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3.15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

課改強調學生的語文學習要在交際中、活動中、情境中、探究中的開竅學習即學習使學生個性化的行為的教學理念,因此在這節課上

1、藉助360雲盤等使學生由以往的被動接受信息轉為主動地蒐集、篩選、整合和處理信息。

2、教學設計主要是在情感激發的氛圍中圍繞着讀而展開,注重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意圖讓學生在閲讀中領悟,在自主、交流、探究中明理,在聯想、想象中提升,在質疑中創新,在練筆中鞏固,在感悟中學習、生活。

3、讀書自始至終貫穿課堂。利用雲盤、電子書包學生從課外走向課內,又從課內走向課外,自主閲讀,拓展閲讀。在閲讀中相互交流,探究閲讀學習的方法,對人物進行全面而正確的分析,説出對文章獨到的見解,深入作者人生經歷、情感歷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更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4、微視頻講解。藉助微視頻講解情景交融的寫法,重點突出。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2

上週一和上週四、週五我對《秋天的懷念》一課進行了三次教學,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在我校進行,並進行了錄課,第三次是藉助我市組織的工會優質課,我將這一課帶到濟水一中的錄播室進行授課。三次都採用的是八年級的學生。這篇記敍文是表達感人至深的人間親情——母子情的。備課時,我考慮到如果在課堂上安排巧妙、講解到位深入,學生一定會有多方面的收穫。果然不出我的預設,三次授課分別有不同的得失。

第一次我採用八年級一班的學生,在這個班,父母在外常年打工、跟隨祖父母一起生活的,佔三分之一以上。這些學生在物質生活方面,吃穿都撿好的;精神方面,由於缺少嚴格的教育和親情的薰陶,各方面表現頗為懶散,對周圍的人和事,表現得漠不關心。這篇課文,正是不錯的正面教育素材,我決心好好利用,除了學知識技能外,最大限度地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所以在這次教學中,我就採用以讀為教學主線,讓學生體會讀、跟隨視頻讀,自己有感而悟讀等方式,緊抓文本中的詞、句,和人物的`描寫。學生的情感馬上呈現,很多學生再讀到“我們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活,好好兒活…”,“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還未成年的女兒”時禁不住潸然淚下。雖然這次教學中,由於讀的時間較長,在文字賞析一個環節比較倉促,而且練筆環節沒有完成。

第二次採用的是我校八二班的學生,這次我將教學過程前移。由於本班學生對課文主旨把握的比較準確,因此在此班上課,我重點讓學生進行詞、句和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的賞析,把握“我對母親的愧疚和懷念,以及母親對我的理解、呵護、關愛。在這次教學中,美中不足的是朗讀和賞析分開進行,還是浪費了近5分鐘的時間,造成後邊練筆展示的時間不多。

第三次,在借鑑前面兩次不足的基礎上,()我上課直奔主題,將課堂按三步走的方式進行。第一就是概括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第二就是朗讀賞析,悟讀品味,交流;第三就是寫法運用,由課上到課外,練筆交流訓練。本節課效果還算不錯。

縱觀三次教學,我夫每次都指導了學生的朗讀,在正確、流暢的基礎上,我圈定了描寫母愛偉大的幾個段落,要他們反覆誦讀。先進入母親角色,體會對殘疾兒子的濃濃愛意;再轉入兒子身份,感受在失去母親後的深深懺悔。最後,我選定了幾個朗讀好的學生,進行當堂表演,力求讀出人物的語調、感情,並結合“父母為我做了什麼”、“我為父母做了什麼”和“誰付出的更多、卻得到的更少”三個話題,進行思考討論。在討論中,我感覺是學生體會到了,也一定有所感悟,但出於害羞、不善於在師生面前説這類“肉麻”的話等原因,都緘口不語,若有所思。所以,我讓學生寫成媽媽關愛自己的片段,在文字中盡情地表達,學生都有較好的表現。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3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

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的潛力外。還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採用多種方式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説的時候要着重抓住“我”和“母親”的情緒做比較:“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砸東西,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母親”不但不責怪“我”,反而等“我”情緒恢復平靜後撫慰“我”,還説要帶”我“去北海看菊花。經過比較,學生懂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也更體現出“我”對“母親”深深的愧疚、熱愛、懷念之情。

