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3.98K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拉薩的天空》是一篇意境優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細膩的筆觸和華美的語言描寫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表達了一種嚮往和喜愛的情愫。課文語言精美,用詞準確、生動,比喻貼切,對拉薩的天空描寫細緻而且形象,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激發學生審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感受美景、細細品讀語言,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薩天空的美和藍。

一、圖片展示,激發興趣

對於置身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天空顯得不無特別之處。學生剛接觸這篇美文,雖然讀來滿口餘香,但感情方面還是顯得陌生和遙遠。通觀全文,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湛藍、藍寶石、藍天、藍得令人神往、藍晶晶,作者濃墨重彩去描繪眼中溢滿的“藍”,讓人無限神遊於拉薩的天空上。此時,水到渠成地通過多媒體,展現拉薩天空藍的圖片,使得抽象的課文內容形象化了,靜態的課文內容動態化了,平面的課文內容立體化了,美侖美奐的畫面一下子拉近了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叫人不由得對拉薩產生喜愛情感,為課文的下一步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抓住比喻句,品讀“藍”

課文中出現了2個比喻句,第一個出現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將湛藍、透亮的天空比作了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在教學中,我適時引導學生抓住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是有相似的地方的,讓學生通過畫面和美美地朗讀想象兩者的相似點,學生很自然地能夠説出天空藍得深、濃、純,從而更好的理解了“湛藍”這個詞,而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又體現了這天藍得沒有雜質,純淨至極。在多次品讀中,拉薩天空的主要特點“藍”不言而喻。最後通過美美地背誦,昇華感悟,與作者產生共鳴。接下來,仍然抓住比喻句,簡單過渡到最後一個自然段,將拉薩的天空比作聖地的窗簾,比喻貼切、生動。學生更充滿了濃厚的興趣,想去拉開窗簾走進拉薩看一看。

三、找喜歡的.語句,感知文本,以讀促悟

教學的本質是對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為了體現這一全新的閲讀理念,我的教學設計立足於“閲讀文本”,引領學生反覆觸摸文本語言,“披文入境”、“潛心會文”,實現教學的和諧互動,使閲讀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動態性的、生成性的對話過程,在教學第2-4自然段時,通過讓學生找、劃自己喜歡的句子,把時間完全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帶着自己獨特的閲讀體驗,通過讀、談的方式來體會拉薩天空的美,讓他們學會感悟文本的語言。這種方式較好地實現了新課改中的教師角色轉換。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為學生學習創造了温馨和諧的氛圍。

以上教學設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不足之處:

一、預設不夠合理成熟

1、原想通過找比喻句的方式,自然過渡文本,實則三年級的學生剛接觸這種修辭手法,想要一下子找準確,確實不易。學生更容易與“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樣的誇張手法混淆,1分鐘可以解決的問題,到了孩子這兒就是3-4分鐘,且效果並不明顯,達到了副作用。這不太明顯的比喻句其實可以放入學生找、劃的句子中,進一步感受拉薩天空的“藍”,教師可簡單告知,作者運用了貼切的比喻,將拉薩的天空比作聖地的窗簾,生動、形象。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比喻手法,品讀優美語言的同時又昇華了對拉薩天空獨特特點的理解。

2、通過找喜歡的句子,想使課堂生成更加靈活。而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他們喜歡的句子往往是自己容易理解的句子,如文章的3、4自然段,通俗易懂,語言也很優美,孩子自然首選這些句子作為自己喜歡的句子。而這和我原本的預設相悖,本文重點是文章第二自然段,對於這一段的理解相比後文,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於是在品讀到此句時,下課鈴就打響了。教學環節預設不夠細緻,導致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時間把握失控,頭重腳輕,顯得很不和諧。若能緊扣住“藍”這一主線,讓學生去找一找,劃一划具體描寫描寫拉薩天空藍的語句,抓住關鍵詞展開想象,或許效果更佳。學生也很容易找到“純淨”、“明潔”這樣的關鍵詞。

