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論知識培訓心得(精選7篇)

來源:文書谷 1.59W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課程理論知識培訓心得(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新課程理論知識培訓心得(精選7篇)

新課程理論知識培訓心得1

一、 平等對話是課堂教學的基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我們加入兒童生活中,便發現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創造力,學習新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新課程要求轉變教師角色,轉變教學行為。教師不是絕對的權威,而是與學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學生的合作者。教學中教師的態度是否和藹、親切、有鼓動性,對學生是否民主、尊重、有親和力,對教學過程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教師首先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同時才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所以要走下講台,走到學生中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學生心貼着心,聽聽他們心中的疑惑,瞭解他們的喜怒好惡,幫助解決他們想努力解決的問題。為學生創造寬鬆、愉悦的教學氛圍。給孩子真正的欣賞,就要給學生以心理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激發他們的表現慾望,因為“即使在最醜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鮮的東西,無窮的希望。”在教學中,我們要做的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覺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根據這些情況考慮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學生個性,鼓勵他們發表感受,談自己的見解。

二、 共同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

“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習。因此,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發揮、主體人格不斷完善、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興趣盎然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學生的思維狀態如何,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鮮明生動的情景,激活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真正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思結合,樂於參與。閲讀課中聲情並茂的語言,生動鮮明的圖畫,具體逼真的實物,引人深思的提問,根據課題組織活躍有序的質疑探源,根據文章情節組織角色鮮明的課本劇,針對疑難組織人人蔘與的辯論等,都能比較有效地激活學生思維,提起學生興趣。習作(寫話)教學中教師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組織學生認真細緻地觀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等,會使學生覺得習作也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表現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總之,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如果能時時想着學生原有的思維狀態是什麼,何種方法是激活思維的最佳切入點,何種手段能使學生人人積極思考,個個樂於參與,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為他們創設探究的氛圍,組織他們在參與中學習,在活動中領悟,在創新中發展。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的教學,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能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新課程理論知識培訓心得2

最近學校要求我們一線教師學習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工作中給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作為一名一線的普通教師,接受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至始至終將課改的精神貫穿於我的教學之中。經過努力,漸漸地從陌生走向了熟悉,從戰戰兢兢走向了從容應對。對我來説,新課改是一場對話,一座平台,更是一把邁向成功教育的鑰匙。

回顧這些天的教學,作為一名教師,我慶幸趕上了新課程改革,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課程改革給我們的孩子、學校和教師帶來的活力和變化。“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同時,新課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問題,也是讓我們老師們要深思的。可喜的是,我們參與一線教學工作的老師已經能夠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課堂教學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真的精彩。隨着課改實踐的不斷深入,讓我們發現了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

通過學習,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的老師細心、耐心地教導、引領。但我相信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會出現更多讓人們感到高興的事情,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才會真正地發出金子一般的光彩。

新課程理論知識培訓心得3

新頒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以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為最基本的課程理念,為新時期高中地理教學提供了宏觀的規範,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下面談談初步認識。

一、高中地理課程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和選擇性理念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祕、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二、高中地理課程重視探究,注重過程與結果評價的結合

高中地理課程又提出“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僅是地理課程而且是這次新一輪課程總體改革的重要理念。

傳統的地理教學“以本為本、以綱為綱”長期以來成為教師教學的基本依據,因而形成了“教師教課本,學生記課本,考試考課本”的教學,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是否掌握了大綱要求的知識和技能,教學結果過分強調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心理品質。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轉變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歷程”和“經歷”。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這一條基本理念,除了“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以外,還強調“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這是因為,無論是開展野外觀察觀測、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室外實習,或者是開展做實驗、製作學具等室內操作,都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觀察、操作、練習、驗證、搜尋、思索、判斷、分析……。這樣既可提高地理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更能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高中地理課程基本理念“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髮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

三、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理念“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這次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時代性,地理課程要突出時代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關注現代信息技術對地理課程的影響,包括在地理課程內容選擇、地理教學方法運用和地理教學評價中,都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地理信息技術對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日益顯著。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講,基礎教育階段的地理信息技術素養教育也很緊迫。地理信息技術是地理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加之其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和價值,將其納入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體系,意義重大。

