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中化學説課稿(精選13篇)

來源:文書谷 8.74K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化學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國中化學説課稿(精選13篇)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1

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説課的題目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物質》。接下來,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麼教為思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説課。

(過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説教材

本節內容屬於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十二單元課題1的內容,第十二單元屬於《化學與社會發展》這個一級主題,是個涉及面較廣的單元。本單元及本課題不是國中化學的核心內容,屬於知識的擴展和應用的範疇。課標對這部分內容雖然要求不高,屬於瞭解和知道的層次。但這些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繫密切,能夠豐富學生的生活常識,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有利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説學情

學生已有國中生物的相關知識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識經驗,通過前邊的學習也具備了一定的化學與生活密切聯繫的認識。學生也初步具備了與人合作交流、分析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因此,可以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角度去理解各種營養物質對人的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及合理安排飲食的重要性。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1、知道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等六大基本營養素;瞭解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與人體健康的關係;瞭解上述用營養物質對人的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以及合理安排飲食的重要性。

2、通過交流、討論,提高分析、歸納提高總結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和從眾多知識中提取有效知識的能力。

3、進一步認識到化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過渡:根據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的重難點)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

蛋白質的生理功能。

【難點】

蛋白質的生理功能。

(過渡: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説教學方法

講授法、自主探究法。

(過渡:我認為,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一下四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六、説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課程開始,我會結合生活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早餐吃了什麼?其中有哪些營養物質?從根據學生的回答引發對各種營養物質作用的學習,從而引入本節新課。

通過創設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確立從生活走向化學的學習思路。

環節二:新課講授

首先我會出示一張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的圖表引導學生觀察表格,並且介紹人體所需要的六種營養物質分別是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在學生了解這些內容以後分解對其中的一些營養物質進行講解。

1、蛋白質

首先我會提出問題“什麼是蛋白質?蛋白質由什麼構成?蛋白質有什麼作用?”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材,小組討論總結後回答此問題。接下來出示投影資料:蛋白質和氨基酸,介紹氨基酸的生成,氨基酸與人體生長髮育的作用。然後採用實例的方式向同學們講授血紅蛋白、酶等不同蛋白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執行的不同功能。如出示視頻講述氧和血紅蛋白在人體中的作用,讓學生小組討論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和預防措施。引導學生學習書中的資料卡片,瞭解酶在生物體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酶在生物體內的功能。播放錄像講授吸煙的危害,並及時教育學生青少年一定要遠離煙草。最後結合甲醛浸泡食物等實例引導學生認識到酒精、甲醛、酸鹼等使蛋白質的變性的現象,使同學們理解這些物質對生物體產生危害的原因。

在該環節的教學中,我採用了多媒體呈現圖片、視頻的方法,將蛋白質抽象的結構和蛋白質的作用直觀生動的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建立一種感性認識後,理解蛋白質這種有機化合物在生命體中的重要作用,同時通過案例講解的方法,將枯燥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了起來,讓學生從生活中走向化學,意識到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習化學知識、應用化學知識的積極性。

(2)糖類、油脂、維生素

這一部分主要講解了糖類、油脂、維生素的組成和功能,簡單瞭解水解的產物,這一部分的內容比較簡單主要採用學生小組合作形式,參考教材和學生查閲的資料,針對糖類、油脂、維生素的組成、功能和缺失該營養素的後果展開討論,在學生充分交流明確各類營養素的基本知識後,我會提出一些應用性的問題,如“澱粉也屬於一種糖類,分析饅頭為什麼越嚼越甜?”等,學生通過思考回憶糖的水解等知識可以順利地解決問題,然後我會出示資料卡片,講解纖維素、黃麴黴毒素等相關的知識,引導學生認識到合理飲食的重要性。

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中,我主要採用小組討論的方法,是由於知識本身的難度並不大,但與生活實際有着密切的聯繫,不同的學生熟悉不同方面的知識,在小組討論中,不僅能夠達到使學生之間互相啟發,取長補短,開拓視野的目的,也能使學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傾聽的過程中,獲得主動表達和被認同的滿足感與成就感,進一步提高學生表達的自信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請學生來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分別讓同學代表這幾種營養物質説出自己的用途,構成和存在於哪些食物中。並且告訴學生不能偏食,不能挑食。通過此遊戲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豐富學生的生活常識。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佈置作業:動手為自己和父母各設計一份食譜。

七、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夠體現教學重難點,方便學生梳理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我的板書直觀而簡明,請各位老師看我的板書:

在我的板書上呈現了四種營養物質的存在,功能以及作用,學生能夠很容易把握本堂課的重難點和基本知識。

謝謝各位老師,我的説課到此結束!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題以人類認識水的組成的簡要史實引入並展開,通過水的電解實驗和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和分析介紹了水的組成,説明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在認識了水的組成的基礎上,又學習了一種新的物質——氫氣,並結合前一單元所學氧氣的知識,從組成上的區別歸納出單質、化合物的概念。在課題之後還提供了稍詳細些的資料——水的組成揭祕,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人類認識水的組成的系統知識。

本節內容是為今後學習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筆,對正確書寫化學符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瞭解水的物理性質。

②通過電解水的實驗瞭解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它的化學式為H2O。

③瞭解氫氣的性質。

④瞭解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區別。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歸納和運用知識等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態度。

(2)在教學中滲透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

(3)保持對生活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3. 教學重、難點

實驗探究認識水的組成及區分單質和化合物是本課題的重點;從瞭解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過程和方法是本課題的難點。

4.教具準備

直流電源、水電解器、電解用水、火柴,木條,酒精燈,小試管、投影儀。

二、説教法

創設學習情景→實驗探究→驗證實驗→講解總結

三、説學法

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活動,而且需要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學習方法有:

1.探究學習

學生在觀察演示實驗的基礎上,逐步學會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方法。

2.多種感官協同法

化學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需要耳聽、眼看、腦想、手寫等結合起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應做好以下指導:指導正確使用教科書;指導學生正確聽課。

四、説教學程序

1、創設學習情景

在上課之初,先請同學們看一段視頻。

觀看之後,學生意識到人們對水寄予的感情和人們對水的熟悉程度。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見的物質之一,不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種生物體內也都含有水。

[投影]展示下列資料

生物體內都含有水

2、實驗探究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水曾被看作是一種元素。直到18世紀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拉瓦錫通過對水的生成和分解實驗的研究,才確認水不是一種元素。

[引導學生看課本P45資料(水的組成揭祕)]

拉瓦錫讓水蒸氣通過一根燒紅的槍管,得到了“易燃空氣”,而我們通過電解水也能得到“易燃空氣”,並可以揭開水的組成祕密。

取水電解器,加入電解用水,接通直流電源,觀察與電源正、負兩極相連的電極上和試管內發生的現象。

在做實驗之前,提醒學生注意:

1.提示學生觀察兩電極產生氣體的體積有何差異。

2.為了增強水的導電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氫氧化鈉。

實驗完畢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得出現象:

①通電後,兩根電極上都出現氣泡,即產生氣體,氣體都是無色的。

②一段時間後,與電源正、負極相連的電極上產生的氣體體積比約為1:2。

3、驗證實驗

在得出上述現象後,緊接着問:

兩極上得到的氣體分別是什麼呢? 在前一單元學生已經學習瞭如何驗證氧氣的方法,自然會想到用木條去檢驗。

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試管1中的氣體,用點燃的木條檢驗試管2中產生的氣體。向學生提問試管1和試管2中產生的氣體分別是什麼?

學生討論後回答

①試管1中產生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説明是氧氣。

②試管2中產生的氣體可以在空氣中燃燒,火焰顏色呈淡藍色。

教師在學生髮現問題的基礎上講解試管2中產生的這種無色氣體叫氫氣,它在空氣中能夠燃燒且火焰顏色呈淡藍色,它就是拉瓦錫所謂的“易燃空氣”。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共同得出以下結論:

①與電源正極相連的電極上產生的氣體是氧氣。

②與電源負極相連的電極上產生一種新的氣體叫氫氣。簡稱負氫(父親)

4、講解總結

教師向學生提出:在水的電解實驗裏,有新物質生成嗎?水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電解水的實驗過程中產生了氧氣和氫氣兩種新物質,水發生了化學變化。

那麼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把這個變化表示出來。

這個反應的反應物為水(化學式H2O),反應條件是“通電”,生成物為氫氣(H2)和氧氣(O2),所以此反應可表示為:水 氫氣+氧氣。

由此可見水中含有氫(H)、氧(O)兩種元素,即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教師向學生提出:電解水這個反應屬於前面我們所學過的哪一種反應類型呢?為什麼?

