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來源:文書谷 8.77K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培養教師學習心得體會,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培養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培養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1

自我管理能力對於幼兒來説是指個體對與自身生活有關的事宜進行管理的能力。自我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幼兒現有學習、生活得以有序開展的保證,更是為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1、制定班級常規是提高幼兒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徑。

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們升入大班後,他們的主體意識明顯加強,有自己的思想,希望成為班級裏真正的主人。為了給孩子自主的活動空間,又讓孩子增強他們的主體意識,使他們能在不受成人的約束下規範自己的行為,那麼制定班級常規是提高孩子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徑。我們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寬鬆、自主、和諧的學習環境,我們在制定班級常規時是和全班孩子一起商量、共同制定的。讓孩子成為班級的主人,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比如:在手工區,我們會讓孩子先討論:“去手工區製作手工時你覺得應該遵守哪些規則?”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不能一下子去很多人”、“做手工時要安靜”、“不能把紙屑弄到地上”、“用剪刀要小心,不要剪到手指”、“要堅持做完它”……然後老師根據孩子説的內容,確定其中的幾條作為手工區的活動規則,並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後貼在手工區的牆上,我們以這種方式制定了各個遊戲區域的遊戲規則,經過民主參與制定產生的規則,孩子們更容易理解,更願意去接受和遵守。然後又共同制定了室內活動以及户外活動的規則,通過規則的制定讓孩子進行自我約束。對於大班幼兒來説,讓他們成為班級的主人,從被動管理到主動積極地管理,學會自主管理班級,是提高幼兒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徑之一。

2、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升大班後,孩子們都想當小老師,因為這對他們來説是無比榮耀的事。為了讓更多孩子得到鍛鍊的.機會,我們每天會通過自己推薦,然後由大家來評價,最後大家選舉2名孩子當小老師,為了給每個孩子都提供嘗試和體驗的機會的機會,對於那些人氣少的孩子,老師可以把他最近的進步或者閃光點説給大家聽,然後可以直接提名為小老師,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生活中就要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孩子,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教師可以把班級的管理權力適當地交到幼兒手中,輪到當“小老師”的孩子,在遊戲時就可以去遊戲區域擔任小老師的職務,散步時間可以和老師一起組織孩子散步……“小老師”使每位孩子的潛能都在自己原來的基礎上的得到發展。

培養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2

這個學期,我參加了xx市xx期繼續教育培訓班,心裏有很深的感觸,因為可以和全市幾百名教師一起學習、交流、研討,我從中學到了很多,它不僅拓寬我的視野,還豐富了我的實踐經驗,更讓我的思想得到了昇華。使我對教育有了更新的認識,更加熱衷於教育事業。

今天,面對這場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課程改革、日益複雜的學生思想,很多時候仍讓我們有些霧裏看花,無所適從,我們很需要學習,而此次教師培訓學習,猶如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撥雲見日,使我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開朗。培訓中,在言談之中無不透露着充滿哲理的思考,也無時無刻不再提醒我們:“成人”才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為了適應明天的社會,今天的教育必須改,而改革的成敗在教師,教師的改變首先在於更新教育理念。通過培訓學習,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真正地認識了新課程改革,認識到這場課改所具有的深遠意義。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勞動者的素質就必須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只有這樣,教育才能可持續性地發展。

