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3.3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教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教育教學反思

關於教育教學反思1

培養國小生良好行為習慣,是思品課教學的任務之一,在教學中必須抓好三個落實:

一、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要抓落實

凡教有關培養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課文,教師都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開始階段,就注意安排調動學生主動性的環節。如開展先導性的課前活動或預習性的.閲讀和議論,促使學生接受課堂教育與訓練都能出自內心的需求,表現出“我要學”的心態。具體做法有:

(1)要先讓學生對名人事蹟有所接觸和了解,引起議論和讚揚,初步產生敬慕之情。這樣,學生就能從中感受到學習名人事蹟的意義所在,從而激發出學習的主動精神。

(2)要先有意識地提示學生尋找自己或身邊的人和事中可與課文內容聯繫的聯繫點,引導學生做好聯繫實際的準備。這樣,行為習慣表現好的學生就有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表現不夠好的學生也能由此而理解到上思品課對糾正自己缺點的好處,變被動心態為主動心態。

二、培養學生的自覺性要抓落實

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應同培養學生的自覺性結合起來,一方面讓學生在學習訓練良好行為習慣的同時,明確其中的意義和好處所在;另一面讓學生在知理明理的基礎上,懂得規範自己的行為習慣,做到在接受養成教育和決擇自己行為習慣時,都能達到自覺的程度。

三、激勵學生的自律性要抓落實

養成教育不可能一勞永逸,它需經常激勵學生的自律性,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認識並理會到榜樣的崇高精神和品格所在,激發學生自律的動機,再引導學生對照自己,找出行為上的閃光點,最後勉勵學生學習榜樣,經常進行自律。經教育和自省自律而有了進步的學生,讓他們敢於自律並克服缺點的勇氣得到鼓勵,使他們感到自律的好處,感到有信心養成樂於自律的品格。

關於教育教學反思2

要給學生改正的機會,犯錯誤並不是一件壞事,關鍵是知錯改錯,有一個積極的態度,一顆勇敢的心,去做好人生的選擇。

聽過這樣一句話,説是一個人掉了一根頭髮不會禿頂,掉了兩根頭髮不會禿頂,可是如果一直這樣掉下去呢,我想總有一天會寸草不生的。

正如某些人翻了錯誤一樣,明明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對,卻礙於一些顏面不肯悔過,以至於一錯再錯,終不能回頭了。

曾經在一本雜誌上就有這麼一件事,一個小男孩在小的時候,偷過別人的東西,可是他的媽媽知道了也沒怎麼懲罰他,於是他養成了惡習,偷、搶、騙取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長大了以後他也想過要悔改,可是他卻總是告訴自己來得及,終於有一天,他受到了應有的懲罰。試想一下,如果當初他下定決心要改過的話,結果也就不會那麼慘了。

古今現在,有很多如此的例子。商紂有時也認識到自己的暴虐是不對的,可是由於他的顏面,卻死咬着不肯改過。結果就是眾人反抗,商紂亡了國。就是因為他知錯不改才會落個如此的下場,真是可悲。

很多這樣的例子告訴我們,犯錯誤並不可怕,知錯不改才是最可怕的,所謂的顏面只能導致情況惡化,甚至影響到個人安危。想一像人生在世有誰會不犯錯誤呢,根本沒有這樣的完人,只是有些人知錯就改犯的錯誤才會很少罷了。一發現錯誤就立即改正,可以避免更大的損失,所謂的顏面也可以挽回些,有增長了才幹,何樂而不為呢?

當前,在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來説,犯些錯誤是難免的',怕的就是有些工人幹部和羣眾知錯不改,造成不良的嚴重後果。不論是工人或是幹部,犯了錯誤都會説什麼“下不為例,僅此一次。”以保全自己的利益。好一個下不為例,如果每個人都這麼説,那中國會有很多的“下不為例”先生和“下不為例”小姐,那中國也就成為了一個“下不為例”的國家。

知錯就改對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益的,我們可以在錯誤總髮現自己的不足,在失敗中不斷充實自己、豐富自己,這樣將來才會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

關於教育教學反思3

不知不覺,新課程的實施已經有兩年了。在這兩年間,新課程的理念一天天進入千萬所中國小,即使是最偏僻的農村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都有所瞭解。

乘着這股春風,我利用工作之餘不斷學習、摸索、實踐,並聽取各類的講座,以便加深對新課程的理解、認識。新課程的實施和新教材的使用,更強調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回顧這兩年,我結合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教學策略以及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覺得有喜也有憂。下面談談自己在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反思。

