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讀書心得(集合15篇)

來源:文書谷 1.14W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莊子》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莊子》讀書心得(集合15篇)

《莊子》讀書心得1

《莊子》是莊周所着的道家經典。它向人們闡釋了“無為而治”的逍遙境界——道。其中的深刻哲理,特別是兩則故事“輪扁斫輪”與“佝僂者承蜩”給了我很大啟發。

“輪扁斫輪”講述的是,有一次齊桓公在讀書時,做車輪的輪扁問他讀的是什麼。齊桓公回答是記載聖人之言的書。他又問聖人何在。齊桓公解釋聖人已死。輪扁就説:“那書不過是聖人留下的糟粕罷了。就像做車輪,砍木材太快太慢都會失敗,而其中的規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不能明確告訴我兒子,他也不能理解。古人和他們不能言傳的東西都死去了,這些書不過是糟粕罷了。”

輪扁的話雖然太過絕對,但卻道出我們大多數人學習時的弊病。我們學習的過程常有這樣的情況,只是機械地背誦,記憶和模仿從課本和老師所學,而不能領會其深意,盲目而抓不住根本的.東西。比如寫作,我們平時跟隨老師學到許多描寫方法、表現手法,寫作時儘可能多地使用,殊不知寫作的第一要義是表達觀點,抒發感情,其餘都是衍生。於是產生一篇矯揉造作的“假大空”的文章。若專注於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那麼即使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會令讀者歎服。韓愈的《師説》即是很好的例子。

又如數學,我們的知識只是簡單羅列,它們帶來的只有它們本身,沒有更多。我們學數學的方式是記公式——做題——記題型。誠然這是正確的,但遇到沒見過的題型時,成功的機率就不高了。就我的經驗,學會一個題型後,要問一個“為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在哪一步出問題了?由此,你尋找方法將越來越有針對性。漸漸地,當大多數人還在運用題型解題時,你已能夠運用知識解題型了。

我總結了一下,對於文科類型,一個模塊學過後,要將視角重新放在整部分知識,找到各小部分的聯繫,包括它們共同指向什麼。這樣你將有更深刻的認識。對於理科類型,要讓每個題真

正發揮作用,不僅要提高解題能力,更要注意破解題型的能力。最終迴歸到知識本身。方法在上面都提到了。

“佝僂者承蜩”則記述了一天,孔子看到一個駝背老人,捕蟬如同拾取一般熟練,便問緣由。老人回答説:“技藝練到五六個月時,在竿上累兩個小丸,可以持竿而不使墜地,這時捕蟬失誤率錙銖;累三丸不墜時,失誤率只有十分之一;累五丸而不墜時,再捕蟬就像拾取一般了。”(.)

這個故事説的就是“熟能生巧”。這是我們都深信不疑的真理,但平時卻常常忽略它。我反思,在文科需要背誦的,我經常不重視,背一遍甚至看一遍就過去;而理科需要大量練習,我卻常藉口沒時間而偷懶。當然,不練習就會生疏,知識不紮實。然而我們很多人卻抱有僥倖心理,認為少做點題也沒關係。但就像上面説過的,很多能力都是練習培養的,這也許很漫長,見效慢,不過一定要耐心,記住“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切忌急功近利。

以上兩個故事,從學習角度,分別給了我關於勤奮和技巧的啟示。《莊子》正是這樣一本書,無論你在什麼位置,總能從這裏得到啟迪。我向你推薦這本書,希望你讀後能收穫良多。

《莊子》讀書心得2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追逐一個夢想——自由。從個體來説,柏拉圖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孔子追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從民族來説,無數被壓迫人民為爭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獨立而奮起反抗不惜流血犧牲;從國家來説,人們為尋求不斷髮展提出自由新口號:經濟要求發展“自由貿易”、“自由競爭”,一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謀求更廣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樣要求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呼吸、以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面貌……人們心中對自由的呼聲從古一直綿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麼?自由在哪裏?怎麼實現自由?我們心中久久的疑惑誰來解開?

那麼不妨靜下心來,漫步於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遊》,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於天際。

《逍遙遊》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遊》這篇文章,在深入閲讀之後,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後世產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遊》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初見“逍遙遊”三個字,很自然的聯想到這樣一幅悠然愜意的風景:一個學者立於竹筏之上,沒有船槳,竹筏順着水流漂游,兩岸青山徐徐向身後遠去。若問我莊子的自由該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詩人一樣自由”。但讀完並深入學習《逍遙遊》一文後,才發現上面的兩個“很自然”的反應與莊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遙”真是差裏百萬裏。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複雜,纖塵不染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詩人學者,要麼觸景生情,要麼因勢感懷,都是為外在客觀和內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

《逍遙遊》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與我,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説,心靈順應天地之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祕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説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

莊子所講的“逍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而不是相對的自由。莊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繪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那是一種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之、心中無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潛心學習,為人生之騰飛打下厚實之基礎,才能不畏險阻,翱翔於九萬里之藍天,做才能戰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以熱愛作為奮鬥之動力。

“逍遙遊”是莊子哲學的總綱,是莊子對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對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從主觀形體和客觀現實環境中提煉。《逍遙遊》的主旨是人應該擺脱一切功名利祿權勢的束縛,在精神上達到一個超然物外、悠然無為、絕對自由的境界。莊子借《逍遙遊》為人們開闢了一個自由空靈、超脱時空的天地。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温去温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鈎心鬥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他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得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他,去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

