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説課稿彙編15篇

來源:文書谷 1.28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彙編15篇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冀教版國小新課程《數學》一年級上冊中的"6以內的合成"。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和學法分析、教學過程、課堂小結四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國小一年級上冊第28—29頁

本節課圍繞的4、5、6的組成設計了三個操作活動。活動一,4的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2個藍色花片和2個紅色花片,合起來有幾個花片的問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目的使學生在操作中理解合起來的含義,體驗合的方法,並通過擺出的花片學習2和2組成4。活動二,5的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兩種顏色的花片,使它們合起來是5個的活動要求。這個活動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會有不同的做法。在學生操作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5的組成式。並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歸納出1和4,2和3這兩個組成式。活動三:6的組成。在學生學會了5的組式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和總結歸納出6的組成式。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交流、歸納4—6各數的組成式的過程。

2、理解和體會合的方法,學會6以內數的組成,培養初步的觀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逐步發展合作學習的意識,願意表達自己個性化的做法,初步形成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對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動手操作,體會合與分的方法,掌握2—6的組成。

教學難點:理解分與合的方法,瞭解6以內數的組成。

二、學情分析

(一)注重直觀演示、操作,探索簡單的規律,發掘學生的潛能。

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直接經驗是思維表象形成的基礎,學生學習所需要的直接經驗主要來源於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具的演示、觀察、動手操作等教學實踐。因此,教學中我藉助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藉助實物:圓片為教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眼看、手動、腦想、口説中溝通多種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識,體會分與合的思想。

(二)精心創設情境、遊戲,激發興趣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愛活動,學習興趣是支持、推動他們投入學習的巨大內動力。因此,我努力創設多種情境,鼓勵學生手、口、腦並用,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問題,又通過不同形式的遊戲活動,藉助多媒體課件,強烈刺激學生的感官,學生保持熱情、高漲的情緒,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變"苦學"為"樂學"。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精心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三、教學過程。

一、炫我兩分鐘

1、説出10以內數的順序。

2、猜數:一個數比3大比10小,它可能是幾?

3、用我們學過的數字説一句話。

二、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談話:同學們,剛才這幾位同學説的好嗎?我們給他們鼓鼓掌!(學生熱烈鼓掌)

同學們在鼓掌時是怎麼拍手的,誰來示範一下?

誰來示範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大家也照樣子慢慢地做幾次拍手動作,好嗎?(集體模仿)

2、現在誰來説一説我們鼓掌時是怎麼拍手的嗎?

生:把分開的.兩個手合在一起

説得真好!看來只有把分開的兩手合在一起才能拍響。(板書課題:合)。

在數學王國裏呀,也經常用到合的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數的合成。

[説明:通過鼓掌,使學生理解合與分的意義。

三、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一)學生動手操作合的過程,學習4的合成。

拿出2個藍色圓片和2個紅色圓片,合起來有幾個圓片?

(1)放手讓學生活動,教師適當引導。

(2)全班反饋,交流擺的結果。

使學生知道兩種顏色的圓片擺的先後不一樣,結果相同。

教師講解:2合2合起來是4,並寫出表達式。

結合學生的表達,板書22

(3)把兩種顏色的圓片分出來。

(4)下面同桌合作,每人拿出一種顏色的圓片,使他們合起來是4個。

(5)交流拿的方法,總結讓學生知道,無論哪的是哪種顏色的圓片他們的順序如何,都是1和3合起來是4個。誰還可以説出幾和幾合成4?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2、同學們們真了不起,自己學會了4的幾種不同合成。

3、比較兩種分法

提問:觀察這兩種分法,同學們們有什麼發現?(分成的2個數交換了位置)教師小結:當我們找到一種分法後,可以交換兩個數的位置,即可得到另一種分法。

(二)探索5、6的合成。

1、師:同學們們很聰明,一會兒就將4的合成學會了。下面拿出兩種不同顏色的圓片,使他們合起來是5。

(1)學生自主操作。(通過擺兩種顏色的圓片,探究5的合成)

(2)讓4人合作交流得出的結論。

(3)小組長歸納彙報探索結果。

老師根據學生的反饋板書:

(4)去掉圓片的顏色,使學生歸納幾和幾合成5。

(5)選擇好的方法記5的組成。

2、拿出兩種顏色的圓片,使他們合起來是6個。(方法如5的合成)

[説明:在探究新知階段,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交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與探索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的猜想意識,讓學生的思考力逐步生長。通過擺圓片、“手勢法”的練習,學生能有序的記憶。]

四、遊戲活動,運用鞏固

1、“輕鬆入門”:看圖填空。

(1)學生自己完成填空。(2)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並説出2、3的合成。

(1)先擺一擺,再看一看2可以分成幾和幾?3可以分成幾和幾?(2)完成書上練習。

(3)請學生説出2和3的分與合。

2、“快樂學習”:填一填

3、“小試牛刀”:看圖畫一畫

4、數學遊戲:教師説遊戲規則,同桌之間經行。

國小生的學習大多以無意識注意和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好奇、好勝,注意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較差,因此在這一環節,以遊戲鞏固,可以再次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五、課堂小結,深化認識

1、這節課你學習了什麼內容?(完整揭示課題:6以內數的合成)

2、回家把6以內各數的合成説給爸爸、媽媽聽一聽。

師:今天同學們玩得高興又學到了知識,老師也為你們感到高興,老師還有一個小小的要求,請你們把今天學的和做的遊戲回家與爸爸、媽媽一起玩一玩,好不好!這節課就上到這裏,小朋友再見!

(簡單的課堂小結,讓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再次得到滿足;教師對課後的要求,巧妙地將學習活動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書本延伸到生活。)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2

一、説教材

本課是部編一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教材通過一幅旅遊窗口購票圖,讓學生在數購票人次序的過程中感知自然數的另一個含義——序數。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幾和第幾的不同,能準確表達幾和第幾的意思。

二、説學情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早已有了“第幾”這個概念,在學校無論是站隊,還是自己的學號,以及在課表中學生們都會接觸到“第幾”這個知識。但是對於“幾和第幾”學生們並沒有認真區分過,本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深刻理解第幾的基礎上明白“幾和第幾”的區別。

三、説教學目標

1.通過情境體驗與參與,使學生感知自然數序數的含義,知道自然數除了可用來表示事物有多少外,還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良好品德。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樂趣和自信心。

四、説教材處理

1.主題圖的使用

由於學生很少有獨自購票的經歷,書中主題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不相符,大膽將主題圖捨去,換成同學排排隊、小動物排排隊、圓片排排隊三次活動,層層遞進,突破教學重難點。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第幾”的含義,

難點:能準確區分“幾個”和“第幾”。

五、説教學策略

1.説教法情景演示與啟發(師)。

2.説學法學生互動、合作探究(生)。

六、説教學流程

(一)課前小遊戲

針對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學生對左右位置表述不清的問題,課前我增加了一個小遊戲:請同學們伸出左手和旁邊的同學打個招呼,記住你們是朋友;再伸出右手和同桌握握手,希望這節課你們能團結互助。其目的在於強化左右的概念、創建和諧輕鬆的課堂氣氛的同時為後面的新課做鋪墊。

