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的作文13篇

來源:文書谷 2.42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傳承的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文化傳承的作文13篇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1

我愛書法,不僅愛它的結構,還愛它的外形,意境。甲骨文,金文這些象形文字的演變,是一種希望,是中華文明永久傳承的希望;是一種寄託,寄託着中國人對祖國的熱愛;更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積極向上的精神。

我喜歡他們的結構。我有時看到花體的英文,會對它甚是喜愛,那用鋼筆巧妙拼湊的美麗曲線,實在令人對其讚歎不已。但是,這些英文始終是由一個個字母構成,單看一個字時,只會因為其形式的優美而喜愛,不會想到更深遠的.意境。而漢字卻不同了,看以前的古文時,就算從未接觸,也可以根據其意境將其含義猜個八九不離十。那是一種漢字中的意境,意境中的詩,詩中的山水畫。看看用毛筆寫的一字吧,要是仔細看看書聖王羲之的一,你就會發現那不同尋常的美。毛筆輕輕一頓,收筆一提,就造就瞭如此美麗的漢字。它的結構單一它的結構單一,就是簡簡單單的一橫為何給人一種用千言萬語都無法描繪出來的感覺呢?似乎無法將其強硬地安在一個形容詞之上。這就是中國書法,這就是它的強大魅力!

我還愛它們的外形,意境。你看,那簡簡單單的筆畫,是那麼優雅,細膩,又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般的壯闊。簡單的漢字在書法家們靈活的筆下行雲流水,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似一汪清泉從山澗流下,沒有絲毫拖泥帶水。當我用眼睛仔細的欣賞這字時,彷彿被這小小的字帶到了一個奇異而美麗的地方,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一般閒適;有更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一般的不捨;還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般的孤寂一個小小的漢字,竟有如此深遠的意境。這,就是中國書法,這就是中國書法的強大魅力!

現代化的風謿洗去了糟粕,但也在侵蝕着中華文化的精華。朋友,也許你已經很少寫字,更不用説寫毛筆字了,也許你經常用手敲擊着骨幹的鍵盤,目不轉睛地盯着熒光屏,不妨去看看名家的書法,再親手臨摹一下,你一定會重新熱愛漢字體會到中國書法的魅力。讓我們從新拾起蒙塵的筆,一同書寫中華文明的美麗畫卷吧!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2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陽春三月,又是一年清明時節。在至今傳承已久的民俗節日中,唯有清明是兼“節氣”與“節日”的雙重內涵,“清明”從最初的節氣到今天的清明節,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經歷了從自然到人文,從物質到精神上的發展。

清明節,是我國人民祭奠逝者、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在以往,這藴含了濃郁的歷史氣息的節日裏,出現了許多不文明的行為。祭掃時,焚燒紙錢、冥幣者不計其數,在農村除了焚燒紙幣外,還大量的湧現出許多“高大上”的祭祀用品,諸如支票、樓房、手機、轎車……而這類祭祀用品的價格往往都高達幾十元,甚至上百元。這樣的祭祀方式不僅浪費錢財、污染環境,還會引發大火燒山。所以近幾年來,每到清明節,天空總是濃煙滾滾,成了人們口中所説的:“清明時節火紛紛”。

為了摒棄這種背離傳統文化的不文明的'祭掃方式,人們開始推崇“文明祭掃”。“文明祭掃”的方式多種多樣,除了鮮花祭祀,還有植樹祭祀、家庭祭祀、集體公祭等祭祀方式。一枝潔白的菊花,一杯濃烈的美酒,一個莊嚴的鞠躬,一盞搖曳火光的燭杯,都可以用來寄託哀思,表達出緬懷親人的情愫。

