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集合15篇

來源:文書谷 1.1W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教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集合15篇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1

現將我進入國小以來學習語文的一些方法總結如百下:

一、上課認真聽講:上課時,我們的思維要與老師同步。認真做好筆記。

二、温習與預習:下課或放學後,把上課做的筆記拿出來多加鞏固。順便預習下將要學習的課文,把不懂的字詞、句子劃出來,作為上課聽的重點。

三、背誦:語文最重要的是靠記憶,背誦的重點就是老師上課劃出來的重要詞、句和文言文。

四、課外閲讀和摘抄:在考試中,作文是一度項佔分最多的題。作文的分數直接關係到總分的高低,所以增加閲讀量,摘抄量是很重要的。

五、考試技巧:我們在答卷時,儘量要保持卷面整潔,字跡工整會相應地得到一些回印象分。看題一定要仔細,做完後儘量留時間檢查一遍,千萬不要馬虎!

總之,語文學習注重平時的.積累,要多讀多寫多記。其次,要抽時間多與老師交流。老師會幫助你一起發現你的不足之處,及時給一些適答當的建議,以便自己更好的改正從而取得進步。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2

這次聽課收穫不少,但關鍵是學而時行之,要將這些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

一、教學目標的合理性,適合每個學生的發展。

從這次聽課觀摩學習中,我體會到我們的教學應注重對話課與閲讀課的內在區別,閲讀課文和對話課文是不同的課型,要建立不同的教學模式,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步驟。不能準確理解和把握語言基礎知識是難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的。有的教師教對話課文時,體現不出對話教學的特點,卻把對話課文當作閲讀課文教,甚至看着書對話,等於是在朗讀課文。

對話課重在聽説,聽了以後,用自己的話來表達對話內容,注重學習發展的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輸入知識,在設計活動時,注重其實效性,活動是否與教學有關。閲讀課重在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不能把聽力作為重點,其中,閲讀速度的培養很關鍵,要嚴格控制時間。閲讀課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我本人在教學中的注重就有時犯錯誤,通過這次觀摩我明白瞭如何去改進。我想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會越來越好。

二、教師為學生創了一個輕鬆的課堂氛圍。

輕鬆的課堂氛圍是一節課成敗的另一個關鍵,也是注重學生情感的關鍵。如果一名教師能始終面帶微笑,始終令課堂氣氛活躍,可以説他的學生在享受課程,她自己也在享受課程。我在這方面會繼續努力。

三、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

教師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會激發學生興趣。由於學生的程度不同,因此要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活動很好,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學生,這就要求不僅要備課還要備學生。每一個學生都能聽懂教師的指令、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敢於開口敢於交流、都有不同的收穫,這是我在自己的教學中比較弱的環節。相信在以後的教學中,會會更上一層樓。總之,學習是為了使自己更強大,這次的學習讓我打開眼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謙虛使人進步,每次學習之後,開始自己新的嘗試,新的實踐,相信自己一定會有所建樹。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3

語文的學習一定要貴在堅持,功在平時。語文課堂外的學習必須與課堂內的學習相輔相成,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天堅持做到“三個一”。

第一,每天早起後堅持朗讀一篇文章,文體不限,例如記敍文,説明文,議論文等。每天讀一篇,日日堅持,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感,為作文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也有助於培養學生做閲讀理解的思維。

第二,每天中午堅持朗誦一首詩歌。它可以豐富我們的思想,提高我們對生活的認識,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們更加理性的看待現實問題。它還可以提高審美能力。詩文中藴涵着深厚的傳統文化,其中美麗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遠大的理想,愛國的熱情,對學生情感的薰陶,精神的提升,習慣的養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要求學生每天晚上堅持練一張字。中國的漢字是講究間架結構的,學生在練字的過程中,會有意無意地形成一絲不苟的習慣,久而久之,就會培養起學生一種嚴謹的作風。不但在寫字上是這樣,在學習上,在生活上都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要想把字練好並非一日之功,要經過長時間的耐心臨摹才會有所收穫,所以要日日堅持。學生循序漸進地按一定的規範進行寫字訓練,可以有效地鍛練學生的毅力,並養成一種良好的踏實的作風。在練字中也可以使學生避免心浮氣躁,在心平氣和中沉澱自己,超越自己。

語文的學習並非一朝一夕,或突擊完成,需要的是功在平時,貴在堅持。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積極發言,精彩展示,各顯其能,再堅持語文課堂外學習的“三個一”,使課堂內外相輔相成,學生的語文素養一定會迅速提高。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4

我任職國小語文老師多年,在語文的教學的這一方面,我有自己的方式,同時經過多年的教學,我也有了一定的經驗,由此也有一些教學心得。

國小語文是一個基礎,打好了這個基礎,未來學習語文就不會很難。而對國小生進行教學,就一定要深入去教學。在教生字時,我們老師要把字分解開來教,從拼音、筆畫、字義去教,充分的把學生要學的字進行深刻的講解,適當的還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去教,這樣能夠加深學生的'對那個生字的記憶和印象。在每天教完一定的生字,就要佈置適當的家庭作業何課堂作業,比如讓他們抄寫生字多遍,也是一種加深字的記憶的方法,在比如還要讓他們自己去查字典找出學生的字的其他組詞,把它們寫到書上生字的旁邊,便於以後複習。上課學習語文時,要以學生們為主體,不能老師一個人在講台上唱獨角戲,一定要學生們參與進去,語文是需要去相互配合才能學好的科目。在講解課文時,把文章的重點段落給學生們標記出來,帶讀完之後,就要讓學生自己去讀,最好是要讓他們有感情的去朗讀文章,可以增加語感,對他們看文章做題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國小生的語文,看似簡單,但是也是要不斷的去積累的,不然學完就容易忘記,因此這一個階段的教學,我是帶着學生們去看一些適合他們自己年紀的書,看得多了,認識的字也就多了,積累的素材也就會得到增加,這對在課堂上教學也會相對簡單。

語文的教學還有一個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學生們年紀還比較小,對學生的興趣不是很高,而語文有時候又很枯燥,因此要儘量避免這樣的情況,在教學時,要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語文老師就要去帶他們認識新鮮的事物,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覺得語文很豐富,能夠學到很多東西,認識不同的事物,不斷的去增加他們的興趣度,那麼語文進行的教學也就是比較成功的了。

以上是我教國小語文的心得,也是多年來積累的經驗,更是我自己去不斷的摸索得到的。現在我依然是國小的語文老師,我覺得自己在教學語文上還有進步的空間,未來我會更加的去培養自己在教學的方面的能力,讓更多的國小生喜歡語文。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5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新的理念為我們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預示着語文課堂教學將徹底改變過去以“一言堂”為主要形式,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枯燥無味的教學現狀,代之以激發學生求知慾,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課堂教學。語文課堂要煥發生命活力,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彰顯自己的個性。