新課程理論知識培訓心得4

本人通過對新課程的學習,對如何讓學生學好數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下面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新課程標準把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國小生學習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到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對於國小數學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確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

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數學學習過程充滿着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

(三)教材內容呈現的方式更符合兒童的特點。

新教材圖文並茂,以圖為主,生動有趣,呈現方式豐富而開放,由原本教師的教本變為學生的學本,更似兒童喜愛的課外讀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小朋友被這些有趣的課題和漂亮的插圖深深吸引着,對數學書簡直是愛不釋手。通過説一説,試一試,練一練,做一做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和體驗數學,體現了數學學習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過程的課程新理念。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我在今後的工作中要做到如下幾點:

1、關注每一位學生

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

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而不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而不是愁眉苦臉。伴隨着數學知識的獲得,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對數學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烈。

3、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人格的`健全與發展過程,伴隨着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環境。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慾、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4、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探究和理解過程

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操作與思維聯繫起來,使新知識在操作中產生,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

5、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重視學生對數學學習過程的經歷和體驗開放式的教學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觀點,對同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每一個學生的觀點都是受尊重的。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慾、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想辦法,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的學數學。

新課程理論知識培訓心得5

什麼是數學教學過程?教學論認為:數學教學過程既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又是一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它是認識與發展相統一的活動過程。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可作這樣的表述: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在數學教學目的指引下,以數學教材為中介,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主動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形成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認識與發展相統一的活動過程。

其實數學教學過程還可以這樣表述:從結構來看,它是一個以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為基本要素的多維結構;從功能來看,它是一個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質的認識與發展相統一的過程;從性質來講,它又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師生相互作用的雙邊活動過程。

一、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過程是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體

“教學”一詞,最簡單的理解便是“教”與“學”,也可理解為“師教生學”或“以教導學”、“以教促學”。歸根結底,“教”為了“學”。在新課程下,數學教學過程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它突出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是數學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選擇課程資源、組織教學活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以及參與研製開發學校課程等方面,必須圍繞施素質教育這個中心,同時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新課程標準下還要求教師學習、探索和積極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師德素養和專業水平。

新課程標準還認為學生是數學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生的學習應是發展學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因此,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不同學習內容,讓學生採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體驗等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新課程標準認為教材是數學教學過程的重要介質,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書、校本資源在內的多樣化課程資源,拓展學生髮展空間。

二、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是師生相互溝通和交流

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強師生相互溝通和交流,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因此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而互動必然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

由於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情感交流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討論是情感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方法。教師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與學生的討論是學生參與數學教學過程,主動探索知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要依照教學目標組織學生充分討論,並以積極的心態互相評價、相互反饋、互相激勵,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發揮集體智慧,開展合作學習,從而獲得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新課程標準下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之一就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使之由客體變為主體,使之積極地、目的明確地、主動熱情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真誠交流。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過程中不能與學生交心的老師將不再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教育是非顯露痕跡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是充滿愛心的教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真誠交流意味着教師對學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讚美。期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由衷地讚美學生的成功。這可以從心理學上著名的皮格馬利翁-羅森塔爾效應得到驗證。古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對一座少女雕像產生了愛情,他的期望使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來。1968年,瑞典教育家羅森塔爾對美國一所國小18個班的學生進行的試驗,進一步表明外界的殷切期望會對人產生強烈的激勵效應,即“皮格馬利翁-羅森塔爾”效應。我認為,作為教師,應該在數學教學過程的始終,都要對學生寄予一種熱烈的期望,並且要讓學生時時感受到這種期望,進而使學生為實現這種期望而做出艱苦努力。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以肯定和讚美的態度對待學生,善於發現並培養學生的特長,對學生已經取得或正在取得的進步和成績給予及時、充分的肯定評價,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進取心,不斷將教師的外在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更高的內在要求,實現學生在已有基礎上的不斷髮展。

三、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的完美實現在於教師與學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新課程標準下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學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的切身感受,理解他們的處境。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熱愛學生,只要你對學生充滿愛心,相信學生會向着健康、上進的方向發展的。因為“教育是植根於愛的(魯迅語)”。“聰明的教師總是跟在學生後面;愚昧的教師總是堵在學生的前面。”

