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學習國學心得體會

來源:文書谷 9.81K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學習國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學習國學心得體會

教師學習國學心得體會1

讀國學學經典,從我個人來説,有不少的收穫和體會。收穫可以從兩方面來説:

一:提高自身素養,為教育工作打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

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做好新時代的教師,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現代教師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應該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而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論語》中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國學經典裏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國學經典才經得起推敲,經得起品味。《論語述而》中還説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讀書時我是個自信得有些自負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後利用業餘時間粗略地看了《論語》,現在,在工作的環境中才知道那句話説得太對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濟濟,讀中師出來的她們基本功非常紮實,書法、繪畫,音樂樣樣都懂。而且教學多年的她們經驗非常豐富,面對問題學生都能輕鬆應對。原本認為自己能像他們一樣應付自如,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真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也下定決心虛心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並利用假期練習書法,爭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練得更紮實。收效還挺不錯,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積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對學生的觀念上,《論語》裏説:因材施教。真是經久不衰的真理。剛參加工作時,由於沒有經驗,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我自認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實卻是違背學生髮展規律的。由於沒有重點,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教學結果很不理想。事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徵詢建議。最後得出結論: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比如我教畢業的幾個孩子有什麼問題經常跑來和我説。例如,到中學學習壓力大,厭學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樣,要求她們必須死記硬背文化知識。而是建議一個身體素質比較好的孩子朝體育方面去發展,一個愛繪畫並且很有天賦的孩子朝美術方面去發展、使她們找到自己的特長,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在為人處世上,我也從國學經典中學到不少。曾學到過孟子的這樣一句話: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更應該以此做為自身的行事標準。人可以窮,但是要有骨氣,要有奮鬥的決心,現在這個時代,只要勤勞,就能創造財富。做為一個農民的孩子,我從小就是吃苦長大的。但是我卻很感激少年時的貧窮,它就是一筆財富。它讓我知道一切都來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讓我早早地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它更讓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勞動去創造財富。讓我成為一個正直,勤勞的人。現代社會機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驟富的人,但是,由於來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顯得那麼不塌實。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才過上好日子沒幾年,不能滿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處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來要求自己。

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引起了眾多外國學者的關注。她們來中國旅遊,來中國留學。那些哈韓、哈日、學hip-pop的孩子們都睜開眼好好看看吧。我們雖然不能像晚清時期的滿洲貴族那樣妄自尊大、閉關鎖國。但是當京劇、武術、中醫等國粹漸漸遠離我們的視線的時候,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把自己的經典都拿出來品好了,再去學其他的好東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國人。我們有很多好的東西,很多值得學的東西,個人認為把我們的根本學好了,才不愧為一箇中國人。

通過學習國學,我體會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使我收穫頗多。現根據個人學習情況談一下兩點體會:

一、學習國學提高了自身素養

經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啟迪思想,開闊文化視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識來武裝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認真負責,無怨無悔,踏實務實;凡是能夠幹大事的人,都是能夠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敗的原因,不是行動前沒有計劃,而是缺少計劃前的行動。要善於從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實可行的計劃,立足實際,向着眼前的目標奮進。

二、學習國學豐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為今用,是我們學習古代文學的唯一目的。學習國學,讓我瞭解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豐富了知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養。

通過學習國學,讓我明白對自己的父母和親人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包括聽父母的話,尊敬父母和其他長輩,關心體貼父母;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熱愛學習,與家人共同創造和諧快樂的生活;真實的感受父母養育之恩,有效的培養孩子關愛家庭、孝敬父母。

對待有困難的人,應該以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待犯了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教育孩子方面,從小要教育孩子講禮貌,做一個有禮貌的人;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有孝心,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國學是中國人的國粹,承載着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繼續學習國學,讓國學經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輕鬆而灑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從學習國學開始,接續國學薪火,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教師學習國學心得體會2

通過學習國學,我體會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使我收穫頗多。現根據個人學習情況談一下幾點體會:

第一、讓國學經典教育走進校園,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在教育實踐中我們把國學教育與早間操活動、早晨讀、環境創設、校園活動、民間遊戲等各個方面相互滲透和整合,走進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各個角落,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和在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規範着孩子們的日常行為,同時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開展國學活動,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傳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責任。良好生活行為習慣是健康生活的基礎。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中藴藏着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們行為處事的道德標準。在開展國小國學經典活動時,我堅持古為今用,挖掘潛在的積極因素,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來培養國小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我班有一位孩子上學經常遲到,家長生氣的跟我説這幾天早上起牀他總是磨磨蹭蹭的,還鬧着不洗手,不刷牙不洗臉,於是我抓住契機,將《弟子規》納入健康教育,除了讓其誦讀《弟子規》外,還講其中涉及到行為習慣養成的故事。通過這樣的教育,讓孩子明白了應該從小就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好習慣會成就好人生。

除此之外,我還通過講國學故事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國學故事能讓國小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藉助藴含中國經典文化要義的故事的敍述,讓國小生逐漸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國經典文化。國學是一座豐富的寶藏,它藴含有多元文化的價值取向,而科學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軀幹上的一個有機活體。其中《三字經》的內容包羅萬象,其中還包括着天文、地理等。在科學領域中,我將《三字經》中所藴含的豐富的知識滲透到科學領域中,讓國小生感受優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結晶。通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教育學生學生要善待他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三、從語言活動入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國小時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國學經典內容豐富,往往簡短的幾句話就包含了很深的意義。因此我又豐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語言教學活動與國學經典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此來促進國小生語言的發展,也達到強化複習與記憶國學的效果。

