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學期科學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9W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上,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正是給學生提供了發現、研究、探索的空間,為學生有所發展、有所創造創設了條件。

五年級上學期科學教學反思

五年級上學期科學教學反思 篇1

1、激發學生參與學習評價的興趣

愛因斯坦説過,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學校所規定的功課,會被當作一件禮物來接受。而興趣對於學生來説,其功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總是儘量採用實物演示、課堂小遊戲、各種實驗等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以這些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評價的興趣,調動他們參與評價的積極性。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及時的對發言流利、聲音響亮的同學給予表揚,由此建立起他們評價的信心。即使學生評價得不是很恰當,或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只要教師運用巧妙的語言加以引導、幫助,不但可以避免學生的尷尬,還維護了他們的自尊,保持了他們對評價的積極性。

2、給予學生充分的參與評價的機會

(1)給予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要讓參與評價,教師在課堂上就必須保證他們評價的時間。我們的學生是各具特性的活生生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注重學生髮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在課堂上保證學生有自主表現和發展的空間,為每個學生提供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在以前,課堂教學的時間大部分都花在了老師問、學生答的'環節裏,學生很少有機會表示出自己的觀點與意見,所以,這學期,我基本上每節課都會給學生15分鐘甚至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評價。

(2)教師要學會“傾聽”

引導學生參與評價生,教學組織形式就呈現多樣化了,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增多了。在小組內、在班裏面就有了機會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意見和結論,而不是去揣度老師期待的標準答案,課堂上就會出現不同的聲音,引發爭論,甚至還會出現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奇談怪論”。如果在這時候,我們以教師的權威去壓制這些“奇談怪論”,以自己的標準答案來作最終的評價,那隻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好奇、探究、創造的內在動力的減退,最終扼制了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這樣一來,即是課堂上有了讓學生參與評價時間,可學生也不敢大膽地説出自己的心理話,“給予學生參與評價的機會”只能成為流於形式的一句空話。所以,在教學時,我們應注意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的發言,學會少“講”多“聽”。教師只有學會傾聽學生的評價意見,善於發現學生問答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充滿童趣的世界,體驗學生的情緒,學生才會在課堂上敢説,敢議,敢評。

3、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

要讓學生參與評價,教師還必須發揮“引導”的作用,幫助學生掌握評價的方向,點撥他們評價的方法和要領。我主要採取三方面的做法教會學生評價的方法:

(1)建立課堂評價的常規

評價,對於學生來説是一件全新的事物,建立一套完整的課堂評價常規有利於幫助學生順利掌握參與評價的步驟。課堂評價常規包括“聽”、“想”、“評”、“聽”。“聽”是指聽清楚對方的發言,這是做好評價的前提。“想”是根據別人發言內容進行思考,組織好評價的語言。“評”也就是以一定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最後的“聽”是虛心地傾聽別人的反饋意見。課堂上建立了評價常規,學生評價的內容就更具體充實,更具有針對性。

(2)掌握評價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評價有着多種多樣的形式,有自我評價、同桌評價、小組評價、對組評價、全班評價、師生評價等其它的評價形式。當學生逐漸瞭解了這些評價方法後,隨時在課堂教學中採用最適宜的方法,這樣一來,導致了課堂中心呈多元、變動姿勢,促進學生自主獨立地發展。學生從單純的“聽”、“答”角色中走出來,充當了“問”、“論”、“思”、“評”等角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各項評價正確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在評價中學習欣賞別人的優點,樂於接納別人的意見,敢於對別人提出批評和建議,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不斷地完善自我。

(3)讓學生挖掘評價的語式

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是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主動控索,掌嘗試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如果只讓學生使用“好”、“對”、“錯了”等簡單的詞彙進行評價,就不利於學生的思考,更不利於引導評價的深入。所以,我要求學生在評價的時候要使用“看法+原因”的評價語式。這樣的評價語式不僅讓學生講清楚他的看法,還通過陳述原因清晰地展現出思維過程。

總之,在課堂上要幫助學生建構真正愉快寬鬆充滿科學真善美的學習環境,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

五年級上學期科學教學反思 篇2

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感覺》一課,教學內容多,理論性強,可參考的資料很少。

因為本課理論性強,光憑空洞的説教,學生肯定會覺得無味,為了克服這一點,我在網上找了一些圖片並截取了教材上的一些圖片,精心製作了上課用的課件。教材中的活動並不多,我在教學本課時,充實了許多實驗活動,使教學過程更加豐富多彩,學生也需要這樣的教學活動。

我始終認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出發點是學生的需要,而落腳點則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一些設計實驗方案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實驗材料的選擇權下放到學生的手中,而這些做法,就是教師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如在教學觸覺時,我結合“摸獎”活動,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當學生確定蒙着眼睛摸物品時,我又讓學生選擇摸什麼物品,最後由學生選擇摸幾種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採用小組合作方式,形成了各有分工、相互補充、彼此評價的合作氛圍。於是,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學習方式在課堂中形成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這節課成敗的關鍵。因此,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設計就起着決定性作用。而有的時候,教學內容是固定的',那麼我們就需要教師採用靈活的教學方式來補充教學內容的不足。本節課中我用課件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用一些小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用“看多出的手指”活動來教學錯覺,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強調以科學探究為主來組織教學,通過組織一個個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解決科學問題,形成科學觀點的全過程,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感受、體驗並內化。在學生的實驗活動中,我做的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更多的是讓學生小組合作,自行探究,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五年級上學期科學教學反思 篇3

