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彙編9篇

來源:文書谷 8.4K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彙編9篇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篇1

假期,我學習了宋慶泮所長編著的《自主發展教育論》這本書,書中第三部分如何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讓我感受很深,同時也讓我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方面的不足目前我們很多學生喜歡被動的學習,按照老師的思路走,思想禁錮,不願意積極主動的動腦思考,課堂上沒有迸發思維的火花。自習課上完成老師的任務後就以為是萬事大吉,東張西望,交頭接耳,影響他人學習。不會主動的反思自己學習中還存在哪些問題,更不會主動的安排接下來的學習任務。由此可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急需進一步提高。

其實,自主學習的養成不僅需要學生自己學會學習,學會合理安排時間,更需要教師的參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具有適度困難而又能克服的學習任務,以增加其學習成功的機會;需要為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樹立與其相同處境而又進步較快的學生作為榜樣,便於其獲得替代性經驗;需要對學生的學習進步給予適當的歸因反饋?下面談談我個人對於在日常教學中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一點想法。

一、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學生就像有待點燃的火把,一旦點燃,其潛力無法比擬。學生是課堂中真正的“演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想方設法讓他們去聽、去模仿、去思考,在整個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體會學有所獲的愉悦。每次的自主預習作業,我都會讓學生找出你認為在下節課中要掌握的或有疑惑的東西。當然我會指導他們如何去找,然後在課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因為有所準備,一些在同學們眼中的學困生也會做得很好,同學們不時會投去鼓勵的眼光。這些學生在贊聲中愉快地成長,學習意識不斷增強,學困生在慢慢地轉變。

二、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國小生普遍具有好奇、動手性強、樂於參與的特點。所以課上我利用不斷變化的屏幕形式、新穎的圖片、動畫和有趣的話題等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有效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

三、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數學是一門嚴謹而枯燥的.學科。很多的學習竅門和運算技巧是需要大量的練習和反覆的錯誤中總結出來的。個人有個人的問題,每個人所出現的問題的不盡相同,教師不可能代替每一個學生找出自己的問題所在。那麼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就非常的重要了。在錯題集收錄自己做錯的題目,在每一次的複習中找出自己的學習漏洞,把自己的絡編織的最完整和精細。

自習課上,鼓勵學生寫完作業後合理安排學習任務,首先回顧自己當天學習的知識,確保準確無誤後,可以瀏覽自己喜歡的書籍,或者預習明天的課程,總之,自習課要有所收穫,而不是單單的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

四、習得自主學習的方法

良好的學習方法,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發揮天賦和能力。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有更多地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習得如何在學習中去獲得知識的方法。

五、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

自主學習過程中有可能枯燥乏味,有可能困難重重,教師應及時為他們的學習過程添色加彩。教學中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一本獎勵的練習本,都會無形中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吶喊助威。自主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個成功點便會變成他們成長曆程的一個個加油站。

世界上沒有一本書能窮盡所有的知識,也沒有哪一位老師能教完所有的知識,學生學習和學會的過程,最終要靠他們自己去完成。就數學教學來講,教師所能夠傳授的知識一個思想方法,而一旦把學生領進了門,個人的能力就看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了,所謂“高分是學生學會的,而不是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只要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效率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學生苦學的狀況轉變為我要學數學,師生定會同樂於數學天地。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篇2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樣,有的人為求生存,隨波逐流,趨炎附勢;有的人選擇了冒險拼搏,挑戰自然;更多的人是順其自然而生活。怎樣的生活方式是一種選擇,而這種選擇與職業的關係極大,我稱其為職業的生活方式。我成為一名教師,那意味着我選擇了教師的生活方式。

當初選擇師範專業完全是因為分數的關係,畢業後又經思想掙扎最後還是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不為別的,只因為生計。而今想來,谷定珍的《美的教育》給了我不少啟發,我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活方式了。因為我對這個職業是喜歡的,而且我希望能夠在職業上有所成就,不想自己的職業失敗。不同職業的生活方式有區別,但是對職業生活方式影響最大的還是一個人的職業理想。

我的職業理想就是一個問題“我為誰而教育?我成為一個怎樣的教師?”教育為了誰,很多人會説為了孩子、為了學生,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如此實踐的,而是為了領導、為了評委、為了家長、為了分數、為了個人等等。目的不同,其行為必將各異。我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為了學生。教育事件的處理、教學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選擇等都應當首先考慮的是學生。

為了學生而教育,這樣的教育一定要對學生有益,所以我想成為一個對學生有益的教師。谷老師指出,教師分為三類:“一,有益,如同‘魚翅’,沒他,不行。言人所欲言而未嘗言者,學生佩服之至,紛紛立志成為這樣的人。二,無害,如同‘大白菜’,有他不多,沒他不少。可是學校開門,學生上課,總得有老師。三,有害,如同‘煙燈煙槍姨太太’,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好好的藝術作品,被他大卸八塊,抽筋剝皮,破壞殘踏。”我想成為對學生有益的老師。

