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86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1

在孩子們的眼中,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比尾巴》一課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全文句式整齊,富有節奏和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簡明易懂,充滿了兒童情趣。

比較好的做法:

紮實識字寫字教學

低年級的每一課識字教學都是重點,生字的學習應該貫穿始終。所以在整堂課的最後,我設計了“小評委們比寫字”這一寫字環節,先出示一個也有長長的尾巴的“巴”字,在學寫這個生字後,又出示“把”,目的在於讓孩子們在比較“巴”和“把”的過程中懂得,雖然“把”字裏也有“巴”,但是“把”是由提手旁和“巴”兩個“好朋友”組成的,好朋友要互相謙讓,所以“把”裏面的“巴”要寫得相對小一點。這樣學寫兩個有相似之處的生字,孩子們能更加輕鬆、有效地把字記牢、寫好。

但是在這堂課中,問題很多,這些問題是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必須予以重視的。

一、要積極關注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而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它五彩斑斕、生機勃勃,因此,我們還應當從關注生命的高度,用變化的、動態的、生成的、而非靜止的、僵化的觀念來看待課堂教學。這一節課上,我深刻地意識到自己面對出現的生成現象沒有好好地把握,比如在教學“巴”這個生字時,我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哪個字裏也有這個“巴”字,一學生回答“把”,我當時否定了他的回答(“不對,‘把’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新生字),因為在我原有的教案中,生字“把”的學習要放置在學習生字“傘”之後。課後,我深刻意識到這樣的處理太失敗了,日後要積極關注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

二、要儘可能地鼓勵學生,對他們的回答予以肯定的評價。

一年級的國小生特別需要老師的表揚,因為老師的評價會深刻影響到他們今後的學習與生活,所以對學生的表揚與鼓勵要高度重視。但是由於自己在課堂上應變能力還不夠,所以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時處理得不夠完善,比如上例中對學生回答“把”的否定,對該學生生成的閃光點未能及時抓住並進行延伸。還有,特別在學生回答不足時,我操之過急,沒有很好的循循善誘,可能直接讓別的學生回答了。這些都需要在今後的實踐當中繼續摸索、學習,在課堂上要多鼓勵學生,對於他們的回答予以肯定的評價。

三、要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講

新課程理念提出,教師要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樣才能真正落實“高效課堂”。在這節課中,我一直很擔心學生説不出或者説不好,所以有些應該讓學生説的內容,都被我“搶”走説完了,整節課中我説得有點多。

以上這些不足,我要在日常教學中多加留意,減少乃至避免再發生,讓學生學得更開心、更有味,課堂更高效!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2

今天,我講了《比尾巴》一課,整節課下來感覺學生很輕鬆,我也很輕鬆。細細反思,我覺得這節課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為我抓住了學生的興趣。

一開始上課,我就創設了一個動物王國比尾巴大賽的情境,請孩子們來當裁判,很快的孩子們就興趣大增,置於活動當中。此後,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我始終都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要想當一個合格的裁判,要能正確叫出這些小動物的名字。”“一名優秀的裁判,肯定不會被這些生字寶寶難倒。”“誰能用你的朗讀把比尾巴的故事告訴大家,比比誰是最出色的裁判。”這樣,孩子們在學中玩,玩中學,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識字、朗讀都順利過關。

兒歌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基礎好的學生在課前就會背了,為此,在朗讀指導過程中,我採用男女生對讀、拍手讀、跺腳讀等形式,調動他們的多種感觀來參與學習活動,使課堂充滿了活力。在完成閲讀、識字基本任務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通過讀課外書、上網找資料等多種途徑瞭解其他動物尾巴(嘴巴、耳朵)的特點,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培養收集信息的能力。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3

今天在教研室和學校的組織下,我講了一節《比尾巴》第一課時觀摩研討課,一節課下來受益匪淺。本篇課文以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以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琅琅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我主講第一課時,以生字學習為主,學習目標是:1、會認、會讀11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重點學習八字頭和提手旁等偏旁、一個“豎提”筆畫;2、指導問句朗讀,熟讀課文。