要求學生回答:因為它的反應物只有一種物質——水,而生成物有兩種物質——氫氣和氧氣,滿足“一變多”的特點,所以它應該屬於分解反應。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種新的氣體——氫氣,大家對於氫氣了解多少呢?

學生討論後得出:

1.氫氣是一種可燃性氣體,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

2.從網上了解到,氫氣是一種新型能源,將會是未來世紀最主要的能源;

3.查閲資料可知,若是不純的氫氣燃燒會發生爆炸,所以在點燃前必須檢驗氫氣的純度;

4.氫氣名稱的來源可能與它的密度有關,因為“輕”“氫”諧音。

看來大家對於氫氣了解得還真不少,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一些有關氫氣的知識。

誰能描述出氫氣的有關物理性質呢?

1.從電解水的實驗可見氫氣是一種無色的氣體,若聞它的氣味,還會發現它是一種無味的氣體;

2.試管2內既有氫氣又有水,而氫氣的體積沒有減少,可見氫氣是一種難溶於水的氣體。

向學生展示氫氣爆炸的投影。

氫氣具有“可燃性”這個化學性質。那麼該如何去檢驗氫氣的純度呢?你能結合課本圖3—3進行描述嗎?

學生討論並總結:收集一小試管氫氣,用拇指堵住試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燈的火焰。然後移開拇指,如果聽到尖鋭的爆鳴聲,表明氫氣不純;如果聽到很小的聲音,則表示氫氣較純。不純的氫氣不能點燃,需重新檢驗氫氣純度,直到聲音很小表示氫氣較純了才能點燃。

接着提問:是不是隻要空氣中混有一點點氫氣或氫氣中混有一點點空氣在點燃時就會發生爆炸呢?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作出結論

我們知道,世界上絕對純淨的物質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空氣中有一點氫氣或氫氣中有—點空氣點燃就會發生爆炸。它有一個限度,我們稱為爆炸極限。若空氣中混入氫氣的體積達到總體積的4%~74.2%,點燃時就會發生爆炸,這個範圍就是氫氣的爆炸極限。

剛才還有同學説到了氫氣名稱的由來,這確實與它的密度有關。在相同的條件下,氫氣是所有氣體中密度最小的,也就是説,它是最輕的氣體,因此,它的名稱為“氫氣”。

在能源逐漸短缺的當今世界,氫氣作為一種很有前途的能源而被各國科學家看好。 展示下列資料

新型燃料——氫氣

現代世界所使用的礦物燃料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它們燃燒後產生較多的氣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尋找一種不會產生污染的燃料,是各國科學家努力的目標。

氫氣作為燃料行許多突出的優點:第一資源豐富、以水為原料;第二燃燒時放出的熱量多;第三燃燒產物是水,無毒、無污染,且可以循環使用。所以,氫氣被稱作綠色能源。

據報道,1988年,前蘇聯採用液氫及天然氣組成混合燃料,成功地進行了圖—154噴氣式客機的試飛。日本研製的氫引擎汽車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德國奔馳汽車公司研製的以氫為燃料的小型客力和貨車已經接近實用階段,大眾汽車公司研製的10輛燃氫汽車,已試運行8萬公里。1999年2月2日,世界上首輛用氫氣和氧氣作燃料動力的無污染出租汽車已在美國紐約街頭亮相。這輛名為“千年出租車”的環保汽車幾乎聽不見任何嗓音,尾氣排放量為零。

儘管氫能已在一些國家進行了探索性的使用,但日目這種綠色能源並沒有被普通使用,這是由於氫能屬於二次能源,需要藉助別的能源來製取,加之生產成本高,經濟上也划不來,所以尚不能普及。

科學家們預汁,21世紀氫能將進入越來越多的領域為人類造福,城市空氣污染狀況將因此顯著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將因此進一步提高。

可見。氫氣真是未來世紀主要的能源,希望大家努力學習,並能為氫氣的普遍使用作出貢獻。

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水電解生成的氧氣和氧氣的組成與水的組成有什麼不同。教師寫出氫氣(H2) 氧氣(O2) 水(H2O),啟發學生從元素種類的角度去考慮。

學生討論後發現氫氣和氧氣都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而水卻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

你能説出以下物質是由幾種元素組成的嗎?

①鐵(Fe) ②銅(Cu) ③過氧化氫(H2O2) ①高錳酸鉀(KMnO4) ⑤四氧化三鐵(Fe3O4)

答案:分別是①1種 ②1種 ③⑤兩種 ①3種

對學生講解化學上我們把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淨物叫做單質,如氧氣(H2)、氧氣(O2)、氮氣(N2)、磷(P)等,把由不同元素組成的純淨物叫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水(H2O)等。

1.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淨物。

2.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淨物。

單質和化合物就是根據純淨物中所含元素的種類來進行分類的,可見分類的方法在化學科的學習中運用的非常的多。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是由氫(H)、氧(O)兩種元素組成的。我們還通過電解水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在這個實驗中我們看到水在通電的情況下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我們還簡要介紹了一些有關氫氣的知識。根據水、氫氣、氧氣等物質組成中元素的比較,我們還了解了單質和化合物。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説:空氣對學生來説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國中化學中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不僅承接了國小對空氣知識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係最為密切,是人類不可離開的天然物質。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而且,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的。

從能力培養來説:從看圖瞭解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開始,到做仿照實驗來測定空氣裏氧氣的含量,再到看圖片認識空氣的主要用途和保護空氣,可以説教材深入淺出,為以後的學習提供一個合理的思維方式。

從感情培養來説:通過本課題的學習,使學生又一次認識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學知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現時的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調控能力還不夠,學習過程中還需要教師的嚴格要求。

國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可以藉助實驗或多媒體電教手段,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和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供動腦的問題情景,提供動手的練習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是上好本課題的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瞭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初步認識純淨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淨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標

初步瞭解空氣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標

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並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瞭解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用途,並認識空氣污染的危害。

難點:如何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

五、學法指導

1、收集有關材料,對有關知識有初步瞭解。

2、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內容的安排既不能與國小自然課中的知識重複,又應以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由什麼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繫,並逐步深入。

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

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

保護空氣(污染與保護)

總的來説,本課題教學是很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

所以,本節課題採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可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題,並以仿照實驗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

2、讓學生事先收集資料和圖片,並根據收集的資料歸納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

3、讓學生收集有關空氣污染的照片、漫畫、短文等資料,完成有關空氣污染的調查報告,並通過廣播、電視、報紙收集本地的空氣質量日報,繪製圖表。

我把本課題分為兩節課,下面主要講述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內容:出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並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

提出問題: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1/5的?

2、通過搶答,鞏固舊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內容: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裏氧氣的含量。

展示實驗所需的儀器,並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説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接裝置並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3、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科學觀察、規範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

內容: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麼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

(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由於紅磷燃燒消耗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4、對實驗現象作進一步的分析、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討論與思考下列問題

(1)、該實驗裝置中,如果燒杯中的水足量,請問水會充滿整個集氣瓶嗎?為什麼?由此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2)、根據拉瓦錫的研究結果,氧氣約佔1/5,如果實驗時集氣瓶中的水面小於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個問題的結果:不會,因為空氣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燒的氣體存在。

第二個問題的結果:水面上升不滿1/5的原因有:①裝置漏氣或紅磷不足等;②當氧氣含量低時,紅磷不能繼續燃燒。

5、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規範表達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閲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6、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淨物?