教師的益表現在教師的修養上,一來學生上該教師的課,二來教師的指點和生活方式是學生的示範。教師的修養越高,則學生獲得的益處就越大。細閲品讀谷老師的著作,做出四個方面的修養:仔細而謙卑、不斷學習、知足常樂、愛人克己。

(一)仔細而謙卑

在“怕後生笑”篇中,谷老師拿着二十多年前學生的週記,看着自己的評語,“戰戰兢兢”了。他想,假如其中含有錯別字,大概早已成為這個學生教育他的孩子的“反面教材”了。我想錯字別句事小,而如果教師的評語傷害了學生,那豈不是害了學生一輩子。同樣的,我作為教師,在平時處理教育事件,對學生評語等細節上應當仔細認真,思慮再三,絕不可胡亂武斷。

再從谷老師的文字中,我體會到了一個教師的謙卑,能夠不斷審視自己,批評自己,並抱有一顆不滿足於現有成長的心,不斷追求。這樣的謙卑之心,我當謹記,並修習磨練。

(二)不斷學習

人不學不足以成才。這個學並不僅限於讀書,還有聽、問、看等方式,而讀書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有一組令人驚訝的數據,每年人均讀書數統計結果:猶太人65本,蘇聯人55本,美國人50本,中國人5本。我們的祖先早就告誡我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無論如何我們是要多讀書的。

從事教育工作以來,我常和學生講起好好讀書,可是我作為教師又做到多少呢?追根究底乃是心境的問題而不是惰性。人的惰性是可以由自己的心去克服的,而如今我惰性橫生皆因心境未至,心浮氣躁,事事無不煩心,自然是讀不進去的。讀書者,首先要調整心境,使自己的心靜下來。我必將常常自省吾心,時刻提醒自己珍惜時間,靜心讀書。

人的時間真的不多,少小不信人生事,白首方恨讀書遲。現今看到谷老師言至“正因為年紀大了,時不我待也”百感交集。年輕人總會不相信年長者説的人生感言,因為其未至,但真到了那個時候卻後悔莫及。前輩之體悟,當是後輩的借鑑,應當倍加努力,用心讀書,充分利用時間。

(三)知足常樂

當人的欲求達到時便會產生快樂,而欲求如果隨之增加而無法達到時,快樂便會消失,產生了失落、消極、怨恨等情緒。我不能被我的慾望拖着走,而更喜歡一種控制慾求、知足常樂的生活狀態。豐衣足食、良師益友、下棋、打球、品茶、閲讀、遊玩等都是快樂的事情,我知足。然而,如果問我流浪與失業,你知足嗎?我當然不知足。我的知足是一個有限度的,這個欲求不高也不低,將自己的生活維持於其中,我將保持健康、積極的生活狀態,這於己於人都是有益處的,特別是可以由我的情感而感染學生。

(四)克己愛人

克己有知足之意,同時也包含了控制自己情緒的意思。作為教師,生氣與否不能由學生控制,而應該用智慧控制。生氣有效果就生氣,面氣心不氣;沒效果,就心平氣靜。克己講的還有不傷人,我常因為一些不過大腦的話語而傷害了我的學生,這總使我事後非常後悔,對我而言,克己還得管住自己的嘴。

為師者必愛自己的學生,師愛生、生必愛師。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出於教師職業的本能。那麼愛學生的什麼呢,如何愛之呢?我想不起反面示範作用是基礎,更高的是正面示範,再高應該是關心愛護了。

選擇了職業就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與職業理想關係緊密。我的理想就是為了學生而教育,做一個對學生有益的人。要實現這樣的理想,教師的修養至關重要,所以我有感於谷老師所言及自己平時所為,而確定四個方面的修養,即仔細而謙卑、不斷學習、知足常樂、克己愛人。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篇3

我在學校圖書室裏借了一本由作家劉月樵翻譯的意大利名著《愛的教育》這本書,《愛的教育》是意大利小説家亞米契斯撰寫的。是意大利人必讀的10本小説之一,同時,它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名著,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最富愛心和教育的讀物。閲讀本書最大收穫是懂得愛的真諦,學會愛的能力。而且這本書是易中天教授特別推薦的。

