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05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

從學生學情來看,《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雖然離我們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遙遠,但是學生對歷史故事還是比較有興趣的。文章中的思辯之美,仍給我們留下了親切自然的感覺。

但本課的學習光是興趣是不夠的,學生感興趣的僅是精彩的故事情節,卻忽略了對句子、詞語的深刻解讀。對10歲的孩子來説,故事深遠的歷史背景、人物性格的特徵卻不好把握和理解。

因此,我在課前精心設計了資料交流的環節,讓學生對晏子所處的歷史背景,關於晏子其人的各種情況作一些瞭解。學生的交流也是一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提高的過程。從課堂上學生交流的情況看,學生收集的資料還是比較全面的,這為後面深入學習課文打下了基礎。

我認為,整個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第斯多惠説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 經過引導及發興趣,多數學生讀得較好,而且讀得入情入境,特別是“楚王侮辱晏子”的話讀得比較傳神。

在本課堂中對學生的評價及時、有針對性,也較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探究語言文字的興趣,比較成功。這其實是我在語文課上一直追求的狀態: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儘可能地激勵學生,引導學生,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會堅持做下去。

在這節課中,我還設計了一個片斷想象的環節,請學生想象齊王給晏子設下慶功宴的情景。使學生受到啟發。思維得到發展。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所以我讓他們都參與到課文裏,擔任齊國小記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髮揮創造能力。師生的關係完全是平等的,我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在此基礎上,通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2

進行課改一月有餘,我們課改組10名教師經過認真學習,多輪課堂教學打磨,包括了一輪亮相課,要求每位課改組的教師都要跟上,進行互聽互評,共同進步;接着進行一輪過關課,現在過關課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着,大家的積極性達到了空前的高漲。已經有3人的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比較成型了。

在今天的聽課中,我覺得老師們的課堂教學進步很大。表現在學生的合作學習效果明顯,自學深入、交流有效、彙報與補充深刻。

探索的腳步永不停歇,我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找準落實教學目標的切入點。在學生能夠進行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教師應該從課文的內容入手,從指導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從主要問題的設計等方面入手。要求我們老師能夠定準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選擇適合學生的學法。

2、關於加強朗讀指導的教學。語文教學少了朗讀,總讓人覺得有缺憾,也沒法實現語文教學各學段中對有感情的朗讀等教學目標的實現。而我們的小組合作學習最缺少的就是指導朗讀,很多老師也都提出了不知何時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

我想是否可以單獨加一個朗讀展示的環節?或者放到小組展示中彙報到重點語段時,培養學生有感情的讀一讀?是否可以在小組展示後其他小組補充時進行展示?

理解課文內容是一項最重要的教學任務與目標,而朗讀是理解的開始,也是快速有效地檢驗學生是否理解透徹了課文內容的.手段和方法,當學生能夠理解課文內容,品悟到情感後,自然能夠進行有感情的朗讀。由此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確非常重要,在我們所進行的這種課堂教學方法中,將有感情的朗讀加入進去有非常多的困難。但是無論有多麼困難,我們都不能夠缺少了朗讀指導,讓我們共同實踐,找到最合適的指導朗讀的時機與方法。

3、關於我們駕馭課堂的能力。在上週召開的教研員培訓會議上,對導課、結課、抓住課堂生成等方面,領導為我們指明瞭一些有效的做法。一是我們要精心準備導課,導語或導入新課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產生興趣,引起學生探究和學習的慾望。二是關於結課,我們要把握好課堂教學時間,當學生討論或者交流的時間很長,還有很短的時間就要下課了,這時我們一定要及時進行總結、引導,引向當堂檢測環節,然後按時下課,在我們的展示課上絕對不能拖堂,這是常規的問題,要引起我們的重視。關於課堂生成的問題,我們要抓住生成點,也就是學生能力的增長點了。這些稍縱即逝的時機需要我們有很敏鋭的能夠發現並抓住的眼光和能力,更需要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的應變水平。積累經驗,產生敏鋭的觀察力。這些應該都是在我們非常熟悉教學內容,心中有清晰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實現的。

任重道遠,共同努力。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3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一)在學習比例的意義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要求親自動手寫人以兩個數的比,並求出比值。然後,分析這些比的比值,看發現了什麼?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揭示比例的意義。在此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時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看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為強化理解在這時我安排了兩種形式的練習:

1、判斷。

2、組比例。最後通過小組討論:

比與比例的聯繫與區別,並揭示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它們之間都存在着密切的聯繫。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過程中我是分三步進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師説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稱,同時提示比例還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並由學生自己標出所寫的內項、外項。

第二步,通過學生自己計算內項的積和外項的積,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並加以概括。

第三步,為了進一步加深對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我精心設計了由易到難得三種類型練習。

(三)為了充分體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社會的聯繫,在課的最後我安排了一個在今後工作中會遇到、學生又很感興趣的問題:某罪犯作案後逃離現場,只留下一隻長25釐米的腳印。已知腳的長度與人體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測罪犯身高大約是多少嗎?這樣滲透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教學思想,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樹立了學好文化知識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意識。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4

一、教師要有思想。

思想,人之言行之帥也。無思想者則如無帥之軍。想一想在七十年代,整個教育界“以本為本,以鋼為鋼”、“以講授填鴨為模式”、“以老師為權威,學生為附屬”是浩浩蕩蕩之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險”。而魏書生老師竟在這樣的背景下,不亦步亦趨,不隨聲附和,他在思考、在探索、在求新,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全新教學模式,猶如一聲驚雷,向當時禁錮師生思維的教學方式發出了令人振聾發聵的怒吼。

學習上,學生自主預習、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自主討論、學生自主查閲資料、學生自主小結,甚至學生自己出考試題目。班級管理上,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學生自己解決存在的問題,學生自己研究確定努力目標……用魏老師自己的話來説就是,“學生自己能解決的事,班幹部不參與;一般班幹部能處理的事,班長不參與;班長能做的事,班主任不介入。”

魏書生老師有思想,能用與眾不同的眼光,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教育。如果魏書生在當時也像驢拉磨一般,毫無思想,絕不會有“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及其對中華教育震撼人心的深遠影響。