在教學過程中,上課的思路基本還是清晰地順着教學設計進行。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本篇課文的興趣,首先我以遊戲的形式導入新課,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氣氛中學習,運動多種方法教學生識字、認字;同時,運用各種方法教學生讀課文,以讀代講,更能有效的學習本篇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每個環節的銜接,並且用適當的語言把它們串起來,運用多種表揚激勵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能夠以認真的態度去上好這節課,順利完成教學目標,體現和解決了重、難點。但是,作為一個新老師我有很多的不足與缺陷,上完課後,幾位教研室老師結合我的設計和教學過程給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一、語言語調的問題

在講課過程中,不自覺地拿腔作調,給人不太舒服的感覺。老師指出:上課就用正常的語氣來上課就行,不需要拿腔作調,正常聲音抑揚頓挫等。我們上課不需要用多大的聲音,要給人舒服的語氣上課,學生才願意聽你課。聲音太作一來影響課堂教學水平,二來對自己的嗓音也是一種很大的傷害,教師是一輩子的職業,必須好好保護。上課用什麼樣的聲音也是一種很大的學問,今後在上課中反覆揣摩,鍛鍊自己。

二、學生有錯誤時,要立即指出。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有錯誤要及時指正出來,不要給學生錯誤的印象。在學生回答問題説道:“老虎有一個尾巴”時,我並沒有及時發現指正尾巴是論條,給學生錯誤的知識,説明自己的語文基礎知識有待提高,在教學生知識時,我也是又重新學習一遍,重新鞏固自己語文知識。

三、課堂迴歸真實,不需要玩花樣,上好每一節常態課

上課不需要有花樣,不是公開課,就是一節正常的課,就按平時上課的方式來,把所有知識都講到,學生學會就行,那麼你這節課就成功。我在上課時總想着如何吸引別人眼球,如何讓這節課出彩,聽過老師的意見之後,發現自己確實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上課時想運用多種方法來教學生識字認字,結果浪費了太長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做到三真四實,即“真説”“真讀”“真改”和“真實”“紮實”“平實”“樸實”,雖然短短的幾個詞,但是真正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但是我會以此為目標,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這次在各位教師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經過多次修改,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最終呈現給大家,雖有各種不足,但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的東西是我平時花再多時間也未必能得到的,它讓我知道自己的不足,更清楚了自己的方向,堅定了自己的信心。教無止境,學無止境,今後,我要向同級組的同事多多請教,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4

《比尾巴》是有國小語文課標版教材第一冊中的一篇對話形式的兒歌。本課是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課文琅琅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的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慾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我在設計過程中把整個閲讀教學安排在一個生動有趣的動物王國的比賽當中來進行。讓孩子們在課堂上一下子擁有了很多的角色體驗,首先是一個閲讀的國小生,同時又是一個比賽過程中的一個小觀眾,一個小評委 ,一個創作者,使整堂課在一個輕鬆、愉快地環境中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一、應用兒歌特點,營造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感情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閲讀部分提出了讓孩子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我從四個層次體現了這個樂趣。

1、現在,我們隆重地請出這些參賽的模特,那有哪些動物來比賽呢?請這一排的小朋友來請,其他同學隨着音樂響起來。(請6人上台貼出小動物的圖片,一邊貼一邊説出動物的名稱。音樂、掌聲)在熱烈的掌聲中,在嘹亮的音樂聲中,孩子們就把這些動物模特請上場,上場了以後,因為孩子們都非常喜愛,所以我們就主動觀察了這些動物尾巴的特點,看了尾巴的特點,那馬上順利成章的讓孩子們從課文的句子中找一找,這也就是動物們比尾巴怎麼樣?六個問句,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也為深入學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些動物模特,瞧,模特們多麼興奮啊!它們紛紛翹起了自己的尾巴。孩子們,現在你們就是評委了。我們來仔細瞧瞧動物們尾巴有什麼特點,哪位代表先發言,有其他代表發言嗎?這位評委你説(學生説尾巴的特點)讓評委們發表對動物尾巴的特點的一個意見,比如説小猴子的尾巴,課文中是長,但是小孩子他就覺得除了長還有軟,還可以捲起來,其實也就強化了他對動物尾巴的一個認識,從小孩子的角度去認識動物尾巴,它局有什麼樣的特點,其實這裏也留給了孩子們很大的思考空間。

