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筆記讀書心得

來源:文書谷 8.38K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心得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山居筆記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筆記讀書心得

山居筆記讀書心得1

《山居筆記》是當代作家餘秋雨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作者用一種創新的手法,以散文的創作方式,講述了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其內容以文化為主,涉及地理、軍事、教育、政治、交通、園林建築等多個方面,並對此做出一定的闡述以及總結了獨特的觀點。

對於現今如我一般的大多數人來説,緊湊的生活節奏使得我們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設身處地地瞭解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更不用説,可以親自感受千姿百態的人文、地理風貌,從而達到提高自我的.目的。而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

打開《山居筆記》就好像打開了一幅巨幅的畫卷。優美的自然、人文景觀中不時點綴穿越時空而來的翩翩古人。一股濃郁的古老文化氣息鋪天蓋地而來,卻又不會讓人感覺到絲毫地壓抑。厚重卻又奇蹟般地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為其感染。

《山居筆記》的正文部分從“一個王朝的背影”到“歷史的暗角”結束,共計十一章。以地域為分割,為我們演繹着華夏古國兩千年來不朽的文化劇。

山居筆記讀書心得2

近日翻開在我書櫥中沉睡的《山居筆記》又一次細細的品讀起來。這次閲讀使我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的開始,餘秋雨老師簡述了他小時候在課堂上的情景,也抒發了他年幼時的愛國之心,但無疑其中夾雜着一些個人情感,我其實並不贊同這個想法。為什麼只有漢族才能統治這個國家呢?試想一下,如果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每個人都以這種心態去面對當權者,那這個社會會怎樣呢?

我想,無論是什麼人,無論是哪個民族的,只要有這個能力治理好不就可以了麼?我們不能懷着像姓氏正統論那類觀點來對當權者進行主觀的評價,不是麼?一個人是否合適做所謂的人上人並不是取決於他的家世和背景而是看他是否有這能力,在他的統治下人們是否幸福。為什麼我們是漢族的,那些統治者就必須是漢族的呢?漢族的人就一定有這能力麼?其他民族就一定沒有這能力麼?比如説,在巨大的社會災難中迅速開創了“貞觀之治”和“康雍乾盛世”的兩位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都不是漢族人。我們要清楚漢族並不等同於中華!所以,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必須在處理事情時根據客觀依據去評價而不是主觀臆斷。思考時候要冷靜。

“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長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峯口一帶,朕皆巡閲,概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褒數千裏,養兵幾何方能分守?”對於這位不願修築長城的皇帝,我十分佩服。生在這樣一個朝代,怎能不歡喜呢?康熙他另一個聰明之處就是,對於鞏固邊境能做到硬軟結合。硬:對內修德安民;軟:在“木蘭圍場”進行捕獵,這可對北方邊境起到一個威懾作用。所以對待。處理一件事不能只用一種方法,而且,思考時要全面。

清朝皇帝比明代皇帝更熱愛和精通漢族文化!而且,他對西學也有一番研究。那麼,我們能從這位皇帝身上學到什麼呢?是對一種優秀文化的正確的評價。不因它是一個腐朽的朝代的文化就對它完全否定?是不因自己的`國家繁榮昌盛而自以為是而不向其他國家學習?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也應該學會謙虛,虛心求教,虛心納諫。

一個人當然不可能完美。比如,那位精明的康熙皇帝不也做過一些人讓人一時無法原諒的事,就像文字獄。但是相對於那些明代的“無賴兒郎”(魯迅曾經説明代皇帝是無賴兒郎)來講康熙已經很好了。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做錯了一件事就對那個人以及曾經的光榮一起否定。我們怎麼能用如此消極的態度來評價一個人,一件事呢?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來對人對事。人生在世誰能不犯一點錯呢?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是一種境界,善於寬容利人利己。康熙能以寬容的心對那些主張反清復明的人士,這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應該把“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作為寬容的基礎,想人所想,理解之上。