(二)談話導入品德教育

我設計了幾種導入方式,經過實踐,確定這種導入最受學生的歡迎。(課件5張)首先請學生看各種排隊圖片,形象直觀地感受到排隊是文明的行為,然後請學生説説為什麼要排隊,總結得出:如果不排隊,大家擠來擠去會很亂,容易出危險。使學生明白:我們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覺排隊。這樣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最後揭示學習主題:排隊中的數學知識“幾和第幾”,這樣就順利地進入了新課。

此環節的設計更加註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創設情境,感知新知

此環節中我一共設計了二次活動。

第一次活動:學生排排隊,初步感知序數的含義。

我請表現好的一組同學玩遊戲,然後請學生介紹一下自己認識的同學在隊伍中是第幾個,根據學生的回答再提出問題:XX排在第2個,這裏的第2個指的是幾個人?你知道前兩個人是誰嗎?同樣是2,為什麼表示的意思卻不一樣呢?XX的後面又有幾個人?回座位一個同學,他們的位置有什麼變化等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初步感知了“幾和第幾”的區別。

第二次活動:小動物排排隊,小動物排排隊進一步理解序數含義。(自己準備的頭飾)

在這次活動中我為學生帶來五位動物朋友,原本是我安排好小動物的位置,聽從了張老師的建議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小動物排排隊,這樣沒有限制學生思維,學生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參與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接下來請學生介紹一下每個小動物的位置,學生的'介紹中有的從左數起,有的從右數起,根據學生回答的不同,引導學生從不同方向觀察小動物的位置,使學生明白數的起點不同小動物所在的位置也不同。在此環節中張老師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由教師示範怎樣把幾個和第幾個圈出來,這樣形象直觀,學生一下子就學會了,最後我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提問考一考同桌,看看從不同的方向能否準確介紹小動物的位置,從而進一步理解序數的含義。

(四)實踐應用,鞏固深化

此環節中我為學生設計了2個練習。

1.圈小貓,讓學生親自數一數,圈一圈,目的是檢測學生能否準確區分幾和第幾。

前幾次試講時發現學生有很多學生並沒有把三隻小貓圈在一起,而是每個圈一個圈,反思原因是學生不懂怎樣去圈畫,採用了張老師的建議在小動物排排隊環節就示範教給學生圈畫方法,到了本題,問題就不再出現了。

2.課本20頁第1、2題:

(1)想想蘭蘭前面有幾個人?指哪些?蘭蘭後面有幾個人?指哪些?

(2)一共有多少人?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問題,還達到了對學生進行思維性訓練的目的。

(五)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課尾,我設計了小遊戲:快快樂樂出教室的環節。加入歡快的音樂,讓學生和着音樂的節奏拍着手聽清老師提出的每一個要求,正確進行判斷,走出教室。這樣的設計不僅檢查了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也訓練學生養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七、教學反思

本課重難點突出,思路清晰。本課創設情境,感悟新知環節讓學生理解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進一步感悟新知活動中,又讓學生體驗了“第幾的相對性”。“第幾”是相對的。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使其在具體的操作中感知和體驗“第幾”的相對性,使知識向縱深發展。

學生掌握情況:

1.由於一年級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定侷限性,尤其是剛入學在常規方面還沒有完全養成,致使教師在授課時處於被動。

2.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回答問題的同學不多。

3.講解不夠清晰、透徹。

改進措施:

1.加強概念教學,如一共有幾個,第幾、左數、右數。

2.以遊戲或媒體動畫形式教學,確保每位同學積極參與課堂。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3

一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本課時的教學核心內容是學會10的加減法,在分蘋果的活動中,使學生體會10的加減法及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二)教學知識目標:

學會10的加減法2通過遊戲學會湊10法

(三)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

(四)教學重點:

10的加減法

(五)教學難點:

體會10的加減法及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二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展示課件1)

二新授

1導入(出示情景圖,展示課件2)

今天老師請你們幫個忙,把這堆蘋果分成兩堆,每堆有幾個 你有幾種分法(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學習,每個人用10根小棒試着分一分)

2建立模型,體會10的加減法(1)全班交流,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9個一堆,1個一堆,可以列式:9+1=10,1+9=10

8個一堆,2個一堆,可以列式:8+2=10,2+8=10

7個一堆,3個一堆,可以列式:7+3=10,3+7=10

最後總結出幾加幾得10的所有算式,讓學生自己吧算式整理排列好,並問:哪種排列方法好 並説出理由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6+4=10

7+3=10 8+2=10 9+1=10

讓學生看算式,找一找從中發現了什麼規律(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1)使學生初步感知:在總量10不變的前提下,一部分量依次增加,另一部分量就依次減少

(2)出示表格,問這個表格怎麼填(只要表格中上下兩個數相加等於10就行)

通過填空體會10減幾得幾的減法10減1得9,10減2得幾 10減3得幾讓學生獨立填一填,從而總結出10減幾得幾的規律10-9=1 10-2=8 10-3=7

10-4=6 10-5=5 10-6=4

10-7=3 10-8=2 10-9=1

(3)數學遊戲——數字划拳遊戲(同位同學相互做,比如説:一個同學出2根手指,讓對方同學出8組成10)

三鞏固練習

完成練一練第1,2,3,4題(展示課件4)

練一練

哪兩盤合起來是10個

連一連練一練

10-3=

5+4=

10-5=

2+8=

8-2=

10-7=

10-4=

10-6=

3+7=

4+6=

9-3=

0+10=

四説教法

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集圖象聲音文字於一體,使教學內容更生動更形象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新的知識我在教學中就利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情景圖的展示,作業的設計就充分利用了這點2情景展示與實物演示法

創設生動形象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在生動活潑的情景中學習新的知識,另外通過數小棒這些真實的實物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既加深了他們的記憶,也在遊戲中學習了新的知識五説學法

1自主學習

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同時,要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讓他們獨立思考,獨自發現規律,不能由老師全權代替2合作互動學習

合作互動學習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特別是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合作互動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易於合作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4

一、説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基於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研讀,結合本節課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我對本節課的教學理念有如下認識:

1、創造有利於學生理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2、為學生提供充分數學活動的機會,變“學數學”為“做數學”。

3、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推理、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4、多方位、多元化評價學生。

二、説依據

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依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教學方法即,教師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

三、説教材

1、教學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61頁主題圖及第62頁例1,完成“做一做”及第63頁練習十四第2題、第3題、第5題。

2、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法、寫法和數的組成,以及整十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編排的。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方法與10以內加、減法基本相同,只是計數單位不同,是以十為計數單位。教材首先呈現給學生的是一幅發新書的情境圖,學生嘗試提出數學問題。小精靈的提示語顯示出讓學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相互交流,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理念。這樣編排,有助於學生加深對相同單位的數可以直接相加、減的認識,為後面學習任意兩個數相加、減打基礎。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屬於本單元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着重解決把相同數位的數相加。遵循了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為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

3、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1)、經歷在實際情景中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口算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讓學生學會把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歸結為10以內加減法,樹立轉化意識。