一、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在教學《老樹的故事》一課時,我先在課前精心地製作了各種老樹的圖片,在導入新課時,我採用了故事導入法,告訴學生今天老師給他們請來了一位老樹爺爺,然後出示老樹的圖片,把它們貼在黑板上,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被激起。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這樣的教學,學生就會容易入情入境,展開想像,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説,課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家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如在教學《老樹的故事》一課時,揭示課題後,我先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文,把找到的問題答案用直線劃出,不明白的地方用問號標出。自學時要求學生做到邊讀邊想邊動手。通過這樣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能促使他們在最大限度裏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三、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的各抒己見。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如在教學《老樹的故事》一文時,我問學生:“學了這個故事你們明白了什麼道理?”大部分學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虛心、認真地學習,才能學到真本領。可有一個學生卻回答的不同,她説我們要保護環境。他的回答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並列舉了一些好的學習方法。最後,我在學生們討論的基礎上作了全面的總結,使他們對課文的寓意有了比較正確的理解。這樣做,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裏得到了充分張揚。

我們國小教師工作者肩負教書育人的責任,這是維繫着總個民族興衰光榮而艱鉅的使命。我們工作的對象是一羣天真活潑的孩子,他們有着鮮明的個性,有着鮮活的人生,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那麼作為教師,要想生產出的“產品”能順應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要想我們的產品能很好地為社會服務,我們就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較高的業務水平,很強的應變能力。回看這些年來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是在與學生們一起生活,共同學習的過程中走過來的,有苦也有樂。我付出了青春,收穫了一片藍天,感受甚多,特此做個小結。

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説明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一個人能積極地去完成一項任務的情感態度,這是能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條件。興趣是的老師。國小生年齡都還比較小,情緒穩定性較差,持續關注力不穩定,注意力相當容易分散。要改變這種現象,必須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學習有了興趣,他們就有了渴求的慾望,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當中去。這樣學生就能學得輕鬆,學得愉悦,學習效果自然而然就會很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這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最有效的途徑。我是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的。

一、蹲下身子和孩子説話

師道尊嚴是傳統思想,直接影響了師生之間的平等關係。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把自己當成孩子王,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用真心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培養良好的師生關係。平時裏,與孩子談學習,談生活,談為人,談處事,談天文,説地理,談理想,談現實……無所不談,無所不及。這樣一來,師生之間達到了快樂同享,憂愁共擔,心心相惜,心相通,情相同。學生這時充分地信賴老師了,真正實現了“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師生的和諧關係為教學鋪平了道路,何愁孩子們不樂學呢?已有的事實表明,對學生了如指掌,是教師施教成功、與學生和諧相處的基本條件之一。學生對教師的認識和了解,則往往是學生對教師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給孩子以成就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的體驗可以使人增強信心、克服自卑感。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和興趣,學習上便很少有機會取得成功。如果我們老師幫助他們取得了成績,哪怕是一丁點兒成績,並給以他們及時的鼓勵和支持,這就使他們轉苦為樂,這時就是他們學習轉變的開始。我在課堂教學中,非常注重給予學生激勵性的評價。我深有體會的是教學評價的好與壞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帶來直接影響。評價得好,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髮散性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猶如一馬平川,有利於更好的掌握下一個知識點;評價如果不得體,肯定會挫敗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會失去信心,甚至亂了陣腳,混亂了思維,對自己已經形成的知識體系都會產生懷疑,這就成了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在教學中,我一般都避免直接的否定評價,儘量採取得體、鼓勵性的評價。學生回答正確時,我及時加以鼓勵,如豎起大拇指“你真棒”或者打個“OK”手勢,甚至發動全班的掌聲鼓勵;思維受阻時,我馬上進行啟發引導,如“你再想一想?能否説得更完美些。”“很好!你雖説回答得不夠準確,可是你已經動腦了,下次努力”“請哪個同學來幫幫他”等語言激勵,促使學生獲得成功,使之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對於基礎較差的、反映問題較慢的學生,我在在課堂上總是把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讓他們在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悦,獲得成就感,這樣一來就激發了這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比較呆板,教師在台上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在下面聽得昏頭轉向,這種滿堂灌的機械教學,致使學生學習被動,教學氛圍沉悶,課堂成了教堂,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喪失學習的興趣。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學生的課堂情感體驗。提高語文課堂的趣味性,方法是多樣的,本人通過教學實踐,膚淺地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着手。

(一)提高課堂語言趣味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識字、寫字是貫穿整個國小語文教學過程的。為了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的目標,我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恰當運用趣味性的語言,不僅活躍課堂氣氛,融洽了師生關係。五年級學生還有很多學生老是把“武”字最後一筆加一撇。教學中,我抓住高年級學生理性形象的思維特徵,我想大家發問“水滸英雄武松的成名之舉是什麼?”學生們齊刷刷地回答“他赤手空拳在景陽岡打死一隻大老虎。”我追問“如果武松當時帶了大刀劈死老虎算英雄嗎?”“肯定算不上”“你們把‘武’字加一撇就是相當於給武松配了大刀,你們還會加嗎?”孩子哈哈大笑説“老師,這個字我們不會再寫錯的!”這一教學環節充分發揮了趣味語言這一潤滑劑的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説: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裏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是一種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良好的教學語言可以烘托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從而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創設課堂情境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高年級的課文一般都比較長,內容也比較深刻,在閲讀教學中,我着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品讀中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曲直,讓學生在接受人文教育的同時,更好地受到思想、人品的教育。如我在教《釣魚的啟示》時,我創設了兩個情境:一個國小生在一次考試後,由於老師的疏忽,多給了她5分;一個孩子在商店裏買東西,售貨員阿姨多找給他3元錢。請大家設身處地地想想,如果你們就是那個孩子,你會怎麼做?為什麼那麼做?這樣一來,全班同學都展開了討論,都踴躍地説出自己心中的話。這樣一來既張揚了個性,又達到了共性——是與非的評判標準(道德底線)。這個時候,我抓住時機導入新課,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一次富有情趣的教學情境創設,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有利於激發學生渴求新知的慾望,更是給課堂教學定下了情感的基調。

(三)提高課堂作業趣味性,喚起學生學習慾望。

作業的設計不要拘泥於機械地抄寫或呆板的背誦,要科學靈活,少而精。可寫、可讀、可看、可畫、可操作、可玩耍,讓聽、説、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我設計作業的原則是儘量使作業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比如,我在教學《鯨》一文後,我佈置兩道作業:

1、讓學生畫畫鯨睡覺的樣子。

2、用自己的口吻向大家介紹鯨。再比如在教學《落花生》一文後,讓大家學習使用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進行小練筆:從你身邊的事物或者人中領悟到了什麼?這樣的作業對孩子們來説,有話可説,有物可寫。沒有固定答案的作業才能更精準地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的能力,才是學生真實的情感的再現。學生也不被作業所累,從而把學生從題海里解救出來了。

作為語文課堂,興趣才是的老師。有了興趣,不用老師多講,學生也會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這樣對學生一生髮展受益無窮。“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學生用心情去感受教師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語,感受到老師的快樂,感受到課堂的快樂,共同譜寫師生和諧曲。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6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在國小階段會認漢字3000個,會寫漢字2500個,其中低年級要求會認1800個,會寫800—1200個。因此,在國小低段語文的教學中,識字教學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如何在國小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這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通過在教育教學中實踐和總結,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識字教學:

1、重視漢語拼音的教學。

漢語拼音是學生學習漢字的基礎,所以,教師在學生剛進入國小階段隊學習時,一定要重視漢語拼音的教學。在國小一年級上學期的語文教學中,有一半的內容和時間是在進行漢語拼音教學。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教師認為漢語拼音的教學枯燥無味,在以後的`教學中也可以加強、鞏固,所以不願意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漢語拼音教學。古語説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其實漢語拼音的教學也是這個道理。只要學生能正確、牢固的掌握漢語拼音,在以後的學習中就可以藉助漢語拼音認識更多的字。因此,教師在教學漢語拼音時,就不能有一丁點的馬虎,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牢固地掌握漢語拼音,能正確地讀出每一個字母、每一個音節,為以後的生字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2、嚴格把好生字的讀音關。

生字的教學的第一步——讀準字音。對於生字,學生往往先入為主,有些容易出現問題的生字,如果一開始得不到及時訂正,一旦給學生留下錯誤的印象,以後糾正起來就很困難。所以我們要注重紮紮實實地把好識字的第一關——讀音關。字音的教學要體現層次性,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生字的讀音,我們可以安排這樣幾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1)、自由讀課文,遇到生字藉助拼音多讀幾遍,讀準字音。

(2)、把生字連詞用卡片、投影等手段出示,檢查訂正。這一環節又可分兩步:帶拼音讀,去拼音讀。檢查讀的形式也要多種多樣:如自讀、開火車讀、指名讀、領讀、同桌互讀、齊讀等等。

(3)、出示課文中生字比較集中的句子或句羣讓學生熟讀。

(4)、指名讀課文或四人小組合作讀課文,在語言環境中檢查字音,及時發現問題。

這樣一環緊扣一環,對容易出現問題的讀音如平翹舌、前後鼻韻、輕聲音節、多音字及其它易讀錯的音節,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努力做到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能當堂鞏固,踏踏實實地識記字音。

3、教給方法,識記字形。

教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方法,運用方法,自己學習知識。在平常的識字課裏,注意滲透一些識字的基本方法,如在教學“清、請、情、晴、精、睛”等生字時,就可以利用熟字“青”加偏旁的方法來識記,也可以利用課本上的轉盤識字的方法來識記;在

教學“喝”和“渴”時,可以讓學生結合字義來識記生字,口渴了需要喝水,所以渴是三點水,而喝水時要用口,所以是口字旁。另外,還可以利用熟字添筆畫法、去部首法、形聲字學習法、拆字法、兒歌識記法等方法識字。讓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後,對一些簡單的生字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學,既可以讓學生很好地識記生字,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生字的過程中培養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

4、結合語境、生活經驗,有效地理解字義。

字義教學是識字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起點,對字形教學的影響很大,可以使學生減少機械識記,增強意義識記。理解字義的途徑,主要是結合生詞及句子,在課文的學習中進行,也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理解字義。

(1)、聯繫上下文是理解字義常用有效的方法。

比如説,在教學《狼和鹿》一文時,對於“慘”可以這樣教學:凱巴伯森林中到處都是鹿,這些鹿把森林中的灌木、小樹、嫩枝、樹皮等一切能吃的綠色植物都吃光了,森林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緊接着,這些鹿也染上了傳染病,鹿大量死亡,整個森林這時的情況就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慘),這樣,學生就能形象地理解慘的意思。

(2)、結合生活經驗理解字義,也是一種有效的識字方法。

在教學《趕海》一課時,對於“逃、暑、捏”幾個字時,就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理解生字。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而識字教學又是基礎中的基礎。在識字教學中,我們應以滿腔的熱情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挖掘識字的樂趣,為以後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7

作文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且是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難點。長期以來,教師教作文難,學生寫作文也難。

作文難,究竟難在哪裏?總結過去,我認為,作文難固然有其寫作本身的難度,但在國小作文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原因。

多年的“教師命題--學生作文--教師批改--學生看分”的教學模式,束縛了國小生的思維發展,抑制了國小生寫作文的興趣,因而學生無話可説,無話可寫。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囿於課本本身,忽視了教學與客觀世界的聯繫,學生視野狹窄,詞彙貧乏,認識水平低,學生感到有話不會表達。

多年來,在作文教學中,沒能從整體上把握國小各年級作文教學的階段特點,忽視了國小作文教學的階段性和連續性,要求普遍偏高,沒有遵循作文教學循序漸進的原則,因而收效不大。

如何解決作文教學中這一難題呢?

大綱指出,國小作文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是“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認識事物的能力。國小生作文就是國小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認識水平”的體現,作文教學應促進這兩種能力的'和諧發展。

據此,本次我們着幾作文教學的內容就是:指導學生把作文寫生動。我們的設想是從培養寫作興趣入手,開闢兩種渠道,分清三個階段,抓住三個訓練,使本次作文教學構成一個科學的訓練過程,較好地解決作文教學中的難題

 一、激發作文興趣,把學生引入有話要説的境地

興趣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個最積極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興趣。”因此,要讓學生有話説,就要求教師把作文課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喜歡寫作文。

1、先觀察後作文。只有引導學生感知具體形象的事物,才能激發其積極地思維,進而產生表達願望。在教學中,讓學生觀察櫻桃的形、色、味,然後按照教師的指導寫片斷,學生很有興趣,寫的片斷有具體內容,有真情實感。注意了層次與順序

2、先實踐後作文。我們有計劃地設計遊戲,編導小品。學生親眼觀看了實踐活動,所以津津樂道,此時讓學生寫出這個小品所表現的故事,自然興趣盎然。由於小品假髮了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素材,因而學生寫作起來會有興趣。

3、抓時機寫作文。學生寫作文的興趣,因時間、地點、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善於抓住有利時機讓學生寫作文,學生就會感覺不到困難。在學生觀看了小品以後,及時指導學生複述小品內容,並把各個環節敍述清楚。在此基礎上,連段成篇。

二、開闢兩種渠道,引來作文的活力

本節作文訓練的指導設想是:其一,從生活中學習作文,即引導學生先觀察再寫作文。豐富多采的生活本身就是學生作文的源泉。引導學生觀察真真實實色的櫻桃,觀看貼近學生生活的小品。這樣,既豐富了作文素材,解決了“無米之炊”的難題,又有效地進行了練筆。其二,從閲讀中學習作文,解決怎麼寫的難題。(1)在作文指導時,先聽聽別人的描寫。(2)指導學生在評價和鑑賞其他同學的作文中學習作文。

三、突出三個訓練,提高作文能力

在本次作文指導過程中,要突出進行觀察、思維和表達能力的訓練。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也是構成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本節課,突出抓好五個方面的訓練:(1)細緻地觀察;(2)有序地觀察;(3)抓住重點觀察;(4)用多種感官觀察;(5)邊觀察邊想象和聯想。

