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精華)

來源:文書谷 9.21K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精華)

家鄉的風俗作文1

家鄉的風俗,總是散發着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我的家鄉上高,是一座美麗的小縣城,算不上大,但在我心中的分量卻很足,它的一些風俗你知道嗎?

在上高,人們建房子都極為講究,從選擇地址、破土開工、上樑,直到喬遷,都遵循着一套極為嚴謹的傳統風俗。

首先是選擇屋址。在定地基時,通常要請一位風水大師來看風水,大門一定不能對着山溝深壑、開闊大道以及直衝江河,屋址一定取順勢,並要前低後高,立一塊帶有“福”字的壁照,可以“辟邪去煞”。正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左可比右高,右不比左高,顯然,這是古代崇龍尚左的風俗。

其次是破土開工。人們在開工前,先打好房基,然後在木樁上端裹上紅紙或紅布,由主家家長挖第一鍬土,俗稱“破土”,再在四角撒上太平銅錢,俗稱“鎮邪”。開工多選雙日,尤是“逢六”“逢八”,最忌“十四”。有些人還會貼對聯,以示喜慶。

再次是上樑。上樑一定要選黃道吉日,乘太陽高高升起,吹嗩吶。並按老幼次序拜樑,讓工匠們把樑升起,擺正後,在樑的兩端壓上麻餈。那場景,熱鬧非凡,大傢伙聚在一起,歡歡慶慶,一醉方休。這種酒,就稱之為上樑酒。據傳統風俗,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此風俗一直沿襲至今未變,唱彩調,放鞭炮,説吉祥話,拋酒麻餈,糖果……

最後是喬遷。人們在喬遷時,對小孩一定要和睦,在搬家的過程中,不可多與他人打招呼,切忌午睡,而且一定不能打破東西。在搬家當天,因在新宅煮一些開水及將電風扇在家中四方吹撥,以求“風生水起”,晚餐可煮一些湯圓,甜品,全家共食,表示團團圓圓之意。

看到喬遷之喜的場景,再思這一連串的過程種種,應該是上高的祖輩們的'經驗積累,更是前輩對生活更好更美的追求。

至今,有些風俗已被改革掉了,但還是流傳下來了一些風俗。那是家鄉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家鄉的風俗作文2

全國各地的新年習俗都不一樣,我的家鄉——海南,過春節可有一番韻味啦!

海南人過年最為講究的就是節日的氣氛,稱之為“年味”。年前幾天,家家户户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漿、做年糕,除了美味的海鮮,還準備了必備的年貨——檳榔。

年三十那天,從早上開始,家家都忙碌起來。大人們在廚房裏穿梭,殺雞,殺鴨,燉湯……到處酒肉飄香,男女老少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門上貼了一門神,屋裏到處是紅通通、大大的倒貼“福”字。這天,兒女都會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鞭炮放過後,年夜飯就熱熱鬧鬧的開始了。海南人過年少不了吃雞和魚,代表“吉祥”與“年年有餘”;茄子,其海南話與“強”諧音,有着一年勝過一年的含義;還有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人們圍在桌旁,不時舉杯歡呼。大人們品嚐美酒,孩子們就喝椰奶,那一股濃濃的椰香,讓人回味無窮。海南氣候宜人,春節可以穿着短袖吃年夜飯。海南人過年不吃餃子,就把事先準備好的年糕拿出來,全家聚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除夕夜,不少人“守歲”,直至凌晨12點,家家户户爭相燃放過年喜炮,意為“迎春接福”。

七年級,剛起牀,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隨之響起,這便是“開門紅”,寓意着這一年的生活紅紅火火,滿地堆滿了紅色的炮紙,大家也不掃去,免把幸福掃出門外。接下來,就是海南過年必要的拜公,把雞、肉、魚和米飯捏得圓圓的像一個雪球擺在桌子上。然後在公前拜三拜,心中還要許願,希望天公保佑人壽年豐,四季平安。

八年級,拜年的人可多了,親戚朋友都來了,帶着自備鞭炮,進門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晚輩向長輩拜年時,就把一小瓣檳榔配上一個“小三角”放在掌心,然後雙手捧着,邊説着新年祝福邊恭敬遞上,長輩則給晚輩發“壓歲錢”。

九年級,海南叫“炒考”,在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乾飯、吃的雞、鴨頭腳用油爆鍋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東西餘到今年,也表示年已過去。

怎麼樣?海南過年有趣吧?歡迎大家去海南體驗不一樣的春節習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句話不假,我們家鄉的許多習俗就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現在,我就來介紹家鄉的葬禮吧!