《莊子》讀書心得3

《莊子心得》是于丹對莊子的思想以通俗的文字傳達給讀者的一本書。在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莊子的印象就是“逍遙遊”,並顧名思義地認為他持的是一種無所謂的生活態度,以致他覺得“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最好的一種生活狀態。其實,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才真正理解莊子心中的“逍遙遊”是什麼。

確實,“逍遙遊”是莊子眼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他並不僅僅是説追求生活上的逍遙,更是追求心態上的逍遙,從外物中去獲得心靈上的自由舒暢,正所謂“乘物以遨遊”。

我喜歡莊子説的一句話——外化而內不化,講的是人不應受外物一切不好的影響而動搖了內心的真實想法。外界的言語,社會的潮流,多多少少會左右着我們的思想,當我們看到別人有一部蘋果手機,或者是説看到周圍人都熱衷於玩切水果遊戲,我們是不是有必要去跟風呢?也許你之前生性節儉,或者不愛玩遊戲,那麼是不是去改變你的`習慣呢?其實不然,一旦人容易被外界所影響,那就會迷失了自己,沒有了個性,更重要的是,你丟的可能是你最初的夢想。所以,莊子讓我懂得了順應與堅持的道理,順應當下,不去抱怨,不去盲目追隨,遵循自己的本性,堅持自己的原則,人才能活得自在,活得不勉強。

關於生死,莊子的觀點給我莫大的釋懷,在莊子看來,生與死是一種物質形態的轉變而已,人只不過是一團氣,死了回到大自然之中,回到他最初到來的地方去。正是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莊子面對妻子的去世才能顯得那麼坦然淡定,才會擊鼓而歌。對待生死,很多人都無法正確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害怕死的到來,不管是自己還是親人。也許,莊子的生死觀是讓自己消除恐懼最好的解釋,我們不必為死而過度悲慼。

是的,莊子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別有的人生觀,讓我從心底有種坦然的感覺。我想,逍遙遊的精闢之處就在這裏吧!

《莊子》讀書心得4

在諸子百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就是——莊子!在古今中外閲讀過的所有作品裏,最難忘的莫過於——《莊子》一書!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文學價值,還有他的充滿幽默風趣而富有人生哲理沁人心碑的一個個寓言故事,以及他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態度深深地影響着我們的生活觀和生命價值觀。在他的眼裏,名和利全是過眼雲煙,生和死有如春夏秋冬的轉換;重要的是在流光中順應,去把握每分每秒,去樂生。

莊子的名利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在世,古今中外,有幾人能夠看透名和利這二個字!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中,無論在國企還是在私企,人們難以脱身的就是利益的紛擾和困惑。常常因為職稱的評定,崗位的選拔,職位的晉升,以及績效工資的考核和生活福利的待遇等等因素使人們陷入困頓,使原本萍水相逢的上下級和同事之間的關係陷入困惑甚至無限的困擾之中。

可是“利”這個詞是困不住莊子的心的,魏王多次要重用他都被他一次次拒絕了,他認為,在那個動亂的年代,順其自然地做自己想做的才活出心安理得。

“雁過流聲,人過留名 ”對利不屑,同樣對名亦如此,莊子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萬物有成理而不説”所以,儘管他有超常智慧,但他不願多説。

莊子的生死觀

死亡歷來是為人所不能接受的。統一六國的秦始皇,晚年為了煉製長不老的丹藥而荒廢朝政,追求永生。漢武大帝劉徹,對中國的歷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晚年,同樣為了長生不老藥而煉丹藥。從古至今,可以説,想要永生的人數之不盡。不用説那些名人,就是平常老百姓,哪一個不都俱怕死亡的。但是,面對生死,莊子卻説出了:“生死,命也”

莊子妻子死時,他兩腿伸直坐在地上,鼓盆而歌,也許,這在常人來説難以接受,但對莊子而言“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是跨過了怎樣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呢,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呢?但是,莊子對待“生”卻是以誠相待,嚴謹認真的。他身體非常的好,而且活到八十多是無疾而終的。不像我們很多人對生活不負責任,胡吃亂喝,無節制的加班熬夜,還有精神上的污染等因素造成體弱多病,鬱鬱寡歡。相比之下這是怎樣的諷刺啊

莊子的情感觀

有多少人知道著名的“相濡與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的名言出自莊子的寓言故事?

原文是海水乾了,二條魚相互用自己的唾沫舔着對方的嘴脣來生存,這看起來故然感動,但莊子看到卻説,與其這樣艱難生存,還不如放在大海里自由自在生活哪怕忘記對方的好。這個故事相比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的世人來説是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警醒嗎?曾經一個朋友跟我説過這樣一件事,他們單位有一對夫妻,男的因與崗位上一個女同事因工作原因經常在一起加班回點的,久而外之關係自然走的近點,加上世俗的流言蜚語,這妻子便認定了是要破壞他的一隊狗男女,夜深人靜時把男人殺了,……之後在翻男的日記時才知道他們原本是純潔的,可是為時已晚,釀成了大錯……莊子的'情感觀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思……

莊子的生存觀

前面説過,莊子對生存的態度,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中過隙……

莊子的生存觀主要體現在他的《逍遙遊》作品中:北海能養大鯤得益於長年累月的積厚,人在奮鬥過程中,若想一步步提高要重視知識的積累。在現代社會沒有深厚的知識底藴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所以現代社會同樣要樹立持之以恆的積厚人生觀,