1929年6月1日,大學者王國維先生在頤和園投水而死。人們都説,他,是死於一種文化,他不會知道按照世界歷史的進程,社會鉅變乃屬必然。一切皆變,只有變是不變的啊!對於那先知識分子,文化變成了他們的生命,他們只有靠生命來擁抱文化。在這個對外開放成為主流的今天,面對外來文化的入侵,我們應該把中華民族文化為基礎,同時吸收國外的優秀文化,並且堅決抵制外來不良文化的入侵。

山居筆記讀書心得3

近日,讀了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有許多感觸:感於餘先生對歷史文化的獨到見解;感於餘先生對現代文化的責任感;更感於他的文章裏所散發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

一座繁華的城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不僅會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普通老百姓也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懸念。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吳哥窟的殞落也是一個千年之謎……時間過濾了一切,我們無法再找回答案。黑龍江省寧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牆牆根讓人無法想象在遙遠的古代在這裏屹立過一座什麼樣的都城。現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經的`它可是渤海國百城之首,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東北亞地區的重要貿易樞紐!如今的城裏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寶琉璃井”,它回憶着幾千年來周圍發生的一切,波光一閃,就像是一隻看得太多而終於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還密密地排列着五座跨江大橋橋墩的遺址。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榮的一派景象,是什麼使它消失地如此徹底?!華夏大地在數千年間出現過多少星羅棋佈的城市,能保持長久生命的又有幾座。比之於山川湖泊、廣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中國,一個以農興國的文明古國,農民顯然佔據了重要地位。

在農民眼中,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而擁有的財富的人則是大抵不義之人,又因為統治者的長期欺壓,農民起義軍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產的財富搶回來。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裏鄉人的“客居”感和遼闊的農村對它的心理對抗,便顯得更沒有自信。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城市匯聚了一切,經濟、政治、軍事、文明、物資,所有的一切。它是一種無形情緒的集中,一種文化的定形,它的高度文明與繁華激起了他人對它的佔有慾。歷史,曾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做過一個城市的夢。夢很快就碎了,醒來一片荒涼。隨着時間的改變一切都在改變……如今的華夏大地上呈現出另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數不盡的新城拔地而起,交通網絡構建迅速,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浮華的背後,卻同樣牽繫着無數的情仇困苦。我熱愛城市,當然也包含着對它的邪惡的承認。城市的邪惡是一種經過集中、加温、發酵,然後又進行了一番裝扮的,它終究控制了全局、籠罩街市,街市間頑強地鋪展着最尋常的生活。商場的黑暗、階級鬥爭的激烈、街頭的騙子、犯罪團伙的橫行,我們看的太多太多。有些時候真想離開城市,回到大自然。拋開這早已看倦的城市,會覺得似乎得到了全然解脱。熱愛自然,卻不能長久隱居山林。

作為一個現代人,渴望生命散發出的蓬勃熱量。幾步之外就是世俗人性的廣闊綠洲。每天都這麼走,走過邪惡,走向人性,走向人類的擁擠和大熱鬧。相信大家協起手來,洗去心靈的污點,用一顆顆純潔的心,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讓城市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山居筆記讀書心得4

餘秋雨的《山居筆記》在前兩年的書市上可確實火了一把,我也買了一本想領略一下大師的寫作風範,不過工作繁忙,最近終於抽出時間讀完了這本書,頗有體會。

可憐的正本

首先得知《山居筆記》算不得餘秋雨的新作,因為《收穫》發過,台灣出過,盜版盜過,早已失了新鮮。但書中新增的自序《可憐的正本》卻很值得一讀。餘秋雨在這篇自序裏哀而不怨地歷數了他的著作被可恥地盜版的經過,並且根據傳聞將對他的部分批評宣判為盜版者的鬼域伎倆,另外一些批評則一一指出它們的幼稚可笑,斷定為”看不慣”他的”文化生態方式”。精彩極了,必將再次誘發讀者的同情和敬意。