一、教學觀念及師生之間的關係的反思。

千百年以來,教師總是讓人覺得是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者,我覺得在現代發達的現今社會裏,教師的角色需要轉換,從學習的意義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夥伴,生活上的益友,這樣,教師才能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做好自己的工作。並且配合學生,真正為學生的學習着想,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記得班上的詩嘉,她剛進入國小讀書時,學習上很多都不能領悟,她的膽子小,不敢向別人請教,這時我主動地接近她,幫助她,鼓勵她,慢慢地她走出學習的“困境”,獲得了成功。而她也把我當作是她的好朋友,我也為她的點滴進步感到高興。

二、教學策略的反思

教學策略一般是指教學當中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如何讓學生積

累知識,運用知識,培養語感;如何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等方面。我在教學當中注意培養學生積累知識,培養語感,提高寫作水平。例如:我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養成收集好詞佳句的習慣,並教會學生進行分類摘錄,然後讓學生們把精選的部分詞句先進行理解;接着在此基礎下再進行背誦,背誦一般通過堂上檢查或進行背誦競賽,久而久之,學生積累的詞彙量大了,動筆寫作時就有話可説,有文可寫,不再像以往那樣“將朗才盡”,學生真的有收穫。

從這看來,我覺得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運用也很重要,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的。

三、對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也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究竟學到了什麼,形成了什麼能力,解決了什麼問題。這樣可以從另一方面來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

例如:我在講第五冊《會搖尾巴的狼》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們對狡猾的狼與老實的老山羊的五次對話的理解和認識像狼這樣的壞人是不會跟別人講道路的。我在第一次試教時,設計出比較多的問題,想讓學生尋着我的步伐去把課文理解,師生一問一答,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就比較熱烈,但其實教學的`效果卻不太理想。後來聽取了老師們的意見以及反思了一下學生的學習過程,我覺得自己在課堂上沒有發揮教育機智,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問題只是限於個別學生來回答,學生沒有全部參與課堂的學習當中,沒有嘗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被我的教案中的問題所侷限了,缺少了思考的機會,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為了讓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轉換為主動,我再認真地鑽研了教材,重新修改了教案,然後再一次去上這堂課,這節課我首先讓學生整體瞭解課文大意之後,充分利用課件,讓學生通過讀書、觀察,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情況,自己去把課文讀懂,自己去發現問題,學會質疑,小組同學互相幫助去解決問題或在全班上交流小組裏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只作適時的點撥、指導,在讀懂課文之後,我讓學生分組進行情景表演,有的學生朗誦,有的學生表演動作。這一節課我把課堂真正地交給了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學生真正地體驗了語文學習的快樂,並學到了知識。

關於教育教學反思4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精美的月亮圖片,新穎別緻的動畫視頻,還有我精心設計的教案,帶着滿懷的信心,我領着學生走進了蘇軾寫的這篇經典大作中。課中,我用月亮的圖片來渲染情境,用有感情地朗誦來薰陶學生,使學生們很快走進了這首詞的意境當中,當我講到“宮闕”、講到“瓊樓玉宇”,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那個正在月下憂鬱而愁悶的蘇軾,那個有才華卻不能施展的他,正在黯然神傷,借酒消愁,於是,靈機一動,加入了這樣一個情境渲染:在這樣的情景下,你要是蘇軾的話,你會想到什麼?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孩子們説得那麼繪聲繪色。

結課的時候,我運用了相機照相片的.原理來引導學生體會他那種曠達的胸襟,用一種慷慨激昂的話語訴説着蘇軾這不平凡的一生,想像着這富有哲理的語言:“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是何等的一種情懷。教完此首詞,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也許是被蘇軾那種豪放的性格,與眾不同的人生思考所感染吧,同時,更為了這首經典之作拍案叫絕,清朝詞評家曾説過:“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可想而之,這首調整在當時詩詞創作中影響有多大,可是,冥冥中我不禁慢慢懂了,詞中不僅僅有着那優美的意境,那精彩的語言,更有着蘇軾他整個人生的寫照,他在問天是何年,問月幾時有,其實在問自已的人生該如何走,面對人生的苦難,他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一無返顧地奮發,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地説:“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逝去的青春,他在唱:"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髮唱黃雞!”,這一篇篇經典,正是他奮發的見證,他走出了一個千古不衰的輝煌人生。

關於教育教學反思5

所謂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活動過程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其實質就是理解和實踐的對話。教學反思不是簡單的教學回顧。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反思的內容與方法怎樣?結合教學實踐,我想談談本人的看法。

一、反思的內容

1、教學理念的反思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要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為他們今後升學、就業和終身學習創造條件,並使他們具備作為21世紀公民所應有的基本英語素養。”

為此,新的課程標準主要提出了六個基本理念,即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選擇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髮展;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這六個基本理念體現出新課標的幾個特點:改變了傳統教學大綱中以教為主的原則,樹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提倡學生體驗參與,倡導發現式學習和培養能力。

我們在進行教學反思時首先要拋棄陳舊的應試教學觀,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檢查自己教學中是否遵循了新的教學理念:有沒有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有沒有既照顧學生普遍需求又關照到學生個性需要;有沒有注重學生的主體又關注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有沒有在照顧到學生知識習得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又注意學生情感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形成。

