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作文(集錦10篇)

來源:文書谷 2.1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知行合一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知行合一作文(集錦10篇)

知行合一作文1

法律是一把利劍,在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它便給敵人致命一擊。而觸犯法律的人,永遠也逃不出法網。

作為青少年,應如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青少年提出了明確的自我保護要求是: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道德規範,樹立“三自意識”,即自尊、自律、自強意識,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能力,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和侵害。具體來説,自尊,也稱自尊心,是一種自己尊敬自己,並期望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心理。無論在什麼場合,做什麼事情,都要保護自己的人格尊嚴。自律,就是學會自己約束自己,以正確的標準和行為規範指導自己的言行。自強,就是樹立自信心,絕不屈服於艱難困苦的打擊,珍愛生命,熱愛生活,以自請不息的精神來幹好自己的事情,使自己成為社會有用的人。

除此之外,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認真學習,全面理解基本內容,自覺遵守《綱要》規定的公民道德。要在社會實踐中加強道德修養,從小抓起,從小事做起,時時處處培養自己遵守規範的自覺性。要學會養成自己管好自己,自己約束自己的能力,哪怕是小的微不足道的不道德行為都要防止發生,哪怕是沒有人監督,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都不去幹不道德的事情。要從嚴把關,“防微杜漸”、“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之”,應成為青少年道德修養的座右銘。

當然,法律不會因為你是未成年人而不處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低三十五條規定,對有本法規定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應當相互配合,採取措施嚴加管教,及時予以制止,也可以送工讀學校進行矯治和接受教育。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治安處罰。未成年人因不滿週歲的不予處罰,責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嚴加管教。

俗話説“無以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就是我們身邊的規矩,時時刻刻約束着我們的思想行為。雖然現在很多的青少年都懂得法律的重要性,但更為重要的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作文2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題記

揹負行囊,行走於人生的悲歡離合。一扇扇人生之門,不斷阻礙着我們前進的腳步,矇蔽着我們渴求的雙眼。未來的路雖總充溢着迷茫與孤獨,漫長坎坷又佈滿荊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紛紛擾擾與流言蜚語,知行合一,便能獲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講,“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踐行鍛鍊。知道卻不去行動,就是沒有真正明白。正如戰國時期的趙括,雖熟讀兵書,卻只知誇誇其談紙上談兵,死搬兵書上的教條,而不去腳踏實地的實踐,終死於戰場,為後人恥笑。

我們常探求如何獲得真知。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求得真知的辦法有很多,但不論是哪一種,哪怕是最簡單、最取巧的求知之道,也無法在空想中實現。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發揮作用。為學如此,處世亦如此。若想求得真知,就必須在“行”上下功夫,就必須學會去知行合一。

作為一位優秀的學者和詩人,聞一多先生可謂是知行合一的典範。社會風雨如磐,祖國水深火熱,他由憂生愛,愛由憂生,他明白他需要給這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在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上,寫滿了如羣蟻排衙密密麻麻的小楷。他向那古代典籍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潛心貫注,鍥而不捨,終結成《唐詩雜論》的'碩果。對知行合一深刻的理解,產生了偉大的思想和偉大的作品,聞一多先生也由此成為口的巨人,行的高標,成為我們民族不朽的精神豐碑。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無論是知識、方法,還是道德,都需要我們擁有足夠的儲存。而在廣泛的涉獵、仔細的研究、謹慎的思考、明確的辨別之後,我們便會得到一個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方向。而唯有不斷地探索與追求,或肝腦塗地,或駢手胝足,在無數個日夜裏皓首窮經,撿拾起慎獨,才能讓我們順利通過征途中的山間幽徑、坦途道路和深谷岔口。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高舉知行合一的信念火炬,腳踏實地,忠貞不渝,鍥而不捨地去穿過並征服所有坎坷泥濘寒冷堅硬的大地,方能獲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知行合一作文3

璀璨,並不代表偉大;平凡,也一樣精彩!

她用行動去感染身邊的人,用真誠打動着他人的心;她是班級文明、進取的形象代表;她是班級勤勞、稱職的服務標兵。她,是203班的鄭宇欣,將謙虛、寬容、禮貌、熱情、誠懇融入了日常生活,言行舉止無不展示着當代中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她以身作則,愛護環境;她注重節約,待人熱情。對老師,她懷着愛戴與尊敬;對生活,她心存熱愛與感恩。幫助別人,她總是全力以赴;待人處事,她總是豁達寬容;對待工作,她總是任勞任怨。猶記她的勤奮好學,猶記她的真誠奉獻,她認真對待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專注之中透出智慧堅韌,微笑之中滿含友善禮讓,使人感到陽光般的朝氣和温暖。她時刻謹記“説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她幾年如一日地用“文明”二字來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校園裏,有她自覺撿起垃圾的身影,有她自覺繞過草坪的身影,有她自覺關緊水龍頭的身影……她是校園文明的倡導者,更是校園文明的實踐者,她深知文明是尊重別人,更是尊重自己;她篤信“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她不追逐光彩,卻自有一份絢爛;她沒有豪情壯語,卻自有一份人格魅力。她的勤奮好學和紮實肯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她的助人為樂,真誠奉獻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文明,她的舉止品行感染着我們,帶動更多的同學營造了人人“講文明”的學習氛圍,她引導全班共同打造了文明、和諧的班集體。她用正直與善良為歌,以樂觀和堅強為曲,彈奏出一曲質樸的暖人心扉的文明禮儀之歌,她以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集體榮譽感贏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她,是我們班的驕傲!