為了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教師的當務之急是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時期學生的發展變化。只有教師的素質提高了,他的教學水平才會提高,他的課堂才會豐富多彩,才會有的放矢的面向全體學生,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而提升素質的一條捷徑就是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我們教師平時實踐的很多,但卻缺乏反思提升的意識,每次上完課就算完成了任務,至於課堂的效果也許自己有些想法,但一回辦公室就因忙於一些其他事物而不了了之了,久而久之自己的.教學沒有任何長進,自己還感到很辛苦。其實,教師真的太需要通過反思提升實踐智慧了。好多時候,擠出一些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事,教師卻不願意擠,課上完後,將從班裏往辦公室走的路上想到的這節課的成敗寫上那麼三五十個字,堅持下去,反思能力就會增強。反思能力增強了,實踐能力也就會提升。雖然很簡單的事,但又有多少人能堅持下去了呢?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時代,身為教師如果不懂得計算機,不懂得網絡,就是新時期的文盲。而且網絡的確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不同地域,不同風格,不同教師同授一堂課成為網絡時代的特色,它完全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大大開闊了教師和學生的視野。通過這次信息培訓,我學會了以前許多不懂的東西,並促使我轉變傳統教育觀念,以前,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遇到問題,總想外出學習,去見識一下先進地區的教學;有時候就一個觀點想與更多的老師進行探討,但總是受現實情況限制,得不到實現。“網絡教學”使我先前的想法變成現實,能夠跨越地域與其他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得到優秀教師示範和專家的引領,相信我的課堂會越來越生動,效率會越來越顯著,教育教學水平一定會得到更大的提升。

作為教師,我們肩上的擔子是沉重的,面對如此重大的革新,我們要做什麼?關注未來,放飛希望。首要的是我們要更新觀念,要敢於打破傳統教學中的條條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於創新。繼而走上務實之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求實效。棄繁就簡,走簡單之路,返樸歸真。直至把每一個孩子培養“成人”。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作為教師培訓對象,在今後的日子裏,我將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把科研和教學結合起來,做一個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使自己具有知識的前瞻性。這樣,才能培養出新時期“發現型、發明型、創造型、創新型”的學生。

培養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3

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系統,需要不斷地進行反饋與矯正。在班級教學中,不同的學生有着不同的學習風格和矯正需要。尤其是在國中數學教學中,班級內學生數學水平差距甚大,設計適當的矯正活動需要大量的計劃時間。如果運用合作學習,學生們可以從同伴中迅速得到高質量的矯正活動的幫助,縮短了矯正時間,也就有更多的時間用於完成學習任務。小組中的合作學習還能為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誘因。經驗顯示,在同伴輔導的過程中,向其他同學提供幫助的小組成員得益最大。也就説,學習困難學生的進步並不以犧牲優秀學生的發展為代價,相反,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學習小組的同伴輔導中獲益匪淺。

比如説七年級講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時,把全班分成每四人一組,為保證各小組間的平衡,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下分組,保證每個小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開合作學習。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讓小組中的成員分別解決。

任務 方程 責任 1 -3x+2=125 1號 2 x+8=-1 2號 3 2(4x+1)=13x+7 3號 4 4(x+3)-4(x+2)=2(x+3) 4號

合作要求:

(1)1、2號做完後,先互相檢查;

(2)3、4號做完後,也相互檢查;

(3)4人共同討論,並與國小所學的方程比較;

(4)給每個學生提供相同的成功機會。

這樣安排使得小組中的每個人都必須完成一定的責任,避免了“責任擴散”,使小組合作不流於形式。在解題時獨立思考,檢查時相互矯正,總結結論時相互補充。互幫互助的成績就是課堂效率高,結論完整,大部分人都有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總之,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主場所,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數學課堂教學革新對教師來説就是要走出傳統教學的模式,建立一種數學學習的新文化,形成新的師生關係,創設課堂數學學習的共同體。教師應以一名指導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引導整個教學過程,向學生提出幫助,以學生為主體,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內因,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把數學課堂變為師生共同創造的場所。努力摒棄“教師唱主角”的課,“見書不見人”的課,“中評不中用”的課,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參與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實踐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研究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探索者,讓數學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賞心樂學之所,奇思妙想之處。

