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反思範文

來源:文書谷 3.13K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下冊《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反思範文

三年級下冊《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反思1

在以低幼兒童為讀者對象的童話故事中,作家往往更傾向於強調自然與人之間關係的積極面。藉助於童年特有的天真和稚趣,這種積極的關係能夠得到富於童年意趣的展示。《我變成了一棵樹》將人與動物、植物的彼此相遇與認同,描繪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種真實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間的這份交流、關懷顯得格外自然。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1、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

2、學習作者運用想象的寫作方法。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我認為最重要的應該是讀,所以這節課我想讓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讀。讀要有一個過程,必須由淺入深,有層次的去讀,因此,我設計分三步讀。

第一步:朗讀,這是讀的最初階段。

在指導讀法的基礎上,讓學生讀,讓他們在讀中初步感受文本。

第二步:誦讀,這一步要求學生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把握朗讀節奏及情感,這一步我先範讀,力求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意境,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並在隨後的討論交流中,邊理解文章內涵和感情,邊讓學生有感情地讀。把感情讀出來,讀到位!

第三步:悟讀。激發學生深思,由作品生髮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在前面學習和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們在琅琅的讀書聲中體驗到作者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進一步把握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教學本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教學中,讓學生儘可能的發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

三、不足之處

同學想畫面的同時,又讓他們想心裏話,後一問題響應者比較少。原因是兩個問題放在一起,同學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分開進行,後一個問題,可以讓同學在默讀文後進行,可能效果會好一些。説自身的'內心話既是對課文的理解,也是同學對語言情境的感情體驗。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讓學生自學生字詞,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後出示自學提示(兩個中心問題),讓學生走進課文,從文中找出問題答案,解決本文重難點;接着再次讀文,結合上下文體會文中的精彩語句,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學完課文後,讓孩子們積累一些有關讀書的名言或詩句,豐富自己的語言。最後,發散孩子們的思維,進行一次小練筆《假如我是一棵樹》,抓住“讀寫結合”點,激發孩子的寫作興趣。

三年級下冊《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反思2

第五單元的導語是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聯想策略的應用到了這個學段,學生不僅可以感受還應該學會構建自己的想象世界。變形是想象的一種重要方式,在三年級上冊就已經出現,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和《那一定會很好》。

《我變成了一棵樹》這篇課文要求學生想象自己變形後的形態以及隨之發生的奇妙的事情。本文寫了“我”想象自己變成了一棵樹,長滿了各種形狀的鳥窩,小動物們和媽媽住在鳥窩裏的事。教學中,要結合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同時,關注文章寫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文章的語言美、想象美,練習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想象世界。

上課伊始,通過暢談自己想變成什麼和觀看人變成樹的動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濃厚。然後抓住關鍵詞句來體會想象是神奇的,同時引導學生髮現了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感受使用設問句的好處。在練筆嘗試中,鼓勵學生髮揮想象寫故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想象世界。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我會先讓孩子自主學習生字詞,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重點抓住有意思的想象,體會想象的樂趣,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可以進行小練筆《我變成了……》,來激發孩子們的想象。

三年級下冊《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反思3

《我變成了一棵樹》是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本文從“我”的願望出發展開大膽想象,講述了“我”變成一棵樹之後發生的一連串奇妙的事情,也對應了第五單元“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的人文主題。除了識字教學,本單元還是習作單元,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於能結合課文中的奇特想象,讓學生感受想象世界的神奇,打開思路,大膽展開自己的想象,為之後的想象習作打下基礎。

一、整體教學設計

針對本課的特點和教學重點,我整體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第一課時集中學習生字,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出我想變成一棵樹的原因以及變成樹之後經歷了的事情;第二課時引導學生感受文中的奇妙想象,試着通過練筆展開屬於自己的大膽想象。

我是這樣設計第二課時的教學的:首先複習導入(生字和課文內容),在回顧課文時,我這樣的導語“還記得我們上節課有位小朋友變身成樹的原因嗎?不想吃飯可以算得上這位小朋友的小小心願了,一次神奇的變身就可以完成一個小小心願,真不可思議”帶領孩子們進入本節課的學習,同時也是在告訴孩子們想象可以是從內心的小願望開始的,這節課提到的的變身也是從這開始的;接着深入讀文,感受想象的神奇,學生先默讀課文,畫出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句子,和同桌交流,初步感受想象的奇特,在班級展示的環節,我則出示文中的幾個句子,通過情境朗讀、想象畫面、動作演示、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方法讓孩子們進入想象的世界,同時這幾句話剛好就是文中“我”變成樹之後的神奇經歷;最後大膽想象,創作表達,在感受過文中的奇特想象之後,我依靠板書,給學生總結寫法,讓學生理解這次的變身是從小小願望開始,變身成功後會發生一系列奇妙的趣事,自己將要進行的練筆也要有這基本的兩部分,學生由説到寫,向大家展示自己大膽想象創造出的奇妙世界。

二、比較成功的做法

綜合最後的課堂效果,我認為本課教學比較成功的做法有:

1、給孩子相對寬鬆的課堂氛圍。本單元是習作單元、想象單元,不侷限孩子的思路是最基本的要求。學生本身在這個年齡段是有天生的想象力的,只是這些想象力需要被鼓勵,更需要給他們提供一個平台。所以在這節課堂上,我所有的課堂問題都是開放型的,對孩子們答案的多樣性及時給與肯定,尤其是在感受課文有意思的.句子時,我讓孩子們想象鳥窩的形狀還可以有什麼,小動物可能是怎麼住進來的,學一學小動物們對話的語氣等,這節課上孩子們的思維是活躍的。

2、由扶到放的教學方法。孩子們剛接觸此類的課文,無論從感受文章語言還是學着文章寫作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兩個環節中,我都重視問題引導、總結方法等環節,帶着孩子學會感受想象,學會寫自己的想象。

3、分層次指導寫作。本篇文章結構相對不是非常緊湊,但是深入研究就可以發現,每一次的想象都是和自身現實生活連接的,就是我門説的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我們要讓孩子們明白,想象可以實現自己內心的願望,實現願望後會創造出更多的不可能。這兩項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不説清,孩子們就會顧此失彼。這樣分層次知道,孩子們當然就進行了兩方面的訓練。

4、學法遷移,加以運用。每篇課文都是例子,我們是在用課文,而不僅是在學課文。本節課我的目標是讓孩子們大膽想象自己的世界,如何想,如何寫,我帶着孩子一起在學課文中總結出課文的寫法,孩子們的寫作才會有了方向。

三、不足之處

當然,課堂教學不是盡善盡美的,我認為,本課的課堂教學需要改進的地方是:

1、課堂容量稍大,課時目標無法在40分鐘內完成。課堂的幾個環節仍然需要調整,想辦法分配給最後一個環節更多的時間。

2、閲讀後、寫作前都沒有安排學生間充分的交流。交流可以碰撞出孩子思想的火花,但是必須協調好和之後寫作環節的課堂比重上的分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