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式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65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方式教學反思

教學方式教學反思1

在《摸一摸畫一畫》的教學中,教學目的是指導學生選用各種工具、材料表現身體的觸覺;引導學生體驗色彩、點、線條、肌理等造型語言;引導學生運用造型語言來表達自己對觸覺的獨特感受,發展視覺表達能力。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知覺,運用主觀能動性,表現感知覺。這樣深層次的理解,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十分艱難,所以我毅然決定使用遊戲作為開課統領。我用兩個黑色嚴實的袋子裝着兩種感覺的物品,並用十分神祕的話語吸引孩子迫切的希望能親自體驗這樣的觸覺。我提出參與的條件,用點、線、面在黑板上畫出自己手中的觸覺。孩子將小手伸進袋子那瞬間的表情,有恐懼、有好奇、有微笑、有疑問……這一系列的表現,使未參與的學生激情高漲,使課堂一次次推向高潮。通過手中的觸覺,課堂的氛圍,孩子創造了許多表現感知覺的繪畫表現形式和成果,同時很好的發展自己的視覺表達能力。

只有巧用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學”。古人云:“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我們的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教學要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美術學習的興趣是美術教學的生命。同時巧用遊戲,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和想象力,從而增強創新意識和能力遊戲能給學生帶來學習的興趣,能給課堂營造良好的氛圍。而創設良好活躍的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聯想活躍,思維敏捷,表達欲增強,積極的遊戲活動能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同時模仿能力強,好動,好玩,不怕羞,愛表現也是國小生的天性。根據國小生的這些特點,多組織一些遊戲活動,無疑對學生有極大的益處。以及巧用遊戲,引入競爭機制,從而增強集體主義觀念和團結合作精神。在遊戲中增加學生的競爭意識,樹立不甘落後的學習勁頭。

我覺得運用遊戲性美術教育教學活動需要注意的地方是: 教師設計的遊戲內容和形式要緊密配合,課堂上組織好遊戲的各個環節,特別是強抓課堂常規,不能讓混亂的課堂紀律,影響了教學效果;教師要提前準備好遊戲中所用的教具和實物;教師在遊戲中語言要突出重點;運用兒童語言把講、聽、看、玩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玩中獲得知識和美感。

總之,以遊戲導入課堂教學,使嚴肅、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給學生的學習帶來無窮的樂趣。他們在遊戲中玩、在遊戲中樂、在遊戲中學、在遊戲中成長、在遊戲中培養心智。同時在遊戲性教學方式中,尊重了學生的願望、樂趣、情感、選擇等“學”的權利,學習熱情將會有增無減,教師也實現了教的義務。我想國小的美術教學是一門研究性的學科,有待我們美術教育者不斷的探索與追求,將美術課程真正成為其他學科心目中的輕鬆、愉悦的學科。

教學方式教學反思2

一、渲染氣氛引“欲”

把激發學生的興趣做在先、做得細緻,讓豐富的課前活動渲染起英語學習的氣氛。比如,上課前,和學生交流最近在聽什麼英文歌,遞給學生紙條讓學生把喜歡聽的英文歌曲寫下來遞交給筆者,筆者分階段在課前十分鐘和學生一起分享美妙的音樂。娓娓動聽的曲子,渲染了氣氛,激發了情趣。其次,在正規英文網站下載3至5分鐘的英語對話視頻,一定要短而精的小視頻,才有兼學習和樂趣為一體的效果。最後,是和學生聊自己最近在忙什麼,所見所聞,或介紹知名酒店的特色與真人真事,或談新聞、談明星、談近況、談旅遊、談服飾等,真誠的隨意交流既能夠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產生心靈的諧振,時不時地插上幾句地道的英語,也能讓學生知道,滿足自己的興趣必須要主動學、筆者要學。還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課前讓學生即興唱首英文歌或是説個笑話什麼的,很能調節氣氛。很多學生是多才多藝的,英語不見得好,課堂上表現的很不自信,但如果有特長,英語老師剛好又樂於看見他們不被老師瞭解的那一面,他們覺得也是個表現的機會,還是樂於響應邀請的。學生因為喜歡這個英語老師,而會認真聽課,老師也就可以很好地指揮學生,各項學習任務的完成質量就有保障。總之,溝通這個環節,在師生之間是很有必要的。