要真正認識事物,不僅要靠觀察,更重要的是靠思維活動的積極參與。因此,老師在執教時,充分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特別要加強想象和聯想能力的訓練。注意培養他們的形象思維和初步的抽象思維,使學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達到言之有理。

通過本節課設計到課堂實際操作,我們深深地認識到,一定要堅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發現生活中的事情,寫出生活中的真情實感,把作文與生活聯繫起來,做到“源頭時有活水來”。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8

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國小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國小語文課程改革的實施,促使國小語文在教學目標、教學資料、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方面較傳統的教學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國小語文教學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1。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教學設計不合理當前,仍有一部分教師對國小語文教學的要求把握不準確,教學觀念陳舊,教學設計不合理,忽略課前設計和課後設計,不能有效地對國小生進行正確的指導,無法提升其學習興趣。

2。教學資料脱離學生實際,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當前,國小語文教學大多能根據不一樣年級學生的特點設置教學資料,但教學資料和主題偏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仍有發生,忽視了國小生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特徵,超出了國小生心智成長和生活閲歷水平,使得國小語文教學顯得枯燥。

3。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新課程改革強調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新本事和運用本事的培養與發展。針對這一要求,國小語文教學進行了諸多的嘗試,可是總體來説,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除了存在形式化的弊端,還存在教學過於自由放任的問題。有的教師在教學中雖然強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可是沒有具體而充實的資料和有效的課堂組織。有的教師則把課堂全部交給學生,不管什麼教學資料都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師主導作用不能有效發揮。教學方法和手段缺乏創新,手段單一。教師缺乏主動性,只是選擇陳舊的教學方式去管理學生,教學氣氛沉悶,語文教學顯得乏味,不能夠激發學生的進取性和創造性,教學效果無法提升。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國小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探索

根據新課程改革理念,國小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運用本事和合作創新本事,提高國小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能夠從以下幾方面出發。

1、高質量備課,合理設計教學資料備課是教師開展教學的前提,也是提高國小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基礎性工作。教師要依照課標與教材進行高質量的備課。一要吃透教材,研究學生,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心理特徵出發,設立具有彈性的課堂教學資料,科學制作教學課件,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二要研究不一樣發展水平、不一樣性格特徵學生的需求,選擇富有時代氣息的、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的教學資料,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知識就在生活中。三要合理進行教學設計,創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注重活動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

2、創設多元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經過各種形式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和創新,營造“師生平等交流、共同參與”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教學質量。一是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期發展為重點,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和學習需求,創設多元的情境,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鼓勵學生自主探索適合的`方法。二是努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的熱情。經過學生之間的合作競爭、相互啟發,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在互動中掌握語文知識,提高思考本事。三是根據教學資料科學設定相關活動,採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開展多樣化的遊戲教學與參與式教學,開展競賽、小組討論等活動,實施創新式管理,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本事。

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創新語文教學方式、方法要適應課標理念的發展、變化,提高國小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不斷的創新與改善。教學中,教師除了應運用“做遊戲、講故事”等方法,還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的優點與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不僅僅能增加課堂容量,並且能化抽象為具象,使教學資料更加生動、形象、具體,利於學生獲得明確的感知,更好地理解、掌握語文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進取性和主動性。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9

閲讀是人們獲得各種信息最便捷的途徑之一,也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獲得信息從而進行交流的最有效的方法。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對話"成為了21世紀人類社會的一個關鍵詞,成為了現代人的生存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對話"所倡導的平等信任、參與分享、融合創生,已經成為人們追求的一種狀態,成為一種時代精神。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説明了閲讀的重要性。讓學生掌握閲讀方法,形成閲讀能力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由於國小生的閲讀經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性塞給學生,要他們去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藉口而放任自流,讓其"暗中摸索"。我認為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發揮其主體作用,使"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材",在師生共同實踐探索中使學生領悟學習方法。課改改變學生傳統的偏重於記憶、理解、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為突破口,重視研究性學習,倡導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敢於實踐、敢於創新。我更關注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正是語文教學的重點。

第一、加強字詞句訓練,打好閲讀的基礎

字、詞、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閲讀之本,要是一個學生連起碼的字詞句關都不能通過,怎麼可以打開閲讀的大門呢?字、詞、句又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積木,不認識一個個的零件又怎麼能把積木組裝好呢?這一階段的教學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都必須重視的。

第二、抓好詩詞與句的訓練。

古詩詞其實是句子的精華,學生掌握一定的詩詞和學會運用詩詞對閲讀有很大的幫助,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對句子的理解能力,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特別重視句子、詩詞的講解,如第 7冊《題西林壁》等古詩,文中還有很多優美的句子運用了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於是我就細細加以引導學生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人當時的意境,讓學生明白這些詩句、修辭用得恰如其分。對於句子的教學我們充分分析修辭的作用,從句子中來分析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從而瞭解人物的品質。

第三、在閲讀指導過程中,幫助學生感受愛、和平和自由,讓學生受到教育。其實,一般的兒童作品都有愛、和平和自由的主題,關鍵在於教師如何幫助學生髮掘其中的內涵。

例如在《真正的施主》一文中,老太太的外貌描寫很仔細,一身襤褸,單薄的身體,在出示圖片後引發孩子對老人的同情可憐,進而理解作者施捨的心理,在這個層面上還不夠,老人為什麼這樣窮困?"無兒無女"是原因,對於你們,你的父母是怎樣辛勤操勞的呢?你該用什麼去回報父母的愛呢?從而提升的做個孝順的,懂得感恩的孩子的層面上。

第四、給學生延伸想象的機會。

"想象是思維的翅膀",在閲讀活動中,鼓勵學生想象在閲讀材料所提供的情節發生之前或發生之後可能發生的情節,並加以講述。例如在講授《小蝴蝶花》一課時,當小蝴蝶花處在不同情感狀態下的時候心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在心情平靜之後小蝴蝶花還會做出什麼事呢?讓孩子盡情的猜想,我們不能用大人的是為去禁錮孩子們的想象,讓孩子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繼續故事,這樣既可以發展兒童的想象及思維的連續性,滿足兒童喜歡追求完滿的心理需求,又可以提高兒童運用語言的能力,增強兒童的自信心。

第五、提供遷移機會,鞏固運用學法

對於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生並不是一教就會,一點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閲讀方法,形成學習能力,要有一個逐步領悟和吸收的過程。因此,在學生初步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還要給學生創造學習遷移的機會,指導他們將已學到的閲讀方法遷移運用於相類似的學習情境中,使其在詳細的學習活動中領悟閲讀方法的真諦。在閲讀教學中,這種遷移性學習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