3、動物們的比賽進行的非常成功。一名記者到場參加,心裏非常激動,當場做了一首兒歌。他就把這六個問句分成了兩個部分。你能把回答的六個句子也分成兩個部分嗎?(學習小組合作完成)課文我們已經學完了,把整篇課文怎樣巧妙地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我採用了小記者,這個小記者也參加這場比賽,看了以後非常的激動,就寫下了這麼一個兒歌,這首兒歌就是我們剛才所學的,這樣孩子們自然地再回到語文書中,去進行朗讀,讓孩子始終感覺都非常有情趣。

4、告訴這些小評委,你們也可以當小記者,去爭當這樣一個小記者,你們還可以在動物王國裏找一找其他動物,來給這些動物們編一編兒歌,這樣續編兒歌,孩子們也就發展了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同時也展示了學生課外獲得的信息(上網、課外書)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被關注的樂趣。

二、引導探究,加強實踐,讓學生感悟語言,應用語言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這意味着我們的語文課堂要由教師的講堂變成學生真正的學堂,要讓孩子在課堂上通過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在運用這個語言的過程當中,他來感悟語言,積累語言,來掌握語言,這是新課程標準一個明顯的特點,這樣才能為學生奠定好語文學習基礎,讓他有持續學習語文的後勁。

1、通過讀、説的語言實踐,引導學生去探究。在讀的方面呢,首先重視了他們的自讀自練,出現了問句以後,孩子們就運用他們所學拼音的知識,運用這個枴棍自己去讀這個問句,目的就讓他們讀通讀順,從而達到語文朗讀最基本的要求,初步感知這六個問句是什麼意思呢?接着就是在讀中指導,六個問句出來以後,孩子們第一次發現這個問號,讀這樣的句子的時候和平時讀句號的句子有什麼不同?孩子們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感悟,然後問誰來讀讀看,看誰問得好?以後看到這樣的問號,就知道該怎麼讀了。

2、在理解的過程中去讀,解決了松鼠的尾巴是很輕很柔的降落傘,孔雀的尾巴最好看,怎麼去讀好這兩個句子呢?讓他們的體會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出示這兩個句子就更好了。最後就是表演,尤其是一年級的孩子他們很喜歡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來勁性表達,輔助自己去理解,去體會,去表達,讀兒歌的時候就加上了這個動作,孩子們帶着笑帶着動作通過讀表達出對兒歌的喜愛,對課文的喜愛,也可以説對學習語文的喜愛吧。在説的方面呢,也有一個層次,開始剛看到六個模特時,在説他們的特點,先是一個詞語,再是一個句子,後來在作為評委這個角色變了以後,他們運用自己所看到的一些電視或者一些收集到的資料,以前的一些舊知在輔助他們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像課堂上出現的松鼠的尾巴像雨傘、太陽傘,降落傘,棉被等等。孔雀的尾巴最好看,讓還孩子們不但要從形狀上去觀察還要從顏色等方面去考慮。孩子們的各種認識都是他們的獨特體驗。動物模特比尾巴大賽,學生學習的激情很高, 語文教學不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孩子們很快地進入了比尾巴大賽的現場。因為新課程倡導語文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因此我以主持人學生以評委的身份拉進了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然後在主持人與評委的一次次對話中解決問題,讓孩子們以評委的身份去觀察動物尾巴的特點,去公證仔細認真地評一評,在評議中達到學習課文的目的.因為我認為學習的方式比學習的內容重要。我們讓孩子找到學習的鑰匙而不是幫他直接開門。

三、拓展延伸,放飛學生潛能

這一次新課程改革有一個很突出的特色就是構建開放的充滿生機的課程體系,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了我們要努力的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那麼就要加強學生課堂與課外,課堂與生活相溝通,把我們的語文課變成生動的語文實踐活動,比如説討論、欣賞、表演、展示、評價,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課堂上都能動腦筋,動口,然後動手,讓他有更多的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努力使我們的小課堂能夠連着我們的生活大世界,所以要從課文中找出連接外面這個世界的連接點,這堂課中反覆出現的問句和答句,抓住他切入這種創造性的教學,運用他已有的知識和積累跟文本展開對話,創造性的來仿造説的句式,孩子是從生活中來的,他對生活自己最興趣的東西其實真的非常的喜歡,因此課前我就讓孩子去收集、觀察一些動物尾巴的知識,那麼他們從生活中走來了,最後課文結束的時候,孩子們再走到生活的這個大世界裏去,就是從課文中你們學到那麼多尾巴的特點,你們知道這個兒歌的形式是這樣的,那你們能不能結合自己原有的一些知識的學着也去編一首兒歌呢。語文學習的空間應該是很寬的,正像有一位專家説生活的外延有多寬,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有多寬。這方面我想還要繼續努力。