二、品讀不夠到位、透徹

文中有這麼一句“有貼着山頂的白雲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淨;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如果讓學生光從字裏行間去理解含義,去體驗作者的情感,是比較困難的。我抓住了排比修辭手法和找近義詞的方法讓學生記住了這一句,課後試想,這種記憶很有成效,但只是暫時的,還是應該通過語言本身來感悟記憶。通過圖片的展示,抓住兩個關鍵詞“純淨”、“明潔”,感受“湛藍”,再抓住“越發”和“更加”二詞,出示圖片,只見藍天之上,白雲悠悠,白雲下邊就是一座雄偉的山峯,山前是一片綠茵茵的草地,草地邊緣則有一條清亮亮的小河緩緩地流過。引導學生看圖進行對比,瞧,拉薩的藍天與白雲、藍天與綠草,色調上產生的對比多麼強烈,多麼明朗,拉薩天空的純淨、明潔在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拿起書本細細地讀文,孩子們就深深地沉入了拉薩美麗的風景中,彷彿身臨其境,喜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通過範讀、指讀、評讀、配樂讀等方式,讓學生邊聽邊體會,邊讀邊感悟,使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文本所描述的情境,把自己融入到課文的情節中去,我想這樣的教學設計更加的人性化,操作起來也會是事半功倍的。

三、教師課堂語言需要精煉。

上課語言羅嗦,語言不夠精簡。雖然在課堂中,我已經有意識在改變,但效果不太明顯,仍需要繼續努力,通過一次次的磨練,儘可能的讓課堂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陣地,而不是一味地灌輸。

四、課堂應關注每一位學生

關注學生,尤其是學困生方面還做得不夠,這樣優美的文章,也應讓他們參與進來,通過優美地朗讀,展示孩子的特長和進步,更好地激勵學生,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師應該調整好心態,關注每個孩子的發展,我想這樣的目標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攜手共創。

課堂教學藝術,本身就是一門需要不斷完美的藝術,我在不斷的反思中前行,去探索更為紮實有效的教學方法,讓自己的課堂不斷迸發出蓬勃的活力與朝氣!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北大荒的秋天》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北大荒無比熱愛之情。課文的重點是讓學生品味詞句、想象意境、訓練朗讀。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以朗讀的形式來感受這片景,體會這份情。在教學中,我注重將生動形象的畫面,語言文字的理解與情感相結合。在第三自然段教學中,我先通過多媒體展示一幅北大荒的天空圖,一下子帶着學生走進北大荒,感受天空的一碧如洗,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接着,讓學生朗讀課文,結合畫面説説北大晃的天空有什麼特點?從文中哪個詞看出來?再讓學生説説“一碧如洗”的美麗景象。再通過多媒體畫面展示四幅流雲圖,看看傍晚天空出現流雲時又是怎樣的`情景。學生個個瞪大眼睛,情不自禁地喊“哇——太美了!”正當學生情緒高漲時,引導學生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優美,讓學生想想“色彩斑斕”還可以換成哪些詞語使意思不變,相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在教學中我還重視了比喻句和擬人句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區別、練説和仿寫。通過學習這課文,學生懂得了運用比喻和擬人,可以讓自己的作文更形象生動。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就該課的課程資源來説,應該很好地利用課文來理解古詩,深入體會思想感情。我教學這一篇課文後作以下幾點反思。

一、品讀激情,情感共鳴

《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文藴含着濃濃的思鄉之情,我們只有通過品詞、品句和品讀才能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共鳴。因此在教學時我作以下朗讀指導:

(一)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緊扣“兩年”一詞,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現實生活事例進行對比,結合學生平時離家時間幾天就覺得很想家人了,跟作者離家“兩年”對比。通過對比,學生理解了“兩年”確實很長,作者也更想家鄉和親人。進而指導學生品讀“兩年”的語氣,以突出作者離家之久,思家之切。

(二)學習第一、二自然段後,讓學生相應找出作者用來表達這兩自然段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時,設計了邏輯引讀: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很想念家鄉的親人,於是便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年又一年,重陽節又到了,王維還是獨自一人在他鄉作客,他更家想念家鄉的親人,於是再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兩年過去了,年復一年,年年如此,佳節如期而至,思鄉肝腸寸斷,他依然這樣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通過層梯式的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這“一年一度”這個平談的數字感覺到作者思鄉的內心世界,思鄉之情隨之升騰。此時多作任何的分析都是多餘,惟有這朗朗的書聲才能表情達意。我想這就以讀代講的魅力吧。