再對照當下中國的義務教育階段教學,雖然《新課程標準》已頒佈多時,課改之聲一浪又一浪,培養創新精神的吶喊不絕於耳。但是又有幾個教師能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教育教學,不惟上是從、不隨大流呢?真是少得可憐。絕大部分教師都是上級佈置什麼就機械去做,學校發什麼課本就逐章教完,備課組印什麼練習就每一題做、講……反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安穩自在。

以“教材”為例,許多學校、許多教師都是以教參提供的課時為參考,一課一課地教,課不夠,找音樂、美術、體育、電腦老師要課來上。終於上完了,便長長地鬆了口氣,成就感隨之湧上心頭。殊不知,這當中有許多文章,學生或不能理解、或不喜歡、或學習時間不夠,收效甚微,甚至和沒學幾乎一樣。嚴重者從此失去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但教師置若罔聞,學生的寶貴時間就這樣一年又一年地被無端地耗掉。

老師為什麼不動腦筋想一想,哪些文章太難;哪些文章文質不夠美;哪些文章離學生生活太遠,他們不喜歡;哪些文章亮點少;哪些文章亮點多……做些“增、刪、調、擇”等工作。如學生喜歡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鄭淵潔的童話作品,時髦的校園小説,甚至是《射鵰英雄傳》,把它們補充到教材中來,師生樂,學有所得,有什麼不好?為什麼一定要死守住教材中教那一些學生讀來“漠然、呆滯”,在同學們看來就同“敲木魚,守長明燈”之類的文章不放手呢?究其原因其實是教師沒有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老師為什麼沒有思想呢?一是懶,二時怕。“懶”即是因新思想、新行為要付出汗水,累人。“怕”是新思想、新行動有風險。

老師沒有思想,雖然自身較為安穩,但長此以往,學生也會沒有思想,最後教學就不能有較為突出的成績,教育、教學工作就不能有較快的發展。這對國家民族來説是很可怕的事情。

二、教師要有勇氣

仁者不勇則不仁。教師對教育教學有愛心,但如果沒有革新的勇氣,就不能真有愛心。魏書生老師所處的七十年代是“兩個凡是“的思想是禁錮人們思維的年代,“割資本主尾巴”的刀光劍影彷彿就在眼前,xx的創傷在許多人心中揮之不去……我記得不知哪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個真實的事:改革開放伊始,中國開始引進外資,當時有一個東南亞國家的華裔商人要回祖國投資,xx親切地接見了他。當時這位商人的親人親戚朋友無一不反對的,他們的理由就是信不過中國的改革開放改策,認為他的投資必然是打水漂。他承受了“經濟巨大損失”和“眾叛親離”的巨大風險與壓力。最後實踐證明他成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是温暖人心的。他痛哭,他激動。回想起自己的“驚天舉動”,至今還心有餘悸。這個故事説明什麼呢?説明當時的社會還是“餘寒未消”,革新者需要巨大的'勇氣。

魏書生老師以探險家的膽識和“我不下油鍋,誰下油鍋”的氣概對教育教學進行了大膽的革新。“課讓學生上、作業讓學生改”;“班級的事讓學生管”。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上來。我真佩服他!要知道在當時的年代,不僅政治上的“餘寒未消”,而且“跳農門”、“上大學”是多少人,甚至是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如果因他的改革讓學生們考砸了,那他的罪責會有多重!他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有多大。這就是勇者魏書生!

魏書生的改革至今已有三四十年了,可我們義務教育階段的許多老師還不敢改動教材,還不敢少講授一點,還不敢放手讓學生改改作文,還不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還不尊重學生的興趣和心理感受,還不敢對那些既耗時,又廢力的形式主義提出質疑……在這樣的改革的年代,這部分老師還擔心什麼呢?無非就是怕改不好會挨學校批,挨學生批,挨家長批,挨社會批。一句話就是勇氣不足。

其後果就是使教育教學工作停滯不前,學生遇事唯唯諾諾,謹小慎微,思維狹隘,知識淺薄,能力低下。無勇之教師遺害可謂不淺。

三、教師要有智慧

人人避之恐不及的後進生,魏書生老師竟有這樣的看法:“後進生有毅力,能吃苦,有胸懷,心理素質好,使老師對其頓生喜愛之心。”魏老師的解釋是:“後進生都聽不懂老師在教什麼,又要被那麼多老師批,同學笑,還要被家長K,學校對他們來説簡直就是陰曹地府,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們競還是小書包一背,微笑着每節課都來。這不是有毅力,能吃苦,有胸懷,心理素質好又是什麼?有了這些優秀品質,事業成功有望矣。”魏老師能這樣看待後進生,自己也樂多了,後進生也自信多了,進步大了,班級面貌就有了很大的改變。

在七十年代,魏書生老師管理班級就能把班級當作一個“國家”把同學們當作主人,制定一系列的非常細緻可操作性強的規章制度,使“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既鍛鍊了同學們的管理能力,又做到依法治班,以理服人。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時間久了,同學們養成了習慣,即使班主任不在班級班級工作也能照常開展。這在當時不能不説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魏書生老師的學生都會説上魏老師的課時間過得很快,很快樂,學習他教的科目很有趣味,愛學。是因魏老師不論是教字詞、閲讀、作文……他總能創新方式方法讓學生耳目一新,樂趣橫生。遊戲、小品、演講、競賽等等,魏老師都運用自如,且能不斷的推陳出新。

魏老師還能深入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所説所做既投其所好,又能緊緊的扣住其心絃。如有一次,他去寶島台灣上課,問課文下的註解誰不會看,有幾個學生舉手,魏老師順勢説:“你們不會看,我等下就提問你們。”那幾個學生趕快説:“我們會看,我們會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達到了。

像這類例子不勝枚舉,無不閃爍着魏老師智慧的光芒。魏老師的智慧就似春雨陽光,學生就似一棵棵幼苗。魏老師的智慧來源於其對教育教學的真愛,深入細緻的觀察,勤勤懇懇的思考,不斷總結,不斷實踐,運用至嫻熟。

而我們有不少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總是沒有智慧之筆。對待學生的錯誤不是罰抄,放學留下來,就是斥責,甚至動手打。其實這樣老師本身既氣,又累,天長日久,身心俱疲,影響了自己教育教學的熱情,還滋生職業厭倦感。同時又傷害了學生,師生間產生了對立情緒,教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就像要把一個巨大的石頭搬走,在使盡全力也無濟於事的情況下,何不動腦筋想一想用扛稈撬之類的巧法呢?只要我們有這方面的意識,勤於動腦,不斷總結,或多或少總會有些“妙招”。如我們可以多學點心理學知識,多和學生溝通交流,叫學生們一起想辦法,多寬容學生,常學習優秀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的經驗,結合實際多動腦筋想辦法,等等。常這樣做,堅持做,於教師,於學生,於師生關係,於教育教學效果都是很有好處的。至少比完全用“蠻力”好得多!