例如學生學習了查字典解詞,聯繫上下文解詞及結合生活實際解詞等方法之後,就可以在以後的閲讀中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去理解新詞。又如還可進行段與段之間的學習遷移。國小語文課本中的童話、寓言散文中常有反覆出現的.情節或相同結構的段落,學習此類課文,教師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運用學習"例子"的方法進行後幾段學習。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為例,課文中寫小壁虎向小魚姐姐,老牛伯伯,燕子姨媽尾巴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先形成對"小魚姐姐"一段作者寫作順序的概括:"在哪裏--向誰借--結果怎樣"。把握了這個順序,學生就能順利地自學"向牛伯伯借尾吧"、"向燕子姨媽借尾巴"這些寫法類似的段落。另外,當遇到具有共同的結構和思路的同類課文時還可進行篇與篇的學習遷移。

第六、展開多樣式的閲讀比賽與總結。

組織閲讀興趣小組;建設班級圖書角;擴大閲讀的範圍;將閲讀與學業有機地結合;分角色扮演書裏的人物;師生進行閲讀比賽等等。通過激勵來鞏固閲讀效果。可以將優秀的讀後感和評論文章推薦發表,鼓勵兒童閲讀行為;鼓勵兒童養成每天閲讀的習慣;要適時的總結閲讀方法。

由於閲讀指導效果還受諸多要素的影響,因此在閲讀指導時僅教給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還不夠,還應注意以下兩點:第一,閲讀指導要和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同步進行,這是閲讀指導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第二,要重視學習品格的培養,即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創造精神,克服困難、奮發向上的精神,這是閲讀指導取得成效的保證。

語文教學肩負着指導學生學習母語的任務,即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作為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閲讀教學,則側重指導學生理解語言的任務。閲讀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基礎。《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我們應該增加學生的閲讀量,增強學生的閲讀水平。確實,我們現在的孩子甚至於我們的老師閲讀量太少,閲讀的水平也不高。如果一個國小生對一個語段或短文都不能初步地分析,不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問題,那是十分可悲的,也是十分令人擔憂的。過去幾年的語文教學使我深深地體會到,特別是農村的孩子的閲讀水平急待提高。本身由於各種條件要素制約了農村孩子的閲讀量不可能比城裏孩子多,可要是在有限的閲讀條件下又不能好好地閲讀提高閲讀水平,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將是失敗的,也將成為學生的悲哀。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10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學理論中的精彩一筆,陶先生認為“做”就是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只有採用“做”這樣的實踐環節才能讓“教”與“學”合一。陶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重要的其指導意義。《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即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做”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語文的規律。可以説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就是通過具體的“做”,將教師"教"授語文知識技能的過程與學生在應用中“學”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整合為一種綜合的教學活動。

首先,語文實踐活動是一種語文活動,緊密結合語文教材的各種“做”的活動應當是語文綜合活動的基本內容。其次,語文實踐活動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語文活動,各學科與語文相關的“做”的活動都應該是語文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再次,語文實踐活動是一種實踐性非常強的語文綜合活動,各種貼近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做”的活動,也應該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下面談一談我以“做”為中心進行X年級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緊扣教材“做”,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X年級首次出現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個全新的內容,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對於X年級的學生卻是完全陌生的。再加上X年級的學生往往問題意識淡薄,他們還不太會主動引發問題進行思考。因此教師首先要緊扣教材,巧妙地設計和安排各種“做”的活動,縮短學生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之間的距離,引發學生對於活動內容的高度關注,以此來落實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的每一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名篇佳作,也是學生學習語文最主要的途徑,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首先可以緊扣每一篇課文展開。

1、緊扣課文內容的表演活動

陶行知先生指出,喚起了興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體,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各學科教學必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根據X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直覺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我們經常性地安排一些緊扣課文內容的表演活動。如在《小稻秧》、《跟蹤颱風的衞星》等多篇課文的教學中進行課本劇表演,在《東方明珠》等課文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小導遊”表演等。這些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熔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於一爐,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表現欲,鍛鍊了學生的膽量、氣質,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審美情趣。

2、緊扣課文內容的製作活動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解放學生的雙手、解放學生的頭腦。緊扣課文內容進行各種有趣的製作活動既能讓學生動手動腦,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X年級課文中有不少製作活動的切入點,如學習《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一課,可根據課文內容或根據自己平時的觀察製作一個“聽診器”。學習《海底世界》這課後,可引導學生編寫一張“神奇海底世界”手抄報等。在活動中學生的閲讀概括能力、版面設計能力得到了鍛鍊、審美、鑑賞、繪畫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緊扣課文內容的拓展活動

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中的課文,不是以傳統一篇一篇“課文”的形式而是以一組一組課文的形式出現的。一組課文一個主題,將一篇篇課文融合在一起,根據這樣的編排特點,語文綜合性活動的內容除了可以緊扣一篇課文“做”,也可以緊扣一組課文的主題進行設計,拓展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例如X年級下冊教材的第二組安排了以“愛”為主題的一組課文,我們在學習這一組課文的過程中進行了“爸爸媽媽我愛你”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活動中我們安排了以下幾個內容:向親人鄰居瞭解爸爸媽媽是怎樣疼愛你的;仿照課文內容寫一份“爸爸媽媽的賬單”;為爸爸媽媽做一張感恩卡;共慶生日。這些活動內容,有的是這一單元中教材原來就安排的綜合性活動內容,有的是結合教材拓展延伸的內容。這兩方面的內容都緊扣教材,並體現活動的層次性,學生通過“學”課文能夠初步體會父母對子女的愛,然後通過“向親人鄰居瞭解”、“仿寫爸爸媽媽的賬單”等活動深深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最後用具體的實踐活動“為父母做一張感恩卡”、“為父母慶生日”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這樣,父母對子女的愛、子女對父母的愛都得到了融合和提升,學生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實現了教師“教”學課文、闡述文本、培養能力與學生“學”習課文、理解文本、體會真情、提高能力的整合。

二、整合教材“做”,豐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因此,我們應該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尋找各學科之間的關聯點,設計出多學科整合的綜合實踐活動。整合後的活動不僅在數量上添磚加瓦,而且在質量上高屋建領,極大地豐富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涵。

例如在學習X年級上冊《長城與運河》這篇課文時,我們由祖國引伸到學校,我們結合《品德與社會》學科、《美術》學科一起組織了“誇誇我的國小”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們用畫筆、相機,用一雙雙明亮的眼睛記下了學校每一個美的`景緻,還通過查閲資料和採訪老師等形式發現學校一個又一個曾經的輝煌。語文課上同學們將自己的發現和優美的課文融為一體,與民族國小的學生一起誇誇自己心愛的國小,表達對學校生活的熱愛。品德與社會課上學生製作了《校史報》,為學校光榮的歷史感到驕傲,美術課上學生們用畫筆畫下了“美麗的校園”,還發揮想象畫下了“未來的校園”,並配上了精美的設計説明,用繪畫的形式表達了對學校深深的愛。這樣的活動力日強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三、聯繫生活“做”,激活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陶先生認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書,“我們的教育不限於學校的形式”,“整個社會是我們的學校,全部生活是我們的課程”。他極力主張把學生從學校這個“鳥籠”中放飛到大自然中去自由翱翔,到生活的大風大浪中接受人生洗禮。的確,生活是語文的源頭活水,選擇貼近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必然會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X年級語文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環保主題的課文。為了從小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我們在X年級下學期安排了主題為“關心周圍的環境”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先讓學生自由結合組成小組,共同商定一個活動計劃,想一想開展的方式和內容,然後大家分頭行動。有的小組進行了細心的觀察和記錄:“稱了稱家裏每天產生多少垃圾”、“算了算自己家一年用掉多少噸水”。有的小組去實地訪問,追尋一條原,本乾淨的小河變得渾濁骯髒的原因。還有的小組蒐集了許多的資料,瞭解嘉興近幾年來水資源缺乏、水質日益惡化的現狀。活動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勁頭十足,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11