(3)、在觀察、比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和獨立思考的意識,感受算法的多樣性,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悦,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方法。教學難點: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的算理、算法。

四、説教法

本着樹立以“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的思想,在教學活動中我採用引導自學、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熟練運用算法形成計算技能,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在知識的應用階段,我還採用自主探索來解決問題,形成技能。

因為計算常給人的感覺是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學中我藉助發新書這一生動情境,把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節的.探索中,使口算含有豐富、生動的具體內容。

在探索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方法時,通過討論、交流、動手操作等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顯示不同算法,體現了《課標》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的理念。

練習環節請學生幫忙擺筷子,參與開火車遊戲,幫助家人買衣服,淡化“練”的痕跡,鞏固和實踐相關的知識技能,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五、説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藉助發新書的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看一看(看圖)、想一想(想問題和算法)、數一數(數書)、説一説(説算理與算法)、擺一擺(擺小棒)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數學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體現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六、説教學過程……

七、説反思……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5

教材分析:我所執教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中的第八單元給“圖形找規律。”這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

指導思想: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創新學習的能力。只有構建具有創新學習要求的課堂教學策略 ,規範數學教學過程,才能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落到實處。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特爾指出:“將數學作為一種活動來解釋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教學方法,稱之為再創造的方法。”在這裏充分強調了學習數學的正確方法是由學生把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通過自主活動自己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設計組織好學生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而不是把現成的東西灌給學生。 因此我在設計這堂課時,採用了我們學校提出的自主參與式創新性學習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誘發學習慾望。

情境教學以“形”為手段,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源泉,以培養興趣為前提,以生活展現情境,以圖畫再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活動,做到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伴相隨,有機結合,體現形真、情切、意遠、理藴的特點,誘發主動性,促進兒童發展。這就是我在上課一開始設計了有關春天主體畫面的初衷。以動入境。吸引學生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事物的規律。

(二)、引導探索,認識規律——學習數學知識。

本環節是一堂課中的主要部分,學生的主要活動是:根據上一環節中提出的問題,有目的的進行小組討論、操作實驗、合作探究,放手讓學生真正活動起來,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經歷數學知識的再創造,從而達到自主構建知識的目的。在這裏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幫助者、點撥者、激勵者。就此我設計了從生活中發現規律和隨數字娃娃走入智慧寶塔兩個活動,並努力的從這兩個活動中體現以上的理念。

(三)、聯繫生活,運用規律——理清知識脈絡。

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把小組內探究到的結論在班內交流,小組間達成共識。在這個環節中鼓勵每一位學生認真傾聽,及時記錄和自己小組的`不同意見,及時發表不同見解,可以互相質疑,互相補充,使學生想問、敢問和善問。而且我自己也傾聽學生髮言,及時引導和鼓勵。

(四)、智力闖關,鞏固發展——構建認知結構。

學生在探究交流,發現規律,學會數學知識後,再應用自己的發現解決問題。為此我設計了一些具有層次性、生活性、遊戲性、趣味性、開放型、挑戰性的習題,最大限度的使所學知識在練習中拓展深化,在應用中昇華,構建起知識體系,使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 。

在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以下的教學策略:

(一)、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課堂是屬於學生的,倘若不屬於學生,課堂與老師則沒有了存在的價值。為此在課堂上,我努力的做到不是學生配合老師的教,而是老師服務於學生的學,讓老師的行為取決於學生學習的需要。

(二)、活動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

國小生在他們身體迅速成長的時候,往往是通過自身的活動,去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學習本領的。“愛動”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應該説,沒有孩子們的活動,就不可能邁出創新的第一步。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的調動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探究新知識的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口、動腦中學會創新。比如,我在執教的過程中,讓學生動手有規律的塗色,讓學生觀察周圍,小組討論,努力的體現以上的教學策略。

(三)、和諧、民主、寬鬆、活躍的課堂氛圍。

師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交往、關係和諧;營造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境互動的教學情境;學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與自由度,錯了允許重答,不完整允許補充,沒想好允許再想,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學生思維被激活,情感被撩起來,靈氣得以釋放。

(四)、營造出“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學習局面。

十個指頭不一樣齊,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特點、情意因素千差萬別,教師無法完全把握每個學生瞬息變幻的外在、內在的狀態。為此我不單純從表現效果出發來設計教學,而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從學生長遠發展的要求來設計教學,引導每個學生把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教師的要求結合起來,實現“師生心往一處想”,學生各自“勁往需要處使”,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自己的智慧,體驗成功的快樂。

總之,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努力做到不是單為教而教,而是注重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

但現在想來,在執教的過程中仍然出現了許多缺憾和不足。

1、在有規律塗色展示時,我應該讓學生到投影前面去指着圖片説。

2、在最後的有規律串氣球的活動中,我應該把要求更進一步強調,這樣就不會出現學生注重了操作活動而把氣球串成了一堆的情況。

3、智慧寶塔的第四層我設計的是一道發散性的題目:1個紅珠子,1個綠珠子,1個紅珠子,2個綠珠子。

一個紅珠子,3個綠珠子,讓學生想接下去應該怎麼串。因為時間關係,沒來得及出示就進行了下一步。如果我把它當作一個思考題出示,可能會更好。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6

一、説課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64

頁到65頁《10的認識》。

二、我對教材的理解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教材先是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並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後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由於我們採用的計數法是十進制計數法,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因此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及多位數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結合數概念的學習,讓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4)培養學生愛科學、愛祖國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掌握10的組成教學難點:讓學生能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

4、教具、學具準備

Flash課件,為每兩個學生準備一張記錄紙和十個卡片蘋果。

三、教法設想

國小低年級學生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往住還要藉助於形象直觀的實物圖象或實踐操作的體驗活動作為認識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教學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運用直觀教學法,操作發現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準確把握概念內涵。

四、學法滲透

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生學習數

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讓學生數一數、擺一擺、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課的教學活動,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五、説教學程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裏設計了一個小朋友都喜歡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課堂,故事主要是説“在數字王國裏,9以為自己是最大的數,常常欺負比它小的數,後來1和0想出了一個辦法來對付9……”課件演示到這,我就讓學生來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麼辦法來對付9?這麼一問,學生的思維就像被激活了一樣,同學們都紛紛説出了自己的想法,學生在這一環節中興致盎然,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積極性高。同時,學生感悟到兩個數字可以組成一個新的數,數和數之間是有聯繫的,是可以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塊兒就變成“10”,然後就板書課題:10的認識。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數一數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學習新知的有效平台,在這一環節中,我就設計了孩子們喜愛的魔術表演情境,讓學生邊看魔術表演邊複習1?——9的數數過程,並體會“9添上1就變成10”的過程。還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認真觀察,讓學生説説畫面中還有什麼東西的數量也可以用“10”來觀察,如“畫面上有10朵花、10顆星星……”最後讓學生用“10”來説一句話,這樣設計,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感悟到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數字娃娃找家”

在這一環節中,我就把教學直尺圖這一枯燥的內容改為小朋友非常喜愛的“數字娃娃找家”。這裏先是課件演示“0——10”各數字娃娃在玩耍的情況,到了回家時,其它數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數字娃“5、6、9、10”不會回家,還在走來走去。然後,我就請小朋友幫這些數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數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後,我就讓小朋友説10以內數的順序,如:5相鄰的前面一個數是誰?這一教學形式新穎,富有趣味性,深受學生的喜愛,同時也有助於學習目標的落實。

為了鞏固學生10以內數的順序,我還創設了神舟六號發射現場倒計時的情境,學生們熱情高漲,為了這個偉大的時刻而自豪,為了能夠與宇航員一起倒計時而喝彩。整節課的氣氛到了高潮時刻,學生們紛紛説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後的學習態度,這不正是同時和他們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學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嗎?