我相信,我們不斷地去優化教學過程,追求活動化、開放化,一定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活潑有趣,定會百花齊放,百鳥爭鳴。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5

關於課前備課:我們級部選擇了課題之後,曾經多次集體研討備課,最後將課的整體環節設計確定下來:導入新課、識記生字、朗讀感悟、拓展延伸、總結全文,一切很自然的就形成在自己的腦海中,剩下的問題就是怎樣把每一個環節很自然的銜接起來,成為一體。我借鑑了網絡上的一些設計,用運動會的流程來實現環節之間的銜接,宣佈運動員入場引出動物的名字;宣佈比賽項目引出問句;宣佈比賽結果引出答句。孩子對於小動物本來就很有興趣,而且運動會孩子也經歷過,對於運動會的大體流程孩子也不陌生,所以這樣的設計,比較符合孩子的生活實際。

在解決生字的問題上,我決定採用小老師領讀、交流方法,對比識記等方式來落實識字目標。本節課的寫字環節我安排的是書寫“雲和公”,練寫鞏固“撇折”。另外還設計“( )的尾巴( )”這樣的練習,拓展孩子的思維,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

課前對於這樣的設計還比較滿意。但課堂是門遺憾的藝術,我的課堂同樣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遺憾:

一、因為自己內心有些浮躁,有些環節是施而不實,孩子們還沒有真正地進入,就被我又拖到了下個環節。比如:在識字環節,比較“把和巴”時,就沒有很好地引導孩子通過觀察找規律識記,結果孩子還把“巴”讀成“尾”,説明了識記效果不理想。

二、在指導孩子朗讀問句、答句時,有些亂,指導的層次性不夠強,評價不夠到位,孩子的朗讀興趣沒有平時課堂上那麼濃,朗讀能力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由於事先準備不夠充分,再加上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有限。所以時間掌握的不好,後面的寫字環節還沒有得到落實。

我深知高效的課堂不是一時就能造就的,功夫應下在平時每一節課,今後我會多學多鑽,不斷努力的。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6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的兒歌。兒歌以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朗讀這首兒歌,孩子們可能會陶醉在“比尾巴”的樂趣中,可能會激發他們創作的靈感,想編兒歌的慾望,更有可能促發他們喜愛動物,願意接近動物的美好情感。在設計中,我試圖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1、突出重點,學好生字。低年級的每一課識字教學都是重點。本課時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力求在生動的情境中學會7個生字。從認識一組拼音引出“尾、巴”,到揭題學“比”,認識參賽選手學 “猴、鬆、鼠”,到建構兒歌隨機學“短、把”,生字學習貫穿課堂始終,在大量的復現、説話、擴詞、運用中鞏固。比如讓學生談談“哪些動物有尾巴”,在課堂中適時出現“比尾巴、比一比、比賽”等詞,使學生在充滿趣味的學習中落實會讀會認的生字學習目標。

2、親歷讀書,獲得情趣。讀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培養語感,獲得情趣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學以讀為主,兒歌的學習更是如此,本節課的重點還在於問句的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如美讀,有節奏的讀,唱讀,通過讀不同風格的兒歌,從中能感受兒歌的語言美,音律美,建築美,獲得美好情感的薰陶。

但在本節課中,留給學生自主思考、動筆、拼拼讀讀的機會還是太少。比如説在讀完生字後,讓學生自己動筆劃劃比賽的小選手,叫一叫它們的名字,通過學生自己找找、劃劃、讀讀,印象就會更加深刻。

在教學第二小節時,公佈比賽的結果,在試教的時候,讓學生説説“猴子的尾巴怎麼樣?可以做什麼?”(學習兔子、松鼠的方法同猴子)這樣感覺學生説得較多,但很細碎。“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長和短比較容易理解,就讓學生在朗讀自己理解。而“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這句話就挺難理解的。於是就打算突破這個難點,簡單的一讀而過。在研讀這句話的時候,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咦,松鼠的尾巴怎麼好像一把傘呢?”後來,才發覺自己把問題倒過來問了。應該這樣問更恰當些“我們一起來看看松鼠的尾巴是怎麼樣的?”先讓學生説説松鼠的尾巴翹起來,可以擋風遮雨,還可以當作降落傘。説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創造力,也在教師的幫助下凝練語言,在自己的頭腦中建構新的語言圖式,提高語言的質量與品位。然後再和課文中的這句話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更加豐潤了。