小結: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這樣的物質叫做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於純淨物。

7、作業:完成課本有關練習。

板書設計

課題1空氣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4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我説課的題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課時的內容。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本節內容屬於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的內容。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經驗出發,運用宏觀現象幫助理解微觀的原理,反過來,微觀的原理也可用於解釋這些宏觀現象。將探究活動聚焦於“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這一核心問題。本節課對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説學情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經認識了物質發生的不少奇妙變化,並且有了“物質之間為什麼會發生變化”“物質到底由什麼構成”等疑問。這些問題正是本課題的切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對初學化學的中學生來説,分子、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觀粒子的確非常抽象,因此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應該注意形象直觀,幫助學生建立微粒的觀點。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能説出分子的三條性質。

2、能夠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生活中某些常見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常現象,學習日常現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數據、音像資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質,提高對奇妙的化學世界的探索興趣,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子的性質。

【難點】運用分子的性質特點,解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五、説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情境創設法、講授法

六、説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新課導入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結合實際創設問題情景: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做過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雖然實驗是在實驗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聞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氣味。不僅如此,生活中還存在很多類似的現象,由此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提起學習本節課內容的興致。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

在這裏我會向學生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的實驗,他們通過觀察品紅分子在水中運動的現象和特點,會得出物質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猜想。接着我會肯定他們的猜想,提出物質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並且會通過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圖片,説明肉眼不能直接觀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類已經能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直接觀察到分子、原子,使學生感受到科學進步可以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接下來我將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微觀粒子及其運動特點。

2、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首先通過1滴水中分子數目的介紹讓學生意識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間有間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那麼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總體積是否等於100ml,請學生觀看視頻並解釋原因。之後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間是存在空隙的。我會通過具體的實例讓學生來分析固體、液體、氣體分子之間的空隙大小關係,通過物質熱脹冷縮的現象判斷物質分子間的間隔與温度有關。

接下來是分子的第三個性質,我會通過演示實驗來引導學生。

(3)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着,運動的快慢與温度有關。

首先根據生活中衣服曬乾、酒精蒸發等現象提問學生“分子還具有什麼性質”引發學生猜想,接下來我會通過氨分子擴散現象來檢驗學生的猜想。

由於氨分子擴散現象需要的時間較長,所以我會採用視頻播放的形式來進行。通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結論:分子在不斷運動。並且利用這一結論解釋品紅在水中擴散、水蒸發、桂花飄香等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生活中的化學,感受化學的奇妙。

接下來補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幾分鐘菜就可以變鹹,醃蘿蔔需要很多天,引發學生思考:分子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最終得到分子運動快慢與温度有關,温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的結論。

環節三:鞏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用本節課學過的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瞭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環節四:小結作業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後,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最後佈置作業:預習下一節內容並思考,從分子的角度來説,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麼不同。為下節課的知識做好鋪墊。

七、説板書設計

最後説一下我的板書,根據我的板書設計學生很明顯能看出來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哪些,並且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裏,便於學生抓住要領。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我今天要説的內容是國中化學《環境保護》,下面我將從説教材等以下幾點説起。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安排在第一冊課本知識學完後講授。本節教學內容是對課本中出現的空氣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温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空洞等環境問題的總結,是一節歸納複習課。

環境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近年來會考的熱點考點之一。在教材中,環境問題倍受關注,出現頻率較高,但知識點較分散。本節課不但對整冊書有關環境知識進行了歸納總結,並且對相關知識加以擴展,講授過程中注重會考熱點問題的滲透,使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更輕鬆,做到有的放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對環境問題有個整體認識,使知識更加全面、系統。

教師在認真研究、分析教材後確定小組活動內容——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環境狀況調查,供學生選擇。這樣做可使全體學生都動起來,讓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願做”。

環境問題貫穿整個中學化學的學習,知識內容可發展、適用年級可擴大。高中化學教材中涉及環境保護知識的內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這章中介紹了“汽車尾氣”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學了有機物的初步知識後介紹了“合成洗滌劑”對水體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九年級學生馬上就要進入高中學習,高中學生可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索、擴展研究。他們可以在學習了更多的化學知識後,對環境問題的有更多的、更深的瞭解。也就是説,國中對環境問題有個整體認識,可以為高中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也就是説本節課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化學已有了半年的時間,對於環境問題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並且懂得了學習化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解決環境問題。但掌握的知識零散,對知識缺乏整體認識,缺乏理論和實際聯繫的能力。因為學生的學習任務重,無時間參加一些有關環保方面的活動,可以鼓勵學生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比如維護校園環境衞生等。針對學生合作意識較缺乏的現狀,在講課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這一過程將培養學生組織活動、協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本節的教學要求不高,難度也不大,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自行設計活動形式。活動的宗旨是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教學中要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提高環境意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⒈瞭解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瞭解防治環境污染的初步知識。

⒉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明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唯一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科研意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2、培養學生組織活動、協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3、學會資料的收集、整理,培養學生從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將知識加工整合用於實踐的能力。

4、將成果以網頁的形式製作出來,使學生有較強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標:

通過正確認識環境和環境問題,體會化學在美化改善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效應,認識到事物具有兩面性,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的行為與環境和諧的必要性,激勵他們保護家園,積極投身環保,樹立主人翁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會觀注的熱點環境問題的來源、危害與防治,本地環境狀況的調查分析。

難點:課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網頁的製作。

課時安排:1課時

五、學法的確定

各小組根據選定的活動內容,主要從污染來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關文字、圖片、視頻、圖表等資料。在活動中會蒐集到大量的資料和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但這些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在老師的指導下對這些知識、資料進行認真地、細緻地梳理,通過組內協作學習的方式,達到使認知系統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舊的、傳統的學習觀認為,學習發生與否取決於教師的教授,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師呈現、組織和傳遞知識的過程,學生的任務就是像“海綿”一樣地儘可能多地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當前的教育理念,則傾向於將學習看成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是一個主動的、有目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轉化和修正教師所提供的信息,然後以一種具有個人特點的,有意義的方式來建構新知識,由於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願和能力會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根據這一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採用:“師生共同探究式”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中,師與生的關係是平等的。具體指在教師的指導和安排下,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一小組針對某一主題開展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也就是説本節課中教師的“教”,主要是在課外,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留給了學生才華展現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七、教學過程設計

1、設置問題,引入課題

通過五幅畫面的對比,提出問題:四幅畫面給我們的感覺有何不同?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什麼原因造成的?由學生思考回答,引出環境污染這個課題。

2、學生討論回答

什麼是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的類型有哪些?這些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是什麼?造成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污染對我們生活影響最大?有什麼解決方法?我們身邊有哪些環境污染?我們自身應該如何去做?

學生回顧已學過的知識,結合課前通過查閲資料獲取的知識各抒己見,討論得出每小組自己的觀點。

⒊教師歸納、總結、講解

教師在學生的討論過程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啟發。討論性發言結束後,對同學這次活動中的關鍵問題進行評價和總結。然後按大氣污染→酸雨→臭氧層→温室效應→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綠色化學的順序對學生查閲的知識、討論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講解。

在教學過程中,肯定學生的成果,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提高環境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身邊的環境保護活動,從自身做起,從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做起。

⒋佈置作業

(1)必做題:A、每個同學通過查閲資料找出一個有關環境污染的典型社會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辦法。

B、每個同學找出三到五個有關環境問題的題目,並做出相應的答案。

(2)探索題:今天我們研究了有關環境污染的知識,還有很多方面我們沒有涉及到,請通過各種途徑,觀察身邊的現象,以“環境和我們的生活”或“邢台環境現狀分析”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

其中探索題為學有餘力的學生而準備,可以在課外興趣小組中交流,或在黑板報中登載,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國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酸和鹼的反應,第一部分內容:中和反應。是在學生學習常見的酸和鹼的一些性子後,又把酸和鹼的反響單獨列為一節,這就闡明白:一是評釋中和反響的重要性,二是由酸鹼中和反響的產品引出鹽,切合由淺到深的瞭解紀律。課本通過學生的運動與探究引入中和反響,爾後又通過交換與討論的方法瞭解中和反響在一樣尋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親暱了化學講義知識與天然生活的接洽,同時又富厚了學生的將來生活。

2、教學目標:依據新課程理念,結合教材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有: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酸和鹼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②瞭解酸鹼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①會用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

②會用分析,歸納的方法對有關信息加工處理

③會用觀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理論聯繫實際,關注社會實際問題的意識

②進一步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酸鹼之間的中和反應

難點是:中和反應的探究過程

二、説學情:

我校的學生大多數是十四、五歲的孩子,對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學習過程中,厭倦教師的單獨説教灌輸,希望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便於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才華的機會,因此,喜歡教師通過引導探究法傳授知識。

三、説教法:

一位教育家説過:"科學知識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去掌握它們;一個好的老師是教人發現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引導者。為此,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徵及本校的學生情況,我這節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究法,其模式為:創設情境——自主探究——歸納總結——聯繫生活。同時配合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視野,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這樣,不但使學生始終處幹主動的學習狀態中,而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

四、説學法:

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依據本課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從以下方法進行學習:1、實驗探究法。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3、自主學習法。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五、説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同學們想看魔術嗎(激起學生的興趣),接着教師播放課件:

①向盛有無色溶液的燒杯中,滴入幾滴無色的溶液,燒杯溶液變紅。

②再向變紅溶液燒杯中滴入無色溶液,邊滴邊用玻璃棒攪拌,當燒杯溶液剛好變成無色時停止。

驚奇的顏色變化,會引起學生髮出疑問;有了這"奇""疑"的問題情境,我就自然地提出了:你們想知道這個奧妙嗎要想揭開這個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第三節酸和鹼反應——中和反應。

