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37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毫米的認識》,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3題。

例1用小組活動的畫面提示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方式,以數學課本為素材,讓學生通過估、量,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發現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做一做”讓學生憑藉測量物體的直觀圖確定三個物品的長度,熟悉用毫米作單位的測量方法。練習一第1、2題考查學生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第3題是估計、測量的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動手操作和小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養。雖然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過了釐米和米,已經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但是學生掌握情況也不容樂觀。所以在《測量》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以幫扶、引導為主,教會學生如何有效估計物體的長度,如何有效參與四人小組活動中去,如何較科學規範的測量物體的長度,讓學生在具體、現實的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從而加深對毫米的理解。

在後面的《分米的認識》教學中,我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放手,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自主探索。 本節課屬於計量單位的教學,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比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小精靈來獲得學生的喜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用手比劃的過程中,喚醒舊知,以利於後面教學的開展。這樣設計目的有兩個,一是讓比劃得較準確的同學對自己有信心,獲得學習上的滿足和喜悦;二是讓比劃得不準確的學生知道:數學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劃,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2

本節課是在學生對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的已經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來學習認識毫米和分米。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學,讓學生真切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實踐,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同時在課堂教學上,為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來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推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估測的能力,建立起正確的長度觀念,以達到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目標。

1.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把“關注學生的經驗”作為一個基本理念提了出來,明確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我們由此可以看出,《標準》用“出發”和“基礎”來表述“經驗”的作用,強調學生的“經驗”是其數學學習的起點。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需“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引導學生展示其已有的經驗認知水平,然後把“經驗”作為其認知發展的起點,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認知再發展。在教學1毫米的認識時,因學生已有對釐米和米的認識基礎,於是我設計了猜一猜的環節:“那1毫米有多長呢?你來猜一猜”。

學生就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識基礎,用手比劃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這麼長,有的認為那麼長,學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認為的1毫米的長度也不同。然後結合學生的認知經驗,再進行1毫米長度的認識,學生就便於接受。在後面的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裏面有這樣一個題目:兔子尾巴長約7(),這時學生出現的`答案不同,有的説釐米,有的説毫米。到底哪個單位合適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用手比劃出長度,在比劃中感受哪個單位最合適。

2.關注學生的親身體驗。

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這種體驗能給予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空間,可以激活學生思維,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為每個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台,因為學生的發展是有差異的,所以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展示豐富個性的過程,同時也是我們認識學生的過程。

毫米是學生現在所能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但他們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對於毫米的認識並不是一張白紙,可以説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認識。我就在學生猜測1毫米有多長後,直接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測量學習。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尺子上從哪裏到哪裏是1釐米,觀察1釐米裏面有什麼發現,藉助多媒體把直尺放大,使學生能清晰地觀察到:1釐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這時雖然學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長,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學生在腦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觀察,還需要用手畫一畫、比一比,通過學生動手,加深學生對毫米的印象。經過上面的觀察與操作,學生腦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經正確建立了呢?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藉助課前準備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進行實際觀察,並用尺子量一量,進行確認。我讓學生用會員卡當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再輕輕地、輕輕地抽出來,現在兩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麼感覺?”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長度。在認識1分米有多長時,我藉助學具中的金箍棒,讓學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通過動手進行實際的測量和觸摸,體驗和感受1分米的長度。接下來設計的找物體的環節,就是讓學生根據所體驗、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運用,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從生活中更直接的體驗1分米有多長。在鞏固練習的部分,學生對分米和毫米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並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如:填寫單位名稱、簡單的長度單位換算、物體的估計和測量等。

概念教學的課堂,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3

《毫米、分米的認識》課堂實錄與教學反思

知識目標:建立毫米、分米的長度觀念。

技能目標:能測量周圍的事物,提高估計物體長度的能力。

能在具體的情境中合適地運用長度單位。

情感目標:體會到身邊的數學知識,會用毫米,分米刻畫日常生活重的事物,從而更加喜歡數學。

教學重點:建立毫米、分米的長度觀念。學會單位之間的轉化。

教學準備:課件,學具。

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大家都測量過自己的身高,今天森林裏的動物也測量身高。可是粗心的狐狸大姐沒寫長度單位,你能幫他填上嗎?

