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心得

來源:文書谷 1.6W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看見》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看見》讀書心得

《看見》讀書心得1

對於名人,我總是有一種強烈的“窺視欲”。有時似乎超越了那種所謂的“欣賞”。我暫且把這種心理戲稱為“八卦心理”,只不過八卦的對象在變罷了。我覺得完整的瞭解一個人得背景,才能讓我們更加客觀的認識一個人,不管是她的年齡,她的童年,還是她的感情,這些支離破碎的片段才完整的構成了這個人的人生,冥冥之中卻是存在着一種必然。

毫不避諱地説,我有一個新聞夢。當初填報志願是曾經有意無意的和父母提過,結果當然是可想而知的。當然當時的自己也沒有太多的慾望,太多的所謂的理想,因而也沒有堅持。或許現在也沒有……對於記者這個職業,每個人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憤青總是把這羣人偏激的看作政府的發言人(尤其是中央台的記者),在他們眼中記者是政府僱傭的“宣傳隊”罷了。我想不盡然吧。這個社會其實真的有慢慢地在走向民主,即使是片面的民主,誰會奢求絕對的民主呢?那些總喜歡埋怨的人,或許應該懂得應該留給積弊已久的體制一個喘息的機會,畢竟誰都不能一口吃出一個胖子。從個人情感方面説,對於這個職業,我是充滿着敬佩,可以理解這個行業的苦衷。

言歸正傳,還是談談剛到手的書——《看見》。讀着柴靜的書,對一些曾經並不甚瞭解的新聞熱點,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過去多年的非典時期,此時彷彿也浮現在眼前了。那時,我在上國小。雖然每天清晨進校之前,都要被老師“觀察”一番,但老實説,自己一直認為那件事距離自己很遙遠。那一段段文字,卻讓這段恐慌那麼真切。雙城事件,開始我也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小的孩子會把有些東西看的比生命還重,但我漸漸理解了他們,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執着的東西。同性戀,這樣尖鋭的字眼,你怎麼看?或許有的人覺得噁心,但當我們不再無知,當我們認識到性取向是由基因決定的,大多人會理解他們吧。我想我能理解。當文中的一個妻子,得知自己的丈夫是同性戀時,給了丈夫一個大大的擁抱時,作為一個旁觀者,我的眼圈濕潤了。對於很多事件,也許我們一輩子都不會遇見,但這些確實真真的發生過,也許就在我們周圍。許多事,許多人,我們不能理解,但我們沒有權利去幹涉它的存在。

有人善意地告訴柴靜,她做的.節目脱離了大眾,僅僅關注社會邊緣的人與事物。我想説,那些大眾的問題,有人在説了,有很多人在關注了,為什麼就不能分點兒給那些“被社會拋棄的人”。的的確確,我們能感覺到她很真實,很有力量。也許這就是欣賞!

有人説柴靜不像一個新聞人。那麼我想問:新聞需要的僅僅是客觀嗎?真實的去還原事情的真相?我想不是,畢竟什麼是真相?什麼是公眾期望看到的真相?什麼是公眾所能承受的真相?我們還不能下定論。柴靜的節目、書之所以對我有吸引力,恰恰不僅僅是有真相,而是有看法,有血有肉。也許有人要笑説,你以為的那些也不是真相,但我無條件的相信她所訴説的真相,也許這就是信任。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淺顯的認識,或多或少的片面。最後也推薦年輕的朋友看看這本書——《看見》)

最後分享一下,書中打動我的話:

1.我們都痛恨用馬賽克壓在人臉上的醜陋和不尊重。

2.我從來沒想過一個節目會以無解來結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實的世界即是可能如此。

3.其實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剛性。善良的人做“對抗性”採訪,不會躍躍欲試地好鬥,但當他看護真相的時候,是絕不撤步的對峙。

4.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5.為什麼許多人都選擇屈服?因為他們覺得投入太多,收穫很少或根本沒有。

6.先打一槍,然後再在那個洞上畫一個靶子,效果是一樣的。

7.人性是這樣,光靠自己靠不住。

8.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9.探尋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或者説,煽動各種偏見的互毆,從而取得平衡,這是我所理解的“探尋”。