學生説感受:“‘我’暴怒時.‘母親’卻偷偷的'躲在一旁流淚,使我想到我平時也是那樣對待我的媽媽的,從今以後,我必須要好好愛自己的親人.不能等失去了他們後才去悔恨”;“當‘我’答應‘母親’去公園看菊花時,她卻突然暈倒送去醫院,從此與‘我’訣別,臨終時都沒能和‘我’説上一句話。體現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同時也表達‘我’對‘母親’的愧疚、懷念之情”渲染氣氛,創設情景。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我説:“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説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説,真情流露。最後一個舉手的是平時很少發言的男生,我們都明白他父親去年才去世。此時全班同學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給他投去温和和鼓勵的眼神,他站起來沉默了約5秒鐘後才説:“媽媽!我來看你了,是妹妹推着我來的。又是一個深秋,我帶來了你喜愛的菊花,我最後明白你堅決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原因了,但晚了,還沒出門,你就暈到被送去醫院,我沒想到你的病已經變成這樣,誰明白這一去竟是訣別,連你臨終的話語我也沒能親自聽到,媽媽,可我清楚你要對我説什麼,你是要告訴我要像菊花那樣堅強的活着,好好的帶着妹妹活着。”説到這,他已泣不成聲“我也想對我死去的爸爸説: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媽媽也會堅強的活着的。”同學們聽到這已經是淚流滿面。我也被深深的打動了。

本文情感深摯,輔導學生用心的讀,用情地讀,就會被“母親”對“我”的愛所深深的打動,你會跟着“我”一齊痛,一齊哭,一齊懷念,一齊在愛的支持下,堅強地應對人生。

作者透過一些細小的情節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從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鐵生苦難的一生,“沒有經過苦難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嗎?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生是幸運還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經歷過大苦大難的人所體味到的人生況味和所獲得的人生價值”這是宋秋雁在《走過苦難——記我無比敬仰的作家史鐵生》一文中的節選。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貫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鐵生在《合歡樹》一文寫道:“我坐在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喚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喚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穿過。”讀着這些蒼涼的文字,感受到他經歷的磨難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那樣凝重悲壯的文字來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落的熱流!

透過對《秋天的懷念》的閲讀,讓學生受到了偉大母愛的薰陶感染,理解了一次“愛”的教育;還提高了學生的自讀潛力。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4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初拿課本,讀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文章開頭便是一句“雙腿癱瘓以後”,傷感的氣息油然而生。就像人剛剛邁出門檻竟發現屋外已是烏雲密佈。僅此一句,定了文章低沉憂傷的調子。雙腿癱瘓,經歷如此悲慘的事情,脾氣變得暴躁無常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樣的痛苦並不是由作者一個人在承受。有一雙慈愛的眼睛始終在注視着他。母親自己重病纏身卻隱瞞病情無微不至的照顧癱瘓的兒子,用深深的愛温暖兒子絕望的心,用深深的囑託幫兒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字裏行間凝結着深沉的情感,就連一個小小的字眼兒都能觸動我們脆弱的神經。相信沒有人不會被這篇文章所打動。

但是就是這樣一篇好的文章是否能在課堂中生輝,我始終對自己沒信心,講這一課是小心翼翼的。課的開始,我出示了幾首歌頌母親的短詩,朗誦出來,簡短親切的句子似乎抓住了學生的心,教室裏越來越安靜。關於母愛的文章學生讀的不少了,我們不久前也品讀了一篇《孝心無價》,我想不出來再新鮮的導語了,不論説什麼,學生一定會説:“又是母愛!”好文章怎容這樣褻瀆,母愛怎容這樣褻瀆?我便找來這幾首小詩,巧妙地導入,卻有了特別的效果。

討論中心話題時時間控制的不是特別好,有點着急了,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時間來討論,讓討論更充分些,這樣才能深刻體會一顆拳拳愛子之心。

