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98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1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的大小與數量的關係學習用數字、圖形記錄結果。

2、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3、培養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活動過程:

一、為小兔做餅乾

1、出示兔子玩具及餅乾,小兔從點心店買來一盒好吃的餅乾,它們是什麼樣的呢?(有大有小)

2、小兔吃了還想吃,想請我們幫忙再做一些餅乾。

3、引導幼兒用模具在泥塊上壓印餅乾,看看每塊油泥能做幾塊餅乾,並用寫數字或畫圖形(圓點、短線等)的方法記錄。

4、在操作中,教師注意觀察幼兒做餅乾時採用的方法,並引導幼兒探索怎樣壓印才能多做一些餅乾。

5、從幼兒所做餅乾數量的不同,引導幼兒發現在同樣大小的“麪皮”上壓印的餅乾大小與數量的關係:餅乾大,數量少;餅乾小,數量多。

二、誰做的餅乾多

1、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做出的餅乾數量,比一比誰做的餅乾多,為什麼。

2、找出餅乾做得最多的幼兒,請他説説自己是用什麼模具,怎麼做的?為什麼能做那麼多。

3、幼兒再次嘗試做餅乾,將前後2次的操作結果做一比較,發現在同樣大小的.面積上壓印的餅乾大小與數量的關係,初步獲得如何有效合理地在有限的麪皮上印製餅乾的經驗和方法。

反思

活動中教師注重既面向全體幼兒讓每個幼兒都參與操作,始終關注每個幼兒的操作情況。又及時鼓勵有創新能力的幼兒,使每個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心智的發展。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2

1.引導幼兒正確感知4以內的數量,能按同一數量歸類,匹配數量相應的同類實物。

2.通過嘗試活動發展幼兒的思維、理解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活動準備:

1.場地上畫有1-4個點的小動物家4個。

2.教具一套:投影機、錄音機、磁帶、投影片4張。

3.學具人手一套、動物印章、印泥、食物、卡片、點卡。

活動過程:

一、創設嘗試情境,激發嘗試慾望,引導幼兒感知4以內的數 :

1.聽音樂《騎小車》去參觀動物村(音樂附後),依次出現投影小貓、小狗、小雞、小免的家,讓幼兒説説每種小動物有幾隻?可以用幾的點卡表示?動物家的標記是幾個點?

2.嘗試按動物的數量模仿動物叫幾聲。

3.幼兒按點卡數找相應數量的小動物,並拿相應數量動物愛吃的食物。能力弱的幼兒,教師作適當的暗示,如4只小兔就拿4個蘿蔔。

二、幼兒玩“找小動物回家”的遊戲

讓幼兒在活動中感知4以內的數量,教師注意幼兒是否按照自己戴在脖子上的點卡找相應數量動物的家,並送相應數量的`食物給動物。觀察幼兒的嘗試活動,對能力弱的孩子給予適當的提示。

三、遊戲“小貓小狗小刺蝟”脖子上戴着1-4點卡的幼兒在音樂聲中,自由組合玩“小貓小狗小刺蝟”遊戲,結束課題。

“小貓小狗小刺蝟,請你猜猜我是誰。”當唸到“誰”時圈上的孩子站好不動,讓圈中央的孩子摸一摸,説出被摸着的是幾個點的誰。

教學反思:

本活動以孩子喜歡的故事為主體,把抽象的點數巧妙的融入故事情節。故事吸引孩子動手動腦,吸引孩子求知的慾望。讓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學會點數,並説出總數,在做做玩玩中,自然完成教育目標。