魏書生老師是“紅軍將領”式的人物,我佩服!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5

我作為一位語文教師,談談對語文教學想法,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閲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閲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將軍》的閲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説一説。”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學生們覺的有這樣一位將軍深感驕傲。”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閲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閲讀許多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閲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學習《西湖》,我就找相關的資料圖片讓學生欣賞,讓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此外,我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四、課堂上的時間不夠用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通過學方法,讓學生勇於探索,對新事物產生興趣。

五、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但學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即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

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於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

六、語文教師轉變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麼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主要靠自己個人解決課堂裏面的所有問題。

七、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行為,那如何去備好課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並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然而,以學生為中心,意味着教師轉為合作者,那麼一堂課,教師如何去備課,如何去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去主動尋找問題。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教師由權威變成合作者,那麼教師跟學生是平等關係,在學習中,備課中,可以去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去發現問題,通過課堂的組織,並引導學生髮現並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與個性,這樣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化,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找問題,可以同學提,老師提,再一起解決;還可以通過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字、詞、句、畫等入手,讓學生產生興趣,在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6

一年級語文教學已經結束,一年級的小朋友們也都學會了怎樣樣去學習了,這是最令我感到欣慰的地方!這一個學年在工作中,我不斷地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努力使自我不會愧對於教師這個神聖的職責。現總結自我的教學工作如下:

一、認真備課。

不但備學生並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資料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多媒體課件,讓每一節課都生動精彩。

二、抓好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

1.抓好讀書訓練。

如何讓學生能從“閲讀”變為“悦讀”是一個關鍵。首先,調動學生讀書的進取性是最為重要的,在課堂上,我經常設立各種各樣的讀書比賽,小組讀、男女讀、抽生範讀、教讀等形式在必須程度上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其次,我注重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儘量引發學生能打開想象的翅膀,讀出自我的感受出來。第三,注重自我的示範性。由於一年級的學生模仿性較強,所以在教學生讀課文之前,我都要異常注意這篇課文的字音、語速、語調、語感等方面,儘可能地為學生作出很好的示範。

2,要創設識字情境,激趣樂學

教師要在教學中創設一種寬鬆、愉快的環境,使學生心境愉快,樂於思維,勇於探索。異常是一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響,教師更要順就兒童心理,巧妙地創設各種有利於學生應付字的情境,以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我在識字教學實踐中,從教學需要出發,依據識字資料創設一些具體場景和氛圍,激發和吸引學生主動識字。讓學生先感知、體驗,再理解運用。在課堂中,教師要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如掛圖、投影、表演、繪畫、音樂幫忙學生識字。

例如,一年級的上冊,在教學“日”時,在多媒體的大屏幕上我首先讓孩子們看見一個火紅的圓圓的太陽,隨着鼠標的控制,那圓圓的紅太陽就演變成了一個色彩鮮豔的“日”字。學生看到這奇妙的變化,不禁興奮地拍起手來。學生的識字興趣被激發了,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變化,使原本抽象的漢字變得具體可感。在講授《小小竹排畫中游》時,我是這樣做的:講“排”字時,我首先經過多媒體出示了小竹排的樣貌,讓孩子經過圖畫去認識竹排,然後又寫上“排”字,然後引導孩子們去觀察,這個排字和教師多媒體上展示的竹排圖有什麼關係,孩子們很快的就得出結論,竹子一根一根地排在一齊,然後用繩子綁起來,就成了竹排。將大屏幕上的竹排圖與“排”字比較,讓學生在比較圖與字的共同之處,掌握排的字形與字義。這種形象識字方法,激發了孩子們識字興趣,很簡便容易的孩子們就更好掌握了這個字。

一年級的識字量大,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利用多媒體輔助識字教學能夠縮短教學時間,增強訓練密度,提高識字效率。

例如在教學中,我會設計一些識字小遊戲,數星星、摘蘋果、猴子撈月,拔蘿蔔等等,孩子們年齡小,愛玩,看到這樣的遊戲識字,興致很高。紛紛舉起小手,高喊着“我來摘蘋果”“我幫猴子撈月亮”……在歡聲笑語中,我們一齊認識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字。有效的提高了識字的'效率。

3、教給學生識字方法

在識字教學中,鼓勵學生自創各種各樣的識字方法尤為重要。例如:引導學生看拼音識字、看圖識字;指導學生學習最常見的偏旁,運用熟字加一加、減一減的方法來學習。在教學中,每出現一個新字,教師就能夠問問學生:“你們誰有辦法記住這個字?”“你是怎樣記這個字的?‘以此來啟發學生展開想像,用各種方法來識字。例如在學”羊”字時,學生説,我看到“羊”字就想起羊頭的樣貌,羊上邊的兩點好像羊的兩隻角。一豎像羊的臉和鬍子。學生根據自我的生活體驗,將一個個漢字還原成一個個生動的畫面,這樣識字,效果當然就好了。

我認為識字學習是一個反覆的、長期的過程,教師要創造多種方法和途徑,增加漢字和學生見面的機會。在具體教學中,有層次、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必須的語言環境中,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展語言,提高認識本事。在語言環境中學到的字詞是知的,帶着感情去記憶的東西是牢固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課外閲讀的開設

首先,是讓學生有興趣讀書,從閲讀課外書的情景看,學生很喜歡看簡單的一些課外書,他們喜歡的很簡單也很直接,不需要求知慾、好奇心的誘導,只需要激勵性的評價和閲讀形式的趣味性。我多數採用的方法是利用校本課進行講故事比賽和表演。有時還藉助多媒體輔助資料,學生興趣很濃。