2、引導實驗,自主探究

前面同學們已學過酸、鹼各自具有一些化學性質,那酸與鹼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嗎要正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用事實説話,請同學們進行活動與探究(P193)。接着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3、歸納總結

①氫氧化鈉是鹼,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顯示紅色,隨着鹽酸的加入紅色逐漸消失變成無色,所以此時的溶液不是鹼性溶液,説明有新的物質生成,進一步説明了酸和鹼發生了化學反應。(藉助FLASH動畫展示氫氧化鈉與鹽酸的反應過程),其他的酸和鹼也能發生類似的反應: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②課件展示酸與鹼的反應方程式,請同學們總結反應的特點,反應都生成了水和另外一種化合物(鹽),這類化學反應叫中和反應。

4、聯繫生活:

理解了中和反應的概念,下面我們看幾則資料。

課件展示:(讓學生真正理解在人類的現實生活和未來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化學)

①改變土壤的酸鹼性

根據土壤情況,可以利用中和反應,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鹼性物質,以調節土壤的酸鹼性,利於植物生長。例如近年來由於空氣污染造成酸雨,導致一些地方的土壤變成酸性,不利於作物的生長,於是人們將適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②處理工廠的廢水

工廠生產過程中的污水,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處理。例如:硫酸廠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雜質,可以用熟石灰進行中和處理。

③用於醫藥

人的胃液裏含有適量鹽酸,可以幫助消化,但是如果飲食過量時,胃會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這情況下,可以遵醫囑服用某些含有鹼性物質的藥物,以中和過多的胃酸。

教師引導:這些資料説明了什麼(中和反應用途很廣)

5、交流與討論(P194)

6、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和反響,簡樸認識了中和反響的原理,會寫一些中和反響的化學方程式,並認識了中和反響在生活和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7、課外作業:查資料,生活、生產中哪方面用了中和反響。

8、板書計劃

第三節酸和鹼的反應

一、中和反應

1、中和反應:酸與鹼作用生鹼鹽和水的反應

2、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有廣泛的應用

一、教材結構和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在全章以及在整個中學化學課程中的地位:本章開始學生初步、系統地接觸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在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和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之後。在本章和本節中,學生初步嘗試從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去探索(金屬)物質化學性質;從基本原理(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去深化對這些性質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的過程和方法一經掌握後,可以駕輕就熟地學習後一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着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節教學的目標:

1. 知識和技能目標:瞭解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探索金屬的性質和金屬的原子結構的關係,初步學會從實驗的角度探索和認識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本領。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體驗通過實驗發現化學問題,揭示物質性質的過程與方法。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奇妙的化學實驗的操作(如鈉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學實驗現象(如鈉的燃燒反應)感受化學世界的美妙變化,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要實現以上的教學目標,我認為:我們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面面俱到的講清楚所有的金屬的所有的性質,要有所側重,其中鈉在不同條件下和氧氣的反應以及如何從實驗的角度揭示這些反應的過程是本節課堂的重點。但是由於學生以前沒有看到過鈉,更談不上鈉的化學反應了,燃燒後得到的過氧化鈉化學式特殊,學生比較難以接受,因此鈉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及其產物的比較分析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同時也應該由點到面,能夠學會幾種金屬之間性質的比較具體情況,以及金屬的性質和金屬原子的結構之間的密切關係,這些都是本節教學的難點所在。

三、教法和學法

以上的重點和難點的突破是本節成功與否的關鍵,通過什麼樣的教法和學法顯得異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1 邊講邊實驗。這是化學教學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識的建構過程,充分體現了建構理念。具體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師演示和學生演示相結合,比如用小刀切鈉,為什麼不能讓學生去做呢讓學生去實驗,去體驗,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去思考,這樣做完全符合新課程的學生主體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師做學生看,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是在啟發不假,但常常啟而不發。當然教師要注意引導。2 提出問題展開討論並及時總結歸納。可以是老師提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在充分認識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可以是學生與學生的討論,也可以是師生討論。如可以在鈉、鋁和氧氣反應學習完了以後,及時總結這些物質和氧氣反應時表現出來的還原性,從反應的難易程度總結還原性的`強弱,從整體上把握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

學法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多做比較,如學生在學習鋁和氧氣反應的時候可以去比較,兩個實驗做法不同但是現象一樣,又如鈉在不同的條件下和氧氣反應,不比較難以深刻認識過氧化鈉和氧化鈉的區別。

那麼,這種教法和學法如何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呢下面談談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 引入課堂。其實,書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導學生展開對金屬部分的學習,但是不具體。我將讓學生自己暢所欲言,去列舉在生活中瞭解到的金屬的反應,比如鐵的生鏽,銅綠的產生,鐵質菜刀為什麼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銀白色等。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學習興趣。

(二) 複習舊知。國中已經接觸到一些金屬,這裏複習金屬的物理性質,讓學生認識金屬通性;複習和金屬相關的化學性質,並分類歸納:鐵可以和氧氣反應,活潑的金屬可以和酸、鹽發生置換反應等。最後總結性思考這些反應中金屬原子的失電子情況,引出性質和結構的相互關係。

(三) 由此及彼,提出問題。鐵可以和非金屬單質氧氣反應,那麼其他的金屬呢從金、鐵、鎂和氧氣的反應看,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可以讓學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屬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屬鈉、鋁分別和氧氣反應的情況。

(四) 師生互動,邊講邊實驗,探究鈉的相關性質。展示鈉的存放,取用和切割,從中讓學生領悟鈉的物理性質;從切割後截面的顏色變化讓學生體會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思考,去認識鈉的化學性質活潑,並根據化合價自己去嘗試書寫反應方程式。為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主體的理念,接下來讓學生去思考鈉燃燒的情況怎樣,讓學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鈉,提供必要的儀器讓學生去加熱鈉,使之燃燒,觀察現象,比較性的提出問題,引出鈉的燃燒反應。從產物的顏色認識到這是不同與氧化鈉的新的物質,此時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初步認識過氧化鈉。

(五) 比較着做實驗,認識鋁和氧氣的反應。從鈉的反應和鎂、鋁表面有氧化膜的層次,讓兩位學生比較着做實驗,觀察鋁在打磨掉氧化膜與否兩種情況下加熱融化後的現象,後學生自發思考為什麼現象會一樣認識到反應的發生,體會到緻密的氧化膜的保護作用。讓學生在認真閲讀教材的基礎上開放性的思考對鋁的氧化膜的認識,可以作為課外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的拓展,提高學生能動的學習和收集材料並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課堂小結。由點到面,讓學生思考金屬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很多金屬可以和非金屬氧氣發生反應,從化合價的變化認識到這些反應中金屬都體現出還原性。這樣和前面的氧化還原反應相呼應,並和本節課開始的時候金屬的物理性質的通性相呼應,增強課堂的完整性。還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從反應的難易程度入手讓學生認識到不同金屬還原性的強弱區別。

五、個人的認識和思考

新課程倡導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廣大教師課堂教學中所要積極探索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圖嘗試指導學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讓廣大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不但要授人以魚,還要授人以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這種"漁"的過程。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離子》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的第四單元課題三。本課題包括核外電子的排布和離子的形成兩部分內容,教學分兩課時完成。離子的形成是本課題的核心,是國中化學課程中要求達到了解水平的基礎知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為學生從微觀的角度探究宏觀物質變化的奧祕打開一扇窗口;為學生後面學習酸鹼鹽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瞭解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關係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離子形成的過程,認識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從而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探究宏觀物質變化的能力。

(2)學習方法與過程:學習“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能在特定情景下,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於探究的學習精神;喚起對科學的好奇與嚮往。初步瞭解物質構成的奧祕,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物質的微粒性”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離子的形成

(2)教學難點:離子的表示。

(3)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動畫,模擬微觀變化,幫助學生認識離子的形成過程和學會離子的符號表示。這樣,不但能順利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也促進了學生微觀想象能力的發展。

二、教法與學法:

1、學生情況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在課堂上他們厭倦教師的單獨説教灌輸,希望教師能創設便於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他們自我表現的機會。所以本節課我設置了許多活動:比如,“我會答、“我會寫”、“討論與交流”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始終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在探索中學會學習。

2、教學方法

依據新課程教育理念及本節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情況,我對本節課的教學採取瞭如下方法:利用課件優勢,充分展示NaCl的形成過程,從而瞭解離子的形成,認識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3、學法指導

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許多物質是由原子、分子構成的,本課題介紹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另一種粒子。由於本課題的知識形成較抽象,所以在教學中,一是成立學習小組,互幫互學;二是通過“創設情景、探究新知”等形式,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