莊子逍遙遊的思想是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所留下來的瑰寶,它既有輕名賤利,積厚,豁達等積極人生觀的一面,又有隱世,心如止水等消極人生觀的一面。現代人生觀同樣如此,有積極進取的一面又有過度功利的一面。兩類人生觀各有利弊,吸收其輕名利重奉獻的人生觀,擯棄其以無用之用避世求安寧的人生觀,吸收其志存高遠的人生觀,胸無大志的人以此反思,等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現代人生觀得到進一步的完善《逍遙遊》在開篇展示給我們的就是一種恢宏闊遠的氣勢挾帶的一個廣闊無邊的意境:一條叫鯤的巨大怪魚悠閒自得地遊弋在浩渺無邊的大海。這怪魚是如此之大,也許動一下都會翻起巨大的波浪,可是因為有廣闊無邊的大海和深不可測的海水承載,大鯤可以遊得無比的愜意和舒適這種逍遙思想,其中藴含着催人奮進、敢於問天的求索精神,引導人提升自身道德素養。

莊子的挫折觀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和挫折,有的是與生俱來的,有的是生活的變遷所造就的,在莊子的寓言故事裏,他借用了一個個身有殘疾或外形醜陋的怪人,來展示他們的生活以及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在《人間世》中寫過一個叫支離疏的人,在《德充符》中寫過一個叫衷貽它的醜人,用充分的事實列舉了他們面對生活的艱難所表現出的自強不息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相比我們有着健全四肢的所謂正常人,反而覺得真正內心殘疾的恐怕不是他們吧?!

正如莊子在《逍遙遊》中所説的“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那樣,對於自己所認定的就堅持到底,不理會世人的稱譽或反對。

蒼茫世界,浮華人生。當我們身心疲憊打拼生活時,當我們不辭勞苦追逐名利時,當我們應接不暇面對挑戰時,當我們抑鬱失落逃避困境時,讀莊子,是對我們內心一個最好的安置。讀莊子,使我們浮躁的內心歸於平靜和淡然,讓我們清醒,讓我們悠然自處,怡然自適。難怪傅佩榮教授説:真正讀懂莊子,你會知道世上總有路可走!

《莊子》讀書心得5

閲讀《莊子》是一件賞心樂事。

我從上中學開始就陸續聽到一些有關莊子的故事,最初的印象都是偏消極的。人們把莊子説成避世、反智、唯我主義,但是莊子的一些寓言,從夢蝶、魚樂到大鵬、河泊等,這又讓我覺得有一些有趣,到底莊子在想什麼?

當我認真地閲讀了《莊子》,對《莊子》中的話都仔細品味了很多遍以後,恍然大悟,原來莊子是古今中外哲學家裏最聰明的人,司馬遷説莊子是“其學無所不窺”,這句話是可信的。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但他卻樂在其中。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羨利祿,甚至對死亡,他都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莊子説,天有大美麗而不言,他寫在書裏面的東西,全是一些謬悠至説、荒唐之言……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實其中藴含着大智慧。

莊子的智慧是一個萬花筒,從每個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繽紛和瑰麗,同時又不能用簡短的幾句話來概括,莊子的智慧像是春天裏怒放的花朵,一層層,一簇簇,一齊擠着向外怒放。所以,莊子的身後都是狂草的墨跡,彰顯着智慧的輪廓。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的思想,莊子所謂的“道”,包含萬物,而形成一個整體人生,一無所缺,察覺自己像魚一樣,與萬物“相忘於江湖”。

莊子的思想超脱了萬物,穿越古今,其文章中的想象和虛構更是奇特磅磅、姿意汪洋。寫大物有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鯤鵬,有蔭庇千頭牛的櫟社樹,有中央之帝的混沌;寫人有承雲遊於四海之外的貌姑射山神人,有御風而行的'列子,有用50頭牛做魚餌的任公子;寫怪事有莊周夢蝶、罔兩問影、骷髏論道;寫隱士有狂人接輿賢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慕……總之,所繪之人、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現。

莊子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更是有着淋漓的體現。

人們常以世人伶仃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用與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境界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從而感悟與超越。

當人們習慣於自以為是、習慣於將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時,莊子卻告訴我們凡事不可強求,要看到並克服自身與外界的矛盾,順其自然,不受萬物影響、自然通達才能不斷提高,事情才能得以成功。

當人們習慣於萬物之主、習慣於用“征服”來形容人與自然時,莊子卻告訴我們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偉大,説明萬物齊一的進步意義,鼓勵人們放棄名利,返本歸真,容於大道。

莊子的重要觀點與對現代人生的啟示遠遠不止於此,也不可能用這麼簡單的幾句話來作概括説明。那麼,就讓我們以豐沛的信心與勇氣,一起來分享與踐行莊子的大智慧吧。

《莊子》讀書心得6

這本書是媽媽放假前就跟我和爸爸買的裏面又許多的故事,和一些我看不懂的古文。但是媽媽説看了後面的解釋,我就懂得了。

比如説“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意思是,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應該説,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和紛,應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經濟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還是聽不懂……

不過,這裏面又有許多的故事。有些是現代寓言還有些是古代的事情,我到是很喜歡看這些故事,不過,我覺的這些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後面的道理。我把這本書翻來覆去,翻到最後幾頁是,我看到了《莊子》這本書原文,我幾乎全部都看不懂,就有幾個我能猜出來。《莊子》這本書是誰寫的呢?我想:可能是想論語一樣是被學生記載起來的'還是莊子自己寫的?