由於孩子年齡小,不喜歡久坐,為此,我把兒歌《我會骨碌碌》整合到故事裏,即滿足了孩子好動。又讓孩子運用肢體動作來感知點數的樂趣。在此環節中,我儘量引導孩子擴散思維動手錶示數字,為以後學習數的組成做好鋪墊。我感覺本活動最明顯的特點是温故而知新。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首先利用小車引導幼兒複習3以內的數量,在此我覺得這是這節課的第個亮點,我的複習不是單純的複習點數,而是利用幼兒感興趣的車子來進行復習。過後我利用故事,引起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故事向幼兒傳述新的知識點,使幼兒在愉快的故事中學到了新的知識。而後我引導幼兒觀察,感知數量,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掛圖,讓幼兒説出圖中有什麼,它們分別有幾隻,讓幼兒進一步,感知4以內的數量,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最後運用遊戲,鞏固複習新授知識在這個環節這個中我利用小豬獎糖的方式來鞏固4以內的數量的點數。我開始提出要求,小豬隻請喲而點數4顆糖,不能多也不能少,要求幼兒在拿時必須是邊拿邊數,做到手口一致地數,在檢查過程中,只有一個幼兒沒有拿對,其餘幼兒全對了,我覺得這也是這節課的亮點。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3

一、創設情境,給學生充分的觀察和交流的時間。

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學生易於理解容易於接受,就易於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所以,這一節課,我運用創設情境,給學生充分的觀察和交流的時間。展示“美麗的校園”圖之後,先讓學生隨意看、隨意説,自由發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指定內容,讓學生“看看,説説”,全面瞭解畫面的內容,並把尊敬老師、愛護同學等思想品德內容滲透在其中。然後讓學生由數畫上的物體的數量到數身邊的實物的數量,體驗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數一數”的學習動中,注意關愛每個學生,及時給予鼓勵,尤其特別關注學困生的培養,細心觀察,及時發現,發現他們的進步和他們的優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學生感到“我能行”,不斷獲得成功和體驗,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個好的習慣可以讓人受益終身。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數一數”這節課,也是入學教育課。在上這節課時,我充分利用“美麗的校園”的畫面資源,指導學生看圖數數。由學生自由觀察數數到有序地進行觀察數數,讓學生領悟觀察的方法。由老師反覆提問“還有什麼?”使學生明白要認真、仔細、用心地觀察。引導學生觀察、説説“畫面中的`學生在校園裏看見老師時是怎麼做的?”猜一猜“他們這時會説些什麼?碰見同學時他們又是怎麼做、怎麼説的?”來培養學生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融入到數數的活動之中,使學生在掌握數數方法的同時,受到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教育。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4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的大小與數量的關係。

2、學習用數字、圖形記錄結果。

3、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4、體驗數學集體遊戲的快樂。

活動過程:

一、為小兔做餅乾

——出示兔子玩具及餅乾,小兔從點心店買來一盒好吃的餅乾,它們是什麼樣的呢?(有大有小)

——小兔吃了還想吃,想請我們幫忙再做一些餅乾。

——引導幼兒用模具在泥塊上壓印餅乾,看看每塊油泥能做幾塊餅乾,並用寫數字或畫圖形(圓點、短線等)的方法記錄。

——在操作中,教師注意觀察幼兒做餅乾時採用的方法,並引導幼兒探索怎樣壓印才能多做一些餅乾。

——從幼兒所做餅乾數量的不同,引導幼兒發現在同樣大小的“麪皮”上壓印的餅乾大小與數量的關係:餅乾大,數量少;餅乾小,數量多。

二、誰做的餅乾多

——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做出的餅乾數量,比一比誰做的餅乾多,為什麼。

——找出餅乾做得最多的'幼兒,請他説説自己是用什麼模具,怎麼做的?為什麼能做那麼多。

——幼兒再次嘗試做餅乾,將前後2次的操作結果做一比較,發現在同樣大小的面積上壓印的餅乾大小與數量的關係,初步獲得如何有效合理地在有限的麪皮上印製餅乾的經驗和方法。

教學反思

操作是幼兒學習,建構數學知識的基本方法。因此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活動成功的重要因素。這節課活動材料都是幼兒喜歡擺弄的橡皮泥和大小不等的瓶蓋。教師讓幼兒在操作中逐步感知;用等量的橡皮泥做餅乾,其數量的多少與選擇模具大小,排列的疏密,橡皮泥底板的厚薄(面積)的關係。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淺顯化,易於幼兒理解和掌握。活動中教師注重既面向全體幼兒讓每個幼兒都參與操作,始終關注每個幼兒的操作情況,又及時鼓勵有創新能力的幼兒,使每個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心智的發展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5