4、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將抽象的微觀粒子生動形象地顯現出來,有利於培養學生微觀想象能力。

三、教學程序: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於對教材、學生情況的分析,我確定通過以下五個教學步驟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一)知識回顧、情境引入

1、知識回顧:“離子的形成”是本課題的核心,是教學的重點。由於國中學生的知識和思維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學中先通過複習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係,(展示課件,抽生回答。)使學生意識到元素的化學性質與最外層電子數有着密切的關係。

然後我是這樣引入新課的: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一般少於4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趨向達到相對穩定結構;而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一般多於4個,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也趨向達到相對穩定結構。那麼,當他們得失電子後,結果會怎樣呢?本節課我們就以氯化鈉的形成過程為例來探究離子的形成。

2、創設情景:當鈉原子和氯原子在發生化學反應時,它們是如何得失電子的?氯化鈉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創設問題情境的目的,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切入,形成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

3、討論交流:全班分為八個小組,短暫討論交流。(這一環節充分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避免了教師的“填鴨式”教學。)

4、漫畫導入:投影教材第79頁插圖4—10和鈉原子與氯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最外層電子數目,從微觀上分析得失電子趨勢。

(設計目的:充分利用漫畫效果,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分析氯原子和鈉原子得失電子的趨勢,使學生在有趣、輕鬆的氛圍中接受難懂的知識,激發其學習興趣。)

(二)引導觀察、啟發探究

環節1、離子的定義:動畫展示鈉原子、氯原子得失電子後的結構示意圖,並提問:鈉原子和氯原子得失電子後帶電荷嗎?學生經歷觀察並發現它們都帶電荷,從而很自然地引出離子的定義。

(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啟發分析和誘導,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知,使定義的引出水到渠成。)

環節2、離子的分類:在學生已經得出鈉離子和氯離子都帶電荷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它們所帶電荷有什麼不同。交流發現:鈉離子帶正電荷而氯離子帶負電荷,從而得出陽離子和陰離子的概念。

(在輕鬆的氛圍中接受抽象的分類思想,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環節3、離子的表示:通過分析離子是原子得失電子而形成,讓學生很自然地接受離子符號的書寫就是在原子的基礎上標明所帶電荷。這樣可以輕鬆突破離子符號的書寫這一難點,也為介紹離子符號的意義作好鋪墊。當然離子符號的書寫還要結合後面的化合價反覆訓練才能落實。

環節4、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整合學科之間的知識,提出問題:帶異種

電荷的兩種微粒之間會產生什麼作用力?展示NaCl的形成課件,使學生認識到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通過課件展示,使學生始終都處於“創造性”積極思維中,強化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三)聯想整合、形成體系

1、展示課件原子和離子的關係,讓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然後教師評價歸納。(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訓練分析、歸納、表達的能力。)

2、到現在為止,物質構成的奧祕已初步形成體系。結合問題:“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哪些?(此時提出問題,學生有話可説。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和歸納,讓知識更加系統,有利於學生很快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和離子構成的含義;同時也使學生對化學學習,尤其是微觀領域的學習產生了渴望之情。)

(四)學用結合、展示個性

1、我會答:原子失去電子後,就帶上(正)電荷,成為(陽)離子;原子得到電子後,就帶上(負)電荷,成為(陰)離子。當陽離子和陰離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時,整個化合物就(不顯)電性。

2、我會寫:寫出下列離子符號:帶一個單位正電荷的鈉離子;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鎂離子;帶兩個單位負電荷的硫離子。

(設計目的:第1題,主要是對離子的形成進行檢測,第2題,熟悉離子符號的書寫。對錶現突出的學生給予獎勵,獎勵的形式是發放“小禮包”,“小禮包”內寫着本節課的知識點,讓學生當堂打開“小禮包”宣讀知識點,給學生一點點神祕,再一次激發學生的興奮點。既是對本節課進行總結,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是對本課題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進行了檢測,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達到了教學高潮。)

(五)小結交流、佈置作業

1、小結交流:我把這個環節設計為(1)過程小結、(2)知識小結兩個步驟,讓學生交流學習心得、小結本節課的知識。

2、佈置作業:完成基礎訓練

四、教學評價

本節課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基本原則,以“情境教學、問題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師生的雙邊情感交流,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微觀思想方法的建立,學習心理、品質的優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五、板書設計

離子

一、離子的形成

二、離子和原子的關係

1、離子的定義

2、離子的分類

三、構成物質的微粒

3、離子的表示方法和符號的意義

4、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8

一 説教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及其作用

“硫酸”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編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化學》第一冊第六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濃硫酸的性質,涉及到濃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第二部分為硫酸根離子的檢驗,涉及到碳酸鋇和硫酸鋇的區別。硫酸作為三大強酸之一,是高中化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每年會考、大學聯考的重要考點。硫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極其廣泛的,學習好該節課是十分有必要的。教材的編排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本節是在學習和了解有關硫酸的基本性質和氧化還原概念、物質的結構、元素週期律等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加深和鞏固這些知識,銅和濃硫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硫污染物為下一節的環境保護作出了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濃硫酸的性質和怎樣檢驗硫酸根離子。

(2)能力目標: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探究能力,通過本節的學習讓學生設計幾種辨別濃硫酸與稀硫酸的方法。

(3)情感目標:通過一些具體事例,讓學生學有所用,更加的熱愛科學從而更加認真的學習科學。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 教學重點:濃硫酸的反應和根據實驗分析濃硫酸的氧化性和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2) 教學難點:用氧化還原的概念解釋濃硫酸的氧化性,由宏觀現象轉入微觀分析

二、學生現狀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的學生,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識,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將會帶着問題去上課。在國中時他們已經學了硫酸的基本性質,對濃硫酸的特性和稀硫酸的性質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高中他們學了氧化還原反應、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為此這節課是對以往知識的鞏固應用和進一步的闡述和完善

三、説教法和學法

教學的方法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手段,它要求符合學科特點符合教材的內容和目的。

本節課堅持體現“以學生為主”和“教與學的統一”的原則。結合課本採用實驗演示和課件展示的方法。體現以下特點:

1、 採用多媒體獨特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利用多媒體教學使得教學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而且效果更好。比如本節課採取一則實際材料導入,由學生找出其中的關鍵字並説明體現了硫酸的哪些性質。如果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則須教師

讀材料或發放材料,顯得浪費時間和資源。

2、 通過演示實驗的教學方法,並且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加以放大,使得實驗更加清晰地展現給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濃硫酸的的特性引出該節的重點和難點,因此作好實驗演示是十分重要的,要儘可能地使實驗直觀清晰,利於學生觀察,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而後對實驗的現象進行討論,分析概括總結,難點得以突破。

3、 結合本節內容,採用探索分析討論的教學法。通過給學生提出問題,共同討論,解決問題,層層推進,使學生沿着由易到難,由表及裏的認識規律來思考,推理判斷和概括總結的程序進行學習。如濃硫酸和銅反應的實驗時,學生觀察到反應後試管的溶液顯藍色,品紅溶液褪色等現象。可由學生大膽猜測藍色的溶液是什麼呢 ?為什麼品紅會褪色呢?然後通過分析可知藍色溶液是硫酸銅,使品紅溶液褪色的是因為生成了二氧化硫氣體。然後可由學生自己寫出化學方程式。這樣學生的心裏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悦,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又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實驗、課本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學過程如下:

1、 由一則實際材料導入新課,簡潔明瞭。由於剛上課學生的注意力還不是很集中,這樣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起動機。用幻燈片播放一則實際材料,請學生找由關體現硫酸性質的關鍵字,積極思考,運用已學過的知識來説明材料中體現了哪些濃硫酸的性質。藉此複習已學過的知識。

2、 歸納硫酸的物理性質:展示一瓶純硫酸,並提問大家仔細觀察有哪些特徵。結合課本,探究出硫酸的物理特性。

3、 演示實驗,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歸納總結濃硫酸的性質。實驗一:往三支試管裏分別加入紙片、蔗糖、木屑,滴加幾滴濃硫酸請學生觀察實驗並回答問題得出濃硫酸具有脱水性,引出重點。實驗二:濃硫酸和銅的反應,觀察實驗,分析討論,寫出化學方程式。通過啟示的方法:反應中的物質化合價發生了怎樣變化呢,引出濃硫酸氧化性的難點。回憶並利用氧化還原的概念進行解釋突破難點。指導學生舉一反三,寫出碳和濃硫酸的反應方程式。