不僅如此,隨着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祭祀也悄然興起。各大社交網站近年來,每逢清明,都紛紛開展“清明緬懷先烈”的活動,以向先人獻花、獻詩等方式來告慰亡靈,這也是一種簡樸、文明的祭祀方式。更值得一提的是,各地陵園也利用了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在墳墓上印上二維碼,只需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隨時隨地地在網站上為逝者獻花、祭掃。這樣一來,便解決了各地遊子因工作原因無法為亡親祭掃的一大難題,海外遊子們再也不用為此而感到遺憾了。

這樣的“文明祭掃”既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孝道傳統,又改變了以往實物、實地祭掃親人的舊風俗,還讓祭祀變得低碳環保而且安全,有效保護了森林資源,保護了生態環境。作為一個國小生,我不禁要為這樣的傳承與創新點贊!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3

歷史的長河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曲曲折折,回首新中國五十七年的艱難歷程,中國人民在困境中追尋着黎明的曙光。面對五十七年的風雨滄桑,作為華夏子孫,我們驕傲,我們自豪!我們可以挺直腰桿,拍着胸脯,字正腔圓地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強不屈的民族,一個偉大的民族!”;在知識經濟時代裏,經歷過百年奮戰的中國又蓬勃奮飛了,她博採眾長,堅持創新,勇於探索,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神舟昇天,實現了我們的飛天夢;20xx年,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期待的一年,舉國上下,國人一致呼喊着:“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國家的富強讓我們懂得這個世界,珍惜這個世界。善於發現生命是點點滴滴的美,才能擁有積極的心態,敏鋭的思維,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在事業上有所建樹。而對於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來説,人文素養更是立身、立國之本、是成功的關鍵。然而,人們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就勢必造成了對人文素養的忽視,所以就有了在風景如畫的景觀大道上打赤膊,在綠化樹上晾衣服,剛裝的電話亭裏電話不翼而飛這類尷尬現象,所以才有了打着翻新的旗號對人文景觀的痛下殺手,為了發展地方經濟不惜破壞當地環境的可悲局面。

我國的歷史底藴深厚,也不乏人文大師,一個國家民族素質提高了,象徵一個民族的靈魂高尚;這樣,我們就無愧於五千年聞名中外的歷史,無愧於祖輩們打下的天下。

我們當代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肩負着時代的重任,今天的勤奮學習是為振興中華,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同學們,讓我們沉睡的心靈甦醒吧,源遠流長的古文明,需要我們傳遞,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等待我們傳承,讓我們揚起夢想的風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做一個時代文明人,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種理想,收穫希望,讓這個五千年文明歷史古國,日月同輝,地久天長!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4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文化是這個世界文化大花園中一朵絢麗的鮮花。所以我們要愛本國文化,積極的去弘揚本國文化。

近日,新華社報道:北京有一所國小的學生成了“網紅”,原因是,在蘇軾誕辰時該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向蘇軾致敬的活動。這些學生不僅進行了以蘇軾為主題的課題研究,而且完成了相關專業色彩論文。這些國小生所完成的任務,引起了人們的熱議與關注。在我看來,這些國小生所進行的活動是非常積極,非常有意義的。像蘇軾這樣的詩人有許多,他們都曾為詩詞文化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所以我們應該去了解古人,認識古人,瞭解我國的優秀詩詞文化。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眠沙卧水自成羣,曲岸殘陽極浦雲”。我國古人無一不將天人合一,人定勝天的文化造力發揮到了極致。而且我國詩詞文化也已經具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用詩歌來向那個世界傾訴自己的心聲,培養自己知行合人的人格境界,也是一張傳播繼承詩詞文化的方式。

詩詞是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學習古詩可以明智,陶冶人們的情操。學習古詩可以瞭解過去,放眼未來。學習古詩,與古人對話,瞭解古人當時為什麼做那首詩以及做詩的心境。不僅如此,學習古詩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

之前,在中央電視台播放過一檔節目叫做“中國詩詞大會”,這是我們弘揚中華文化的表現,在這檔節目中,活躍歡快的.氣氛,信心十足的參賽者,向我們展示了中華文化之美。美國曆史上有一位總統曾説過:“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忘記了自己的文化,那麼別的國家就可以去攻打那個國家了”。對啊!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根。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對自己本民族文化必須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並且最為一個當代中學生,我們更要有責任和義務去弘揚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