二、講寫結合,訓練表達

由於是由文入詩,文中的意思與詩中的大概一致,在學生理解課文中與之相對的詩句後,相機安排了一個講寫結合的訓練。先讓學生結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話來説説每一句詩的意思。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動筆寫寫每句詩的意思。這一説一寫,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符合語言訓練的.規律。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曾説:要帶領學生在語文課堂裏走一個來回。來就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回就是從思想內容再到語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學習短文引出思鄉之情;後面講寫結合則是由思鄉之情回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即是思鄉之情是通過哪能些語言文字來表達的。

三、課外延伸,增加積累

學習這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之後,設計了向課外延伸這一環節。思鄉之人何止王維?我國從古至今有許多漂泊在外的遊子時刻思念家鄉和親人。請聽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聽聽他們傾訴思念家鄉、親人之苦。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找出思鄉的句子,體會作者思鄉之情,最後齊讀,達到情感共鳴。以一思鄉主題,引出一組思鄉古詩,讓學生在學習一文時,認識更多的同類古詩,最後還安排學生蒐集其他思鄉之情的各種文體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閲讀量的積累達到質的變化。擴大學生的閲讀範圍,讓“經典”詩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學生可以直接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感受古詩的規律和其中藴含的思想感情,逐漸對古詩學習產生興趣。用詩文誦讀等形式讓學生增加自己的積累,豐富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的發展。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蒲公英》是一篇童話故事,以優美的語言敍述了一個道理,不要被事物美麗的表面所迷惑,同時也講述了一個自然常識,像蒲公英這類植物在泥土裏才能茁壯成長。

童話故事是學生最樂意接受的,學起來也最容易,只要把故事讀透,故事內容便都能明確!只要在熟悉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點播引導,學生們基本能明白其中的小哲理,所以在教學時,我創設了情境,注重學生的體驗,讓他們通過想想、説説、讀讀來感悟這個哲理。

比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中,在通過各種形式朗讀太陽公公囑咐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想想説説:蒲公英種子們,現在你們聽了太陽公公的囑咐,想到哪兒去安家了?為什麼?學生們結合太陽公公的囑咐,有條有理地説出了自己的選擇。我想,學生們在説的同時也已經初步明白了文中所要表達的藴意。

在指導朗讀完第三自然段後,我問同學們:小蒲公英種子們,看到這兩位小夥伴一顆向沙漠飛去了,而另一顆向湖泊飛去了,你們想不想把他們留住?你會怎樣勸告他們呢?在勸告的'過程中,學生們對前面太陽公公所説的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最後,針對課文所寫的結局,我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這些蒲公英種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結果?在討論過程中尊重學生的體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在積極的思維和互動活動中,獲得思想的啟迪,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白看事物應當全面,不能被事物美麗的外表所迷惑。有時,有必要聽從長輩的正確教導。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麪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全種下了地,一年後收穫了滿滿一囤麥子。課文情節有趣,語言淺顯易懂,人物個性鮮明。

對於三年級孩子,他們剛剛從低年級進入中年級學習,怎樣把握好這個年段教學特點,幫助孩子們順利過度,是我抽到這篇課文備課時不斷思考着的一個問題。於是我的教學定位有兩個依託:一是學生的認知特點;二是文本的語言特點。整個課堂教學我努力突出一個“趣”字——童話語言濃濃之趣,教學情境創設之趣,學生參與學習樂此不疲之趣。

回顧剛才的課堂,我很欣慰很激動,孩子們在和我相處的.40分鐘裏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心始終是快樂的,學習狀態是高漲的積極的,這正是我所希望帶給孩子的享受,也是這篇童話故事應該留給學生的享受。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再從“趣”這點出發來檢驗我今天課堂,還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首先是讀。故事內容雖然簡單,但文中長句子多,拗口的地方也多,要讀好卻不是那麼簡單。課文九個自然段,三個小動物的故事,分前後兩年,交錯講述,怎麼辦呢?我想,讀,惟有紮紮實實地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讀懂課文語言,讀活人物形象,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理,才能為進入第二課時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並能創造性地表演故事搭好橋,鋪好路。

1、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落實一個“實”字。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同桌互讀,互幫互學,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2、讀懂課文,體會情感,突出一個“趣”字。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朗朗的讀書聲體現了學生濃濃的學習興趣和紮紮實實的學習過程。

