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11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

教學片段】

師:我們認識了米和釐米,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或1釐米?

生舉例。

師請上一位同學:估計一下,他的身高大約是多少?

生估計。

師:身高是指一個人身體的高度。人的腰一週的長度叫腰圍(師示範)。同學們再猜猜看,他的腰圍大約是多少?

學生估計的結果很多:1米多、2米多、50多釐米、20多釐米、……

師:怎樣才能知道哪個估計的結果更接近實際腰圍?

生:量一量就可以了。

師:請每小組選出一位同學做模特,其餘同學先估計他的腰圍,再想一想用什麼辦法能量出腰圍,並量一量。

生小組活動並彙報:

生1:我們是用軟尺量的。

生2:我們是用三角尺量的。量出腰的前面和左面,前後相等,左右也相等。把前後左右相加就可以了。

生3:我們沒有軟尺,就先用一根細繩繞他的腰一圈,量量繩長就得到他的腰圍了。

生4:我們是用“拃”來拃的。(學生示範)。我“拃”他的腰是四拃,我同桌“拃”他的腰是三拃多。

……

【賞析】細細玩味這節課的課尾,的確有許多精妙之處給我們留下太多的思考。

首先,這位教師拋棄常用的課堂收尾方法:“同學們,請大家互相説説,本節課你又學到了什麼知識?是通過什麼樣的方法學到的?”而是讓學生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或1釐米?”將學生的視野由課堂移向生活,注重知識的實用性,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價值。這樣的處理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相聯,使學生認識到知識就在生活的周圍。同時幫助學生樹立知識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意識。

其次,緊緊抓住知識的有效生髮點,創設估計測量腰圍的情境,巧妙引導,將學生思維再次推向高潮。先是估計身高,這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下是不難解決的。但由估計身高轉而估計腰圍,由直變曲,對學生而言,的確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學生的估計結果相差很大,這正是教學的有效生長點。教師因勢利導,適時組織有效的小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估計與實際的差距,留給了學生很大的活動與探索空間。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再次進入高潮,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測量腰圍的方法。伴隨積極思維的活動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表面的熱鬧很難有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最後,生成源自預設,精彩來自匠心。這節課的結尾竟能精彩迭出,特別是最後一個環節,學生通過活動,在合作中提出了多樣化的測量腰圍的方法,是執教者課前很難預料的。用軟尺量和用繩繞屬常規思維,而用三角尺和用拃拃,就屬於創新思維了。學生的確是有富有創造性的,這些方法極具個性化和生活化,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由此看來,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其實就那麼簡單,只要我們為學生提供活動的舞台和發展的空間,學生一定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和意外!文 章

《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2

《認識釐米》是二年級數學第一單元的第一節課,這節課的內容挺多,要讓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釐米,形成1釐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學會用尺量1釐米的長度。上課時首先讓學生體會測量長度必須要有長度單位,同時瞭解到很久以前人們用身體的某部分作為長度單位,但是由於各人的差別,量的結果也會不同,讓學生明白測量單位不統一,測得的結果自然不一致,從而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後來人們發明了測量長度單位的工具,尺子的長度單位是統一的,釐米就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通過觀察、比畫、比較、測量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用釐米度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通過具體方法的知道,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學生在學習釐米這個概念的時候並不困難,但是要加強他們的感性認識,要讓他們自己比劃1釐米是多長,找出生活中1釐米的物體。在判斷一個物體是幾釐米的時候,如果圖示是從“0”刻度線開始,學生能夠準確判斷,但如果不是從“0”刻度線開始,就產生了比較多的錯誤:第一個錯誤是直接寫右邊對準的刻度線,第二個錯誤是多數了1釐米,究其原因在於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幾釐米的含義,是要從“0”刻度線開始到幾釐米的長度,0是物體起始點,學生也沒有透徹理解1釐米的含義,是從一條長刻度線到相鄰的一條長刻度線之間的一段,而不是數刻度線。