《愛的教育》這本書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無不訴説着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教育使愛在昇華。由《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愛是什麼 意大利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書中的科萊蒂一邊忙着扛木柴,招呼顧客,一邊見縫插針地複習功課,學着煮咖啡,照顧生病的媽媽,在做這一切的時候,他又是那麼開朗樂觀。當他"替母親在背後墊好枕頭,整理好被子"的時候,我的眼睛濕潤了。我為一個勤勞能幹,樂觀好學,體貼父母的好孩子而感動!這是多麼難得的品質啊 科萊蒂所做的一切,現在哪個孩子能做到 而現在的孩子大多是隻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獻。家長和教師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據華西都市報4月26日報道:4月23日上午11時35分許,廣東省陸豐市甲子鎮甲子第一中學,因制止考試中不守紀律的學生,該校語文教師被數名學生和家長羣毆導致昏迷,左眼幾近失明,身體軟組織嚴重挫傷;據廣州日報XX年04月16報道:珠海一對彪悍師生課堂掄凳互毆,同班同學起鬨旁觀。我們知道,師生間發生矛盾,是正常的事情,但如上述媒體中報道的那樣,真的令人深思,教育事業是個神聖的事業,被喻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而教師則被喻為"靈魂的工程師",而學生則被喻為"祖國的花朵"等。無論是老師打學生還是學生打老師,問題存在的原因就是教育存在的師生間的關係問題,我們不能不承認現在的孩子不像以前的孩子那樣深愛着他的老師。其原因有很多。但尊師重教的學生的道德觀念也是缺少的, 怎麼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這就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尊師和愛生這一傳統觀念,"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學生。教師要公正地對待學生。只有公正地對待學生,教師的愛才會產生出更大的力量,給每個學生的道德心靈帶來有益的影響。 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以上的事件引發了我對"愛"的一些思索。愛,是什麼 愛是教師人格力量的核心。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卻很少和父母親交流,溝通。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但還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樸實的愛,深厚的愛。

那教師對學生的愛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又該如何來理解呢 教師的愛是一種關心,一種關切,一種理解,一種寬容,一種幫助,教師是可以一視同仁地把這樣的`愛獻給學生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師生關係處於一種平等,信任,理解的狀態,那麼它所營造的和諧,愉悦的教育氛圍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優化師生關係可以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綜合素質的提高打下基礎。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係。它應該體現在: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係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悦。

讀《愛的教育》這本書,一直在心底湧動着的是融融的愛意,暖暖的感動!書中幾乎涉及到了人世間所有高尚的愛,博大的愛。有父母與子女之愛,姐弟之愛,同學之愛,師生之愛;還有對弱者之愛,對不幸者之愛,對勞動之愛,對學習之愛,對環境之愛,對大自然之愛;及至對人民的愛,對軍隊的愛,對祖國的愛。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相信我們的真誠和良苦用心會換來學生的進步的。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篇4

《教育尋真》這本書的總序中,他就談到讀書、寫作的重要性,強調要做一個“反思型”的老師,要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水平,要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閲讀、不停地寫作、不停地思考,在不斷的反思中得到提高,他自己也是這麼做的。然後在書籍中他用文字細細記錄了他對中國教育新理念的理解及中國傳統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在序言中他就引用了陶行知先生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道出了我所理解的教育的真諦。

發自內心地尊重孩子。“尊重”首先應該體現於對孩子善解人意的體貼與關切,以真誠的眼光給孩子以心靈的安全感。談心不是老師談,孩子聽,善於傾聽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出於一種禮貌或者説對訴説者的尊重,在聽別人説話的時候,要用心,細心,耐心,用温和的眼神鼓勵孩子暢所欲言,一吐為快,通過傾聽走進孩子的心靈。沒等孩子説完便自以為是地打斷孩子的訴説,這樣的老師不可能贏得孩子的信任。二是要“會聽”,所謂“會”就是善於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説的話的意思,能記住別人講話的重點和要點,或者一邊聽一邊分析,通過“前言”推出“後語”,通過談吐洞察內心。並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信任老師並傾訴內心的苦悶,有時由於某種原因,他們不一定願意直接裸露內心世界,這時,教師應善於人學生欲言又止的神態或吞吞吐吐的隻言片語中猜測,推測出學生的真實想法。

有些在成人看來算不了什麼的事,但學生看來卻是天大的困難。陶行知多次説過“我們必須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謂“會變小孩子”,就是教師要儘量使自己具備“孩子的心靈”,用“孩子的大腦”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體驗,用“孩子的興趣”去愛好。

要引導孩子,引導不應該是不着邊際的空洞説教,更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訓斥,而應該是切實可行的建議。不能用“原則”取代對具體問題的分析,用抽象的“人生的意義”取代學生具體的困難,用遠在天邊的“榜樣”取代近在眼前的學生,用看似毋庸置疑的説教取代富有針對性的.開導。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着對人的關切,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能夠和孩子一起分析並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會把我們當朋友信任。