從藝蓮苑回來,坐到了清涼的會議室裏,聽着楊校長的新加坡之行,如沐春風。

楊校長的賞識教育,為我們點明瞭賞識教育的幾個誤區。我們要反對假表揚,錯表揚,要讓表揚真正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我們不能為了表揚一個孩子而傷害了一羣孩子,這樣不僅沒有起到激勵的作用,有時反而會傷害這個孩子,造成了這個孩子的孤立。所以我們老師要特別注意把握好表揚的尺度,表揚的方式,讓表揚真正起到作用。

聽着楊校長的那句:“孩子是寵不壞的,有愛的孩子很富有,做事很有底氣。只是我們現在有不少的愛是沒有是非的愛,這樣的愛是錯的`……愛是沒有限度的,愛是人精神生命的氧氣……尊重人格,相信潛能,理解個性才是真正的愛……缺愛如同缺氧……”

這讓我想起了這一段時間來我讀的小説《小婦人》,馬奇一家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他們對孩子浸注了他們全部的愛,應當就是楊校長所説的“尊重人格,相信潛能,理解個性的真愛。”因為愛家庭在苦難中充滿温馨快樂,這種愛不僅在家中傳遞着,而且在他們的周圍瀰漫着。愛使孩子們自尊,自強,自愛,讓孩子們戰勝了生活中的各種誘惑,從而不斷地完善自我,造就了和諧幸福的生活。

現在我們的孩子看起來生活很優越,可是對比馬奇家的姐妹們,他們得到的愛其實不是愛得太多,而是愛得太少了。也就是楊校長所説的“缺愛”。“缺愛如同缺氧”,因為“缺氧”才導致了我們今天的孩子過於頑皮,自私自利。而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只一味的指責孩子們不懂得關心別人,試問一個本來就缺愛的孩子又怎能懂得關愛別人呢?

學會愛孩子,充分愛他們,讓他們感到我們的愛,體會着愛,那麼愛就會四溢,瀰漫四周,瀰漫社會。只是我們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楊校長所説的“真愛、博愛、自愛、會愛,”這四愛呢?於是我又想起了前兩天讀何金鐘校長的教育手記,那是一份充滿愛的手記,實在值得我們好好讀讀。這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12

每一位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都把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國小作文教學。但是,“教師教學難、學生作文難”的問題一直困擾着國小作文教學。如何在困難中不斷學習實踐探索提高們的國小作文教學呢?

一、從低年級抓起,培養習作興趣。

習作雖然在三年級才開始,但是我卻以為習作指導應從一年級抓起,教師應想辦法讓學生很自然的走進作文。要想自然的走進作文。

(1)要加強説話訓練。低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想象特別豐富,他們的思維沒有任何框架,敢想敢説,因此教師應抓住有利時機培養學生説的能力。

(2)是重視寫話訓練。言為心聲。老師要告訴學生寫話就是把所説的話用文字寫下來,減少學生對寫話的恐懼感。

(3)是提高寫話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的寫話訓練是為中高年級的習作打基礎的,培養學生對習作的興趣應該從低年級抓起。為了提高學生寫話的興趣,每週口語交際課抽出1節為展示課。學生把自己寫得好的句子念給大家聽,然後師生共同評議好在哪裏。

二、作文教學應當加大積累,促進表達。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都是語言積累內化後再創造的過程。

(1)閲讀:課外閲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它能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還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2)背誦,要求學生背誦優秀詩文,背誦精彩片段,背誦好詞佳句。學生背誦的都是規範的語言材料,通過大量接觸語言文字規範的作品,形成對語言文字的感性認識。

(3)摘抄,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作文指導《國小作文教學》。學生無論是閲讀教科書上的',還是閲讀課外書上的,對那些優美的詞、句、段,都要熟讀成誦,最好能隨手摘抄下來。積累豐富了,語言就會生動而豐富。

三、實事求是,自由表達。

(1)注重課堂的作文指導。記得有位老師曾這樣指導五年級的學生寫描寫春天景物特點的作文。首先給學生一週的時間觀察,然後讓學生回憶自己觀察到的春天有哪些特點。接着我讓學生圍繞一個特點,聯繫實際,發揮想象,寫一段話。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這個片段訓練很順利完成了。

(2)是營造自由、輕鬆的表達氛圍。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激發學生寫作的慾望,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學生的思想,而要學會用學生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學生的耳朵去傾聽生活為學生演奏的樂曲,讓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學生的思想感情交織在一起。

四、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作文的激勵性評價。

每次在作文講評時,老師都能從學生渴望的眼光中感受到他們希望老師肯定性的`評價。每次作文評講,都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好作文,在評講的過程中滲透寫作方法和寫作知識。因為這些好作文都是他們同學寫的,離他們很近,便於他們學習、借鑑。另外,對於那些寫得很好的作文,鼓勵他們向學校廣播站、黑板報、各地報刊雜誌投稿。把學生優秀作文編輯成冊。這些做法,都能大大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孩子們樂此不疲地積極參與到寫作中來,讓他們體會到作文再不是一件苦差,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了。

當然,作文教學仍然是任重而道遠,我們仍將上下求索!

國小生學習語文最頭痛的就是寫作文。如何解決國小生寫作文難的問題,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我自己覺得發現可以從下幾方面的去做:

一、關注生活,積累素材。

很多學生一看到作文,最頭痛的就是不知道寫什麼內容。記得我是學生的時候,我的老師就告訴我,要想作文寫得好,就要關注身邊的一切,當時就特別注意身邊的事和物了,到寫作的時候,好像不管什麼樣的作文,自己都有內容可寫。今天自己當老師了,也同樣把這個方法告訴我的學生。其實生活中很多的素材都是我們寫作的元素,多數孩子覺得沒什麼可寫主要是沒用心去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同時我認為這樣的積累,對於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敏鋭度也有很大的幫助,久而久之的積累,作文內容就豐富多彩了。

二、精選材料,為文添彩。

生活中的內容積累多了作文就有了可寫的了,但在寫時應該還得注意材料的篩選。有很多孩子在寫作的時候,一看到寫事的就把自己做的事隨便找一件來寫,我覺得在這時,教師應該指導孩子在自己積累的材料中去選擇最貼近自己生活,最能與主題有共鳴的內容來寫。同時應教給學生一些寫作技法。