10.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

11.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12.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13.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14.生活就是生活,他沒有隻站在哪一方的立場上,不讚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瞭解認識而已。

15.我這個年齡經歷的所有事都特別淡。

16.真相往往就在於毫米之間,把一杯水從桌上端到嘴邊並不吃力,把它精確的移動一毫米卻要花更多時間和更多氣力,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

17.我們都努力把自己報道的世界與生活分隔開,但是都發現自己已經成為它的一部分。

18.“記者”就是“記着”。

19.只刻意求新,為賦新詞強説愁,所以矯情虛妄。生活並不需要時時有新的主題,即使是華麗的《霸王別姬》,力量也在於真實的市井人性。

20.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21.你有自己認識事物的座標系嗎?

22.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採訪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

《看見》讀書心得2

“沒有什麼勝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裏克爾

筆,在我手中飛快的旋轉舞蹈,抱着快要讀完的《看見》,在書上劃下這句話。的確,人若在暴風雨的洗禮下被擊垮,又怎能看見雨過天晴後的彩虹?

十幾年前,柴靜剛剛跨進中央電視台,她幾乎不知所措,批評與譏笑幾乎生吞了她,她這樣寫道:“我知道自己身上已經開始發出了失敗者的味道……幾乎就意味着沒有指望了,很快你就會被盯上,毫不留情的.被撲倒在地上,同伴會四處逃散,甚至顧不上看你一眼。”

想想自己,挫敗和糾結是我對自己上學期的總結。我在學校一天一天過這一成不變的學習生活,拼命地紮在書堆裏,我知道自己基礎不如別人,所以更是努力的去做各種練習題,我總是晚上很遲才睡,早上第一個起牀,別人吃飯吃20分鐘,我只吃10分鐘。我奔跑着,在教室,食堂,宿舍之間奔波,在無邊的題海里掙扎,但似乎總是事與願違,成績總是不夠好,搞得自己心中焦慮不已。我覺得自己就是那個跌倒在起跑線上的失敗者,什麼希望都沒有,在失望的黑夜中徘徊。借句柴靜的話:“這些不是我打心眼裏有慾望的題,他們不會觸動我。”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總是學不好的原因。在夜裏,我總是習慣性地將自己蜷成一團,縮在被子裏,“我還能實現夢想麼?”我一遍一遍的反問自己。“也許,實現不了了吧。”我煩躁的將被子蓋在頭上,卻怎麼也無法入睡。

半夜,我掀開被子開了枱燈,把自己埋進書裏,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她瘦小卻又無比倔強的背影。她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慢慢改變,慢慢適應,慢慢成長。她最終找到了自己,得到了認可,她依然在追逐夢想的這條路上執着,儘管生活需要她做小改變,她依然一步一步的向着夢想的方向奔跑。對我來説不也是一樣的麼?若把目標比做靶子,環境需要你脱靶的時候,你可以脱靶,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標。那是墮落。而我,不能墮落。錢學森曾説過“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堅持不懈,就終會有成果的。”我需要一步一步堅定執着地走下去!就像柴靜一樣,領導曾經在柴靜低落時告訴她“扶不起來就不扶了”但她沒有放棄,她始終堅持,她有目標,她從不屈服!而這正是我要學習的。無論遇到什麼,都要堅定、勇敢地走下去。

挺住,是一種堅持,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勇氣。我每天必須鼓足勇氣面對每一件事,用嚴謹的態度去對待每一次作業,要將勤奮的習慣堅持下去才行。這又有什麼難的!

