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賦作文

來源:文書谷 1.6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秋聲賦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秋聲賦作文

秋聲賦作文1

過了三更三點,燈火愈闌珊起來,月也似倦地偎在西方的遠巒上。

夏月,是新磨的寶奩、華清的凝脂,不似那秋月流黃。餘秋雨説,莊子的格調是晴天的湛藍,以為不若幽藍,這晴夜月映的品味:滄桑厚重也浪漫天真,忘年忘義的自由心。有月色,也有蟲聲。此起彼伏的夏蟲聲,雖只自吟自唱,卻合成一曲和諧沉穩的交響。有聲亦有臭。是茉莉,屬於聖人的花——不與桃李爭妍,不同梅菊鬥硬,只揀這光熱最好的季節把幽香開過完事。不似蘭花憂鬱,不比金銀花爛漫,只輕輕地、幽幽地,温潤和雅,不失之甜俗——揚琴勺下的小調,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女孩的輕唱,那茉莉的香。

也是這樣的夏天,去年。茉莉花開的時節。,我曾將一對茉莉夾在書中,夾成乾花。等那花幹成蟬翼,書也沁香了半年。夾着茉莉的那一頁,是歐陽子的《秋聲賦》。

讀《秋聲賦》,是茉莉謝後、雛菊開時。那時書中的茉莉已乾透,亦已泛黃。不復那少女肌膚飽滿的白,而是黯黃,乾癟的,祖母肌膚般的.黯黃。比丹鳳城南的秋月更黃,比月下那嫠婦的臉色更黃,比那霜後的野菊更黃,比居山島上湘夫人泣出的銀針茶更黃,比宋版秋聲賦的紙頁更黃,比塵封的歲月更黃、更黃。

縱使這雙木乃伊躲過紅藕香殘時,同病芙蓉的一劫,也經不起時間的輕輕愛撫。渥然丹者要熬成槁木,夥然黑者亦磨作星星,這靚白又何由不澱成滄桑的土色?

範曾國畫《秋聲賦》裏,一童一叟相伴行於天高地遠的秋色中。長空雁去,古木葉脱,疏影自虯。在那刑官的眼皮下,商聲所主西方音裏,雖沁着蕭瑟悽切,上演着物過感而當殺的活劇,天地間亦揚着一脈高情。天高日晶,容貌清明,長風萬里,吹送那排向碧宵的詩情。

一翁一童,行走天地。

那老翁被蕭蕭秋聲奏成槁木,曾經的朱顏給童子。

西風古木,枝葉一空,那飄落的,只化作春泥,去護來年的夏花。

還有那頭頂的銅鏡,破了,又圓了。這秦時老月,破過漢時關山,映過白登道的煙塵,又悠悠地圓過東坡赤壁,聆過一夜水聲、漿聲、蕭聲、鼾聲。同一掬李白的霜,陰晴圓缺地遨遊過萬古滄桑。

而生命的如歌的行板,我們止於敲打裏中一節音符,對長風萬里酣卧高樓,當草木搖落自弄扁舟。如林語堂所評價的東坡那樣,清風一陣然吹拂天地,浩然為歡。歌吟在甲子己丑的冬夏春秋。

已乎!已乎!夫秋聲之所萌者,風也。長鬆夜鳴、感歎唏噓者,大塊噫氣也。其惟無作,作則萬竅怒枵,寥寥刁刁。天地亦有不平則鳴時。蓋歲月如歌,平平仄仄,必於一夏閒淡後,變奏於高亢之端。秋色蒼蒼,可以馳騁鵬翼,秋聲颯颯,吹斷月裏橫笛。此夷則,七月之律。

夜半的清風漾過,清徹而不寒涼。風裏藴滿雍容暢快的夏意和草木鬱郁的體香。曾經燦爛過,搖落西風,又何所恨於秋聲。

一闕夏籟,一曲秋聲。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

秋聲賦作文2

悲秋,是中國古代文人感懷悲己的永遠主題。

《秋聲賦》,歐陽子繼《醉翁亭記》後的又一名篇。只是歐陽修五十三歲時,有感於“秋”所作。它駢散結合,鋪陳渲染,詞采講究,是宋代文賦的典範。

文章首先以秋聲起興。一開始作者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從靜到動,令人悚驚的秋夜奇聲,營造了一種悲涼氣氛。“初淅瀝以瀟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作者的想象力極其豐富,聽到這秋聲,想到了夜襲敵軍的戰士人馬行軍的聲音。這也形象的描寫出這秋聲之大,之壯,之猛烈。正是秋天的瀟颯。作者用風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地形象地描繪了秋聲狀態。並融入自己的主觀情感,情景交融,從而自然的引出下文。

而後第二段,作者悲秋之情油然而生。“此秋聲也。胡為乎來哉?”作者從“色”,“容”,“氣”,“意”四方面寫出秋得特點,其色顏容貌似乎呈現眼前,其慄冽之氣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膚,其蕭條之意似已圍裹全身。本段語言清麗,四字一句,讀來音律優美。緊接着第三段,作者又從社會和自然兩個方面,對秋聲進行了剖析和議論。秋天是行刑的季節,是戰爭的象徵,所以有肅殺之氣;秋天是商聲,悲傷的意思;是夷,殺戮的意思。萬物過盛就當殺戮。此時作者身居高位,飽嘗仕途艱險,故而對秋傷懷。

第四段是文章主旨一段,作者通過無情的草木與萬物中最有感情,最有靈性的人的對比,抒發議論。“百憂感其心,萬物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此句説明人的憂傷勞累皆由心生,都是外物對於人施加的壓力。是自己無窮無盡的憂勞傷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聲的悲涼呢?尤其是朱顏老去,烏髮皆白,都是老去的過程,“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由此可見,作者之所以感到秋聲之悲涼,其根源不在秋聲,主要是當時作者面對國家和自己的處境而產生的憂思所致。這也使文章悲秋的主題得到昇華。不再是僅僅因秋之蕭瑟而傷己之憂傷,而是由對人生憂勞,生命凋萎的深沉歎息。

最後作者又帶領我們進入那個“星河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的清冷世界。結尾處秋蟲的和鳴,襯出作者的感慨與孤獨。而“童子莫對,垂頭而睡。”又是作者心無所依,無人可訴的悽楚。

讀完《秋聲賦》給我最大感觸的是“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一句。這句是作者年逾五旬對人生滄桑的`感慨。人的憂傷困苦都是人自己造成的,而不是秋天到了,人自然而然的悲傷。都説“一切景語皆情語”,是人的心境差異造成了景物的情感差異,因人被外物所制,在秋天看的的都是衰敗的情景。此文借賦秋聲告誡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應自我反省。

文章無論從語言,結構,層次,還是立意上都是悲秋的佳作,正如樓昉評《秋聲賦》:“模寫之工,轉折之妙,悲壯頓挫,無一字塵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