基於以上的觀點,教師在課前應該認真瞭解學生的思想實際、現有的認知水平,尤其是與新知識有聯繫的現有水平;瞭解他們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準、吃透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設計雙重教學方案:備教學目標,更備學習目標;備教法,更要備學法;備教路,更備學路;備教師的活動,更備學生的活動。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的:“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我們的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明白、記不住,因此,課上教師説得多、重複的地方多,給學生説的機會並不多。其實“説”也只是浮在表面上,並沒有什麼深度地説。教師的講為主的數學教學過程,佔用了學生髮表自己看法的時間,使教師成為課堂上的獨奏者,學生只是聽眾、觀眾,這大大地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實,學生並不是空着腦袋走進教室的。在走進課堂前,每個學生的頭腦中都充滿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經驗和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達、訴説。契可夫曾説過:“兒童有一種交往的需要,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説出來,跟老師交談。”這就要求教師新課程標準下要轉變觀念,積極創設能激起學生回答慾望、貼近學生生活、讓他們有可説的問題,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變“一言堂”為“羣言堂”。當然,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也不能“放羊”,在學生説得不全、理解不夠的地方,也要進行必要的引導。

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學習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包辦代替的多,講道理佔用了學生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即使讓學生自學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葉聖陶先生説:“教者,蓋在於引導、啟發。”這就是説教師是指導者就不能“代庖”,教師是啟發者就不能“填鴨”。因此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目中無人”,把自己視為教學的指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是“帶着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着知識走向學生”。基於此,課堂上教師可以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討論、評價、傾聽、激勵,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羣體磨合後的智慧,必將大大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另外,教師從講台上走下來,參與到學生中間,及時瞭解到、反饋到學生目前學習的最新進展情況。學生出現了問題,沒關係,這正是教學的切入點,是教師“點”和“導”的`最佳時機。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和教師的引導、啟發、幫助,學生必將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的提問,教師不必作直接的詳盡的解答,只對學生作適當的啟發提示,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動腦,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他們良好的自學習慣。課上教師應該做到三個“不”:學生能自己説出來的,教師不説;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師不教。儘可能地提供多種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感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認識,激發學生的數學情感,促進學生數學水平的提高。

四、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強調教師的組織性和協調性

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已經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吸收、選擇和整理信息,帶領學生去管理人類已形成和發展的認識成果,激勵他們在繼承基礎上加發發展;教師不單是一個學者,精通自己的學科知識,而且是學生的導師,指導學生髮展自己的個性,督促其自我參與,學會生存,成才成人。教師的勞動不再是機械的重複,不再是在課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講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開展種種認知性學習活動,師生共同參與探討數學的神奇世界;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師也不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種知識源泉的組織者、協調者,他們讓學生走出校門,感受社會和整個教育的文化。可以説,促進人的發展,促進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這是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師的根本任務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科學知識永遠在演進中,它是一個不斷構造和改組的過程”,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觀正是接受了這種辯證的認識,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過程,是學生認知結構的重組和擴大的過程,而不是單純地積累知識的過程。因此科學的數學教學過程應當注重學生認知結構的構建,在展現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進而發展各種能力。教師應時時刻刻把這種觀念滲透到教學設計中,準確把握不同類型的課型特徵,挖掘出教材知識背後所藴涵的思維方式、方法,通過各種形式鞏固和訓練,最終達到學生能自如地運用,真正“會學”的目的。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對學校管理,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課程,教師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要樹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適應新課程,把握新課程,掌握新的專業要求和技能----學會關愛、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學會給予、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選擇、學會激勵、學會合作、學會"IT"、學會創新,這隻有這樣,才能與新課程同行,才能讓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過程更加流暢。

新課程理論知識培訓心得6

學習了《新課程標準》使我受益匪淺,收穫豐厚,感觸很多。《新課程標準》強調: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將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放在首位。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感受、觀察、體驗、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通過學習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提高自身素質。首先,必須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特別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論,轉變傳統的教育。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有三個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教師將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因此,就教師而言,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接受繼續教育。對新課程充分理解,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有效實施並根據新課程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新課程實施中實現自身發展,教師的發展又將構成新課程實施的條件。

2、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3、講授新課程時應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比較新課程與舊教材的區別和聯繫,有哪些改進,教法上有那些變化,有那些獨到的進步和收穫,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4、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等新的教學模式;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閲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5、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