(1)、讀詞語,情趣盎然

(2)讀課文。中年級教學應該加強朗讀,練習默讀;學習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段,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這一課因為景美,所以作者所用的詞彙也相當豐富與華麗,這就帶來了生字多的弊端,課前我佈置了學生預習並查找相關資料,但忽視了學生才剛剛進入三年級,“預習”對他們來説要求不具體,他們還不清楚怎麼才算是預習了。佈置了課前朗讀,更忽視了學生之間的朗讀差異性,導致部分學生第一課時學完,文章也沒讀流利,有些句子讀不通。反思這些問題,主要是兩個原因導致的。

一是課前預習時,預習的要求不明確,有些學生認真的,自學了生字詞,讀了很多遍課文,讀流暢了。而有些不自覺的學生卻連文中的字詞都沒讀準。

比如第三小節中的幾個景點,“孤山”、“白堤”、“蘇堤”、“小瀛洲”、“阮公墩”等詞,很多同學都要讀錯。發生這種問題的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第一課時設計中的漏洞,是一個不應該忽視的`錯誤,就是漏掉了最重要的一點,關注學生的課文朗讀。因為詞語多,難理解,教學設計時只想着要把一些難的詞語融入課文,讓學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過程中,在文章中學詞語。想着如何把這些詞語串起來,反而引起了反效果。因為沒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認真地讀課文,沒有整體把握文章,所以詞語學得也那麼生澀和彆扭。通過這堂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課上安排適當的時間給學生朗讀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容麻痺大意而忽視的,有了這個教訓,以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這個朗讀的環節我會特別注意,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北大荒的秋天》是蘇教版三年級上第2單元中的一篇寫景課文。課文以獨特的視角,展示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令人遐想。全文筆法細膩,色彩絢麗多

首先運用課件,展示北大荒,激發學生的興趣。兒童天生喜愛色彩鮮豔、生動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兒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調動兒童積極行的契機。因此在我們級部共同討論這堂課時,上過這堂課的戴老師和丁老師都強調了北大荒圖片的重要。是呀説到北大荒,連我自己都感到十分遙遠,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地方,更不用提學生了,但是課文中的北大荒描寫的卻是那麼美麗富饒,和我想象得太不一樣了,那麼如何讓把一個自己一直認為貧窮落後的地方,講得讓學生感到美麗富饒,確實讓學生親眼見一到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斑斕的`流雲,清澈見底的小河,學生們在看到後個個都張大了嘴巴,還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在具體可感的畫面面前,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北大荒的美麗,喜歡上這美麗的北大荒,其實我已經看過無數次這些圖片了,可是當在課上再次看到還是禁不住和學生們一樣為此驚歎,豐富學生對北大荒的感性認識,進一步超越文本,發揮想象,相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其次,加強朗讀的在課堂上的時間。《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勞動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獨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圖,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材料,其實我自己非常想利用這篇文章讓學生練習朗讀,但是總是沒有能夠給學生留充分的朗讀時間,在備課中我也設計了朗讀的環節,但連自己也覺得讀得太少,形式太單一。在級部教研中,大家不僅提出了這個問題,也幫我想出許多好辦法。可以自由讀、範讀、指名讀、配樂讀。比如在教學小河時,因此小河的淨靜兩個特點,採用讓學生先靜靜地讀。然後知名再讀,讓學生遭朗讀中進一步體會小河平靜的特點 。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目的,通過多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問中所描繪的景色和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還有課文最後的拓展也是課文的一個高潮和主題的深化。我在課的最後,出示“現在的北大荒景色優美,物產豐富,可是你知道以前的北大荒是什麼樣子的呢?”這個問題,接着,我展示了幾幅昔日北大荒的圖片,學生們大吃一驚。然後,告訴他們,當年有十萬大軍奔赴北大荒修水利,開荒地,艱苦奮鬥,才有瞭如今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這一部分的教學,我想通過北 大荒今昔的對比反差,是學生更能產生對祖國的熱愛,孩子們應該能理解人與環境的關係,從而把握文章的內涵。

在這堂課中讓我覺得最受益匪淺的是和級部老師的備課的過程,在備課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丁老師、王老師這樣的老教師的豐厚教學經驗。在備課開始時,我對北大荒都感到十分遙遠,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地方,課文中的北大荒描寫的卻是那麼美麗富饒,和我想象得太不不一樣,怎樣把一個自己一直認為貧窮落後的地方,講得讓學生感到美麗富饒呢?在於丁老師的討論中,他向我提到了一點,就是如今的北大荒有一個新名字叫北大倉,倉庫的倉。使我對北大荒產生了不一樣的看法,也對講這節課有信心,通過回去大量的查閲資料和圖片是自己更加了解北大荒

