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範文集錦八篇

來源:文書谷 2.37W

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的流逝,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今後更好的工作發展,此時此刻我們需要開始做一個計劃。什麼樣的計劃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範文集錦八篇

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整體感知

《科學》四年級上冊由“熱”、“變化的天氣”、“振動的聲音”、三個單元組成。在三年級上、下冊的基礎上,本冊教材將繼續引領學生經歷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

“熱”單元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本單元主要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通過對一些常見的現象提出問題,然後安排一系列有趣而又意義的探究活動,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並進一步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和樂趣。本單元是由“冷和熱”、“温度計”、“熱往哪裏傳”“熱對物質狀態的影響”5部分13個活動組成。

天氣的觀察與測量從天空中雲的形狀和變化開始,對構成天氣的四個基本要素分別進行觀測。其中包括雲量的觀察和測定、雨量的觀察和測定、風的方向和等級的觀察和測定以及氣温的測定。這一部分活動中,還包括嘗試記錄各種天氣情況,觀察生物預告天氣的行為以及學習獲得天氣信息的多種方法。

對聲音的探究從傾聽周圍的聲音開始,通過對發聲物體的觀察和實驗,研究和探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以及如何控制物體發出的聲音。在這一單元結尾設計的“製作我們的小樂器”活動,將由學生自由取材,利用身邊材料製作一件能發出不同音調的小樂器,並嘗試着奏出簡單的樂曲。

這些活動的教育意義和價值是多方面的。我們在新學期的教學中需要特別關注的是這些活動在科學探究方面對教學提出的新目標。

1、要求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

三年級的觀察認識活動以定性為主,很少涉及物質的量。而在四年級的的活動設計中,不僅要求學生更為準確和細緻地觀察物體,而且在很多情況下,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並選擇適當的詞彙、數據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象。例如,雲量和雨量、氣温、天氣、聲音的高低等。

2、要求學生不僅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這也是本冊教材在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觀察和收集事實上只是探究活動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對蒐集到的事實進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認識才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全部。

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對科學探究的理解是漸進的,需要我們引領他們經歷一個又一個具有科學意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才能逐漸獲得發展。在新學期的教學中,希望老師們勇於探索,積累更多的經驗,將以探究為核心的國小科學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

1、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音樂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相信、着重證據、敢於重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4、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寫發展。

四、學情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四年級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他們普遍習慣於死學硬記死板知識,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五、德育目標:

1.通過觀察實驗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實事求是與人合作不怕困難等各方面的科學態度。

2.通過天氣變化,向學生進行看圖聽懂天氣變化知識。

六、教學重難點

1.歸納、概括同類物體的共同特徵,並建立初步概念。

2.歸納、概括同類物體的共同點,發現其中規律。

七、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八、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 實踐法 討論法

實驗法 列表法

九、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與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區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2

1、要求學生能夠自己想出辦法來增進對研究對象的瞭解。

例如,對於空氣是否熱脹冷縮,要求學生想出一些觀察的方法。包括用什麼方法把空氣裝起來,怎樣才能不使空氣跑掉,怎樣才能看到空氣遇冷或遇熱後的體積變化。在探究活動中,要求國小生自己想出觀察的方法是需要一定條件的。他們要在積累和掌握了對這一事物的有關知識和一定的觀察經驗之後,才可能做到。由於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習了“空氣”單元,並已經掌握了觀察液體熱脹冷縮的方法,所以在這裏對學生提出這個要求是適時的。我們希望在其他活動中,也對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自主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2、要求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

三年級的觀察認識活動以定性為主,很少涉及物質的量。在本冊的活動設計中,不僅要求學生更為準確和細緻地觀察物體,而且在很多情況下,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並選擇適當的詞彙、數據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象。例如,雲量和雨量、氣温、天氣、磁性的強弱、聲音的高低等。在溶解、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等活動中,也對學生的觀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要求學生不僅觀察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這也是本冊教材在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觀察和收集事實上只是探究活動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事實進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認識才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全部。“有生命的物體”單元就

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所教年級學生現狀分析:

四年級共有1個教學班,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年接觸科學課的時間,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對自然科學知識已經具備初步的觀察、實驗的能力;以年齡結構的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主動的開展探究活動。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能力比較薄弱,能主動開展學習的學生比較少,比較依賴教師的教。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觀以及合作研究學習的能力與意識比較薄弱。本學期要遵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選擇教學內容,注重內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加強生活、生產、社會實際的聯繫。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處理好內容的深度廣度,做到難易適度,分量適當。注意發展兒童的智力,培養兒童動腦和動手的能力。積極地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掌握基本的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願意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與觀點。