但有一個地方我感覺到學生情有所動。在講到“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説:咱們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一句時,我提問:母親説的這句話有什麼深意嗎? “想一想當時母親什麼情況?在讀讀這一句,想想有什麼隱含的深意嗎?”學生眼睛裏有了閃亮,有舉手的:“母親自己身患重病,卻來鼓勵兒子。”“那他們娘倆兒能在一塊兒好好活下去嗎?”“不能。”“那前面的忍住哭聲,除了看到兒子痛哭而感到痛苦時,母親內心還有什麼痛苦呢?”“母親已患絕症,生命沒有多少時間了,不能陪伴孩子們生活下去了。”課堂出現了短暫的沉默,都在為母親而悲傷,理解了,感動了,再去讀,感受就不一樣了。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深刻。通過引導,學生説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説完的話,但是因為前面體會的不夠深刻,所以這部分的感受不是很強烈。提問:“我為什麼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麼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繫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説:“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説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説得太好了,説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媽媽的話後已是淚流滿面,哽咽難語,百感交集,裏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體會到了再來讀就能讀出感情了。之後理解文章題目就水到渠成了。

前面聽課時很多老師都用了“地震中媽媽手機留言”的故事,真的,不是落入俗套,這個故事太感人了,又是去年地震中發生的真實事情。今天拿來讓學生重温,我看到了他們眼裏閃出的淚光。舒緩動聽的音樂聲中再去體會,相信學生會有更深的感悟。

這是一節隨堂課,當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繼續向前輩請教,努力學習,提高自己,希望可以早日自我完善!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5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的經典散文之一。去年因為比賽,一節課上完頗感粗糙,因為其中很多細節值得細細品味。無論是自己生活態度的轉變,還是母親的為難,母親的默默付出。一切的節點都在母親去世的那一瞬間爆發。

對生命,對於生活,對於未來……因為自己的感悟,作者開始了思考。這篇文章放在七年級的一開始,的確沉重了些。但是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説,是一篇無論是閲讀能力還是寫作範文都是極佳的範本。

查閲了很多教案,看了很多教學設計與實錄,轉過頭來還是覺得《教參》上,於永正老師的那堂課最精彩。因為整堂課渾然一體,在師生交流中把一個個問題輕鬆就化解了。而且我很推崇於老師在上課時那種談話的節奏,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讀一讀,品一品,再議一議。這些看似輕鬆的.過渡,卻最見功力。

上完課後,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很多可講的東西,都講,或讓孩子自己講,七嘴八舌,孩子能否真正掌握?還有,現在市面上,網絡上,那麼多文章解析,我們是不是把每個問題解答了就完整了?我們是不是備課就是設計一個個問題就ok了?

我想現在的語文課堂如果單單由一張張幻燈片呈現,一個個問題拋出,這不能稱之為有語文味的課堂。有些答案真得不重要,孩子站起來拿着教參,回答地比我的備課筆記還準確。那麼語文課堂的價值何在?學生知道答案,未必能理解。學生能回答未必這能有切身感受。語文課堂,在過程上要多下點功夫,對於結果答案,並不一定要追求“英雄所見略同”。

任何一篇散文都離不開讀,朗讀、默讀、分角色讀,某句話單獨拿出來讀。這一課,我覺得至少要三讀,第一讀,全文讀,因為文章短,整體讀便於感知文章的整體,讓學生腦海中能感知文章的層次。第二讀,可以選擇其中重點段落,我在上課時,重點抓住文章的兩處母子對話。分角色讀最好,讀完之後,可以體會一下兩個場景的不同狀態。兩場,母親的話語中都帶着央求的語氣,可兒子的語氣,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明顯的變化。第一場比較激動急躁,而第二場則顯得平緩温和,而且學生在讀的時候,感覺到,第二場更像是家庭生活化的交談。第三讀,讀最後一段,黃色的菊花,白色的菊花,紫紅色的菊花。層層遞進,語氣漸重,學生不自覺會將音量抬高,尤其到“爛漫”這個詞時,整個誦讀到達頂峯。

在讀的過程中,抓語速、語氣、重音、關鍵詞、標點。這幾個都是用讀才能體會到。學生會讀,會品了,才能真正瞭解。什麼叫“對生活重燃信心”,什麼叫“好好兒活”,什麼叫“偉大的母愛”。

概念化的詞語總是寬泛而不可捉摸,做閲讀題可以,但未必理解。真正讀進去,教師已不需要多講,學生自然明白。學生也不會再迷信文章全解,而着眼於如何閲讀來讀通文字,讀懂文字,不是去找那個答案,而是享受這個慢慢讀,慢慢品的過程。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6