【活動目標】

1.能説出橢圓形的名稱,感知橢圓形的基本特徵。

2.不受橢圓形大小、擺放位置等的干擾,尋找生活中與橢圓形相似的物體。

【活動準備】

(一)經驗準備:幼兒已經認識圓形。

(二)材料投放:直徑為15釐米的圓形、短軸為15釐米的橢圓形卡片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出示橢圓形卡片,初步感知橢圓形的主要特徵

(一)引導語:圖形王國來了一個新朋友,(出示橢圓形卡片)看,它像什麼?引導幼兒對橢圓形的外形特徵進行描述:兩頭都是弧線,像個蛋。

(二)師幼共同小結,並給圖形命名:沒有角,由一條彎彎的它的名字叫橢圓形感知圓形和橢圓形的不一樣的圓圈,它的.名字叫橢圓形。

二、比較、感知橢圓形和圓形的不同。

(一)引導語:每個小朋友拿一張圓形卡片和一張橢圓形卡片,比一比,看看有什麼發現的辦法發現橢圓的兩頭比圓形長一些。

(二)引導幼兒分別將兩個圖形上下對摺,再左右對摺,引導他們發現摺痕的長短不一樣。

(三)小結:橢圓形兩頭比圓形長,上下對摺和左右對摺出來的摺痕不一樣長。

三、幼兒分組活動,鞏固對橢圓形的認識。

(一)第一組:提供操作材料《找橢圓形》,引導幼兒看看圖形組合裏有哪些是橢圓形,數一數並用圓點記錄。

(二)第二組:提供操作材料《圖形連連看》,引導幼兒找一找圖片中哪些是橢圓形、哪些是圓形,將它們和對應的圖形標誌連起來。

(三)第三組:玩“橢圓形變變”,引導幼兒任選一張橢圓形的圖片,放在畫紙上,用水筆進行添畫。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在美工區投放圓形、橢圓形、半圓形、四邊形等圖片,引導幼兒添畫。

生活活動:鼓勵幼兒在活動室、幼兒園裏找到與橢圓形相似的物體,引導幼兒關注生活中有趣的圖形和圖形組合。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6

今天上的《分一分》,從內容上看,沒有太大的難處,學生都知道是怎樣分的,但最難得就是讓他們説出是按什麼分的。例題中出示的商店物體的擺放圖,學生都清楚每一個架子上擺的是什麼,但當問他們這些物品是按什麼分類的,學生們就不知道了,我只好告訴他們是按用途進行分類的。

“想想做做”第3題是要求連一連的,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你是按什麼進行分類的,之後再連一連。由於葉子的個數比較多,連線比較多,為了美觀還得要求學生不能將線連到一起去。在課上檢查他們連線的情況發現每個學生的差異還是挺大的,有的學生能夠畫的又直又美觀,而有的學生畫的很亂。這道題目在進行分類後,將屬於同一類的先放在一個盤子裏,一個盤子一個盤子地畫,這樣就不會太亂。

“想想做做”第4題,有多種分法,但在他們想不出分法時,要引導他們仔細觀察圖,這樣學生就會很快地知道另一種分法了。

在分類教中,我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試着分一分,並和自己的小夥伴説一説,結果很多孩子的`分法讓我意想不到。他們除了按性別,按年齡,有的還按髮型,按衣着,還有的按面部表情來分。這説明了這樣的教材設計,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的親密性,易於學生接受。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7

一、 活動目標

1、 理解5以內的減法。

2、 通過故事,認識“-”的意義。

二、 活動準備

1、 提前把卵生動物的'圖片放入玩具蛋殼中。

2、 《獅子和蛋》幼兒用書。

3、 白紙

三、 活動過程

1、 出示玩具蛋殼,請幼兒猜猜哪種卵生動物會從蛋裏走出為。

2、 出示幼兒用書,請幼兒看圖講故事。

第一組圖:

池塘邊,鴨媽媽生了兩個蛋,有1只小鴨子出生了,池塘邊還有多少個蛋?