要從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一旦開始,就要堅持到底。新的一學期即將到來,我還將繼續前行,我無法預料會發生什麼,但我知道,柴靜會一直引領我走過每一道坎坷。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方向正確,不管多麼崎嶇不平,只要勇敢地挺住,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看見》讀書心得3

花了一週的時間,斷斷續續地讀完了柴靜的《看見》,感觸良多。看書之前,在網上看了很多介紹、書評,反映甚好。我曾以為這不過是一部介紹一個優秀的記者如何成長的書,是一本出入職場的心路歷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這本書很沉重,以致於我無法一目十行,速讀完成。

柴靜在書中引用了她在工作中的採訪新聞和事件,但她並不是在簡單的去描述這些片段,用這些片段去展示她的輝煌與榮耀。正如她自己所説,她試着儘可能誠實地寫下着不斷犯錯、不斷推斷、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她在寫的,其實是自己這十年中走過的路,她自身的成長。柴靜在十年中探索着邏輯,有一天她懂了,於是有了自己認識事物的座標系。正如她在序言中寫道:要想看見,就要從矇昧中睜開眼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矇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裏的壩。我的第一個感觸便是思考,獨立的思考,擺脱自我影響的思考。何謂成功,在我看來便是平和,寵辱不驚。如何能夠平和,這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礎之上,自知自己是個普通人,尊重自己的內心學會平和得制定目標和計劃、判斷得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平和很難達到,至少目前的我做不到,這需要時間的歷練,需要過程,不知十年後能否做到?

同樣柴靜的敬業令我折服,為了記者的.職業道德,不斷壓抑着自己的情緒、打磨着自己的冷靜和理智,但她熱愛這份工作,她心甘情願。我的第二個感觸便是責任感。在非典面前,她不甘於只做一個旁觀者,沒有設備記錄,沒有同事陪伴,獨自一人進入病區,承受着被傳染的風險,和病人面對面交流。在山西採訪時,一位官員帶着譏笑的説:你怎麼不給山西辦點好事兒?我辦的就是。 她可以在不斷的餘震中走入地震災區,冒着生命危險走入非典病區,頂着各種壓力採訪敏感話題,憑的就是一份責任感。在採訪兩會時,有個編導説柴靜看你採訪,眼睛裏都放着光,攫取的光,這種光正是她的熱情的所在。責任感是一個有職業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我是一名教師,我的職業是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意味着改變別人的思想,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責任感在我看來就是不愧對每一節課,不敷衍,對學生和家長負責任,能讓我的學生從每節課中學到一點內容,也許這種看法比較膚淺,但這也是我目前致力於達到的目標。

《看見》中還令我深有感觸的就是包容。包容建立在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之上,尊重不等於禮貌,理解也不是可憐。存在即合理,我們往往只看見受害方,一味的去譴責侵害方,卻缺少對於他們的諒解。一個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一角的温柔這是《沉默中的尖叫》一章中小梅的話,即使她父親經常毆打她母親,她仍然相信父親會温柔,只是沒有被發現。Kim對孩子説可以恨爸爸錯誤的行為,不要恨爸爸這個人。我們缺少的就是這顆包容的心。包容不同於容忍和寬容。容忍還有個忍字,表示造成了不悦但沒有改變侵害。寬容有個寬字,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行為,可以對他們的行為提出合理的建議,但表示對他們錯誤行為的理解,這是我要去學習的。

胡適説:給你自由,你不獨立,仍是奴隸。學會獨立思考,可以表達看法,但不偏激。能瞭解事件背後的本質,能包容別人的觀點,客觀公正的評價。學會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屬於我自己的認識事物的座標系,這也許就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

《看見》讀書心得4

現在書的市場魚龍混雜,有的時候我都不知道該買哪本書來讀,經常是很多書翻了一半就讀不下去了。學校舉行的教師讀書活動中,老師們羣策羣力,推薦出了很多值得一看的好書,在工作之餘,到書海里暢遊,讓我們覺得自己依然年輕,自己和這個世界依然緊密相連。好享受那種愛不釋手,欲罷不能,如飢似渴地讀完一本再去讀另一本的感覺,很充實、很快樂、很甜蜜。

對於柴靜,以前只認為她很另類,很多年輕漂亮的主持人都積極尋找嫁入豪門的機會,不惜嫁給能當自己父親的富翁,她沒有。她不浮誇、不奢華,普通、真實。真正地認識她緣於讀《看見》這本書,從心底裏佩服這個外表柔弱,內心堅強、倔強的小姑娘,她帶給人令人振奮的一股力量正能量,而我們這個社會太需要這種正能量。