2、教學目標的反思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我們對教學目標反思時,也應該針對新課標的要求,查找自己教學目標的設立是否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具體表現在:(1)檢查自己有沒有幫助學生明確英語學習目的,幫助學生形成英語學習動力。(2)檢查自己培養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時是否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素養整合發展基礎上。(3)檢查自己有沒有倡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獲得知識和能力。(4)檢查自己有沒有引導學生獲得好的英語學習方法和英語學習策略。

3、教學內容的反思

高中英語課程採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課程設置模式。必修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英語語言能力,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靈活多樣的學習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選修課程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就業選擇、升學深造以及個人的興趣和發展的需要。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反思時,有必要明確教材只是教學的工具而不是教學的目標。可以對教材內容取捨的.同時,添加自己選編的材料。反思時,回顧教學效果,對有益的嘗試不凡加以總結經驗,為以後備課提供參考,改進自己的教學質量。

4、教學策略的反思

教學策略是指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所採取的方法和手段。所謂“教無定法”,但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一定是能經取得好的教學質量和效果,能夠受到學生的歡迎的。

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應該不斷吸納適應新課標要求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更新自己的教學理論。要從以教師為中心的舊教學模式轉變到新的以學生為主體,倡導發現式學習、啟發式引導的教學模式上來。

這就要求課堂是師生間、生生間互動的場所。教學策略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教學策略的反思應該圍繞自己的引導、啟發學生取得的經驗和不足進行,看是否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形成了有效的學習策略。

二、反思的方法

1、內省式反思

內省式反思是指教師對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得失進行自我反省,通過寫教學日記和教後備課的方式進行分析和探索。這種反思是常見的,也是教學反思的基本做法。有時不形成文字,教師通過心中思索得失,在下節課糾正不足。

2、交流式反思

交流式反思是指教師通過教師間或者與教師與學生間就教學過程中的得失進行探討和分析,得出經驗和不足,為以後教學做準備。新課標要求教師學會協作,在與同事的交流中獲取更多有益的經驗,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教師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在新課程改革中有重大意義。

3、學習式反思

學習式反思是指通過對新的教學理論或者專業知識的學習,對照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教學反思。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一日千里,教師在知識經濟時代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及時掌握教學理論的最新成果,更新自己專業知識儲備,做一名研究性、專家性教師。

4、研究式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得失進行分析和研究,以論文或報告的形式呈現,使自己研究成果系統化。

有位教育名家説:“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寫三年教育反思能成為教育行家。”在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只要教師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備好課,課後做好教學反思,我想,一定會有巨大的收穫。

關於教育教學反思6

新課程倡導把課堂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場所,強調讓學生通過自己切身的體驗來認識世界,感悟自然萬物,力求體現大語文教學觀和教育教學的開放性原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努力嘗試種種做法,儘量爭取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説,有事可想,有空間可拓展,培養學生動腦思考、動情感受、動手製作、動口表達等綜合語文素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主人,並感受到學習的無窮樂趣。以下是我在教學北師大版語文第三冊《風》這一課的點滴反思。既有令人滿意的成功之舉,也有遺憾中的進一步思考、探究。

一、成功之處:

1.激活思維,為學生創設自我感悟的空間。

《風》這首小詩描繪了颳風時景物的變化,全詩用簡潔凝鍊的語言,傳神地表現出在風的作用下,自然界景物的變化。詩句是這樣的: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三盡浪,入竹萬竿斜。如何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品味詩意呢?我頗費了一番心思。上課前,我先佈置學生去搜集有關風的知識的材料,並互相交流,讓學生對風有了較全面、直觀的認識。上課時,我先編了一個謎語給大家猜:來無影,去無蹤,來時樹動花搖,去時水平浪靜。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爭先恐後地説出謎底。我趁機鼓勵他們:你們也來編一編!相信你們會編得比老師更棒!學生的思維處於最活躍的狀態下,他們躍躍欲試,編出了許多有關風的順口溜或小謎語,這一過程其實是讓學生有一個自我學習,自我感悟的階段,為下面學生順利理解詩意、進入詩的意境做了有力的鋪墊。隨後,我一句導語:我們也來讀讀唐代詩人李嶠寫的關於風的一首小詩,看看詩人筆下的風又是怎樣的。學生興致勃勃地進入學習中。他們通過反覆的吟誦、質疑及對關鍵字、詞的'琢磨中領悟詩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風的形態,從而避免機械乏味的分析,變枯燥的講解,為學生積極主動思索、感悟的過程。當學生有了自己的見解後,我請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詩行,由於學生有了自悟的過程,學生對這首詩已有了較深的體會,大部分學生已能吟誦得琅琅上口、入情入境了,彷彿涼爽的風正徐徐地從教室門前吹過。