3、比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課件出示點子圖的,着重強調9添上1就是10,讓學生比較10與9的大小時,我要求學生説出為什麼要填大於號、為什麼要填小於號?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維。

4、教學10的組成和分解。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這一教學過程我努力挖掘數學的“應用性”。學習“10的組成”是本課的難點,尤其是讓學生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的抽象思維過程。因此,我就設計了“分蘋果”這一手腦並用的活動來衝破難點。活動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小朋友,現在是蘋果成熟的季節了,果園裏的叔叔想請全班同學來幫忙摘蘋果,但蘋果摘下來以後,要把它們放到這2個筐子裏,同學們想想,如果讓你來放的話,可以怎麼放?”學生以同桌2人為一組,自己進行分工:一個負責寫記錄表,一個負責分蘋果,然後,讓學生看着這些分法,説説自己的發現並彙報展示,學生説出了10的組成的記憶方法是:看到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最後把10的組成進行板書,學生看着板書很快就發現到:左右兩邊的數合起來都是“10”,而且左邊的'數越小,右邊的數就越大,這樣安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發散思維,提升了本節課學習的思維性,達到了知識的內化。為了鞏固學生們對10的組成的學習,我分別設計了猜糖遊戲和對口令遊戲。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體。

5、10的書寫

在教學10的書寫時,我先讓學生觀察10和我們前面學過的數有什麼不同?讓學生比較得出10是由兩個數組成的,而且左邊的1和右邊的0與我們以前學過的“1”和“0”寫法一樣,然後教師範寫數字“10”,最後讓學生練寫。這樣設計是遵循了兒童的認識規律,因為寫數是一年級學生學習中的難點之一,教師的示範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兩個數字符號組成的,跟前面寫的0——9有不同之處。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讓學生完成了書本第65頁“做一做”和第67頁的練習。

(四)課堂總結

通過老師的提問:今天你認識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學得最高興的是哪一部分的內容?師生共同總結學習收穫,既能引導學生理順知識,又體現了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延伸。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突出重點、難點、又便於學生觀察,提高教學效率。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7

一、説教材

本課教學是在學生掌握100以內數數及數的組成的基礎了進行的,讀數和寫數是綜合應用本單元所學概念的過程。每讀、寫一個數,都要應用數的組成、數位意義來進行,是以後學習數的大小比較、100以內數的計算的重要基礎,教材的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説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讓學生感受100以內數的意義,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會進行簡單的估計與交流。

2、能正確地讀、寫出100以內的各數是本課的重點。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法和學法

通過直觀和操作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藉助教具、實物等的演示和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感性認識。、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觀察、記憶、思維、想像、操作等的學習方法,統一教與學的.過程,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四、教具準備:計數器等。

五、説教學程序

(一)、複習

十個一是()。

二十三裏面有()個十和()個一。

50裏有()個十,一百里有()個十。

(二)、新授

1、教學例4、

出示例4。

(1)這裏共有幾枝鉛筆?它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你能在計數器上把它表示出來嗎?

(2)請學生在計數器上撥珠表示24,邊撥邊説。

(3)請學生在計數器的相應的位置上寫出24,問:為什仏這麼寫?教師説明:寫數時,要先寫十位,再寫個位,十位上是幾,就寫幾,個位是幾,就寫幾,讀數時,先讀十位數,再讀個位數,十位是幾,就讀幾十,個位上是幾,就讀幾。

(設計意圖:由用鉛筆表示數到用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數,使學生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會利用計數器正確讀數、寫數。)

(4)、請學生在計數器上撥出42,同時寫出讀出42,問:42與24中的“2”、“4”的意義是否相同。

(設計意圖:通過42與24的對比,加深對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

2、教學例5、

出示例5。

(1)學生獨立寫數,相互讀一讀,聽一聽。

(2)引導學生觀察,個位上一個也沒有,該怎麼寫呢?學生回答後強調:個位上一個也沒有,就寫“0”。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白,當個位上一個也沒有時,應用“0”佔位。)

3、教學例6、

出示例6。

(1)讓學生利用計數器進行滿十進一撥珠練習。

(2)問:一共有幾捆小棒?幾個十?10個十是多少?請學生用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一百。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理解10個一是一十,10個十是一百的十進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

問:100怎麼寫??引導學生説。

(3)觀察數位表,説一説從有邊起第一、二、三位各是什麼數位?然後在書上填空。

(4)讓學生回頭看例5、例6中自己寫的數,讀一讀,想一想:寫數和讀數是從哪邊開始的?引導學生概括出:讀數和寫數都應從高位起。

(6)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什麼內容?(板書課題)

(三)、鞏固練習、

1、第35頁“做一做”。

2、練習七4、8題。

(四)、板書設計

讀數寫數

例4、

例5、

例6、

讀數和寫數都從高位起。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8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國小數學《100以內數的認識》

一、教材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在入學前,經過了學前教育,很多孩子在未學習這一課前,已能數出100以內數,而且在他們的生活體驗中,常常會接觸到100以內的數。但孩子們的頭腦中,還未有100以內數的概念,這一課教學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為以後學習數學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教材很注重學生數感的建立,主題圖給了學生100這個數有多大的概念,通過估計和比較建立數感。教材還十分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例題1、2、3的.教學都是在學生的動手實踐中進行,通過操作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初步掌握數100以內數的方法。

經過對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學會數100以內數,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能夠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

2、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初步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

3、與實際生活相聯繫,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

建立100以內數概念,正確數出100以內數。

教學難點:

數數時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

二、教法和學法

1、動手操作學習,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合作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三、教學過程

1、本課學習是建立在學生20以內數的認識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的,他們對100以內數看似瞭解,卻概念模糊,教師在引入時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給孩子們送來禮物,100顆星星,通過觀察、估計、比較逐步建立數感。

2、數植物的種子

首先向學生展示1粒種子的大小,接着讓孩子抓一把進行估數,這時也是想通過操作建立數感,但這數感建立已進一步擴展到了視覺,觸覺,和空間的範圍,然後動手數一數,通過數數達到要驗證估計是否準確,學生主動探索數數方法的目的。最後以彙報的形式與全體進行交流。學生數數的方法多種多樣,有些是方便快捷,也有些是繁鎖緩慢,在這時,對於各種方法的優劣我不進行評論,而是讓各種方法得以展示,至於哪一種方法較好,孩子們在操作中是能夠體會到的。