第二組圖:鳥媽媽築了個窩,生了3個蛋,有兩個蛋孵化小鳥,窩裏還有多少個蛋?

第三組圖:鱷媽媽在沙灘上生了5個蛋,5個蛋中有3個孵化小鱷,沙灘上還有多少個蛋?

第四組圖:雞媽媽生了4個蛋,有1只小雞先出生了,還有多少個蛋?

第五組圖:

不知誰在草叢裏生了3個蛋,3個都孵化出小寶寶,葉片還有多少個蛋?

3、 認識“-”減號,每次講完一促故事,老師引導幼兒 在白板上寫算式,找出答案。並請幼兒説説“-”表示什麼?

4、 幼兒兩人一組,師 給每組幼兒5個玩具蛋殼,請他們輪流用玩具蛋殼講述有關動物寶寶出生的故事,並在紙上寫下5以內 減法算式。

5、 師與幼兒一起檢查算式是否正確。

四、活動延伸

小朋友們可以在生活還可以利用什麼東西進行5以內的減法學習的?

反思:這堂課整個過程是通過講故事的形式進行的,一開始動物和他們的蛋出現時,孩子們都很感興趣,都很想知道答案,所以課堂氣氛很好,孩子也很積極配合,故事一個接着一個出現,開始時孩子們還很清楚開始有幾個最後剩幾個,後面就有點亂,有些是不明白講的是什麼,有些是知道但是結果卻算錯了,但總體而言還是達到了整個活動的效果。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8

《認識鐘錶》這節課的目的旨在使幼兒認識時鐘,能區分時針、分針,瞭解鐘面上數字的排列規律,初步瞭解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認識整點、半點。為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我採用課件教學,使幼兒在保持興趣的同時更直觀、更主動的去掌握教學目的。整節課堂上幼兒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

我用參觀鐘錶店的方式引出課題,出示了形狀、大小、顏色不一的時鐘,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們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説開了,課堂氣氛一下子就高漲了。

接着,我引導幼兒先觀察並認識鐘面上的1—12個數字,重點認識12、3、6、9這四個數字的位置。瞭解12個數字的排列規律,知道這些數字是按順時針方向走。然後讓幼兒認識時針與分針,讓孩子們仔細看看這兩根針有什麼不同,根據指針的長短、粗細辨別時針與分針。並通過實物演示,讓幼兒知道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兩根指針朝着一個方向走,叫順時針方向,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通過演示,幼兒看得清晰明確,興趣濃厚。

在認識整點這一環節中我在課件中出示了12個整點的`鐘面,讓幼兒自己通過觀察發現整點時時針在哪裏,分針在哪裏。接着我再出示幾個整點的鐘表讓幼兒鞏固對整點的認識。然後我就請他們拿出學具“企鵝鍾”聽老師報時,他們來撥一撥整點,這一環節因為有了實際操作,幼兒大多掌握得較好。

活動的難點是認識半點,如何讓孩子輕鬆掌握難點呢?

我採用了對比的方法:讓幼兒觀察整點、半點兩個時鐘,孩子們大多説出了整點的時間,亦有個別幼兒説出了半點的時間,我就請他來説説‘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最後我再來引導幼兒自己小結:半點時分鐘總是指向6,時鐘指在2個數字的中間。對於究竟是幾點半這個難點中的難點,我藉助實物大鐘邊撥鍾邊解釋:看現在時針在4和5的中間,那麼時針已經走過的數字4,有沒有走到數字5上,所以現在應該是4點半而不是5點半。當再出示課件請他們看看、説説幾點半時,發現孩子們大多掌握了半點。接着又讓幼兒看數字時間,自己撥一撥學具,幫助他們對於半點的鞏固。