二、創設情境誘“欲”

上《酒店英語》這門課程,筆者對自己提出的一個要求是,自己要有意識地當好“連接橋”,做一個使社會情況與課堂教學無縫對接的有心人,把學習情境最真化。一方面,每次出差、旅遊或外出開會,筆者都會用相機拍下相關涉外酒店的圖片,瞭解運作過程與酒店特色,導入課堂教學,圖文並茂,很逼真,印象深刻。在做對話時,與學生互動,按照學生意願,分配會出現的人物,在屏幕上呈現對話中的典型句型,誘導學生模仿人物語氣,自己先示範一遍,誘發學生的表現欲,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身處其境的感覺。另一方面,筆者佈置的學習任務都是以雙人學習和多人小組學習為主,考慮到酒店英語的特點是以交際對話為主,個人單獨練習體現不出語言的交際性,而且個人完成很容易出現倦怠情緒。所以,筆者通過雙人學習和多人小組學習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們相互幫助、相互監督,使學生人人進入角色。完成練習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無形中誘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加深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三、滿足成就獲“欲”

筆者認為,興趣來源於認識和需要,對於《酒店英語》這門實踐性很強的教學而言,很重要的是把表現自主權給學生,教師少講、精講,學生多練、多學。實際上,激發每一個學生的“慾望點”是不同的,只有儘量縮小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做學生的朋友,使學生有一種親近感、信賴感,才會產生“信其道”的教學效果,從而把教學要求內化為自主學習。在教學中尤其應該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應相信每一個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熱愛每一個學生,在提問、練習、操練時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問題,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自己的成績,都能獲得成功後的喜悦,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被激發、才能持久。每個學生都按照自願原則,分配到一個個學習小組中,組員基礎好差搭配得當,每組旗鼓相當。除了做對話有激勵措施,其他的各項學習任務,筆者都以小組競賽遊戲的方式來進行,每次遊戲一結束,都有個分數來量化。比如詞彙部分,筆者一教完,就讓學生開始PK朗讀,每次都計分,筆者記下來,小組長也記下來,十分制,期末統一算分。做對話也PK,根據參與面和做對話的質量這兩方面給學生打分。還有家庭作業,經常是讓學生做一個對話視頻,下次課的課堂上給全班觀看,根據視頻給學生打作業成績,筆者經常會驚歎於學生的用心和才幹,他們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創意融入在對話中,很有意思,學生為了做好一個視頻,需要反覆操練,無形中,他們的口語水平進步很大。授人以“欲”,需要精心的設計,不管是活動的步驟,角色的分工,可供使用的資源,可能出現的每個細節,包括對話的開啟和結束,都要教之適當的策略,傳授一定的會話技巧。公平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給予每個學生開口説話的機會,鼓勵他們,積累每一次課堂成果,並以恰當的方式激烈這些成果。筆者愈加認識到,做一名授人以“欲”的教師不容易,激發了學生學習欲的教育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教學中許多問題因為有“欲”而迎刃而解,這需要自身自覺地不斷地探索,筆者也願意為此去實實在在的努力,使筆者的每一個學生有“欲”、有“漁”而不愁沒有“魚”。

教學方式教學反思3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初次讀這篇文章,感覺無從下手,就像作者在文章中所描述的自由生活一樣,文字也是絕對的自由。如此自由的園子,自由的生活,在課堂上如何引領孩子去感受呢?想了許久,不曾有質的飛躍。

剛好卞老師去無錫聽課,帶回來一個來自江陰城中的一堂課例。讀着文章,再看課例,心中才有豁然之態——就要通過自由的課堂,讓學生感受這種自由。

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板塊:

1、説説“祖父的園子”和“我”給你留下的印象——生機勃勃;自由、淘氣

到13節中找到描寫作者在祖父的園子裏這種感受的一句話——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句子的表達上“要……就……,要……就……”感受“一切都是自由的”。

2、通過語言文字感受“一切都是自由的”。

1)重點感受“我”的自由。通過文字材料,感受我在祖父園子裏的種種自由的言行——回讀我“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

2)感受祖父園子裏的“物”的自由。“願意……就……”

3、昇華“自由”——因為不自由,所以對自由充滿嚮往,乃至童年的自由成了永遠的記憶。

反思:

1、自由着作者的自由

本以為沒有生活中的切身感受,課堂會不舒服。實際教學中課堂氣氛非常熱烈融洽,而這種“熱烈”正是緣於學生沒有生活的經歷,對作者所描述的自由生活非常向往,非常想和作者一起分享她的自由。學生們從作者的無數次的“亂鬧”中讀到了一個詞——隨心所欲。真好!