3、數100

這一環節以學生的操作學具為主,要求就更進一步了,物品選擇,正好要數出100,還得讓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這些要求的目的在於引導孩子們選擇自己認為是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務完成得又快又好,並在操作中發現,10個十是100,100裏面有10個十這一知識點。通過數出數量是100的實物,讓孩子經歷數1到100的過程,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課的難點,數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

在這插入課本36頁的練習題2這幅小皮球圖,我認為並不重在數出100,而在於用什麼方法來數,由於有格子,整齊排列,又有色彩間隔,學生可以較好的去思考以不同方法數出皮球的數量,可能會五個五個數,十個十個數,二十個二十個數,五十個五十個數,前面所學知識既得到鞏固,又得到發展。

4、數數

邊擺小棒邊數數,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到十的形成,學會數100以內的數,通過操作突破本課難點,數數時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

以競賽形式練習數數,使得課堂氣氛熱烈、愉快。孩子的學習興趣高漲。知識在有趣的活動中得到鞏固。

猜數遊戲的設計意圖在於培養孩子的數感。遊戲中部分孩子不斷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幫助下所猜出的數不斷接近目標數,直到猜中。遊戲過程中學生的數感得到培養,對100以內數的認識越來越深刻。

5、生活中的數

100以內數生活中有很多,通過學生的説一説,讓孩子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是如此貼近,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9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低年級的數學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都離不開學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低年級數學教學就應遵循源於生活,寓於生活,且用於生活的理念,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使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認為:好的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足以證明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一、説教材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60—61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前後”、“上下”的位置與順序,理解了位置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左右》是前後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後上下要困難一些。“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它為以後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以及認知水平,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理解和掌握其相對性。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培養學生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

2、能力目標:通過有趣的具體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表達能力,傾聽與交流能力,質疑與評價能力,以及初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用生活中有關“左右”的情景,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滲透“事物之間相對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認識“左右”位置的關係,準確確定“左右”。

教學難點:

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二、説教學法

1、説教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創設各種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況下體驗左右的位置,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索性,使課堂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學生在愉快的“玩”中鞏固了知識。

(2)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4)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方式感受物體的位置,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5)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教學內容是豐富的、生動活潑的`。數學教學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精彩紛呈的。所以本節課利用多種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創新,讓更多的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達到最高層次。

2、説學法

新課標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3)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

(4)通過靈活、有趣的遊戲和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三、説教學程序

一)、創境激疑

新課開始,我利用課賽情境,讓高興的同學舉手。從而引出課題:《左右》。

二)、互動解疑

1、説一説

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舉例説一説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

學生舉例的過程,既是教師瞭解學生認知基礎的過程,也就是他們自己熟悉左右的過程。讓學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還有哪些象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這樣,利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讓他們在各自原有的經驗的基礎上去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2、玩一玩

通過帶着學生玩“舉右手,抬左腿、摸左耳??”這些“聽口令,做動作”的遊戲,幫助學生藉助身體器官認識並正確分辨左右。在這一環節中,我以實際生活為出發點,選擇學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為突破口,藉助身體的器官,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體驗,領會左右的含義,分辨左右的位置關係。通過自主尋找、合作討論、遊戲反饋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合作交流的能力,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自主性與合作性。

3、擺一擺。

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敍述擺學具,通過擺的活動,讓學生把身體的左右遷移到生活中來,使學生學會確定物體的左右。在聽老師的敍述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如何用語言來敍述物體的左右位置關係。説一説。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通過回答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同樣的東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數,順序也就不同。

三)、啟思導疑

教師與學生面對面,握手,請學生判斷,老師是用右手握手嗎?為什麼?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後,老師與學生同向,證實結論,我們面對面站着,因為方向

相對,用右手握手方向剛好相反。通過質疑、釋疑,讓學生髮現“左右”的相對性。

四)、實踐運用

1、説一説你相鄰的同學是誰?

2、從右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輛車。(課本61頁練一練第3題)

3、我問你答

4、拓展延伸

有一個小朋友要上樓,你能告訴他應該走哪邊嗎?

如果他不走右邊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學生自由發言)

你知道為什麼“上下樓梯要靠右行”了嗎?

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他們都是靠哪邊走的?

走路時我們要注意什麼?(結合內容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結: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規則,我國規定每個公民都靠自己的右邊行走或行車。現在請同學們都靠自己的右邊來回走一走歌謠:同學們,請記住,上下樓梯靠右走,不追逐,不打鬧。走馬路,也靠右,安全第一永記住。

四、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你認為自己表現得怎麼樣?

在我們的生活中,認識左右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就讓我們到生活中去體會吧!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0

《8、9的加減法》是國小數學第一冊第六單元第二小節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7以內的加減法和8、9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單元的重點,也是本冊書的重點內容之上安排的,是進一步學習20以內加減法計算最直接的基礎。它是本一,甚至在整個國小數學教學中都佔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感受到根據一幅圖能夠列出兩加兩減四個算式。會計算8、9的加、減法。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探索意識、評價意識和創新精神。其中教學的重點是計算

8、9的加、減法。教學難點是看圖列算式(減法算式)、正確計算。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法上我採用了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操作、思考、遊戲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培養學生善於歸納、合作以及創新的精神、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法上採用一法為主、多法配合的方式,主要應用引導、探序上究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通過點撥、引導使學生形成技能。在教學程,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安排了以下三個環節:

第一:導課。

在這個環節中,首先給出了3道練習題,複習8、9的組成和6的加減法。

第二:新課。

1、結合情境,引導學生充分感受“一圖四式”。由於學生已經有了看一幅圖列出兩個算式的基礎,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對容易一些,而列出減法算式則是這部分的難點。因此我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以看圖説話的方式蒐集相關數據,初步感知根據一幅圖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2、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操作,通過擺蘋果圖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理解“一圖四式”。在計算過程體現加減法之間的聯繫。

3、幫助學生積累計算方法,為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直接出示算式5+3、3+5、8-3、8-5計算,提問:你是怎樣算出得數的?鼓勵學生説出多種計算方法,使計算方法多樣化(如:數數、想數的組成與分解、調換加數的位置、算減法想加法等)。同時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關係。

第三:反饋練習,鞏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53頁“做一做”的第1、2題。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1

一 、説教材

1、説教學內容(本課內容選自)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第60-61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前後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方位感不強,不一定能準確的加以判斷。而“上下” “前後”“左右”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要達到熟練、準確地辨別“前、後”的位置,就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通過大量的活動來完成。

為了讓學生直觀地 認識物體的 前後相對位置關係,教材藉助“森林運動會”這一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用“前、後”描述物體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為日後學習方向與位置做好鋪墊。

3、説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結合學生年齡的特徵,本節課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能確定物體前後的位置與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二)過程與方法.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的良好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並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4、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能正確描述物體的“前、後”位置,而教學難點定為讓學生體會“前、後”的相對性。

5、教具準備方面,(我選用)多媒體課件、小紅花、動物圖片等、課前還為學生準備了卡丁車圖片作為學具。

二、説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一年級的國小生更喜歡用形象來思維的。在本節課中,我主要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運用多媒體,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貫穿於整節課,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森林運動會”這一情景,彷彿身臨其境,便於學生充分地 感知物體間的前後位置關係。