4、 演示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掌握硫酸根離子的檢驗。學生已知鋇離子可以檢驗硫酸根離子,所以重點放在碳酸鋇和硫酸鋇的區別。在兩支試管裏分別加入硫酸鈉和碳酸鈉滴入氯化鋇觀察實驗現象,再滴加鹽酸,學生可發現碳酸鈉的試管生成沉澱而後沉澱溶解。使學生明白硫酸根的檢驗需加入酸化的氯化鋇以去除碳酸根的影響。

5、 教師進行小節

6、 教師佈置作業,使知識得以應用訓練

7、 板書設計:板書設計力求突出重點,簡潔明瞭。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化學式與化合價是第四單元課題四的有關內容,本課題包括化學式、化合價和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三部分內容,他們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因此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較好的掌握它們,對於今後的化學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教材首先講述了化學式的概念,指出了由於純淨物有固定的組成,因此每種物質只有一個化學式,同時還指出物質的組成是通過實驗測得的,所以化學式的書寫必須依據實驗的結果,但是化學式的書寫,主要是通過化合價來推求。

從教材方面看,化合價內容比較抽象、難懂;從學生方面看,學生只知道了書寫化學式的一般規則,還不會確定元素的原子個數比,而且還沒有核外電子排布和最外層電子得失的知識基礎。因此對九年級學生説,學習這樣一個抽象概念並掌握其應用,是有一定難度的。

(1)分析本節課的教學背景

化合價是國中化學課程中要求達到了解水平的基礎知識。在此以前涉及到的有化學式,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另外學生掌握本節知識將對以後的學習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酸、鹼、鹽的學習。也就是説,本節課是國中化學知識鏈中的重要一環,它貫穿着化學學習的始終。

(2)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在《化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要把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科學素養放在首要位置,要從促進學生髮展的角度出發去制定教學目標,據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①、用原子結構的初步知識,使學生認識元素的化合價是元素的一種性質。原子結構決定了元素的化合價;識記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

②、培養學生對化合價在理解基礎上進行記憶的能力

③、使學生懂得只有確實存在的物質,才能寫出它的化學式。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教育。

(3)本節課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及解決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對《化合價》第一課時的學習,不但要讓學生真正領會化合價的實質,而且要讓學生通過對本節課的學習能在後續課中應用常見元素及原子團的化合價及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快速而準確的書寫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據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瞭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記憶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

教學難點: “化合價”概念的建立和定義都抽象難懂,因此,我把它確定為本節的難點。

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動畫,模擬微觀變化,幫助學生形成化合價的概念和理解化合價的實質。這樣,不但能順利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也促進了學生微觀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學生情況分析:

對已進入九年的學生來説,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課堂上他們厭倦教師的單獨説教灌輸,希望教師創設便於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希望教師滿足他們的創造性願望,讓他們自己進行自主學習活動,讓他們獲得施展自己創造性才能的機會。所以本節課我設置了許多活動,比如,<比一比,看誰最棒>、<動腦動手活動>、< 快速搶答>、<討論與交流>等,特別是在課的最後我還設置了記憶化合價的過關遊戲,這樣,不但能讓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始終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中,而且能讓學生在探索中學會學習。

三、説教法:

一位教育家曾這樣説過:“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去掌握它們。一個好的老師是教人發現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依據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認真分析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情況後,本着體現新的教育方向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目標的原則,我對本課教學的採取瞭如下方法:

模擬微觀變化,優化概念的形成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景,歸納化合價規律

利用集體的智慧,尋求適合學生自己的記憶方法

四、説學法:

依據本課教學方法和本節課概念性強的事實,並在認真分析我班學生接受情況後,我確定了本節課中要注重指導學生實施“六字方針”---聽、思、説、議、記、闖:

聽――聽得明白、思――敢思會思、説――表達完整、 議――學會交流、記――巧妙記憶、闖――勇於闖關

通過這節課,不但能讓學生學會知識,而且能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

五、説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

六、重、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學生情況的分析,我確定通過以下六個教學環節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 一)依舊帶新,引入概念

“化合價”概念的建立和定義都抽象難懂,是本節的難點。由於國中同學的知識和思維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學中先通過複習回憶學過的大量的化學式,使學生意識到不同元素形成化合物時,他們之間的原子個數比可能是不同的,但不是任意的。我是這樣引入新課的:至今,我們已學過許多物質的化學式,其中有單質,也有化合物,當然化合物的種類要比單質多得多。本節課我們把這些化合物的化學式放在一起,作些比較,看看還能從中總結出點什麼,從而學一些新的知識,好不好?

全班自然分為三個組,限時一分鐘寫出儘量多的化學式,以多者為勝。這時我投影學生寫的化學式,讓學生觀察後教師總結:這許多化學式告訴我們,原子結合成分子時,相互之間不是以任意數目結合的,而是具有確定的數值的。那麼,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來的這種性質叫化合價。從而引出“化合價”的概念。

(二)模擬微觀變化,優化概念的形成

讓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為什麼元素具有化合價?此時,教師利用動畫模擬NaCl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真正弄明白NaCl的形成過程,並在此基礎上對MgCl2的形成過程進行探究。最終真正明白為什麼元素具有化合價和化合價的確定方法。

(三)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景,歸納化合價規律:

在學生了解了化合價的概念後,本節課還要求學生掌握化合價的一些規律。如何使學生及時儘快地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通過大量具體的實例,自己尋找那些規律呢?我又一次利用了多媒體計算機生動的呈現功能,先由電腦屏幕一次性地展示出幾十種化合物和單質的化合價,引導設疑,啟發學生觀察、討論和尋找化合價的一些規律。

接着,我組織學生按座位形成的分組進行討論,踴躍發言。最後每組派一位代表總結陳詞,同學們很快便將化合價的一些規律歸納了出來。

(四)利用集體的智慧,尋求適合學生自己的記憶方法:

這時讓學生認真討論,積極發言,提出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老師適時的分析和出示有關資料:(1)可從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與元素化合價的關係這個角度去記憶。(2)可以用順口溜來記憶。(3)可以用分類法記憶。

最後,老師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同學們參考:老師覺得:只需記住特殊的元素的化合價就可以了,比如説用分類記憶法:一價金屬只有三種:鉀、鈉、銀;三價的金屬,一般是兩種,就鐵和鋁,而且鐵還有二價的時候,一般的金屬元素多數是二價的。銅有二價的也有一價的時候。也就是説關於金屬,其實就掌握鉀鈉銀鋁鐵銅就可以了。另外讓同學們注意:一種元素顯不同化合價時的讀法:如:FeCl3 (Fe +3價)氯化鐵 FeCl2 (Fe +2價)氯化亞鐵。

非金屬元素,主要記氧永遠是負二價,氫永遠是正一價,氯是負一價,這幾種元素記住了以後,可以幫助我們去分析其他元素的化合價。依據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

還有幾個原子團的化合價要提,比如,碳酸根負二價、硫酸根負二價,硝酸根負一價,氫氧根負一價。還有一個,銨根是正一價,可用分類記憶法記憶,也可以依據原子團口訣記憶。另外,還需要同學們注意:原子團的化合價是組成元素的化合價的代數和。

(五)師生共同回顧總結

讓學生對本節所學知識要點複述回顧,然後再用多媒體提綱式顯示,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七、説板書設計:

一、化合價:元素的化合價是元素的原子之間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來的一種性質,用來表示原子之間化合的數目。

二、元素化合價的確定:

離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的數值,就是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得失電子的數目。並且失電子為正價,得電子為負價。

結論:元素的化合價由正、負和數值的兩個方面來表示。 3.單質中元素的化合價為零。

三、化合價的表示方法和讀法:

四、化合價規則和一般規律:

五、常見元素及原子團化合價的記憶:

這樣提綱式的設計板書,有利於師生共同回顧總結。更有利於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知識。

八:課後反思

《化合價》本身是一節內容抽象、難懂的課程,而且學生還沒有建立核外電子排布和最外層電子得失的知識基礎,因而學習這樣一個抽象概念並掌握其應用,具有一定難度,處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

本節課在設計時有意把教學內容和形式有機的結合起來,採用競賽形式,把學生帶入一系列問題情境中,層層遞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題目設計面向全體,注重差異,給了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使全體學生都能在自主探索輕鬆掌握化合價的知識,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尤其是教學設計中故意創設錯誤情境,鼓勵學生懷疑老師、質疑課本,能極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課堂節奏緊湊,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利於學生知識系統化。作業設計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能較好的反映課堂教學效果。

九:教學理念

1.採用競賽形式,極大地鼓勵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和接受。

2.知識講授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競賽題目環環相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間輕鬆的掌握了化合價規律及其應用。