2、先揚後抑,體現尊重

課堂上大部分的時間是在感受作者描述的自由,用“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這句話巧妙地把課堂內容組織起來,並一次次地讓學生去讀,去感受這種“要怎樣就怎樣的自由生活”,而在結尾時,話鋒一轉,我講述了蕭紅的童年過往,“就這樣一天一天的,祖父,後園,我,這三樣是一樣也不可缺少的了。颳了風,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樣,在我卻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沒有去處,玩沒有玩的,覺得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麼長。”學生讀到的是一種已逝的童年珍憶,以及對祖父的無限懷念。這是作者寫作的初衷,我覺得不能拋棄。既要尊重教材編者的意圖,但更要尊重原作者表達的情感。而作為高年級學生,在理解感受編者意圖之後再去觸摸作者的情感,還是很有必要的。

教學方式教學反思4

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的共同參與作為教學方法選擇的目標。因為在教學過程中,越注重學生的實踐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越豐富多彩,就越能促進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我嘗試着教學活動形式的改變,在課堂上我不再以單純傳統的講解為主,而是力求發動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例如閲讀和討論兩種方法在講課中頻繁的運用。

讓學生閲讀教材,是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一項重要措施,它改變了教師單方面灌輸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種能動地完善知識結構,獲得自身體驗的可能,但在操作過程中存在着明顯的差異:有時在讓學生閲讀教材前,先提出幾個問題;有時在學生閲讀完畢後提出問題;在這些問題的逆向影響下,學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師提問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上,他們在已學過和剛閲讀過的內容中進行檢索並進行積極的分析、比較等思維活動,逐步得出正確結論。在閲讀教學中,單純閲讀,不提出問題的方法應該摒棄,因為它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仍處於被動狀態之中。問題的設置能使學生產生懸念、質疑等積極的心理活動,保持他們學習發展的可能,所以應予提倡。而問題的選擇,則受知識水平分類的制約,對於不同層次的知識,老師在指導閲讀時應充分考慮。運用這一策略可以發揮學生認識的最大可能性,培養他們的`探索和創造精神,對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獨立性、敏捷性和邏輯性等各項品質的訓練效果都很明顯。

另外在高中歷史必修1的探究課教學中,我則採取“分組活動”的教學形式。“分組活動”是合作式學習和歷史課堂探究式學習相結合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在探究知識、培養能力上兩者兼顧。課堂上學生不用改變班級座位,就可以組成小組。學生先自學,而後爭先恐後地發言,講課文知識,講補充材料,教師引導着學生講,看似很“亂”,但傳統的觀念被拋棄,整個課堂氣氛和諧,變過去的學生被動學習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依據教材、主動蒐集資料等等,這種探究性學習過程,營造了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只是在學生自學、自講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地點撥,真正體現了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分組活動”方式講究的是“先學後導”。課堂教學從學生自學開始,然後由教師因勢利導、設置問題,學生則在信息加工、討論取捨、歸納整理等過程中獲得新知,增強能力,完成情感體驗和品德昇華。在這種探究中,先形成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多向交流,接着教師在雙基落實和反饋的過程中加以點撥、指導和適時的評價、鼓勵,組織學生鞏固所瞭解、掌握的新知,並能運用新知解決一些問題。

探究課的“分組活動”教學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各類學生的學習效益、學習質量,開拓了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想象和動手實踐的空間,充分地挖掘了學生學習的潛能,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了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而這一切正是課程改革所要求達到的目標。