我每天晚上都會想,人的一生太短暫了,如果人死了是什麼感覺呢?肯定回答:沒有知覺了。又問:沒有知覺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回答:就像打了永遠都醒不過來的麻醉針那麼,打了麻醉針是什麼感覺呢?再這麼問下去,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出來。書上説,莊子對於生命的態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絕不找死。莊子之所以能夠談笑生死是因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諦,那就是,生和死,不過是一個形態的變化。沒什麼好怕的。

弟子規裏面説:非聖書 屏勿視。我想,我這應該就是再看所謂的“勝書”吧。

《莊子》讀書心得7

第一次花這麼長時間讀完的一本書(沒錯,光是這個星期就看了四十多個小時);

第一次讀到的和歷史軌跡有所重合而且能經得起推敲的一本書;

第一次不希望被拍成影視劇的一本書;

第一次讓我想好好了解那個時代的一本書……

這本書得來純屬機緣巧合,而一開始打開它的我是看不下去的。看到女主是穿越的,但並不是光環加身一路開掛,而是過着平平凡凡沒事兒還捎帶驗個屍破個案的田園生活,我覺得和我想象的.有點不一樣。後來火伴陸陸續續的出現讓我覺得有了看下去的動力。及至花木蘭“讀檔重來”,帶着三十多年的經驗和一身怪力的升級作弊系統,我好像和她一起重回黑山,一起經歷了那段同火把臂同歡又共同患難的日子。很多人和事都和原來不同了,但歷史的基本軌跡並沒有改變,而木蘭這隻蝴蝶好像把所有人都扇到了比原來更好的結局。

花木蘭教會了同火認清自己的價值,所以她得到了同火的情誼;花木蘭教會右軍尊重生命,所以她被三軍稱為“玄衣木蘭“;花木蘭勇猛過人而又謙遜有禮,所以她得到了陛下的信任和女子兒郎的仰慕。王猛將軍的細膩維護,阿單志奇的成熟周全,吐羅大蠻的魯莽直率,那羅渾的爭強好勝,若干人的精貴無賴,陳節的衷心耿耿,狄葉飛的敏感自強……還有鄭宗,素和君,赫連明珠,阿單卓,蓋吳,拓跋燾,拓跋晃,庫莫提……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都有血有肉地活在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裏。

而我不希望被拍成影視劇是因為我覺得不會有那麼一個人能擔得起木蘭這個角色,她的堅強,她的勇敢,她的隱忍,她的負責如果不能在影視裏原原本本地表現出來,那麼我寧願沒有那個影視化的花木蘭。

本來想寫的詼諧一點的,奈何寫出來就由不得自己了總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充滿了熱血,也不乏冷酷和幽默。儘管是理想化的歷史,但還是希望所有人能在這個理想裏過得平安喜樂,有聲有色。

《莊子》讀書心得8

世俗名利和青山綠水之間,你選擇了淡泊明志,持竿垂釣碧泉綠潭;權力富貴和草舍茅廬之間,你選擇了寧靜致遠,曉夢翩躚奼紫嫣紅。

陰暗朝廷是鳶飛戾天者的翅膀,但卻是束縛你靈魂的鎖鏈;計謀社會是追名逐利者的天堂,但卻是折磨你身心的地獄。為了恪守那一份淡雅,你毅然決定步入山林,感受鳥語花香的自然氣息;為了保護那一份清靜,你決絕離開官場,遠離爾虞我詐的官場煩擾。你放棄了楚王的盛情相邀,寧曳尾於塗中,不展翅於仕途;你原諒了惠子擔心威脅的陷害,寬容了這唯一的一份友情。

一間草舍,一幽清夢,將你帶到五彩斑斕的花間,化身為淡藍的蝴蝶,飛舞、翩躚、悠然,忘卻世俗煩憂,只是一直簡簡單單的蝴蝶,與同伴一起,快快樂樂地徜徉天空,可以永遠不受精神和身心的束縛,自由自在、恣情率性。

世事無常多紛擾,而你,選擇退出紛爭,超脱物外。因為對這個世界愛的深刻,所以你更對這個各國戰亂頻仍、百姓流離失所的時代恨的徹底、放棄的決絕。你以一顆樸素淡然、超凡脱俗的赤子之心,將你對於社會的愛恨情仇、悲憤不滿、憤懣不平,轉化為有力的文字武器,用你的才華橫溢,書寫了無數的意味深刻、發人深省、使人獲益匪淺的篇章。你大膽批評孔子所謂的不合時宜的仁道思想,批判他周遊列國的愚昧及對這個連年征戰、黎民苦不堪言的春秋戰國交接的時段還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你早已看透這個悲慼無望的世界,離開,對你——一個擁有經天緯地之才、可以斡旋宇宙扭轉乾坤的將才,卻不願深陷戰爭泥淖,更不忍看血流成河、屍骨如山的殘垣瓦礫。是啊,萬物皆有道,冥冥之中皆有定數,又何必天而行呢?況且分分合合本就是世間的規律,而“合”終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即使胸懷大志、熟諳韜略,也要追尋真正精神上的自由,於是乎,便有了“莊周夢蝶”的故事流傳千古,並被後代的文人墨客所推崇,成為他們追求隱逸生活的先驅,成為他們在陰暗世界中的一縷希望之光,成為他們在繁華世界中恪守自我的精神慰藉。而你,也終將名垂青史,即使你並沒有想要被後世所記住,但世世代代的`後人都將記住你的恣意,你的傲視萬物,你的才氣,以及你曉夢迷蝶的灑脱境界……

在最貼近自然心靈的山中,在最能體會到蟲鳴鳥叫、高山流水的世外,你成為了真正只為自己而存在的自己,你也真正成為了那個時代最最成功的人,你恪守了最純真、最無慾無求的本質,而那些被名譽金錢所矇蔽了雙眼的人,才是那個時代最可悲、最最讓你不屑一顧、也最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們最終得到的所謂的在你看來只不過是身外之物而他們卻拼命嚮往的虛華,而他們失去的,遠比得到的重要和有價值得多。

繁華如三千東流水,你只在乎閒雲野鶴般的採菊東籬、身心自由,置身置靈魂於曠野,高聲吟唱着屬於自己的歌,悠悠然永遠地成為一個真真正正的淡泊名利、鄙棄功名利祿的隱者。

迷蝶,在午夜夢境之時;灑脱,在淡然無悔之刻。

躑躅,在綠水佳林之間;化仙,在靈魂昇華之日。

只戀你化身的蝶,淡藍,不失信仰……

只尋你走過的路,堅決,不變方向……

永遠的藍蝶,永遠的莊子!