《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3

《長度單位》是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內容,也是在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儘管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經驗和基礎,但由於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針對二年級孩子的認知能力來説,稍難了一些。

在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1釐米和1米、用釐米測量線段和較短的物體的學習中並不感到困難,但是讓其選擇合適的單位時,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確的選擇,這於學生的理解能力與生活經驗的積累有一定的關係。長度單位的選擇需要孩子在親身經歷中有所經驗積累。針對孩子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安排了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更自然、更主動地進行交流合作,互幫互助,共同發展提高。注重學生個體參與的過程性與實效性,讓學生全程參與,有效參與,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發展,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

例如:認識長度單位“釐米”時,讓每個學生用手比一比,動手畫一畫,量一量,用腦想一想,估一估,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的始終。如先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釐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寬度、大門牙、眼睛、田字格、開關按鈕等等,這對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後用手勢比劃出1釐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在這一基礎,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釐米的長度概念。

然後應用釐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採取其它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數。通過對比,讓孩子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速。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上冊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儘管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經驗和基礎,但由於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涉及數、數數、空間觀念的形成和實踐技能等,針對二年級的小朋友的認知能力來説,也可以説難點了。

知識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認識釐米,用釐米量”這一節課的目的在於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之後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直尺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一、從實際需要出發,讓學生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慾望

教學時,我創設了“我想給同學們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須知道桌子的長和寬,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實際中測量長度的必要性,然後讓學生自己選擇實物作測量標準去量桌子的長,結果量得的數量不一樣,由此引起認知衝突,使學生體會到,要想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從而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慾望。

二、向學生提供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

這是一節實踐性很強的活動課,當學生有了學習的願望後,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如:設計了觀察直尺,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他們通過觀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構造,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又為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打下了基礎。認識1釐米,安排了三次活動:第一次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釐米——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第二次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釐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手指的長度、牙齒、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我想對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勢比劃出1釐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釐米的長度觀念。然後應用釐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採取其它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數的方法,通過讓他們對比,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但也是可以的,我想體現方法多樣化,注重學生的自主性。

三、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後,我讓他們用直尺選擇身邊喜歡的事物進行測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開始量書本、練習本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有的量刀子等,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但無論怎樣精心設計的課,都會有問題的存在:

(1)學生觀察的能力較弱。

低年級學生觀察不全面,容易走偏。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鍛鍊學生,要正確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觀察問題,努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學生“估”的能力要加強。

估一估較短物體的長度時,比較接近實際長度,但估計較長的物體時,誤差太大。根本就不知道大致在哪個範圍。這應該和平時的生活實際有點關係,現在的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數學比較陌生,那又如何叫他估得準呢?所以數學一定要和生活緊緊聯繫起來,要讓學生在數學中經常感受到生活的味道。

《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5

這個學期,我們數學教研組,開展的説教學反思這個活動,我覺得是一次非常好的活動。前面的老師都説得很精彩,當大家都在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反思時,我的頭腦裏就在努力地搜尋以前的教學情景,我到底説哪課的反思。突然我想到了去年上二年級時,教“認識釐米和用釐米量”這堂課,給我的印象挺深,現在我就對這堂課中的一個片斷來進行反思。

這堂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堂課是先教學認識長度單位釐米,然後體驗1釐米有多長,再是教學測量的方法。

教學測量的方法時,我拿出一張事先準備好的紙條,讓學生估這張紙條長多少釐米。學生就有很多答案:什麼10釐米、9釐米、8釐米。(這部分內容,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

接着我就説:要知道這張紙條到底有多長,我們只有通過測量才能知道,老師在測量這張紙條時,同學們要注意仔細觀察老師是怎樣測量的?一會兒老師要找同學來説一下測量物體時應注意什麼?