在課程改革中嘗試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方式的改變,對學生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剛開始時課堂上可能花時間較多,因此不能操之過急,應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而對教師則提出了把握教學過程的全局、知識廣博、應變能力強等很高的要求,是對教師素質的一種考驗和挑戰。由此可見,教師首先要改變舊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這樣才能進行課程改革。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從易到難,大膽嘗試,不斷反思,我們的教學一定能有更高質更高效的改變。

教學方式教學反思5

新課程標準需要教學方式的轉變,而教學方式的轉變最終卻要落實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中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關鍵期,中學生的知識、個性和社會性都比國小生有了一定的發展,他們已具備初步的分析和辯證思維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應努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不僅有利於學生自身學習的進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將為學生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學生終生受益。

1、根據歷史課的特點,巧設懸念,引發興趣。歷史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歷史事件總是互相聯繫並且大多是因果相聯的。歷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引發學生“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面分解”的慾望。歷史教師在各個知識點的銜接上巧設懸念,學生會不自覺地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疑問,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原委,在這種心理驅使下,學生會學習熱情高漲,積極進行探究從而獲得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2、教學中適當穿插簡短的歷史故事,強化學習興趣。歷史事件背後總有一些野史傳説和故事,這正是國中生最最感興趣的。教師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穿插一至二個軼聞趣事,來滿足學生的獵奇心。久而久之,學生就產生了學習歷史如同看故事的感受,這種心理能驅使學生主動尋找歷史書籍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力也相應提高。

3、給學生成功的體驗,成功是興趣的源泉。學生在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所有的經驗和智慧,去攻破學習中的難點,難點一旦攻破,學生會非常興奮,教師要及時幫學生把興奮上升為成功體驗,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鼓勵,成功的體驗將激發學生興趣和自信心,激勵學生繼續走向成功。

教學方式教學反思6

一、教學目標:朗讀、研討、賞析文中優美的語句。

二、找出文中你認為寫得精彩的句子,大聲朗讀,並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自身感悟出發,談談自己的理解。(聯繫實際,自由交流。特別要注意聯繫實際語境,對重點詞語、精彩句子進行學習品味。)

①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着,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作者的觀察是否和細緻?從那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②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

③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飛上了天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説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

④颳了風,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樣,在我卻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沒有去處,玩沒有玩的,覺得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麼長。(類似的經歷你有嗎?)

三、小組合作探究:本文寫出了濃濃的親情,也寫出了“我”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找出文章集中反映人的自由和天性的段落,互相交流自己讀後的體會。 第一部分:“太陽在園子裏是特大的……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這一部分可以高聲朗讀,甚至像小蕭紅那樣“喊”,把那種自由和天性淋漓盡致的讀出來,甚至喊出來。)

第二部分:“一到後園裏,我就沒有對象地奔了出去……休息好了又是跑。”(這一部分要默讀細品。)

四、拓展延伸:

你記憶中最有趣最深刻的是一件什麼事?這件事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有什麼感受?它對你有什麼養的影響?(可以先在練習本上列出一個簡單的提綱,然後口頭敍述。)

五、佈置作業(二題選一):1.按照上面口述的方法,寫一寫自己記憶中最有趣、最深刻的一件事,讓大家一起來分享你童年的歡樂和温馨、美麗的親情。

2.閲讀蕭紅的其他作品,並寫一篇讀書筆記。

《祖父、後園和我》導學案3

課題:《祖父、後園和我》 課型: 自讀課 課時:一課時

主備人: 李彩雲 審核人:宋新蕊 時間:

學習要點:

1.掌握課文生字、詞。

2.熟練朗讀課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3.培養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美,尋找親情,從而提高審美觀。

重點、難點:

1.學習朗讀,感悟課文內容。

2.通過學習課文,每一個學生都能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初讀課文,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1.《祖父、後園和我》作者蕭紅,體裁_小説_,出處《 呼蘭河傳》

2.解釋下列詞語:

穀穗、衣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

玩膩了:玩厭煩了。

謊花:不結果實的花。

明晃晃:形容花園裏的紅花綠葉,新鮮漂亮。

毛嘟嘟:形容狗尾巴草毛茸茸的樣子。

藍悠悠:形容天很藍。

3.嘗試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

二、檢查導入:

1.導課:

先展示、交流學生蒐集的有關女作家蕭紅的資料,教師蒐集的資料如下:

踏莎行(訪蕭紅墓)