總而言之,北京那個那所國小也正是學習詩詞,瞭解古人,認識古人,為弘揚中國的詩詞文化。作為中學生,我們應當去唱響時代的主旋律,努力學習,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擔負起時代精神,為我國的詩詞文化的傳承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5

前不久,我和其他小記者看了一場木偶戲。

這場戲主要講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故事,因為全程都是説本地土話,實在聽不清楚,只能靠媽媽翻譯。不過也很開心,畢竟第一次看木偶戲,很新奇,想不到家鄉還有這麼有趣的藝術。

後來才知道,木偶戲是我們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了不起。不禁對木偶戲的演員們充滿了欽佩。

演出結束,我們找到演員們採訪。這些老藝人的年齡都已有70多了,他們自己説“快不能演了”。

老演員們告訴我們,玉林本地的木偶戲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唐朝的時候就有了。天啊,原來是那麼久遠的了,太不可思議了。“今天演的《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就是為你們警醒,這是我們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你們好好傳承下去!”

不過説是這樣説,老演員們感歎説“要想傳承下去也是困難重重”,因為“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去高檔次的電影廳看3d、5d電影,根本不願意來這,更別説傳承下來,到時候可能連會拿木偶的人也找不到……”,説到這兒,面前的這位老藝人眼裏有一絲絲亮光,他流淚了。

木偶戲雖結束,我耳邊卻動盪着那位老藝人的聲音,回想着老藝人説的話。真的,就連爸爸--電腦和手機幾乎成為他最重要的寶貝,有誰有興趣去關心那麼“落後”的東西呢?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下去,確實值得人們思量呀!老藝人們和我外公那輩人的興趣愛好,我們不可能只憑着學業單一地來傳承。要想跨過這一個門檻,必須要接好這一棒,告訴後代們,一代代傳承下去,這才可能永久地使它成為我們的'驕傲。

就比如説我們的敦煌壁畫,日子是一年年地過去,可是,總有一天它終究會消失,那我們的後代,就只能在它沒有消失之前,儘量去把它拍成記錄片,放在文學館裏存放着,給後人們看……我們的木偶戲也不例外,當然少不了影音資料,但如果我們繼承了文化的傳承,它就不會消失!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6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祖國,各地都有各地的文化。而我們温州的文化,也在文化禮堂中得以傳承了下去。

記得那是前年的春節,我外婆家附近的文化禮堂中在進行演出。愛湊熱鬧的我當然不肯放過這個機會,我同我的舅舅也報名了,我們打算合奏一曲古箏曲《漁舟唱晚》。

練習了大半個月,終於到了演出的日子。信心滿滿的我們在台下看起了表演。有的表演民族舞蹈的,她們的物資優美動人,配合着特別的民族服飾和美妙的音樂,她們猶如朵朵綻放的花朵,在舞台上大放異彩,贏得了觀眾們陣陣掌聲。有演唱歌曲的,我記得那是兩個和媽媽差不多大的阿姨,她們的.歌聲婉轉動聽,那是一首畲族民歌,雖然我聽不懂她們唱得是什麼,但是從她們的表情和動作中,我感受到了她們的幸福和快樂。還有一個拉二胡的老爺爺,媽媽説這是她以前的語文老師呢!看他樸素的穿着,還有掛下來的長鬍子真是頗有一番拉藝術家的風範。他表演的曲目是著名的《賽馬》那忽快忽慢的節奏,時低時高的音調,彷彿真的有一匹馬在我的眼前飛奔而過,中華民族傳統樂器的魅力果然很不一般。一個個精彩節目輪番上陣,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不時響起,我也不免陷入這歡樂氛圍中,不禁忘記下一個節目就要輪到我了。