二、本冊教材的知識系統與結構:

本冊教科書共有24課,其中第23、24課是活動課。以知識的內容分為五部分。

1、我們吃什麼(1---5課):通過學生對食物的分類,讓學生明白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對營養的觀察實驗,學會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以及動手與動腦相結合,懂得合理飲食的重要性。最終了解珍惜食物,科學飲食,保持身體健康。

2、水裏有什麼(4---7課)本單元是在繼第一冊“水裏的科學”單元后,又一次以水作為探究對象,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水與其他物體的混合和分離及特點的單元。在第一冊“水的科學”單元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科學探究。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分析整理信息等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會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積極合作交流,體驗成功的樂趣,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進一步提高實驗,蒐集整理信息,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為今後進一步探究有關水的其他特徵奠定基礎。

3、植物的生活(8---12課)主要是研究植物各種器官的作用,使學生感受植物世界的豐富多彩。本單元從整體上遵循了從一般到特殊,由整體到部分認識事物的規律。

4空氣和水的力(13---17課):本單元以水和空氣作為探究對象,探究空氣彈力、反衝力、大氣壓力、水力等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設計,對比實驗及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5、熱的傳遞(18---22課):瞭解熱在固體、氣體、液體中的傳遞方式。知道保温與散熱的知識,通過學生的猜想和假設,對比實驗,觀察研究及動手製作活動,使學生對太陽能的利用建立初學認識。

6、探究與實踐:選擇與本冊探究活動密切相關的問題。食物裏的有害物質;太陽能熱水器的發展與使用。通過調查研究,提示生活中的現象,發現科技產品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培養與人合作,交往的膽量與能力,增強自主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本冊教材總的教學目的及教學的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探究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

1、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

2、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3、能運用已有知識做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4、能根據假想作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5、能通過觀察、實驗、製作等活動進行探究。

6、會查閲、整理從書刊及其他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

7、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理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並知道這個結果應該是可以重複驗證的。

8、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並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也是科學工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慾望。

2、珍愛並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祕,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支探索,科學不迷信權威。

4、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願意參與和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活動。

5、在科學的學習中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來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

6、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與社會的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消極影響。

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掌握基本的探究過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獲得結論----表達與交流----產生新問題。

四、具體措施:

1、耐心、細心、精心做科學。

2、觀察實驗記錄表的設計與填寫。

3、運用解暗箱的方法對未知的進行探究。

4、力求做到知識和能力並進,不可偏廢。

5、強調過程的同時,要重視結果。

6、活動的設計要有利於學生探究,不要躲避教師的傳授。

7、在動手之前引導學生多動腦。

8、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

9、注意課外教學資源的利用。

10、評價要中肯,不可無限制的誇張,適當的批評不可少。

五、教學進度安排:

按縣國小教研室進度進行。

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一 所教年級學生現狀的分析:

所教四年級一個教學班,共有學生40多人。這些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科學學科的學習。本學期還要遵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選擇教學內容,注重內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加強生活、生產、社會實際的聯繫。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處理好內容的深度廣度,做到難易適度,分量適當。注意發展兒童的智力,培養兒童動腦和動手的能力。

二 本冊教材的知識系統與結構:

本冊教科書共23課,其中第22、23課是活動課。從知識內容分為五部分

1 植物身體:從學生對植物的已有認識經驗入手,帶領學生遵循“整體感知---個體研究——綜合整理”的認知程序,認識植物的器官及作用,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包括1、2、3、課)

2 動物王國:單元按照個體--—類羣的思路編排,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認識昆蟲、鳥類、哺乳類、兩棲類、爬行類動物的共同特徵。(包括4、5、6、7課)

3 材料與生活:從木頭陶瓷金屬玻璃和塑料等常見的材料入手,探究材料的性能,使學生認識到材料的兩面性。(包括8、9、10、11、12課)

4 我們的家園——地球:指導學生認識地球內部有什麼遺蹟地球上各種物質存在形式以及人類認識地球的艱辛,學會使用測力計。(包括13、14、15、16課)

5 水循環:指導學生認識水的三種存在方式及其三種形態的相互轉變。(包括17、18、19、20、21課)