3.本節課拋開傳統的“化合價口訣”的教授方法,而整節課以“Na Mg Al H O Cl”六種常見元素的化合價貫穿始終,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又利於知識的體系化並注重了知識的應用。

4.本節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默契,課堂氣氛輕鬆活潑。尤其是教師故意創設的錯誤情境更達到了本節課的高潮,學生在否定教師的過程中極大的體會到了自信、成功,併為下一環節本節課的重點打下了很好的情緒基礎。

5.作業佈置具有很強的開放性,鼓勵學生自創題目,既是對學生本節課學習效果的考察,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以上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請各位領導老師給以指正。謝謝大家。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10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創意”五個方面來進行説課。

一、依據課標説理念:

本課題主要採用問題探究來設計教學,始終貫穿“設置主題──分析思考──實驗探究──總結交流”的教學流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據學情説教材

《空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課題1。空氣對學生來説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氣體,學生在過去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積累中,對空氣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都顯得比較零碎,不夠深入。學生已經瞭解空氣佔據空間,空氣有質量、能流動,空氣裏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都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本課是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空氣的成分,由於國中生抽象思維能力、科學實驗探究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教材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通過學習“走進化學世界”,對學習化學有了基本的瞭解,體會到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本單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先從宏觀上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的用途、空氣的發現史等,為課題2和課題3從宏觀上研究氧氣的性質和製取奠定基礎,同時也為第三單元從微觀上學習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鋪墊,所以,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既是對於以前的知識是一種補充和完善,又是對以後的知識則起着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樑。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

2、結構特點

這一節內容包括三個小標題:“認識空氣的組成”、“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繫,並逐步深入,因此,內容的安排上既沒有與國小科學課中的知識重複,又以此為基礎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個小標題,在結構上有着遞進的關係。

根據教材及課程標準,我將本節的內容分為二課時,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空氣的組成”的教學設計進行説明。

3、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身邊最常見的物質──空氣,並瞭解空氣的組成;

2.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空氣的成分進行合理的推測,並能利用教師提供的簡單儀器和藥品,對空氣的成分進行科學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實驗設計、學會觀察實驗現象並加以描述,對相關實驗現象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

1.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方法,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提出問題,並設計簡單實驗解決問題;

2.初步學會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並從實驗信息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3.在探究過程中,能主動與人交流、討論,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進一步發展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2.初步樹立科學的物質觀,科學的看待科學家的實驗過程及結論;

3.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觀念;

4.發展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

重點:空氣的組成,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儀器、藥品: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裝置、紅磷。

三、創設情景説策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保證。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終生髮展奠定基礎。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課堂,在親歷探究的體驗和感覺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以培養學生勇於創新、敢於進取的科學探究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重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注重體現教與學合理的運行機制,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動説流程

引入課題→探究1:證明空氣的存在→探究2:探討空氣成分(包括:空氣中有哪些物質;科學家探索空氣成分的歷史與評價等)→探究3: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

[新課導入] 猜謎語:“看不見,摸不着,沒有顏色沒味道,你的身邊常圍繞”。該謎語的謎底是什麼?

(展示一隻空塑料瓶)瓶中有什麼?

一、空氣的存在

你對空氣知道多少?請同學們儘可能多地提出有關空氣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①為什麼空氣看不見而又摸不着?

②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③空氣由什麼物質組成?

④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⑤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其含量是多少?

⑥為什麼風景區的空氣比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別是一些大工業城市的空氣質量比較差?

⑦為什麼有的物質在空氣中燃燒?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究空氣的成分。主要解決你們提出的下列問題:

怎麼證明空氣確實存在?

空氣由什麼物質組成?

空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

如果空氣是有多種物質組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又分別有多少?

實驗探究1:想一想,根據你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還有哪些辦法能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列舉實例來説明空氣確實存在嗎?

列舉的實例和實驗可能有:

1:把一個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水槽,向下壓,塑料瓶內的水無法上升到頂端,説明塑

料瓶內確實存在空氣。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擠,會看到有許多氣泡從瓶口冒出,鬆開手後,塑料瓶中出現水柱,説明空氣確實存在。

3:把一個壓扁的塑料袋抖開,再將袋口繫住,用雙手擠壓塑料袋,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塑料袋內充滿了空氣。

4:用扇子朝臉扇,感覺有風,就是因為空氣在流動。

實驗驗證: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獲取結論:空氣是客觀存在的。

學生思考並回答

學生討論,交流,再描述提出的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比較各種方案的優缺點,

學生進行實驗,對實驗的現象加以描述,並做出結論。

意圖及目的:以有關空氣的故事或有關空氣的趣味實驗導入,迅速拉近學生與化學的距離,產生對化學的親近感。 設疑,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對實驗設計的評價能力

二、【實驗探究2】空氣的組成

主題設置: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那麼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它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如果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則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

提出假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假設。

收集證據,設計實驗:

根據已有知識,聯繫生活經驗,收集到的證據可能有:

①動物進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氣,並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

③將木條先放在一瓶氧氣中燃燒,再將一根燃着的木條放到一瓶空氣中;

④夏天,從冰箱裏拿出冰礦泉水,片刻後,礦泉水瓶外壁就會有水珠凝結;

⑤酥脆的餅乾在空氣中長時間放置會受潮變軟

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氣中的石灰水

做出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其他雜質(如塵埃)等多種物質。 思維延伸:空氣中還有其他成分嗎?

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對空氣成分的研究過程。

1、通過對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過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錫通過這一實驗得出了什麼結論?

3、拉瓦錫得出的結論有無不足?

開拓視野:稀有氣體的發現史。

獲得結論: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多種成分。

根據已有知識,聯繫生活經驗,收集證據,進行歸納並得出結論

學生自主學習拉瓦錫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

1.瞭解拉瓦錫研究空氣的實驗所表現的科學態度

2.瞭解拉瓦錫得出的“空氣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約佔空氣體積的1/5”的結論,體會其實驗原理

3.瞭解空氣中還有各種稀有氣體等其他成分,認識拉瓦錫的結論中的不足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蒐集證據的能力, 學會將化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使學生初步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告誡學生不迷信權威,樹立“學無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學史進行嚴肅認真,敢於創新的優良品質的教育。

【實驗探究3】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主題設置:大家對空氣的認識主要來自生活常識,空氣中還有其他的成分嗎?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含量又分別是多少呢?能否測定出廣口瓶中氧氣的體積?

設計方案:利用拉瓦錫的實驗方法再進行實驗;

思維遷移:仿照此實驗,提供如下圖的實驗裝置及紅磷,我們能否利用它來測定氧氣體積呢?

【實驗探究3】: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現象並思考.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如上圖)向集氣瓶內裝入少量水,並作上記號。並將集氣瓶內水以上的部分分為五等分,做好記號。

3.向燃燒匙中加入稍過量的紅磷,關閉彈簧夾後,點燃紅磷,立即伸入瓶中,並塞緊。

4.提示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現象。

5.冷卻後,打開彈簧夾,再由學生觀察現象。

6.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相當於原集氣瓶內空氣中哪種氣體的體積? 水進入到一定高度後,能否繼續上升,不能繼續上升又説明了什麼?

7.用燃者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觀察現象,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討論。

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進行實驗,並解釋實驗原理

水為何進入集氣瓶內,可先提一個問題:滴管怎麼吸取液體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體? 學生討論如何吸取

【學生思考】水為何會進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取決於誰的體積? 學生分組討論,並報告討論結果。

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的現象:紅磷燃燒時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熱量,並有大量白煙,最終燃燒停止。

學生觀察:打開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進入廣口瓶中,約佔紅磷燃燒前瓶中空氣體積的1/5。 學生分組討論後,各組派代表回答。

意圖及目的:通過實驗增強感性認識,解決學生的疑難,培養觀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養分析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增進學生間友誼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問題進行交流。

形成結論:

a.由於過量的紅磷燃燒時耗盡了人造集氣瓶內空氣中的氧氣,使瓶內氣體減少,壓強降低,打開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就會進入瓶中。而且集氣瓶內氧氣被消耗多少,進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從燒杯中進入集氣瓶的水的體積就相當於原瓶內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b.氧氣約佔空氣總體積的1/5。

c.集氣瓶內餘下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燃着的木條熄滅,證明它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反思:做這個實驗時如果進入的水達不到1/5,是什麼原因呢?紅磷的量為什麼要過量? 思維點撥:完成這個實驗的關鍵是:紅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證能夠將瓶內氧氣耗盡;整個裝置氣密性要好,不能漏氣;要注意待集氣瓶冷卻至室温時再打開止水夾。

拓展與運用:按上述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你認為還有何不足?紅磷可否用蠟燭、木炭、硫等其他物質代替?