培養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4

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關於“學生自主能力培養研究”的教師培訓,這也給我提供了再學習、再提高的機會。這次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集中培訓、有學員間的互動交流,專家講座。專家的教育教學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學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教師教是為了學生學會學習,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關係,促使課堂教學從單一“傳授知識”向“傳授知識與學法傳授相結合”轉變。從學生自身發展出發,努力探索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路子,逐漸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其自主學習習慣的逐漸形成。他們所講內容深刻獨到、旁徵博引、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發人深省。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獨到的教學思想、全新的管理體制,對我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無不起着引領和導向作用。這次培訓之後,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為科研型教師的信心,給了我們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論引領。下面是我在培訓中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鑰匙

古人説:“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益無窮。”因此,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就必須看學生是否逐漸掌握了基本的學習方法,並能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和自身的條件選擇學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能儘量提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能儘量解決問題,做到課堂上,課堂外,有爭論,有發現,有創新,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切實改善師生關係,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課堂生活其實就是師生間心的溝通、情的交流。實施情感教育是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一種反省,是所有實施以“學生為主體”教育原則的前提,是促進學生主動性發展,優化課堂心理環境,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有力保證。注重情感投入,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使課堂真正成為自主學習的樂園。首先是建立三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即合作的師生關係,和諧的師生關係,互動的師生關係。師生間是平等、民主、和諧、快樂的。其次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主要途徑有兩個:一是營造課堂氛圍。通過教師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困惑質疑,激發學生產生懸念,進入欲罷不能的心理狀態;或在問題中溶入一些趣味,激發學生髮現問題的慾望與興趣。創設合作氛圍,指導自主學習不僅要鼓勵學生獨立且富有個性地學習,也應倡導主動參與合作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經歷並體驗探究過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討論中獲得感悟與深入理解,建立“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徵的學習方式。學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他們就會自覺地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就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死學”為“樂學”“活學”,就會採用最優化的學習方式從事學習活動,使學習任務能夠順利地、高質量地完成。二是創設問題情境,通過設計一個問題的模擬發現過程或藉助類比聯想等方法,使學生置身於發現問題的情境中,進入發現者的角色,從而激發學生生疑質疑。

三、引導學生參與探索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並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索過程。教是教給學生學習能力;學是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去思索,在思索中掌握知識,又在掌握知識中發展思維能力。因此,唯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全過程,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他們主動地得到發展。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思考,更多的活動餘地,更多的自我表現機會,更多嘗試成敗的體驗,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教學全過程,是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意識的體現。要達到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目標,就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激起他們的發散思維,達到知識的接受和能力的形成協調一致、同步發展。

評價培養學生能力的手段和方式要形式多樣,要注意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每一位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學生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學生就會樂於學習,學會學習,學好各門學科。

總而言之,學生自主學習是一種自律學習,是一種主動學習,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這是教師、家長不能代替也是替代不了的。正因為如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因此,我們必須牢記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學生學。”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讓學生跟在自己後面亦步亦趨的習慣,逐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培養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5

忙碌了一個學期,總算放假了。厚厚的《教師觀察力的培養》在手,有點抗拒。卻看到了這幾句話:“各行各業的人都想知道怎樣提高能力以使自身成為所在行當的行家裏手,……”

我立馬被這些感性的字詞給吸引了。“教師為什麼需要觀察?”為什麼?我馬上往下翻,手中的書也不覺得沉重了。

鮑裏奇認為:“當我們盡力理解某些事情時,我們由此確立了自己對外部世界的根本性看法,也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認識期待。”“這種期待影響着我們以特定的眼光觀察”。在第一章的最後,他又説:課堂觀察試圖達成的目標要通過“專注性觀察行為”來獲得。

觀察與一般性地“看看”的根本區別恐怕就在於這裏:是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是否具有相當程度的專注性?