其實上課,就需要不斷地思考,才能有提高。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7

在孩子們的眼中,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比尾巴》一課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課文那琅琅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的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慾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

我在教學《比尾巴》的第一課時,目標是在認讀生字的基礎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理解其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激發學生喜愛動物的情感。

年幼的孩子非常喜歡小動物,對於奇特的動物尾巴更是興趣盎然。在學前教育中大多數孩子們都接觸過有關動物尾巴的故事或兒歌,生活中也積累了一定的常識。這些有利因素為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低年級的每一課識字教學都是重點,所以生字的學習應該貫穿始終。我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對學習本課生字的興趣,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識字,並利用集體的智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一編”)從而使學生相互交流,暢所欲言。生字學習貫穿課堂始終,在大量復現、説話中落實會讀會認的生字學習目標。無論是識字、記字,還是課文學習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學習,或兩人討論,或獨立思考。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鍛鍊。整堂課我還加入寫字的環節,學寫三個字,要求按照筆順規則寫,而不是把寫字放到另一課時去完成,這樣可以分散寫字的.難度,每節課都動筆寫幾個字,孩子們能更加輕鬆地把字記牢、寫好。

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反饋也反應出了一些問題。其中,關於朗讀尤其促發我深思。怎樣才能讀得深入,怎樣才能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有效的指導,使學生的朗讀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對此我做了如下反思:在指導學生讀好一句話時,首先不要急於要求他們讀出感情。如指導“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錯字的前提下,讓學生在自讀中體會句中的停頓之處,形成一定語感之後再試着讀出問的語氣。如部分學生仍沒有讀好,千萬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結束進入下一個環節。而是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繼續進行耐心的指導,同時注意保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這時仍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問答對話的語氣等方式,通過範讀、賽讀等形式,反覆練習把句子讀好。

在孩子的眼中,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本課採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的尾巴特點,而且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語言簡明易懂,琅琅上口,極富兒童情趣,能引起學生學習、朗讀的慾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它動物尾巴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注意每個環節的銜接,並且用適當的語言把它們串起來,如,一開始,我採用激趣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動物嗎?今天動物園裏可熱鬧了!小動物們要開展一項比賽,邀請每個小朋友做裁判。究竟是一項什麼比賽呢?”一下子把同學們的吸引力給集中了,同學們的眼睛“嗖”的一下全盯住老師,很想知道答案。在讀課文的時候,我先給學生一個問題:到底有哪些動物來“比尾巴”呢?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課文,讀了課文去解決問題。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要指導學生讀好問句。在教學時,除了老師範讀、錄音範讀之外,我還根據問句的特點,指導學生把句子最後的一個字音揚上去,還用了一個往上的手勢給予提示,讓學生自己練習,同座位互相學習等辦法去解決難點。

新課標的要求是要學科綜合,教師在教學當中也注意和美術與音樂結合。在學習各種動物名稱時,我及時出現相應的動物圖案,讓學生字詞和動物樣子結合起來,整體認識。課件還配有歌曲,一邊看着漂亮的動畫一邊拍手唱歌,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更高漲了。

我們能夠以認真的態度去上好這節課,順利完成教學目標,體現和解決了重、難點,在學習生字這個環節上我們沒把握好,引導還不到位,學生在説出認識這個字後,我們應該立即追問從哪裏學會的?怎麼學會的?要注意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字。

拓展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兒童詩歌的句式往往可以舉一反三,遷移適用。《比尾巴》一課中句式“(誰)的尾巴(怎麼樣)?”出現了六次,但課本中的知識畢竟有限,為了豐富課本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學完詩歌后我設計了拓展這一環節,利用課件出示了另外的六個小動物的圖片(老虎、馬、燕子、金魚、老鼠、烏龜),生動活潑的畫面再次激發了學生的慾望,他們能夠抓住動物尾巴的特點,展開激烈的討論,之後,按照課文中詩歌的樣式編兒歌。例如,“誰的尾巴像剪刀?”“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誰的尾巴細又長?”“老鼠的尾巴細又長。” 這種創編,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是發自內心的自由抒發,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運用積累詞語和句子中感受到動物尾巴的可愛,從而對動物充滿喜愛之情。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課堂上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運一個寬鬆、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8