葬禮就是家裏的親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們家鄉的葬禮是非常複雜的,不像大城市只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場去了。我們這裏有人死了,要先給去世的人穿上壽衣,把遺體放在棺材裏,放在靈堂的中央,前面擺上逝者的畫像,供人們弔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遠方的兒女不管遠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這時候趕回來見親人的最後一面。

親人去世後,家裏就要鑼鼓班子來,鑼鼓敲起來,悲哀的嗩吶吹起來,周圍的鄉親鄰里,遠處的親戚只要得到消息,都會趕來吊念,幫助安排喪事活動。逝者的晚輩都頭戴身披長長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個火盆裏跪着燒紙錢,他們心情悲傷哭泣着,叫着那位去世的親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點多,鼓鑼聲就不會停了,會一直響到天亮,還有人悲傷地唱着歌謠,這被我們這的人稱為鬧夜,就是有兩個唱夜歌的人,一人提着鑼,一個人挎着鼓,圍着逝者的靈柩慢慢地轉圈,踏着緩慢的節奏,用悲傷的聲調現場自編的夜歌,內容大多是歷史故事,更多述説逝者生前的功德,讓現場的聽眾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點時,就會開棺見親人最後一面,這是最悲傷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別,有的親人甚至會爬在棺材上大哭,因為這是永別。

到了第二天,我們這裏就會把棺材抬上山入土為安,時間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時間,必須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時才行,不像縣城天還沒亮就把人送上了山,這應該就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吧!

送葬時,有一列長長的隊伍,前面有親戚晚輩舉着花圈,後面就是抬棺材的和鑼鼓班子。一聲嗩吶打破了寂靜,鑼鼓響起來,震耳的鞭炮聲不絕於耳,後面還有撒紙錢的跟着。棺材抬上了山,那裏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揮下就把逝者安葬在這裏了。

埋墳的第一天傍晚時,逝者的親人要到墳上去“燒包”,就是拿着一條用稻草編成的一個大辮子一樣的東西,去給亡者燒掉,前三天每天晚燒一個,傳説是為亡者死後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燒一個,給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墳了,墳建好之後,這喪事才算完畢。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葬禮,你説是不是很有意思?

家鄉的風俗作文4

“咚咚咚……”聽,遠處傳來一陣悦耳的聲響,這就是海南文昌送燈活動開始的前奏。俗話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送燈,便是文昌特有的風俗活動。

文昌人之所以喜歡送燈,是因為在文昌方言中“燈”和“丁”同諧音,送燈便寓意着給他人送去“人丁興旺,福氣高照”的美好祝願,也是為了寄託希望子孫後代能平安成長的美好願望。加之所用的燈具外表五彩繽紛,燈身上印有“福”“壽”“囍”等吉利的字眼,更是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送燈一般會選在公期或是正月十五這天進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規定,但確定下來後一般都不會變。主持送燈活動的家庭被稱之為“燈頭”,“燈頭”根據村裏排定的順序輪流擔任。一般“燈頭”家裏有幾位男丁,則製作幾架大燈,並掛立在大門外。

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晚上,人們會提前把自家烹煮的文昌雞,放在供桌上,擺放得條理有序,意在祈求祖先們保佑後輩子孫身體健康,闔家歡樂。一切準備就緒,送燈的隊伍會排成長龍,敲鑼打鼓地沿村遊行,一路走到燈主家。

一到燈主家,又迎來了一個“重頭戲”。戲班的演員們奏起着美妙的音樂,從盅、盤、筷、匙為道具,巧妙地利用盅、盤、筷、匙展開特色十足的舞蹈。再加上撞擊盅、盤、匙聲的節奏,搭配着民間小曲,三人翩翩起舞,不禁使觀眾們為之喝彩,沉醉其中。

等戲班演員跳完了盅盤舞后,又迎來了一個“重頭戲”。戲班演員念起對燈主一家的祝福,伴着節奏或唱或念祝主人家五穀豐登、添丁發財的賀詞。色彩豔麗的戲服,詼諧風趣的表演,現場伴奏的器樂,恰到好處的配合,都能引得圍觀者的'一片喝彩。看着演員們熟練且美妙的動作,再看看演員們臉上那古靈精怪的粧容,在場的每個人笑容滿面,到處洋溢着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