天涯流落,江湖笑傲,難得才情高格調。長留清輝在人間,寂寞空冢憑誰吊。

海着碧衣,山披翠襖,悽悽此處埋芳草。北魂南魄領風騷,文債情債均未了。

朗讀、討論這首詞的內容之後老師歸納總結:

這是一首哀悼蕭紅的小詞。從同學們蒐集的和這首詞中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寂寞的人;一個天涯流落之人。她有着很高的才華,卻因種種原因以悲劇結局。老師適當補充。蕭紅原名張乃瑩,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她從小生長在一個比較富有的地主家庭。她的童年卻是在可憐的陰影中長大的,在侮辱與損害的惡境中孤零零的掙扎過來。他的父親張庭舉是一個典型的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奴僕。他冷酷、貪婪,甚至因為蕭紅是個女孩而歧視她。只有在她的祖父那裏,可以得到温暖和愛,祖父和他的後園是她童年時代的一束陽光,因而她對於和祖父一起時的那段童年時光有着強烈的眷戀之情。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她筆下的祖父以及充滿樂趣的後園。

2.檢查預習,聽寫字詞

3.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三、學習研討:

(一) 細讀課文,理出文章思路,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小蕭紅那樣“喊”,把那種自由和天性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2.交流自己預習時查找的生字、詞,然後集體訂正如下詞語:

穀穗 玩膩了 衣襟 地櫬 嘴饞 玫瑰

3.範讀課文,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4.理出文章層次:

①概括一、二部分所寫的事件。

明確:第一部分介紹“我“與祖父在後院的活動。

第二部分繼續寫祖父及祖父和“我”在後院中的活動。

②如何理解一個成年人以孩子的眼光和口吻寫過去事件的方式?

明確: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田園生活及温馨親情的回憶和眷戀之情。

5.提煉文章主題:

明確:作者通過回憶童年時代快樂自由、温馨美好的後院生活,表達了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濃濃親情的眷戀,也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與人性美的嚮往,以及童年的“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二)精讀課文,嘗試解決要點二。

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學習,鍛鍊學生整體閲讀、歸納、概括能力。重點解決如下問題:

1.祖父和“我”在後園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並簡單複述。

明確: (1)種小白菜。

(2)鏟地。

(3)“我”在後院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揚水“下雨 ”。

(4)祖父用草帽與孩子們捉迷藏、做遊戲。

(5)“我” 在後院跑着玩,大聲笑。

(6)“我” 把許多花插在祖父的草帽上。

2.我是個什麼樣的孩子?你喜歡文中的祖父麼?為什麼?

明確:天真活潑,頑皮可愛,有一顆自由的心。言之有理即可。

③你認為文中的爺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明確:勤勞慈愛,幽默風趣,有一顆童心。天真活潑,頑皮可愛,有一顆自由的心。

④奶奶在文中充當什麼角色?

明確:襯托。

教師小結:作者通過回憶童年時代快樂、自由、温馨、美好的後園生活,表達了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濃濃親情的眷戀,也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與人性美的嚮往,以及童年的“我”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三)品讀課文,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1.“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着,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從哪些詞語中表現作者觀察的非常細緻?

明確:(金、綠、嗡嗡地飛、胖圓圓、滿身絨毛等可以看出。)

2.“我一聽了這話,明明是嘲笑我的話,於是就飛奔着跑到祖父那裏,似乎是很生氣的樣子。”請你發揮你的想象,把作者“似乎是很生氣的樣子”加以描寫。

(要求學生注意修辭手法的運用)

3.找出文中你認為寫得精彩的句子,大聲朗讀,並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自身感悟出發,談談自己的理解。(朗讀時要注意,有的文段應大聲朗讀,有的可以歡快地朗讀,有的甚至像小蕭紅那樣喊,有的則要默默地品讀。)

小組派代表發言,其他組補充完善。

四、遷移提高

拓展延伸,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同學們,在你們的童年中有過這樣的經歷嗎?請把它們寫出來,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童年的歡樂和那温馨美麗的親情!