其次,閲讀教學不僅僅要讀並且要讓學生有悟,發表獨立的見解,我是利用朗讀的形式讓學生感悟的,經過語言文字和多媒體展示的音像的結合,指導學生在想象中悟,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使學生在不斷思考和思維的碰撞中悟。

一年的國小一年級教師生活,讓我充分的體會到了作為一名一年教師的酸甜苦辣!有成績也有不足,我會繼續努力!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7

從六年級到一年級,這個跨度真的很大,似乎由一個主角進入到另一個新的主角。這種主角轉換讓我很難適應,感覺自我這一個學期過得挺渾渾噩噩的,可能忽略掉了很多東西,可是我也在努力摸索,摸索中適應我的新主角,和孩子們一齊成長,一齊收穫,去尋找突破,嘗試做一個合格的一年級教師。期末了,回想這學期以來的教學工作,感覺真的很累,沒有了自我學習的空間,早出晚歸整天在學校陪着學生,可是看着學生一天天提高了又覺得很欣慰。具體總結如下:

由於我校所居住的二堡村近年很多拆遷,這一屆生源複雜,外村鎮的佔大半,離校遠靠車送的也不少,給管理帶來難度。家長富了不是那麼重視教育,孩子們也沒有吃苦耐勞精神憑興趣,所以讓他們喜歡學習寓教於樂更為重要。如何讓孩子歡樂學習在不斷的反思與實踐中,我悟出了一些頭緒。

一、與生活相聯繫

一年級孩子語文學習的第一張通行證就是漢語拼音。由於孩子的`年齡特徵,為了使孩子加深印象就必須反覆練習,從而就會變得枯燥無味。所以在課堂中我聯繫實際指導學生用所以説辭説句,有時與某學生與當時發生的事聯繫上了學生很開心很樂意大膽試着説詞説句甚至説一段話。

二、兒歌激趣學拼音

兒歌裏的節奏和韻腳,都可能出此刻孩子們的語言裏,至於那些遊戲特點十分鮮明的兒歌,更能使幼兒饒有興趣地誦讀不止。幼孩們創造性地運用語言,正是從進取地投入語言遊戲開始的,在具體的字母教學中更是不離兒歌。

比如張開嘴巴aaa,圓圓嘴巴ooo,扁扁嘴巴eee,一豎加點iii,烏鴉回家uuu,u上兩點üüü等等不一而足;不僅僅如此我還鼓勵孩子們進行創作,自編了許多琅琅上口的好兒歌,如聲母教學中的拉開天線聽廣播,右下半圓bbb,舉着小旗爬山坡,右上半圓ppp……和平鴿,愛和平,9字拐彎ggg,西瓜西瓜我愛吃,像個叉子某x等等等等。我欣喜地發現,孩子們是那麼喜歡兒歌,能很快讀寫拼音字母了。教學也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絲毫不覺得枯燥乏味。聲韻搭配進行拼讀的時候,我又教他們:前音輕短後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還有標調歌:韻母裏頭先找a,沒a再找o和e,iu都有標尾巴;三拼音有點難,可是用一句兒歌就能搞定:聲輕介快韻母響,三拼連讀很順當;還有歷年來ü上兩點的省寫規則這是一個難點,我們也有一首兒歌突破它:jqx真淘氣,碰到ü兒兩點要摘去,摘去兩點還是üüü。

三、增強識字味教學趣性

利用實物演示法、體態動作演示法、猜謎法、編兒歌方法、聯想法、形象實際識字法、故事情趣識字法、溯源識字法、遊戲識字法、用常理,避免易錯筆畫的方法、意義識字法等多種方法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四、語文教學生活化

正如某-12-13星期四這天我的教學反思所記錄的《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

一向以來,總喜歡讓學生結合實際尤其是當時情景學習。

上午教學《小松鼠找花生》,我要學生觀察課文第二幅圖,看看有什麼變化引導他們發現:花兒謝了;葉不再綠,變黃了飄零了。之後問:“小松鼠的周圍沒有能聽得見話的別的小動物,小松鼠的‘花正被誰摘了呢’是在對誰説”,全班頓時靜得出奇。幾秒鐘後,羅暢突然大聲説:“是他自言自語説的。”不錯,課文

提示語的確寫道:小松鼠自言自語地説……羅暢這孩子往往丟三落四的,開學初常常沒帶本子和鉛筆甚至剛剛發的試卷到交卷時也找不着了。今日他是唯一能回答這個問題的,我很驚喜不由得摸摸他的頭表揚他會動腦筋也很聰明。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説出自我有沒有過自言自語,還創設了幾個情景讓他們能用自言自語説話。由於今日早輔課不是我上,急於教學中,我忘了晨檢。我就在引導學生用課文中的“格外”一詞説話時這樣問:“誰的小手格外乾淨誰的小手格外髒”邊問就邊叫全班:“舉起你們的雙手,伸直五指,亮出手心我看看;再亮出手揹我看看,大家也互相看看評評誰是今日衞生標兵。”孩子們習慣性地轉動了小腦袋左顧右看,還轉身看後面的。結果李興純等幾個很乾淨,李思博等躲躲藏藏沒大大方方伸出手,但我看到了他的手很髒。查悦的原本乾淨,但染了幾滴水彩,那尷尬的表情我無法用途語言描述,她向我申明:“我洗過了,但洗不乾淨。”我安慰她以後細心點別染髒了,回去再用洗手液多洗洗。孩子們經過觀察所得,紛紛説了“某的小手格外乾淨;某x的小手格外髒。”再拓展到別的方面用“格外”説句練習中,也沒脱離實際,始終把德育滲透其間。

午間打飯時,李興純把飯給弄掉了,吳鏇琳不聲不響提來掃帚和鐵撮箕打掃乾淨了,此刻我表揚了吳鏇琳:“吳鏇琳,好樣的,默默地做好事,很機靈動作很快,他真是我們大家學習的榜樣!”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天學習要認識的生字“樣”時,組詞“榜樣”,我之後問:“在我們班,誰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啊”當時常常不按時完成作業,不太講衞生的羅玉龍舉起了手並説:“我!”我想此時的實例和情景才能更好讓他們意會什麼叫榜樣,這比憑空的舉例和解釋更容易領悟。我之後説:“李興純以後可得注意拿穩飯缽,丟了怪可惜的,前幾天我們讀了練習冊上的《憫農》,問我們懂得了什麼,李元志就説得很好,他説‘每一顆米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中出來的’”。