送燈已有百年的歷史,更是成為了文昌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喜歡送燈,也熱愛着家鄉的每一個獨特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5

新興,一個人傑地靈的聖地,也是六祖慧能出生、成長、成佛之地,在古代,新興被稱為新州,且為歷代朝廷或流放貶滴官員之地,因此,也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融會貫通較早較多的地區之一,這就是我的家鄉。

新興有着優厚的歷史,是一個具有20xx多歷史的嶺南古都,長久以來,新興的先民們用自己的智慧與行動去創造了無數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我記得比較清楚的是在“六祖鎮雅岡村走大王”,這一項風俗活動是遊神,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十八日當天,村民們會舉着繪有“國泰民安”等字樣的旗子為“走大王”的隊伍搖擺、吶喊,表達對新年的願望。人們總會舉抬“一把椅子”——椅子上座着一個穿神服的人,那個人與現代人不同,會微微帶點紳士,抬頭挺胸地被人們抬着,可它卻不是真人,每次看見它,我心裏都打着一個問號——裏頭有活人嗎?

在中秋或春節這樣喜慶的日子,舞獅大哥就派上用場來了,無論什麼時間,都有舞獅大哥在大街上表演,我們有空時也會跑去看看,表演的人有些是一些店鋪主人專門請的,我想他要麼是想推銷,要麼是想祝自己的店鋪揮金如土,越來越賺錢,也有可能祝我們大家家庭幸福,國泰民安等。

我最喜歡的就是逛花會,每到新年的前幾天,花會就開始舉辦,只要爸媽去狂花會,我必定會一起去,其實我只是圖能買一些花回家,幾乎每次我都會買幾盆多肉,可總是沒養幾個月,可憐的多肉就被養死了。去了花會,我們總要逛個二、三小時,爸爸也會買許多花,買後我們就大盒小盆的載到車上滿載而歸,每次來到或回去時,有些人把花放到電動車上,這放那放,連逛了許久的自己腳都要靠邊放……

以上,“遊神”、“走大王”、“舞獅”、“逛花會”這些活動只是我家鄉風俗的一小部分,如果你感興趣,歡迎到我家鄉來旅遊、參觀、瞭解我家鄉的民俗文化。

家鄉的風俗作文6

大家都曉得,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燈,猜燈謎,而我的家鄉—歙縣汪滿田的花燈可是別有特徵喲!

説這裏的花燈很有特徵,由於它們大都是由竹架子骨在內,糊紙於外,加以抽象逼真的繪畫與顏色裝點共同組成的各式各樣的魚兒。花燈為何都是紙魚兒呢?傳説由來以久,老人們説,古時火神總是來燒房子,人們損失了許多的財富,為了驅逐火神,人們就把花燈都做成魚的外形,並帶着好像真的大紙魚繞着村子轉。火神看見魚,以為整個村子裏有好多水,就不再敢來燒房子了。當前,人們就年年做魚,戲魚,以求安全。

每逢正月十五晚七點,花燈會便開端了。瞧!只見那天空中呈現了許多煙花,有的金光閃閃,似一座金橋橫空而架;有的五彩斑斕,升上天空呼啦開出各色的花朵…,各種煙花爭奇鬥豔,讓人琳琅滿目。接着,真正的'配角上場了!一個個頭能裝下兩三個小孩的宏大紙魚游來了,它的身體裏有幾十枝甚至上百枝紅蠟燭,把路面照得黑糊糊的。在魚隊前,一個漢子拿着一個火把引路,十幾個壯漢抬着一個“巨無霸”魚慢慢地走來。“巨無霸”魚搖頭晃腦的,似乎在向人們問好,人們喝彩着揮手錶示歡送。緊隨其後又是幾條大魚兒,後頭跟着一條條心愛的小紙魚愉快地遊着,不時地相互親暱着。小紙魚的主人可是我們孩子,花燈會上也隨之添加了幾分童趣。

魚隊的兩頭雜着敲着銅鑼,打着大鼓的大人,聲響震耳欲聾,使花燈會更顯繁華。幾個調皮的小男孩跟着他們的爸爸和爺爺,舉着燃完的煙花剩下的杆兒做成的小小火把,走在魚隊的最初面,來回跑着,樂着。魚隊走到另外的中央,又該煙花炮竹上場了,“叭”,這兒的炮竹響了,“轟”那邊放煙花了,真不曉得該看哪兒了呢!