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採用多種方式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説的時候要着重抓住“我”和“母親”的情緒做對比:“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砸東西,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母親”不但不責怪“我”,反而等“我”情緒恢復平靜後撫慰“我”,還説要帶“我”去北海看菊花。經過對比,學生懂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也更體現出 “我”對“母親”深深的愧疚、熱愛、懷念之情。

學生説感受:“‘我’暴怒時。‘母親’卻偷偷的躲在一旁流淚,使我想到我平時也是那樣對待我的媽媽的,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好好愛自己的親人。不能等失去了他們後才去悔恨”;“當‘我’答應‘母親’去公園看菊花時,她卻突然暈倒送去醫院,從此與‘我’訣別,臨終時都沒能和‘我’説上一句話。體現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同時也表達‘我’對‘母親’的愧疚、懷念之情” 渲染氣氛,創設情景。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我説:“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説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説,真情流露。最後一個舉手的是平時很少發言的男生,我們都知道他父親去年才去世。此時全班同學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給他投去温和和鼓勵的眼神,他站起來沉默了約5秒鐘後才説:“媽媽!我來看你了,是妹妹推着我來的。又是一個深秋,我帶來了你喜愛的菊花,我終於明白你堅決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原因了,但晚了,還沒出門,你就暈到被送去醫院,我沒想到你的病已經變成這樣,誰知道這一去竟是訣別,連你臨終的話語我也沒能親自聽到,媽媽,可我清楚你要對我説什麼,你是要告訴我要像菊花那樣堅強的活着,好好的帶着妹妹活着……”説到這,他已泣不成聲“我也想對我死去的爸爸説: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媽媽也會堅強的活着的……”同學們聽到這已經是淚流滿面。我也被深深的打動了。

本文情感深摯,輔導學生用心的讀,用情地讀,就會被“母親”對“我”的愛所深深的打動,你會跟着“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懷念,一起在愛的支持下,堅強地 面對人生。

作者透過一些細小的`情節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從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鐵生苦難的一生,“沒有經過苦難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嗎?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生是幸運還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經歷過大苦大難的人所體味到的人生況味和所獲得的人生價值”這是宋秋雁在《走過苦難-----記我無比敬仰的作家史鐵生》一文中的節選。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貫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鐵生在《合歡樹》一文寫道:“我坐在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喚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喚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穿過。”讀着這些蒼涼的文字,感受到他經歷的磨難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那樣凝重悲壯的文字來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落的熱流!

通過對《秋天的懷念》的閲讀,讓學生受到了偉大母愛的薰陶感染,接受了一次“愛”的教育;還提高了學生的自讀能力。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7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七年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就這節課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小組合作互幫互學。

教學中,我引導同學們深入的體會文中的細節描寫,體驗母愛。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母親是怎樣關心照顧我的,找出描寫母親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細細品味。”圍繞這個問題,同學們小組合作進行學習,互相交流,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也積極參與討論交流。人人都有體會,人人都有收穫,人人都有發展,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困,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高了。課文重點,難點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得以突破。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生生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二、抓重點詞深入感悟

在教學中我把主題由“母愛”昇華為“好好兒活”。為了體味母親的這句“好好活!”,我引導學生反覆吟讀。交流“句中有這麼一個字,‘撲”這一個問題,一下子打開了孩子的心窗。使學生感悟到母親對兒子的心疼,對兒子的愛憐,對兒子的無奈。這時,孩子們再用心讀這句話時感受已比剛才深了不少。講到母親忍住的病痛。孩子們聯繫着課文描述母親整宿睡不着覺的句子,母親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母親的心中充滿了——愛!老師不僅僅讓學生體會毫不張揚的母愛之偉大,而是更多感受母親用自身的行動來詮釋“好好兒活”的真諦。課文的結尾,我出示了作者《病隙碎筆》中的一段話,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好好活兒”的含義:活着就是幸運的,活着要懂得滿足。