2.聯繫生活,培養學生綜合語文素養。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有獨特個性品質和生活體驗的個體,是重要的課程資源。雖説他們的人生閲歷有限,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日益便捷的傳媒,使他們的見聞相當廣泛,在課堂時如果能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實踐經驗,找到文本與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不會是片面的、浮淺的、支離破碎的,而是四通八達的呈網狀分佈的。我們應善於聯繫實際,挖掘有利資源,對課本知識進行適當拓展,構建起孩子與知識間的橋樑。因此,在學完古詩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進行拓展:風除了可以吹落黃葉、吹開紅花,掀起萬丈巨浪,還可以幹什麼呢?請同學們分小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一下。學生們忙開了,有的折飛機,有的做風車,有的畫畫、有的寫詩,有的編兒歌當孩子們當他們的作品展示出來時,你不得不對他們的成就表示讚歎!拿飛機的同學説:風可以讓紙飛機飛上開空。拿風車的學生説:風可以吹動風車,大風車可以幫助人們發電。;畫畫的學生拿着畫説:風可以吹乾衣服。風可以把球送上天。風可以讓海上的帆船航行春風可以帶給我們温暖的感覺風兒輕輕吹,小草點點頭,花兒微微笑由於緊密聯繫生活,學生的思路非常開闊,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讚歎。

二、總結:

從《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教學的源頭就在生活中,就在學生的知識積累裏,就在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中。教師要善於聯繫生活,拓展啟發學生思維,構建知識的網絡,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並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無窮樂趣,從而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文素養和實踐能力。同時,我也在考慮以下問題:

1.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發散,更有效地領會古詩詞的豐富內涵呢?我想如果我能通過精彩形象、有聲有色的多媒體畫面,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情景中,或者乾脆把學生帶出教室,帶到大自然中,讓他們與風面對面的親密接觸,學生或許會有更深的體會。

2.如何借本詩的教學來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古典詩詞?文本只是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一個載體,是教學的一個激發點、發散點,教師要善於利用這個載體,把學習的範圍向更深更廣的範圍拓展。我想:在教學《風》這首詩後,如果我能設置一個相關的課後延伸作業,也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有關描寫風的古詩,或者蒐集自己知道、喜歡的描寫自然景物或氣象變化的古詩,並把孩子們蒐集到的資料進行篩選、歸類,選一個合適的時間,舉辦一個賽詩會或交流會,從而把學生帶進浩瀚的傳統文化的海洋裏,實現了教學的自主性和拓展性。

3.如何在閲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尤其是古詩,音韻和諧,意境優美,如果教師賣力地講解,反而適得其反。

我想: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聽配樂朗誦,或通過老師聲情並茂的範讀,不知不覺把學生帶進語境中,進而讓他們自然而然、入情入境地朗讀,邊讀邊感悟,邊讀邊想象,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有效的培養。古詩,藴含着很豐富的教學資源,古詩的教學也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索。通過《風》這一課的教學和思考,我又有了不少的收穫。

關於教育教學反思7

如果説學生在第一個月的學習態度是一種帶有好奇心的學習的話,那麼接下來的這個月的學習應該就屬於一種習慣性的學習態度。學生們經過一個月對各科老師的考察,已經知道了如何在課堂上表現自己:喜歡化學的學生會積極主動的去配合老師,去努力地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這正是老師所期望的;反之,對化學不感興趣的學生就會在課堂上無所事事,表現出一種無聊的行為,甚至有時候會有意地破壞老師的教學工作,這也是老師所頭痛的……有一句俗語説:一個老鼠壞一鍋湯。假設在我的課堂上出現了一個這樣的學生是不是也會像老鼠一樣影響着整個班風,甚至會產生多米諾效應呢!實踐證明會的。

這兩個月的時間裏,我通過教學觀察和總結了學生的行為表現,發現有些不良的行為確實會很快的在班裏傳播,如果一個新老師遇到這樣的情況而不及時處理的話,以後的教學工作會變得舉步維艱。如何才能更好的'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我作為一名新老師,在這裏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意見,也希望有經驗的教師們能夠給予指點。教師應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師應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技能,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師應加強自身的思想認識,對待學生不能情緒化,應該用信心耐心和誠心去感染每一位學生,從而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榜樣;

3、班主任應採用“鼓勵與懲罰”的形式來管理班集體,好則嘉勉,錯則改之,從而加強學生們的守法意識,樹立一個良好的班風;

4、鼓勵同學之間互幫互助,互相學習,讓學生認識到"1+1>2"的深刻道理,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奮鬥拼搏需持久,天道酬勤是真理。”

