足,朗讀較少,再找哪些詞語體現草原歡騰時過於倉促,給學生的回答機會也少了,沒有將透徹,感受不夠深刻。

2、在講解“過渡段”的含義和作用時,沒有講太透徹,由於是初次接觸,應該再將詳細一些。

3、在拓展寫作之前,應該給一篇簡短的運用“過渡段”寫作手法的範文,領着學生再分析一下,感受怎樣運用,然後在寫之前再多找幾個學生説説香怎樣寫,然後再動筆,效果會更好。

《草原》教學反思15

一)優點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思路能打破常規,從現象到原因層層探究,遵循學生(從形象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的認知特點,最後聯繫現狀提出草原文化拯救,上升到情感態度價值觀。整堂課設計邏輯嚴密,層層深入水到渠成。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師生互動較好。

(二)不足

1、教學活動設計缺乏創新,看視頻模擬旅遊,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師生問答形式較傳統。

2、教學過程中,由於板書設計位置不準確導致與幻燈片的播放順序未匹配,使教學環節出現瑕疵,如果幻燈片播放順序做成超鏈接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今後要注意。

3、最後一個環節拯救草原文化這一活動,在操作過程中沒有落實到位,一方面固然有時間因素,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本身在設計時考慮欠周到。

(1)如果草原環境進一步惡化,會對草原文化帶來什麼影響?

(2)為了保護草原的生態環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議?”兩個問題將第一個問題一筆帶過,重心放於第二問,其實關於第一問的探討更有利於學生對草原與草原文化之間的關係的理解。今後要深入思考,周全考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