當然也感受到像戴老師這樣教學骨幹老師紮實的教學功底,備課中戴老師提到北大荒生長什麼農作物和植物,本以為自己對北大荒的資料已經很瞭解了,可這樣一個小問題卻忽視了,也許在教課中這個小問題不會用,但是對教學的細心、深入研究值得我學習

在教研小河這一段時,不僅僅這是看出小河的清澈,也能從“靜靜”這樣詞語看出小河的平靜,因此在朗讀中避免齊讀,靜靜的朗讀,真的是從讀中悟,在悟中讀。在級部研中,我真正知道了,也看到了什麼叫深入鑽研教材,吃透教材。

這節課我的問題有很多,但是能從中有所收穫也是值得的。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不僅寫出了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而且寫出了廬山雲霧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悦目。為了讓學生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採取多種多樣的讀書形式來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自由讀,個人讀,小組讀,範讀,齊讀等。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從中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裏初步把文字描寫變為具體的圖像。然後再引導抓住重點句和重點詞去進行進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明白這段用先總後分的方法描寫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的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語句,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圖文結合,並展開想象,拉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學生就從中感受到了廬山的美。

教學第三段時,我先示範把第三段讀一遍,故意把“剛剛、轉眼間、明明、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這幾個詞給漏讀了,然後讓學生説老師讀得怎樣,學生就説老師把這些詞漏讀了,教師順勢説,這幾個字老師剛才不讀,課文不是也很通順嗎?讓學生討論這幾個詞能不能不要,學生體悟出不能不要,因為它寫出了廬山雲霧變化的快。然後又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體會廬山雲霧變化快,即: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剛剛()(學生快速接着説)轉眼間又()(學生又繼續快速接着説)明明()(學生繼續快速接着説)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學生接着快速接着説)如此反覆幾次,除了書上雲霧變成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還可以發揮想象讓學生説雲霧變成其它的樣子。這樣教學既把廬山雲霧變化快的特點突出來,又訓練學生用這些詞進行説話,學生的思維在快速轉動,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效果很好。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雲霧的壯美時,我給學生提示的圖片時機不太準、給學生創設的教學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學生的思維欠活躍,在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時,只侷限於某部分事物的範圍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抓住文本的空白處,充分引導學生利用各種資源發揮想象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在課上,我簡要地複習了一下上次所學的古詩《山行》,背誦、提問等等,讓學生能夠温故而知新,以便更好的引入新古詩的學習。開始教授《楓橋夜泊》了,我直接挑明瞭作者的情感,告訴孩子們:“我們今天所學的新古詩,跟《山行》可不一樣。雖然兩首都是描繪了秋天的景色,可作者抒發的情感卻不相同,大家要注意體會哦。”開門見山的説法,大大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接下來的聽範讀過程中,我都注意讓孩子們聆聽,聽聽錄音老師是怎麼讀的,語速如何,哪兒停頓,哪兒緩慢,並讓大家在書上標好記號。在反饋意見的`時候,孩子們敏鋭的小耳朵果真聽出了不少地方,他們爭先恐後地告訴我,看來,孩子們已經站在了這首詩的門口。有一個學生的回答很精彩,他説:“我聽了之後,覺得作者好像在歎氣。”“歎氣”,多樸素的詞語,可他卻已經體會到了詩人的情感,我為他的精妙詞語而鼓掌。

圍繞着“歎氣”,我就開始講解古詩。一些費解的字詞解釋,我一邊口述,一邊做板書,孩子們聽得很認真,並開始不約而同地做筆記了。由景抒情,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明白詩人的“歎氣”,我從“殘月”、“霜天”、“江楓”、“漁火”、“寒山寺”、“客船”這六景,和“烏啼”、“鐘聲”二音入手,讓孩子們來親臨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配上插圖,加上詩句的講解,孩子們開始點頭:“是啊,詩人在歎氣。”“所以,整首詩都是圍繞一個字來寫的,那就是……”我馬上接着孩子們的體會,步步深入。“愁。”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真棒!你們已經讀懂了。”我由衷地讚歎他們。後來,孩子們已經能夠用他們稚嫩的聲音,讀出詩人憂愁的情緒。我想,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算是比較成功了。