 三、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讀出感情”是語文課堂經常聽到的.,怎樣讀才是“讀出感情”?今天我作了一個示範,我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後感悟後,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讀一讀,讓學生把自己的個性體驗與文本朗讀很好的結合起來,讀出了思考,讀出了文章的韻味,也讀出了自己的韻味。如教學含有“悄悄地”這一詞的句子時,我抓住了“悄悄地”這一詞,大家都知道三個“悄悄地”,充分體現了慈母的一片愛心,體現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學生從“悄悄地”體會母親的心,再把體會到的情感放

進語言中讀出來。還有“央求”一詞,我讓學生通過對這個詞的體會去感悟上下文。然後再把這種情感從語言中讀出來。

本課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小組合作需要更熟練更有序。

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同學們在交流時只把自己的體會讀一遍,不會及時給對方評價,同時對自己的體會進行補充,交流時不會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形式大於內容。今後應在這些方面多訓練,讓小組合作真正成為學生們自主交流的舞台。

二、要更多關注學困生。

教學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忽略了那些發言不積極,聲音不夠響亮的學生,缺少了足夠的耐心。這樣一來,課堂成了優秀學生展示的舞台。今後課堂上應多給學困生機會,多多鼓勵他們,讓學困生多展示自己。讓我們的課堂人人都有話説,人人都有體會,人人都有收穫。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改掉不足,讓自己的課堂更加精彩,更有魅力!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8

《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在初讀這篇課文時,就讓我潸然淚下,我也是母親,我能體會當母親面對這殘酷的事實,心裏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運是如何的曲折,還是要勇敢的面對生活,堅強的往前走,我也願向文中的母親一樣永遠做一位堅強的母親,無私無悔為孩子付出,同時也通過學文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辛勞,體會文中母親的偉大與無私。因此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

一、查閲資料,瞭解背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但飽含深情。故在教這篇課文時,我思考了很久,如果把着重點放在分析人物上,我想會不夠真實,而沒有真實感,學生也無法體會這樣的情感,因此,我在課前先讓他們對史鐵生有一個瞭解以及和他的母親的經歷有一個較為詳細的瞭解。這時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的時候就很安靜,我想他們能有感情地閲讀,説明他們看懂了別人的苦難。

情感鋪墊之後,我繼續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帶着深厚地情感讀了這篇課文,讀得潸然淚下,非常的動懷,這時課堂上,學生聽得很專注。在讀文評價中,一個學生也説道,老師讀得很好,我感動了。第一節課,在我營造的這樣的課堂氣氛之中,我和學生開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讀。因此這一節課學生了解了課文的大概,解決了生字,也有了往下學的興趣。

二、品讀感悟,溝通情感,深化理解,昇華情感

第二節課,我着重請學生談談感受,這時我就把課堂交給學生們了,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

1、讓學生暢所欲言

開始讀文時,讓學生邊讀邊劃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並要小組間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彙報:有的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説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裏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

有的同學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裏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説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卻還是不告訴兒女,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着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偉大的愛。在此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説出來。

2、讓學生各抒已見

有的學生覺得剛才同學説的他還有更深入的內容需要袒露的同學,我就給予他們以補充説,如:第四自然段中,當“我”答應了母親去看花後,母親的情感變化“喜出望外—高興—絮絮叼叼—敏感”把母親的那種深沉而無私的愛再一次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如:有的學生説自己也很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寫了後來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開得爛漫,作者寫菊花這種能在寒風中開放的花,就説明菊花能戰勝惡劣環境,依然開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樣,與生活中的困難鬥爭,勇敢活下去。

3、發掘學生獨特見解

這針對成績較好的學生,讓他們對同學的看法有不同體會的可以説説自己的見解,説出來,可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如: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位學生説,在媽媽離開後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本文重點寫幾件事,為什麼着重筆墨來寫菊花呢?是因為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他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同時也是作者對把母親濃濃的思念之情寄於潑潑灑灑、爛漫開放的菊花這中。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學生能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正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託的感情,故也以此命題。

4、帶動後進生

就是要讓沒有發言的學生,對學文過程中你比較贊同或欣賞的説法,做有選擇性的重説,旨在輔助差生。學生的差異是存在的,對於閲讀不夠深入的學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歡句、段。但卻説不清自己喜歡的原因,沒有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當他或她聽到同學所説之後,再來用語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這種差異就會日趨減少。