書的撰寫讓我看到了柴靜的文字功底,每一篇報道都條理清晰、語言簡潔、絲毫沒有廢話,這也正是做教師的我應該努力學習的地方。

回到書的內容,我不是新聞人,但能感覺到柴靜的新聞是她自己找到的一種新聞表達,是自己的我就很欣賞。所以看到這本書中描寫的人和事我感悟《看見》名符其實。

當把這本帶着油墨香的《看見》捧在手心兒裏時,首先,書的封面讓我一看便親切得不能自已,作者那恬靜的笑容被一羣純樸的笑臉包圍着,一下子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作者開篇直言不諱地表明來自思想深處的觀點:我試着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而從整本書的內容來看,作者的確是在用一個成熟記者的思想和平實的語言,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諦。

我天生沒有什麼機靈勁兒。這是作者剛到央視工作時,面對男同事們的戲謔而對自己的評價,然後只好呆呆地去倒了幾杯水。類似的鏡頭對每個人來説都感到很真實,因為很多人都經歷過。但隨着在工作崗位上的歷練,和生活中遇到得一些人一些事兒,還有面對各種突發事件時對人性的思考,思想也就漸漸成熟起來,並且能冷靜地面對世間的一切苦難。就像作者在書裏説得: 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裏掙脱,這才是活着。這句話似乎給萎靡的人注射了雞血,讓人的精神為之一振!會自然而然地對人生進行觀察、思考、反思和評判。

有人説《看見》這本書的內容除了給人以人生得思考外,作者更多記錄得是自己的成長。這話我覺着挺在理兒。什麼是真實?最真實的文字莫過於作者對自己真切的成長記錄,而讓那些處在人生懵懂的人們從這成長的文字中體會和感受到真實的愛與痛,只有在這種愛與痛中激發出來的能量,才叫人生的正能量。其中作者寫了一個去新疆地震採訪的鏡頭: 路已經破壞得很厲害,一顛簸,我和巨大的德國搜救犬一起滾倒在廂板上。它一聲不吭,從我的身子底下挪開,把大尾巴抽出來,廂板上一拍,琥珀色的眼睛看着我,等我爬起來了,豎耳擰頭目視遠方。沒有真實的經歷,你怎麼能編造得出如此驚心動魄的畫面!

而真正讓人驚心動魄得是關於作者記錄探尋事實真相的非典和汶川地震。負責人看看錄音杆: 這個毛茸茸的東西不能進。這是因為錄音杆不能消毒。面對這樣的危險,作者堅定地説: 那讓我進去,我可以消毒。看到這裏時,作為一個讀者,我的心已經熱血沸騰!雖然沒有作者那種經歷與豪氣,但她無私無謂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作者對汶川地震的細節描述中,讓人產生更多對生命的珍重和親情的思索。要説誰不怕死亡,那真是睜眼説瞎話,但當每個人在面對死亡來臨時,亦或者説看到那些在災難中,還沒來得及展示人生的美好就死亡後,那種痛心疾首的體會似乎無處渲泄!而作者在書裏對人類中人性的解讀,特別是對生活在底層人的關注和敢於為老百姓説話的膽量,剎那間就將讀者的心疏導開來。

讀完這本書,突然對寫作有了新的認識與感悟:有時候一個人的觀點不重要,重要的是寫作千萬不能瞎編,要儘可能地讓我筆寫我心來還原事實真相。作者用記者敏鋭的眼睛觀察,從當事人的角度思考,就這樣在平淡中用內斂而樸實的筆觸描述出思想中的正能量!。

我們承擔着教書育人的責任,如果把每個孩子都能培養成説真話、做真事的人,我們的民族何愁不振興,我們的國家何愁不強大?

謝謝,柴靜《看見》。

《看見》讀書心得5

對柴靜第一次印象深刻的是網上她演講的那個視頻《認識的人瞭解的事》,整個演講一氣呵成,是一個很平靜的敍述,但對於我卻有一種非常震撼的感動,是故事裏人做的事情,也是她非常合適的表述。平靜、堅定、有個性、有力量。後來看到網上説這個視頻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

第二次,記不得是哪裏看到了柴靜調查某個事件説自己可能會有危險,但是自己也要去追尋事實。當時在想做新聞是這樣嗎?