文明是風,它可以吹拂每一位學子的心;文明是花,它能將校園裝扮得更加美麗;文明是律己,是敬人,是對自己的'約束和超越, 是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文明是一種來自心靈的力量。讓我們的校園裏人人講文明,處處有禮儀,讓文明禮儀伴隨我們快樂成長!我們堅信:用文明武裝自我的人是高尚的, 用文明去影響他人的人是可敬的!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鄭宇欣,是名副其實的禮儀標兵,是當之無愧的文明之星!

知行合一作文4

所謂“知行合一”,就是説:懂得道理與實際應用都是重要的。説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實現理想,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方法。這看上去是句簡單的話,實際卻藴含着豐富的哲理。即知道該怎樣做的事應該與行動相結合,才會變得完美。

有了好想法就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當在行動之前固然會遇到許多問題,雖然我們不知道能否在行動之前消除障礙,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動之中克服困難。別告訴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蹟發生……如果你真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別相信世界上會有奇蹟,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蹟,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諸行動,奇蹟也無法幫助你成功。

我們總是在等,等一個好的時機,等一個可以百分之百確定成功所需的條件,反而陷入了永遠的等待之中,甚至連一件小事,也總要等到所有的條件都滿足之後才開始行動。我們究竟在等待什麼?真的能等到麼?等到了又能怎樣?説不定一等就耗費了我們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還有機會反駁麼?不,我不信,因為“成功永遠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而不是留給那些永遠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時機,恐怕我們的一生都會錯過最佳時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一輩子都幹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變現狀。

有這麼一個小男孩,資質平凡,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他小時候想當班長,結果他連任三年班長;大學時,他喜歡上校花,終於在許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學畢業後,他想開一家公司,三年後這家公司上了電視台;在他30多歲時,忽然想學畫畫,結果他在40幾歲時成功的舉辦了畫展。

當別人羨慕他時,他卻説:"我很平凡,沒有什麼聰明的才智,也沒有什麼遠大的抱負,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結果如何,我卻認為自己沒有輸"。他,就是我國著名的畫家餘丹青先生。

其實現在很多人只是想想罷了,而沒有付出實際行動。要真正實現目標就要做到知行合一了。這樣我們才能不留遺憾!

知行合一作文5

21世紀是生態世紀,我們的城市選擇了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向,就是選擇了美好的未來。貴好陽是我們共同的家園,美好的未來需要我們每個人努力實踐“知行合一協力爭先”的貴陽城市精神以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自承擔起建設生態文明的責任!

貴陽正在覺醒,我們不能為了一時的發展而破壞環境,也不能因保護環境,而忽視發展,要切實把保護和發展結合起來,即要金山,又要綠水青山。

大自然滋養萬物生生不息,是一切生靈共同的家園,從山頂洞人到現代人的智慧,是大自然為人類提供的。可是,現在居然有人為了發展而獲取金錢, 隨意破壞生態環境。例如:工廠每天不停地排放着成千上萬噸污水,大部分水生動植物已經奄奄一息了,但人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對此只是睜隻眼,閉隻眼。許多人的腰包鼓了,但水生動植物,卻少了。不僅是這一點,人們不停的伐木取材,還自稱是用來搞建設,可他們沒有注意到:我們身邊的氧氣正在一天一天變化,“她”不僅失去了潔白的面 孔,還失去了一張慈祥的臉。我們在情不自禁的在置問自己:被無限制開挖和破壞的數目達到了上千萬。森林 、成千上萬的樹林呢?它們成了人類的傢俱。

綠色,孕育着我們的生命和希望。中華民族向來尊崇“天人合一,敬天道,守人德”的傳統道德。我們何不以珍惜資源,關愛生命,強健其身。當作生活的“必需品”我記得有一位名人説過:“地球上所提供的足夠滿足每個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滿每個人的慾望。”是呀,地球所提供的可以讓人吃得飽,穿的暖,這就足夠了。可人們為什麼還要不斷的破壞生態環境呢?

