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範文(通用5篇)

來源:文書谷 1.81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範文(通用5篇)

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1

20xx年x月x日——17日,在衢州工程學校(技師部),我很榮幸參加了市教育局組織的“中職數學教師專業化發展48學時培訓”,聽取了專家、名師們的專題講座,感受很深。專家們熱愛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以及那謙虛謹慎、友善寬容的態度給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使我更深一層領悟到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也使我感受到了作為一位一線數學教師身上的責任。通過學習,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數學知識的生活化

衢州中專付欽志老師的闡述為我們準確把握數學生活化,把握新教材指出了方向和並且給出了建議。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來源於生活實際的,它在人類社會中,是無處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並不是孤立於書本之上的,它是與生活有着緊密聯繫的,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數學應該是來源於生活,並且能夠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因此,在新教材的編寫中更多的採用了生活化與情景化的場景,例如有兒童喜歡的遊戲、活動和童話故事,教材中充滿着鮮豔的圖畫,使兒童興趣高漲,並能投入其中。

二、教學更要注重人的發展

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李世傑老師的'講座,闡述了課堂教學創新設計和變式教學的理論與發展,突出了教材設計的重要性。教材的設計應更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我們知道每一個學生因為生活環境,智力發展,性格特點等多咱原因會造成,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有差異,表現出學習的效果不盡相同。這種現象是切實存在的,而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這種差異,對每個學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個學生都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因此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牢牢謹記人的重要性。以人為本,注重人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才是我們教育之根本。

三、教學形式和內容的多元化

聽了天津市機電學院李廣全教授關於新教材的講座,瞭解了更多新課程理念,知道了新教材更注重多樣性。過去教學可以説也重多樣化,但這種多樣化目標單一,往往是殊途同歸,而且過分強調掌握多種方法。相反,新教材更重研究探討的過程,承認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學生有一個較大的發揮的空間,學生可以想出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並且結果不是唯一的,學生更多的結合生活實際解題,使學習呈現一種多元化的形式。這也是尊重學生和個性的一個表現,記得中國一位科學院院士曾表示,不給學生留有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去想象,就談不上發展和創新,就很難實現未來的科技發展,科技強國。

四、向專家學習經驗的思索

幾位專家教授的精彩案例講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明白什麼是教學?什麼是用心教學?善於思考總結,勤於專研琢磨,以及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成就了幾位優秀教師的精彩課堂的教學。每位的數學教學經驗各有千秋,十分精彩。我邊聽邊與自己進行對比,沉思中找差距,希望能借助他山之玉使我的數學教學工作再上新台階。相比而言我們不是沒有發現問題,不是沒有好的想法,更多是沒有及時總結研究,沒有付諸實施,缺乏自我總結教學經驗的方法,更缺乏一種敬業精神,很是慚愧。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教學的改革已勢在必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就要求教師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讓他們通過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的學習,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方法。

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2

自從我踏入國小數學課堂,便有幸投入新課程改革的熱潮。在這四年中,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伴隨着孩子們的成長,我也在不斷的成長。以下就結合這次教師培訓,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師教學觀念的轉化。

新課改對老師最大的衝擊是教育觀念發生了轉變。新世紀的到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我們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拓寬數學課堂,樹立整體的學生意識,引導學生走可持續發展的學習之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作準備。也就是説,作為教師必須從單純的數學知識傳授的教學中解放出來,把目光投向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

二、教師定位的轉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是“教教材”的“教書匠”,而《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並發展健康的性情與品格。

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1、在情境中學習。

無論翻開新教材的哪一冊,你都會看到很多精美的插圖,一個個生動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躍然紙上,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不再是枯燥的計算,它就在我們的身邊。情境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體驗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在生活中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在自主探究中學習。

傳統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以被動的、機械式的接受學習為主,而新課程倡導學生應在活動中學習,在操作中探究。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除法的初步認識)時,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除法,教材編排用了4課時讓學生操作,“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小組實踐活動(分小棒)、數學遊戲(分豆子),學生在經歷了獨立分、同桌合作分、小組合作分等大量的實踐操作中,建立了|“平均分”的初步模型,到第5課時,才真正學習除法算式,這時學生對除法的含義已印象深刻,學起來自然就水到渠成。