《莊子》讀書心得9

四月桃花芳菲之際,我第一次與《莊子》相遇。

那天在圖書館,爸爸執意讓我借下這本《莊子》,對於古典名著,我一直提不起興趣,但是易中天的這部中華經典故事系列,精心挑選23個經典故事,36幅匠心打磨的古典插畫,重塑更加現代化的莊子形象。它確確實實地改變了我對古典名著的看法。就在所有詩人都認為是“桃花蘸水,春意將老”的芳菲四月裏,我卻在書香裏找到了一番別有風味的領域。

莊子,原名莊周。他寫這書的時候,已年過七十。莊子一生貧窮潦倒,但在書裏卻不寫自己的人生故事,也不寫達官貴族們的宮鬥瑣事,這個可會講故事的老頭只寫了一些大自然中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看似無關聯卻緊扣着結尾以水為鑑的道教,成為了傳世名作中的.不朽之籍。再加上易中天先生的現代文註解,讓我對這本傳世名作佩服得五體投地。

在整本書裏,我最喜歡的章節是那一個“農場的故事”。這一章概括了整本書中的思想源泉,裏面講了什麼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在“農場的故事”這一大章裏分為幾個小故事。以“沉默的豬”為例。説到有隻豬要給先祖祭祀,拿去犧牲,於是豬不樂意了,官員勸他説:“豬啊豬,你為什麼不開心呢?你將會被莊重地放在雕花的瓷盤裏。拿最好的白布鋪在桌上,你看怎麼樣?”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莊子的意思也不難理解,一隻豬,最好的待遇就是把它留在圈裏吃糟糠,而不是什麼雕花的盤子。道理人人都懂,但當今社會許多人卻做不到。名利是很重要,可在生命面前卻什麼都不是,但在當今社會,許多人,卻為了名利與名聲丟掉了本心。他們的結局不也和這頭豬一模一樣嗎?

是啊,在這一章最後的故事當中,莊子拿馬舉例,最後一句“此馬只真性情也”道破了真諦。無拘無束的在田野上奔跑,才是馬刻在骨子裏的天性。我們不也一樣嗎?

我認為事實上沉默的豬、飛馳的馬,乃至莊子及整個道家要講的都是這個道理: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的價值在於自由,因此最重要的是無拘無束,活出自己的真性情,那才叫無愧於人生!

《莊子》讀書心得10

莊子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世界。是的。看完莊子看似荒唐怪異的故事,反覆揣摩其間不朽的真理,你會發現你只是打開了一扇門,這扇門通向了簡單的天堂。世界上幾千年的悲哀在於,世界只在世俗世界中尋求生命的真諦,卻沒有超越世俗世界去荒野幽深的宇宙中尋求大道。莊子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雲端鳥瞰人間滄桑。獨自與天地精神交往,不驕倪萬物。”

莊子就是這樣一位性格達人,他認為天下渾濁,不能説嚴正的話,滿書繆悠之説,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言。他上游與造物者,下游與外死無始無終者為友。莊子一直在嘲笑世代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名利營狗苟之徒,諷刺那些為了蠅頭小利毀滅天人和諧的惡棍。那些尋求權力的人用心靈的不完整和人格的扭曲來換取世俗所謂的祝福,而莊子寧願做一隻在泥裏拖尾巴的老龜,也不願做一個占卜龜殼,供大廳使用。莊子的優雅灑脱,是他卓爾不羣、傲慢不羈的.性格魅力所支撐的自由天空。在《莊子》的世界文章中,最高的知識是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原始知識。

打開莊子的世界,有限的內篇都昭昭弘道,萬物依天道而行。萬道之源是什麼?唯道。萬物之源是什麼?唯道。生命的本源是什麼?莊子微笑着輕輕地撥——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人生只是蟻穴一夢。柏拉圖説,人的靈魂來自一個完美的家,那裏沒有我們世界的污穢和醜陋,只有純潔和美麗。靈魂來到這個世界漂泊了很久,住在一個身體裏,忘記了自己從哪裏來,忘記了家鄉的一切。每當他看到和聽到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他都會不由自主地感動,感到非常舒適和善良。他知道那些美好的東西來自他的家鄉,所以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回憶的感覺,不斷地跋涉到他的家鄉。莊學依真生存.核心。但我們都生活在人為的魔圈裏,一切都是人為的,我們已經失去了本性。

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一個美麗的自然世界。乘着莊子的自然笛聲尋找失落的世界。人的人生歷程就是靈魂踏上尋找美麗家鄉的歸途。