經過前期精心地設計,我認為這篇課文執教時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情境激趣,質疑導學

我們的孩子對壁虎不是很瞭解,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上課伊始,我創設了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出示小壁虎圖,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種小動物叫什麼名字嗎?”從而在具體的情境中教學“壁虎”兩個生字。這樣做很好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在揭示課題後,我問孩子們:“通過讀題目你想知道什麼?”學生自然會質疑:“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它向誰借尾巴?借到尾巴沒有?”學生的這些問題其實是能夠通過朗讀解決的,這樣可使學生明白會提問也是會學習的表現,自己提出的問題可以在讀書中自己解,從而品嚐了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樂趣,實現了引導孩子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行為方式。

二、以讀為本,識字學文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充分讀書,才能使學生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變“聽學”為“自學”。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如:出聲讀、合作讀、默讀、分角色、齊讀等,求學生真正投入讀書之中。每次讀書都有明確的要求,並在讀書中自然引導識記生字,在反覆讀書中掃清了生字障礙。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瞭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後,女生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的語感。

三、增長知識,擴散思維

學生了解到小壁虎長出了新尾巴之後,我問孩子們:“你知道這是種什麼能力?”繼而通過聯繫人體明白什麼是“再生能力”。在學完課文後我佈置了課下去了解動物尾巴的妙用,到課堂上來講一講。引導孩子們去豐富自然科學知識,這樣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喚起了他們的求知熱情,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明顯的不足:

一、面對個別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我試圖通過引導學習引他進入學習狀態不成功後,就沒有再理會他的行為。課中儘管他大聲搶答,但好幾句話都是與我提問有關的,我沒能適時引導。在課堂教育機智方面還需改進。

二、課堂設計環節有些多,使整節課的教學任務進行了47分左右。説明一節課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取捨。

三、在隨文識字的方法上要繼續進行研究,如何使生字呈現更自然,更切合文本是我近期要解決的問題。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9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

課文通過小壁虎向小魚、老牛和燕子借尾巴的經過,講了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生的特點和小魚、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課文沒有注音,而且篇幅較長,存在一定的難度。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個人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讀文,給每位學生一個比較個體的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瞭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作用;

最後,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語感。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借”字,讓學生想想為什麼小魚、老牛、燕子不肯借尾巴,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以上是我這節課的教學小結。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10

教育的生命不是“複製”,而是創新。課改呼喚本性,張揚個性,實現創新,它以生命的高度關注課堂,關注新型的教學行為,即重知識的生成過程,不惟單純的結論;重情感生成的機制,不求表面的熱鬧,重課堂的“百家爭鳴”,不求整齊劃一。雖然課前我們都精心地設計了教案,但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行為卻不是教師完全可以預料的,為張揚個性、顯現靈性,動態生成已經成為新課程所提倡的核心理念。它主要包括教學行為是動態生成的,課程是動態生成的。我們教師就應該在預設和生成之間尋求動態的平衡。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兒歌,教師原先的設計主要有四個板塊:自由讀文、瞭解大意;隨文識字、介紹方法;看圖學文、感情朗讀;寫字指導、拓展提高。但學生幾遍一讀就會背了,學生雖然覺得這篇課文有趣,會背之後也就沒有新鮮感可言,有學生就在課堂中開始做起小動作,淘氣的張吟賓更在座位上大聲説道:“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像把傘?何俊的尾巴長,陸路的尾巴短……”面對他的惡作劇,我沒有采取簡單的批評形式,只是當着全班的面説:“張吟賓小朋友真厲害,才讀了幾遍課文就會學着創作了,”只看見張吟賓馬上臉上一紅,倒不好意思再頑皮了,我接着説:“但這樣的兒歌不僅不好聽,用來取笑同學就更不好了。”