青山綠水爽貴陽,建設生態文明城市,需要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從現在做起。“知行合一,協力爭先”保護綠色貴陽,讓每個人都爭當“綠色小天使”!

為我們城市更美好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貢獻!

知行合一作文6

五千年的輝煌文明,經歷過風霜雨雪的打磨和考驗,終於積澱出了一個堪稱偉大的民族。而這輝煌的歷史長流中,有四個字不敢讓人忘懷,銘心刻骨——“知行合一”。

兒時便讀過這樣一則有趣的故事:王陽明小時讀朱子書,“欲做聖賢,先修格物。”然于格物,不求甚解,決心先實踐一番。恰巧看到一片翠綠的竹林,頓時打定主意。格物,格物,害!不如就先格這竹子吧!

於是王陽明坐下,眼睛緊盯着一株竹子。眼前這根竹子,碗口粗細,枝葉扶疏。王陽明認真思考這竹子背後的道理,從它的建築、藝術、醫用等多方面思考、探討。就這樣,王陽明整整思考了七天,甚至差點暈倒,也沒格出“道”。他心想:聖人之道難不成就這樣難求嗎?可惜王陽明卧病在牀,此事也只能了了罷之。

後來的後來,王陽明創立了“陽明心學”,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被人們奉為聖人。他真正悟了道。

小時覺得有趣,甚至有些許可笑的故事,少年王陽明的疑問終於有了答案,現在想來,王陽明當時格的不是竹,而是心罷。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個人內心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找到並遵循內心的良知,複雜的外部世界就將變得格外清晰,到勝決斷,瞭然於心。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是王陽明留給世間的最後一句話。追憶王陽明的人生,應該是無悔無怨的,無論是年輕時的浮誇還是中年以後的老成,王陽明都做得很好,因為他在憑良知做事。他創造了很多人都不可能創造的人生成績,散發了很多人都不可能散發的.光輝,他的人生價值得到了最極限的體現。完美的人生,就應該是這樣:儘可能在良知的指引下創造引以為傲的人生價值。

每段偉大的路上最初都佈滿荊棘,每一個先賢都曾被視為移山的愚公,古諺有云:“只有通往地獄的路,才鋪滿鮮花。”無論是王陽明格竹,還是“新郎失蹤”,都曾經被人取笑和不屑,但他最終做到了。困難難道不是抵達夢想的必經之路嗎?

“提及少年一詞,應與平庸相斥。”少年的我們,應在良知的指引下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我們應當做什麼呢?大概只有這八個字才能訴説——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知行合一作文7

李白曾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卻又有人讚揚秋日裏低頭的麥子所藴含着的成熟的謙遜。我思忖,我們該如何取捨?

當大秦帝國的太子扶蘇因與父皇的政治主張不合,不願屈服而被罰守邊疆領兵打仗;當柳永多次進京考取功名未果時,寫下“忍把浮名,換做淺斟低唱”,從此流連青樓;當百日維新失敗時,“維新六君子”不願屈服強大的帝國主義,英勇就義;當……一位位令人熱血沸騰的歷史人物,他們的思想是成熟的,是堅定的,他們堅持內心的選擇,即使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我彷彿明白了,一個成熟了人,他們會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並永不屈服於世人,昂首挺胸的活下去。

可是,當“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縉剛做官時為民仗義執言,卻最終落了個貶官回家,而後屈膝卻成了朱棣身邊的紅人;當解放軍進行平津戰役時,傅作義為保住滿城百姓和價值連城的文物,接受了和平改編,為我們子孫後代留下了更多精神文化;當……一位位屈於時勢的人物,他們也許只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卻也有為更大的利益而屈膝的人,我又迷茫了,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永遠低着頭麼?

直到我知道了王守仁的思想,理解了張居正的生平,我才豁然開朗。張居正,天資聰慧,是當地有名的神童。二十左右便考取了進士,進京為官。但當時權傾朝野的內閣首輔高拱,一個害死了他父親等一系列正直的'人,被朝廷大臣所不齒。而張居正,卻為他辦理大大小小的事務,被朝廷孤立。然而最後,張居正卻推翻了這位禍害朝廷多年的內閣首輔。我詫異了,毋庸置疑,他內心不可能忘記了殺父之仇,卻以異於常人的毅力容忍了下來,一點點學習,一點點成長,一點點明白朝廷的爾虞我詐的“遊戲規則”。哦,我懂了,我們為人處世也要能屈能伸。當一個人隨意蔑視你時,你應該暗自蓄積力量,等你強於對方時,有些蔑視,也就不攻自破了。“小不忍則亂大謀”啊!心中對於成熟的疑惑也漸漸消失了。

當有人在問我,“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須低垂着頭麼?”我可以微笑着,“不,我們既要學會昂首挺胸,亦要學會容忍,願你我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作文8

