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年味作文(合集15篇)

來源:文書谷 1.97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記憶中的年味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合集15篇)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1

年前的陰雨天氣有點令人掃興,可過年的喜氣早已滿滿地擠進了陰雨的天空,不時看見街上的人們提着大包小包的東西急匆匆地往家趕,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笑意。

人們的手上免不了購有新衣服,這不禁使我聯想起過年穿新衣的習俗。記得小時候能穿上新衣服,會覺得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一件事,不管新衣的樣式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會歡欣不已,就會覺得是過年最好的禮物,是一年裏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節來臨前,為了迎合新年的喜慶氣象,為了節間展示給親朋好友一個全新的面貌,家家户户都會把家裏裏裏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並在過年當天在門上貼上一副大紅春聯,祈求來年好運。如:什麼“財源滾滾”、“步步高昇”、“富貴滿堂”什麼的,反正都是一些吉祥的話語。

做年夜飯是過年的.一件大事,據説,年夜飯只有一家人在一起做的,吃起來才最好吃,所以大年三十那天,我們一家子一般都會聚在一起準備年夜飯。外公包餃子的手藝最好,由他做傳統的美食餃子;媽媽和她姊妹幾個一起洗菜、切菜、燒菜;爸爸和家裏的男人們負責殺雞、殺魚等“粗活”了;而我們幾個小孩子和外婆就負責“打雜”,洗洗碗、擦擦桌子、收拾家中的擺設等等。

一切準備就緒,大約五點多一點,傳統的祭神請祖儀式開始。由外公帶着,先祭夜神及各路神仙,在家門口擺上貢品,點燃香紙,虔誠跪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請完夜神,在回到家中堂屋祭拜先祖,同樣跪拜一番,祈求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睦睦。

祭拜結束後,年夜飯正式開始。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忙碌了一年,此刻皆放鬆心情,大人們開懷暢飲,孩子們恣意吃喝,好不熱鬧。一年一度的年夜飯能充分地體現出家庭成員之間的互敬互愛、尊老愛幼。在吃完年夜飯後,大人們就開始守歲了。

過年最讓小孩子們高興的不僅是能穿上新衣、玩擦炮、摔炮等,最為重要的是能夠收到大人們給的壓歲錢,即紅包。因為紅包象徵活力、愉快和好運氣,大人們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寄託了長輩對孩子的關心與希望。

在一聲聲的爆竹聲中,春節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過去了,新的一年、新的一學期已經來臨。但年味仍是揮之不去,仍給了人們無盡的回味、全新的期盼,也縈繞在我的心裏,永遠不會褪色。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2

好多年沒吃過母親做的臘八粥了。參加工作後,就很少能碰到臘八節時休息回家看望母親了。等我們姊妹幾個都長大離家後,家裏就母親和父親兩人了。每次打電話回去問他們,做臘八粥了沒?父親都説,你們不回來,你母親都懶得做了。偶爾回家碰上臘八節,母親要做。我怕麻煩,也怕母親累,不讓她做,就説不想吃。記得那時的臘八粥,母親前晚就泡好紅小豆,黃豆,黑豆,第二天天不亮就起牀先熬玉米粥,把豆子放進去一起熬,再擀點麪條,放些青菜豆腐,還有前一晚炒好的大肉臊子。臘八粥的香味把貪睡得我們早早勾引起來,每次吃飯挑食的我,都會吃兩碗還不放手。臘八粥講究吃剩,所以家家都會做多,熱着吃一天。等到中午,玩瘋了的我們,就在夥伴家吃了,吃完還不忘品評下誰家的好吃。

後來看書,才明白,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看來這個節日由來已久。而各地的臘八粥的'材料也也五花八門了。現在,超市裏各式的甜味臘八粥,吃起來,還是沒有了兒時那碗鹹香的臘八粥好吃。母親説,你們現在就是“劉秀喝豆子麥仁“,好的吃多了,不覺得香了。這個典故,母親講了好多次了。説的是,劉秀當年起兵打仗時,有天行軍一日,粒米未進,又渴又餓時,來到一位老婦人家,老婦人用家裏僅存的一點麥仁和豆子,煮了一鍋麥仁粥。劉秀吃了後,覺得真是天下美味。後來劉秀當了皇帝,天天好吃好喝的,覺得吃啥都不香了。一天猛然想起那碗美味的麥仁粥,就讓宮裏的御廚做,劉秀吃了,覺得太難吃了,就換人做,還是難吃,一氣之下,殺了幾個御廚。有大臣就建議皇帝,把老婦人找來。老婦人找來後,老婦人做了一碗,劉秀吃了口,覺得難吃。老婦人就對他説,”你當年覺得好吃,是因為你當時又餓又累。現在,你做了皇帝,每日山珍海味,就體味不到美味了。“劉秀聽了,慚愧不已,派人送老婦人回家。我想,現在的我們,覺得食之無味,也是如此吧,天天如過年,自然就體味不出食物的美味了,也體驗不到以前那些濃濃的年味了。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3