動物身高或身長

長頸鹿5

鴿子20

斑馬150

熊貓85

狼6

螞蟻5

蜜蜂10

生填長度單位。

師:誰願意説説你的答案?

生1:長頸鹿5米,鴿子20釐米,斑馬150釐米,熊貓85釐米,狼6米,螞蟻5釐米,蜜蜂10釐米。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狼不可能是6米,比長頸鹿還長,但也不是6釐米,太短了。

師:大家説有道理嗎?

生:是的。

師: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都不合適了,應該用新的單位去表示它。

生:用分米。

師:分米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書本上看的。

師:看來這題是有爭議的,那麼螞蟻和蜜蜂的單位你們同意嗎?

生:5釐米的螞蟻太大了,不可能的。

師:那麼這三題都是有疑問的。(在表格上打上問號)

師:我們看前面已經確定的答案,5米,20釐米,150釐米,85釐米,分別是多高呢?用手勢比劃一下。

師:米和釐米是我們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生:米比較大,釐米比較小。

板書:1米=100釐米

揭題:對於一些動物的身高,我們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都不能表示,需要學習新的長度單位。

板書:認識毫米與分米

二、毫米教學

師:那麼1毫米究竟有多長?

師出示電話磁卡,指出磁卡的厚度就是1毫米。

請同學們拿出磁卡,左手兩個手指輕輕捏住,右手抽去磁卡,手指的縫隙就是1毫米長。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你能找到嗎?得出尺子上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生:尺子上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活動:和周圍的同學把卡疊在一起,可以2張,5張,8張等,量一量是幾毫米。這個環節在上課的時候遺漏了。)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1毫米的長度,請大家想一想身邊或者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或者厚度大約是1毫米?

生:米。

師:他説米粒大約長1毫米,其他同學有什麼想法?

生:不止的。(師拿尺子給學生比了比1毫米的米粒)

生:一張紙的厚度。

師:其他同學聽到了嗎?你們怎麼看?

生:我覺得一張紙的厚度沒有1毫米,可能3張。

師:拿我們的數學課本來驗證一下,疊起來幾頁才是一毫米。

生疊好了以後彙報:4張,8張,12張,7張.

師:看來1毫米不只一張紙或3張紙的厚度,在7張左右。

師:1毫米比較難找啊,大家能找找5毫米的嗎?

生1:手指頭的寬度。(師拿5毫米比)

生2:鉛筆的寬度。

師:剛才我們舉了5毫米的例子,現在你能把5毫米畫下來嗎?

生畫5毫米的線段。

師:再畫10毫米的線段。想一想,你發現了什麼?

生:10毫米就是釐米。(板書:1釐米=10毫米)-

師:再請你畫出20毫米,看誰畫得快,你是怎麼畫的?

生:20毫米就是2釐米。

師:認識了毫米以後,我們來認識分米。

三、分米教學

師:大家猜想一下1分米有多長?

生1:是1毫米的一半。

生2:1分米是10釐米。

師:敢於大膽地猜想是很好的。

師:(拿出1分米長的吸管),象毫米一樣拿在手上感受一下1分米。

學生感受1分米的長度,並在尺子上比一比,得出1分米=10毫米。

師:找一找身邊或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寬度、厚度是1分米?

生:鉛筆頭,信封的寬,

師:用分米可以測量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

生1:手臂的長度。

生2:鉛筆盒的寬度。

生3:桌子的寬度,長度。

測量活動。

學生彙報:手臂長5分米左右,桌子寬3分米,長9分米。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裏面的'“四兄弟”,你能把他們按照一定的秩序排隊嗎?