古詩是難理解的,尤其是這樣的古詩,讀好難,要讀懂更難。我們作老師的要扶着學生,一步步的走進詩中,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並且要時時注意抓住孩子們的回答,“一石激起千層浪”,説不定他們的回答會更好地讓自己來感悟詩中的精華,更好的引領自己走進詩,喜愛詩。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陶行知先生曾經説過:生活決定教育,有什麼樣的生活就什麼樣的教育。贊可夫也説: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學生進入情境後,教材不再是那薄薄的了,學生的視野、思想不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裏了,那豐富有趣的內容、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意,使教學更有吸引力。

如《柳笛和榆錢》這樣的課文,當春天真正來臨的時候,由於現在的柳條還不適合做柳笛,所以我從談話入手,通過交談,很多同學都吹過柳笛,追問誰做的時,很多孩子説是體育老師給做的,可見,每一位老師都能幫助孩子體驗生活中的快樂。因為榆樹在我們身邊並不常見,考慮到這點,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出示了榆樹、榆錢的圖片。那時,我再引領孩子回讀此文,相信在感性體驗的獲取和身臨其境的交流中,孩子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就像品茶那樣,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無窮。

當文本還原成生活場景,其生命活力便會在欣欣然中得到張揚。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拉薩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筆優美,描寫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表達了作者對拉薩的喜愛之情。課文語言優美,用詞準確,生動,比喻貼切,對拉薩的天空描寫細緻而且形象。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審美情趣的好文章。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品讀語言,感受美景,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語文能力得到[培養。具體做法如下:

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裏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引導學生品讀,瞭解拉薩天空的特點,並通過讀,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拉薩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課文是怎麼具體來描寫的`呢

進入後文的閲讀。自由閲讀二,三,四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並用筆把那些最能體現拉薩天空特點的語句勾畫出來。同桌交流後,從這幾個自然段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自然段來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在畫畫,讀讀,評評中,在與文本的多次對話中,學生們對拉薩天空的特點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到拉薩的美。在培養學生各種語文能力的過程中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課上完後,我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熟讀課文後,當一批外國遊客的導遊,將拉薩的美麗風光介紹給遊人。要當導遊,必須能對課文熟讀成誦,這就促使學生自主誦讀,並在誦讀中能夠傳達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美,對學生進行了讀的訓練。當導遊,使學生有了一個將課文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的過程,促進了學生的語言的積累與內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第四課《做一片美的葉子》,這是一篇散文詩,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大樹和葉子的外形之美和內在之美。由物及人,由“大樹”和“葉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啟迪人們要學習葉子那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

對學生來講,這種文體比較少見,對於文中一些重點語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課前,就給學生布置了預習的作業,熟讀課文,學生完成較好。學習葉子的外形之美,我着重帶領學生細細品味了課文的第4、第6自然段,幫助學生查找“無字詞典”,理解“形態各異”的意思,藉助採集到的樹葉,使學生知道,每一片葉子都有各自的特點,即使在一棵書上,也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通過朗讀,讀出葉子的美。第6自然段,就以一個問題引領學習,“你喜歡那個季節的葉子,為什麼?”學生暢所欲言,表達了自己對不同季節葉子的喜愛。有的説,喜歡春天的葉子,因為它長得嫩綠嫩綠的,讓人不忍心碰它;有的説喜歡夏天的葉子,因為夏天的葉子長得很肥美,很茂密,我們可以在樹蔭下乘涼、遊戲;有的説喜歡秋天的葉子,因為樹葉黃了飄落下來,我們可以採集做標本……可唯獨沒有人喜歡冬天的葉子。於是,我趁熱打鐵,轉到了葉子內在美的.學習。通過理解“生命的乳汁”、“迴歸大樹地下的根”,使學生知道,綠葉為大樹而生,把陽光、水分變成營養奉獻給大樹。即使是冬天,也是葉落歸根,對大樹毫無保留。

這篇課文由物及人,隱含了深刻的道理。我引導學生比較樹葉和人相似的地方,學生很快明白了,綠葉為大樹而生,有了每一片葉的工作、美麗,大樹才會生長得組茁壯、葱翠;我們人也是如此,有了每個人的工作、勞動,我們的社會才會這麼美好,我們的生活才回如此的幸福。而我們每個小朋友也都是一片葉子,只要我們思想棒、學習棒、身體棒,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學校也就會像一棵大樹,生機勃勃。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石榴》這篇文章文筆優美,以季節的變化, 按照抽枝、長葉、開花和結果的順序描寫了石榴的成熟過程,是學生學習語言和習作的很好範例。如何讓 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容呢?