整個活動由淺到深、循序漸進,以遊戲作引導,以幼兒操作為手段,讓幼兒從感知入手,以多媒體、實物教學具為媒體,給孩子清晰、準確的概念。在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在活動中遵循活動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遊戲法,讓幼兒通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9

一、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回顧舊知引入新知。本課我通過主題的情境,一步一步地將學生引向學習內容,教學自然巧妙,有水到渠成之感,充分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通過豐富的情景,引導學生用“同樣多、多、少、大、小、長、短、高、矮”來描述事物之間的量的關係,讓學生輕鬆自如地參與到教學中來,能主動地學數學。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建立起較強的數感。

二、尊重學生,鼓勵學生

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見解,注重給予學生語言的鼓勵,學生用詞不當時委婉糾正。鼓勵學生髮表不同意見,尊重學生合理的'選擇,給學生一個寬鬆的學習空間,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油然而生,學生逐漸地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了,提出的數學問題也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了。

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

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長短、高矮的比較並不是純粹的知識性的學習,而是一種體驗的活動。本節課,我通過“初步感知——直觀比較——操作練習”幾個環節的教學,使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和掌握比較的方法。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雖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讓學生進行有序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都能積極的參與,思維的火花不時的出現。

四、聯繫生活實際引導學習

在實際生活中,比較大小、多少、長短、高矮是經常遇到的,學生也較熟悉。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聯繫生活實際,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觀察、操作和交流,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讓他們學會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從矮到高排隊、判斷鉛筆的長短和尋找最近的路、看誰做得多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能力,發展思維。

五、不足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如:

1、有些學生性格有些內向,在活動的過程中不夠主動,我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忽略他們了。

2、給學生思考的思時不夠充足,老擔心內容上不完。

3、課堂的控制能力還有待提高。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10

 《花燈會》是中班建構式教材上中班第二學期的一個複習活動。目標是

1:目測數羣,複習7以內的數量。

2.注意傾聽活動要求,並按要求操作。具體要求是通過按特徵分類複習用7以內數字表示數量。

圍繞目標教師設計了看花燈、數花燈大環節,分層目標是

1.能説出“幾個誰用數字幾來表示”;

2.看標記數數並記錄。操作材料中的教具是以圖片形式出現的。其中是三個男孩,4個女孩;五個手上拿燈籠,六個拿煙花。幼兒操作材料是一張各種花燈的圖片。在實際操作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教師反思和調整。

數學活動的開展能夠培養幼兒在數、邏輯、空間等概念的能力,這是數學活動無可厚非的重點。但是,孩子在活動中怎樣才能更高效、更迅速地獲得這些能力,這與幼兒的品質養成也有很大的關係。當孩子沒有良好的學習品質、思維品質,如:不會傾聽、不會表達、不會自主思維、遇到困難容易退縮、解決問題思維不開闊、集中注意力時間較慢、思維靈活度差等等,就會大大影響幼兒在數學活動中的學習質量,導致活動低效、低質。

1、確立隱性的品質目標

數學活動固然要獲得一些相關的數學概念,但是思維品質的獲得是更為重要的。如在本次活動第一環節中,教師可以把數數活動的目標落實在幼兒靈活的思維能力的養成上,用不同的數數方法幫助幼兒知道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使思維更加靈活;又如在第二環節中可嘗試記錄,用不同的標誌來概括對數量匹配的認知,提高思維的概括能力;而第三環節操作活動則更應幫助幼兒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這些隱性目標的達成能夠幫助幼兒建立起初步的學習能力,從而使幼兒能夠更好地獲得知識。

2、解決幼兒的分層培養:

幼兒的發展是個性化的,這一問題在幼兒數概念、邏輯思維發展上尤為突出,突出表現在操作活動過程中,幼兒完成作品的快慢極不一致,有的幼兒在2-3分鐘內就能完成相關的任務,而有的幼兒則需要幾倍的時間也不一定能完成,有時甚至會產生“幫別人完成、抄別人的答案、”等等一系列現象發生。此時教師必須要關注不同能力幼兒的分層培養,可以給能力強的'幼兒在完成基礎任務的基礎上給予更高的任務目標;可以給速度較慢但有能力完成任務的幼兒以獨立安靜的思考空間;更可以給能力弱需要教師進一步指導的幼兒單獨建組進行培養。細緻、靈活、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的應用可以進一步解決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幼兒各取所需、各得所長。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11