“找點空閒、找點時間,領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聽着熟悉的歌謠,我的腦海閃現出兒時一大家子人擠在空間狹窄的房間裏一起過年的情景,然而當時並沒有覺得擁擠不堪,相反卻很温馨。

每逢佳節倍思親。轉眼睛,臘八節已過,這就意味着春節的腳步已越來越近,人們瘋狂的為回家做準備,前段時間的春運搶票事件足以證明外出務工人員是如何的歸心似箭,今年是我參加工作以後的第一個春節,看着隔壁西華大學學生高興地揹着書包、拖着行李箱,踏上回家的歸程,我頓時心生一股羨慕的`情愫,如果我還在上學,我現在也和他們做着同樣的一件事:回家過年!

兒時的過年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臘月一到,孩子們就開始纏着爸媽為自己買新衣服,新褲子、新鞋子,總之,新年新氣象,什麼都要是新的。這是那時的我們最嚮往的一件事。盼望着盼望着,春節終於被我們盼來了,不知道當時的我們為什麼精力會那麼的充沛,我們會圍着飯桌吃團圓飯,守在電視機前把春節聯歡晚會從頭看到尾,然後等待着新年鐘聲的敲響,在外面燃放煙花爆竹,看着絢麗的煙花在空中曇花一現,然後玩的筋疲力竭才依依不捨的爬到牀上去睡覺。大年七年級的早上,我們穿上自己的新衣服跑到長輩面前拜年:恭喜發財,紅包拿來!長輩們會把事先準備好的紅包一一發到我們手上中,我們拿着紅包雀躍般的跑出家門到院子裏比較誰拿的紅包最多!兒時的過年是新奇的、有希望的。現在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年齡的增長,我們似乎已經沒有兒時那麼盼望着春節的到來了,春節現在已經淡化得和平時的任何一天沒有區別,我們可以選擇任何一天購物、邀上幾個知心朋友大快朵頤,無所顧忌的花着自己掙的錢,過春節的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唱歌、聚餐、旅遊等方式已滲入到我們的骨子裏。

我們在外面瀟灑,年老的爸媽卻在家翹首以待,希望能盼望着自己的孩子出現在他們的眼簾中。現在爸媽的角色就是我們兒時的角色,盼望着過年。因為只有在那一天才能把外出務工、工作的孩子給盼回家。空巢老人不需要孩子們拿着成疊的鈔票去慰問,再多的鈔票也不能温暖他們的心房。因為他們需要的很簡單,那就是常回家看看,和他們嘮嗑。爸媽或許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但是他們温暖的話語卻能撫平我們心中的不如意。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4

年前的陰雨天氣有點令人掃興,可過年的喜氣早已滿滿地擠進陰雨的天空,不時看見街上的人們提着大包小包的東西急匆匆地往家趕,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笑意。

人們的手上免不購有新衣服,這不禁使我聯想起過年穿新衣的習俗。記得小時候能穿上新衣服,會覺得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一件事,不管新衣的樣式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會歡欣不已,就會覺得是過年最好的禮物,是一年裏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節來臨前,為迎合新年的喜慶氣象,為節間展示給親朋好友一個全新的面貌,家家户户都會把家裏裏裏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並在過年當天在門上貼上一副大紅春聯,祈求來年好運。如:什麼“財源滾滾”、“步步高昇”、“富貴滿堂”什麼的,反正都是一些吉祥的話語。

做年夜飯是過年的一件大事,據説,年夜飯只有一家人在一起做的,吃起來才最好吃,所以大年三十那天,我們一家子一般都會聚在一起準備年夜飯。外公包餃子的手藝最好,由他做傳統的美食餃子;媽媽和她姊妹幾個一起洗菜、切菜、燒菜;爸爸和家裏的男人們負責殺雞、殺魚等“粗活”;而我們幾個小孩子和外婆就負責“打雜”,洗洗碗、擦擦桌子、收拾家中的擺設等等。

一切準備就緒,大約五點多一點,傳統的祭神請祖儀式開始。由外公帶着,先祭夜神及各路神仙,在家門口擺上貢品,點燃香紙,虔誠跪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請完夜神,在回到家中堂屋祭拜先祖,同樣跪拜一番,祈求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睦睦。

祭拜結束後,年夜飯正式開始。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忙碌一年,此刻皆放鬆心情,大人們開懷暢飲,孩子們恣意吃喝,好不熱鬧。一年一度的年夜飯能充分地體現出家庭成員之間的互敬互愛、尊老愛幼。在吃完年夜飯後,大人們就開始守歲。

過年最讓小孩子們高興的不僅是能穿上新衣、玩擦炮、摔炮等,最為重要的`是能夠收到大人們給的壓歲錢,即紅包。因為紅包象徵活力、愉快和好運氣,大人們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寄託長輩對孩子的關心與希望。