然後我就開始測量了,邊測量時我就邊説:我們測量物體時,一般將物體平放在桌子上,為了讓同學們能看的清楚,老師把紙條貼在黑板上。現在我將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另一端對着幾釐米,物體的長度就是幾釐米。然後請一名學生上來看一下這張紙條的長度。

接着我再提問了:誰來説一下測量物體時應注意什麼?學生就説了:在測量時將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看另一端對準幾就是幾釐米。還有學生説:要把物體放平後再測量。然後我多請幾名同學來説。這樣可以使新知學生掌握得更牢固些。

隨後,讓學生拿出我事先為他們準備的一張紙條,也先讓學生估一估長多少釐米,然後再請他們用剛學到的測量本領來測量一下。學生剛動手測量,我就聽到有一個學生帶着哭腔大聲對我説:“老師,我的尺子不是新的,是我姐姐用過的,上面沒有”0“刻度,是從”3“開始的,我測量不了。

聽到後,我頓了頓又問:同學們,你們有辦法幫助他嗎?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馬上有學生就非常大方地説:用我的尺子量。我又接着説,他的尺子沒有了”0“刻度,還能量,大家來動動腦筋想一想怎麼樣量?(學生髮表了很多看法)隨後我就告訴學生:我們可以將尺子的”3“刻度對着物體的一端,再從”3“刻度往後數大格,物體佔了幾大格,物體的長度就是幾釐米,同樣可以將尺子的”6“刻度”2“刻度對着物體的一端來測量,這是另外一種測量方法。然後再做後面的練習2。測量蝗蟲跳的有多遠時是將尺子的7釐米對準一端,再數蝗蟲跳了幾大格。

這節課我在備課時並沒有注意備練習題,所以只備了一種測量方法,就是將尺子的”0“刻度對着物體的一端,物體的另一端對着幾就是幾釐米。當學生帶着哭腔告訴我他的尺子沒有”0“刻度時,我一時也不知道怎麼辦,於是就讓學生討論一下該怎樣幫助他,作為緩兵之計,我抓緊時間翻閲課本,發現測量蝗蟲跳遠的距離的練習題,於是我想到了這種測量方法,然後再讓學生討論,最後再告訴學生這也是一種測量方法,那個拿舊尺子的同學終於可以用自己的尺子量紙條的長度了,他不再因為自己是用舊尺子而自卑了,這件事給我很深的感觸。讓我體會到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 深挖教材,備好課

老師在教學前,一定要備好課,備全課,包括練習題。在這課的教學中,教科書和教師用書上雖然都沒有提到第二種測量方法,但是練習題裏卻有這樣的練習,所以我們在備課時,不應該只備教科書和老師用書,應該把教材中的練習題也認真仔細地研究一番。要不是因為那位同學拿一把舊的尺子,上面沒有”0“刻度,那麼在這節課中,我就可能只教給學生一種測量的方法。因此,我應該感謝那位同學。同時,我也想提醒我們所有老師,不要認為咱們對教材已經很熟悉了,上課前一定要備好課。

二、 要以正確的心態對待學生出現的問題

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一定要以正確的心態對待學生出現的問題。如果學生説他的尺子是舊的,上面沒有”0“刻度時,我們 有些老師可能就會訓斥學生説:誰讓你拿舊尺子,你如果買上新尺子,不就有”0“刻度了嗎?這樣,我們可能不但發現不了另外一種測量方法,也會使那位拿舊尺子的同學更加自卑,學習興趣低落,甚至會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所以我們每個老師都要以正確的心態對待學生出現的問題,不要一昧地對學生批評呵斥。這是我對這個教學片斷所想到的一些反思,説得有不妥之處,望各位多提寶貴意見。

《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6

釐米和米的認識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後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知識的基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對物體的長度、測量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對長度單位釐米和米,1釐米和 1米的實際長度,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等,缺乏明確的認識。根據以往的經驗和教訓,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重點幫助孩子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