鮑裏奇認為,專業人士能“從相關信息中推斷出特定的東西”,要成為專業化人士,“專業眼光的培養至關重要。據於這種眼光,個人能夠客觀地做出評價並付諸行動。”“學會教學的過程是拓展自己專業眼光的過程”。

專業人士的行為也有自己的特徵:“缺乏經驗的人往往在行動時拘泥於特定的事情或場景,而專業人士則會在其所在領域遊刃有餘。”呵呵,這一條實在是難度太高了,對於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普通如我的教師來説,恐怕“選擇性”的進行課堂觀察是我們最遊刃有餘的選擇。

鮑裏奇提出了通過有意觀察應努力實現的八個目標是:體現移情、實現合作、立足現實、明確方向、獲得自信、表達熱情、靈活機智、培養自主。對於每個目標的闡述,多有精闢處。如關於“體現移情”,他認為在教學中“站在學生的立場理解學生的行為”是“能夠解決各種問題、化解各種衝突、以實現高效率教學的關鍵”。認為觀察其他教師時應有“自身的.立場”,“自身經驗不僅提供解讀評估所觀察事物的信息資源支持,同時,你也會從這種解讀與評估中受益匪淺”。

鮑裏奇強調“立足現實”,這是高效教學的重要因素,他説“清楚什麼東西在你的控制之下、精確地判斷自身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等,這對於教師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名低效率的教師可能整天忙忙碌碌,最後卻勞而無獲。”

感覺自己就是終日忙忙碌碌的應付一些事務性的事情,好不容易放假了,還得去華師大參加英特爾未來教育的核心課程培訓。呵呵,“既去之則安之”,轉換一下角色,看看專家是如何高效率的觀察課堂,組織教學的。

培養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6

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師的基本素養,是教師能力結構中的核心要素,即課堂是實施新課程的主要場所,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最重要場所,課堂教學的排列是有序的。它是按照知識體系的邏輯順序而循序漸進的。通過教師的程序設計、師生的積極互動,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教學內容過程中逐漸形成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培養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自覺養成“願學”、能“會學”、“樂學”、“快學”。

因此,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使學生“願學”,即首先激活學習內驅力,教師務必教會學生會聽課,讓他們在聽課時做到“有信心”、“能專心”、“會用心”。

其次學習方法是通向學習成功的橋樑,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就沒有好的學習效果。學習有法,學無定法,學要得法。每個學生因個性的差異和學習環境的不同,必須選擇最適合於自己的`自學方法。因此,教師要因人而異地教會他們各自的自學方法。

根據我們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聯繫到具體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教師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教會學生預習。因為他們大多沒有預習的習慣,所以先講述預習的意義和好處。學生們認識到重要性後,趁熱打鐵,傳授具體的方法。結合練習冊把每課的生字、多音字、形似字、詞語解釋全部摘抄到筆記本上,並熟讀課文三遍,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這些預習要素在上新課之前檢查,沒有完成的將受到小小的懲罰。經過三週的訓練,他們基本上能夠做到自覺完成。

第二,教會學生聽課。一節課45分鐘,好多不能全堂集中,所以我採用講授35分鐘,學生練習10分鐘。每堂課先用3分鐘提問抽答,藉以複習上節課的內容。首先教會他們做到“有信心”、“能專心”、“會用心”。聽課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絲不苟,留神每一個問題,甚至是一句話。學生切不可“身在曹營心在漢”,不能“左耳進,右耳出”,不能“傻聽”,不能只聽“熱鬧”,不能只顧“欣賞”教師的語言、動作、表情而忽視了教學內容。並且學會圈點勾畫,快速有效地做好筆記,避免走神。在學生練習的十分鐘,我就巡視輔導,順便檢查他們的聽講情況。

第三,教會學生複習。通過做練習冊,課後思考題,小測驗,課前抽問的方式,都能夠掌握他們的課後複習情況。

教師營造學生積極學習氛圍能將學生置於無憂無慮無壓力的愉悦情境中,能使學生不知疲倦地投身到學習中,那麼教師的課堂教學就能夠順利的進行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也就能提高自身課堂教學能力,在學習中進步在學習中提高。