我相信自己一定會越來越出色,因為我從未放棄,我也相信我的學生會更加優異,也因為我從未放棄。

關於教育教學反思8

關於新能源中核能的教學,我採用了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了嘗試,效果然不同。

第一種方式:按照常規方法,看書加講解結合燈片,整堂課就原子核的結構,獲得核能的兩種途徑,利用核能的優缺點等知識點做了詳盡的講解,學生也基本掌握了本課的相關知識;第二種方式:創設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利用燈片展示原子核的鏈式反應、熱核反應,再閲讀課本,説出原子核的結構,瞭解相關知識。

這樣的兩堂課令我有兩個想不到,第一個想不到的是我在導入過程增設“原子彈的研製及爆炸”的效果燈片,原本是要增加一些課堂氣氛,沒想到課堂氣氛會那麼熱烈。第二個想不到的是原本很枯燥的概念課會上得那麼活。

從課堂的反映可以看出,部分同學的知識面還是很寬的,他們對原子彈的瞭解出乎我的意料,有些同學甚至可以説出扔在日本的兩顆原子彈的名稱,他們説來津津有味,興趣一下就提高起來,在此基礎上我適時提出,原子彈為何有那麼大的威力呢?促使學生想去了解這樣的問題,再引導他們看書,從原子核的結構到原子核的.鏈式反應、熱核反應,從而搞清獲得核能的途徑、核能的利用及防護。

從本課所產生的效應可以看出新課程理念下創設問題情境的重要性。這為教學問題創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為達成課程目標打下基礎,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創造條件;為了在課堂教學中順利地實現三維目標,必須首先要創設問題情境。

關於教育教學反思9

關於常規培養一直是老師們常抓不懈的話題,什麼樣的課堂常規才是好的課堂常規,怎樣培養幼兒有好的課堂常規,是我們一直在反思的問題。

一、有趣的活動。我認為,好的課堂常規首先是幼兒對教師設計的活動感興趣為前提的。好的課堂常規應該是亂而有序的。所謂“亂”並不是我們所指的孩子們不聽講、做小動作,而是積極的參與活動的表現。孩子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會和老師、同伴一起討論,會隨着老師的要求做一些動作等,在這個過程中不然會產生一些聲音,但這時與教師、同伴的互動,而並不是沒有組織的。只有孩子們對活動本身感興趣時,孩子們的注意力就會被活動吸引,這樣的.課堂就不在需要有常規的提醒,孩子們會自然跟着教師的引導進行。

二、教師的語言指令明確在培養幼兒的課堂常規中,要求孩子們做到的教師首先要想到,並提出要求。有時課堂常規不好,並不是孩子們做不到,而是老師在提要求時不夠具體明確,在活動過程中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教師要做到語言指令明確,在提要求時要細化、具體,孩子們活動時就“有章可循”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活動。

三、日常培養很重要常規培養非一日之功,要求孩子們在上課時有一個好的常規,首先應該做到在平時生活和課堂上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常規培養時去年我們班的重點內容,我們動生活常規和學習常規入手,對孩子們生活和學習的各個環節進行了明確的要求,經過半年的努力,孩子們的常規已經初見成效,這也説明了日常生活中培養的重要性。

四:困惑在對孩子們課堂常規培養的規程中,我認為自己在對孩子們課堂常規的收放上沒有把握,往往是放出去收不回來,或者説孩子們的注意力要很長時間長能再回來,這也是我下一步需要提高的。

關於教育教學反思10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創新教育”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數學教育是創新教育的主陣地之一,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尋求創新教育的新途徑具有重要意義。那麼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呢?筆者根據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1.為創新教育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過去的“教”、“學”並重的模式,實現由“教”向“學”的重心轉移,力爭創造適宜於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發展的教學環境。教學中要嘗試着放手讓學生動腦、動手,積極地進行創新。例如,我在上課時就儘可能地讓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敢於質疑。這樣不僅發揮了學生的聰明才智,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使知識內化為學生的智能。教學過程中要始終以學生為出發點和歸宿,鼓勵學生求異創新,允許有不同答案。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的思想僵化,從而實現創新教育的目的。

2、調動學生探索創新的積極性

探索創新,是指人們力求認知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索真理的一種意向活動,它是推動人們不斷求知探索的力量。那麼,在日常教學中怎樣才能調動學生探索創新的積極性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例如在講授“方程和它的解法”一課時,我就出了這樣樣一道典型題目:“一羣鵝來一羣狗,鵝頭狗頭五十五,一百五十條腿齊步走,多少鵝來多少狗?”讓學生計算出結果,我才引入正題: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種簡便可行的方法。這樣一下子就將學生成功吸引住了,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引發了積極探索的熱情。