如:1、學會為文章添枝加葉。

2、小中見大挖掘平凡事物中的真諦。

3、轉換視角一料多用。

三、教會學生聯想,想象。

在作文教學中,應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經常訓練學生寫一些想象作文。

首先是培養學生有依可想。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在學習到“大年夜,又下着雪,一個穿着一雙很大的拖鞋的小女孩在街上賣火柴,突然兩輛馬車飛快地衝過來,嚇得小女孩把鞋都跑掉了。一隻怎麼也找不着,另一隻叫一個男孩撿起來拿着跑了。説等他有孩子時可以拿它做搖籃。”這句時讓學生談讀後感受,然後以《我就是那位小男孩》為題寫一篇讀後感。學生們在文章中寫出了對小女孩的同情,對那個社會制度的憤恨。

其次,給孩子們搭建想象的平台,讓孩子們在寫作的空間任意翱翔。如:讓孩子們寫《二十年後的我》、《我長大了以後》、《假如我是市長》、《我的理想》、《假如我會克隆》等這樣的文章,來訓練孩子們的思維,想象給孩子寫作添上了翅膀,有些孩子發揮極致,洋洋灑灑上千字不成問題,有些孩子不僅能想象未來,更可貴的是能充分認識自己的今天,要想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現在必須要好好學習,朝着自己的目標努力。

四、常動口,常動手。

要想讓學生寫出有切身感受的文章,那就必須得讓學生先動手,然後再動腦。我佈置學生殺過雞,殺過魚,上山採樹葉、做過環境調查,做過手抄報,為生病的同學做過募捐活動,炒菜,包餃子,整理自己的小天地,幫助媽媽做家務,等等。由於學生親自去做這些事,在做事的過程中就會有很深的感受,把這些感受記錄下來,便是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同時,我會讓學生在寫作前先動口説自己所做或看到的事,學生會説了那麼寫的時候才會動筆快!

五、多讀能助寫作一臂之力。

多“讀”俗話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通過大量地反覆地閲讀課文,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改造自己的語言,規範自己的語言表達,從閲讀中汲取作文的營養,為寫作服務。如:我在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讓學生反覆朗讀第一段,深刻體會人們在等候總理靈車到來時的情境。在體會的同時,學生還從中學會了不同人物的外貌、動作、心理描寫等方法,為今後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13

一、明確早讀、午讀的教學目標

早讀、午讀課,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記憶能力、審美能力,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僅具有擴大學生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的功能,而且還具有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美學薰陶的功能。所以早讀午讀課的教學目標依然豐富多彩,每一節課都朝着既定的教學目標努力,同時也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大大提高課堂質量。

二、如何上好早讀、午讀

(一)明確早讀任務。

早讀、午讀課最主要的任務當然是朗讀與背誦,那麼讀什麼,背什麼,完成多少任務,任務要適中,要讓多數學生有信心完成任務。

(二)創造競爭向上的氛圍。

沒有競爭就沒有活力,事實證明,在早讀、午讀課上引入競爭機制,能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筆者曾做過多次實驗,一堂早讀、午讀課開展“比一比、賽一賽,看哪一組背得快”活動,每一組通過背誦的,依次到黑板上簽名,看哪一組通過率高,一節課下來完成任務情況出人意料,那些平時拖拉的學生為了本組集體的.榮譽,竟然也不甘落後。早讀結束,及時評比,以一些小獎品予以獎勵,能大大提高學生積極性。

(三)怎麼讀。

1、領讀。

學生的朗讀水平參差不齊,個別學生也許會背誦這篇文章,但不一定就代表其已經會讀這篇文章,能讀好這篇文章,教師在早讀課上還要領讀,也可以讓一些朗讀能力強的學生領讀,讓大家讀準、讀好、讀出美感,讀出享受。也可以讓一些朗讀能力差的學生讀,邊讀邊點撥,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美的享受。

2、朗讀比賽。

個人與個人,一小組與一小組,展開多種形式的朗讀比賽,聽朗讀帶,看誰讀得好,看誰讀得快,看誰讀得有感染力,詩歌朗誦,分角色朗讀,形式可以靈活多樣。

3、背誦比賽。

比一比,誰先完成任務,哪一組完成任務的人最多。看誰背的詩歌多,以“春”為內容,看誰背的詩句多……組與組比,男女生之間比,對錶現突出,進步明顯的要及時予以獎勵,對落後的要予以指導。

三、讀書管理

1、設立讀班長。專職管理早讀、午讀。對早讀、午讀情況進行管理。

2、每天、每週進行評比,對出現的情況及時反饋。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14

最近這段時間我學習了新課標指導下的國小語文字詞教學,看了新課標的進一步闡釋,我明確了各個學段對字詞教學的要求。其中寫字部分是這次課標修訂中,改動最大的部分。在教學建議部分提出在一二三學段每天的語文課都要用十分鐘的時間專門練習寫字。十分鐘的寫字教學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教師要杜絕那種光説不練的做法。一定要讓學生寫字,在寫字的基礎上進行評價。在沒有學習字詞教學之前,我還在疑惑,四年級的`寫字教學要怎麼教呢?在新課標的進一步闡釋中提出:“三四年級,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所有筆畫和大多數偏旁,寫字的重點要轉移到部件的組合搭配上,學習向背、呼應、避讓、穿插等組合規律,重點指導上下、左右、包圍等結構的字的書寫。選擇有代表性的字重點指導,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這兩句話無疑為我以後的字詞教學指明瞭方向。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15

教學理念方面:我一直認為教育應該是一種潛移默化式行為,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語文教學同樣如此,如果總是強調學生必須背過、必須默寫過、必須理解等等,看似在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實際上卻會在無形中增加學生的壓力,讓他們感到學習是任務,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這樣就容易扼殺學生那份對語文的發自內心的喜愛與迷戀,因而就抹殺了語文教學的初衷--語文素養的培養。

我認為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尤其是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容易起到感染、薰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精彩之處,用心去體會、揣摩,發現其中的美,發現那種美的表達方法。從而使學生愛上讀文章,愛上欣賞,甚至希望並學會去表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能夠了解文章的含義,吸取其中的精華,感悟文章的寫法,達到從知識到精神的成長。

教學方法方面:俗話説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學理念,具體的方法則是千姿百態的。對於不同羣體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環境採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們語文課本上,對於不同的年級所配備的教材內容都是符合相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於他們來説,理解文章的內容應該不是什麼難事,所以教授課文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領悟到的東西,老師所要指導的就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或遇到的問題。當然對於重點的把握,教師應該視情況加以引導。在學生自主理解體悟的同時,教師應該有意的引導學生髮現文章的寫法、特點,領悟到如此表達的優勢,從而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學習和寫作及表達的方法。這樣我們就不是單純的教課本、教課文內容,而是教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學生自我表達的方法。不但讓學生學會了輸入,同時還學會了輸出,也就是運用。

當然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教學導語、創設的教學氣氛等等,都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這些都離不開老師的激情在裏面,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和摸索。

總之,我們還是應該本着學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想盡辦法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引導他們學會讀書,學會學習,學會運用。