《找鄰居》教學反思

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説可能也會有難度,而對於中班的幼兒來説可能更難。但它既然出現在了幼兒園中班的教材裏,就説明這個年齡段的幼兒還是能夠理解的,因而在今天的活動中我決定選擇《我的鄰居朋友》這一課,為了上好這一課讓幼兒能夠學會這一知識,我做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活動一結束就發現許多的問題。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特對此次活動作以反思:

一、藉助故事,激發幼兒學數學的興趣

本次活動我嘗試打破傳統教學的模式,把幼兒數學活動與故事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充分結合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讓幼兒在輕鬆地在故事情節中自然將問題解決,為幼兒提供了主動探索的機會。

二、調整教學順序,分解知識難點

在閲讀教材的過程中,我發現教材中對學習相鄰數的安排是先認識比本數多1的數,再認識比"本數"少1的數,最後總結出比本數多1或少1的數是它的相鄰數。我覺得這種教學不利於幼兒掌握相鄰數這一知識,本課的重點應該是先學會找相鄰數,然後再認識相鄰屬於本數的關係,幼兒接受起來也就更加容易。

三、遊戲化的教學過程,促進幼兒對知識的.掌握

雖然因個體差異有的幼兒不能脱口而出某一數字的相鄰數,但一定會用一節課中的學習方法,然後慢慢找出答案

一堂課下來我收穫頗多,給我感受最深的是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更要勤於動腦思考選擇好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語言的嚴謹性和規範性,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傾聽和應變能力也顯得尤為重要。讓幼兒真正意義上做到"玩中學,學中樂",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12

在幼兒的生活中,買一杯牛奶、一塊蛋糕、一件玩具,都要接觸到人民幣。在《自助銀行》中,我通過對教案的添加修改以便讓孩子正確認識一些貨幣的面額,並瞭解使用貨幣購物的常識,懂得合理地消費,同時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的現象和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使數學教育更加生活化、遊戲化、綜合化。

在活動開始我以“買早點”的談話導入,“小朋友吃過這些點心嗎?想不想學着自己去買早點呢?讓我們來認識一些錢。”給幼兒以很真實、很生活化的感受。

在讓幼兒認識貨幣的面額時。我出示各類貨幣:“這些都是什麼?你們知道它們各自代表多少錢嗎?”“這些都是中國的錢,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人民幣。”

在幼兒觀察人民幣的面額時,我引導幼兒在投影儀下仔細觀察貨幣上的數字和漢字,讓幼兒通過觀察説出各種貨幣的面額。

在“超市”遊戲中,“今天超市裏有許多東西,我們來看一看,它們買多少錢?”,“現在我們來玩超市的遊戲,老師來當售貨員,小朋友當顧客,你來買東西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但要説清楚這個商品要多少錢,可以用哪幾種面額的人民幣購買,如果要找錢你還要算清楚應該找多少錢。”幼兒對超市遊戲很熟悉,因為在角色遊戲中經常玩,但今天我們讓幼兒使用真實的錢幣進行購物,這本身就極大地刺激了幼兒的遊戲慾望,同時,在購物中幼兒通過對商品價格的計算,既實地操作了貨幣的兑換,又複習了10 以內數的加減,同時學會了用簡單的數學方法來解決生活和遊戲中的某些簡單的問題,充分體驗到數學活動的樂趣。讓幼兒討論自己買了哪些商品?用了多少錢,是怎樣用的'?通過模擬情境再現生活,讓幼兒通過遊戲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感到無比的輕鬆和自然,使他們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大班幼兒對生活中的各類事物和想象感興趣,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遇到自己不懂、不理解的事物喜歡問為什麼?並且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幼兒也許積累了一些有關人民幣的知識,或使用過一定面額的人民幣進行購物。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每一個幼兒都參與嘗試、大膽探索,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發現和建構數學關係,懂得學習數學重要的是依靠自己的經驗,而不是教師的經驗。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13