(2)、通過設置懸念,調動探求創新的激情。例如,我在講解“圓”時這樣引入:我先拿出一個圓紙片説:“這是一個圓,當中去掉一個圓紙片説:這是一個圓,當中去掉一個隨便多大的同心圓。”一邊説一邊用手捅去中間的一個(事先做好的)同心圓,然後問學生:“這個圓環的面積有多大?”然後,我拿出一個事先準備好的細棒放在圓環內,使它恰好是外圓的弦,又是內圓的切線,再把細棒從中間折斷,以其中一段為半徑在黑板上畫圓。接着對學生説:“圓環面積與這個圓的面積恰好相等,你們相信嗎?”懸念由些產生,從而激發學生研究切線性質、探求問題答案的強烈興趣。

3、加強思維訓練,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在實現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目標,就必須對學生加強各種思維訓練,需做到:

(1)、加強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訓練。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是創造力的核心。在思考問題時,要想提出儘可能多的新見解,必須依靠聚合思維,它是跟着發散——聚合——再發散——再聚合的軌跡循環往復,直到創造成功。教學中我是通過多項選擇、多題一解的形式訓練學生的聚合思維,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形式訓練發散思維。

(2)、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相結合。創造性思維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統一。非邏輯思維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和靈感思維,直覺思維和靈感思維都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部分。但是直覺和靈感產生以後,還必須經過邏輯思維的嚴密論證和實踐檢驗。教學中我一方面通過示範、引導和逐步訓練,使學生初步學會抽象和概括,並運用有關知識對比較簡單的問題作出初判斷、推理;另一方面又注重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猜想的心智,為探求創新構建必要條件。

(3)、注重發散思維習慣的養成。發散思維是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對給出的材料和信息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或途徑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

教師要善於選擇具體題例,創設問題情境,精心地引導學生的求異意識,從而養成發散習慣,促進學生的探索創新。例如當學生在思維過程出現求異因此時,我則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學生真切地體驗到求異成果的價值。當學生欲尋異解而不能時,我則細心點撥、潛心疏導,幫助他們獲得成功。這樣學生就會漸漸生成自覺的求異意識,面臨問題時就會積極地作出“還有另解嗎?”的求異思考,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潛能得到挖掘。

4、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發展創新能力的重要保證。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學會觀察、記憶和思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著名數學家哈爾斯曾説過“最好的教學方法不光是講清事實,還應該激勵學生去思索、去動手。數學教學一起強調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自我學習、自我創新的能力。

5、重視學生的創新熱情和創新個性的培養

首先,創新過程是激烈的智力活動過程,也是強烈的情感活動過程。那些具有傑出創造才能的人,他們的發明和發現始終伴隨着崇高的情操;其次,個性在創新能力的形成和創新活動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個性特點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着創新成就的大小。可以説,學生具有優越的創新情感和良好的個性是形成和發揮創新能力的底藴。

總之,創新教育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切入點。我們要以人為本,努力創設一種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創新潛能和創新情感,使之快速走上健康的創新之路。

關於教育教學反思11

一、國中思想品德課應用信息技術的必要性

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注重利用教材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上進行傳教。在教學內容上,忽視學生思想認識的訓練,注重知識和思想品德實踐規則的傳授;在教學形式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大多是被動的聽講。長期以來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遠離了學生的生活情境,使學生感覺枯燥無味,逐漸失去了對思想品德的學習興趣。國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國中思想品德課應該“注重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繫,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可見,思想品德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的情境是十分必要的。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需要又是興趣的基礎。學生在課堂上只有感到學習的需要才願意學,才能改變傳統教育方式的“要我學”到現在的“我要學”。因此,課堂上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有利條件充分整合教材內容,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融為一體,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有利於知識的理解和內化

認知的規律有一個感性到理性、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國中思想品德課的內容很多都是抽象的理論,學生學起來晦澀難懂。如果將信息技術與傳統的教學內容結合形成生動的`教學情境,將難懂的知識變成可感知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想象,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進而指導學生的生活。

二、國中思想品德課應用信息技術存在的問題分析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日益深入,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與思品課教學整合的教學方式已經成為教師普遍採用的方式。但是目前,在思品課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依然存在很多問題。

(一)過於重視趣味性,脱離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

有些教師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設置了趣味性的情境,這些情境有的脱離了教材也脱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要麼感覺虛假對教學內容產生懷疑,要麼非常高興的參與,卻不能在參與中學習掌握知識,課堂教學無法收到實效。

(二)教師參與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

思品課教學本該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體驗的過程。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體驗利用信息技術所創設的教學情境,過早過快的給出預設問題的答案,學生缺少了思考的過程,不利於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使信息技術的使用流於形式。

(三)忽略學生個體差異,師生關係不夠融洽

目前我國還是普遍採取大班型的班級授課制度,幾十人的班級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十分明顯,在使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教師很難顧及到每一名學生的特點,自然就有一部分學生難以參與到情境中,也影響到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國中思想品德課在應用信息技術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要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利用信息技術的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加強教學效果,用真正掌握的知識指導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在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時要從教學內容出發,總體把握教學目標。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內容,對教學知識重新整合,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根據確定好的教學目標,整合好的教學內容,尋找能有效解決思想品德教材的重點知識,利用信息技術形成突破思想品德教材的難點知識的情境材料,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多媒體展示的故事、視頻等情境要同時體現知識性和趣味性,設問要明確富有啟發性。