五、反饋檢測:

(一)基礎知識檢測

1. 寫出下面詞語的近義詞

狹窄(窄小 ) 寂寞(孤獨 ) 嘲笑(譏笑 ) 繁華(繁盛 )

2.把下面的句子換個説法,不改句意。

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鐘還停不住。

明確:帽子被他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鐘還停不住

(二)課內語段:讀文章,回答問題。

○1“一到後園裏,我就沒有對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準了什麼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麼在那兒等着我似的。” 從“一 …… 就”的語句中,體會句子的含義。

明確:表達了我那種對自由、玩耍、歡樂的迫切向往之情。

②在作者眼裏,這個園子是怎樣的?

明確:充滿歡樂、趣味的地方。

③為什麼作者説:“就這樣一天一天的,祖父,後園,我,這三樣是一樣也不可缺少的了”?

明確:這三樣構成了童年的歡樂和情趣以及濃濃的親情。

④ “颳了風,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樣,在我卻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沒有去處,玩沒有玩的,覺得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麼長。”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發揮)

(三)課外語段:

忽 略

夕陽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陽台上的瓷磚上,幻出一片紅紅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裏,痴痴的望着陽台上沐浴着夕陽的花盆,無限美好的夕陽毫不吝嗇地把光芒灑向花盆中的紫羅蘭,使得本來就很美的紫羅蘭更添幾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這裏,他只顧痴痴的看着花盆中紫羅蘭葉下幾根嫩嫩綠綠的小瓜苗。這是孩子幾天前吃西瓜時好玩似的隨意吐進花盆中的,沒想到竟會長出瓜苗來。

孩子滿心歡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聲:“要是瓜苗慢慢地長出小西瓜來,那該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滿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親見了,走過來,“看什麼呢?”

孩子忙把母親拉到花盆前,開心的説:“媽媽,看,花盆裏長了好多小苗苗!以後它們會長成大苗苗,結小西瓜給我吃。”

母親皺了皺眉頭,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要過幾天就會死的,根本長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脣,接着笑了,睜大着明亮的眼睛,“會的,小瓜苗會長成西瓜的,我會天天照顧好它們的。”

母親笑着搖了搖頭,轉身就到廚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現出的堅定與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從學前班回來後,照例跑向陽台,奔向花盆。頓時,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羅蘭在夕陽下耀武揚威着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懷疑自已看錯了,但事實如此,嫩嫩綠綠的小瓜苗不見了。孩子哇一聲哭了。

隨後,孩子哽咽着問母親,“媽媽,小瓜苗怎麼沒了?”

“被我拔了,這有什麼哭的,那些瓜苗長在花盆裏,影響紫羅蘭的生長,那些個小東西,別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別哭了。”母親笑着責備孩子的淘氣,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後,孩子的眼睛總愛往花盆裏瞟,並且想過把那株討厭的紫羅蘭給拔了,孩子也幾次用手捏住它,但終究沒拔。這也是一個生命呀,孩子想。

幾天後,孩子畫了一張畫,畫中是一個大大的花盆,花盆裏有一顆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綠綠的,旁邊寫了一行小字:我雖小,但我也是一個生命。老師驚訝於他的想法,給了他滿分。孩子把畫拿給母親看,母親看了看分數,笑道:不錯啊,真厲害,得了個滿分。媽媽待會兒帶你去上街,給你買冰淇淋。

夕陽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陽台的瓷磚上,幻出一片紅紅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小小説選刊》20xx年第5期)

1.文中寫孩子“痴痴的看”、“滿心歡喜地看”小瓜苗、“滿眼的憧憬”,表現了孩子對( 生命的憧憬)。

2.文中“孩子的畫”表現了孩子怎樣的情感?

明確: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3.文章結尾處的景物描寫與開頭相同,這樣安排有什麼作用?

明確:首尾呼應,昇華了主題。

4.①文中對母親的神態與動作描寫,表現了她對孩子的“忽略”,請找出兩處。

明確:a.母親笑着搖了搖頭,轉身就到廚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現出的堅定與信心。

b.母親笑着責備孩子的淘氣,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②母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忽略?

