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讀書心得

來源:文書谷 9.56K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讀書心得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讀書心得1

一、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指導者

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當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並不是清閒的,而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同時教師還應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熱情更加高漲。當然,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教師除了參與、促進學生的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指導,應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性的、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

二、由“教書匠”轉向科研型創新型教師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忠實的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的“教書匠”。新課程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三級管理,這意味着原來屬於國家的課程開發的權利部分地下放給學校和教師,從而使課程開發不再僅是學科專家和課程專家的專利,教師也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這樣教師不再僅是課程的消費者和被動的實施者,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課程的生產者和主動的設計者。新課程還使教學內容中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隨着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教參給教師留有的餘地加大。這些都意味着課堂就不僅是課程的實施場所,而且也是進行教育教學實驗的實驗室。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同時又是課程的研究者。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創新能力的同時,教師更要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有人評價我國的中國小教育“兩強、兩弱”,即基

礎知識比較紮實,應試能力也比較強;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都比較弱。我們要努力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

三、由單一型教師轉向綜合型教師

多年來,學校教學一直是分科進行的,不少教師便畫地為牢,把自己禁錮在學科壁壘中,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新課程在改革現行分科課程的基礎上,設置了分科為主、包含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

由於課程內容和課題研究涉及多門學科和知識,這就要求教師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成為綜合型教師。綜合課程的提出和發展緣於對分科教學的批判。長期以來,課程整合的理想和學科割裂的現實困擾着中國小教學。我們不可能囫圇吞棗的傳授、學習或探索科學知識,對其進行分類和分析加以識別是必然的選擇。但是各種分門別類的教育在一個學生身上最終應該發生整合的作用。就課程與教學而言,分析與綜合是認識世界的兩種不同的方式,沒有孰優孰劣之分。總之,綜合化將給學校課程帶來巨大的變化和新的面貌。教師要努力去

適應這一變化,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博學悦教的人。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廣泛的學習興趣,經常學習新的科學知識,並善於把自己的學習與對學生的教學結合起來,善於將新知識吸收到教學中,用新的科學知識充實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四、由傳統教學方式轉向現代教學方式

21世紀的信息社會所需的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有賴於教育的信息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大力推進

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學從觀念、思想、理論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變革。它需要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質。隨着信息網絡的擴張和教育信息化發展,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獲取信息知識的本領,將學生培養成“信息化人”。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善於將信息網絡上新的知識信息與課本上的知識信息有機結合起來,不斷了解和掌握學科發展的新動向,以新的知識信息開闊學生視野,啟迪學生思維;同時教師還必須具有較強的獲取信息、儲存信息、加工處理信息、篩選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創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現就是教學技術的信息化,是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運用。教師還要能正確的指導學生進入信息高速公路檢索信息獲取知識。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日益在學校領域應用的局面,給教師的教學方式帶來了新的變革。而教學方式的變革可能是這個時代教育將要發生的變化中最突出的.特徵。

五、由面向全體學生轉為面向全體與面向個體相結合

在班級授課的情況下,教師面對的是眾多既有共同的身心特點,又有不同的遺傳素質、家庭環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兒童的身心發展又處於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中的學生。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向他們提出統一的要求,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又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採用多種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做到因材施教。

新課程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內容都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髮展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應該注意到,實施個性化的課程和教學的條件正在逐漸形成。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在學校中應用範圍的日益擴大,給課程個性化和教學過程的因材施教帶來了新的機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採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尤其是基於Internet的多媒體教育網絡中的教學,可以將個別化教學與整體性教學結合起來。課程個性化的時代內涵就是要利用新技術帶來的可能和機遇,為各種不同特色的學校和不同程度的學生,開發和提供相適應的課程和教材,促進教學過程中的因材施教。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讀書心得2

最近通過閲讀《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一書讓我深有感悟。這本書在教師行為的層面上,讓我們看到了新課程理念的存在,並感受到了它的衝擊力。它的真正來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師實踐經驗的昇華,是教師課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師教學反思後的新變化,在新課程中教育理念的變化是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繫,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

作者在本書中採用訪談錄的形式,通過對優秀教師的優秀教學案例的介紹,將新課程的理念和教與學的方式作了情境化處理,每一個案例前有教師小傳,案例後是問答形式的訪談錄。回答的問題鮮活的、切實的、訪談錄之後還有詳細的案例分析。書中描述的全國各地優秀教師的教育教學實例,給我感觸良多。發現這裏每一位有成就的老師都是學生們所愛戴、尊敬的;都能讓學生心悦誠服的;都能與同學們交心的;都能點燃希望的老師。他們的人格是那樣的讓人敬佩,他們的教學理念是那樣的讓人浮想聯翩,他們的教育教學機智讓人心服口服。