因為釐米的單位比較小,在測量短或小的物體時常常用到釐米,課堂上我讓學生找身邊的或見過的大約1釐米長的物體,(如:橡皮的厚、拉鍊的寬、透明膠的寬等),再找教室裏適合用釐米測量的.物體,(如:課本的邊長、橡皮的長、牆磚的邊長等),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達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時,我再引導學生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會用到釐米,總結在測量長度較短的物體時我們要用到釐米。

認識長度單位米時,讓學生經歷用直尺(釐米做單位)不夠量的情況,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米。然後仿釐米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同時還要理解米與釐米的關係:1米=100釐米。在這種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捲尺親身體驗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從而理解米的感念。 讓學生真正的體驗到了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感念,從而提高了對米的認識。

為了加強學生對釐米和米的充分認識,在課下我讓學生回家以後和父母一起測量家中的物體的長度,通過整合訓練,多數的學生建立了釐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觀念,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7

本節課是在認識線段的基礎上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在上課時我注重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作為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着、組織者和合作者。對於釐米這兩個字,大部分同學都有所耳聞,所以在認識釐米這個長度單位時可以讓學生自學瞭解,再加以規範指導即可。

在認識釐米之後,要求學生通過在尺上找一找1釐米,並用手比劃1釐米的長度,在這裏我用了1釐米的.小棒加深學生對1釐米的感受,進而瞭解幾釐米的具體長。

本節課的重難點在於量和畫,在這兩部分中採取講練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加理想。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對於好奇心極強的低年級學生,以生活化的形式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探究的興趣,可以説數學來源於生活,並且應用於生活,本節課的實踐應用也能增強學生的探究創新意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另外,在教學中我們老師應該注意收放自如,一味地牽着孩子走並不能讓學生更好地發展,反而適當放手可以發現學生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創新者。

但是,在這節課裏我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説規範性和嚴謹性,尺上的每一個數字都是代表刻度,在表達時應加上刻度二字,作為數學教師,在語言表達上應該多加註意;另外,對學生的語言訓練仍需多加強。

《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8

上課前,我的心裏並沒有底,儘管這一課已是磨課數遍,但是心中仍有顧忌。因為這是自己第一次到外校接班上數學課,心想:自己的引導是否會到位;是否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我也深知孩子們的應答我根本是無法預料的,但我又特期待與孩子們的表現。

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兩次關於長度單位的直接經驗,即一年級上冊的“比長短”和上一節課的自選單位測量。學生在這樣的測量活動經驗的積累中,已經對長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觀的認識,並會用“長、短、一樣長、短一些、長得多、有幾個什麼那麼長”等等詞語來形象描述物體的長度特徵。所以本課的教學是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的。關注了學生已有的測量經驗,從學生興趣出發,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先是通過故事《阿福的新衣》的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發認知衝突:裁縫師傅用手給阿福量衣服的'長度,告訴徒弟身長三拃,徒弟認真地用自己的手量了三拃,做好了衣服。可阿福穿在身上,卻太小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進而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拃做出來的衣服大小不同,讓學生理解統一標準的必要性。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揭示1釐米——認識1釐米——製作並認識刻度尺——測量鉛筆的長——量一量(量課前“師傅和徒弟的一拃長”及“數學書的寬約幾釐米”活動引導學生認識釐米,學會測量。通過讓學生實際測量師傅和徒弟的一拃各有多長,並通過比較,再次體會建立統一標準的必要性。特別是在教學“製作刻度尺”這一操作活動時,學生們集思廣益,開拓思維,力求完美,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數學要來源於生活和現實,應用於生活和現實。我覺得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引導學生親歷數學思維的過程,學生研究的內容是現實的,採用了探究研討法,充分體現了新理念。教學中還存在着不足,如:沒能很好地引導其他同學及時準確的評價,特別是來自於同伴的評價,這樣會更有效的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9

《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這節課,讓我至今難忘,是它讓我更加清醒的認識了自己。我覺得自己很失敗。原因有:

1、時間太倉促,準備不充分,包括課件和教具。

2、對數學的新課標理解不透但這些都不是主要的,主要原因在自己。其實仔細想想,一年級已經是第二年教了,教材不應該是問題了,可恰恰是由於對教材的重難點掌握不準確,抓不住突破重難點的環節,致使課堂毫無出彩之處。 回想自己的課堂,每次集體聽課,都會出現講不完的現象。這與自己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凡事不能深入的去理解,只弄個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備教材、備學生,真正操作起來,就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從而造成課堂的不可操作性。且對知識點理解不深入,只是停留在學會的層面上,在學以致用方面有待提高。以後,要為自己創造磨課的機會,羣策羣力,尋求進步。

《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是對釐米的認識,看上去似乎很簡單,但是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完全是新的東西,如何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學到的知識很好的運用到生活中,至關重要。但經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認識了釐米,而且學習的非常投入,並自主延伸到生活中,真正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下面就此談談這節課的教學反思:

1、抓住重點,認識“1釐米”。

“釐米”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釐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在認識尺子的環節中,我設計讓學生自己尋找尺子上的祕密:cm、數字、刻度線;在認識 釐米時,不是真接告訴學生“1釐米是多長”,而是讓學生先根據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猜一猜:1釐米有多長?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也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再通過觀察直尺,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釐米。然後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釐米的長度。最後讓他們總結出:“尺子上相鄰的兩個數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釐米”的規律;並通過1釐米的小棒用手比劃出1釐米的長,並讓學生用心體會,再從自己身體和周圍物體中找1釐米的物體,進一步體驗了1釐米,這些活動都便於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形成體驗。總之在“釐米”概念的教學中,利用猜、看、找等環節,使學生在操作、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在頭腦中切實、清楚地建立起“1釐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

2、運用遷移,認識“幾釐米”。

學習了“1釐米”以後,我讓學生自己在尺子上找出和認識“幾釐米”,並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在觀察、比較、遷移過程中很自然地學會了知識。這樣設計,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更有利於學生對釐米的理解和掌握。

3、學會測量,實際應用。

認識了尺子上的“1釐米”、“幾釐米”之後,教會學生用尺子進行測量,使學生掌握了長度單位的實際應用方法,同時也理解掌握了長度單位的意義、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回想整節課,在教學中我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還是不夠細,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體會,同時,教學語言也欠豐富,不太符合兒童口吻,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彌補這些不足之處,不斷的充實和完善自我。

《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1

今天有幸來到北京路國小執教了青島版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阿福的新衣》第一課時釐米的認識,通過這次活動,讓我感受頗深,也備受鼓勵,從中有了很多的體會與反思。

在本節課中,我運用動畫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用到了各種鼓勵的小標誌,調到了孩子學習的慾望,一節課下來孩子們有了收穫,我也感受到了教的快樂,感謝北京路國小和琴島教師成長工作室以及我們辦事處的領導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學習的平台,讓我們在交流互動中,再一次昇華了對教育的理解,對教學的研究。

現在我將上課時的體會做如下反思:

一、 動畫導入,激發興趣

把課本中的情境圖做成動畫的形式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使學生更樂於欣賞,從而引發對學習的樂趣,繼而分析動畫“這是怎麼回事?”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讓他麼明白統一單位長度的必要性,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 動手實踐,認識釐米

這是一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了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先讓他們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感受認識一釐米,在此基礎上又認識了2釐米、3釐米等等其他的幾釐米長,為孩子的估測能力打下了基礎。

三、 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現在教學講究合作,在課堂中我多次培養了孩子的這種合作意識,例如:把你的發現説給同桌聽一聽,把想法和周圍的夥伴交流一下等等,讓孩子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認識,從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這更有利於知識的傳授。

但是因為個人能力有限,在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這也為本次教學留下了不少的遺憾,真誠感謝北京路國小的老師和領導為我提出的寶貴意見,有了大家的指點,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再接再厲多加改進,爭取更大的進步。

我將上課時的一些不足之處也做了如下的總結:

一、 語言方面

數學課講究的就是精煉,但是我的課堂語言還不夠專業,聲音語調也未能做到抑揚頓挫,到最後甚至語氣還出現了急躁,所以我還需要進一步錘鍊自己的語言,找準低年級孩子的特點,讓語言更具調動性。

二、 課堂生成

這主要體現在學習測量方法這個環節的處理上,也是本節課最有遺憾的地方,未能利用好課堂的生成資源,沒有讓教學在孩子的發現下自然順暢的進行,比如:學習測量時一個學生未能理解為什麼是5釐米,我也對他進行了相應的提問,但是追問的不夠,使得他的理解不深刻,而只是強硬的被動接受了結果。能不能抓好孩子的問題,這是對我課堂組織能力的`一個考驗,有了這次的經驗,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多向名師學習,多聽取意見,多注意自己的日常教學,不能讓平日的壞習慣成為制約我發展的永久缺點。

三、 教學組織

整個課堂的組織不夠緊湊,環節的銜接不能做到順暢自然,導致我計劃的拓展延伸練習未能呈現,使得孩子的學習只能停留在基礎的認識階段,沒有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延伸。

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對自己的教學有了新的思考和審視,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更讓我體會到了來自心底的感動,伴隨在我整個的教師生涯中,期待有更多這樣交流學習的機會。

《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2

學生對於釐米的的概念應該比較熟悉,如常見的學生尺,三角板等都帶有釐米刻度,學生也用尺子量過簡單的圖形的長度。所以剛開始學習釐米的認識看起來並不難。而對於米的認識就有一定的困難,米雖然是基本的長度單位,但是學生接觸的比較少,缺乏這方面的以驗,儘管在課堂上我找了專門的米尺讓學生反覆認識,比一比,試一試 ,量一量,説一説等,瞭解一些簡單的知識如:

1米=()釐米,500釐 米=()米等還行,

遇到稍複雜的單位如:媽媽身高1(米)60(釐 米)可以,媽媽身高160( ),

好多學生都 填米,對於米的單位長度的表象還是很模糊,所以米、釐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釐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我認為要加強學生對米和釐米的認識,必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在對自己比較熟悉的物品的長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認識後,初步建立米和釐米的表象。

如量自己的數學課本封面的長和寬,鉛筆盒面的長、寬,橡皮的一個面的長、寬,自己的身高、爹媽的身高,書包的邊長,課桌面的長和寬,課桌的高,教室門的長和寬,黑板的'長和寬等等,這樣在學生經歷了大量的感知之後,頭腦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釐米長度的表象,在使用這兩個單位時就會正確無誤。

尤其是在練習 過程中讓學生多動動手量,多動腦想,多估一估,一開始估學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計得不準,我就鼓勵學生大膽地估,告訴他們生活用到估計的時候比測量還要多,明白估計的重要性,甚至還放寬了要求,

要求估計的內容只要是估計的數字,不是測量的,誤差大小都給算對!這對於幫助學生儘快建立米和釐米的長度單位的表象有很大幫助。

總之,學習這部分內容,不僅要藉助學生熟悉的事物,還要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多估計豐富學生的實踐以驗,在積累中形成以長度單位的表象。

《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3

我剛剛上過《釐米的認識》這節課,因為學生初次接觸長度單位,因此 使學生建立起“1 釐米”的 長度的觀念是本課的重點。我是這樣教學的的:

 一、創設情境激興趣。

國小生都喜歡看動畫片,因此 在講授新課之前,播放“阿福的新衣”動畫,讓孩子帶着問題“這是怎麼回事”去思考,在小組交流一下,孩子們積極性很高,討論熱烈,為學習新知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直觀領會得新知。

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易於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其認識的內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給學生創設更多的看一看、讀一讀、比一比的機會,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他們在活動中學習新知。

(一)直觀感知,認識1釐米。

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釐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 、 看一看。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 1 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 1 釐米”,並且知道從 0 刻度到 1 刻度之間就是 1 釐米。然後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 1 釐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 1 釐米的長度。

2、讀一讀 。在孩子們互相指過1釐米以後,讀一讀:在尺子上每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

3 、比一比。讓學生伸出大拇指指一指大拇指的寬度指的是哪部分?在尺子上比一比你的大拇指的寬度是不是大約1釐米?