這時,舅舅跑來了,他提醒我馬上就要上場了,讓我準備一下。我這才依依不捨地離開觀眾席,來到了後台。由於我已經練習的很熟練了,倒也沒那麼緊張,我在心裏默唸了一遍曲子,便上台了。我和舅舅配合默契,琴聲如流水緩緩流淌,流進每個人的耳朵裏,流進每個人的心中。一曲彈完,台下響起掌聲,我沉浸在歡樂中,緩緩走下了舞台。

演出還在繼續,一個個節目又一次將歡樂推向高潮……

時間在歡樂中流逝,到了演出的尾聲了,最後一個節目,全場合唱了一首《明天會更好》,大概也是寓意着祖國的未來會更加燦爛,更加美好!演出結束,大家走出禮堂。每個人的臉上都煥發着幸福和滿足。這次的演出不僅是快樂的源泉,更是一次文化的傳承。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7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從唐詩宋詞到楚辭元曲,從文房四寶到四大發明,從太極長城到松竹民居,處處彰顯着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個人接觸文化的內容不一樣,自然對不同文化的情感深淺不一,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氣質。

當今便捷的交通,方便的通訊使世界變的愈發渺小。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村”,接受着不同文化的薰陶。於是便出現了一些“新新人類”,有愛擺內八字的“哈日族”有愛叫“歐巴”的“哈韓族”,有紳士風範的“英倫格調”,可是國外的都是好的嗎?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尚未細細鑽研,就盲目模仿外國的文化,這樣真的好嗎?

在日本,“內八字”是婦女長期跪坐所形成的一種病態,而在中國這種病態卻被少女們競相追逐模仿。網絡上所流行的“非主流”“殺瑪特”更是迷倒了一眾男女,這是我們向外國所學習的先進文化嗎?恐怕未必。

英國的騎士精神,美國的`鑽研創新,日本的積極進取,這些精神文化我們又學習吸收了嗎?我們應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持着一種包容與批判的態度看待外來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基因,有利於我們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吸收世界主流文化價值觀與普世思想,實現“一國之學問”的現代化,同時我們也要有選擇性學習吸收外國的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重塑中華文化,再創輝煌文明。

如今“洋節”之風盛行。我們有歷史悠久的春節不過,卻要過西方的“聖誕節”,有好好的七夕不過,卻要慶祝西方的“情人節”,諸如此類的還有光棍節、愚人節、萬聖節、感恩節……我們真的需要慶祝這些節日嗎?現在的90後樂於過“洋節”,卻逐漸忽略了重陽節,端午節這些我國傳統的節日。當我們在為洋節而慶祝的時候是不是該想一想我們的傳統節日呢?學習吸收外來文化不是盲目地追逐模仿。我們自己的文化正漸漸被遺忘,卻還在盲目追趕世界文化,這必然會影響我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我們需要在繼承與發揚我國文化的前提下,積極吸取世界主流文化。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重塑中華文化,再創輝煌文明!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8

濃墨勾勒,淡墨填充,那是一雙老者渾濁的眼眸;水彩渲染,流光四溢,那是幾多爭奇鬥豔的牡丹;黑白兩色,純真透澈,那是幾隻初生的奶貓,好似一張白紙,尚未被世間風塵沾染污濁。幾個簡單的事物,在奶奶筆下,活了。

不同於我筆下的天馬行空,奶奶的畫總是貼近生活,樸素平易。可這樣獲人稱讚無數的畫於兒時的我而言,只有不解和無奈罷了。慢慢的,對畫畫的興趣,也在奶奶一次次要求和指點下從興致勃勃到萬般無奈。

她執着於人物的眼睛。奶奶曾拿着我畫的人物,指着他的雙眼,道:“畫倒是不錯,可是這眼,失去了它們應有的神,,沒了靈魂的雙眼,又怎能支撐起人物所要表達的情感呢?”見我不解,她又説:“記住,畫是平面的,畫中的人可不會説話,而這時,眼睛,便是唯一讓畫外人窺視其內心的通道啊,眼睛是心靈的窗户啊。”