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是活在最真實的世界裏,師者,不僅傳道、授業、解惑,我想今天的教育者更應該要教會學生求知的方法與技能、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以及生存的能力。我們老師儘可能不欺騙學生——哪怕是無意的欺騙,也是我們最起碼的教育良心,也是我們教育者的信心所在,我們要用道德培養道德,用心靈贏得心靈。可是在我們的現實教育中似乎都是唯分數論,分數就能説明一切、就能代表一切。難道真的一切盡在分數中嗎?什麼時候我們的教育才不需要靠分數説話呢?現在終於有越來越多的願意拋開分數談教育了,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放棄依據考試成績而評價學生,可是我們更應該理性的去分析不同學生的考試成績。用不同的標準評價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與愛護,讓其能感受學習的快樂、領會成長的喜悦!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篇5

因為組織1+1教師讀書俱樂部活動,因為張文質老師的引見,認識了許多喜歡閲讀也樂於推動教師閲讀的朋友,朱永通老師就是這樣的人。如此説來,認識永通老師的時間也有十年了。前些年,朱老師也常參加我們的讀書月談會,相識十年卻不知道朱永通老師偉岸的身軀內卻藏了一顆敏感細膩的心,直到我讀完他的《教育的細節》。

《教育的細節》很經典,經典的教育範例值得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反覆咀嚼和回味。一千個莎士比亞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育的細節》書中作者精心選擇的範例無論從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都堪稱經典,相信閲讀此書的每一個讀者都會從書中得到啟發,激起對教育現狀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的反思。

在“減負,減出幸福來了嗎”一文提到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兩件事讓我讀後在哭笑不得中心情愈加沉重:一件事是為了檢查各校是否減輕學生負擔,教育主管部門的檢查組每天早上突擊性的守在一些學校大門口,用電子秤檢查學生書包的重量,凡超過規定的一律登記,排出名次在全縣通報。某校的一位女生因為書包很重嚴重超標被檢查時,“機智”答覆檢查人員説書包裏面放着衣服、雨傘和球拍,被學校樹為隨機應變的典型。

另一件事情是教育主管部門為了落實減負精神,重新規定上下午的放學時間並嚴格規定若放學10分鐘後學校還留有學生的,一律取消該校參評“減負先進校”的資格。當年曾經把上午放學時間規定為10:50,給家長造成嚴重不便而令家長叫苦連天。

書中形象生動的寫道“每當一放學,教室則像進村的鬼子,惡狠狠地到教室掃蕩,清空後的小院,一時間變得無比寂靜,教室辦公室不時傳來笑聲,此刻教師們大都聚在一起泡茶聊天,等待檢查組的到來。”也因此朱永通老師大聲疾呼“減負變成學校不得不想辦法應付的一個又一個檢查,這本身就是折磨人的巨大負擔,所以,減去對學校多餘的檢查給學校鬆綁,讓師生多一點自由呼吸的空間,這或許是避免‘減負’誤入歧途的根本前提。”

《教育的細節》裏有智慧。排座位是每位班主任所必須經歷的,而此工作也能考驗出班主任教育智慧。在“潤澤的座位”一文中,作者提出“如果一個班級裏的人數是奇數,比如37或39,你會讓誰來單獨坐那個座位呢?相信這是一個司空見慣的問題,但鮮有人去挖掘其背後藴藏的教育奧妙。”怎麼對待“班級裏單獨的座位”,我在我們工作室“相約週三”網絡研討中提出這個問題,有老師説“讓班長坐,是班長就應該承擔責任”,雖然有道理但忽略了學生是未成年人,即使是班長如果長期在班級獨坐不僅與同學溝通有問題,也可能因此而滋生“我是班長”的優越感;有老師説“讓最愛講話的學生坐”,相信這一招是許多班主任用過,對待話多的學生,無奈之下將其“孤立”,想想當年剛走上教師崗位的我也因為缺乏教育智慧而用過此招。

此時想起,很是內疚、不安……朱永通老師在書中寫道“總有教師獨具匠心,從愛和尊重出發想出辦法”,獎勵表現最好的孩子下週在這個座位上坐一週,而且“不能坐太久,因為讓誰的孩子去坐,家長們都會很有意見,且客觀上,這個座位對孩子的視力來自心底,或多或少都會有影響,這樣一來,這個備受折磨的座位,變成了表揚的座位,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想去做,不但孩子們願意去坐這個位置。

而且家長們也紛紛鼓勵孩子們好好表現,爭取機會去坐這個位子”,寫到此,朱老師忍不住地讚歎“你看,腦筋一轉把消極的處境變成積極的語言行為,這是多麼美妙的教育藝術。每走到一個陌生的座位去做符合生長中的孩子的心理機制,更為關鍵的是,這個新的座位,無形中構成的適當刺激,暗合了人的炫耀本能,它可以激發出人潛在的正向能量。”