讀《看見》這是第三次感觸她。

書的撰寫讓我看到了柴靜的文字功底,確實了得,漢字這門語言她的使用讓自己感覺到真的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從這點也讓我對提高自己的漢語知識和文字表達能力有了更強的動力。

回到書的內容,我不是新聞人,但能感覺到柴靜的新聞是她自己找到的一種新聞表達,是自己的我就很欣賞。所以看到這本書中描寫的人和事我感悟《看見》名符其實。從書中我看見了如下:

1、部分新聞工作者的生活方式

尋找、發現、參與、瞭解、分析、追尋、思考、真相、展現,每個新聞工作者都用自己的生命追求着這些,他們的生活方式並不平靜,也並不輕鬆,對某個新聞事件的追求可能會翻山越嶺、困難重重,但他們在行動,在努力讓這些事情真實的展現。

他們的生活更有社會的責任感、有社會主人翁精神,與我無關這樣的詞語感覺他們説出來就像是犯了錯誤。

他們的.生活是一種高效的工作和徹底的放鬆相結合的時間分配,有探尋的繁重也有安靜的思考,這個是我這個行業主流節奏不給予的。

他們的生活看見的更多,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敏鋭的捕捉,更多的是行動帶來的收穫。

2、書中人物對我的觸動

書中講了20個人和事,相信不同的讀者觸動肯定也不同。

我只是討厭屈服看到我真的想問自己是公民嗎?

自己也常遇到權益受損的事情,或者是看到其他人權利受損的事情,很多時候心底裏發出的是把這個自己問題解決掉,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可能通過關係、可能通過自己的能力,但大多數就是享用自己的神通去搞定這些事情,那些跟我無關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彷彿大環境已經是這樣,經常聽到身邊抱怨社會的環境是多麼的世風日下,發達國家是多麼多麼的高素質,但自己在事中時又還是做着那些沒素質的事情,為什麼?答大家都這麼做

過馬路的時候你知道紅燈停、綠燈行,身邊的人不這樣做你能制止嗎?為什麼會有中國式過馬路?前些天我好想聽到説對於中國式過馬路某個地方交通規定處罰前三個人,真實⊙﹏⊙b汗。為什麼要處罰,教育難道不是第一位的嗎?教育又是誰的責任呢?只有管這個事情的人才能教育嗎?這個邏輯不通的事實,在我們身邊卻成了公理。教育靠的是我們每個公民一起行動,讓法律為我們保駕護航,但是道德要靠全面來梳理行為準則,讓那些陋習成為全民公敵,這樣我們才會有大環境。

從自己做起不是隻是自己不去做,更應該是去做榜樣、去做監督者,讓這樣的正氣傳播、正氣壯大。

《看見》讀書心得6

中央電視台記者柴靜所寫的《看見》一書,可以説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作者把自己在新聞第一線的真相挖掘,如北京"非典"阻擊戰,山西因煤礦資源過度無序開採引發的環保問題,村民選舉,徵地拆遷等重大事件以及新聞背後的故事,真實地記錄下來。書中的文字很接地氣,有民有官,有國有家,有情有理,文字平實,讓讀者更真切、更深刻了解身邊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與大家的命運休慼相關的大事,知道它們如何發生,又該怎樣面對。正如作者所説的"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難能可貴的是儘管書中所寫的內容都是這個社會最激盪的部分,升斗小民也好,國家大事也罷,在作者筆下都是通過平靜、理性的文字表現出來,盡力展現作者所瞭解的`事實,沒有加入自己的主觀價值,沒有做任何直接和間接地是非判斷。在書中的章節結尾,作者最後留給讀者的不一定是真相,而是一個問題,一個可以引發讀者思考的問題,她沒有強加評論告訴讀者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她給讀者看她所看到的真實情況,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評判。