3、在合作交流中學習。

合作學習也是現代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學《可能性》這一內容,學生正是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在拋硬幣、摸球等一系列活動中,理解了“一定、可能、不可能”。

四、課改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惑。

1、與舊教材比較,許多內容、知識點呈現的時間向前移了,是否符合學生接受程度?例如,第二冊,“釐米和米的認識”;第六冊“面積”……

2、第二冊第七單元“20以內的進退位加減法”課時量偏少。

3、第三冊P66中“你的心跳1分大約是幾下?”,在學習這一內容前,我已教學生正確測量方法,並讓學生回家在父母幫助下正確瞭解脈搏跳動的位置。但在第二天課堂上,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測量的數據明顯就不在正常範圍內,相差很大,達不到實驗結果。

4、第三冊P68《作息時間表》,這一內容是本冊中學生學習的難點,特別是每次測試中,測試題的難度又超出了教材中的難度,大多數學生都有困難。

5、第五冊P80中“滴水”這個小實驗,很難完成,因為用大頭針扎的孔太小,剛開始滴時很快,但滴到杯中水到一定量時,它就停止滴了,杯中的水無法全部滴完。

4、第六冊《總複習》P85第五題,這一題必須要經過五、六步以上才能算出結果。學生之前接觸的最多是兩步應用題,這一題跨度太大,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解答此題時有困難。

四年的課改讓我們感受到了許多,有欣慰、有艱辛、也有不安。但我們感受更多的是希望、是成長的喜悦。走進新課程,讓我們與學生一起共享生命成長的快樂。

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3

今年2月16日,我有幸參加了教育局組織的國小數學教師的培訓,經過學習,使我受益匪淺。我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等都得到了更新,而且我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法、教育教學策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次培訓的內容相當豐富,主要分為三大塊內容培訓,也就是:區級教學質量分析、教材分析以及觀摩克區第十二國小數學集體備課的形式。能擁有此次學習機會,實在值得珍惜!非常感謝區級領導對我們教師的關愛,給我們創設了共同交流學習的平台。 在最開始的全區五年級期末質量分析中,我從整體上看到了我所教學的班級從成績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從全區學生的典型錯誤分析來看,我從整體掌握了全區的數學學習趨勢和學生髮生錯誤的典型題。通過這個分析,我可以對學生下一學年的教學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將學生的易錯思維消滅在萌芽之中。

通過聆聽學習兄弟學校的兩位老師對於五年級教材進行分析,使我對如何有效備課和上課有了全新的認識。面對着新課程、新理念,我們教師就得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採取新對策實施有效教學,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有效課堂教師要堅持做到先學後導,把先學後導貫穿於課前、課中、課後,並要以建構主義教學為基礎,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經驗出發,幫助學生找準新舊知識間的切入點,讓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和衝突。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轉化關係,這需要教師創設真實的情景來互動。教師設問題,學生生成問題,教師引發討論,使整個課堂的學習活動充滿生機活力。

有效教學要把評價滲入課堂。教師要使知識問題化、問題能力化,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必須與學生共同建立起知識的橋樑,形成合作、探究解決,並以問題為核心,以學生為本,該如何創設和諧的課堂或情境?指導學生的學習是要科學化,訓練的問題是要目標化,內容的評價要全面真實化。一系列的問題教師都必須進行全面的思考與評價。

在培訓的第二階段,我們有幸觀摩了克拉瑪依市第十二國小的集體備課模式。這種模式是十二小經過創新之後的比較新穎的模式。通過十二小全體數學老師的努力,他們經過先後兩次改版,將具有十二國小特色的集體備課模式初步定型。他們的集體備課不僅要對所要教學的課程進行了典型課例的分析,還包括對於已經上過的課程進行回顧和亮點展示。在對典型課例進行分析之後,並沒有簡單的結束分析,還就本課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提前進行討論,這樣一來,可以讓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少走很多彎路。也可以讓教師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訓練,真正落實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受益良多。更加可貴的是,他們並沒有因為這樣就停止了摸索,而是在經過兩次改版,並且得到督導老師的認可之後,還將進行再一次的改版,將集體備課真正落到實處。這種探索精神是真的很難能可貴的。在參加完培訓之後,我校教師也就集體備課的問題進行激烈地討論。我們一直認為照抄照搬是不能夠進步的。所以我們的想法是借鑑十二小的一些成功經驗,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設計出適合我們自己的集體備課模式。這也是任重而道遠的。