同時,<<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我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採取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觀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體驗前後的含義,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探索的樂趣。

三、説教學設想

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並充分挖掘現場資源來啟發學生學習,採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一個自主的空間中觀察、操作,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 學習的主人。

學生將通過説、找、擺、做、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前後”位置關係的認識。

四、説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本課的設計理念,我構建了探索性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課

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結果是——對!小兔子驕傲自滿,結果輸給了小烏龜。小兔子為此很不服氣,今天,又找到了烏龜,非要再賽一次,烏龜明白,這次小兔子肯定不會睡大覺了,就對小兔子説:“比賽可以,但這次的路線必須有我來定。”小兔子連想都沒想就答應了。現在我們就到賽場去看一看。

(二) 觀察交流,獲取新知

同學們,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給我打電話説森林王國有一場運動會,邀請我們一年級二班的同學去觀看。還等什麼,趕緊去看看吧:百米賽跑都快要開始了,我用電腦出示動物賽跑圖,問:同學們,你們看到哪些小動物?老師最喜歡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圖片貼在黑板上)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小兔子的前面、後面有哪些小動物?學生在觀察中很容易發現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後面是小烏龜。同時也可能有學生會發現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後面是小烏龜和小蝸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給予表揚説“你真棒”、“觀察得真仔細”等等,並用小紅花作為獎勵。

通過這一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同時,動態的信息資源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從情境中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學生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介紹給其它的同學,這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的自主權。

然後,我激發興趣,看完了緊張的百米賽跑,可惜我們錯過了卡丁車比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時利用笑笑發來的短信

2號車排在最前面,3號車排在4號車的後面,1號車在最後面。

請各小組同學根據短信的內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車圖片在小組內説一説,擺一擺。小組交流彙報,然後請一組同學到前面利用圖片邊説邊擺。這裏我會給説的好的學生給予評價。學生彙報後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回放,讓學生對照自己擺的對不對。

卡丁車大賽的情境新穎時尚,同學們團結合作,認識字的同學讀信息,其他同學擺圖片,在小組內觀察與交流中,解決了這樣一個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初步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結合實際,啟發思維

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讓中間一橫排同學起立,説説前後分別是誰,向後轉再説一説前後分別是誰,讓學生髮現問題,明確方向發生了變化,前後順序就變了。然後我繼續問學生:前在哪兒?後在哪兒?方向轉一轉,前後怎麼辦?學生可能會説(小臉)對着就是前。(後背)對着就是後。方向轉一轉,前後就(改變)。最後根據問題和學生的回答編出下面這首兒歌:

小朋友們告訴我,前、前在哪兒?

老師老師告訴你,(小臉)對着就是前。

小朋友們告訴我,後、後在哪兒?

老師老師告訴你,(後背)對着就是後。

123、321方向轉一轉,前後怎麼樣?動腦想一想。

123、321方向轉一轉,前後就會(改變),就會(改變)

這樣的設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前後的意義,體驗到前後的相對性,同時更深一層理解到以什麼為標準,確定前後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學生是否掌握“前後”概念意義,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空間概念,使學生再次獲得愉快、成功的數學情感體驗。

(四 )拓展應用,培養能力

在這一環節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小明和同學們去兒童樂園買票的情境圖。在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明前面有幾個人?後面有幾個人?一共有多少個人在買票?

之後,我出示了一道排隊的思考題作為這節課的拓展延伸。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了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五、説板書設計

由於一年級學生識字少,對直觀的事物感興趣。因此,我採用了這種圖文結合的板書,使教學內容更加美觀實用,學生更加容易理解。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2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可見,綜合實踐活動十分強調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以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多年的實踐經驗證明:當學習的材料來自於現實生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倍加高漲;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此理念的主導下,我設計了《小小商店》這節實踐活動課。本節課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中的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也就是課本第86--87頁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只有一個知識點:就是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在取幣、換幣、找幣的操作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教材藉助“小小商店”這一學生熟悉的背景,採用現場模擬的方式,展現了一個商店的真實情景,運用“角色扮演”這一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讓學生扮演售貨員與顧客,用對話形式提出數學問題,幫助學生複習鞏固前面幾個單元學過的一些數量關係。在商店的中間,教材設計了一些與活動有關的問題,其中前兩個問題是人民幣的計算的進一步提高,需要學生逆思考,第三個問題的開放性比較大,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用多種方法解決。一方面加深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計算方法,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此外,教材還鼓勵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二)、説教材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我認為“在活動中懂得不同面額人民幣之間的相互關係,體現付款方式的多樣性。”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説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我以張熊飛教授的"誘思探究教學論"為指導思想,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知識、能力和品德三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在取幣、換幣、找幣的操作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2、能力目標:培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數學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3、情感目標:在實踐活動中增強數學應用的意識,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用數學”的情感,並受到勤儉節約的教育。

三、説教法、學法:

從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要求出發,根據綜合學習活動課的課型特點,我採用角色扮演的活動形式,以學生為活動的主體,以滲透教育為原則,以訓練實踐能力為目的,力求做到把信息技術運用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從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四、説教具、學具準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需要,我準備了:

1、媒體課件一套。

2、用實物把教室佈置成臨時的小小商店,讓學生扮演售貨員和顧客,現場進行交易活動。

3、回收站所需的牌子。

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錢包(自制),學具人民幣若干。

五、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説一下整個教學過程設計,首先我先説一下整體設計。

國際教育界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你聽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把它記住了;你做了,你理解了。”如何讓學生從學數學變為做數學,是我們教師面臨的新課題。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主導下,我們現在的課堂已不能象以前那樣傳統的一味的傳授知識,我們要讓學生從"學"數學變為"做"數學,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索知識的樂園。因此,本節課,我將本着“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活動中貫穿於課的始終”的原則,以張熊飛教授的“誘思探究教學論”為指導思想,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啟發、誘導學生按照“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實踐操作,探索問題---聯繫實際,創新應用”的規律組織教學,整個活動過程分為四大環節:激趣引入、探討方法、模擬購物活動、交流評價。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受體驗生活,學會把知識綜合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第一層: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約5分鐘)。

由電腦演示學生喜歡的卡通形象導入新課,使他們愉快地進入購物情境,進入角色。

第二層:模擬表演,實踐體驗。(約20分鐘)

教師選定一部分學生扮演售貨員,一兩名學生扮演廢品回收員,其餘的扮演顧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幣卡片購買商品、廢品回收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要讓買賣雙方互相檢查對方在進行人民幣計算時有沒有發生錯誤。

第三層:活動彙報,體驗交流(約10分鐘)

讓學生説出自己的心理話,展示自己選購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錢的巧妙之處和購買物品的經驗方法。同時,教師正確引導,使學生懂得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珍惜每一分錢,把錢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適當的時候,做一個有主見、善理財巧安排的好學生。最後評選最佳消費者。