通過兩課時的教學,我發現,整個教學過程非常流暢,學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調動,課後再寫一封給父母的信,並要求他們寫完後拿給父母看。通過第二天的作業與家長的反饋看,很多同學都體會到了父母的勞累,也與父母作了次難得的交流。

本篇課文的教學也許沒有精雕細琢,但學生投入了真情實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聯繫實際體會到了父母的勞累,所以説學習本課還是很真實有效地。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9

在本課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在新授課上好後,我要學生畫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並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及語言的描寫,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然後讓學生各抒己見,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有學生説母親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體現了母親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着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可以説出來。最後,讓學生透過母親為兒子所做的小時進行討論:課文中的母親是怎樣的人?以此來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本堂課教學,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堂上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閲讀地位,調動了學生自己自由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學生的閲讀積極性較高。但是,從課的完整性上看,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題旨分析略顯不足,由於時間關係,在課堂上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生與生之間的對話還不夠,還有待於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有所提高。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0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七年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秋天的懷念》課後反思。

下面就這節課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和發展

以情入境,體驗母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 “文中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動?”為交流的主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自由地説、補充説、選擇説、異樣説。學生人人都説,人人都有體會,人人都有收穫,人人都有發展,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困,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高了。課文重點,難點在學生説的過程得以突破。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二、抓準關鍵字詞感悟文章的主題

在教學中教師把主題由“母愛”昇華為“好好兒活”。 為了體味母親的這句“好好活!”,老師引導學生反覆吟讀。交流“句中有這麼一個字,‘撲”這一個問題,一下子打開了孩子的心窗。使學生感悟到,母親對兒子的.心疼,對兒子的愛憐,對兒子的無奈。這時,孩子們再用心讀這句話時感受已比剛才深了不少。講到母親忍住的病痛。孩子們聯繫着課文描述母親整宿睡不着覺的句子,母親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母親的心中充滿了——愛!老師不僅僅讓學生體會毫不張揚的母愛之偉大,而是更多感受母親用自身的行動來詮釋“好好兒活”的真諦。

三、以讀為主,讀中感悟,讀的精彩,悟的透徹

“讀出感情”是語文課堂經常聽到的,怎樣讀才是“讀出感情”?今天我作了一個示範,我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後感悟後,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讀一讀,讓學生把自己的個性體驗與文本朗讀很好的結合起來,讀出了思考,讀出了文章的韻味,也讀出了自己的韻味。如教學含有“悄悄地”這一詞的句子時,我抓住了“悄悄地”這一詞,大家都知道三個“悄悄地”,充分體現了慈母的一片愛心,體現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學生從“悄悄地”體會母親的心,再把體會到的情感放進語言中讀出來。還有“央求”一詞,我讓學生通過對這個詞的體會去感悟上下文。然後再把這種情感從語言中讀出來。

本課的教學讓我充分認識到,課堂上應讓學生人人都有話説,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穫。應改變了以往那種以教為主, 以學為輔的陳舊形式,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本課教學同學們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文章的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地説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1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從網上觀看了竇桂梅老師將這節課的視頻,我被竇老師這種語文課堂所感染,在她的課堂上,孩子們受着愛的教育,用自己的感情朗讀着,孩子們就是在與文本對話。我認真的聽着,認真的記着,我想讓我的課堂也能有這種效果,所以,在整理好教案後,我上了這節課,我帶着自己的感情上了這節課。反思執教的過程,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瞭解背景,走近作者,體會內心。

課前,我佈置學生從書籍、網絡中,瞭解史鐵生的相關資料。上課伊始,我讓學生交流史鐵生的有關資料,當學生得知作者癱瘓才21歲時,我馬上讓學生揣測一下:當一個人的花樣年華都要在輪椅上度過時,會產生什麼想法呢?孩子們馬上體會到作者有死的念頭不足為奇。言語中,孩子們流露出對作者的惋惜與同情。從而為下文感受母愛埋下了情感鋪墊。

二、走進文本,感受母愛。

《秋天的懷念》一文主要是通過對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的細緻描寫來刻畫形象的。於是,教學本文時,我就從這些細微處入手,引導學生體會“撲”“抓”“忍”動作背後母親的心情,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對作者那種深沉的愛。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興”“敏感”等詞語,讓學生反覆品讀,分析母親心情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到母愛是小心翼翼,母愛是善解人意,母愛是一種擔心,母愛是一種堅持,母愛是一種力量……於是學生終於明白,原來母愛就是平凡中的偉大。在課上,我學竇老師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感情送進去,再讀,通過多次朗讀,孩子們也融進了文本,感情也自然流露。