接着我抓住這一生成資源,重新組合板塊,把拓展延伸提到這一環節,出示各種動物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特點,指導學生展開模仿與創作。學生興趣盎然,有的學生説:“誰的脖子長,誰的脖子短,誰的脖子會噴水?鹿的脖子長,熊的脖子短,大象的脖子會噴水。”有的學生説:“誰的耳朵尖,誰的耳朵圓?誰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貓的耳朵圓,大象的耳朵像把扇。”……不一會兒,學生就編出了不同的兒歌,而且同桌之間互問互答,玩得開心、學得認真。由此看來,只要我們轉變觀念,加強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激活學生的思維就並不難。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改“線形結構”為“板塊結構”;在課堂調控上,改“封閉結構”為“開放結構”;在課堂交往上,改“單向結構”為“網狀結構”,我們的學生就會成為靈性、悟性、個性充分張揚的新時代的學生,會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11

《尾巴的功能》是一年級下學期語文第七單元的起始課,我把這節課的目標確定為:學生隨文識字,認識“甩”等9個生字,能夠讀準字音;通過多種形式讀文,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知道四種動物尾巴的功能,激發學生熱愛動物、熱愛科學、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引導讀書;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縱觀整節課,我帶領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了教學目標。現將本堂課的表現做以反思。

一、識字教學重情趣。

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教學程序,選擇教學方法。主要採用趣味教學法,把遊戲引入課堂,比如“送字寶寶回家”;注意調動多種感官,例如以介紹四種動物尾巴功能的圖畫刺激學生視覺,以動手操作——找朋友、揭字卡作用於學生觸覺;以互讀表演讀反覆作用於學生的聽覺;以屏幕飛入的詞語像磁石一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自己發現、自由交流識字方法,調動學生的智力和情感因素,這樣,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主動、生動地完成了識字任務。

例外,不僅注重將生字放到生活環境中去識記,同時重視在文字本身上下功夫,把生字放在陌生的語段中去夯實字音,以及及時引入象形文字,介紹我國古老文字的淵源,都是一些大膽的嘗試,力求讓學生對語文產生新鮮的感覺和美好的嚮往。

二、朗讀指導重感悟。

學生藉助拼音,憑藉躍躍欲試的心理和強烈的表現慾望,在自讀互讀中很快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了。然而,學生是否能感受動物尾巴的功能這種情趣,又如何把自己的悟出來的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卻離不開老師的指導。我沒有做朗讀技術上的指手畫腳,而是抓點帶面,在教學非洲鱷尾巴的功能時,“我的尾巴是武器,揮舞起來力無窮……”先讓學生讀,讀後談談自己朗讀的原因,很多孩子很有表現力,未經老師的知道就把“無窮”重讀了出來,為什麼要重讀“無窮”?讓孩子自己説説原因,由學生自主體會“無窮”的含義,暢所欲言,老師只是起到了一個點撥的作用,在學生暢談後再出示“無窮”在詞典中的解釋。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主體,讓學生做主人,甚至是嘗試了指導者的身份。

三、開展教學重實效。

雖然是一節公開課,但既然是上課,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學生,都要讓他們有所得,教師上課的目的始終應該是為學生服務,這一點是我所堅信而且一直遵循的。當學生的學習出現了波折時不能急匆匆地進行教學環節,而是力求讓他弄懂、學會,堅持學有所得。

這是一篇藴含豐富科普知識的小文章,介紹了四種動物尾巴的功能,但自然界是博大的,動物的範疇更是寬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進行拓展,適時適度地激發學生熱愛動物、熱愛科學、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並引導讀書。

本節課也仍然有值得商榷之處:對朗讀的指導方法多樣很重要,形式活潑對低年級孩子來説也很重要,但應堅持從文本出發,讓學生、指導學生儘量去體會語言的魅力,嚼出文字的滋味。我們要建立這種真正的語文情境,把學生柔和地自然地包裹住,不管是什麼樣的文章,只要有文字,就要盡力保護這種感覺不被破壞,讀文、曉意、懂理。在文字上下功夫還是我應該繼續探究和思考的。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12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

課文通過小壁虎向小魚、老牛和燕子借尾巴的經過,講了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生的特點和小魚、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課文沒有注音,而且篇幅較長,存在一定的難度。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個人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讀文,給每位學生一個比較個體的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瞭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作用;最後,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

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語感。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借”字,讓學生想想為什麼小魚、老牛、燕子不肯借尾巴,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