首先,我從題目入手,先讓學生相互介紹自己所瞭解的石榴,我再作適當的補 充。隨後,緊扣“石榴”二字,讓學生讀全文並思考 :“課文介紹了石榴的哪些方面?”讓學生自主學習,在 讀書的過程中發現答案。學生很快回答:“葉、花、果實、味道。” 石榴的花與果實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學 習花這部分,我積極引導學生讀懂“抽出”、“長出”、“越來越密”“越來越盛”扽“掛滿”等詞語,引導學生想象 春夏時節,石榴生長的過程和景象。其實,現在想來,如果再教這一段,我會再優美的音樂範讀第二節, 讓學生輕輕地閉上眼睛中邊聽邊想象,描述出自己腦海中的畫面。如“我好像置身於花的海洋中”,“好多花 在向我招手呢”這時,再引導學生去練讀,他們在朗讀中會有更深的感悟。還可以讓學生猜一猜石榴花會吹 些什麼樣的曲子呢?如“高興的曲子,因為他們很開心。”…… 在教學味道時,我採用“看、嘗、品、讀”的教 學策略。先讓學生自由讀讀,然後出示課前讓學生帶來的石榴,學生們立刻被吸引住了,興趣盎然,教室 裏一下沸騰起來! 我剝開一個石榴, 給學生展示: 籽兒很多、 紅白相間、 晶瑩透亮、 籽兒像瑪瑙一樣好看…… 學生不光描述到位,還特別興奮,我想他們一定迫不及待想嘗一嘗,就故作神祕地説:“看到好多同學都喳 嘴了,想吃嗎?別急,咱們邊吃邊説一説。”我把事先準備好的石榴分發給每位學生,並讓他們説説看到的 石榴籽兒。這時學生在輕鬆愉快、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品味着石榴,他們毫不拘束地談着自己的感受。嘗完 後,我再讓學生讀一讀,學生的感受與先前截然不同了,他們讀得滿面笑容,有滋有味。 這篇課文也是一 篇很好的習作例文,描寫石榴思路清晰,具體生動,每一個自然段在寫作方面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因此, 教完這篇課文,我要求學生將全文加以背誦,同時,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寫一種水果。仿寫前,我讓學生 好好地品讀書上段落是怎麼寫的?抓住了石榴果的什麼來寫的?小孩一下回答出來:形狀、顏色、味道來 寫。由於二年級時口語交際課上,我讓學生對各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吃法、味道做過細緻的練説指導, 當時並要求把練説的話寫下來,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來代替,所以大多數學生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 寫前我稍微提醒了一下(抓住各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吃法、味道來寫) ,結果大多學生寫出來的文章都不 錯,比課文上第四自然段內容更具體,將水果進行了全面的描寫,從它的外形寫起,由外到內進行敍述。

蘇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揠苗助長》是S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寓言。講的是古時候有個農夫為了能夠讓禾苗快些長高,而將之一棵一棵往高處爬,結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有趣故事。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學會本課生字詞語,讀懂課文,並能從中明白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從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在第一則《刻舟求劍》的教學時重點教會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自讀自悟,掌握學習的方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本課教學基本上能夠達到我預期想達到的教學目標,所以在聽完課後,老師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那就是本課教學無論是老師的教學模式,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真正貫徹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確實落實新課程改革。在對學生的朗讀訓練上做得到位,也是這節課的亮點之一。首先,在初讀課文的設計上,能夠讓學生帶着問題初步感知,並能利用觀看動畫課件,讓學生整體感知。再讀課文時,帶着一定難度的問題深入學習,步步深入,循序漸進,自瀆自悟,在小組裏合作探究,真正落實單元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敢於放手,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機會,並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將自主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但不足還是存在的,如果教師能夠更全面地關注全體學生,善於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將更錦上添花。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正視自己的優點,禰補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斷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