《莊子》讀書心得11

在那個紛亂的戰國時代,誕生了一位神人。他逍遙自在,不懼生活的窘迫,不被名與利束縛,追求心中的大道,他超越了世俗,保持着內心永遠的寧靜,他就是莊子。

莊子的灑脱,談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極難。

莊子的灑脱來自於他對名與利的超越。聽過這樣的故事:有次莊子去樑國,找他的朋友惠子,惠子當時身居宰相的高位,聽到眾人説莊子的能力在他之上,可能會代替他的位置,惠子一下子就慌了,連忙派人全城搜捕莊子,可莊子卻不請自來,用鵷鵮和貓頭鷹的故事告訴惠子自己的志向不在名利。又有楚國人來請莊子出仕,也被莊子用自己寧願在爛泥裏快活的説辭給拒絕。試問天下能有幾人能夠像莊子一樣對名利如此淡泊。天下人大多深陷名利的泥潭裏無法自拔,為着家財萬貫,名垂千史,在人世間苦苦掙扎,卻在泥潭當中越陷越深,追名逐利的惡性循環永遠看不到盡頭。可莊子卻是社會中的一股清流,他即使在窮困潦倒的處境下,仍是不肯向名與利低頭,正是因為他超越了名與利的束縛才達到了自由的境界。

莊子的灑脱也來自於他對生與死的超越。莊子認為每個人都是氣息,居住在形體之中,而死亡不過是又使形體回到了氣息,是經歷過一生之後的解脱和長眠。面對親人的去世,他能放聲高歌,而不是在親人離世的悲傷中痛哭,這種灑脱便是來自於他對生死的看淡。生與死連接着兩個世界,莊子看透了生的喜悦也看透了死之後的長眠,他一生逍遙自由,既不樂生也不哀死,倘若世人都能像莊子一樣看透,生活之中也會少很多哀聲吧。

莊子的灑脱還來自於他對道的理解與超越。作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他將道的含義盡情詮釋。《庖丁解牛》中很好的展示他的`志向,那就是順其自然。當然莊子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他不是過生活,而是跟着生活,從不妄為,只是獨處陋室,耕于田野便也同樣樂得自在。至於他對道的超越,那便是他那種逍遙不羈的人生態度,那種高深的境界,實在是眾人難以到達的地步。

我們雖不是莊子,也很難達到他的境界,但我們每個人卻都可以學習莊子,學習他的灑脱,學習他的超越。擺脱名利與生死的束縛,踏遍紅塵看透紅塵,永駐內心的靜謐。

《莊子》讀書心得12

今天讀完了《莊子》之《養生主》篇。本篇雖短,卻讓我思索回味良久。

《養生主》全篇通過層層遞進的闡述,説明養生之道在於順其自然。

全篇分為六層。第一層講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陰虛度在孜孜追求於無限的小知上,不應以搏求善名而為善,而應當拋卻繁雜外物,“緣督以為經”,秉承事物中虛之道,即追求內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層通過皰丁解牛的故事,進一步説明處理事物應通過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內在聯繫,然後以“以無厚入有閒”,方能遊刃有餘。説明養生之道在於“因其固然”。

第三層通過右師之介,説明形體殘全在於天而不在於人。更進一步説明世間萬物皆是順應自然的變化,而不是限於人為的因素。故順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養生。

第四層通過澤雉説明精神的自由勝於物質的滿足,自由之重就在於自由乃是順其自然的體現。故人應當掙脱身體外物的束縛,追求領會宇宙本體和內心本質的精神。

第五層通過秦失三號而出的故事,説明情感亦應順從自然的變化。“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生離死別,在莊子看來竟是那樣的從容。當然,莊子安命的思想並不是消極避世的觀念,而是讓人順其自然。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是不可避免的,就不應將自身為其陷入過度的悲傷痛苦之中。結合上篇的《齊物論》,莊子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齊一的,那麼生死亦是齊一的,因此,即使生離死別,悲痛的情感亦應當適可而止,三號而出。“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順其自然,則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懸之苦。

第六層,通過薪盡火傳的比喻,説明以薪代表的外物雖然會燃盡而不可傳,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滅的,會永遠傳承下去。

通過逐層講述,從而説明世間萬物、人之情感都應順應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將會永遠相傳。故養生之道在於精神建構,而不是身體外物的滿足。

《莊子》讀書心得13

每每讀到莊子的言論,總能使我深思一番,然後醒悟些什麼,尤其是對“和”這一方面。

記得曾聽花簇幽聲,與友手談兩奩烏鷺,看玉子音脆。初,我落子咄咄逼人,不加退讓,但隨一來一往間,局勢漸步蒼黃。怪我太貪勝。新局,欲緩速攻彼,而大計未成便造反逼,下場與前局無異,皆是我的子顆顆被動,只要對方願意,分分鐘都能結束了此番坐隱。即使敲盤忖度,也無可奈何,依舊茫茫然不知何解。

直至後來閒暇閲了幾卷《莊子》,再拈棋時,才若有所思。

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生陵安陵,長水安水,莫不是安時處順?順於水與齊俱入與汩偕出是謂命成,這又是否講究一個無為之和?以和為量,融入環境,才能於環境中縱橫;順從所處之境,與時俱化,無肯專為,也才能不物於物。

於是方知我在棋道一面輸得如此徹底。一昧的窮追猛打,只是讓自己的格局更為支離破碎,棋心散亂。小體怎敵大體,殘局那堪圓鏡?唯有將自身所有連成一體,貫通一氣,融和其中,才最是無懈可擊。這終是,要講究一個“和”字。步步緊逼,不正如那難成大事的獨善其身者?貪勝謀彼,還不如顧我爭先,逢危保其小棋,還不如棄之轉戰大局。而這些,又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於和,安於道,該走則走,該停則停,天地兩寬。