6 探究與實踐: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初步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地觀察和積極動手實踐的科學態度。

三 本冊教材總的教學目的及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 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 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 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 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在能力培養方面,主要培養以下幾種能力:

1 觀察能力:學習用目測方法觀測風向、風力,用測力計測力。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教給學生用顯微鏡觀察葉的內部構造。

2 實驗能力:學習使用酒精燈加熱水,以及做彈力、摩擦力、熱傳導、熱對流、根吸水、莖運輸水分等實驗,鞏固對比實驗方法,學習設計説明根有吸水作用的實驗、雨的模擬實驗。

3 探究能力:學習運用探究的方法,認識水蒸氣凝結的條件,水的三態變化。

4 分析綜合能力:學習運用分析綜合的方法認識水的三態變化、水在自然界裏的循環及熱傳遞的方式。

5 推理能力:學習運用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認識露、霧、雲、雨、雪、風等天氣現象的成因。

6 想象能力: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想象蒸發的本質,葉、莖的內部構造。

7 動手能力:學習製作植物動物標本等。

在德育方面,主要向學生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教育:

1 通過講述火箭的發明及我國現代火箭的發展,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 通過指導學生認識水的三態變化,水在自然界裏的循環,風、露、霜、雲、雨、雪的成因等,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

四 基本措施:

1 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 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 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 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 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 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 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 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 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與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 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六 主要教學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實踐法 討論法 談話法 辯論法 實驗法暗示法

七 教學進度

按區教研室的進度進行。

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5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執教四年級的三個班,共有學生(x)人。通過三年級一個學期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對英語有着較濃厚的學習興趣。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英語中遇到了困難,學習興趣隨之減弱,因此兩極分化比較嚴重,而且新插班的有部分學生還不曾學過英語。所以本學期應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教師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始終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注意分層教學。

二、教學目標

1、能按四會、三會的要求掌握所學單詞。

2、能按四會要求掌握所學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際用語,活用四會句型,進行簡單的交流,做到大膽開口,發音正確。

4、能在圖片、手勢、情境等非語言提示的幫助下,聽懂清晰的話語和錄音。

5、初步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能做到書寫整潔、規範。

6、養成響亮清晰讀英語、説英語的習慣,認真模仿語音、語調,以培養語感。

7、能在完成某個任務(如塗色,小製作)的過程中學會相關的詞句,並且培養動手能力。

8、能演唱已學過的英語歌曲,誦讀已學過的歌謠。

三、教學方法和措施

1、以活動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用,從而保證學生英語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

2、通過聽、説、讀、寫、唱、遊、演、畫、做等形式,進行大量的語言操練和練習。

3、將直觀教具和電教手段,多媒體課件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打下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

4、設計全面、高效的課外作業,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做到整潔、規範、正確地書寫。

四、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1.能聽説讀寫92個單詞或短語以及13組句子和9個單句。要求能在真實語境中正確運用並能讀懂簡短語

2.能聽説認讀16個單詞。

3. 能學會6個手工製作。

4.能聽懂會唱8首歌曲。

5.能聽懂會吟唱12首歌謠。

6.能完成6個自我評價活動。

7.能理解6個幽默小故事

8.能瞭解6項簡單的中西方文化知識。

Unit 1 My Classroom 6課時

Unit 2 My Schoolbag 6課時

Unit 3 My Friends 6課時

Recycle 1 3課時

Unit 4 My Home 6課時

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 ? 6課時

Unit 6 Meet My Family 6課時

Recycle 2 3課時文章

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6

一、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三個面向”戰略指導思想,滲透和灌輸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以素質教育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充分遵循四個“有利於”思想,即:有利於發揮學生的潛能,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

二、國小英語教學的任務: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説、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PEP)》是課程教材研究所英語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與加拿大Ling Media國際集團合作編寫的一套全新的國小英語教材。這套教材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編寫而成的。供國小6年級的學生使用。本冊教材的特點是:1.強調語言運用。2.注重能力培養3.突出興趣激發4.重視雙向交流5.融合學科內容6.重視靈活擴展7.實現整體設計。

四、教學目標:

1、能按四會、三會的要求掌握所學單詞。

2、能按四會要求掌握所學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際用語,活用四會句型,進行簡單的交流, 做到大膽開口,發音正確。