第四層:聯繫生活,滲透思想教育。(約5分鐘)。

(二)説局部設計

下面我就以教學程序為框架,以"誘思探究教學論"為先導,以教學內容為載體,具體説説本節課的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長期的教學中,我們都能體會到:情境教學是低年級教學中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因此。課一開始,我先給同學們創設這樣的情境:放一段熱鬧喜慶的音樂:今天是個喜慶的日子,我們的“小小商店”順利開張了。(出示課題)熊貓經理特別歡迎小朋友去“小小商店”逛一逛。這時,我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小朋友,從屏幕上你看到了什麼?你想對同學們説什麼?(鼓勵學生大膽自由發言),讓學生交流物品名稱和它們各自的價錢重點是説清楚畫面上每一種商品的名稱和價格。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及時作以小結,大家説得非常好!那麼,你們自己有零用錢嗎?父媽給你的零用錢,你平時怎樣使用的?分組交流如何使用零用錢。然後小組彙報交流。教師因勢利導,對使用比較合理的學生給予肯定表揚,對花費不恰當的學生給予糾正引導。

我這樣設計,藉助“小小商店”這一情境,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把學生帶入到快樂的學習情境之中,使課堂一開始就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每一個學生都會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情境之中。這樣就很自然地進入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2、模擬表演,實踐體驗。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培養實踐能力”。鑑於此,我設計了此環節。具體的我是這樣設計的:

(1)進入角色,若干名售貨員進場。

(2)分發購物登記卡、現金記帳卡。讓學生把所購買的“商品”的名稱其金額、購買理由等記入《購物登記卡》和《現金記帳卡》上。

(3)分組合作進行模擬體驗。

活動要求:

1、顧客要檢查售貨員有沒有找錯零錢。

2、賣易拉罐和礦泉水瓶的同學要檢查廢品回收員有沒有算錯一共應該付多少錢。

3、售貨員要看清顧客付款對不對。

4、可以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可以合夥購買。

教師注意調控場面,諸如“顧客”進入“商場”的先後順序,購物的時間控制。

教師選定一部分學生扮演售貨員,一兩名學生扮演廢品回收員,其餘的扮演顧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幣卡片購買商品、廢品回收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要讓買賣雙方互相檢查對方在進行人民幣計算時有沒有發生錯誤。一方面要注意觀察學生提出了哪些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另一方面要在學生碰到困難時給以適當的幫助和提示。

我這樣設計,除了複習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也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用人民幣購買商品時經常出現的幾種情形。例如,計算買兩種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錢,賣東西時怎樣找零,買東西時錢不夠怎麼辦,怎樣比較兩種商品的價格,等等。這些情形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曾經遇到過或將來會遇到的,通過這種現實性和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可以使學生切身體會人民幣在商品經濟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數學來自於生活,又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並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充分讓學生展示選購貨物的自主性,關注學生所購物品的趨向,鼓勵學生認真合理安排自己的“零用錢”,把錢正確合理的使用,並指導學生填好“兩卡”以便交流。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體驗自主的快樂,通過活動的形式,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我們大家都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這裏,在設計上我採用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創造慾望得到了滿足。而這,無不得益於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教學開放式的組織。同時,很自然地進入到第三個教學環節:

3、分組交流,分享快樂。

1)、交流在活動中,各自購買哪些物品。(介紹購物登記卡)

2)、交流買東西過程應該注意什麼事項。

3)、談一談,在購物中,自己有哪些經驗。

4)、交流購買物品的意圖。

5)、交流買東西中應考慮到什麼?

6)、交流如何合理正確地使用零用錢。

這樣,讓學生説出自己的心理話,展示自己選購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錢的巧妙之處和購買物品的經驗方法。同時,教師正確引導,使學生懂得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珍惜每一分錢,把錢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適當的時候,做一個有主見、善理財巧安排的好學生。最後評選最佳消費者。

4、聯繫生活,滲透思想教育。

具體的我是這樣設計的:

同學們,平時你喝完了飲料之後會怎樣處理用完的易拉罐或礦泉水瓶呢?(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電腦播放好孩子源源的故事:源源是個非常勤儉的孩子,他經常將家裏用完以後的廢舊物品,如:易拉罐、礦泉水瓶等,送到回收站換錢,然後把這些錢攢起來捐給希望工程和貧困山區的小朋友們。

看到這些,你想説些什麼?讓學生各抒己見。

我這樣設計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的教育。通過設立“回收站”,可以讓學生明白易拉罐和礦泉水瓶都是可回收的廢棄物,幫助小朋友從小樹立保護環境的思想和意識。

到此,整個教學過程全部結束。

六、説板書設計

由於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組織學生具體的實踐操作活動嘗試,基本上不需要板書,所以此部分略寫。

七、在課改實驗中,如何運用"誘思探究"教學論進行教學

最後,我説一下,這節教學設計是如何體現新課改理念和"誘思探究"教學思想的。

總覽整節課,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力求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理念,內容設計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之上,通過學生大量的實踐操作活動來完成。切實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使課堂真正做到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新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出了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目標,本節課的設計,我在這方面也做出了積極的嘗試。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於一體,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在取幣、換幣、找幣的操作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實踐過程中體驗到其中的樂趣,使學生愛學、樂學。整節課洋溢着愉快的學習氣氛。通過大量的生活實例,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聽聽練練",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去操作實踐,去體驗交流。在經歷了之後,學生獲取了知識,提高了能力,思維得到了鍛鍊,並獲得了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樂,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3

教材分析

《認識圖形》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讓學生感知兩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瞭解立體圖形各個表面的特徵;再從眾多不同的平面圖形中分類,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圖形的一般特徵,並能辨認、拼組。

教學目標

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根據它們的特徵,並從具體的情景中辨別出這四種圖形,初步運用這些圖形進行拼圖。

培養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學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空間觀念,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流程

一、活動一:借玩具小熊貓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進行表演的玩具小熊貓,“小朋友們,我是誰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來玩玩,好嗎?我還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禮物,請你們從中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拿在手裏,誰來告訴大家,你手裏拿的物體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自由回答。

讓學生觸摸物體表面,初步感知“體、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

生1:摸起來挺硬。

生2:滑滑的。

生3: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彎彎的……

揭示課題:認識平面圖形。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裏,教師將學生們喜歡的玩具動物小熊貓帶進了課堂,將教師的'語言轉換成小熊貓的語言,讓學生感到十分親切有趣。再讓學生觸摸物體的表面,感知其不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活動二:感知“面”是從“體”得到的。

出示長方體,讓學生試試能從長方體上找出什麼圖形;學生回答後,課件動態演示。再讓學生從桌面上的物體中找出長方形。

生答:從長方體上找到長方形;從三稜柱上找到長方形。

師啟發談話:“我們能從這些物體上找到長方形,那麼能從它們上面找到其他的圖形嗎?請大家4人一組,找找看。”讓學生自主活動,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從其他物體上找出其他圖形。

結合學生彙報小組活動結果進行課件演示:

①從正方體上分離出正方形,揭示名稱。

②從圓柱上分離出圓,揭示名稱。

③從三稜柱上分離出三角形,揭示名稱。

通過直觀演示,讓學生明白“體、面”之間的關係。

一起出示四種圖形,讓學生説出它們的名稱並板書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裏。

三、活動三:用“體”描“形”。

小熊貓説:“小朋友真能幹,已經能從不同的物體上找到不同的圖形了,那我們能不能自己想辦法用桌上的物體來描這些圖形呢?小朋友試試看。”放手讓學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尋找用“體”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學生“作品”,並讓學生説説是用什麼物體描出來的,描出的是什麼。

師説:“小朋友們,這些圖形擠在一張紙上一點也不舒服,於是它們找到了四座房子,它們跳呀跳,跳到了我們的黑板上,想請小朋友幫它們分房子。小朋友願意嗎?”(小黑板出示各種平面圖形的卡片)點名請學生給圖形按“門牌”分房子。

讓學生評價結果。

四、活動四:實踐運用。

師(出示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説:“圖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覺。第二天,它們來到花園捉迷藏。小朋友找找這裏有我們認識的哪些圖形。”學生自由發言。

“你們看這些圖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願不願意給它們穿上它們喜歡的衣服。”請學生給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形塗色。

讓學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這些平面圖形,想起來的就站起來説。

五、活動五:圖形拼組。

小熊貓:“小朋友玩得真不錯,你們還能設計出新的玩法嗎?”生1:用圖形拼各種物體。生2:用圖形畫各種物體……

放手讓學生分小組用圖形進行拼組:可以用各種圖形畫,也可以用現有圖形拼組,由學生自由選擇。

有的學生拼出了一輛車;有的畫出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雞,煙囱還冒着煙;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車,好長好長的車廂,他説,我要在這兒安我的家,我住這,小貓住這,等等,我們想到哪兒,馬上就可以出發……

拼好後,學生們離開座位互相參觀學習。有的學生看見了別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見學生的互相學習是多麼的有效。在學生廣泛參觀的基礎上,進行評價。

讓學生各自説説自己用什麼圖形拼成了什麼東西。

展示部分優秀作品,並説説用了什麼圖形拼成了什麼物體。

六、活動延伸。

小熊貓:我們今天認識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説説。想想和這些新朋友還有什麼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別忘了告訴我。小朋友再見!生:小熊貓再見。

評析

這是一節充滿童趣的數學課。教師採用遊戲活動的方式將教學內容進行組織,提供給學生愉快的學習環境,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採用不同的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實際操作活動、小組活動,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本節課教師還注重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比如:指導學生在課前收集各種形狀的物體;在生活中尋找各種圖形,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此外,教師也十分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開放性地尋找圖形活動和拼組圖形的活動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單元《認識人民幣》的第一課時。這是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是學習人民幣計算的基礎。

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主題圖提供了三種生活場景,揭示了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和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1展示了全套人民幣,使學生對我國法定貨幣有一個整體的瞭解。例2通過換錢活動梳理元與角,角與角之間的換算關係,歸納出主輔幣之間的進率,為後面學習人民幣的計算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A.學生在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識別方法和較豐富的使用經驗,但是缺乏對人民幣清晰、系統的認識;對人民幣的附加價值缺乏瞭解。瞭解主輔幣之間的十進關係,但沒有上升到知識重點的高度。有購買經驗,但在支付方式和購買方案上欠靈活。

B.有初步的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經歷,但指向、方法不明確。

C.有較強的觀察興趣,但是觀察角度不夠寬泛,深度欠缺,學生髮展水平差距較大。

d.有較強的小組合作學習意識,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達意願,但是傾聽意識模糊,小組學習效率有待提升。

三、設計理念

A.新的課程改革提出:數學知識中要加強社會內容,加強社會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使人人要學有價值的數學。本節課在課堂上體現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和創造性。

B.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C“大班教學小班化”自主發展行動研究理念。

四、説教法:

1.從生活出發,創設情境,感受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A.課一開始我就通過主題圖讓學生回憶自己的購物經歷,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購物經驗,將數學融入現實生活當中,使學生感到數學是親切的,是現實的,是觸手可及的,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B.在理解元、角、分關係的過程中,我創設了購物情境,讓學生幫我取出1元錢,通過交流各種不同的取法,使學生明白1元=10角。

C.換錢遊戲:通過師生互換,生生互換,使學生基本掌握元和角之間簡單的換算。

d.實踐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於是我設計了“小小超市”購物活動:通過模擬購買不同價格,不同品種的.物品,使學生在簡單的付錢、算錢、找錢的過程中,感知人民幣的商品功能。使學生體會到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

2.人人蔘與,發揮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A.在認識人民幣這一部分中,人人蔘與認知,讓學生感受這部分知識的重要性。

B.在換錢遊戲和實踐活動中,發揮了小組合作的形式,此時學生的課堂小主人地位得到張揚,而教師成為了學生的合作者、指導者。

3.在活動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

A.在導入部分中,“存零花錢”這一環節滲透了讓學生保管好錢,積少成多,存零花錢可以用來買需要的物品,可以捐給災區的小朋友,獻愛心等。

B.在認識人民幣的過程中,引出“國徽”,國徽是國家的標誌,教育學生要愛護它,不要損壞它。

C.在模擬超市過程中,滲透購物時要守秩序,講文明,用過錢後洗乾淨手,並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五、説教學流程

根據新課標理念和“大班教學小班化”自主發展行動研究理念,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分層教學法,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第一層:認一認,感知人民幣的種類繁多

第二層:分一分,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

第三層:拿一拿,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係

第四層:換一換,體驗人民幣之家按的內在聯繫

第五層:買一賣,感受人民幣的商品功能

第六層:説一説,提高認識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15

學生已經在一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本冊第六單元又學習了萬以內數的加減法。本節課在此基礎上,創設了“買洗衣機”的情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提倡方法多樣性。然後,再讓學生根據具體情境,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本節課創設的“買洗衣機”的情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素材,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會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來自城市,知識面比較豐富,對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幫小明解決問題時,學生情緒高漲,因為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只是平日從不參與,這次讓他們自己當“管家”,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出來了。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濃厚,敢想、敢説、敢問,思維活躍。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小組成員按每組4人進行合理搭配,有利於合作交流。課堂上,小組討論氣氛熱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識,相信將會令他們終身難忘。

本課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創設“買洗衣機”的情境,緊密聯繫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使他們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解題策略多樣化

百以內加減法已經為學生學習萬以內加減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通過解決“買洗衣機”這一問題,讓學生學會3位數的加減混合運算,並獲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着重體現了以下四個方面:

一、體現問題性

問題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導入時,我説:“願意幫忙解決買洗衣機的問題嗎?”這種探討問題的資源來自於學生,縮短了數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二、體現體驗性[+國小教學設計網+}

本節課通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活動與創造,這樣所學的知識記得深,記得牢。

三、體現合作性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着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4人小組合作探索“每月節餘的錢需要攢幾個月可以買一台620元的洗衣機?”這個問題,在合作中小組長對組員的任務進行分工、安排;記錄員及時記錄每人的思考情況;發言員把小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饋。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四、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

解題策略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題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1)尊重學生獨立思考;

(2)學生表達多樣化;

(3)解題方法多樣化,但不是讓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方法。本節課中,我尊重學生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學得生動活潑,大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創新的火花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