明確:母親只關心孩子的成績,不關心孩子的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

教學方式教學反思7

《全神貫注》這篇略讀課文,生動地記敍了法國大雕塑家羅丹邀請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裏做客,自己卻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記了客人的事。文中對羅丹語言、神態和動作的描寫,生動傳神,使我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充分表現出了羅丹全神貫注的工作態度和對藝術執著追求的精神。

在設計教學時,我結合閲讀提示,圍繞: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劃出你認為最能表現羅丹工作時全神貫注的句子,談感受。這兩個問題是貫穿本文的重點問題。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花了較多的時間思考如何引導學生感悟。在講述本課時,我先介紹羅丹,欣賞他的作品,為什麼羅丹能成為偉大的雕塑家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羅丹的故事,自然地引出課題。導入部分花的時間很短,但效果不錯,自然過渡到課文。學習這樣的略讀課文最主要是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讀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以讀為本,讓學生自由讀,默讀,快速讀等多種方式朗讀,在不斷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初讀課文後,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結合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説一説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指名説,同桌互説,顧及到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

因為在第二段中沒有出現“全神貫注”這個詞,作者卻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的描寫,把“全神貫注”詮釋得淋漓盡致,是個很好的值得學習的段落。本課最重要也是最可能出現亮點的環節就是回報重點句子談感受。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出句子讀一讀,讓學生感悟羅丹工作時的全神貫注。你從這些句子中讀出了什麼?想象説話:你聽到了他在説什麼?你從文字背後看到了什麼?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為了引導學生説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彙報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亮點:羅丹“一會兒向前,一會兒後退”,他是在多角度、多層次地觀察女像,反反覆覆地琢磨該怎樣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把地板踩得吱吱直響,手不停地揮動”,更把羅丹工作時的激動和興奮刻畫得淋漓盡致。“吱吱直響”則説明羅丹渾身用力,非常激動。“他越幹越有勁,越幹越激動”表明羅丹非常投入,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修改女像的工作中,時間對他來説根本不存在……通過對這些詞句的深入理解和對句子的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情不自禁地為羅丹如痴如醉的工作激情而折服。

同時,我還引導學生體會:細節描寫就是抓住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態。針對這個單元的習作:寫一個你敬佩的人。我特別設計了一個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描寫你熟悉的一個人學習或工作時情景,習作中,學生能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寫具體。這節課的教學,實現了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有機結合。

教學方式教學反思8

在金水區首屆國中新教學方式物理優質課展評活動中有幸成為評委中的一員,收穫頗多。下面我從自己認識的角度談一下對這種教學方式的理解和感悟。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實際課堂上又對學生放心不下,過多的干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抑制了學生潛能的發展。新教學方式的提出,使課堂形式更加多樣化,個性化。這裏沒有呆板的模式,沒有特定的評價標準,在這種課堂上,教師不需要長篇大論,僅僅在學生出現問題時適時點撥即可。學生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對學習重難點相互討論交流,進而實現質的飛躍,只要學生達成了學習目標,我們就能説這節課是值得讚賞的。

在新教學方式的課堂上,我們對學生的關注程度是小組內的每一個人,我們通過觀察學生一節課的狀態,發言的次數及發言的有效性,還有學習效果的反饋情況,全面地對學生進行了綜合評價。整合全班每個小組中每個人的學習情況來反映教師的授課效果,這種方式更科學。這種評價師生的方式更具有信服力。

兩節精彩的新教學方式的課講完後,我在學校偶遇到了我負責的小組的組員們,趁機跟學生交流了一下。學生提起這種方式的教學,話特別多。小組長郭明豪説:"老師,真希望以後我們的物理課都以這種方式上,我覺得很有成就感。我覺得自己得出的結論,就像烙在了心裏記得特別準,不容易忘。"還有一名組員插話説:"以前都不想學了,但上次的物理課給了我自信,我總覺得自己笨,啥都不會,但在組長的幫助下我竟然也能獨立操作了。嘗試自己總結儘管有些語言不十分準確,但老師依然表揚了我。我覺得物理也沒有那麼難了。"看到孩子們興奮的表情,我的心也受到了感染,沒有想到一節課的效果竟然這麼大!我們應該把學習的航向交給學生,畢竟我們不可能事事包辦,學生早晚都得獨立包括學習,更應該如此。作為老師,我們只需在學生迷茫時給他們指點迷津。在求學路上走彎路時,及時告訴他們應該怎麼辦。課堂放手就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因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新教學方式取得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的,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們會在採用新教學方式的過程中進一步探索,使我們的物理課堂更有趣,更精彩。