蘇東坡突圍

“蘇東坡的作品是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一點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峽阻隔、素昧平生。”蘇東坡就是這樣一個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是宋人的無上驕傲。然而高處不勝寒,在向文學的頂峯攀越之時,他的仕途卻因各種由嫉妒產生的`流言坎坷起來,被貶黃州。戲劇性的正是這黃州,讓蘇軾擺脱紛擾,迴歸自然,成全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助他登上了文學之巔。

名為“突圍”,再準確不過了。蘇東坡帶着被攪得一塌糊塗的名聲和被貶的官名,來到了與寧古塔、海南一樣讓眾官汗顏的遷謫之地黃州。千辛萬苦地梢了幾封信給往日的朋友,可有誰還敢和這個被朝廷貶了的人有關係?東坡被遺棄在孤僻的黃州,也使他萌生了突圍的慾望。世界遺棄了我,我為什麼不能放下念念不忘的國家、地位、朋友,而追求一個更自然的自我空間?突圍,實則是一種超越,是一種人格的昇華。

從餘秋雨的口中,聽到了近幾年來他所受到的批評和指責。其中大部分是抨擊餘秋雨散文中引用的一些史實有誤。很佩服他泰然處之的態度,因為“對了解我的人,別人再怎麼説他們也不會相信;對不瞭解我的人。自己再怎麼辯解他們也只會將信將疑。”也很贊成餘秋雨先生把論文和散文分離開的做法。寫散文,為的就是有自由的空間,放飛自己的心靈,如果散文都像論文一樣嚴謹而準確無誤,那它還有必要存在於世上嗎?那些盲目批評餘秋雨的人們,你們想過嗎?

極為精彩的《山居筆記》最後一篇是《歷史的暗角》,講的是歷史上的小人,很不錯的。看完此篇我正打算歇歇,可後面又有餘先生本人按語,並附上衞建民先生的文章《談“小人”》。衞文的大意是,聲名日隆的餘先生若不是碰上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糾纏,是不會花費筆墨衝破山居的清幽,來寫歷史上的小人的。

這就是看了餘先生《山居筆記》後的一點感受,確實被餘先生鋭利的文學眼光和犀利的寫作筆鋒給深深地感染了,這只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長河中的一段小插曲,卻着實讓人親身地體會到了文化的源遠流長了。

山居筆記讀書心得5

以前愛讀餘秋雨的書,尤其是《文化苦旅》,讀的時候覺得美得無可言説,至今這本書仍然是我最愛讀的書目之一。餘秋雨的文字,美妙,又讓人感覺深邃,他常常把歷史與文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因此,讀他的文章,除了是文學的享受之外,更是對史學的補充與思考。

暑假期間,閒來無事到書店逛,看到餘秋雨的書《山居筆記》,很是喜歡這個名字,覺得頗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風,隨手翻了幾頁,便買回家中。那次共買了四本書,這本書當時只是翻看幾頁之後,覺得似乎有些艱澀,便擱置在案頭,一晃就是幾個月。

幾個月後,買的書讀完了,也沒有找到新的閲讀方向,就拿來這本書,細細品讀起來。這一讀不要緊,我又深深現在餘秋雨的文字裏,徜徉在文學與歷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裏,隨着他的文字,遊走在各地,遊走在各朝各代,遊走在各個名人名士身邊。

跟隨餘秋雨,我走進了清朝的歷史,那破敗王朝的背影,看到歷代流放者那淒涼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無常,誰又能抵擋的了那些事故變遷呢?蘇東坡的突圍,讓我感慨哪個朝代對於大師的埋沒,想到歷代大師都經歷的摧殘,想到我們國人嫉妒品質的劣跡其實由來已久,其實根深蒂固,早已化為血液裏一絲我們不遠承認的遺傳。

《愧抱山西》則描述了一代晉商的發家成名史,讓我對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認識,敬佩山西晉商的精名能幹,敬佩他們的審時度勢,敬佩他們的種。種。正是這些優秀品質,使得一代晉商在異鄉的土地上紮根發芽,開花結果,遍地的分號,無不訴説着這個人羣的智慧。但隨着時代的變遷,當一切都發生變化之後,山西晉商似乎一夜蒸發。他們的頹然落幕,是戰爭紛亂的影響,也是時代前進的必然。但是,他們留下的在山西的總票號,卻還在向世人昭示着這裏昔日的繁華,即便是見慣世面的人們,也會為這裏的富貴大氣所震撼。相必,若是山西晉商的風範尚存,山西晉商的經商之道尚存,我國商業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當然,當今的温、浙、廣的商人已經遍佈全國,支撐着經濟的`繁榮,但他們比起山西晉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長遠的眼光。