下面談一談我讀後的一點點體會。

首先,我認為“新課程”這個概念,並不是憑空得出來的理念。它是從前輩教師們通過辛勤的勞動,在工作中摸索出來的教育經驗,教學心得中吸取精華,而同時也借鑑了國外教育研究成果,才得出來的。從書中我們可見到,這些教師們的經驗心得並不是一朝一夕可得到的,也不是在新課程提出後才有的,是通過總結過去的工作,加上個人創造性的加工得到的。其實早在80年代末就已經有類似的'觀點的文章在報刊、雜誌上刊登過。而新課程正是把這些前輩的經驗整合起來形成的。

其次,新課程雖然源於教學研究中的成果,但不是簡單地“舊酒換新瓶”,提出了許多先進的教學觀念。在書中提到了,在新課程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注重學生終身學習比被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了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學生評價體系不再是分出等級的篩子`,而是激發前進的泵`。”等觀點,可見新課程以人為本,體現了教育的 “人性化”的理念,教育不應該是讓孩子們去適應教育,而是教育去適應社會,適應孩子,引導孩子們學會終身受益的技能。書中還提到“不需要學生人人升學,但要人人`成材`”,這是教育對於社會發展的一個使命。我們的教育不一定要把孩子們都培養成“碩士”,“博士”。因為我們的社會需要方方面面,各個層次的人才,需要的是對社會有貢獻,有使命感,能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人才,而不是掌握了高科技技術卻用到不法途徑上的“危險品”。所以,教育要去適應社會需求,重視學生綜合素質,道德品質的培養。而新課程要培養的正是這方面的人才。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讀書心得3

暑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傅道春編著的《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一書,書中沒有太多太深的教育理論,而是以一篇篇鮮活生動的教育教學的案例詮釋了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使我受益匪淺:

一、教師必須突破授課形式單一制,使授課形式走向多元化。

隨着素質教育以發展和培養學生個性教育為主的要求的提出,授課形式單一制已越來越不適應教育的自身發展。實踐表明“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形式單一制缺少了學生的自學、自悟、自得,學生本應居於課堂的主體地位被教師所取代,本應體現的自主探究學習被教師所剝奪。在非常活躍的現代生活中,教師和學生都扮演着新的角色,教師不在是知識的掌握者,而學生也不是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同時,知識也發生了變化,獲得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教育不是單純機械地將知識傳授給被動和順從的學生”。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教會學生學習,就是教叫給學生點石成金的方法。因此教師應由專一傳授知識轉向以訓練學生的能力為主的教學活動中去,為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二、教師必須突破講練結合的`知識性教學,轉向以引起學生活動為主的雙向互動化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要求我們重新構建教學的內容和目標,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並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而目前教學中強烈的功利主義,為高分而授課的價值取向,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被淡化。從而導致了教學的僵化和機械,失去了教學的靈氣。教學要讓學生成為教材學習的主人,而不要成為教材學習的奴隸,就要使現行的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全面轉向以引起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中去,形成“以活動促發展”的新型教學觀;通過活動傳授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素質,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應扮演問題的設計者、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角色。“學生想什麼,比教師講什麼重要一千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將知識全部告訴給學生,而要留給學生一個適當的可以自由想象的空間,使其在活動中探索問題,愉快地接受知識。

三、教師必須突破傳統教學模式,轉向教學手段現代化。

隨着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隨着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出現,要求我們廣大的教師應徹底改變舊的傳統的教學模式,落實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和激發學生的主體求知精神,教師要在課堂上要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説”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交給學生,要積極實施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廢止滿堂灌、滿堂問,要以啟發誘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為前提,真正把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作為國中教學的的首要任務來完成。要使中學教學適應現代生活,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積極發展遠程教育、網上教育以儘快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暑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傅道春編著的《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一書,書中沒有太多太深的教育理論,而是以一篇篇鮮活生動的教育教學的案例詮釋了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使我受益匪淺。

總之,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而這種藝術的表現手法沒有固定的公式可循,這就要求我們要緊扣教材,抓住重點,因勢利導,隨機應變,大膽創新,努力探索,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不斷調整、優化教學行為,以促進學生素質的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