4、能在圖片、手勢、情境等非語言提示的幫助下,聽懂清晰的話語和錄音。

5、初步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能做到書寫整潔、規範。

6、養成響亮清晰讀英語、説英語的習慣,認真模仿語音、語調,以培養語感。

7、能在完成某個任務(如塗色,小製作)的過程中學會相關的詞句,並且培養動手能力。

8、能演唱已學過的英語歌曲,誦讀已學過的歌謠。

五、教材重點難點

1、能按四會、三會的要求掌握所學單詞。

2、能按四會要求掌握所學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際用語,活用四會句型,進行簡單的交流,做到大膽開口,發音正確。

4、能在圖片、手勢、情境等非語言提示的幫助下,聽懂清晰的話語和錄音。

5、初步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能做到書寫整潔、規範。

六、學生知識能力習慣態度分析:

四年級的大部分學生對英語有着較濃厚的學習興趣,但也有少數學生由於遇到困難,學習興趣會隨之減弱。尤其從這學期開始,對學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聽、説、讀、寫的技能。所以教師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始終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請各班老師具體分析自己班級的學生情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知識接受的特點、上學期的班級成績以及班風、學風等方面具體分析,以適合自己的班級教學。)

七、主要教學措施

1、以活動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用,從而保證學生英語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2. 通過聽、説、讀、寫、唱、遊、演、畫、做等形式,進行大量的語言操練和練習。3、設計全面、高效的課外作業,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做到整潔、規範、正確地書寫。

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7

一、 教材分析:

教材的內容安排在生命科學方面有所側重。在科學知識方面,1~5單元主要涉及了《標準》的內容標準中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的部分。第6單元是綜合性單元,試圖從學生生活中最為熟悉的“事物”入手,引發一系列的學校活動。在科學探究方面,考慮倒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還不可能從事較為獨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出於科學探究始於細緻觀察的特點,教材將着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全冊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儘管各個單元的學習內容、觀察對象不同,但在活動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觀察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發展。教材綜合性地考慮了科學探究方面諸多能力的培養。為了發展學生的科學判斷能力,教材還充分體現了對觀察記錄和報告撰寫的重視。全冊教材自始自終都強調了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教材在活動設計中,還有意識地安排了多項環境保護的內容,力圖從多方面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二、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大樹的觀察,經歷一次真正的科學觀察活動的過程和體驗;經歷用自己的方法對觀察到的內容進行描述的活動過程;經歷簡單的對樹葉的顏色、形狀、大小等屬性的觀察、比較活動過程;經歷對一片完整的葉的各組成部分的觀察和描述過程;獲得對一片完整的葉的組成部分的認識;經歷用簡單的文字、圖畫等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初步體會到科學觀察需要細緻,講求方法;並在一系列的觀察描述活動中獲得自信。

2、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尋訪調查小動物的活動;鼓勵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在課外或校外進行一些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並以活動經歷和體驗的形式進行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3、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一些基本的觀察活動過程:經歷對小動物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描述的過程; 經歷初步的按一定順序觀察及動態觀察、細節和痕跡觀察的過程; 經歷簡單的比較觀察的過程; 經歷初步的小動物身體大小的比較和測量過程;經歷初步的在觀察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觀察內容的過程; 經歷解決觀察活動中的問題,嘗試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過程。

4、組織和指導學生在有結構的觀察活動中,獲得關於動物的觀察特徵、分類特徵、動物的多樣性、動物的運動、動物和食物、動物和環境、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豐富的直接認識。鼓勵學生在此基礎上,聯繫來自其他渠道的信息,發展自己的認識。

5、能有順序、有目的、仔細地觀察。 運用看、摸、聽等多種方法進行觀察,綜合運用感官感知事物。

6、能用文字、圖畫、表格等多種形式記錄和呈現觀察結果。和同學交流,相互評價觀察結果。

7、能查閲資料,瞭解人體的有關問題。

8、初步瞭解人的身體由頭、頸、軀幹、四肢幾部分組成,左右對稱。人的身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生命活動中,各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的。 人在生長髮育的過程中,身高、體重、胸圍、身體各部分的比例等,都在發生變化,腦、心、肺等器官的功能都在增強。