元宵燈會“紙魚兒”遊,燈火透明喜樂洋洋!

家鄉的風俗作文7

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在我的家鄉,過新年時餐桌上擺上一盤香噴噴的年糕點心,是必不可少的。

從過新年的這天起,大街小巷就有老爺爺在叫喊吆喝“賣年糕嘍!”天空泛起魚肚白時,奶奶就已早起,穿過一條條街,到街頭去買。街上本空無一人,誰知這會兒卻排起了長長的隊,奶奶早去晚歸,待我睡眼惺忪地下樓時,才看到奶奶的身影在廚房裏一晃一晃的。

“奶奶,你要做糖水年糕了?”“是啊,給我的寶貝孫女吃。”我看着奶奶把年糕浸到水裏。接着她低頭側身從櫥櫃裏小心翼翼地拿出一隻易碎碗,把浸好的年糕放到碗裏,細心地擺盤。擺好後的年糕頗像一朵盛開的花。我插話到:“奶奶,咱家不是有不鏽鋼碗嗎?為什麼要選一個這麼容易碎的?”奶奶一邊開着煤氣灶,一邊伸手摸摸我的腦袋,笑着説:“因為新的一年要‘碎碎平安’!”

奶奶往鍋裏倒少許適量的水,然後輕輕地讓粘住碗的年糕傾身滑下去。‘譁’的一身,鍋裏像竄起了火星子,又像是搖曳的.風鈴,發出清脆的響聲。奶奶不停地翻動着鍋鏟,讓年年糕躺的更舒服些。我明顯看到,在奶奶的指揮下,年糕像個體操運動員,來回反着身,重複着高難度動作。製作一碗糖水年糕再容易不過了,等到差不多快好的時候,把混合好的糖水用勺子輕輕順下去。奶奶招呼我倒糖水。我的眼睛死死盯着糖水,透明晶瑩的糖水散發出一股怡人的芳香,沁人心脾,估計奶奶是先在糖水裏摻了些花瓣。其中的寓意説是水中月,鏡中花,願每一個人都能在新年如意所得。

趁奶奶撈年糕之際,我輕手輕腳溜了出去。:“哇!”我猛吸一陣,條條街都散發着家裏那個味兒。現已臨近傍晚,絲絲橘光衝破天際,似繪畫大家的手筆,馬路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那股淡淡的清香若有若無,又似乎衝斥着整條小街。我尋味聞去,原來家家户户都在做糖水年糕。回到家時,那盤年糕的擺盤設計變的面目一新,香味依舊讓人垂涎欲滴。我伸手拿了一塊往嘴裏放,頓時兩眼放光,情不自禁吟詩一句:“年糕精緻點春心,夜景繽紛舊歲除!”。

這就是每逢過年讓我翹首以盼的一件事。

家鄉的風俗作文8

我的家鄉在通海縣興蒙鄉,這是一個山清水秀,美麗富饒的地方。

興蒙鄉有許多特產,而最出名的就要數甜瓜了。看!那一排排白色的瓜棚裏,一年四季都可以栽種和收穫,無論是風和日麗的春天,夏日炎炎的夏天,金風送爽的秋天,還是小雪紛飛的冬天,在瓜棚裏都能見到又圓又大的甜瓜。

一天,舅舅從老家來城裏看我們,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甜瓜,你看那甜瓜,淺白色的身子,披着一身毛茸茸的外衣,顯得特別神氣,嘿,摸上去還帶刺呢!聽舅舅説,甜瓜的品種有許多,有香甜可口的“紅尊”……

我被舅舅説得口水都流出來了,趕緊拿了一個甜瓜,迫不及待地把它洗好,放在砧板上,用刀把它均勻地切成四瓣。只見甜瓜裏的汁兒直往外流,輕輕掰開,露出了晶瑩剔透的果肉,裏面還有許多小小的白色的籽,彷彿許多小公主住在水靈靈的搖籃裏。

聞一聞,啊,酸中帶甜,甜中還夾雜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令人垂涎三尺。嘗一嘗,哇,真是香甜爽口,清脆多汁,美味極了,吃完後,還回味無窮,令人越吃越愛吃。要是在炎熱的夏天能吃上幾口甜瓜,那可真是甜涼解渴,爽極了!