教學方式教學反思9

《音樂課程標準》特別注重以審美為核心,讓學生主動參與,發展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養成學生共同參與的羣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等等。作為實驗區的一名音樂老師,我深刻體驗到了新課程對教學工作帶來的巨大變化。面對進行了許多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雖説也取得了一點的成績,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有一些困惑。下面我就課堂教學中非常注重的合作化教學方式作一些教學反思。

[現象]這是一年級上冊的一課有關音的強弱的教學。教師問:“你們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強的聲音、有哪些弱的聲音,學生分組討論。學生馬上分成四個小組,然後學生們展開了十分激烈的討論。小組彙報時每組説一種,自然答案只有四種。我想這樣的小組合作不用也罷,不僅沒有必要用上這種學習方式(學生能夠很快地想出各種辦法),而且還讓很多學生沒有發揮的空間。

[分析]音樂課程的改革中,最大的變革就是教學方式的改變。合作式學習是一種共同的、開放的、包容的學習。它要求學習小組成員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促進學生的學習,並以團隊成績為評價標準,達成和實踐共同的學習和教學目標。最近,無論是在語文課、數學課,還是美術課、音樂課,經常可以聽到或看到小組合作這一課堂組織形式。説起來是令人欣慰的,這説明新課程理念已融入教師的教學教育觀念,並正由觀念層面向課堂教學層面轉換。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千萬不能採用一些流於形式的學習方式。

[策略]

組合作學習的實效如何?一堂課有沒有必要非得用上小組學習?怎樣把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一、合理安排合作小組

按音樂素質、能力和性別劃分小組。小組內各成員間形成性別、性格、脾氣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所以要讓學生懂得,每一個人都有長處和不足,人的智能、個性、才幹是多樣的,只有即善待自我,又欣賞別人,即知己又知人,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團隊學習成效。正是因為每個組內都是異質的,所以就連帶產生了全班各小組間的同性,這就是合作學習的分組原則——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為小組成員內部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基礎

二、把握好合作的時機

(1)當某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體驗結論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比如説在欣賞《小象》的教學中,説説你聽到的是什麼動物在走,你是怎樣聽來的?能用動作表現出來嗎?通過討論讓學生充分體驗、各抒己見。

(2)合作表演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通常在這時,我都是叫同學們自由組織,自己選擇自己組的成員。在教學完歌曲《春天舉行音樂會》後,根據學生對歌曲的理解,編寫出一個小小音樂劇,通過歌唱和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想象,用相應的自制打擊樂器來表現春天的場景。

(3)在得出規律性的結論之前,可以引導學生小組合作。

三、合作教學與其他教學相結合

並不是所有性質的教學內容都可以使用合作學習方式,所以合作學習要與班集體教學、個別化教學相結合,做到取長補短。

教學方式教學反思10

在歷史教學中強調要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把抽象的內容直觀化,使歷史課堂豐富多彩。

使用各種教具如投影、歷史掛圖、實物、幻燈、錄音機、VCD等等。在信息時代這些材料日新月異,也日漸豐富。於是不少教師就產生了認識誤區,認為材料越多越好。出現了課堂上僅僅是一些歷史資料的堆砌。沒有體系,沒有系統,只是一盤散沙,甚至於教師忽略自己點撥指導者的身份,僅僅將大量的事實、材料、圖片羅列。與此同時,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及自己的一些理性認識,至於正確與否卻不得而知了。而教師忽略講解的同時往往容易造成學生自身認知的誤區,對已形成的錯誤看法沒有及時糾正,長此以往就無法正確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那麼又將從何談起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困難?

因此,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並不意味着教師就要“下崗”,反而對教師本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選取典型的材料,如何把握住材料與論點之間的鏈條,如何挖掘材料內在的靈魂等都成為更高層次教師的必備條件。簡單的理念講解只會空泛,而簡單的羅列材料只會使學生變得具體而缺乏深度。所以二者如何結合,比例如何,選取的時機等都成為值得教師研究探討的問題。最佳的組合、最經典的講解、最有效的方式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