總之,讓學生喜歡學習歡樂成長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所追求的境界,當前的教育僅僅靠埋頭苦幹強硬逼迫學生學習的負責精神已經落伍了。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8

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而在期初的一個多月時間內,學生要學習的是非常抽象的漢語拼音。漢語拼音作為識字的工具它本身沒有意義,對於善於直觀形象思維的一年級新生來説更是枯燥單調乏味。從漢語拼音本身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我採取了以下措施進行教學,實踐證明還是比較有效的。

一、創設故事情境學習漢語拼音。

如ü在j q x後面要省去兩點,這個拼寫規則對一年級孩子來説是個“老大難”,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給孩子們講了個故事:小ü是個特別愛哭的孩子,這不,今天就他一個人在家,多沒意思啊,他越想越傷心,哭得眼淚吧嗒吧嗒地直掉(師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正好jqx走過他家,聽見哭聲就去敲門,jqx知道原因後對小ü説,你別哭,把眼淚擦乾淨了我們就陪你一起玩。小ü聽了,連忙把眼淚擦掉(師擦去兩點),然後和jqx手拉手(板書:ju qu xu)一起玩。(教讀ju qu xu)再用順口溜“小ü碰到jqx,擦乾眼淚再拉手”。再如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的時候,我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星期天,小i小u和小ü到公園去玩,來到公園門口,他們碰到了Y和W,Y拉着小i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i,w拉着小u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wu,剩下小ü一個人站在公園門口,它又傷心得哭起來,看看,眼淚又流出來了(同樣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y聽見了,回到門口對小ü説:“我也喜歡和你做好朋友,不過你得把眼淚擦乾,我再和你拉手。”小ü聽了馬上擦乾了眼淚和大y拉手,他們也成了好朋友,變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u。到後面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e的時候,我還是用了相似的故事,不過後面讓學生自己猜猜:大y説üe必須答應它一個條件它們才能做朋友,你知道y的條件是什麼嗎?有了前面的基礎,很多學生都能説出y後面的ü也要把兩點去掉。我想這樣的故事一定能讓他們牢牢記住j、q、x和y後的ü是要去掉兩點的。

二、在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中學習

以多種形式的遊戲和有趣的活動來組織漢語拼音的學習: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韻母,根據音節猜圖畫等)、傳一傳(學完平舌音和翹舌音後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把一句繞口令傳下去)、變一變(b、d、p、q這四個聲母很容易混淆,學生自制卡片拿出來擺一擺,再讓它們翻個跟頭變一變)、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聲母一生出韻母,拼成音節讀出來,看誰讀得快又準)、寫一寫(用拼音寫寫自己的名字,同桌的名字、好朋友的名字)、小白鴿送信(信封上用音節寫着送信人名字,讀對了就能送對,給送對的一份禮物)、長頸鹿請客(叫出用音節標出的菜名)、摘蘋果(蘋果形狀的紙上寫着各種拼音,誰讀對了就把蘋果摘回家)等。通過趣味性強的遊戲和活動,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音節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輕鬆,練得紮實。

三、聯繫生活親密接觸漢語拼音

語文學習的外延等同於生活的外延,課程來源生活,生活即課程,課程即生活。漢語拼音本身就是學習漢字的工具,因此漢語拼音學習應該重在運用。在學完了全部拼音之後,我就讓學生為教室裏的一些物品用拼音寫出它們的名字,如電視機、電腦、黑板、課桌、凳子、門、窗、日光燈、電扇等等,讓學生在多讀多練中熟練掌握音節的拼讀;每天送學生一首詩,讓他們自己去拼讀,自己去讀詩;國慶節期間,我讓學生試着用繪畫和音節記錄下看到的聽到的或想到的,寫得好的貼到“學習園地”展出;讓學生帶一本課外書利用中午時間進行課外閲讀等。

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而在期初的一個多月時間內,學生要學習的是非常抽象的漢語拼音。漢語拼音作為識字的工具它本身沒有意義,對於善於直觀形象思維的一年級新生來説更是枯燥單調乏味。從漢語拼音本身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我採取了以下措施進行教學,實踐證明還是比較有效的。

一、創設故事情境學習漢語拼音

如ü在j q x後面要省去兩點,這個拼寫規則對一年級孩子來説是個“老大難”,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給孩子們講了個故事:小ü是個特別愛哭的孩子,這不,今天就他一個人在家,多沒意思啊,他越想越傷心,哭得眼淚吧嗒吧嗒地直掉(師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正好jqx走過他家,聽見哭聲就去敲門,jqx知道原因後對小ü説,你別哭,把眼淚擦乾淨了我們就陪你一起玩。小ü聽了,連忙把眼淚擦掉(師擦去兩點),然後和jqx手拉手(板書:ju qu xu)一起玩。(教讀ju qu xu)再用順口溜“小ü碰到jqx,擦乾眼淚再拉手”。再如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的時候,我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星期天,小i小u和小ü到公園去玩,來到公園門口,他們碰到了Y和W,Y拉着小i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i,w拉着小u的手做好朋友成了整體認讀音節wu,剩下小ü一個人站在公園門口,它又傷心得哭起來,看看,眼淚又流出來了(同樣用彩色粉筆點出兩點),這時候y聽見了,回到門口對小ü説:“我也喜歡和你做好朋友,不過你得把眼淚擦乾,我再和你拉手。”小ü聽了馬上擦乾了眼淚和大y拉手,他們也成了好朋友,變成了整體認讀音節yu。到後面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e的時候,我還是用了相似的故事,不過後面讓學生自己猜猜:大y説üe必須答應它一個條件它們才能做朋友,你知道y的條件是什麼嗎?有了前面的基礎,很多學生都能説出y後面的ü也要把兩點去掉。我想這樣的故事一定能讓他們牢牢記住j、q、x和y後的ü是要去掉兩點的。