以上是我這節課的教學小結。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13

“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誰的尾巴彎,誰的尾巴扁,誰的尾巴最好看。”

“公雞的尾巴彎,鴨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多有意思的韻文呀!課文采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小動物尾巴的特點,而且語言簡明易懂,讀來朗朗上口,能充分調動起學生朗讀的興趣。所以在備課時,根據教材的這一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在讀中提升語感。怎麼讀呢?以往學生習慣於指名讀、同桌互讀、齊讀,今天來個師生對讀怎麼樣?像少數民族的對唱一樣,有問有答,肯定很有意思。這樣想着,課上,在孩子們認識了生字之後,能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我對孩子們説:“今天我換一種朗讀方式,我來問,你們來答,例如:我問——‘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你們怎麼回答?”孩子們齊聲讀:“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對,就這樣。”接下來,我們開始對讀課文,孩子們興致勃勃,讀了兩輪之後,換做他們來問我來答,男生問,女生答,這樣讀了幾遍之後,大部分學生已經能背誦下來了,最主要的是,孩子們學得非常帶勁兒,這是令人欣慰的。

不管採取什麼方式,孩子願意讀,想讀,主動去讀,這就是一個好的開端,只有孩子產生了興趣,下一步才有可能學好。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14

在閲讀教學中,以“教師問、學生答”為主線的一問一答教學模式還佔相當大的空間。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為了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地學習,教師應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習的“組織者”,把課堂時間讓給學生,充分地讓學生去讀文、思考、交流、表達、表演等。現就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為例,談談幾點感想。

一、讀文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多讀,才能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閲讀方法。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教師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在開始教學時,教師讓學生自由讀文,給每位學生一個比較個體的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瞭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後,女生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語感。

二、表演

表演是語文學習的實踐,更重要的目的在於積累。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師讓學生按小組針對課文第三、四、五小節的內容進行演示排練。其間教師不斷深入小組,與組員共同探討。在這一個環節中,教師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並不急於表演交流,而是給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積累語句,把它們牢牢地記在腦子裏,在這基礎上,再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反饋給教師看。這樣,不但起到了積累的目的,也揣摩文章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法,為説話、寫作打下了結實的奠基。

三、表達

表達是培養學生思維、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教師減去了教材中重複的環節,留出時間空間進行擴展閲讀,讓學生自己去悟。首先,在教學中讓學生悟出課文是用童話體文體把知識寫出來的,積累了語言表達方式;在此基礎上,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課外閲讀——《尾巴的妙用》,通過填表格,書面表達出動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然後,通過簡單的模仿説話,瞭解並掌握另一種文體——介紹體;最後,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自由選擇一種文體練習表達。教師創造各種表達的機會,激發學生表達的願望。這樣學生就會樂意表達,而且有內容可説。

四、交流

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有充足的交流時間,圍繞課文的重點問題和疑難問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髮表獨到的見解。由於學生思維的不同,對問題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過討論、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師針對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斷的,還是自己掙斷的這一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交流的過程中,同學們通過讀文、演示,取得共識。這樣交流,既有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後的幾點想法。就在閲讀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值得我們在今後的課堂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研究。

一年級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15

《比尾巴》這篇課文采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課文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兒童情趣。我抓住這篇課文極具趣味性的特點,圍繞“比尾巴”大賽展開設計,環節與環節之間銜接自然,環環相扣,以摸尾巴游戲導入課堂,以拿門票的形式複習生字,以比尾巴評尾巴學習課文,以説尾巴畫尾巴進行拓展訓練。每一個環節的設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創設,都採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語言,符合低年級的認知特點。

在這堂課的設計當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創設,這些情境不是獨立開來的,而是一脈相成,從一而中的。創設的這些情境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學生通過創設的情境走若文本,與文本之間進行最近距離的對話,學生的興趣被激發,情感被昇華,喜歡小動物的情感在課堂中隨處而見,為參加比賽的小動物加加油,給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評評尾巴,為丟失尾巴的小動物畫上一條漂亮的尾巴。因為有了情感的投入,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參與積極性強、參與面廣,課堂氛圍輕鬆而又愉快!

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的用語和體態未能達到預設的效果,致使創設的情境未能真正的激發孩子的興趣。對學生生成的閃光點未能及時抓住並進行延伸。這些都需要在今後的實踐當中繼續摸索、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