第四、讓音樂與國學整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國學由於以古文化為主,枯燥無味,不但學起來較難,而且學生對這些也不感興趣。因此,為了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我創編節奏,把那些國學經典作品很長,讀起來拗口的句子編成歌曲,讓國小生在節奏中輕鬆學會誦讀國學,感受音樂的美妙。通過將音樂教育與國學經典教育融合為一體,使教育教學活動更加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國小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國小學習國學,應根據國小生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掌握國小生的學習的規律,循序漸進地開展培養與訓練,主要在於通過聽、讀及直接感知來加深對經典著作的`理解。聽、讀是基礎,“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釋,自曉其義也。儘管國小生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過聽教師範讀,國小生跟讀乃至自讀,把經典著作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個過程還是有利於國小生理解作者抒發的感情。直接感知是關鍵,也就是要為國小生創造良好的國學學習環境,豐富國小生對生活的感性認知。結合生活情境講解國學,經典來自於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給國小生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增長國小生的知識,開闊他們視野,擴大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國小生思維發展,使他們更加喜愛學習國學,更深切體會國學的深意。故此,在國小開展國學課程建設必須立足國小生的視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使國小生從小產生枯燥乏味的國學認知體驗。

教師學習國學心得體會3

我校開展了學習《國學經典與教育》這門課,它分為四個教學視頻。原來我對國學僅僅是知道而已,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經典是漢語言文字的典範和精華,而且更藴含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髮的深厚土壤,對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學習《論語》的收穫是有的,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是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説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師德涵養,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將畢生精神貢獻於教育工作,敏而勤學,具有豐碩的實踐經驗,注重道德涵養,是一位盡職的好教師,成為後世教師學習的表率。《論語》中良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對師德涵養的相關闡述,帶給後世為師者莫大的啟迪。

1.立志有恆,加強涵養。

孔子強調立志在道德涵養中的主要感化。他説,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成奪志也。(《論語?子罕》)。因此,教師不只要本身,還要教育學生確立高尚志向,樹立人生理想,作為個人勤懇的標的目標。

2.自省自克,悔改遷善。

孔子從意遇事要長於進行自我省察,這是道德涵養的主要方式。孔子教育學生隨時對本人的行為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覺問題,避免繼續犯錯誤,這樣就起到了自我監視的感化。孔子認為,道德準繩和規範是公共好處的表現,對個人起束縛感化,因此,需要剋制自我。長於自克是道德涵養的標識表記標幟。

孔子認為,現實中不具有不犯錯的聖人,環節是看待錯誤的立場。他説,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他承認本人犯過錯,並認為,過錯被別人發覺,是本人的幸運。孔子要求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見賢思齊,從善如流,知錯即改,不竭地完善自我,昇華自我。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教師要盡本人的社會職責,應注重本身的學習涵養,節制博識的知識,具有高貴的道德,這是教人的前提前提。

4.身先士卒,言傳身教。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只要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通過嚴以責己,身先士卒來傳染打動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充實説了然身教的主要性。簡直,如果教師能做到以身示範,雖沒有言語的説教,仍然能對學出發生潛移默化的感化。

5.愛護學生,無私無隱。

愛護學生、關懷學生是一個教師成功的必需具備的前提。孔子説:仁者愛人、智者知人。孔子關懷學生道德、學業的促進以及學生們的餬口與健康環境,他和學生有深厚的交誼。孔子對學生傳授知識毫無保留,做到了無私無隱。

6.相信學生,激勵學生。

孔子對學生充滿期望,他説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這裏包含了青年人跨越老年人、學生跨越教師、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成長概念。

7.不竭學習,勤懇立異。

國學經典培訓孔子認為教師要講究教學方式,長於啟發學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教師必需本人經常複習故業,暢通領悟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覺,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只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涵養的人,這樣才算是好的教師。

教師學習國學心得體會4

一年一度暑期師德培訓學習。昨天本人聆聽我校校長組織全體老師學習國學經典的講座,從我個人來説,有不少的收穫和體會,現在外國人都學習我們的國學經典,創辦了不少孔子學校。我們國人有什麼理由不學 國學經典。學習國學經典:一:提高自身素養,為教育教學工作打好良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做好新時代的教師,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現代教師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應該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而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經典。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身素養

經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啟迪思想,開闊文化視野。“修身、養性齊家等等。”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作為教師,我們除了在能力、知識方面外,還應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 説到底就是"業務+人格"。儘管教師不是官,是教育人家,是學者,但是教師要想管理好學生,就要真正地為學校。家長學生辦實事,善於聽取來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

二、學習國學可以提升班級及其他各方面的管理水平

“入則孝,出則弟”。孝敬父母,尊重兄長對的孩子來説是首先應該具備的品質。為此,我學校老師應該經常組織了對學生進行愛心、孝心教育的活動。包括聽父母的話,尊敬父母和其他長輩,關心體貼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勞動,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熱愛學習,與家人共同創造和諧快樂的生活。

學習了國學經典後,我認為還可以在我們的今後各項活動及班隊課中,加入經典誦讀,如《弟子規》《唐宋詩詞》《三字經》等適合孩子誦讀的經典;其次讓我們的環境與經典對話,收集有關宣傳資料、圖片、佈置校園的環境、氛圍;利用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滲透教育。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每個節日的由來、慶祝方式、利用海安古城風俗習慣等內容,讓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及個性品質。

古為今用,是我們學習古代文學的唯一目的。學習國學,讓我們瞭解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豐富了知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