她留意着生活中的一切。有時,一隻蝴蝶,幾朵野花,就夠她盯上好一陣的,每當我問起為何要這樣做,奶奶也只是笑笑,輕聲説道:“‘這世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話用在畫畫上,不是更恰當嗎?不時常留意着,怎知什麼時候就錯過了身邊的美啊。”

她也經常給我看各種名畫。從徐悲鴻的`馬,到齊白石的蝦。“幾幅這樣簡單的畫,為什麼會千古流芳呢?”奶奶指着齊白石畫的蝦對我説,“看,不管在形態動作上怎麼多變,它們的身體都是六節。這樣的細節,一定是在細緻入微的觀察之後,才能畫出來的吧。如果不深入瞭解一樣事物,又怎能畫好它呢?”

在這之後,我的筆下,也漸漸多出了一些以前不曾出現的東西,一雙少女的明眸,似亙古星辰般耀耀生輝;幾枝雜花,棲於紙上,交相輝映。有時,我會在雨後找一片幽靜的樹林,看幾多野花帶着水珠,昂首淺笑;在夜晚守着窗户,看一夜流星颯沓。

也許,對於我的後代,我也要這樣讓他們體會吧。我想,他們總有一天會理解的,正如如今的我一樣啊。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9

美德是一首動聽的歌曲,縈繞在耳邊;美德是靈魂的力量,催人奮進;美德是生命的財富,尋到生命的價值;美德是一種境界,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所謂的“美德少年”——就是有着至善至純美好品德的少年,它不是一張純粹簡單的獎狀,而是浸透着一言一行的修身品行。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着光輝的作用。傳統美德是前人經過五千多年不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結果。

首先需要的是良好行為習慣。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也是,習慣也是。《弟子規》裏的“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告訴我們一個良好的社會公民就是每天都要從這些小事上做起。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在這些小事上一點點落實而養成的。

其次我們要有堅強的意志。孟子説:“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玄奘孤身一人穿過沙漠跟崇山峻嶺去印度求法,水囊還在沙漠裏壞掉了,連續5天沒有水,需要多大的勇氣跟智慧才能繼續前行呀!

最後我們要做一個對社會有奉獻的人。曾子説:“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做人就必須要在社會上立足,社會需要我們共同建造,一個好的社會離不開具有美好品德的人。

我們現在正是學習知識、養成良好的習慣的黃金時期。我們不用像趙國強一樣英勇與歹徒搏鬥;我們不用學劉子元不顧生命危險跳水救人;我們也不用悉心照料十三位非親非故的老人……但是我們應記住這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我們要努力去做美德少年,不要一心想着做一些轟轟烈烈的大事,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我們要從撿起身邊的紙屑做起;從尊敬師長,不頂撞父母做起;從不説謊話,誠實守信做起……

21世紀的今天,社會充滿着競爭,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以對新一代祖國的花朵要求不僅僅是博學的才能,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

社會告訴我們要做一個美德少年!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10

自炎黃至明清,幾千年來以農為本,重視飲食,“民以食為天”便是寫照。中華民族無論是對於飲食的重視還是對食物的虔誠,皆是世界上鮮有民族能夠比擬的。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無不顯示出中國悠久的飲食文化傳承。

在超市的肉類櫃架上,你可以看到通脊肉,後腿肉,前腿肉,五花肉,前肘,後肘……如果再換一個櫃架,你又會發現牛肚,牛腩,牛小排,牛脊,牛腿……這時你會不禁讚歎:能把一頭豬,一頭牛劃分的這麼有學問,這麼有水平,這麼講究,這可真不簡單!

何止是不簡單!