二、在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中學習

以多種形式的遊戲和有趣的活動來組織漢語拼音的學習: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韻母,根據音節猜圖畫等)、傳一傳(學完平舌音和翹舌音後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把一句繞口令傳下去)、變一變(b、d、p、q這四個聲母很容易混淆,學生自制卡片拿出來擺一擺,再讓它們翻個跟頭變一變)、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聲母一生出韻母,拼成音節讀出來,看誰讀得快又準)、寫一寫(用拼音寫寫自己的名字,同桌的名字、好朋友的名字)、小白鴿送信(信封上用音節寫着送信人名字,讀對了就能送對,給送對的一份禮物)、長頸鹿請客(叫出用音節標出的菜名)、摘蘋果(蘋果形狀的紙上寫着各種拼音,誰讀對了就把蘋果摘回家)等。通過趣味性強的遊戲和活動,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音節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輕鬆,練得紮實。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9

本學期我擔任四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很快的,一個學期已過大半,回首過去的日子,反思這一段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穫和問題。在反覆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

我嘗試借鑑了幾個做法,發現效果還挺好的。

1、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科聯繫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説一説,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

在在語文教學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誇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着一個新領域的開闢”。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可以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懂得了什麼?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繫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交際智能得到了培養。

3、“以人為本”,這是新課程教育思想的體現。

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後,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裏,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4、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

如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如在音樂課中,讓學生記一記自己是怎樣學習歌曲、舞蹈和當時的心情。在美術課中寫一寫自己是怎樣畫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的,及看到自己畫的感受。

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啟示,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作為一位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品質,張揚他們的個性,和他們一起茁壯成長。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0

人生如夢,歲月無痕,轉眼間,一個學期的時間又在緊張和忙碌中過去了。本學期,因為要迎接“廣東省教育強鎮”複評,所以對於每一位教師來講都是十分忙碌而充實的,我也不例外。除了本身的教學工作以外,還要負責教務處的工作,還要配合教科文衞辦的教育強鎮資料收集工作,還要協助迎檢工作,經常加班加點。由於個人的精力有限,難免會對教學工作有所影響。下面就從總結做法、存在問題、改進設想三個方面,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反思。

一、總結做法。

1、備課和上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關鍵。在暑假裏,我就按學校的要求通讀了課本和教參,對教材有了初步的瞭解,所以本學期能較好地完成備課工作。在每次的周檢和月檢時都能按時上交,併合格通過。因為是提前一週備課,所以每次上課之前我都還會再把要講的內容重温一遍。而且每次備課的時候,都把知識性的問題解決清楚,不留下任何模稜兩可問題。特別是對於能開拓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內容,更是想方設法地收集整理清楚。

在學生的學習的過程中,我比較欣賞“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兩句話。所以,在開學的第一節課,我就對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語文學習要求,包括預習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並複印發給學生,讓他們貼在語文書上,隨時參照使用。並希望以此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慣,同時也便於家長的輔導。

語文教學講究的是聽、説、讀、寫。在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認真的觀察和分析之後,我發現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課外閲讀都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於是我在語文課前,安排了課前三分鐘這個環節。就是每節課有兩位同學,站在講台前面對全班同學講話,一個學期下來,全班同學已經每人輪了四次,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鍛鍊學生的膽量。為了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便於交流溝通,讓全班學都購買了《伊索寓言》並且在課前三分鐘時介紹自己的讀書情況,而且每個星期要做兩或三篇讀書筆記。

上課的步驟一般都上先檢查預習情況,然後解決字詞,再分析理解課文。在上課的過程中,我比較喜歡採用小組合作和表揚激勵的方法。為上課認真聽講、回答問題積極、預習情況完成得好的小組加分。加分的步驟是:三個星星換一個月亮,三個月亮換一個地球,三個地球換一個宇宙。得到宇宙就可以實現一個心願。一般心願就是在週末的時候可以減少一樣語文作業。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以小組的約束力來約束部分學習不夠自覺的學生。

2、作業批改和課後輔導。

作業是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個重要依據,所以學生作業我都盡力做到親自批改和及時批改。通過批改作業,瞭解學生中的優點與不足,並和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批改語文作業的時候,我也採取了“獎星”的辦法,書寫工整認真的就獎一個星星,15個星星就獎勵一封表揚信,20個星星就獎勵一本作業本。有5封表揚信的就可以實現一個50元以內的願望。這個願望要家長幫忙實現。單元測驗前5名也是發表揚信。

課後輔導是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每週我有3次早讀,1次午讀和1次放學後的輔導。我從來不利用這個時間來講授新課,而是和學生一起共同查漏補缺。誦讀國學經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教學效果。

縱觀本學期本班的教學效果可以用“保持”來定義,無論是單元測試,中段考試,閲讀比賽,看拼音寫詞語比賽,還是最後的期末考試,本班都保持着“千年倒數老二”的位置。雖然平均分相差不多,但是合格率、和優秀率卻有一定的距離。

二、存在問題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我發現本班的大多數學生不會聽語文課。課外知識面非常狹窄,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更無從體會文章的美。聽課習慣不好。上課不聽課特別喜歡搞小動作,講小話。寫字的習慣不好,一提筆就恨不得把頭扎進課桌裏面去。書寫不整潔,作業本中塗改現象嚴重。作文水平普遍較低,在審題、選材和句子的通順等方面都存在着嚴重的問題。

三、改進設想

堅持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推進單元學習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狠抓學生書寫,先要求做到整潔。加大作文教學的力度,改進作文批改的方法,爭取更及時地反饋。努力爭取提高優秀率。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1

國小階段是學生處於啟蒙教育階段,開始接受學習系統的科學知識。語文教學,主要是識字教學。識字是閲讀的起點和基點,乃至全部語文能力的根基。由於國小生的年齡、心理特徵等諸因素,國小語文教學,應體現“以教學為主”的原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國小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通過反覆訓練使學生達到獲取知識和培養能力的目的。國小中年級尤其注意方法引導,重視對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逐步提高學生的獨立性。

方法是入門的嚮導。一些學生勤苦讀書而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學不得法。著名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就非常重視方法的作用,他説:“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教師就應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讓學生知道學什麼、怎麼學。學習語文的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無論何種方法都應努力做到眼看、腦思、手寫。如“比較法”和“重點突破法”。