無論如何,我們培訓的目的始終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教好我們的學生,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我一直認為,單純的教給學生某道題的解題方法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思考問題。將數學知識應用於學生們的生活當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在新的一年裏,我還希望區裏能給我們一些學習心理方面的培訓。我們曾經學習的心理學知識是不夠的,隨着時間的流逝,學生的心理也發生着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們的知識也應該是與時俱進的。當然,很多理論上的知識是很有用的,但是我們更需要一線教師給我們現身説法,用具體的事例來幫我們分析現代學生的心理,又該如何解決這些學生在心理上發生的這些問題。

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4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對生物的基因部分特別感興趣。還未畢業,基因的“螺旋結構”圖時常浮現在腦海。

在一次全員培訓會讓我有了新的思緒。也許比較膚淺,但是,凌亂的思緒畢竟有一個組織和思考的過程。

一、“螺旋結構”藴含着:在比較中拓展知識面

在本次培訓活動中,學習了數學教學論文的相關知識。教學中,一次次的論文實踐活動,在應用中才瞭解一二。認識事物總要有一個從整體到部分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從教材的改動中,先讓學生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然後才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這樣的編排,是適應了學生的發展特點的。

在自己還是個學生的時候,知道論文所應具有的基本的題目、署名、正文等。培訓活動對寫論文的相關知識又有所瞭解,如對於如何擬定題目,如何更好的撰寫正文,參考文獻的不同形式等等。也許,這個層次沒有達到質的變化,但事實上,就如“螺旋結構”圖所表現的,我們的學習又讓我們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每年的培訓活動,每一次培訓的目的都希望老師們有所收穫。在每次的培訓活動中,我所留下的文字記錄,都是自己成長的記錄。教師的成長,與先前的在校學習有關,與師生之間的磨合有關,與每一次的培訓活動有關……這一切,如同螺旋結構圖所體現的,循序漸進,不可逾越。

二、“螺旋結構”藴含着:在日常積累中尋找話題

張老師在培訓中提到“選題要創新,切忌陳舊雷同。”選題要創新,靠大腦迸發出突發奇想是不行的。關鍵的矛盾點在於,你需要迸發靈感的時候,靈感卻遲遲不來。生活需要積累,哪怕是在日常的教學中,把極小的與眾不同之處記錄下來,當一定的條件形成,就會將以往的話題不由自主地聯繫起來。

人是不可能突然間達到質的飛躍的,我們需要在別人的觀點中,汲取思想的精華,然後在經過再次思考,進行實踐,從而獲得經驗。譬如:一位老師“建立錯題本”的方法,讓我覺得有種志同道合的感覺。建立錯題本的作用在於:教師可以針對重難點出現的錯誤進行指導;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困惑點抓住;家長可以明確孩子需要幫助的所在。我建立“錯題本”的要求是這樣定的:將題目要求、原題抄寫下來後改錯,然後再在試卷上改錯。

凡是願意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改寫的,他們進步很快。經過幾次小測試,這些學生最先體會到成功地樂趣,於是一次比一次認真。循環往復,效果很明顯。“螺旋結構”理論的思想,也由此體現。

在培訓中,有一條“定期歸類整理”讓我思緒頗多。也許,我所建立的“錯題本”,思想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我引導學生對“錯題”進行積累,過渡到“歸類整理”這個環節。我感受到了這個環節與我日常積累的聯繫,我相信,實踐“定期歸類整理”的過程將為期不遠。