《教育的細節》裏有共鳴。朱永通老師《教育的細節》許多處説出了我的心聲,説出了我想表達卻表達不清的東西,因為在教育上我就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教師。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錄,比如:“學校的風格是一種説不出的味道,一個人的品位就是這種味道長時間培養起來的。有時候,一個學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學生的記憶裏嵌留一輩子。”,“任何一所學校的細節,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聯繫。看一所學校是否有人文氣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貼在牆上給人看的標語或理念,也不用費心去加減乘除一個個考核指標的得分,有時一個細節,就足以説明問題了。”

最近電視劇《太陽的後裔》成為熱門話題,劇中傳遞了許多正能量的東西,比如生命高於一切,在醫生眼裏只有病人和健康人,沒有好人和壞人之分,只要是生命,就不分國界、不分好壞,不惜一切代價救治的責任感;在自己被偷的情況下當小偷有困難依然能夠主動幫助小偷,感動和影響了小偷使其改邪歸正;完成任務接到撤離的'命令可以離開地震災區卻因為戰士和醫生的使命感而主動留下……劇中有一個細節對我觸動很大,就是餘震發生時,年輕的李醫生為保全自己撇開一時半會兒也救不了的傷員而逃離廢墟。事後這件事一直在內心折磨着他,在地震過後不僅沒有告知家人自己平安,連即將臨盆的妻子都沒有聯繫,一臉愁苦抑鬱地不斷投入更危險的工作,在工作中救贖,直到那位傷員原諒了他,他才原諒了自己,心靈如釋重負,微笑重返臉龐。這個細節沒有明顯的説教,而是通過人物的自責、內省、自救而詮釋人生的意義。

正如《教育的細節》中所説“堅持一釐米之變,即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一釐米一釐米的努力去改變。小如一釐米的改變,如果它挑戰了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中反教育的‘習慣無意識’,積少成多,就能引發更多更大的改變。在我看來,與其整日期盼外在強有力的制度變革來改變一切,不如向內求和向外做,秉持一釐米之邊的信念和行動。”一部充滿正能量的韓劇可以贏得那麼高的點擊率,對年輕人的影響那麼大,不得不讓教育者的我們反思: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應該如何進行才能有效?當我在朋友圈發出這樣的感慨時,我昔日的'學生則從中感受到我對教育的憂慮和不自信,為我鼓氣説“老師二十幾年前教我們政治時已經採用如今mba式案例教學法,把整本枯燥的政治教材知識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傳授給我們,並引導我們開放性思考。

這在那個年代,不可謂不大膽。也感謝老師的包容和高度,才讓我們沒有死讀書而是能夠更好思考什麼樣的三觀才是正確的,適合我們的。如今的我們能夠有理想,有情懷,有追求,有守護,沒有人變憤青,更沒有人變腐朽,老師之功不可謂不大。”學生的話再次讓我堅定自己“學生的成長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僅愉悦着教師的心靈、推動着學生自己的發展,也帶給家長們信心和希望。學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師的貴人。”的信念,也由此特別認同永通老師所説“好的教育,一定是讓人如沐春風的情感教育。

教育的人間情懷,勝過無數的教科書和僵硬的規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隨自身的生存狀態而來的人生體驗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彌足珍貴的精神資源。”

《教育的細節》是一本好讀的書,符合崇尚簡單質樸的我的胃口。書中無論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氣。看得出身為編輯的作者是真正熱愛教育,真正走進了學校、走近了教師,不僅為中國教育的前途憂心忡忡,也設身處地地在為教師的發展着想。

如同他在書中所寫:“事實上,在今天中國僵硬的教育體制下,不管是誰,都只能在體制的隙縫間做一些細小的嘗試和努力。如果你想跟遊戲規則説‘不’,爭取一點個人自由呼吸的空間,結果可想而知:你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絕聲,自然多了些許悲壯美。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篇6

讀李鎮西的《教育尋真》這本書,我跟隨李老師生動的文字,深刻的思考,來體悟教育的真諦。在書中我學習着,思考着,收穫着。所謂“教育”就是為學生的成長服務。這裏的“服務”,首先是心靈的服務——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許多困惑需要請教生活閲歷比他們豐富得多的長者,並獲得有效的輔導;他們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苦悶需要人傾聽;他們也有許多成長的快樂需要更多的人分享……而每天和他們朝夕相處的老師們,理應成為孩子成長的輔導着、傾聽者和分享者,理應稱為孩子最信任的人。