(二)要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迴歸生活的教學情境

新課程標準強調思想品德教學要實現生活化,真正的思想品德課堂,應該是迴歸社會、迴歸生活,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課堂。所以要以構建生活化課堂為基點,利用信息技術整合符合實際的教學情境,讓教學向學生的生活領域拓展,學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並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推理、判斷,選擇相應的道德行為,獨立地解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樣的教學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能用富有針對性、創新性、實效性的教育指導學生的生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要利用信息技術創設體現學生個性的教學情境

目前,我們在教學中有必須完成的課堂教學任務,而所採取的大班型授課制度又讓老師忽視那些有不同意見的學生,甚至對部分學生嚴厲批評,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了師生關係,降低了學習效率。當今的中學生有思想,愛探索,對事情有自己的見解,但是又易衝動,好感情用事,遇到了老師的批評和忽視很可能對這個學科產生牴觸情緒,影響了學習效果。因而利用信息技術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尊重學生的個性,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和諧、互相尊重的師生關係,創造快樂的教學環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公平的態度對待每一名學生,避免厚此薄彼、偏袒和不公。充分調動學生的個體優勢,儘量面向全體同學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特長,表達自己的見解,在愉快的氛圍下完成知識的學習。

關於教育教學反思12

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閲歷、情感和思想都在發展,因而,我們的造句、習作、閲讀理解的指導也得跟上去。一個四年級的學生,造句還是照搬二、三年級的句子。這個孩子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太深,作業和考試只求穩妥、只關心得分。因為她怕錯,怕丟分,怕老師和家長批評,而不敢去想。久而久之,將失去表達力、思考力和生活觀察力。長大了,還能幹什麼?

如何讓學生進入講讀課文狀態?採取師生對話式講讀課文,即,或跟着老師的話題走,或跟着學生的話題走。嚴格要求“有話跟我説,説給大家聽。不準私下説話。”這樣,師生的心靈才能碰撞出火花,教學才可進入狀態。吵雜、喧鬧不是好課堂,一言堂也不是好課堂。

中國教育管理是行政式運作,不是靠表彰來鼓勵老師工作,就是靠文件和檢查來督促老師工作。背離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本質。教學論文的一般構成:提出觀點,簡述理論,常用方法,教學案例(這一項是最重要的,要靠自己平時收集)。這樣的文章,讓讀者明確主旨,懂得道理,掌握方法,看得懂你是如何教學的。

其實,國小完全能夠採用新課標來教學。老師們不敢這樣做是有各種原因的。學校每學期都要進行均分排隊,老師們只能分分必爭,不敢放開手腳抓素質、打基礎。我們的教學構成了天天圍繞試題轉,學一節考一節,差什麼補什麼,考什麼背什麼。素質教學需要老師情感和思想的投入,要付出極大的精力,是複雜、長遠的工程。而應試教學精力和時間投入少、形式單一:講題目、做題目,背答案。教育方式很簡單,那就是罵、打、罰。老年教師固守着“師道尊嚴”,年輕教師是在題海中長大的',新課標的真正實施還任重道遠。我們的老師要改變教育觀念,堅守職業道德,勇於犧牲眼前的利益,敢於同舊體制作鬥爭。為了拯救孩子,振興民族。我們老師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國小是為了孩子未來的發展而教學,不是為了分數而教學。

關於教育教學反思13

本學年我擔任高二(1)班、(2)班、(3)班、(4)班、和(5)5個班的生物教學工作。其中有文科班也有理科班,由於學生基礎不一,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都有所不同,需要不斷地調整角色和情緒。

我積累了一點點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它的教學確實不同於其他科目的教學,我想在這裏談談對生物教學方法的反思。

生物課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科學.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求實.進活.求新”的教學三原則,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生物課堂教學應聯繫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老師應當善於觀察.挖掘生物實例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

能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這就對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思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①對象分析。只有全面瞭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我反思,才能科學地切合實際地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

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覽教材,鳥瞰全局;其次,精讀教材,把握重點和難點;再次,泛讀教材,多涉獵。這樣才能對一些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調換和補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為教學順序。在教學重、難點上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有否差異等。如在制定學期教學進度計劃時,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順序做適當的調整。如“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結合,“減數分裂”再與“遺傳的基本規律”結合,選修本的“光合作用”與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結合等。