培養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7

教師需要樹立“教育要發展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一專業思想,並切實把它作為教師專業行為的理性支點。其中,一方面需處理好知識和能力、品格之間的關係。知識是基礎,發展能力和品格離不開知識的習得;知識是手段,目的是通過知識的習得發展能力和品格。另一方面需明確所要發展的能力和品格的特殊指向性,要適應終身發展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再者,教師本身的價值觀應當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和諧。專業思想的建立,將會直接影響教師的知覺、判斷等心理過程,從而引發其相應的有彈性的教育教學行為。

至於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一方面,教師要堅持探究性的教與學,讓學生學會認知。知識是必需的,但不是灌輸給學生的,而是學生通過探究獲取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堅持問題解決式教學,讓學生學會做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想方設法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與技能或者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並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觀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合作等方式,逐漸地形成核心素養。圍繞這一思想,項目驅動法、任務驅動法、合作學習法以及像藝術家那樣工作都是不錯的選項。但無論哪一種方法,情境、問題、探究、合作都是其中的關鍵詞。再有,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性、自主性的學習,讓學生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自我教育、反思與管理。

為了在教育教學中能順利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師要格外重視教學設計能力、教學組織管理能力以及教學交往能力的發展。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根據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轉化為驅動性問題,設計學生活動。要形成多角度、多層次、開放地進行設計的技能,既考慮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又考慮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既考慮課內內容,又考慮課外內容,要熟練地運用生活經驗和社會資源,包括21世紀社會、生活的實況,給學生以實際問題的解決。通過教書實現育人,達成立德樹人的目的。

課堂組織和教學中,要精心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課堂的組織,展現課程的生成、學生對活動的參與和解決,是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途徑。教師要具備相應的技能來指導學生,成為學生終身學習態度、方法與能力的指導者。在組織過程中,教師要具備技能,以求能夠及時判斷出學生的發展狀態及需求,做出恰當的反饋和引導。還要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素養和個人自主自律行動等核心素養。

培養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8

20xx年3月17日,本個參加了市沈志亮教師工作室的《教師成長——自己培養自己》專題學習會。李鎮西指出一個人的成長,不是局長的事,不是校長的,是自己的事。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要做到四個“不停”:一是不停地實踐。二是不停地思考。三是不停地閲讀。四是不停地寫作。關於這四個“不停”,李老師也強調:實踐要做到科研性、創造性;閲讀要做到專業性、人文性;思考要做到獨立性、批判性;寫作要做到日常性、敍事性。通過本次的專題學習,李鎮西老師指出的四個“不停”,使我深刻感悟到,要成長為一名專業化水平高的教師貴在堅持。

1、堅持學習,做個讀書人。

首先,學習自己任教的學科專業知識,對於一個教師來説,不管你是教什麼科目的,自己的專業知識不過硬,在學生面前就沒有説服力,更難以樹立起你的學科魅力,何談讓學生愛上你的課?其次,讀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方面的書。我們本身就是做教育工作的。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學生,而學生的本質是受教育的人。所以,這些書籍實質上是教育家們集體經驗智慧結晶的高度總結,而且和教學實際緊密結合,是我們的“看家書籍”。對於這些書,我們必須要堅持閲讀。

2、堅持反思,做個善於思考的教師。

時刻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目標達成三者之間實際作用的關係,具體來説就是要思考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學習行為的促進關係,學生學習行為對學習目標達成的'因果關係。作為“善於思考”的教師,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要會“指導”去“思考”,從而使學生也成為善於思考的人,影響他們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影響他們學會思考,影響他們學會反省自己,學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來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而不再是每天只知道“接受知識”、完成作業再做大量練習題目的考試機器。

3、堅持實踐,做個實踐型教師。

教師必須是善於實踐的人。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和“優化”,而這必須通過新知識、新理論、新觀念的“運用”才能實現。在“運用”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到“理論聯繫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主觀願望和“本本”出發。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任何模仿、搬用、拿來,不經過一番消化(吸收其精華,剔除其糟粕)都很難變成自身真正需要的營養。所以,這裏的實踐,既是對新理論的嘗試與“揚棄”,又是對“原我”的挑戰與“揚棄”,不是一般意義的課堂教學。也只有這樣的實踐,才能完善自我,“趨近”理想。