我國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將名字改了又改,最終定為“行知”二字,意思是説:在在生活中,於是只有先行才能知,要“行”與“知”結合。在這個花花世界裏,有千千萬萬的奧祕等着我們探索、實踐,只有擁有知與行這兩隻翅膀,才能飛向成功的天堂。

王陽明是我國的著名學者,小時候非常注重“行”和“知”,有一次,他看到朱熹的一句話“格物致知”,便照其行事,坐在家門口的竹林前“格”竹子,三天三夜:思考着竹子中的奧祕,然而三天下來,王陽明非但沒能參透其意,反而生了一場大病。因此王陽明明白了,原來聖人的話也有錯的時候呀!雖然沒有成功,而且病垮了身子,但是,他卻明白了,只有實踐才能判斷是非,得到真理。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書本上的知識終歸還是不完善的,我們不能盲目地跟隨書本上的知識,要遇事多思考,親自實踐,並在此基礎上,補充、完善、推翻它。在我們的成功的道路上,正是需要這兩盞為我們指明前進方向的導航燈。

我國傑出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倡“知行合一”。有一次,他要為學校添置二十多張椅子,便和木匠商議,要求木匠教會孩子們做凳子。孩子們一開始有些不耐煩,有的孩子皺着眉頭説道:“我們是來學習的,不是來學做凳子的'!”許多大人看到孩子們拿着鋸子,擔心繪劃破孩子們的手,也抱怨起來。這時,陶行知笑着對大家説道:“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雙手要實踐,大腦要思考。你們説説,這首詩好聽嗎?”孩子們歡快地答道“好聽!”一旁的大人們也會意地笑了。三天後,孩子們通過實踐,終於坐上了自己做的凳子。

學知識固然是很重要的,但親自實踐,從而證實它,更加重要。古人説的“知行合一”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踏入成功的大門。

知行合一作文9

當你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你會説: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當你在外面遊玩的時候,你才會體會到“知行合一”,知:便是指的是知識,行:便是指的是實踐。當知行合一,那便是你通往人生高峯的時候。

而在此次研學中,最讓我體會到知行合一的便是上海科技館了。在“生物萬象”中,人們仿照中國雲南的自然風光,向人們展示生物的多彩性。在這裏你可以盡情領略到我深刻地體會到了生物的奧祕,豐富多彩的生命現象以及生態的相互依賴關係,並認識到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在這一展區中我深刻地體會到了生物的奧祕以及人們行為的重要性,這一展區向我們展示的生物都來自我們身邊,而我們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它們。看了這一展區之後我深刻意識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能只做一個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我們要拿出我們的實際行動去保護生物保護大自然保護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地球家園。而在“地球家園”展區中我學到了豐富多彩的地理知識,還看見書本上邊講的內容以動態的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這樣使我們的記憶更加牢固。下午,我們又去參觀了上海的高等學府之—,上海交通大學,這所大學不僅在上海非常有名,而且在中國也是名列前茅。在那裏,我雖然沒有見到許多上海交通大學的學姐們,但是我可以根據他們在那裏的學習環境來推斷他們的學習成績一定都是非常優秀的.。在那裏,綠樹成蔭,即便是冬天也毫不遜色,一條河流穿過着他們的整個校園,感覺那裏就有一股濃厚的學習氛圍。當時我就感覺到這就是我理想的高等學府,我當時就決定以後要更加的努力學習,為了我的理想大學而為之奮鬥。

另外一個讓我深有感觸的是我的帶隊老師,他也是一名高校的學生,從他的行為中我看見了什麼叫行動,什麼叫素養。我們不僅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要付出實際的行動。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我們的個人修養。

知行合一,知有所得,行有所獲。

知行合一作文10

知即認識,知識;行即實踐,行動。知識是引領行動的方法,行動是領悟知識的途徑。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明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陽明先生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説。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現在的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來叫陶知行,後改為陶行知,行在前,知在後。他一生對教育的貢獻是巨大的。

知行關係,也就是指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與行是統一的,不能截然地分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從知到行,即從認識到實踐。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由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當前,全國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教育就是要認真的學習,什麼是人民羣眾,人民羣眾的.作用,怎樣為羣眾辦實事,辦好事;實踐就是要把學習到的怎樣去落實,採取什麼樣的措施為羣眾辦實事,辦好事。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首先羣眾利益至上,羣眾是英雄,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真正的銅牆鐵壁。

教育實踐活動也不應一陣風吹過去,而應該長期堅持,堅持長期。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通過學習懂得了一些道理,就應該按這些道理去採取必要的行動,該為羣眾辦些什麼事,怎樣為羣眾辦好這些事,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執政之基。

但願學習不流於形式,也不應想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應當實事求是地去為羣眾辦事,惠利於民,最後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