比較是思維過程的重要形式之一。通過比較,可以區別對象之間的相同點和相異點,本質特徵和非本質特徵,以達到正確認識事物的目的。根據不同的內容採用不同的比較方法。如多音字進行分析字義比較法。瞭解其正確讀音和字義。比較體會句子怎樣用詞準確、生動形象。

重點突破法。對課文裏含義深奧不易理解的詞句,常常使學生記憶卡殼。就要引導學生熟讀精思,花時間花力氣弄懂,反覆體會以促進記憶。如《桂林山水》等一些課文要背誦的美文佳句往往需要這種方法。對學生理解和背誦起到很好的效果。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2

國小語文教師關於詞語的教學反思

在語文教學中,對於新課文的每一次詞語教學都是必不可少,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項目。可是每篇課文的詞語教學模式卻沒有什麼新意,教師出示課文新詞,請個別學生讀一讀,然後全班一起讀一讀,最後是老師就詞語向學生提問詞義。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對於思維活躍的國小生而言,往往一開始還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可時間一長再想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就難了。所以雖然老師在上面講解的很努力,可學生真正聽進去掌握的東西卻很有限,導致教學的效率一直不高。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對詞語教學既有興趣又有效率呢?

在一次聽課的機會中,我接觸到了一種新的詞語教學方法,它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教給學生的是一種自主學習的方法。在課堂上老師把學習詞義的主動權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把自己已掌握的詞語教給其他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引路者,他教給學生的只是自學的方法,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而且這些作業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在預習時,學生使用工具書把課文中自己不知道的新詞的詞義摘抄到詞語本上,而對自己已掌握的詞語則不用再重複掌握。這一人性化的作業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能力合理分配自己的學習任務。在課堂上,學生們因為轉化了角色,由本來被動聽講的學生而變為了可以主動發問的小老師,所以學習的興致都十分高漲,個個都想把自己已掌握的詞語拿來難倒其他的學生。在這種良性競爭的環境中,許多平時不愛學習的'學生都變的學習主動了,他們敢於發言,敢於向那些學習好的學生挑戰,他們的預習作業往往也做的比學習好的學生更認真、更積極、更主動。在熱鬧的課堂中,在學生之間的一問一答中,從前枯燥的學習任務變得有趣又生動,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有了學習的信心。

同樣的教學內容,換一種教學方法,學習變得既輕鬆又有趣,老師不再教的累,學生不再學的苦。同樣的嘗試還可以有很多,只要教師用心,相信可以將學習變得更快樂更有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3

教後記這個月,師傅對我提出教學技能上的要求是:語速加快,提問精練。於是,十月份起,我尤為注意,在備課時,儘量把問題簡單化。

《新型玻璃》這一課是精讀課文,用時2課時。仔細備課,想出色完成該課的教學任務,上課前也和師傅討論改怎麼樣上該課。師傅點明該課的重點教學是五種玻璃的特點和作用的掌握,也特別指出:夾絲讀jia第一聲,容易唸錯。發現在教學時,大多數學生都念錯了。於是,我在正音之後,讓同桌合作找出文中所有的多音字,有:粘zhan(第一聲)貼、處chu(第三聲)理、盡jin(第三聲)管、調tiao(第二聲)節等等。在字詞解決後,便是自由朗讀課文,接着是簡單説五種玻璃的特點和作用,並且完成作業本上的表格。第一課時也算順利。

可是到了第二課時,便出現了教學錯誤。在開篇回顧課文、讓學生簡談五種玻璃的特點和作用後,便是玻璃播音員。教學時,特意強調朗讀課文要有感情,能突出玻璃的特點,還讓學生朗讀得有聲有色。和師傅討論時,才知道説明文的朗讀要求自然流利、準確清晰。

接着讓學生做一回小小發明家,把自己想發明的玻璃介紹給大家,待同學們完成作業本上的`小作文後,讓他們上台介紹自己的奇思妙想,這個教學過程中,發現他們反映激烈、表演精彩,可是時間卻不夠。

於是,決定利用午課時間,舉辦一場“中國好玻璃”推銷活動。同學們在活動中參與積極,精湛的表演令我驚歎。可是,卻有許多同學在介紹時,主要模仿推銷廣告,講價格的實惠,卻忽視了商品介紹的外觀、規格、功能、使用發法等等,這個可能在我教學時未及時加以引導。

但是孩子們在活動中鍛鍊了自己,同時看着他們滿是微笑的臉旁,聽着他們開懷爽朗的笑聲,我知道他們是快樂的,而我也是!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4

記得,我曾寫過的一篇題叫《走生活之路,寫生活作文》的論文。我覺得這堂課一個整的教學思路與教學預設效果與我論文中提出的想法是相吻合的。我先不説,在這堂課教學過程出現的中林林種種的得失,單提課後學生在寫作上取得的成績,分別發表在《寧波晚報》及《未來作家報》上的兩篇學生觀察日記。(一篇題為《韭菜和葱》,另一篇是,《我陪外婆去看病》)我認為已經實現備課時提出的目標。(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仔細觀察、虛心求教的習慣,培養熱愛自然、觀察動物的興趣,具有熱愛生命的情操。)這堂課教學應該是成功的。

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實踐“生活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的大語文教學理念,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我們要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引導學生感悟生活,和生活親切握手,調動學生觀察、探究和練筆的積極性。現在的孩子所處的時代於我們乃至我們的前輩所處的時代是完全不相同的。他們的吃穿住行,樣樣俱備,有的.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關注的事情,所玩的玩具、遊戲也是大不相同。可不像我們小時候每天可以在外面瘋玩,農忙時還要幫大人在地頭幹活。本説城裏的孩子區分不出稻子、麥子,韭菜和葱,現在我們所處的城鎮、農村的孩子,能認出來的也是寥寥無幾。所以,在第一課時,結束前,我所佈置的作業裏,就體現了這樣的意圖,我們的課堂不僅僅要學習課文的知識,更要結合生活實際,把目光投向社會,投向生活,投向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告訴學生,我們必須熱愛生活,對生活有敏鋭的感悟力,因為“咱們平時的學習,總是為了實際需要”。