為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提供直觀的教學材料,僅憑教師的語言和行為動作是無法完全達到效果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能夠給學生以具體形象、有聲有色的情境感受,還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時空的信息量,都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抽象教學形象具體化,使學生在體會、感悟中獲取新知。

6、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方式。新的語文教材將努力貫徹新課程的指導思想,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方面會做出許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過去那樣把學生看作“空的容器”,對學生灌輸知識填塞容器,而是認可和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引導他們自主學習。指導他們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特點的學習策略,並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來不斷地調整學習策略。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他們形成以能力發展為目的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説、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要為學生留有空間和時間,使學生有機會通過聯想、推理和歸納等思維活動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獲得經驗,增強自信,提高能力。教學中我們還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利用其它學習資源來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幫助學生獨立指定具有個性的學習計劃,並根據自我評價不斷修正和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逐步把學生塑造成為自主學習者。

7、系列配套增強了教材的選擇性、拓展性、靈活性和開放性。有學生用書、教師用書、練習冊、配套讀物、錄像帶、多媒體光盤等。這些材料加強了教材的彈性,為教師靈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條件。此外,教師也要具備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比如,利用報刊資源來擴大學生的詞彙量和提高閲讀能力,利用音像資源進行聽力練習和了解文化元素,利用分級讀物增加輸入量,培養閲讀興趣等等。但對於課外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應該是建立在認真研究課程要求,透徹分析教材,深入瞭解學生的需求和水平的基礎上,使之與教材相輔相成,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8、在教學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樣性的評價體系。在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在教學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樣性的評價體系,鼓勵學生、同伴、教師以及家長共同關注和參與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形成性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標準提倡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他評與自評相結合,以自評為主;綜合性評價和單項評價相結合,以綜合評價為主。

在實踐工作中,應不斷總結反思,經常撰寫教學日記、教學案例、教育隨筆、教學心得等;並和同事們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積極探討,總結經驗,積極推廣,魏書生的教學法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時代賦予我們的是機遇、是挑戰。我們要不斷學習,積極進取,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新課程理論知識培訓心得7

我在沒有系統學習新課標前,只着重學習了新課標對低學段的要求和指導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去進行教學,所以有些地方對新課標的理解也不夠準確。在這次系統培訓學習後,對新課標有了新的和深入的認識與理解,下面來談談我的學習體會。

一、對基本理念的認識

經過這次新課標的學習,在老師們的詳細講解分析中,對基本理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瞭解了音樂教學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和教學行為。懂得了新課標的“審美教育”要求是在音樂教學中通過教學手段,讓音樂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達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目標。“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理解多元文化”。

二、認識改革的必要性

音樂學科的老師們都有同樣的一個問題。大多數學生喜歡唱歌,但卻很少喜歡唱教材中的歌曲也不怎麼愛上音樂課。通過這次新課標的學習我得到了兩個結論1、是教材原因,2、是教學原因。過去課本中的歌曲年代久遠,和現在孩子們的生活脱節,歌曲已對他們產生不了共鳴,還有音樂基礎知識存儲量少,影響了孩子對教材音樂的理解,因此失去興趣。因為我教的是低年段,拿到了新的教材,所以看到了現在新版教材上彌補了這一點,對老歌的變更與新歌曲的加入大大拉近了教材與學生的距離,所以手握新教材與新課標的我更應該樹立起新的教學理念,並對新的教學理念要有充分的認知,在教學活動中也應改革教學方法,打破傳統的“師本課堂”改變為“生本課堂”的教學狀態,運用“發掘表現力、創造力”的教學方法來實施教學。通過比喻、提問、播放相關音像資料來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引導學生用自由探索、即興創作等多種有效的方法,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在藝術的探索與實踐中不斷提高審美創造力和表現力。這次的學習讓我深刻認識到了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通過新課標的學習,理清了很多教學理念。知道了上好一節音樂課。導入要創新、貼題並要在學生們能理解的範圍;要明確每個環節目標;語言引導要精確、到位;提煉引導性的關鍵問題;情感層次要明顯;教學方法、形式應多樣化等等。新教材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許多形式供參考和選擇。這都是首次出現的,每一節課都充滿新意。

課程標準給我們教師和學生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理論指導實踐,按新課標的理念和標準組織教學,定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