培養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9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懷。我們一定要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學,站在社會的高度看教育,站在人生的高度看社會,站在星空的高度看人生。教師的人文情懷,應該是一個特別有學問,是一個有人文底藴的人,是一個文人。人文素養至少包括:情感與理想、風骨與良知、視野與思考、學識與胸襟。情感與思想情感這裏當然是指對教育和語文教育的情感。20xx年李鎮西老師寫過一段話:

我不止一次的慶幸我是一個老師,因為與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遠年輕;而且我特別慶幸我是語文教師,因為這是我能用一雙“文學的耳朵”隨時傾聽“花開的聲音”,並把這種世界上最美的聲音用文字表達出來。這份情感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素養。

首先,風骨與良知:所謂良知,通俗的説,就是隨時都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就是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當學生利益和學習的利益發生衝突時,當然要維護學生的利益。

其次,視野與思考:首先是專業視野,我們至少要讀三方面的書:教育學著作,杜威的《民主與教育》、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陶行知的《陶行知名篇精選》等;學科教育專業著作和專業雜誌。比專業視野更重要的是人文視野,對於國際國內富有影響的思想家的著述,包括人文知識分子的著作,你閲讀多少?對於中國20世紀的歷史你凝望了多少?對於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你思考了多少?對於當下中國社會和民眾社會民眾的生活,以及各種暗流洶湧的思潮,已關注了多少?

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給教育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教育——這首先是人學”;而語文,正是一門解放心靈、喚醒自我、發展個性的“人學”。因此“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人的個性發展,應該是語文教育的生命。而教師是否真正有民主的胸襟,就是看他能否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閲讀是為了充實我們作為教師的精神世界,為了讓我們能夠站在人類文明的精神高度俯瞰我們的每一堂課。學生思考的火焰,只有只有用教師思考的火種去點燃。

什麼樣的人最快樂?英國《太陽報》一次有獎徵答活動,這次活動從應中的8萬多封來信中評出的四個最佳答案。“完成作品,吹着口哨,欣賞自己的藝術家”、“用沙子築城堡的兒童”、“給嬰兒洗澡的母親”、“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挽救了危重病人生命的醫生”。這四種人都不是教師,但他們快樂原因都和教師的'職業幸福有關,沒有創造的教育生活是沒有快樂的,只有讓我們的每一天都充滿創造的因素,我們的職業才充滿幸福。

李鎮西老師曾經説“能夠給我的學生留下充滿人性的温馨記憶,就是我的教育追求,如果他們感到在李老師身邊生活的幾年,是他們生命中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我便有了職業幸福。”“芬芳的笑容是精神綻放的花朵,美麗的校園,燦爛的童心,明媚的笑聲是靈魂散發的陽光,照亮了理想,輝煌了人生。”明媚的笑聲是心靈散發的陽光,教師心中只有裝着陽光,才可能在孩子面前有那麼名位和燦爛的笑容。

我並不領先,但我在行進,我並不優秀,但我很幸福。“鼓勵”“批評”“平台”“機會”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但最後並非每一個人都成長起來了。就像這地球上的空氣、陽光和水無處不在,但並不是每一顆種子都能發芽,每一朵花兒都能結果。

平台再好,不參與,也成就不了夢想;舞台再大,不表演,永遠都是觀眾。別人的鼓勵只是短暫的,關鍵是自己的內驅力,自己要成長的願望和持之以恆的行動!用“一生的時間”去尋找那個讓自己驚訝的“我”,而這個“尋找”的過程是沒有止境的。