我反覆拷問自己為什麼不把這一資源開發出來呢?如果我不斷反思寫作,那將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將會受益匪淺,肯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走進學生生活,課後和他們零距離的接觸,平時多注意留心觀察發現他們生活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鼓勵,搞好師生關係,讓他們在幼小的心靈上感受到老師像慈母一樣關愛着學生。我決心從平時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譬如班中有哪個小朋友生病了給以多點關照,多點噓寒問暖;學習上犯錯誤的時候給予多點耐心,重在説服教育。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可愛小精靈,不是冷冰冰的機器。記得一次我清晰地記得,學生午餐的水果是小番茄,按照往日不是輪到我值日,我匆匆吃好飯總要去照看一下自己班小朋友的吃飯情況,以免有吃不飽或者有別的事情發生。那次偏偏沒去,吃好飯坐在教室裏忙於批改作業。誰知一個小朋友的衣角托起裏面裝滿了小番茄,左右兩個小朋友撫撐着,小心翼翼的緩緩地向我走來,並且這三個小朋友在班上成績不是挺好。我感到一臉的茫然,還沒等我轉過神來,其中的一個小朋友説,老師這是給你吃的'。我連忙發話;“你們怎麼今天剩那麼多小番茄,小番茄中還有維生素C很有營養的,沒吃的給我站起來…….”。還沒等我説完下面的同學插嘴道:“他們到別的桌上去撿的。”“老師你不是在昨天的思品課上教育我們不能浪費嗎?”當時我真的被這一幕驚呆了。由此可看出老師對學生的真心關愛,肯定能換來學生的真誠,也絕對不會有表面上的服從,內心的叛逆。常言道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學生的課堂紀律還用得着擔心?我可以在這裏非常自信地説,我們原來二(1)班的紀律真正做到老師在與不在一個樣。我有這樣的一班小朋友感到驕傲和自豪。

綜上所述有了良好的師生關係,課堂教學的目標就從獲得功利性的成績,轉向人文性的師生可持續發展;課堂教學中的”缺陷”就從不可容忍的“錯誤”,轉變成學生獲得成就感的“機會”;課堂就不再是師生管理與被管理的戰場,而是師生共同追求生活品質的家園。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篇7

面臨當前形勢下的教育,我認為老師要“學會生存”,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學會生存”“開發每個人創新潛能”,“培養學習者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向。我認真地詳讀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一書,其中指出: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學會生存。要把着眼點從教育轉向學習,從外部的“教”轉向內在的“學”,藉以充分發掘每個人的所有潛力和才能,以適應未來、創造未來,於是終身學習成為人促進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作為終身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自主創新性學習的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靈魂,是未來人才的基本素質。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觀能動性,一切教育的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積極性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善於學習,才能適應社會潮流中生存。

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老師教育觀念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片面強調認知教育,強調傳統的維持性學習,注重教師教的研究,忽視學生開拓創新和自主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學生的自主創新性學習,忽視學生學習的研究,還不乏存在,結果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習負擔加重,探索精神萎縮,而且極大地妨礙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長此以往,致使學生習慣於奉命而學、模仿而作,習慣於因循守舊,重複別人的思想,缺乏獨立思考、探索精神、創造才能。我校領導提倡“請進來、派出去、勤學習、勤交流”的多管齊下的方式,加強對教師的理論學習,有效地轉變了我們教師教育教學觀念。

在以後的教育實踐中,我也將試着奉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原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變傳統的、嚴格遵守常規的“我講你聽式”的'課堂為“生動活潑”“主動探索”的課堂,實行“不舉手隨興發言”制度。學生想發言就直接站起來發言,讓他們自由發表見解,讓他們來做小老師,點評補充學生的發言,反駁不正確的觀點。這樣的課堂,有時就像個“自由超市”,爭先搶購自己“中意的產品”,以致於到“收關”階段,教師總要説:己發過言的同學請發揚“謙讓”精神,讓每一位同學都享受發言的樂趣。這種活躍的發言氣氛,感染和激發起全體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因此我們總能很欣喜的看到哪些以前從不不舉手的同學,也踴躍地加入到“搶購者”的行列。

自主創新性學習需要我們做創新型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我們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思考,不斷創造和運用利於學生創新學習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一要重視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儘可能多地進行知識和信息的儲存、積累,儘可能多地吸收前人已總結出的思維成果,奠定紮實的基礎;二要更多地教給他們方法、思維、技能,給他們提供創新的時間、空間、機會和舞台,學會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創新地解決問題,敢於質疑、敢於否定、敢於綜合、善於聯繫,有所發明,有所創造,能夠在社會的海洋盡情遨遊,在知識的海洋縱橫馳騁,在創新的天地一展才華。

《學會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有一段很精闢的話:“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發展的主體,而主體的發展只有通過主體能動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不到保證,主動性、積極性被壓抑,個性、創造性被束縛,主體作用也就得不到發揮,也就缺少學生的自學、自悟、自得、探討的教學現象。