師板書:米分米釐米毫米

他們還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呢!師介紹簡寫方式。M dm cm mm

師:我們還知道了他們的關係,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0釐米,那麼1米等於多少分米呢?你是怎麼想的?

生:因為10個10是100。

師:你的意思是10個10釐米是100釐米,所以10個1分米是1米。

用米尺驗證。得出1米=10分米。

師:現在我們來確定最後三個單位應該填什麼,狼高6分米,比劃一下大約多高。螞蟻和蜜蜂的身長呢?

四、練習

1、小狐狸為了感謝我們,請我們去他家做客,路上還會碰到很多問題。

課件出示:汽車門寬8(),汽車玻璃厚5(),大樹高3()

進入屋子:電冰箱高160(),牀寬2(),電視機長6(),字典厚25(),書櫃高1(),橡皮寬20()

2、小狐狸看我們學的那麼好,還給我們介紹了小知識:

(1)三星SGH-E568手機,擁有86×43×26.3毫米的三圍,重量僅有85克,這樣的尺寸和重量更能顯示出女性用户的審美感。

(2)20xx年8月29日,洛玻集團公司成功生產出0.7mm超薄玻璃,填補了我國玻璃工業的一項空白。

(3)“卡努”是今年以來對嵊州市影響最大的一次颱風。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9月11日全市平均降雨量為119.86毫米,最大雨量點崇仁鎮民勝水庫達196毫米。

師結合示意圖介紹降雨量的測量方法。

2、學生做課本上的練習。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4

本節課為了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學習新知的慾望,並通過測量、討論交流讓學生自己發現新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等。

學生對毫米這個新概念還是有一些基本認識的,當問起碟片的厚度不足1釐米怎麼測量的時候,學生能很快的.回答出用毫米來測量。在教學時,測量的方法需要進一步規範。起點對準0刻度,直線緊緊靠近尺,再把數字讀一讀。

今天上課的時候發現,小刻度的讀法,學生有些困難,有的數空格的個數,有的數小的刻度線,有的從整釐米的刻度開始數,因此需要有一個教學環節,將毫米數的部分放大後清晰的展示出來,再明確,數的是間隔數,尺子的質量問題,測量的方法問題,也導致部分測量的數據略有誤差,教學時還是忽略不計。

單位換算,今天只有釐米和毫米,換算時80毫米=8釐米,5釐米=50毫米,因為只有兩個單位,學生有點思維定勢,整十就換成一位數,一位數就換成兩位數,因此這裏不適合安排單位換算,只是簡單的單項出現一兩組即可。這部分內容適合放在後面的課時裏出現。

只是在學生做作業時,作業中出現瞭如下問題,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

1、不是從刻度開始測量的物體長度,部分學生沒有注意到,只看了最後一個刻度就讀數了

2、()釐米()毫米,學生理解成了()釐米=()毫米

3、數學課堂練習本的長和寬,超過了一把尺子的測量範圍。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5

本單元是在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學習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對於今後學習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都具有重要意義。

認識分米、毫米時,我創設編數學小故事的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動手量一量,看一看,畫一畫,加深對該單位的認識,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形成長度觀念,體驗學習的樂趣。

認識千米時,這一概念比較抽象,我首先讓學生親自體驗1千米的長度有多遠,然後再在課堂交流自己的體會,以便於加深對1千米的認識。

通過以上教學,我又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應該能夠非常熟練的運用這些長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孩子們還是問題百出:

問題一:不能準確的填出一些物體的單位,比如:一個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還是沒有65分米有多長這個概念。

問題二:不能正確運用長度單位解決問題,如:小軍跳了16分米,小麗跳了140釐米,小明跳了2米,

(1)把他們的成績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一排,學生不知道化成統一單位再比較。

(2)小麗比小軍少跳多少分米?他們不看問題裏問的'什麼?想當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單位。

措施:

1、針對以上問題,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練習題,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分析,再聯繫實際去想象,培養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2、 結合實際活用教材,讓他們回家觀察家裏的一些物體,該用什麼單位量出他們長度,積累他們的生活經驗。