9、手有感覺的功能,手的靈巧與它的構造有關。

10、眼、耳、鼻、舌、手(皮膚)是重要的感覺器官。眼睛比其他感官接收外界的信息多。

11、在對人體基本組成的觀察中,發現人體構造的精巧與和諧之美。體驗身體殘障所帶來的不方便,愛護自己的身體,關心和善待身體有殘障的人。

12、本單元是以生活中常見的物質――水作為觀察的主題,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的感觀和簡單的器材(各種瓶子、臉盆等),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關水的資料,並能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思考,得出結論,發現和提出關於水的相關問題,並能夠用多種方法(語言文字符號等)將用過觀察所發現的現象表述出來。

13、在觀察、研究的各種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做到注重事實、留心觀察、尊重他人的意見,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同時通過對水的觀察,保持和發展學生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慾望。

14、進一步認識水的基本物理性質,懂得液體的含義,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液體,能夠用多種方法區分各種溶液並比較溶液的多少。

15、經歷對一張白紙的外部特徵進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觀察描述的活動過程。

16、能根據紙的主要特徵分辨、區別周圍紙質和非紙質的物品,感受到紙的多樣性以及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

三、 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四年級上冊教學工作計劃 篇8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所教四年級2個教學班。這些學生對科學學科的學習有着濃厚的興趣。本學期還要遵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選擇教學內容,注重內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加強生活、生產、社會實際的聯繫。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處理好內容的深度廣度,做到難易適度,分量適當。注意發展兒童的智力,培養兒童動腦和動手的能力。

三、全冊教學分析:

本冊教科書共24課,其中第23、24課是活動課。從知識內容分為五部分

(一)我們吃什麼:本單元從學生的飲食這一最基本的生活經驗切入,通過觀察,實驗操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類需要哪些營養;知道人們需要的營養物質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營養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飲食;會從合理,全面飲食方面設計食譜;養成科學飲食的好習慣。逐步從探究科學飲食的多種活動中意識到要珍愛生命;善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通過本單元的學習為學生以後探究人的生長髮育等方面知識打下基礎。(包括1、2、3、課)

(二)水裏有什麼:本單元是在繼三年級上冊水的科學單元后,又一次以水作為探究對象,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水與其他物體的混合和分離等特點的單元。在三年級上冊水的科學單元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科學探究。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分析整理信息等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積極合作交流,體驗成功的樂趣,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深度用學到和科學知識改善生活,進一小提高實驗,蒐集整理信息,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為今後進一步探究有關水的其他特徵奠定基礎。(包括4、5、6、7課)

(三)植物的生活: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常見植物的基礎上,對植物的各部分進行細緻的研究。由於學生已經有了一年科學探究的經歷,對科學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也掌握了一些簡單的科學探究方法。所以在進行本單元的觀察,實驗,查閲資料,整理信息,表達與交流,藉助工具對事物進行定量觀察,利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實踐基礎。再加上學生對植物比較熟悉,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進行本單元的科學探究並不困難。本單元在本冊書中編排體現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習本單元,能為後續研究植物與土壤的關係,植物與環境的關係,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繁植等問題打下探究技能與知識的鋪墊。(包括8、9、10、11、12課)

(四)空氣和水的力:本單元主要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通過學生的猜想與假設,對比實驗,觀察研究及動手製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空氣及水的力,拓展學生的探究空間,密切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繫,為後續的科學探究活動奠定基礎。(包括13、14、15、16,17課)

(五)熱的'傳遞:本單元主要選取了熱的傳導,對流和輻射現象,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引領,如杯子變熱了,煮稀飯時米粒在水中游動等進入相關的研究主題,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並在其過程中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包括18、19、20、21,22課)

(六)探究與實踐: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初步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地觀察和積極動手實踐的科學態度。

四、教材總的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在能力培養方面,主要培養以下幾種能力:

1觀察能力:觀察植物的身體結構,教給學生用顯微鏡觀察葉的內部構造。

2實驗能力:學習使用酒精燈加熱水,加快溶解的方法了,根吸水、莖運輸水分等實驗,鞏固對比實驗方法,學習設計説明根有吸水作用的實驗、

3探究能力:學習運用探究的方法,瞭解溶解在生活中的應用,對植物實施環割有哪些益處。

6想象能力: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想象蒸發的本質,葉、莖的內部構造。

7動手能力:學習製作植物動物標本等。

在德育方面,主要向學生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教育:

1通過講述火箭的發明及我國現代火箭的發展,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指導學生認識植物的蒸騰作用,光合作用,讓學生認識到保護植物的重要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