③教學組織,包括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策略。

④總體評價。教學特色、教學效果、教學困惑與改進方案。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

課中反思,以下是我在以後的課堂中自己應該完善的地方。

應該多做練習,這樣能迅速把握重點、難點和常考點。每節課講完後可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把相關重點知識背下來。對平時不認真聽講、不做筆記本、不帶課本的同學及時補救。可以讓他們在自習課時抄筆記或課本,或者背課本。

及時對每章進行總結和測試,並及時評講,對於考差了的學生多給予鼓勵。在每節課的最後幾分鐘時間,留給學生一些簡單的題目,藉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多舉例子讓學生更明白。比如講到“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時,課本上是這樣舉例的:如果草原上放養的牲畜太多,就會嚴重破壞草場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場就很難恢復原樣了。學生對於“太多”“過多”“十分”“非常”之類的程度詞能基本理解,但如果老師在講課時把這個例子改為:如果適合放牧1000只羊的草場,你放了XX只將會怎麼樣?這樣學生就加深了理解和記憶。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本人還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課堂語言平緩,語言不夠生動,引導學生髮揮主體作用還不夠等等。

對於生物新課程標準的學習還不夠深入,在新課程的實踐中思考得還不夠多,不能及時將一些教學想法和問題記錄下來,進行反思;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總結、反思才會有所創新,也就是能在課前對課堂教學發生的一切具有鮮明的預見性,在課後能將課中的教學行為和相關體驗上升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能根據各種教育現象適時作出適當的反映,從而體現和實踐自己的教學風格與教學特色。布魯巴赫指出:“反思性實踐是使教師在其職權範圍內,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成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創見的行家的工具”。

關於教育教學反思14

教學本課前,我佈置學生蒐集一些寓言故事來讀一讀,在第一個環節導入中讓學生回憶過去的或者讀過的寓言故事進行交流,拓寬知識面,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充分感知寓言形象是理解、揭示寓言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充分地、自由地閲讀課文,對自己沒有讀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並再全班提出讓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學此環節時,我將學生質疑的問題進行歸納小結,最後落腳再三個問題上:南郭先生是怎樣在樂隊裏混的?為什麼能混過一次又一次而不被人發現呢?後來他為什麼要偷偷地逃走呢?整篇課文的學習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根據學習要求,再讓學生充分、自由地閲讀課文,並在有收穫的基礎上到小組中進行交流,然後抓住由這三個問題引出的.重點句子和詞語理解課文。如“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幫,捂着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伍裏充數。”

為了讓學生深刻領悟到南郭先生那不會裝會的醜態,我用老師的朗讀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大膽地發揮自己的現象,把自己腦海裏浮現出的南郭顯示描述出來,然後讀出來,這樣將文本語言轉化為形象畫面,課堂效果非常不錯。再理解“講排場”一詞時,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找出“排場”再這裏是指三百人吹竽的大場面;再理解“濫”字時我又用了選擇字義的方法讓學生理解,這些不同形式地理解詞語的方法都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具有學習的能力,並且注意訓練學生用概括、簡練的語言敍述和回答問題,不要複述課文,體現了教學的文本性和工具性,也充分體現了“授人魚,不如授人漁也。”

關於教育教學反思15

完成了本週的教學活動,下面就來反思一下這周自己的教學能力。首先是發現的閃光點,第一點就是認識到了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可以根據這些信息進行教學活動上的調整和改造;

第二點就是活動的連貫程度上,一開始講課的時候發現自己所準備的活動跳躍性太大,學生很難跟上課堂的節奏;

到現在可以根據上課期間學生的反應和回答問題的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進度;第三點就是教學活動的生動性,我發現一些優秀的教學案例的老師教學過程整個班級的氛圍都很和諧,並且活動都很生動、接近實際、並且可以成功的吸引學生的興趣,但是在自己的課堂上,課堂氛圍就很沉悶,幾乎沒有學生主動的回答問題,在最近的課件設計以及課堂的安排中,我也嘗試加入了一些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發現學生的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高,主動發言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這一點也有了進步,當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需要我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嘗試與改進。

其次是不足之處,第一點對於課堂上時間的把握程度,在認識學生水平的`基礎上,這個問題會有一些進步,但是在講解習題以及語法點的時候,由於學生的水平不同,時間就控制的不好,有時候還會導致拖堂。

第二點就是分層次教學,這個問題是短時間內很需要提高的一個能力,學生的水平有高有低,對於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大不相同,如果只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所有同學都教一樣的知識,可能會導致好的學生學的知識太簡單,基礎知識薄弱的同學理解不了的情況,所以我要加緊對自己這一方面的訓練,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分層次的進行教學。最後就是獨立自主性,由於有指導老師的原因,再做完課件後,會有老師進行檢查,有的地方就做的馬馬虎虎,經常發現一些小錯誤。雖然這周有很大的進步,在下面的時間我要爭取自己完成課件,可以直接用於教學活動。

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每一天都有一定的收穫,相信在結束的那一天,我也可以看見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