學生體會實驗原理並從中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學生再次進行討論並得出結論

①裝置氣密性不好;

②紅磷不足,沒有把氧氣耗盡;

③沒有等到冷卻就打開止水夾。

學生討論後得出:上述體積是估算的,存在較大誤差。

意圖及目的: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交流中取長補短。 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評價能力。

拓展反饋 : 作業設計

1、思考題: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對反應物和生成物有什麼要求?

2、家庭小實驗:自己設計一個可行的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並動手做一做。

意圖及目的:作業的設計緊扣大綱,突出重、難點,並通過系統 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擴大知識 面,進一步促使他們將知識轉為能力。 考察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

板書設計: 課題一 空氣

一、空氣的存在

二、空氣的組成

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量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11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下午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2010年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中課題1《空氣》。本課題為一個課時,內容包括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三部分。以下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來進行説課。

一、 説教材

本課題第一部分通過拉瓦錫實驗得出空氣組成為氧氣和氮氣,進而通過磷的燃燒實驗驗證並由此引出混合物、純淨物的概念。第二部分通過對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應用來體會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由前兩部分內容學習引出第三部分內容保護空氣。這一課題是中學生接觸化學學科後第一個比較深入的課題你,是入門課題。本課題也為以後學習氧氣及其製備打下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化學課標中提出:教學要培養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我制定本課題的教學目標有: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瞭解空氣組成並對空氣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2、過程與方法: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閲資料的能力,加強合作、表達與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為學生對空氣有一定的認識基礎並且本課題很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可以説補存在特別難的教學點,所以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對空氣組成成分實驗探究上。

二、 説教法

本課題是國中化學中接觸具體物質知識的開端,以空氣為主題開展教學活動,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因此,我選擇情景教學法、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通過情景分析、實驗現象觀察、記錄、分析等,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讓學生在全部的教學活動中處於主動參與、感興趣的狀態中,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對於保護空氣的教學,讓學生從日常事例中分析總結後,採用討論總結法,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知識。由於學生還沒有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在教學概念是不宜擴展,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提出心問題、用途,應予以鼓勵表揚。

三、 説學法

學生對空氣有一定知識的基礎,與國小課自然課中知識有聯繫,

因此很容易引起興趣,因此,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引導學生學習:

1、指導學生在課前對崇左空氣質量做調查,對空氣質量及其評價依據有所瞭解。

2、指導學生理解拉瓦錫實驗的方法、原理及結論。

3、仿照拉瓦錫實驗原理,利用紅磷燃燒來驗證結論,從中指導學生自主觀察實驗現象,培養其觀察能力,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4、通過對課本圖片展示,指導學生討論、總結,讓學生自主建構幾種氣體的應用及原因,得出幾種氣體的性質,從現象到本質去了解新知識,初步體驗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原則。

5、指導學生對身邊大氣污染及其防治認識來提高學生環保認識。

四、 説教學過程

導入:我讓學生對課前對崇左空氣質量的調查結果分享,引出空氣的話題,並由此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空氣是有什麼組成的:通過“在大家做活動的時候喜歡在室內還是在室外?為什麼?”提問,學生回答,引出空氣的寶貴,再提出“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科學家又是怎樣進行研究的呢?我們能否模仿科學家進行驗證呢?”這些疑問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產生衝突,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和求知慾。在學生產生疑問急於想知道答案的時候,我把拉瓦錫實驗講述給學生,讓學生快速領悟研究空氣組成的實驗原理、方法。此後,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讓學生得出用燃燒法來模仿驗證,並現場來做紅磷在空氣中燃燒實驗,而且詳細介紹實驗用品及步驟,強調學生要注意觀察的實驗可能發生的現象,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快速掌握前人研究空氣組成的實驗原理及成果,做實驗是使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術,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思維方式。做完實驗後,我讓學生對實驗現象及發現問題進行討論,由此完成本課題第一個教學內容。接着由空氣組成引出純淨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在學習概念之後,我設計了隨堂練習,這樣設計讓學生充分理解、記憶並運用概念解決問題,達到深化知識的效果。

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對於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先讓學生進行討論得出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等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接着提出“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又這樣的用途?”學生通過討論合作可以得出答案,此時我要補充的是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性質,讓學生自主建構幾種氣體的性質用途,由此達到第二部分內容的教學。

保護空氣:由討論“在你身邊發生過哪些大氣污染的現象?大氣污染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為保護大氣,你能做些什麼?”幾大問題過度到第三部分內容,先指導學生分析圖2—8(大氣污染),目的是讓學生思考問題時更有目的性、方向性,注意力更集中,思維更全面、更清晰。然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敍述大氣污染的方式和治理方法,此設計以小組為單位,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增進友誼。並通過提問“你能為保護大氣做些什麼?”提高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環保意識,達到情感目標的教學。

結課:我通過鼓勵學生對課前的調查結果以圖片、論文等形式展現,並在網上做交流,使學生自主學習、利用網絡。並由“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提問為結尾,引發學生對本課題知識進行總結,使知識更系統化。

五、 説板書設計

由於本課題知識內容不多,所以我將空氣組成以示意圖展示,而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及原因用表格展示,並將混合物、純淨物概念書寫出來,用化學符號列舉純淨物,為以後學習元素符號打下基礎。最後對空氣污染及其防治也用表格形式展現,利於學生理解和記憶,對知識一目瞭然!

對於《空氣》的説課就到這裏,希望各位老師指導指正!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説:教材選擇了空氣作為國中化學中接觸物質知識的開端,是它與人類的生活關係最為密切,通過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祕。

從能力培養來説:從看圖瞭解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開始,到做仿照實驗來測定空氣裏氧氣的含量,可以説教材深入淺出,為以後的學習提供一個合理的思維方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瞭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初步認識純淨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常見的純淨物

和混合物。

2、情感目標

初步瞭解空氣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標

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並初步學習分析

實驗現象。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瞭解空氣的組成、各成分的用途,並認識空氣污染的危害。

難點:如何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學習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

五、學法指導

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如何觀察、描述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內容應以國小自然課中的知識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由什麼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繫,並逐步深入。所以,本節課題採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我把本課題分為兩節課,下面主要講述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七、教學過程設計

1、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內容:出示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並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

提出問題: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1/5的?

2、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內容: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裏氧氣的含量。

展示實驗所需的儀器,並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名稱;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説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接裝置並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內容: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麼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由於紅磷燃燒消耗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4、培養學生的規範表達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閲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5、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淨物?

小結: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這樣的物質叫做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於純淨物。

國中化學説課稿 篇13

一、説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教學重點是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及一些化學基本概念、化學用語等。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離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因此,可以説對原子的學習更是本章的重中之重。理解原子的概念,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分析化學反應的實質,使學生對宏觀物質的性質認識得更為深刻;瞭解原子的結構,使學生能深入瞭解宏觀物質的組成、結構。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及本節的特點,結合九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點、日常學習態度等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分子之間的相似、相異和相互關係;

b、用原子和分子的觀點加深對化學反應實質的理解;

c、瞭解原子的組成,瞭解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係;

d、認識物質的可分性。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及閲讀等能力。

(3)思想情感目標

進行化學史教育,激發學生愛科學的熱情,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原子概念;原子的結構

教學難點:原子概念的形成

4、對於教材的處理

要讓學生理解看不見、摸不着的微觀粒子原子的概念及結構是本課時教學上最大的難點。故將此種微粒通過電腦製作成形象、生動的模擬動畫,讓學生更直觀的接受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理解分子、原子概念,初步形成原子結構模型。

二、説教法

主線:激疑——探索——引導分析——歸納總結

1、對於原子概念的教學,我採用實驗—分析—歸納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首先從實驗入手,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直觀接受宏觀物質的可變性,並積極思維,逐步認識到分子雖小,在化學變化中卻可以再分的客觀事實;通過演示模擬動畫,分析水分解反應的實質得:在反應過程中,構成水分子的氧微粒和氫微粒並沒有改變。從而概括出原子的概念。

2、引導學生討論、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原子的基本性質。

3、列表比較分子、原子的相似、相異及相互關係,進行抽象思維訓練。

4、對於原子結構的教學,仍從觀察實驗現象入手,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初步建立原子的核型結構;充分利用模擬動畫,進一步學習原子的組成。

三、説學法

主線:觀察實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總結,得出結論

1、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從實驗入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積極思維,並藉助形象、直觀的模擬動畫,接受微觀粒子的客觀存在。

3、引導學生通過對舊知識的回顧,並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引出新知識。

4、通過小結、課堂練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