三、走出文本,學會感恩。

本文的情感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的無私和偉大,從而激發他們感恩之心。課文的結尾我安排了這樣一個説話的環節,讓學生以《媽媽,我想對您説》為題,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在學生們一字一句的傾訴中,課文的情感目標得到了深化。

我知道,我自己的教學水平還不夠高,駕馭課堂的能力遠沒有名師那樣好,但我在努力,也許我永遠不會成為名師,但我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認真琢磨,用心去教。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2

學校組織了“青藍相接”師徒結對子的教研活動,我很幸運成為了張麗豔主任的徒弟,通過這次講課活動,我真的是有許多思考,有遺憾,有糾結,更多的是我重新審視了自己。

這節課,我前後共修改了至少五次,一次次修改,一次次推翻,好幾個不眠之夜,好幾次差點放棄。我真的很想説説我的真實感受和內心觸動。

一、定準目標,設計合理教學設計的第一步就是定準目標,我第一次試講把課型定在了“讀寫聯動”上,因此,我把“學習人物細節描寫以及運用”作為了教學目標,在教學環節上也是以此為依據,經過了我自認為精心的設計後,上了第一次試講。

教學過程中,並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説裏,學生的思考角度對於我的教學思路並不是很契合,問題的提出也有問題,指向性不明確,學生們不知道該回答什麼,如何回答,教學過程異常艱難,整節課下來,部分學生的收穫不大,也沒有寫的時間,只能留在了課下,一節不成功的“讀寫聯動課”在諸多遺憾中結束了。但是我的思考並沒有結束。

經過一番思考,我覺得目標定準,設計合理才能出現高效課堂。

二、充分備課,預設全面,才能在課上有的放矢。

經過了張主任和多名老師的一番指導,我對設計進行了修改,差不多等於重新備課。我把課文會背,把重點語句逐一畫下來,自己慢慢體會含義。挖掘文本背後的情感,我發現,這是一篇飽含深情於每句每字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語言,卻又最真摯的情感。我決定從情感出發,設計了中心問題“你從那些語句中感受到了母親什麼樣的情感”。於是開始了第二輪次的試講。

走上講台,似乎信心增加了許多,這次除了張主任和同組姐妹之外,趙主任也來聽課。課上同學們能感受到母親的一言一行都是對作者的愛,關鍵詞語找的很準,體會也比較深刻,可是我發現只有十幾個人再參與課堂,其他同學仍然沒有跟着課堂思考,還是遊離在課堂之外,這又是不夠成功的一節課,下課了,該講的都講了,但是學生會了多少,不是很多。

我這次真的.陷入了困境。趙主任和張主任提出,是不是要重新定為教學目標?我們討論了很久,最後決定把課型定在“以文帶文”上,把目標修改為“抓住關鍵語句體會母親和作者的情感上”,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備課。

三、入情入境,專心教學,是靈動的課堂

第三次講課開始了,有了前兩次的積澱和思考,我終於更加有信心了。走上講台,我沒有拿課本,因為課本在我心中。我知道每一句話在哪裏,每一句話飽含哪些深情,我和你知道如何去跟學生交流。課上學生凝神沉思,動情動心表達準確。

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學生們神了體會到母親所做的一切都是再包容、理解、尊重我,

她愛“我”是那樣深沉而偉大。孩子們想到了自己的母親,能感覺到母愛到底是什麼?我覺得這是孩子們用自己獨特的體會走進了文本,走進了書中人物的內心,也走進了課堂。

三輪磨課,幾次備課,多次推翻,的確是很痛苦,但是正所謂“沒有蜕變的痛苦哪有成蝶的喜悦”,感謝這次活動讓我成長,感謝領導和同伴的幫助,有了這次成長,相信我會飛得更高,更遠!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3