一、活動目的

1、進一步感知5以內的實物數量,培養對應比較的能力。

2、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4、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説普通話。

二、活動準備

5種動物玩具(貓、狗、雞、鴨、羊),每種動物1-5只不等,5座積木搭成的小房子,門前有相應數量的食物。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帶幼兒參觀佈置好的.動物園,要求幼兒仔細看,有幾種動物,每種動物有幾隻?

2、點數房子,看看房子有幾座,把小動物送回自己的家,再點清每家的動物有幾隻,看看房前的食物是否剛好每隻動物一份。

3、遊戲“學動物叫”。小朋友當飼養員,檢查動物和食物是否一樣多,對了就學動物叫,叫的次數要和動物的數量一樣多。

教學反思:

本節活動在幫小動物找家的時候幼兒不能很好的分辨。應該讓幼兒觀察完動物後接着想一想他們都住在哪裏?然後後再予以引導。直接出示的話,讓幼兒看起來比較抽象。這些在備課時沒有考慮到,所以在下節課上應該做一下調整。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14

一、值得學習借鑑的地方

1、活動內容的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

2、活動環節緊湊,教學層次比較清晰,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活動時間分配合理。

3、創設了找衣服、整衣服、穿衣服的生活化情境並以這一情境貫穿活動始終,能很好地調動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

4、活動氛圍輕鬆、和諧,師幼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互動良好。

二、存在的問題

1、對數學概念的理解不透徹。本次活動中,最直接的數學概念就是雙維排列,教師對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活動的價值程度。所謂雙維排列就是指通過一個雙維度的排列表,培養幼兒進行多重分類能力的教學方法。它只是數學類概念教學中的一個方法而不是教學目標,其最終目的還是二維分類。因此,在實施本活動前,必須明晰分類、層級分類、多重分類等相關的概念。

2、活動過程與活動目標相割裂。活動過程中,儘管教師按照導入複習、幫小綠人找衣服、整理衣服、穿衣服的程序展開活動,孩子的參與度也很高,但是,它與活動目標是割裂的。

3、教師的控制意識強,幼兒主體地位不突出。在數學活動中,幼兒的知識是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而不是靠老師的`全權傳授。本次活動中的分類教學,教師應重點引導孩子觀察雙維列表的特徵,讓幼兒自主探索操作材料,並能夠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也為幼兒進行多重分類做好知識經驗的準備。也就是説,在本次活動中的操作活動中,應以幼兒的自主性操作為主,教師的指令性操作為輔。

4、操作材料單一,層次性、目的性和干擾性不強。本次活動中,教師所提供的材料只具有衣服的種類和顏色兩個特徵,對中班孩子來説層次性不強、干擾性不夠,同時,因為本次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二維分類的多重分類,孩子還有對同一批物體如長短、款式等不同特徵的上衣、褲子進行分類的過程,所以在材料的提供上要考慮材料的目的性和層次性。

5、活動評價沒有針對性,評價的作用不明顯。活動中,教師適時、正確的評價能起到鼓勵孩子自信、提升孩子經驗的作用。本次活動中,教師的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基本上以蓋印章的方式對幼兒的“作品”予以評價,這樣的評價針對性不強,評價在活動中的作用也沒有發揮出來。

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15

幼兒園數學教學的開展是幼兒園教學活動的一個有益的延伸和補充。它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針對一定的數學教育目標為幼兒提供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等大量活動機會,讓幼兒在活動區內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在自己原有水平的基礎上得到發展。那麼,幼兒園數學活動區應如何開展呢?筆者根據幾年來的工作實踐,在這裏談談個人的看法和體會:

教師對本學期的數學活動目標要做到心中有數,有什麼樣的目標就要考慮設計達到某個目標的數學活動區。把教育意圖貫穿到數學活動區內容,創設一個與數學目標相一致的良好環境。比如,本週小班數學活動的目標是“按物體的顏色分類,能從多種顏色的物體中找出同一顏色的物體”。那麼,小班教師在當週設置計算活動區時,就應圍繞着這個目標來提供材料。

數學活動區操作材料的投放是非常關鍵的。操作材料是教育的媒體,是幫助幼兒系統地建構數學知識及誘發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的工具,是施於操作動作,使外部物質動作,逐步進化到內部概念化動作的物質支柱,提供材料不單是活動前的準備,還是引導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思維能力整個教育過程所需的重要手段。因此,提供操作材料要充分考慮到幼兒各年齡段的認知特點。例如,小班幼兒在認知過程中好模仿,學習目的性差,任務意識淡薄。他們對活動的工具和使用工具感興趣。而到了大班,他們的學習目的`性能增強了,能為完成學習任務做出努力,重視學習結果和評價。小班和大班認知特點不同,同樣的材料其效果是完全不同,一次大班教師利用印章、實物練習數的組成,效果很好。因此,要把學習任務融入材料之中,如增加些作業單之類的材料,幼兒按作業單的要求,配合實物進行操作他們會感興趣,活動中不僅能得到有關知識的練習,還能培養任務意識,使它們從中獲得成功的滿足,增強自信心。因此,在投放材料時要注重幼兒各階段的認知特點。

在以中班數學《排一排》活動為例來説明一下,《排一排》活動是在幼兒已認識、熟悉的基礎上進行活動的。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讓幼兒學會多個物體進行比較的方法,在第一個活動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五個大小不同的西瓜圖片,首先讓幼兒知道這些西瓜是大小不同的。讓幼兒想辦法,如果要把西瓜從小到大排一排,怎麼辦?在孩子想辦法的基礎上教給孩子學會多個物體進行排序的辦法。

2。能按要求進行比較物體並排序。例如:我為寶寶們準備了大樹的圖片,目的是引起幼兒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觀察力,也是對幼兒學會多個物體進行比較的一個昇華。

3。培養幼兒的目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這一目標主要體現在第三個活動中,幼兒用目測的方法比較盒子的薄厚,這也是我運用的教學方法之一。

在活動中,我還運用了遊戲法、尋找法,通過遊戲活動,能促進幼兒對物體空間形式的正確認識。如:分給幼兒不同粗細的樹木圖片,引導幼兒由粗到細排列,引導幼兒每次從中取出最粗的,一直到取完為止。然後,再按由細到粗的順序把樹木一棵棵收起來,放回原處,無形中培養了孩子整理玩具的好習慣。總之,本節課完成了我預設的教學目標。

上述方法在教學活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對於本節課,雖然從整體上看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我覺得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處:

1。整節活動,孩子都在圍繞老師設計的思路走,沒有自由探索的空間,我想這是我設計活動的一個誤區。

2。活動中,孩子的興致不高,遊戲活動不能吸引孩子的興趣,課堂氣氛不活躍,感覺到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有待改進教學方法。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學要依靠一定的教育目標和內容,要依據各年齡段幼兒的認知特點;要根據各個幼兒的實際水平;為他們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有利於幼兒主動活動的材料,使其在操作中學習粗淺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習興趣、發展智力。並且,養成喜歡動手操作、愛動腦思考,具有求知慾望等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入國小學習做好準備。

幼兒園數學教育是幼兒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的課程觀和知識觀也告訴我們:“幼兒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建構和發現知識,不是知識的旁觀者,而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創造者,而且幼兒的這種角色不是教師仁慈地賜予的,而是他們作為學習者天然具有的。”在幼兒數學教育領域中,讓幼兒真正做到“學會應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去解決身邊生動的實際問題,而不是把他們作為一種知識儲備或是教條。”需要我們從觀念到行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要使幼兒園的數學教育真正做到有效甚至高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讓我們共同努力做到:

給幼兒一個空間,讓他們永遠向前;給幼兒一個條件,讓他們有自己的一片藍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