經過這樣的練習,他們的運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6

這課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是在上個學期,學生已經認識了釐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長,並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在觀察、操作、小組實踐活動等環節中進行,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興趣,參與的積極性高漲。在活動中鼓勵學生充分展開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到 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引導學生總結出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

國小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課始我創設了課間學生討論“什麼兵器最厲害?”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高了,在快樂的氛圍中,既複習了“米”和“釐米”,又通過設疑引入新課,可謂一舉三得。

在認識分米和毫米時,主要通過在真實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議一議、説一説、做一做,讓學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策略,發展空間感。讓學生多“動”、多“説”、多“想”、多“感受”。如比劃“1分米”,讓學生用直尺當小助手,一手比劃,一手輕輕移開直尺,讓學生感受到他們的一拃大約是“1分米”。在比劃“1毫米”時,我讓學生用一分硬幣當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再輕輕地、輕輕地抽出來,現在兩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麼感覺?”。跟上面的分米進行對比,小心翼翼地抽出,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細,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7

在一年級的時候,同學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釐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本堂課是在實際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通過實際丈量使同學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並能在實際操作中靈活運用。反思自身的教學,有以下可取之處與缺乏之處。

 勝利之處:

1.確立難點,重組教材。教材中是認識分米在先,而我在複習舊知的基礎上先引入毫米的.認識,我想毫米是同學現在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同學來説有一定的難度。

2.藉助多媒體的一些演示,使同學建立直觀的表象。如毫米的認識,我讓同學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學習。首先引導同學觀察尺子上從哪裏到哪裏是一釐米,然後找一找1毫米是從哪裏到哪裏,1毫米和1釐米是什麼關係?再借助多媒體把1釐米長度放大,使同學能清晰地觀察到:1釐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過數一數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過用手比劃長度單位的遊戲,手腦並用,加深印象。同學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長,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學在腦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觀察,還需要用手比劃。讓同學仔細觀察1毫米的長度,然後用手指比劃出1毫米,。通過動手比劃,加深同學對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處有許多:

1、雖然準備了較多實物,以為同學很熟悉,就出現了一下,沒有讓同學摸一摸感知它們的長短。

2、1釐米的“一半”(中間的長線表示)就是5毫米,引導同學發現,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數。

3、畫線段時應該演示,提醒同學注意畫上端點,標上長度,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4、班級人數多,操作活動多時,同學的注意力易分散,課堂的節奏、課堂的調控也是值得我考慮的問題,如上課指令應非常明確,讓同學很明確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5、為人處世低調的我,不知不覺中會把把這種低調的情緒帶入了課堂,給予他們的激情和鼓勵太少了。對於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説,他們需要老師給予更多鼓勵與肯定的話語。

6、課件的取與舍,怎樣少而精的用在點子上,課堂上如何不被課件牽着鼻子走,而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適時的調整。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8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米和釐米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這一課的 重點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並能選擇合適的 長度單位來估計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品的長度。

國小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 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趣味性。本節課讓學生經歷測 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 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本節課的設計,本着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為主 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 度觀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 位來源於實際生活又運用於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 力。

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數、畫, 學生對 1 毫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並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 1 毫米的表象,接着通過課件演示,看一看、數一數,使學生的直 觀的認識到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1 釐米=10 毫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輕鬆和快樂。分米的認識也是通過先估計,再讓學生在實際測量動手操作中得出 10 釐 米就是 1 分米。再讓學生用手勢表示 1 分米的長度,然後在生活中找長度是 1 分米的物體。