通過查閲相關資料,我知道了:甜瓜屬於葫蘆汁,是蔓生草本植物,原產於非洲熱帶沙漠地區,大約在北魏時期隨着西瓜一同傳人中國,明朝開始廣泛種植。20xx年,我的家鄉興蒙開始大量種植甜瓜,因為家鄉的土壤,氣候都比較合適甜瓜的生長。現在,甜瓜已成為

了興蒙鄉一道亮麗的風景,而且給興蒙鄉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甜瓜全身都是寶。甜瓜的根、莖、葉、花、果實、瓜皮、都可以供藥用。甜瓜的莖能治齆鼻;葉能治頭癬;花能治心痛、毒瘡;皮可以用來治療牙痛,真是用處多多。

甜瓜不僅是治病的好藥材,而且甜瓜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胡蘿蔔素、維生素、還有酸、鈣、磷、鐵等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聽了我的介紹,你一定都口水直流了吧!如果你們有機會到我的家鄉,別忘了一定要品嚐美味的甜瓜哦!

我愛家鄉美味的甜瓜,更愛我的家鄉。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每年正月七年級,我的早餐午餐都會被甜軟的湯圓餡包裹起來,早上是芝麻,中午是紅糖,吃得我滿嘴甜乎乎、油膩膩的。與別家不同的是,我家的紅糖和芝麻湯圓都是自己做的。

在大年三十也就是做湯圓的前一天,我們會去奶奶家,拿她老人家熬好的芝麻糊和從米易帶回來的紅糖,用保鮮膜蓋好芝麻糊,把紅糖塞進冷凍層裏,準備晚上開始動手包湯圓。在一個下午的盼望之後,終於開始包湯圓了,我和幾個小表弟、小表妹圍着大人們做湯圓。首先應該是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可媽媽一看糯米粉用完了,她只好打發我去樓下超市買一袋,這一下可慘了,我要吭哧吭哧着提一個大袋子爬三層樓呢,這可怎麼辦呢?我只好自己跑到超市買了糯米粉後,找朋友借上他的小推車,把那一大袋東西給拽上了3層樓,終於在我的拼命努力下包着灰塵的糯米粉,終於成功到站。在我滿是汗水的背上,一碗熱騰騰的湯圓,顯得更加可貴,更加值得期待了。

媽媽先按照大姨經過千百次嘗試的2:1和1:2祕方調製糯米糰,首先把糯米粉加水不斷的又推又揉裹成一個糯米糰,再把這個糯米糰切成小塊擀成皮加上紅糖塊或芝麻糊,弄成一個球就好了。

在小表妹無數次央求下,媽媽塞給她一小塊多餘的.糯米糰,她把糯米糰捏了又捏,最後也就捏了個“四不像”,我看不下去了,這分明就是一種對於藝術的輕視嘛,我直接把“四不像”捏成一個球,丟進了她那小胖手夠不到的蒸籠裏。

終於盼到了正月七年級的這一天,我們終於可以大口吃湯圓了,太棒了!我已經饞了一夜了。

媽媽把五個白胖的臉上有微微紅暈的紅糖湯圓放進我的碗裏,我看着湯圓不由得思緒萬千。那小小的碗裏承載着的是中國的民以食為天的文化,是大唐盛世繁榮的後續,是風雅宋朝美味的傳承,是家人間一碗濃厚的愛。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過新年,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每個小朋友都喜歡熱熱鬧鬧過大年吧,每家每户過新年時都有很多習俗吧,我們家過年也有很多有趣的習俗,你想知道嗎?讓我來説給你們聽聽吧。

貼春聯

我奶奶家原來在鄉下,貼春聯可不像城裏人家只貼在一個門上,那可是個大工程。年三十中午前,家裏的男人們都要發動起來,把所有的院門、房門、倉庫門都貼上,連雞舍和牛棚都不放過。貼好春聯後,還要在大院的門口放一根桃樹枝,表示全家人都到齊了,外人就不能來串門啦。

守歲

大年三十晚上,我可最高興了。吃完年夜飯,我就和哥哥放鞭炮,到村口看扭秧歌,然後就和全家人看電視,等着迎接新年的到來。終於,聽到了鐘聲響起,鞭炮齊鳴,我就趕緊去給長輩拜年收紅包啦。當然,除夕的餃子也是我盼望的,因為我們家的餃子裏面有錢呢,為了吃到餃子裏的硬幣,每次我都要把肚子吃的.圓鼓鼓的,生怕吃不到錢啊。