《秋天的懷念》前年講過一次,感覺沒有透。今年又講了一次。感覺在“入”和“出”上進了一步。

史鐵生經歷獨特,偏於內省。他的文章情感飽滿,意藴深厚。他是我沉浸最多的當代作家。

《我與地壇》地壇於史鐵生,是重生的子宮,是涅槃的丹爐。是一切的一,是一的一切。

《務虛筆記》多條心路縱橫交錯,相似起點引出不同放射線,演繹錯綜複雜的悲歡離合。

《病隙碎筆》裏有殘缺,有救贖,有信仰,有慾望,是真實的心魂在流動,在掙扎,在尋求,直到永恆。

史鐵生之所以為史鐵生,疾病和母親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這兩點在《秋天的懷念》中都包含了。

兒子癱瘓後,暴怒無常,陷於絕望;母親憂病交加,隱忍堅韌。母親借“看花”引發兒子生存的慾望和活下去的動力。

字裏行間,是生與死的交匯,是愛與痛的交織,是悔與悟的交替,是迷與醒的交輝。

然而無論自己對文章的`領悟深到何處,永遠不要忘了自己面對的是十幾歲的少年。

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是文字,怎樣引導他們從文字走到形象,從形象悟到意藴,如何做到深入,淺出,那就需要搭橋鋪路。直觀景物,聲音渲染是不錯的兩座橋。

朗讀聲音傳情,穿插恰當的音樂渲染氣氛,學生反覆誦讀,讀出語氣和表情,設身處地進入當時的情境。老師講課時聲音的高低快慢起伏都可以成為傳情達意的橋樑。

“菊花”是本文的主要意象。五彩繽紛,潑潑灑灑,大片大片,爛漫開放的菊花,這樣的圖景,不用引導,孩子們自然聯想到“生命”、“活力”、“旺盛的生命力”、“希望”之類的詞語。

也自然領會到母親反覆請求兒子去看花,是為了激發兒子的生存意志,好好活下去……

母親愛花。讀到“白色的花高潔,黃色的花淡雅,紫紅色的花熱烈深沉”一句,看着眼前的各色菊花,花和人在此合一。

那高潔的白菊不就是母親那高潔的心性,那淡雅的黃菊不就是母親淡雅的氣質,那紫紅色的菊花不就是母親的愛盛放的熱烈深沉……

文中多處語言細節值得品味。舉其二:一“忍”,二“擋”。

“忍”:母親忍住的不僅是眼淚,還有對兒子的擔憂,以及自己的病入膏肓。她把一切苦忍住,默默承擔命運的重負。

説出的是“要好好活……”

“擋”:母親以病弱之軀,擋住的不僅是飄落的黃葉,還有“我”那紛亂的思緒和躁動的情緒。

“擋”住的是陰霾,撒下的是陽光。

對一個個詞語慢慢體會,如同浸入湖水,感受,融合。

從文字到形象,從形象到情感,從情感到感悟,從感悟到意藴,一層層,從水面往下,再往下,一直到湖底,讓學生在詞語的湖水中沉浸。

如此沉浸後,一步步上升,浮出湖面,來到岸邊,帶着沉浸的感受俯瞰,從入到出。

如此,入得深,出得淨。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4

課堂上,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我在上《秋天的懷念》這課時設計了幾種説話的方式:

(一)自由説

對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説自己最喜歡之處。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説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裏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裏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説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着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説出來吧。

(二)補充説

對同學的看法有不同體會的學生可以説説自己的見解。説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如:《秋天的懷念》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説,在媽媽離開後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也是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在我翻閲的許多教學用書中都沒有提到這一點。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託的感情吧!

(三)選擇説

就是要讓沒有發言的學生,對學文過程中你比較贊同或欣賞的説法,做有選擇性的重説,旨在輔助差生。學生的差異是存在的,對於閲讀不夠深入的學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歡句,段。但卻説不清自己喜歡的原因,沒有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當他或她聽到同學所説之後,再來用語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

讓學生人人都説,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穫。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説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5

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後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絕症的母親細緻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從網上觀看了有關這節課的視頻,我帶着自己的感情上了這節課。 本來主要通過對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的細緻描寫來刻畫形象的`。在教學本文時,我就從這些細緻入手,讓學生明白原來母愛就是平凡中的偉大。 我知道自己的教學水平還有待提高,我不會對自己放鬆要求。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認真琢磨,用心去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