三、“螺旋結構”藴含着:在量變到質變的.思想中感悟實踐活動

馬克思主義理論所體現的事物由量變轉為質變的思想,是一個比較抽象的過程,起初,我難以理解。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科學家威爾金斯等對DNA結構潛心研究了3年,意識到DNA是一種螺旋結構,從科學的角度反映出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後來的DNA螺旋結構模型,又進一步使抽象的思想變得直觀。

螺旋結構模型的直觀,不斷的衝擊着我的思想。如:我曾在測試的時候,將每個學生的錯誤點進行記錄,並將他們當作自己的“錯題檔案材料”積累下來。教一年級的時候,是對學生錯題現象的記錄。其實,當時我的反思能力有限,雖然記錄了,卻缺少分析和改進的方法,所以學生的總體學習水平沒有明顯提高。而且,我只關注學生的相關積累,如學生的團結合作思想,傾聽能力,參與意識……再次看到“事事洞察皆學問”,聯想起張老師第一次到我校給老師的課做點評時,自己也不會深入思考。二年級的時候,一面對一年級的錯題原因再次予以分析,一面對二年級的錯題現象繼續記錄和分析。從中找出一、二年級知識難點的相通點。在複習的時候,把錯誤的題出成試題,將錯題的學生分類進行小組輔導,終於,在二年級下學期,學生的成績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當我再次進行一年級的數學教學,積累的第一手資料,又派上了用場。自己慨歎勤快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也節省了時間。兩年的時間,經歷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於是,就越發的喜歡“螺旋結構”,就越發的喜歡積累和思考,就越發的喜歡探究的感覺。

四、“螺旋結構”藴含在多種知識領域中

在培訓的當晚,看了一本國學大師季羨林的《談讀書治學》。書中談到了蘇軾的詩、詞、畫的造詣,這種在多種知識領域研究的深入,讓我有所思考:學習,不僅僅是教育領域的,積累的多了,很多看似陌生的知識,也會建立某種聯繫。積累的資料多了,總沒有什麼壞處的。

“教師要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上醫醫未病。”這是教師角色和醫生角色的反映。“肝病傳及腎,心病傳及肝。”又與教育中遷移的作用有了絲絲聯繫。第一次教一年級,説話多,喝水少;第二次教一年級,課堂上賦予幾個特別的手勢,效果明顯。因為我更加深刻的瞭解了視覺在學生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在學生數數的同時,配合着音樂的節拍,學生掌握的快,注意力更集中。因為這樣的實踐活動,我理解了贊科夫的一句話“高速度,要從減少重複中加快速度。”

當然,我只舉了教育和醫學之間的聯繫,相信讀書的領域越多,這樣的“螺旋結構”所體現的知識之間的聯繫就越明顯。

五、“螺旋結構”滲透在培訓中,從無知得到啟發

曾經不善於從別人的話語中傾聽,現在感覺是自己的視野太窄。從培訓活動中,同事們安靜的傾聽,我感受到了一種思想。“我知道咱們老師培訓也很累……”聽到這樣的話語,感受着這樣的認可,體會着這樣的關心,我們有哪個老師會不尊重自己呢?是啊,最好的辛苦是別人承認自己的付出。

培訓活動,讓我感受到了培訓的重要性,也進一步體會了“螺旋結構”所體現的思想。隨着教學經驗的積累,應該會不斷的得到補充和改進。

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5

本週四週五我有幸參加了街道組織的課堂觀摩活動,這次我們去參加的是南通市國小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專題研討會,課堂觀摩會是在海門市海南國小召開的,週四下午一點鐘,我們準時到達海門市海南國小,初進校園,就感受到了濃濃的校園文化氣息,學校充分利用空間在走道長廊,有校訓、校風,有新教育實驗的每月一事,有小朋友喜愛的十萬個為什麼,還有學校的十佳登攀兒童的優秀事蹟等等。每一個面牆壁都展現了自己的風采,走過,看過,感覺自己不僅學到了知識,還陶冶了情操。這樣的校園人文環境,真的讓人賞心悦目。

感受了校園環境之後更想感受一下這裏的課堂,下午聽了兩節課,週五上午又聽了三節課,五節課中充分感受到了學校的教學模式“學程導航”。教師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進行課堂教學,感覺每一節課都有那麼多地方值得去學習,同時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總結一下感受如下:

一、 有趣的課前遊戲

常見的課堂一般從老師精心設計的情境入手,將學生在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從而進入本節課的教學,但海南國小的老師沒有這樣做的,他們的課堂從猜謎遊戲開始,讓學生從猜謎中感受到猜謎中有時候也有數學知識。如張瑜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一課就是從猜字謎開始的,學生開動腦筋才出“72小時”、“15天”、“100釐米”各打什麼字,老師就相機提問剛才猜字謎的過程中用到了什麼策略,簡單快速地讓學生感受到轉化策略的運用,也體現了學習策略的必要性,自然地進入新課內容。在聽《2.5的倍數的特徵》一課的時候也有這樣巧妙的引入,老師從數學王國中選擇的兩個數,引起了學生學習的好奇,有了學習新課的慾望,自然進入新課的學習。在我們的教學中,有時候為了設計較好的情境絞盡腦汁,有時候還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其實這樣的時候不妨試一試從最簡單的小遊戲入手,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預習單貫穿課堂

“學程導航”教學模式要將“教師教”轉化為“學生學”,這樣的轉化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素質,需要學生會學,能主動地學,當然教師的輔導也是至關重要的,聽課中,老師都是通過預習單來進行新課學習的,有課前完成的預習題,也有上課交流的預習題,簡單的知識學生基本上都是在課前預習中就掌握的,課上就省下來一部分時間。有難度的知識又通過預習單上設計好的問題,經過課前獨立思考,課上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各個擊破難點。同時預習單上還設計了相應的練習題和拓展題,讓新知識及時地得到鞏固,也通過拓展題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了提升自己的空間。一張張學習單也反正了學生學習的過程,真的是由“教師教”到“學生學”的教學模式。

三、 分類練習發展能力

聽完了課,感覺每一節課中練習的時間都足夠多,這樣的練習時間既讓學生進行了及時的鞏固練習,也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了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每一節課中,老師都設計了拓展題,記得《倍數和因數》一課中,顧校長在每一個學習目標後都設計了相應的練習鞏固知識,最後課堂作業中又設計了綜合性的練習題讓學生練習,選做題也讓學的快的同學多了練習的機會,很好地讓每一個同學都努力完成練習,這讓我想起我自己的`課堂,練習的時候,比較好的學生完成了之後往往會坐在那裏沒有事幹,行為習慣好一點的學生會考慮其他學生在做題,默默地看書,而行為習慣沒有那麼好的學生,很有可能去影響其他人,影響其他人完成作業。要是這個時候給這些學生做一些提高能力的題目,不僅提高了他們自己的能力,也能讓其他同學有一個安靜的練習環境,同時也讓這些能力強的學生成為其他學生的榜樣,在以後的練習中提高自己的做題速度和正確率,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 數學從生活中來

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我們要會用好生活中的資源更好地學習數學,在《圓柱和圓錐的特徵》一課中,老師先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圓柱和圓錐,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思考自己生活中哪裏見過這些立體圖形,想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判斷生活中見到的是不是圓柱就會用到圓柱的特徵,在思考中也就意識到圓柱的這些特徵,為後面特徵的學習做好鋪墊。學完圓柱的特徵時,老師給出了一組立體圖形,讓學生進行判斷,同時也通過生活中的一次性紙杯引出了圓錐,恰到好處地讓學生進入了圓錐特徵的學習中。在《圓的認識》一課中,也讓找出了生活中的圓,通過視頻讓學生知道了體育老師畫圓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畫圓的必要性,也讓學生感受到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五、 數學知識有效拓展

“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完美數”、“語文中的關聯詞”、“尋找寶物”等等,在數學課中都出現了,這些都是數學知識的有效拓展,將分數加法與《莊子》進行結合,將於倍數和因數密切關係的完美數作為了課外閲讀材料,將語文中的關聯詞用到數學課堂中,寶物的位置與圓密切聯繫。每一個都能讓學生充滿着興趣,也讓學生體會數學與其他知識的多重聯繫,感受數學的魅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