建立 1 分米的長度觀念,通過練習培養和發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練習設計中,我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繫和發展,我參考了以前看的一個關於長度單位的 練習,把學生中出現的錯誤寫成了這樣一段話,用電腦課件出示:小明的日記 :20xx 年 3 月 28 日(星期二) 天氣:小雨 今天早晨, 我從 2 分米長的牀上爬起來,來到了衞生間, 拿起 1 釐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 90 毫米,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 2 釐米的`樹被風颳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 1 釐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裏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裏翻出 1 毫米長的鋼筆和 4 米厚的筆記本, 認真地做起筆記。我先讓學生們讀一讀這段文字,然後讓學生討論交流:彙報小明日記中出 現的錯誤。再用課件演示正確和錯誤的對比,非常直觀,一目瞭然,既體現了學習的趣味性,又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通過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動,進一步加深對所學長度單位的理解。 同時,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了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 題的能力。

回想整節課,在教學實踐中我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還應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操作體驗,提高學生的估計能力和空間觀念。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9

本節課使學生在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課前已經要求學生回家預習並做好相應學具的準備,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多數學生已經建立了1毫米的長度的概念。

在課堂上,我從學生的回答問題中發現,學生在課前所做的預習時,已經知道了“毫米”這個測量物體長度的單位,但還沒有建立1毫米的長度的概念,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重點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的概念。

本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讓他們“做數學”,讓學生通過觀察,估計,交流,測量等活動,突破教學難點。

本節課,我認為上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學生在初步認識了1毫米的長度時,能夠從身邊找出許多適合用毫米作單位的物體。如:作業本的厚度、橡皮擦的長度、直尺的厚度、液晶電腦顯示器的`厚度、課桌面的厚度、某地區的降水量……學生由自己熟悉的學習用品到身邊較熟悉的物品的舉例,充分説明學生已經建立了“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概念。

總的來説,這節課的課堂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當然,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個別學生的測量還不夠準確,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0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毫米的認識》,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3題。例1用小組活動的畫面提示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方式,以數學課本為素材,讓學生通過估、量,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發現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孩子能比畫出1釐米的長短,並從學生尺上找出1釐米的具體長度,此時及時引導孩子觀察尺子上的1釐米間還藏着什麼祕密,孩子發現把1釐米的距離又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又是多長呢?就導出了1毫米,毫米是比釐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1釐米=10毫米。生活中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呢?孩子竭盡全力地尋找着,發現1元硬幣的厚度、剛長出來的指甲、身份證的厚度等差不多是1毫米。捏着硬幣厚度慢慢抽掉,體驗兩手指間的縫隙就是1毫米。

引導學生從尺子上找出10個1釐米的長度,用拇指和食指比畫出10釐米的長度,就可以用一個新的單位來表示——分米,也就是1分米=10釐米。出示米尺,觀察瞭解1米=10分米=100釐米,並用兩手比畫出1米的長度。組織孩子來畫一畫1毫米、1釐米、1分米和1米,知道這些單位從高到低排列是米、分米、釐米、毫米,同時結合生活舉例它們分別適用的場合。

請2個孩子合作,到走廊裏用米尺1米1米地量出10米長的距離,分組讓孩子親自去走一走10米長的距離,假如走10次就是100米,假如走100次那就是1000米,1000米=1千米,千米是比米還要大的長度單位。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比如學校操場一圈是200米,跑5圈才是1千米,體育場一圈400米,跑2圈半就是1千米,從學校門口出發到桃嶺集鎮十字路口大約1千米等。再佈置孩子回家體驗1千米,比如在家長的幫助下走一走100米要多長時間,算一算1000米走多長時間,找一找從家出發到哪裏大約是1千米等。

孩子對這些常用的長度單位已建立了較清晰的表象,怎樣能熟練地應用呢?主要是記住它們間的進率。我引導孩子把它們一一請到自己的左手手指上,用右手點着左手,從大拇指起依次分別是千米、米、分米、釐米、毫米。拇指與食指間的距離相對較大,所以進率也很大是1000,其餘手指間的距離看作一樣,相鄰都是10,每隔開一個手指就添一個0,1米=100釐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孩子對這樣的記憶方法比較感興趣。