拜年

年七年級早上,我還睡的迷迷糊糊的,就陸續有人到家裏來拜年了,我只好起牀穿好新衣服,趕緊也和大人們去別人家裏拜年,拜年要規規矩矩的問好,不能亂跑亂跳的。在城市裏,人們都已經電話拜年,短信拜年了,可是在鄉下,還保留了到家裏拜年的習俗。

圖吉利

從小到大,我也過了好多個新年了,關於過年的吉祥話我也知道一些了。比如,吃餃子的時候,餃子如果破了不能説“破”,得説“掙”了;還比如,年夜飯要吃桃子罐頭和杏罐頭,寓意逃離災難,幸福永遠;還有諸如年三十一整晚都不能關燈啊,七年級不能掃塵啊等等,都是很多人家過年的習俗。

哦,對了,現在我奶奶家已經搬到了嶄新的大樓上,比原來的平房條件好多了,但是過年的習俗幾乎都沒變,一樣沒變的還有我們這個大家庭其樂融融的温情,一想到一家人圍着爺爺奶奶高興地説啊笑啊,我就迫不及待地要過年了,新年快來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我的家鄉在石碌鎮太坡昂便村,這裏很美。説起我的家鄉,可能會無人知曉,但提到家鄉三月三的竹竿舞,那可是無人不知的。

每逢三月三,我們村的男女老少都乘車前往縣城的文化公園參加三月三。有的老人會自帶一把扇子扇風;有的女孩兒會穿上黎族的服裝黎錦;有的小商販會在周圍擺攤賣一些棉花糖、玩具等,顯得十分熱鬧和隆重。

夜幕降臨,天漸漸變暗了,人們開始慢慢安靜了,節目也開始了。首先表演的是黎族歌舞,曲子不停的變換,老人們一邊喝茶一邊嗑瓜子,嘴裏聊着家常,眼睛卻目不轉睛的盯着舞台。孩子們在大人中間跑來跑去,他們有時跑去買棉花糖,有時跑來找大人要水喝。

接下來就是讓大家都很期待的竹竿舞了。首先是一羣青年男女拿着竹竿上舞台,他們擺好竹竿就跳起了竹竿舞。“開開合合,開開合合”這是竹竿擺動的節奏,跳竹竿舞時就要跟着這個節奏來跳。“開開”的時候,他們把一隻腳放在裏面,點兩下;“合合”的時候,他們把腳放在外面,點兩下,需要重複這些動作兩次;到了第三次“開開合合”的.時候,他們先把一隻腳跳在裏面,另一隻腳進去的時候,還要把剛剛跳在裏面的腳給伸出來,伸到地面後,他們把還在裏面的腳,像剛才一樣跳出來,就這樣竹竿舞就跳得又順暢又好了。

歡快的歌聲,優美的舞蹈,很快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和老人,他們跑上舞台,很快排成一條長龍,隨着竹竿擺動的節奏跳起來,一眼看上去全都是五彩繽紛的衣服,真是壯觀。有些大人牽着小孩的手一起跳,漸漸地全場的人都上台跳起來。時間就這樣悄悄地溜走,不知不覺已到了活動結束時間,人們只好戀戀不捨地收起了竹竿。雖然是這樣,可大家的情緒還停留在那開心的時刻,臉上寫滿了興奮。

家鄉的三月三,像香醇的美酒,浸透着全部人的心。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謝年——是我們老家過年時的一種習俗。

小的時候,我去奶奶家,一進奶奶家的大門,就看到院子裏擺着一張大桌子,桌子上放了很多好吃的,我上前就想伸手抓一把,媽媽立馬阻止我,輕輕對我説:“這個不能吃,這些吃的是謝年用的。”從那時候起,我腦子裏就有了謝年這件事。