培養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教師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正確的教育觀念可以造就人才,錯誤的教育思想會摧殘人才,教師的政治取向,道德素養,教育觀,世界觀,人生觀起着直接影響作用。一方面需處理好知識和能力、品格之間的關係。知識是基礎,發展能力和品格離不開知識的習得;知識是手段,目的是通過知識的習得發展能力和品格。另一方面需明確所要發展的能力和品格的特殊指向性,要適應終身發展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再者,教師本身的價值觀應當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和諧。專業思想的建立,將會直接影響教師的知覺、判斷等心理過程,從而引發其相應的`有彈性的教育教學行為。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師要堅持探究性的教與學,讓學生學會認知。知識是必需的,但不是灌輸給學生的,而是學生通過探究獲取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堅持問題解決式教學,讓學生學會做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想方設法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與技能或者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並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觀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合作等方式,逐漸地形成核心素養。圍繞這一思想,項目驅動法、任務驅動法、合作學習法以及像藝術家那樣工作都是不錯的選項。但無論哪一種方法,情境、問題、探究、合作都是其中的關鍵詞。再有,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性、自主性的學習,讓學生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自我教育、反思與管理。

二十一世紀呼喚着高素質、多層次的人才培養,多層次人才培養呼喚着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也呼喚着高尚的師德修養。教師擔當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唯有高尚的師德修養,業務能力強的老師才能振興教育,也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愛是教育美麗的語言,我們教師應有那顆與學生溝通的法寶—博愛之心。用愛去對待學生,影響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

培養教師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發展學生的心理機能,通過一定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調動“情商”來增強教學效果,而有目的創設的教學環境。教學情境創設的基本要素為:

1、情境是符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的學習環境,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素材和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是教學情境的必備要素。

2、情境包含豐富的學科知識、能力因素以及與相關學科的因素。

3、情境具有調動學生積極學習和成長的情意因素,具有學生參與的角色要素。

4、教學情境中包含了大量的本地、本校、本班的課程資源,體現了學校課程資源較高的開發利用的程度,具有可供操作的硬件設施和時空要素。

5、情境具有趣味性和浸潤性,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探索問題的興趣,有較好的對問題進一步拓展空間。

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注意以下原則:

1、誘發性原則

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保證新設情境能激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因此創設教學情境時,最好要造成學生心理上的懸念,從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帶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使他們產生積極思考的.慾望。

2、真實性原則

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儘量使情境是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現實生活中能找到的。學生在“眼見為實”的豐富、生動、形象的客觀事物面前,通過對問題情境相關問題的探究。完成對主題的意義建構。如果對某些教學目標無法創設實際情境,可創設趨於逼真的間接情境。創設教學情境時要注意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遷移生活中的現實情境,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開展調查實踐活動,在觀察體驗中,廣泛收集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

3、接近性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的情境要符合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創設問題的深度要稍高於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和思維強度,使學生需要經過努力思考,“同化”和“順應”才能解決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摘果子時,需“跳一跳,夠得着”。

4、合作性原則

時代要求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團隊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讓他們學會交流和分享獲得的信息、創意及成果,並在欣賞自己的同時,學會欣賞別人。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考慮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小組成員之間愉快地交流、協作,並共同克服學習中出現的困難。

5、衝突、和諧統一的原則

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不僅注重考慮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讓學生大膽提出問題,使課堂“亂”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而且還要考慮師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讓師生相互啟發、誘導,達到熔融一體、和諧共振的境界。

6、層次性原則

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活動必然也遵循這一規律,因此在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應儘可能依據學生的實際經驗和認知,架設好學習的框架,有層次、有梯度,考慮好問題的銜接與過渡。

有效的教學情境設計,教師所設計的問題符合學生一般認識規律、身心發展規律,並與他們所學習的內容相適應、相匹配。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和有意義的學習心向,能激發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接受問題的挑戰,併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思維空間。

通過有效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

在課堂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幾種常用的方法:

1、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虛實結合。

2、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引人入勝。

3、創設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情境,恰到好處。

4、創設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情境,激活熱情。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需要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慢慢地積累和嘗試。只有通過不斷的努力,教師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