實際教學中孩子對單位的換算還是不夠熟練。強調要觀察清楚是高級單位到低級單位的改寫,還是低級單位到高級單位的改寫是非常重要的,然後利用熟記的進率去乘或除,特別是去除以進率時孩子還不會除以整十、整百或整千數,那隻能讓他們找幾個十、幾個百或幾個千,其實就是找十位、百位和千位上的數,特殊的如200000米=?千米要組織討論尋找答案的技巧。

長度單位的教學思路影響着重量單位的學習思路,同時對以後小數的學習埋下了伏筆,也是今後指導孩子生活實踐的重要知識,因此我們老師要不斷地探究適合孩子學習的方法,,儘量做到“教與學”的輕鬆結合。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1

這節在設計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矛盾衝突中激發起探索新知的慾望。

戲劇中的矛盾衝突,是劇情得以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推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思想上的矛盾衝突,同樣也是激發學生進行深入探索的推動力。這種矛盾衝突能激發思想上的變革,能夠引起“頭腦風暴”,矛盾的最終解決也預示着自主構建知識過程的完成。本節課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抓住了“要想準確測量出某一物體的長度僅有釐米這一較小的長度單位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這一矛盾,激起了學生探索新的長度單位的'願望,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達到了在經歷、體驗中自主構建知識的培養目標。

2、創造大量實踐操作機會和合作學習的氛圍

在本節課中,我提供了大量的測量活動,學生學的有興趣,測量的也比較認真,一些需要學生觀察判斷的題目,學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先思考,圍繞探索的問題,在小組內相互討論、分析、交流。由於這節課學生動手操作的多,因此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通過營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諧、合作的學習氛圍,消除了學生探索學習的恐懼心理,有一定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學習中,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3、注重實踐運用

課堂中注重將學習活動中所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探索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去量自己喜歡的物體的長度,學生根據物體的長度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這樣給學生提供瞭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機會,讓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使學生對數學不再感到陌生。

4、估測意識的培養和訓練貫穿始終。

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與估測能力是新課標中明確提出的培養目標之一,本課中有兩個環節安排了估測:一是在課始,先在小組內估計一下鉛筆的長、橡皮的長,練習本的寬和課桌的高,然後再量一量。二是在練習環節,在學習了毫米分米後,在身邊或周圍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在小組內先估一估他們的長度,再量一量,記錄員作好記錄。這樣的編排設計給了學生多次嘗試、修正的機會,使學生的估測能力在這節課上有了一定的發展。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2

國小三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本節課讓學生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本節課的設計,本着“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為主”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際生活又運用於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創設矛盾的情境,讓同學們用直尺測量實物具體有多長、多厚,從解決身邊的問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探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教學中,我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數、畫, 學生對1毫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並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過看一看、數一數,使學生的直觀的認識到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1釐米=10毫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輕鬆和快樂。分米的`認識也是通過先估計,再讓學生在實際測量動手操作中得出10釐米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然後在生活中找長度是1分米的物體。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通過練習培養和發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實際測量能力。在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後,進行小組分工,學生興趣盎然,他們用不同的形式測量自己喜歡的物品,或者是身體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記錄,在測量中體會了不同的長度。對知識有了深入的瞭解,從模糊到清晰,實現了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在大量的實踐中獲取了新知,體會了測量不同的物體要用不同的單位。通過學生用手比劃、數、畫、量物體的長度,加深對分米的認識。測量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測量能力。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3

片斷一、

師:想一想,在我們的身邊或周圍有哪些物品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

生1:鉛筆尖是1毫米。

生2:公交IC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3:1元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

生4:我的數學練習本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師:通過剛才的'研究,你想對1毫米説些什麼?有什麼樣的感覺?

生1:太短了!

生2:太小了。

生3:跟我們頭髮絲差不多小,很短很短

生4:毫米啊,你是4個兄弟裏面最小的。

生5:毫米雖然那麼短,可是它也是有用的。

師:對啊,毫米雖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是非常大的。

課件演示毫米在生活中的應用。

片斷二、

師:那現在請小朋友拿出米尺,在米尺上找一找分米,看看你有哪些發現?