“謝年”的時間一般是農曆年二十八至年三十。一般屋子裏放一張八仙桌,桌前圍着大紅桌幃,桌端放香爐蠟台,桌上陳放祭品。謝年所用的東西是很有講究的,一般都是六樣的',因為六很吉祥,代表着六六大順。六杯酒,六碗茶,六碗飯,六樣菜,六種甜點。祭品有豬頭、全鵝、魚兩條(魚頭還得朝裏放)、蛋和蟹,均用紅漆祭盤盛裝。再用瓷盆分別裝上豆腐、糖、粉幹、鹽醬及糕點水果等。祭桌前方還有兩疊年糕,用米粉捏成的兩隻“元寶”放在年糕上,元寶下面壓着用紅紙剪成的“福”字。所有的祭品都準備好後,一家大小按照年齡長幼、輩分前後,逐排站好。家中長輩用燭台火把香點燃,然後每人分三支。大家面朝祭台,雙手緊握燃着的香。長輩一邊振振有詞地説着好話,一邊隔空三拜;接着酒斟三巡,然後供飯,再擱筷子於飯碗上;再焚燒錠帛,鳴放鞭炮,灑酒於地,將插在“口福”上的筷子拔去,表示供膳已畢。一整套過程下來,謝年儀式就差不多完成了。

我問媽媽:“為什麼要謝年?”媽媽説:“謝年是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習俗,主要是感謝神靈的庇佑,祈求神保佑老百姓在新的一年裏風調雨順、年年平安、歲歲有餘。”“原來是這樣。”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馬上就要過年啦,不知道小朋友們是不是也想親眼見證一下謝年的經歷呢?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特別習俗,相信也一定很有意思。

最後,我祝願小朋友們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進步!個子高高!心想事成!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説到家鄉的風俗,臘八節時醃臘八蒜可謂是青島的一大風俗了。

“吃肉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古人們發現大蒜經過一段時間醋的浸泡後,能產生更美味的味道。所以每當到了臘月初八的時候,家家户户開始熬臘八粥、醃臘八蒜。臘八蒜不但製作方法簡單,而且十分美味,又有殺菌的作用,十分健康。臘月初八醃上大蒜,等到大年三十兒就可以品嚐美味啦。在吃餃子時,我們的家鄉人都習慣就着一顆顆酸脆可口的臘八蒜,美味翻倍呢。醃上的臘八蒜,可以存放一年呢!我通過查資料所知:臘八蒜還代表着清算一年我們的得與失呢。

記得就在去年臘八節的時候,老師帶領我們全班同學製作臘八蒜。我們小組分工合作,先準備好大蒜、醋和冰糖,聽説白酒是大蒜快速變綠的祕方,這樣東西可不能少。我們先給大蒜一顆一顆脱下外衣,露出白胖的身體,再把大蒜放到瓶子裏,往瓶子中倒滿醋(沒過大蒜),然後放上白酒、冰糖,密封好。大傢伙忙得熱火朝天,有的同學挽起袖子,一副大幹一場的架勢,有的同學小心翼翼地剝蒜皮,生怕弄疼了大蒜,還有的同學邊唱邊幹,教室裏充滿了歡聲笑語。我們把密封好的`大蒜放到櫥裏,貼上小組標籤。萬事俱備,只等蒜香。

臘八蒜醃上了,我的心事也來了,每天早上我都要打開櫥看一看大蒜變綠了沒有。一天又一天,我們組的大蒜始終沒有變綠,我想:是哪一步出問題了嗎?沒辦法,我也只能乾着急。終於有一天,有一顆小小的大蒜變成了晶瑩的綠色,我開心極了,捧着瓶子左看右看接着,像發現了什麼寶貝似的。漸漸的,越來越多的大蒜變綠了,我覺得這樣的大蒜一定很好吃。到了大年三十晚上,邀請爸爸媽媽來品嚐我自己製作的臘八蒜,香味濃郁,又脆又甜,大家都讚不絕口。

醃臘八蒜是我家鄉的風俗,和大年夜的餃子是絕配,邀請你來我的家鄉過年,品嚐不一樣的臘八蒜。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年末將至,跟着老爸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今年將這在這裏過一個不同尋常的春節。