餘秋雨帶我們到他的家鄉餘姚走了一番,那個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疼永遠的記憶,也是永遠的痛。“少小離家”,卻“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未踏進家鄉的土地,也沒有迎接的親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頂着名人的稱號,官員的接洽顯得熱鬧些罷了。落葉歸根的觀念,怕是難以實現。越是難以實現,越成為心底裏那柔軟的痛,越是思戀。

讓我感觸深的,還有《十萬進士》。餘秋雨這個人的眼光,實在比一般人深邃,當代人們除了怒斥科舉制度的殘害人,卻並不想它曾經為我們挑選人才時帶來的好處,也不去探究在哪個環節致使這一妙策變質,成為眾多書生枷鎖。而餘秋雨的分析,則是犀利深刻,卻有委婉絮叨,這觀點,怕是用在當今大學聯考也適用吧。

我最愛的一篇是《遙遠的絕響》。原因有二,其一,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為人瀟灑,不拘禮節,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向往而又不能企及的。這些哀歎,也只能心裏想想,合上書,天亮還要回到這規範的框架裏生活。我註定不能做到那般瀟灑,權且在這羨慕他們吧。

想不到的是,餘秋雨在書的結尾,提到的卻是小人。小人的確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歷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這是大師給予的忠告。

山居筆記讀書心得6

《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後我所讀餘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為真實喜歡所以看,因為炒作的厲害所以急着看,因為它的人文氣息不可不看。

餘秋雨先生的這部書從《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這本書是在20xx年1月出版的,他在這本新版的自序中説他寫這本書歷時兩年有餘(從92年----94年),而且犧牲是相當大的,他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十分純粹地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僅僅十一篇文章卻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這,並不是他的寫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堅韌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種認真態度和永無止境的追求讓人心悦誠服。多年來他通過邊走邊想,有機地將寫作與考察結合在了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訪求證。曾經就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蹟的一副對聯上面的兩個字,在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後,只得親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時候,他就是這樣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對文學的無比熱愛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不管時間還是金錢。

對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會在乎他的經濟和得失的。按照餘先生的話説:“全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他還説:“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言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羣,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温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

我被他的這種治學精神和嚴謹的求實作風以及認真的求學態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動了。這種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穿梭,在東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過。餘先生的文章帶給我們的都是精彩紛呈的人文、地理、歷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類人文歷史的絢麗詩篇,給我們掀開了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糧倉。

山居筆記讀書心得7

《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後我所讀餘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正因真實喜愛因此看,正因炒作的厲害因此急着看,正因它的人文氣息不可不看。

餘秋雨先生的這部書從《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這本書是在20xx年1月出版的,他在這本新版的自序中説他寫這本書歷時兩年有餘(從92年————94年),而且犧牲是相當大的,他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十分純粹地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僅僅十一篇文章卻耗費了兩年多的時刻。這,並不是他的寫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堅韌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種認真態度和永無止境的追求讓人心悦誠服。多年來他透過邊走邊想,有機地將寫作與考察結合在了一齊,很多寫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訪求證。以前就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蹟的一副對聯上方的兩個字,在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後,只得親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時候,他就是這樣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對文學的無比熱愛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不管時刻還是金錢。

對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會在乎他的經濟和得失的。按照餘先生的話説:“全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禮貌的第二階段記述”。他還説:“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言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羣,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温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

我被他的這種治學精神和嚴謹的求實作風以及認真的求學態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動了。這種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穿梭,在東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過。餘先生的文章帶給我們的都是精彩紛呈的人文、地理、歷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類人文歷史的絢麗詩篇,給我們掀開了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糧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