棋道如此,想來世道也應如此。天地萬物相生於世,人與自然便好若紋枰間的黑白二子,人若對自然步步緊逼,則終將會被反噬,倘若人不與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則終將會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動前行。而若人與自然作和融於一體,相互包合,兩相無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輸贏,“和”一字才是最為重要。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二人博弈,若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輸贏常在,而知音難求;日月交替,晝夜相生,二者互存,並無虧損。況與天為一,形全精復,豈不美哉;萬物協調,物我相安,豈不妙哉?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和”一字,向來不帶強行。

翠葉點馥之春,花木扶疏之夏,落楓雁過之秋,冷雪封天之冬,合乎時宜,順所自然;山風浩蕩,雲水清淺,美猶勝畫,也不正是因為有意境悠遠的和諧?這一切,相交得自然,相處得融洽,不強行,也不僵硬,因此映入眼中,給人的是無端的.好看。

莊子一生淡泊,卻從不清湯寡水,《莊子》一書深邃,卻並非華而不實,一讀開闊,二讀頓悟,三讀坦然。書中思想,一如莊周的風魂,不摻浮華,逍遙自在,其智無端崖而有根基。“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道我合一的莊子,想必也有“和”之念。

既愛萬物,以與萬物和為念,也才方能物我合一,天地無窮。

或許有人對此以為不屑,但和平安好,世無征戰,相信是人人皆嚮往的。如此,若人與人以和為本,與社會以和為本,哪還再有不公不義、廝吵爭奪;若人與自然以和為本,與世界以和為本,哪還再有生態失衡、步入淪亡?萬物無競,流水不爭。和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境界,但也更應是一種常態,無和,無寧。

人生如棋,勝敗常有,又何不且以棋道看世,行和之道,並與之俱化,暫擱輸贏,取個不斷進步的相安逍遙?

和諧世風,誰皆愛之。行和,兩安。

《莊子》讀書心得14

昨天我第一次讀完了《莊子》這本書。從上學期開始,用課餘時間磕磕絆絆的看完了。我談一談我的看法。

莊子,美而不自知。甚至也不為人知。能見者少,見而能受者更少。知其美不為人知,難,知其不自知,更難。事實上,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美,而是他不在意自己美不美,更何況別人怎樣看他了。

他無所謂語言,言不盡意。但是他也不逃避語言。他不介意寫很多字。他不在意。開口也好,不開口也好,傳之後世也好,不傳也好。因為他沒有想要守護的東西。孔孟要守護仁義,墨翟要守護苦難,惠施要守護言辭,管商韓要守護法度。他沒有想守護的東西,他所倚仗之物,不需要他的守護。滅亡的是人,不滅亡的是道。

莊子是庶民。有人提出他是貴族,王族,也有人説漆園吏在楚地待遇是很高的。但我説的庶民,是他的態度。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小人物的自嘲。這個世界對他而言只是玩笑。這種庶民感,與道德經對比起來,尤為明顯。他像落入凡塵的神仙,雖然是神仙,但終究落在凡塵裏。但在哪裏又有何分別呢?哪裏都是無何有之鄉。

他逃避着人,但不逃避天。他自認為天下無敵,但讓人疑惑的是,在那個時代,他為什麼沒有出來拯救?不只是他,李耳也沒有出來拯救。答案我已經漸漸明白了。因為世界,不是你想拯救就能拯救的。他或許已經看見了天意,看見了自己的命運。孔丘沒有看見,他失敗了。誰能保證莊周能比他做得更好呢?莊周是莊周,不是秦始皇。秦始皇也是奮六世之餘烈,而不是一蹴而就。他明白自己做不到,也明白孔丘那樣的拯救沒有意義,與其折磨自己,不如快樂。諸侯授予他爵位,他不接受,是不願意接受爵位嗎?只是這爵位是人給的,不是天給的而已,既然不是天賜,就不可能長久,也不可能隨心所欲,更不可能借之拯救世界。他已經看見了未來,所以不接受。莊周比我們想象的要勇敢。對他而言,放棄拯救,或許比頭破血流更為疼痛。他只是無可奈何,遂不在意。

最後説説他的孤獨。

惠施和他爭辯:“人怎麼能沒有感情呢?”莊周利索的把他辯倒了。在惠施看來,是莊周贏了。

然而贏了嗎?惠施死去之後,莊周講了一個故事。他説,有個人鼻子上沾了白土,讓一個木工幫他砍掉。木工刷刷的就砍下來了,鼻子絲毫沒有損傷,而這個人也面色不變。後來木工被王召見,讓他表演這個技術,木工説:“我之所以能做到,是因為對象是這個人,現在他已經死了,我再也做不到了。”

莊周真的沒有感情嗎?惠子其實並不該問,莊子也不該辯,但惠子不明白不言的道理,莊子也因為快樂而駁倒了他。莊周其實喜歡和他説話,惠子或許不明白。

莊周在惠施的墳前説道:“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他説自己逍遙自在,説自己無所待,他覺得自己是匆匆過客,與造物者為友。但身為人類的他,依然存在桎梏。他依然在時空中留下了痕跡。或許他的內心已經不再泛起波瀾,如同他在妻子的屍體前放歌。但他是永遠的放歌着嗎?惠子看見之後訓斥他:“你難道一點都不難過嗎?”他説,她剛剛死的時候,他難過。

只是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法。

再怎麼悲傷,哭泣,她也不會回來了。

在他心裏存在着翱翔於冥海的`魚;覆蓋寰宇的大樹;吸雲氣飲露水的神仙;十步殺一人的劍術;莫逆於心的友人;隱姓埋名的漁翁;棄天下如敝履的先賢;侵暴諸侯的大盜……但他看見的是真實的世界。他這麼説着,隨便寫着,但他並不虛妄,也不虛無,也不是漫無目的。如果真的沒有私心,又何必留下這樣宏偉的鉅著?