中國的飲食文化傳承悠久,從新石器時代有了石磨後,便有了麪食的食用;再後至周朝,人們已經掌握了肉食的烹飪技巧;從春秋戰國到秦王統六合,現中國的四大菜系――魯菜,蘇菜,粵菜,川菜也已相繼形成。可以説,中國人在飲食方面的天賦絕對是冠絕古今的。

“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取得了舉世無雙的成就:無與倫比地維持社會平衡,長期養活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的確,對於生產力低下,卻擁有着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古中國來説,飲食一直是個問題。於是人們想方設法地令食材物盡其用,儘可能地讓最少的食物養活更多的人口。但中國的人們會通過創新來改善生活:同樣都是吃,為什麼不吃得美味點呢?於是便形成了美食文化,繼而傳承至今。

然而,中國幾千年悠久的美食文化,傳承的不僅僅是一道道美味,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在苦中作樂、大膽創新、渴望美好的民族精神。如果不是廣大的勞動人民在飢餓中渴望温飽與美味並存,不是他們的大膽創新、化腐朽為神奇,是怎麼可能把一棵白菜做成八道菜品!是怎麼可能烹飪出民族的盛宴,得到世界讚譽的滿漢全席!又是怎麼可能穿越千年時空,把幾千年前的飲食文化傳承至今!

我們要把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傳承下去,也要把這份苦中作樂、大膽創新精神傳承下去,是它使我們的中華美食昌盛,因為它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構成部分,沒了它,我們的民族精神也必將不再完整。讓我們珍惜食物,感謝食物,讓這份藴含着古老歷史及精神的飲食文化得以傳承。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11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温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温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為流傳開來。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12

20xx年新春佳節之際,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推出一個特別調查節目“家風是什麼?”,引發人們對家風的熱議。許多人認為,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人品,家風會影響人的一生。

那麼,家風究竟是什麼?家風,顧名思義,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或作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規矩,是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小到大都需遵循的祖訓,是能夠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一種傳統風尚。

追溯歷史,不管是大家還是小户,大多十分重視家族成員對這些規矩的遵守和執行。從《顏氏家訓》到《曾國藩家書》,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在百種以上。這些家風、“家訓”雖然彼此會有不同,但是其核心都是“仁義禮智信”,這也是中國傳統價值體系中最核心的因素。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既是形成家風的基礎,又通過家風在每一個家庭中傳承。家風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得以發展的載體。

當代社會,飛速發展,很多現代的事物衍生出來,很多傳統的東西漸漸淡去。“家風”一詞對現在的很多家庭來説已經開始變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風、家規被淡忘。現在大家聚在一起,又有誰會談論家風家規呢?

家風雖説只是一個家庭的風氣,卻是社風民風的基礎,很多貪官分子的墮落起點,正是始於家庭這道“防火牆”失去效力。家風不正的人,不可能有一心為公的情懷;家風不正的社會,也不可能有健康良好的政風與民風。

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傳承優良的家風、如果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擁有良好的家風意識,令人心寒的社會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個家庭的.家風是積極向善的,一個家的所有家庭成員的品德是純潔的、高尚的,那麼一個社會定然是和諧的。

文化傳承的作文 篇13

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後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後一瞬,珍珠的色彩也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也會如此蓬勃。

正是由於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最終誕生了華夏女兒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説的那個歌星的經歷,正是由於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觀念的更新形成的。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現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了,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可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了。對於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幾乎全都置於腦後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難道是我們口口聲聲説到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其實有許多人在為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鼓勵人們學習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著名學者馬寅初不就是嗎?他積極提倡我們青少年應當多多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雖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傳統的中化文化不能丟!因此,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會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須靠我們用行動來回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發展的基石,是我們共同保護,共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未來!憶往昔,若不是司馬遷的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的鴻篇警後人,若不是李時珍的跋山涉水,怎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萬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人淚?看今昔,是誰苦心鑽研十餘載,終使兩星成?是誰奮鬥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宏博。他們是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的堅定,他們是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於繼承和傳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着。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點亮一片星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片綠葉,但能點綴整個春天;傳統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若駕一葉扁舟,但仍能驚動一片大海。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生命的支撐,成功的基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