彙報:

生1:我發現1分米跟我的鉛筆差不多長。

生2:我發現1分米就是1個大格,1個大格里面有10個小格。

生3:我知道1分米=10毫米

師:為什麼你這麼認為?

生3:因為1個小格你剛才説了是1毫米,10個小格就是10毫米,1分米有10個小格,所以1分米就等於10毫米。

師:説得對極了!是個偉大的發現。還有其他發現嗎?

生4:我發現這條直尺上共有10個大格。

師:那是多長?

生4:10分米。

生5急切地:我知道,1米就是10分米。因為這條是米尺,就是1米長的,上面是10大格,是10分米,所以1米就是10分米。

師:真不錯。這個發現也很重要。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4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毫米的認識》,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3題。

例1用小組活動的畫面提示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方式,以數學課本為素材,讓學生通過估、量,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發現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做一做”讓學生憑藉測量物體的直觀圖確定三個物品的長度,熟悉用毫米作單位的測量方法。練習一第1、2題考查學生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第3題是估計、測量的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動手操作和小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養。雖然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過了釐米和米,已經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但是學生掌握情況也不容樂觀。所以在《測量》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以幫扶、引導為主,教會學生如何有效估計物體的長度,如何有效參與四人小組活動中去,如何較科學規範的測量物體的長度,讓學生在具體、現實的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從而加深對毫米的理解。

在後面的《分米的認識》教學中,我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放手,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自主探索。本節課屬於計量單位的教學,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比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小精靈來獲得學生的喜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用手比劃的過程中,喚醒舊知,以利於後面教學的開展。這樣設計目的有兩個,一是讓比劃得較準確的同學對自己有信心,獲得學習上的滿足和喜悦;二是讓比劃得不準確的學生知道:數學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劃,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5

“認識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瞭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課堂中,我力求能體現以下幾點:

1、讓學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產生的必要性。

教學長度單位時首先要引出單位。我就從我們已經認識的兩個長度單位入手,先讓學生回顧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有利於學生新知的掌握。然後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幣的厚度,還能用這兩個長度單位麼?在學生原有認知背景和新的認知衝突中引出毫米,使學生產生比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又讓學生初步感受毫米與已認識的米、釐米之間的關係。發現不到1釐米,那就需要學習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通過以舊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2、設計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會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確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長,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一個長度單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效的環節,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感受,逐步地強化。通過讓學生認一認、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等一系列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幫助學生比較清晰地建立了對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從學生相對熟悉的毫米入手,通過結構化地認識毫米,遷移到分米的認識。在最初設計這節課時,我認為學生其實已經認識了釐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具備了一些測量的基本芳法。這節課是否可以改變一下傳統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嘗試學習新的單位。教材是是先認識分米,再認識毫米。我覺得相對於分米,毫米可能學生接觸地更多,因此我從毫米入手,先認識毫米,通過認一認、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這一系列的活動,形成結構。再遷移到分米,讓學生經歷一個用結構的過程。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方式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經歷對分米、毫米地初步認識。

4、重視用手勢比劃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測能力。

用手勢表示長度單位,是建立相關概念的重要活動。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特徵的思維形式。把直尺上的、物體長度上的共同特徵——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來,用手勢比劃這樣的動作拉動了思維,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參照物分米管和硬幣來具體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長度,接着經歷“比劃——在尺上驗證——修正比劃——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儘可能地準確。另外,估測能力既是生活實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義的重要手段。學生掌握了用手勢比劃1分米、1毫米後,就好像隨身帶了一把尺,便於他們隨時進行估測。讓學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數學書的長度、課桌的寬度目測手錶、鍛帶的長度等,從藉助工具到直接估測,逐漸加大難度,使學生一步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初步培養估計的能力和意識。

5、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在上課過程中,思緒比較混亂。丟了很多地方,有些次序也顛倒了。課堂組織教學不足,學生在底下做自己的事。教材不夠熟悉,教學時間把握不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