他依然想拯救世界,只是這條路很艱難,除了天道,他孤苦無依,他也明白,在他有生之年見不到天亮,但他依然動筆了。

他有別的辦法嗎?或許他真的經歷過沒米下鍋的困窘。那時候沒有人喜歡他,也沒有人理解他,也沒有人和他説話。這樣的一個人,如果説自己想拯救世界,恐怕會被嘲笑吧。實際上他也不在乎嘲笑。比人清醒,就會比人疼痛。在那個時代,或許他才是最痛的那個人。以至於他並不在意自身的困窘。

起初孤獨,繼而忘記孤獨。

莊子在開篇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每次讀到這段話,腦海裏便浮現出燦爛的星河。小小的地球上四季榮枯,天空的朱雀緩緩向地平線滑落。

他是一個多麼浪漫的人。

《莊子》讀書心得15

中國哲學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我國思想史上影響最大的,有四大思想資源和思想傳統。那就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國佛學和宋明理學。這四大思想傳統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的學問都是生命的哲學,他們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這就是説,中國哲學的智慧是從偉大精神人格中、從哲學家的實踐行為中流露或顯現出來的。中國哲學家是先知、詩人和聖賢的綜合人格。他們透視現在,玄想未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把高尚的理想拿到現實世界來實現。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子》文約義豐,《莊子》詼詭譎奇。《老》《莊》不獨表達了特殊的生存體驗、宇宙觀念、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國藝術精神,是各類藝術的靈魂和源頭活水,堪稱世界文化的奇葩。讀《老》、《莊》既要用理智,又要用感情,要有自己對生活的體悟,甚至要投射全幅的生命。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寶。老子所著。其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是軸心文明時代最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又被奉為道教的鼻祖。

《莊子》一書(莊子著,其名周,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是道家與道教的經典,主要強調的是整體的和諧與物我的相通,是我國文學史上不朽的源泉。包含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語言風格接近,思想連貫,自成一體,乃莊子自著,是全書之核心。莊子的精神,也正是中國藝術精神和中國美學精神。

“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恍恍惚惚的東西,無形無狀,混而有一。它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母”,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是一種不受侷限的、無終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與原始渾樸的總體。“道”不是一靜止不變的實體,而是永遠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一個過程。道是整體與過程的統一。道具有否定性和潛在性,它創造和維持了每一肯定的和實在的事物。在這一歷程中,潛在變為現實,否定變為肯定,空無變為實有,一變為多。同時,又伴隨着相反的歷程。在這裏,相反相成的辯證公式決定了變遷的過程。“道”還可以視作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動態統合。在人生論上,老子強調“無為而無不為”;主張“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認為,真正的智慧,必須從否定入手,一層層除去表面的'偏見、執着、錯誤,穿透到玄奧的深層去。宇宙真相與奧祕,是在層層偏見剝落之後才能一步步見到的,最後豁然貫通在我們人內在的精神生命中。

其實道家與儒家殊途同歸,最終都是強調個人與無限的宇宙契合無間──“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道家通過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識、名教,甚至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縛,包括儒家仁義的束縛,化解人生之憂;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人與天地的合一。所以莊子要化解物形,才能作逍遙無待之遊,達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道家之“道”本體雖具有“自然而然”的特性,但在深層上仍具有價值、意義本體的含義。“道”成為最高準則和最後目的,“為道”即展開了道家人生價值的各種內容。莊子所主張的精神自由即以對最高本體“道”的冥悟契會為前提。

道家認為,個人應當追求永恆的逍遙與解脱。莊學討論了人的生存處境。此身有限,吾生有涯。以有形有限之生投入天下,人要面對無限的時空、知識、意義、價值,這一“無限”令他不安。在熙熙攘攘的人世和各色人等的不同慾望之追逐競爭中,人心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和痛苦,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如何化解這些痛苦、困惑?莊子的人生哲學啟迪我們由現實到理想,由有限到無限,這一自由觀的背景是反對唯我獨尊,主張寬容。承認自己的生存、利益、價值、個性自由、人格尊嚴,必須以承認別人的生存、利益、價值、個性自由、人格尊嚴為先導。這種平等的價值觀肯定、容忍各種相對的價值系統的意義,決不抹殺其他人的利益、追求,或其它的學派、思潮的存在空間。這樣,每一個生命就可以從緊張、偏執中超脱出來,去尋求自我超拔的途徑。人們從超時空的境界中還要再回到現實中來。到最高境界時,道家又以道為出發點地向下流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道家理想也要貫注到現實人生之中。

“大道廢,有仁義。”仁義禮法正是在大道荒廢、國家混亂、家庭不和的時代,才成為社會的急需。老子在這裏主要不是批評儒家,而是講述道德仁義出現的背景。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説,老子採取了追問的方式解釋了從“公天下”到“私天下”的蜕變過程中,由於人們普遍信仰和具有原始宗教意味的“道”的旁落,而後才需要強調人之內在的“德”;內在德性的削弱,才勉力保留起碼的憐憫心、同情心與推己及人之“仁”;總體的道德原則──“仁”的淪喪,才需要強調部分的道德原則和合宜、適宜的行為──“義”;義行的喪失,則只有靠外在的秩序、規範之禮樂制度來約束人的行為,並維繫社會,包括使財產與權力的分配秩序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