我讀了這本書使我漸漸地懂得了教育中要尊重賞識,多給予學生“安全、自由”的心理運動空間。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羅傑斯曾指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有利於創新活動的一般條件。在民主,平等,和諧,寬容的人際環境中,學生敢於異想天開,敢於突破常規,人格自由舒展,思維活躍激盪,創新學習潛能自由迸發。我們教師以後在設計各種教學活動時,必須從考慮各檔次的學生出發,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從各自的基礎上去參與獲取知識,培養學習個性,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學習的尊嚴和價值。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篇8

前段時間我讀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感觸頗深。肖教授的書讀來完全沒有已往教育類書籍教條式的説教,而是用隨筆的形式娓娓道來。既讓我沉浸在對教育理論的沉思中,又讓我對他獨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開朗,讓我不斷地激起對教育的熱愛和追求。在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的活動中更深地去感悟我們的教育,使我對教育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把一本三百多頁的有關教育的書一口氣看完,看完後心靈得到洗禮,思想得到昇華,眼界得到開闊,如同一陣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苦於文筆的羞澀和才學的疏淺,很難將看書時內心深處的感悟用語言表達出來,躍然紙上。下面只能對書中幾處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處,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來是由教師決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決定的,也不是課程標準決定的,更不是由教科書和學生決定的,而是由教師決定的。”這句話讓我很震驚,也不禁產生了質疑:教師真的有那麼大的能耐嗎?我們能嗎?我馬上想到了這麼多年來在考試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我們教師使出渾身解數,盡最大的努力讓學生考出最高分。作為老師,我們最終的教育目的不是培養出高材生嗎?然而,用分數衡量太唯一了,評價一個優秀的學生,其優秀之處除了學習,還有性格,更重要的還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講: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是一個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老師。”正因為他有了這一觀點,才敢斷言教師決定教育的方向。可我們的老師,難道不知德育為首這一道理嗎?可為什麼面對分數,還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關心的還是自己任教課程的成績,可能認為對學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負責,(當然也有例外的),有了這一觀念,不但可以讓他把教育的責任分得清楚一點,少惹點麻煩,也可以讓他有了向別人炫耀的資本。看到這裏,我不禁羞愧萬分,回想這幾年來,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級成績在同年級中名列前茅”來證明自己的業績。可曾有過,我為自己能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的人,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的人,對人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而作為自己的主要成績考核自己呢?細想一下,沒有。真慚愧啊!作為一線的教師,在推進素質教育這麼多年,在新課程改革這麼久的今天,這陳舊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於我的腦中,而且自己還總認為在不斷地改革,還在為自己取得的一點微不足道成績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這段話,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沒有完全對,我還是把課程擺在首位,把教育擺在第二。“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對了,路就在腳下。我會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的。

二、《教師的解放》道出了教師的心聲

當社會各界積極呼籲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時,可誰曾呼籲也為負擔過重,勞動強度過大的教師也減輕一下負擔?

肖教授在《教師的解放》一節中,就教師負擔過重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大概有:1、教師的編制過緊,2、社會對教育的期望過高,3、一些職能部門經常對學校指手畫腳,吆三喝四,各種接待,檢查考評,應接不暇,簡直把學校當成濫施淫威的場所。4、學校人際關係不夠單純,一些“扶持一小攝,打擊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師之間產生了惡性競爭,產生了不應有的內耗,耗費了教師的精氣神,毒化了人際關係。5、教師教育觀念陳舊落後,對學生要求過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6、學校生活缺乏挑戰性和活力。7、教師的教育素養和能力不夠理想,有待提高。

看後同感頗深,肖教授只是列舉具有代表性的幾點,或許造成中國小教師過重負擔的還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敢於説出別人不敢説的心裏話,也能説出老師們長期憋壓在心中無法言表的鬱悶。讓我們獲得一種傾訴後的快感。由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當我們無法改變這一社會現實時,我們只能改變自己。還是文中説得好:世界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當我們以光明、正直、昂揚、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生活,我們就會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揚、樂觀的生活中,這就是所謂的“境由心生”。

面對種種的`負擔,只有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個“偷懶”的方法,巧幹,在無法拉牛上樹的情況下何不讓牛在樹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後,何不讓疲憊的身心在音樂中得到舒緩?抑或在書海中忘卻?在競爭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種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還是那句話説得好:當我們無法改變社會的時候,只能改變自己。但願肖教授的話能使這件刻不容緩的事情,馬上得到解決。我也相信,教師的解放指日可待。

三、要成為有思想的教師

作為教師,有思想會使我們興趣廣泛,積極地捕捉各種有意味的信息,使我們的生活(特別是精神生活)變得豐富,會使我們有一種“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邁和豪闊;有思想使我們不人云亦云,不簡單化,使我們葆有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有思想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課程,創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會使我們學會用一種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來看待教育。