運動與摩擦力教學反思

本堂課讓學生親身感知摩擦力,強化了摩擦力給人留下的印象,使摩擦力在學生的思維中由抽象變為了具體;讓學生親歷親為去進行實踐操作,可以使學生養成尊重事實的優良品質;讓學生動手操作、分析總結、發現新知,能夠使課堂充滿實踐性、概括性和科學性。另外,課堂延伸,讓學生走出課堂去拓展新知,使課堂成為學生課餘學習的橋樑,從而真正實現授之以漁。

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教學反思

課前,佈置學生按書本的要求做了一個“地形”,但沒有按時完成的小組很多,使本堂課的效率不高。實驗中體現出來的問題:一個是土的鬆緊程度,一定要適中,太鬆了,“雨水”一衝就垮,太緊了,又半天不見動靜。二是出水口要挖得大一些,防止阻塞,形成“洪水”,不利於侵蝕的觀察;最後,接徑流的容器一定要大一些,否則一接就滿,也會給實驗造成麻煩。這個實驗在操作時也有比較多要注意的細節,比如降水的高度、位置,觀察的項目等,都需要學生在進行實驗時明確了實驗要求,這個實驗一節課中只能進行一次,不能重新做,實驗前明確實驗的各項要求和重要。在實驗前由於我沒有着重強調,使得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又不斷的看書,整個實驗後實驗室也是留下了很多水。真是一次最髒的實驗課了。

石會改變摸樣嗎教學反思

本課時我在課堂教學充分考慮到學生興趣、生活環境,導入時選擇學生熟悉的巖石為素材,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引發他們探究的慾望。努力激發學生積極調用已有經驗,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開展科學研究,並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本課教學中,我並沒有生搬硬套的給學生灌輸如“風化”的知識,而利用學生對巖石與生俱來的興趣,通過老師的引領,通過學生的科學探究,利用“冷熱的作用”和“水的作用”兩個模擬實驗,使學生經歷探索巖石在“冷熱”與“水”的作用下發生變化的探究過程。在探索巖石變化的原因時,對於“植物根的作用”由於時間的限制,不能在課堂中及時探究驗證,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實驗來驗證,把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向課外。同時結合多媒體技術,瞭解了大氣對巖石的一些影響。在“假設——驗證”的實驗活動中,體驗大自然的力量,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樂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求證意識。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是理論上的知識,在講解過程中不夠詳細,讓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出現一些混淆。並且對本地石樑的地形瞭解欠缺,所以探究在家鄉是什麼地形時,學生講到的地名,地形不能夠對上,區分上有點難。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對每個地形配以圖片,並且出示了本地有名景點來講解地形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為學生這是會發現,我們的周圍也有很多的地形。

整節課總體框架不錯,在課堂上的條理清晰,並引導得當,用上課件,圖片文字等更加直觀,加上學生的印象。但有時過分美觀的圖片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轉向其他關注點,故應稍加調整。在講解地形圖環節感覺還好,看着地形圖,讓學生直觀瞭解了一些地理知識,如大河向東流——地勢,西高東低。

測量力的大小教學反思:

前面課上用了重力、彈力和反衝力使小車運動,這節課就要測量力的大小。彈簧測力計的結構介紹很簡單,學生能一目瞭然,問到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原理時,學生就很難回答。我用彈簧拉長的動作引導,但還是沒有學生對我動作有所反應。最後還是隻能又回到彈力的知識回顧,才有學生説出了利用彈力的原理。對於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問題還是有些人有困惑,他們覺得彈簧式可以無限拉伸的,只有個別學生説出“力很大彈簧就成鐵絲了”我覺得這句話很有説服力。我們老師也需要從學生的話語中找到學生都能理解的話。

五年級上學期科學教學反思 篇4

《認識常見巖石》是蘇教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節內容,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如何判斷巖石、可以從哪些方面來研究巖石、地質學家對巖石的分類、巖石的應用等知識點。下面談一談上完這節課的`感受。

一、準備充足,為學生開拓視野提供了準備

課前備課時,教師準備大量巖石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在鼓勵學生對巖石自主分類之前,以2秒鐘每張圖片的速度讓學生快速瀏覽十五張不同巖石圖片,記憶肯定是不可能全記下來的,藉此鼓勵學生按不同標準嘗試對巖石分類;第二課時介紹地質學家對巖石的分類時,通過視頻資料,讓學生學會從視頻中總結歸類。

二、按科學探究的思路探究

按照科學的探究思路“提出問題——作出猜想——設計和進行實驗——得出結論”,來完成本節課的兩個實驗,因五年級學生對科學方法的學習已經比較熟悉,教師可以在設計和進行實驗環節上引導學生共同參與設計實驗,主要的是實驗的思路一定要清晰,實驗的注意事項一定要講解到位。特別是用小刀刻劃巖石的時候,既要讓學生大膽去刻劃(不用力刻劃現象不明顯),又要提醒學生保護實驗器材,不要故意損壞或損毀實驗器材。

三、創新教學、拓展遷移

在教學過程中,本人增加了一個書上講到但沒有作為實驗來講的環節,就是介紹沉積巖的形成時,本人制作了一個教具來模擬沉積巖的形成,配合實物投影儀,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四、缺陷與不足

這節課在實驗上教師應該要放得開、收得回,在學生參與程度上要放,在暫停實驗總結數據的時候要收得住,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