在作者安靜、誠懇的文字情緒感染下,讀後對自己思考問題,看人解事頗有觸動和啟發:多思才能敏行,慎行才能正品。

深入瞭解真相,客觀評判人和事。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或多或少會犯經驗主義的錯誤,看人待物有時也會存在"淺嘗輒止"的現象。如果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生活邏輯和價值觀去揣度他人他事,往往謬之千里。只有深入實際,沉下心來做事情,才能做好事,做成事。

學會換位思考,跳出問題看問題。換位思考真正做到很難,我們受過的教育,所處的環境,所站的位置,個人的性格,這些都影響着我們看事情、做事情的態度。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跳出問題看問題,才能不衝動,不急躁,不盲目。

加強自身修煉,踏實平和處世。人的一生從懵懂到老練,從稚嫩到成熟,走走停停,我們都有過青春熱血的豪邁,現在有了中年的穩中求上進,希**年老時能與子孫共看夕陽美好時光。歲月荏苒,不斷地做好自己,錘鍊自己,反省自己,做到"清""慎""勤",就能走好踏實平和的人生。

《看見》讀書心得7

在《看見》中,柴靜在序言中寫道“‘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藏在無意識之下。”“想要‘看見’,就要從矇昧中睜開眼來。”直到反覆翻閲這本書特別是第十一章才能較清晰地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第十一章講述採訪一位在熱傳視頻中笑着把貓踩死的女主人公與拍攝者的故事。再讀故事發展的背景時,我如眾位網友一樣,為小動物生命的失去感到憤怒與痛恨那個踩貓的女人。我並沒有養寵物或與小動物有深切的感情,但是當想像有這麼一個無力反抗的小生命被殘暴的人類剝奪就感到心痛。我希望惡人有惡報。最讓我難以接受的是視頻女主人公的職業是我心中的“白衣天使”——護士,而拍攝者是我認為應去揭示真相與罪惡的.記者,我接受不了這種反差。

作者與同事來到視頻拍攝地。隨着故事的推進,我瞭解到拍攝者是為了比自己一個月工資還高的收益去違背自己的善心拍下視頻;視頻原發布站的負責人解釋它的網站只是提供一個平台給戀足者交換關於足部的視頻,而踩踏小動物的視頻是一個極端的分支存在;女主人公的公開信道歉:“我不需要大家的同情,只求你們的一份理解,有誰理解一個離異女人內心地猶豫和對生活的煩悶?正是這份壓抑和煩悶,使我對生活喪失信心,只是發泄無辜小動物的身上,成為不光彩的角色……”

當世事慢慢被撥開因憤怒而帶來的塵土時,我忽然懂得真實的人性有無限的可能。我現在有些同情這個抑鬱的離異女人,但我不認為它可以把殘忍地踩貓的責任推卸在自己脆弱的心理。我同情這個女人,甚至理解她的苦楚,但我選擇不原諒她的行為。我仍然希望做錯事的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同的是,我現在的選擇是基於我能較清晰地看到事件本來的面貌、不帶偏見做出的。

但在生活中,很多報道與調查,都是站在高尚的角度去同情表面弱勢的一方,我們通過閲讀報道並不能客觀地認識事件的面貌。甚至,我們很容易被這種模式影響。在讀報道時,我們對弱者感到心酸同情,譴責相對的強者,為自己關注所謂的弱勢羣體簡單地被感動到一塌糊塗。有些人還以為自己就是站在道德的高地,同情弱者就是高尚的。他們用惡毒的話語攻擊與自己見解不同的人,哪怕那個人只是對相對弱勢的一方中某些被忽略的細節提出疑問。柴靜寫的序言“人常常被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

爸爸從小就和我説不要人云亦云。爸爸是想要我不要不經思考不經判斷就對聽到的聲音看到的文字表達觀點。想不人云亦云就要從矇昧中睜開雙眼,從所謂強硬的“政治正確”的狂叫中重託出來,我知道這會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這個成長需要我承認我過去的無知、愚昧,更要在瞭解事件時暫且放下自己對事件第一印象以免情感阻礙自己判斷的能力。

我依然迷惑於善與惡的界線,這種界線也許需要一生去尋找。但此時我希望我能先睜開雙眼客觀認識事物原來的面貌,若像第十一章題目中“只求瞭解與認識而已”也是我的幸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