我深深地體會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首先要樂於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簡單的方法是閲讀別人的書籍,尤其是大師的書籍,讓閲讀成為每位教師的習慣,成為與別人進行心靈碰撞的自由領地,成為自己不斷進步的階梯。反之,沒有博覽羣書,只能就教材講教材,就內容講內容,就試題講試題,課堂會因此而單調乏味,死氣沉沉;沒有閲讀,就難有深層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匱乏,展現於學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説,閲讀是教師獲取思想的源頭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關鍵是要在反思中進步。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出有效的經驗和反面教訓,從經驗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將經驗抽象成理論。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作為教師應當學會反思,注意積累一點一滴的經驗,不斷地工作,不斷地總結,不斷地發展,使自己逐步向創新型教師邁進。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還要學會引領學生的心靈和精神。從對課程內容的發掘,到教學策略的選擇,從對問題的設計,到課堂氣氛的營造,甚至用什麼語言,背後都藴藏着一種思想底藴,平時只是不覺得罷了。教師的思想對學生的薰陶,也是非常關鍵的,思想可以薰陶學生學習、薰陶學生做人。要做到這些,需要的是何等的氣度、胸懷,以及對教育事業何等的熱愛!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還要敢於釋放思想。我們的教學工作不會是一條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會碰到許多疑難困惑,碰到許多新的問題,因而更需要教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真的很難,更需要自己不斷地去學習和思考。

孔子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其實,沒有學而不厭,就難以做到誨人不倦。學習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而思考則不是簡單地想一想——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就有一個思想方法的問題。作為教師,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讓生活充滿人性的光輝,讓我們的心靈盪漾在博大、豐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

願所有的教師,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讓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養,開得更迷人更燦爛!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篇9

《教育的情趣與藝術》這本書是肖川教授的教育隨筆。本書共分七個部分,作者以清新淡雅、細膩簡約的語言風格,對教育、對人生、對社會歷史進行了多角度的透視及解析。書中文章立意高遠而又充滿實踐關懷。當我看到封頁上的一段文字,讓我對這本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段話這樣説——

“良好的教育不僅是充滿智慧魅力的,也是充滿情趣和藝術的。惟有健康的趣味能夠養育我們的靈性和激發我們內在的興趣。藝術是教育的一種境界和存在形式,藝術不是教育之花,而是教育之本。我們只有將自己融會與教育文化和教育的情境之中才能欣賞這種藝術。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讓我們的心靈在一種有品位的精神氛圍之中。”

細細品味他的這本書,文章中無處不體現着一種對美的追求和趨從。讀肖川先生的隨筆,讓我感受到一個“隨”字:隨和,隨意,隨緣,沒有居高臨下的霸氣,沒有正襟危坐的儼然,沒有煞有介事的'虛假,沒有耳提面命的煩悶。像朋友之間的促膝而談。它表達一種情懷,一種趣味,一種心境,一種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讀完全書後的一點體會:

一、他告訴我們什麼是教育的靈魂

書中提到,教育的靈魂是道德教育,很多時候,我們趨向的是一種無視主體性的教育。這種無視主體性的道德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大多數表現為缺乏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進取精神,表現出盲目從眾和循規蹈矩,表現為逆來順受。肖川先生的書讀到這裏,我有着醍醐灌頂的感覺,而如何將書中理念運用於我們的教學之中,我覺得應該從關注學生的情感,尊重每個孩子,從創設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開始,讓學生對自己、對課程及其文化、對學習有積極的情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中嘗試,開展各種合作學習活動,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儘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關係。

二、他告訴我們教育帶給我們什麼

書裏寫到一個讓人心疼,卻又覺得每天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現象:制約教育改革的瓶頸在考試評價制度。應該來説,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們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犧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諧的發展。我不由的想,我在之前的學生生涯中,沒有美好的回憶,沒有深刻的興趣與愛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種莫名的恐懼。書中提到,學習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成績排隊等,使學校成為造就失敗者的場所。目前,一直都説興趣是最重要的,而我們目前所要注意的,就是在學生學習生涯的起始階段,不要扼殺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對美好知識的嚮往,要使我們的教學有吸引力,就要給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尊重每一位學生,給學生寬容、寬鬆、寬厚的生長環境。

三、他告訴我們教育就是傳遞真善

書中提醒我們,不能只習慣於樹立榜樣、宣傳榜樣、學習榜樣,要學會觀察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的“善端”,我們該對別人多一份對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對待學生,特別是那些暫時還處於落後的學生,我們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温暖,讓他們多一份真誠的感動。肖川先生説:“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現;有發現的地方,就會有美;有美的地方,就會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會有快樂!快樂應該成為我們追求的重要目標。”要教學生髮現生活中的真善美,讓他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融入社會、理解他人、關愛生命,讓學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