我沒來幾天,清掃老屋,整理房間,擺弄桌椅都一一到位了,但顯得有些沒意思。這裏沒有了城市的喧譁,散落在山間的農户顯得格外的安靜,剛開始還找不到過年的氣氛。

“鼕鼕嚓,鼕鼕嚓……”我隱隱約約聽到了一陣敲鑼打鼓的聲音。我循着聲音找去,在如牛背的山脊上,十幾號人着裝各異,吹的吹,打的打,但更讓我感覺到特別的是走在隊伍最前面的三個人——一個似船伕的老大爺,拿着一把木槳,頭扎花巾,不時在做着划船狀;中間的一個人手提蓮花船置身其中,身穿花襖,濃粧,怪嚇人的,隨着前面的划槳人“隨波盪漾”;最後一個人就更“搞笑”了,黑襖、頭卡、白臉,手持蒲傘,最讓人有趣的是耳朵間的.那朵獨鮮花,嘴角那顆大黑痣,關鍵的是隨着“鼕鼕嚓”扭起了秧歌,再加上後面跟着一羣又敲又打的老鄉,好不熱鬧啊!我一邊看着一邊跟着大部隊走着,穿過小橋,走進東村,來到了家家户户的門口,鑼鼓聲、鞭炮聲,小孩子們嬉笑聲,不時升上一陣陣青煙,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火藥味。一天下來,我也不知道我跑了多少個村,也不知道來回看了多少遍,就是覺得看不過癮。回來的路上還不時哼哼“彩蓮船哪,喲喲,兩頭尖哪,呀嗬嗨,妹坐中間,呀兒喲,帥哥牽哪,划着。喲喲,呀嗬嗨”。

回到家裏,爸爸媽媽告訴我這個叫“採蓮船”,是我們湖北傳統的民俗舞蹈。傳説中觀音娘娘坐船籌款修橋鋪路,後人為了紀念觀音娘娘的善舉,就通過採蓮船表演來表示讚頌,在春節期間,撐起採蓮船為每家每户拜年、送上祝福。

後來的幾天裏,我天天坐在山脊邊等着採蓮船來,和他們一起給村民們送祝福。你別不信,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我也做了一回划槳人,學着划船的樣子,還知道那個槳是紙糊的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冬至,也叫冬節。在我們福清家家户户在冬至前一天晚上都要搓圓,福清人叫“搓米時”。搓圓代表團圓,在民間還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的俗諺。

冬至前夕,家裏就備好了福桔、筷子、蠟燭、圓簸箕和糯米粉。晚上,吃完團圓飯,家裏人圍坐在一起,準備搓圓了。

媽媽在桌上擺好圓簸箕,圓簸箕前方好一對紅蠟燭,寓意欣欣向榮,點上蠟燭,為了祈求平安。在簸箕裏擺上十個福桔,“福”代表吉利。福桔堆裏插上兩朵搓圓花,擺上十雙筷子。大概中國人都喜歡成雙成對、十全十美,這些喜慶的紅色把家裏烘托的祥和而又温暖。

“搓湯圓嘍!”媽媽笑着喊道。

大家開始忙活開來。先在糯米粉里加上水,放在盆裏揉搓,鬆鬆乾乾的糯米粉變成粘粘濕濕的一團。我很好奇,用手就揪一小塊,捏一捏,咦!現在米粉團就如同橡皮泥一樣,軟軟的。

我掰了一塊放在手心裏團圓成一個球,再把它壓扁。傳統的湯圓裏沒有餡,為了讓湯圓更美味,這次我精心準備的“料”是另具一格的:QQ糖、葡萄乾、草莓幹……把“料”放進壓扁的團裏,再搓圓,一個湯圓就搓好了。我心裏充滿了期待:我搓的圓煮完後會變成什麼樣子?會不會和外面賣的果味湯圓一樣?如果真成了,那就是我的獨家祕方。帶着滿腦子新奇,我期待第二天的'冬至快點到來。

冬至一大早,我一起牀就衝進廚房,看見媽媽在煮湯圓。媽媽在鍋中裝滿水,等水燒開將湯圓放進鍋裏,一個個小湯圓服服帖帖地挨個兒貼在鍋底,不知它們為何這樣親熱。

“噗……”鍋內歎了口氣,熱氣從鍋蓋邊沿冒出來。掀開鍋蓋,呀!一顆顆湯圓變得胖乎乎,圓溜溜,晶瑩剔透,如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娃娃臉,有時還會有幾個調皮地咧着嘴巴,衝我笑,笑得餡都流淌出來,讓人看了直流口水。

湯圓也有各種吃法,煮好的湯圓裝上湯或裹上黃豆粉,都是頂美味的。鬆軟甜糯的湯圓,幾分鐘時間就被一掃而光,好似秋風掃落葉一般。而甜美的味道,卻讓人回味無窮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