對於語文教學課堂來説,既要轉變教師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生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種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改革又是新課程課標實施的關鍵,而新課程要求的是以上培養和形成的學習的方法。課堂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課堂是屬於學生的,是他們學習知識的海洋,教師只是這個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才是學習真正的主體。

如今,我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已有幾個月的時間了,想想這幾個多月來自己的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整體上講:課堂面貌比起以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對我的語文課來説吧!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一些活力,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厚,他們的參與度幾乎達到 90% 。看到這一切,真是令我感到一絲欣喜。儘管如此,從中也有一些讓我感到迷茫和困惑,從這幾個月的課改教學實踐中來看,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一、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深化課堂改革理念

1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引導者。學生一開始還不能夠自主探究,甚至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此時,做好學生的督促學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儘可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知識的意識,讓學生能夠自願去學習。不僅如此,教師還要把課堂全部還給學生。

2 、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除此之外,還要認真地處理好課堂教學改革與減負工作之間的關係。儘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在教學過程中,儘量緊扣課文內容的表演活動,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學、樂”相結合。所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因為“興趣”才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3 、知識的點撥與補充以及教師本身語言的規範化。

在展示彙報的過程中,當學生説出多種答案時,教師就適當地做出點撥和補充。要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而不能讓他們在模稜兩可的答案中徘徊。

4 、學生的預習環節。

我認為學生的預習應當是教師給學生提出一些預習的大範圍模塊,讓學生按照這個模塊進行預習。而並非直接給學生練習式的提綱去預習課文,這樣的話並沒有完全解放學生的思想,更沒有解放我們的教學模式,反而鎖定了學生的思。,

二、課堂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困惑和難題。

1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也有許多的困惑:少部分學生不討論、交流,在小組中只會濫竽充數,這樣下來還很難達到課改所要求的“全員參與”。讓較好的學生帶動學困生討論、交流時,那些學困生就無話可説,不會討論。不只這樣,反而還把部分優等生拉下泥水去,到頭來他們也還是一無所知、一竅不通了。

2 、在進行展示彙報的過程中,就有更多的學生在舉手發言,這時如果都要讓所有舉手的學生一一發言,這樣就會影響了展示彙報的時間,更影響了教學進度。若是不讓他們發言,那也會使學生學習起來沒有興趣,這樣的課堂教學就談不上有沒有什麼好的`效果了。

3 、至於“讓全員參與”這個節骨眼上的問題,我還沒有很好地去解決和實現。因為在實施“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要徹底地放手讓學生討論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收穫較多的只是平時學習較好的那部分學生,而對於那些學困生就只是一種煎熬,難耐無味了。所以,在本班所有學生當中,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學生只達到 90% ,並沒有達到“參與式”教學模式所要求達到的 100% 。

以上情況引起的原因是我們學生的語言表達力欠佳,他們會做但無法用口語將它通通順順地表達出來,更不用説完完整整地敍述出來,他們無法把自己內心知道的講給別人聽。特別是來自村校的學生,更是受本地民族語言的影響,時常把語句倒着説,不用説讓他們準確地表達出自己想要説的事了,就用漢語完整地與同學、老師説通一句話都覺得很難。

現在為了避免學困生無話可説的現象,我在課堂教學中儘量地鼓勵他們都説話,哪怕只説出一句來,只是為了先培養好他們能用漢語交流的關鍵問題而已,更高的要求和目標還不能給他們指定。與此同時,我還根據學生的水平層次,分配給他們不同的任務,讓每個學生能有興趣地認真交流。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有了進一步的轉變,他們不管説對説錯也都會爭着到講台上去當“小老師”了。

以上之談就是我這幾個多月以來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新的體會和困惑,雖然還沒能夠達到課堂教學改革真正的“改”,但這也是為了日後的課堂教學改革工作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語文教學應倡導“大語文”教學。必須引導學生關心廣大的社會生活,否則學不好語文。傳統教育方式使得課堂枯燥無味,素質教育有利於學生學以致用,學會做人,學會適應多變的社會。在教育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聯繫生活

聯繫生活進行語文閲讀教學,要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礎上深入思考生活,實際體驗生活。對生活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關於社會人生問題,可以是自己身邊的瑣事,也可以是對人生哲理的領悟。例如我教周國平的《直面苦難》這課時,要求學生聯繫實際設想自己處於逆境,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生活,學生們各抒己見。在艱難和逆境面前,你可以屈服,也可以使自己變的更堅強——甚至,你可以改變環境!你就是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這樣學生對人生也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教莊子的《逍遙遊》時,要求學生思考如果我們把莊子的逍遙理解為自由,精神上的自由,那麼在平凡考試的壓力下,我們怎樣才能達到逍遙呢?從而揭發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出他們的心靈是自由的。這樣聯繫生活,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變難為易,而且便於抓住機會進行思想教育,能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

二,積極互動

素質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為學習過程創建必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相互協作中充分發揮自 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主動參與到學習 過程中,實現意義學習(即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 而不是機械記憶)。因此我在教《背影》一文中,引導學生由課文選材聯繫生活的實際,引導學生自己去認知“背影”。

全文記父親説的話只有五處,都十分簡單。按理説,在“家中光景很是慘淡”的境遇裏,在父子難分難捨的離情中,交談、告誡、囑咐,自是不少,為何作者只記了這極普通極簡短的幾句呢?引導學生討論後,可以看出文章在這裏選材的標準是:只記敍可以表現“裏頭含蓄着多少憐惜、體貼、依依不捨的深情”的話語,使讀者“讀到這幾句話,不但感到了這些意思,還彷彿聽見了那位父親當時的聲音”。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為撫育子女成人、成才,歷盡艱辛,可謂嘔心瀝血;而學生身受父母慈愛,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學中,應針對學生實際,運用教材的示範作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並適時給予點撥,使學生對父母形成正確的認識。

三,廣泛應用

學以致用,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趣,對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語文課外活動應該成為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語文課外活動,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層次進行有計劃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寫字活動、朗讀比賽、歌詠比賽、書法比賽、智力比賽、即席發言、參觀訪問、旅遊採風、故事會、討論會、演講會、辯論會、文學作品欣賞會、改編排練課本劇等等。

四,拓寬知識

拓寬知識在於使學生更加了解課文的年代背景,注重學生對課文本身的理解,不會產生時間上的代溝。通過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讀者們讀了本文,多會產生共鳴,並想到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的親情和作者的父親並沒有兩樣。“當時的中國,軍閥割據,列強勢力明爭暗鬥,混戰不休,百姓生活日益艱難。作者的家庭,因社會的黑暗也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在這一背景下,課文通過臨別前父親背影的描寫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題,從家庭的境遇,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不景氣;父親的關切使作者感激,父親的艱難掙扎令作者感動,這一切都顯示出父子親情的純摯與可貴。”

經過此番介紹後可讓學生更加容夠融入課文,為教師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產生實際感,讓學生不至於有不着邊際的感覺,對於讓學生聯繫實際有着良性的輔助效果。

總之,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會使教育質量得到行之有效的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