《不合羣的小蝌蚪》這篇課文我是按照“發現疑問-探究疑問—查出原因-回答疑問”這條主線索來展開的。抓住文中的重點字詞、重點句式,通過學生質疑、答疑、説話、朗讀體驗等系列訓練,解決了小蝌蚪為什麼不合羣,不合羣主要體現在哪裏,為什麼不合羣,等問題。課文淺顯易懂,既是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也是非常熟悉的內容,卻又容易被我們忽視,其中又藴藏着我們不知曉的知識,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具體環節的成敗,都已寫在旁註上,在此不再重述。在教學結束時提出一個目標,就是“要仔細觀察,善於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實這也是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要表達的意圖,所以在佈置課堂作業時,我是有意設計這樣的題目。目的就是告訴學生,只要我們熱愛生活,拓展學習空間,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發現,一定會發現我們的生活真的很精彩。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反思15

摘要:教學反思是教師在平時對自己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活動中的成功與失敗、亮點與遺憾以及瞬間的靈感進行總結分析、學習完善的活動,因此,教師通過堅持撰寫教學反思,不僅可以在反思中解難,在反思中完善,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長,還能為自己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

關鍵詞:教學反思解難完善提高成長

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公式:教師專業成長=經驗+反思。在教學中,我從“一張白紙”到漸漸勾畫成了美妙的圖畫,當然這幅畫還很遜色,還不絢麗多彩,不過就在我教學的這幾年來,“教學反思、反思教學”真的讓我收益匪淺。那麼,我們應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學會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能力呢?

一、要善於自我提問,在質疑中解決難題

我們經常和學生説“學貴有疑,小疑則有小進步,大疑則有大進步”。作為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要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樣你才能更有效的幫助你鑽研教材、尋求到適合你本人特點的教學方法。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多問一問:“學生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我該怎樣去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學生可能會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儘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你的備課思路回答,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着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着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我的孩子學到了什麼?”,“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二、要善於總結分析,在反思中完善教學

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們都有這種感受,一個人同時執教同年級、同學科的兩個班,無任課前怎樣認真地備課,講課時總感覺到天天第

二堂課效果要好一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仔細分析,原因主要在於每上完一節課後,不管有意無意大家都會總結課堂中的一些得失,從而在接下來的教學時進行調整,正是由於這些總結和調整使教學效果得到了提高。明白這一點之後,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都靜下心來細細想想:對課堂上的出色之處,不管是教學方法上的創新,還是某個引起了學生濃厚愛好的做法,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其內容是否清楚,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我都堅持較具體地記錄下來,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同時加以完善,等待下次教學時拿來使用。而對於課堂上的疏漏、失誤,我不但認真剖析這些疏漏、失誤的原因,而且還找其他老師交流,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經常性的反思,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讓我的教學少走了許多彎路。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血多遺憾。我們不妨從教學問題的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多想想我錯在哪?我的教學毛病在哪?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在教學中我診斷出毛病:對説明性的文章教學方法還不到位;有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還缺乏耐心;易激動、少理智等。這些毛病我及時的發現了,我想我也會及時的改正。

三、要善於深入研究,在探究中尋求方法

課堂是我們教師實施教學的主陣地,要讓課堂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服務。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閲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因此,一堂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後反思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尤其重要。課後反思主要包括對教材的知識點落實如何?或對教材的再創造是否切合學生實際?課堂節奏感、密度大小適當嗎?有沒有讓學生體驗感

悟?有否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學生反響如何?有關細節處理得當嗎?有無改進提高之處?有沒有對學生新的想法或觀點質疑,充分鼓勵並因勢利導?對突發事件有沒有機智應付?產生新的教學靈感沒有?講練結合得好嗎?課堂小結如何?重點、難點突出、突破了嗎?上課有沒有激情?有否感召力?如我在執教《草船借箭》這篇課文的時候,他曾提出了一個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老師問:“你們平時都看過《三國演義》我們現在不妨通過課文多其中的人物進行評價,到時,我們看誰評的出色。”過一時段,有一個孩子高高地舉起了自己的手,説:“我喜歡周瑜,因為他有着過人的聰明,是個很好的將軍。”這時,教師不耐煩地用“你覺得周瑜好嗎?他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通過對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熟悉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經常我行我素,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四、要善於合作溝通,在交流中積累經驗

“三人行,必有我師”每一個人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教學經驗、獨特的想法。善於和別人交流、合作是自己提高業務能力的有效途徑。就象“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作為我們教師更要善於與別人討論。我在每次上校、鎮、區公開課時,我都會請很多老師到我的課堂上去聽課,希望他們能給予我指導。他們提出的問題非常有獨到的見解,並且他們的每一個建議都有可能開拓我教學的思路,給予我反思的動力。並我會積極根據實際需要和大家的建議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心得。就這樣,我自我覺得每一次的效果都有點出乎意料。我想,通過別人的幫助、自己的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時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假如我碰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當然,要想寫好教學反思,併發揮其作用,就必須要有勇於改革創新的精神,積極投身於外語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改革本身就是一種

新事物,每時每刻都有新現象、新動向、新問題。正是在探索新生事物的來龍去脈,把握其發展態勢之中,在深入探索之中,我們才能獲得體驗,才能感到有言可發,並在總結探索中提升出新的規律;要想有所發現,還必須拓寬知識面,增加知識底藴。要有精深的英語專業知識和心理學、教育學的基本知識,要廣泛涉獵其他學科,要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以及英語教改成果,還要學會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新知識奠定基礎,否則將很難有所為;要勤於動腦,善於思考。在上完每節課後都要進行反思,反思一節課的成敗得失,並及時做好記錄。課後的反思,雖然點點滴滴,但它來自於我們的教學實踐,出自於我們深刻的思考,是我們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貴的;要善於總結,把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要經常看自己所寫的教後記錄,進一步對其進行深層次的探討,運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科學方法,拋開膚淺的、表面性的東西,注重對規律的揭示,對真理的發現;寫教學反思記錄,還要做到持之以恆。

總之,重視反思,及時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並持之以恆,堅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師成長的不竭動力,是教師不斷超越自我、提升品味的必由之路。只有經過反思,使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於被審閲,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等思維加工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這樣經驗才會得到提煉,得到昇華,從而成為一種開放性的系統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經驗才能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槓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