4、 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 1 釐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

(二)運用遷移,認識“幾釐米”。

學習了“ 1 釐米”以後,我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認識“幾釐米”。用眼睛觀察、用手比劃、用筆畫出幾釐米。使學生在觀察、比較、遷移過程中很自然地學會了知識。這樣設計,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 三 ) 學會測量,實際應用。

認識了尺子上的“ 1 釐米”、“幾釐米”之後,我是通過以下幾個環節教學生用尺子測量長度的:1、指一指從哪兒到哪兒是一拃?説一説怎樣測量一拃的長度?量一量自己一拃的長度,讓同桌驗證。通過指一指、説一説、量一量等方式,使學生掌握了長度單位的實際應用方法,同時也理解了掌握長度單位、掌握測量長度的方法的意義。

數學教學中貫穿自主高效的教學原則。貫徹讓學生主動去探索,主動去發現,讓學生逐步建立起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一種思想。利用多種形式、手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探索精神和學習的能力。

《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4

根據教材的設計意圖,在認識釐米之前,要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切身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由於受教學條件的限制,這一環節準備不夠充分,效果不是很明顯。我是這樣設計的:在黑板上貼了一張紙條,問學生:你知道這張紙條有多長?有些學生準備拿尺子上台測量,但又不知道怎麼讀尺子上的刻度。我開始引導,老師認為這張紙條有兩個黑板擦那麼長。誰能像老師這樣用你手邊的物品來測測紙條的長度,這時,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很多學生拿着自己的學習用品測量了這張紙條的長度,有的説有一支鉛筆那麼長,有的認為有老師的教鞭那麼長.....為什麼同樣的一張紙條,選擇不同的物品去測量,測出的`結果會不一樣?由此啟發學生想到:應選擇同樣的物品作為標準去量。雖然學生被老師一直牽着轉,但還是體會到了測量需要同一個物品做標準。

為了讓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首先讓學生找到尺子上的1釐米,用眼看,把1釐米的長度印在頭腦中;用手比劃,感知1釐米的長度;閉上眼睛,體會1釐米的實際長度。當學生完成這一流程,已基本建立起了1釐米的表象。

“用釐米量”是這一節課的難點。我設計的是“看老師測量的方法對嗎?”讓學生在老師錯誤的操作中掌握規範的測量方法,同時在測量之前,讓學生進行估測,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由於學生只是初步建立起了1釐米的表象,估測的結果與實際長度相差甚遠,但學生對估測很感興趣。

由於我班學生年齡偏小,平時沒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一節課中如果涉及到操作的環節,學生們喜歡把學具當玩具玩。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操作,我得好好思考思考。

《釐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基礎。但對釐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沒接觸過,認識釐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低年級學生來説無疑是一大挑戰。下面就這一單元的教學談談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在作業中,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棵大樹高40釐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是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瞭解1米和1釐米有多長,從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我還為每個孩子測量了身高。從而建立起米和釐米的長度概念。

2.通過聯想和比較來鞏固對釐米和米的認識

釐米和米比較抽象,必須藉助一定的物體來認識理解。比如説在描述樹有多高時,可以讓學生先想一想我們教室的門有多高,再通過比較,樹要比門高多了,所以描述樹的高度應用米來作單位。

3.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估測的方法,來估計物體的長度高度。而估計在本單元中對學生來説也是一個難點。1釐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過讓學生用自己身上的“尺”來估一估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記住這些身上的“尺”,對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概念和進行估測都很有幫助。

當然做到以上三點是遠遠不夠的,在平時的交談中,還可以有意無意地拿出這些知識和學生一起練習複習,也能讓他們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