在一聲聲的爆竹聲中,春節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過去,新的一年、新的一學期已經來臨。但年味仍是揮之不去,仍給人們無盡的回味、全新的期盼,也縈繞在我的心裏,永遠不會褪色。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5

春節又到了,一個辭舊迎新的日子,一個歡天喜地的節日。春節才到啊,我們已經迫不及待了。我們期待着貼春聯,五福來到;期待着拜拜年,搶大紅包;期待着放鞭炮,歡樂無窮!我們期待着品嚐這濃郁的年味。

貼春聯,五福來到

“貼春聯嘍!”我在大門口高聲呼喊。只見媽媽端着一口黑色的炒菜鍋,上面冒着騰騰熱氣,原來是漿糊來到。後面緊跟着強壯的爸爸,一手拿着刷子,一手拿着掃把,一副要打架的陣勢。

爸爸先用刷子從鍋裏蘸一點漿糊,輕輕地刷在春聯的四個角和中央,慢慢地塗抹均勻。“爸爸,你抹得太少啦!多抹點才能粘得牢!”“你不懂,這漿糊……”還沒等爸爸把話説完,我手裏抓着的一把漿糊已經被甩到春聯上了。“哎!太多了容易把春聯弄爛了,怎麼沾福氣啊,而且這樣還不好粘了,你這小兔崽子手真快!”老爸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

就這樣,春聯還在繼續貼着,年味也被傳遞着……

拜拜年,搶大紅包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我們排排跪,爺爺奶奶排排坐。

“誰聲音大,我就給誰最大的紅包!”爺爺壞笑着。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我們撕心裂肺地喊着,聲音震破屋頂。

“我、我、我!”我們爭先恐後的來到爺爺奶奶面前邀功,彰顯自己的嗓門。

嘿嘿,最後還是我贏啦。最大的紅包就歸我啦,還是奶奶疼我。剛拿到紅包,就遭遇到了偷襲,一個不注意,紅包就被哥哥搶去。他右手拿着紅包伸向最高處,四周圍繞着一羣孩子,我們都在搶奪着,有的'蹦,有的跳,有的纏在了哥哥的身上,好不熱鬧。

就這樣,紅包還繼續搶着,年味也被傳遞着……

放鞭炮,歡樂無窮

過年,最歡樂的時刻當屬放鞭炮了。我們的創意點鞭炮,破壞力極強,趣味也頗多。

“扔到這裏,扔到這裏!”小夥伴們慫恿着我。

原來我們要把點着的鞭炮扔到裝着玉米粒的瓶子裏,讓鞭炮在裏面爆炸,讓瓶子來一次完美的翻滾。

眼看着鞭炮就要在我手中爆炸,這還得了,不管三七二十一,腦海裏只有一個字——放!看着瓶子裏升起了縷縷青煙,我的心也跟隨着向上跳動着。只聽“砰”地一聲,在巨大的炸藥的威力之下,玉米粒散落一地,瓶子已經破爛不堪。

“誰,誰幹的?”在一旁聊天的大人們似乎被這突如其來的玉米粒砸中,我們趕忙落荒而逃。

就這樣,鞭炮還繼續點着,年味也被傳遞着……

那記憶中的年味,那記憶中的春節,我們就這樣,被年味帶來的幸福感包圍着……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6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的《元日》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他所描繪的就是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放炮迎新的熱鬧場面。

除夕之夜放鞭炮這似乎是一種不會被人忘卻的傳統。從我記事之日起就對每年除夕凌晨12點的炮聲記憶深刻。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這一時間點裏每家都會放開門炮辭舊迎新,在新年裏討個好彩頭,你能想象上百花炮聲在空中此起彼伏地爆炸,那種光亮,那種聲響,怎一個震撼了得呀!即使你熬不到這麼晚,相信這震耳欲聾的炮聲還是會把你叫醒的。

每年除夕,爺爺、伯伯、父親都會準時從被窩中爬起來放鞭炮,對他們而言,這已是保持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習慣了。他們不需要鬧鐘,卻總是那麼準點,或許是他們的心靈感知新年的氣息比咱們更早更準吧!

我一直認為,鄉下的年味兒比城裏要更濃些,因為這份“美味”中加了更多調料,純樸、感恩與真誠。城裏的路旁商店張燈結綵,這是他們對新年的期許,希望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步步高昇,但這其中不乏有些應付之意,過多花哨的裝飾只是隨了大流,迎合時代發展的需求。相比較而言,鄉下人家門上貼的春聯更有寓意,這些春聯並不昂貴,並不華麗,卻寄託了一家人對新年的美好期待,都説平凡之中見真情,春聯不也是如此嗎?

年味兒要與家人共同分享,所以除夕也就少不了與家人共進晚餐。隨着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物質需求的提高,“年夜飯”人們更熱衷於去飯店吃。一家人在餐桌上有説有笑,吃着現成的飯菜,吃完結賬就可以走了,方便、快捷,何樂而不為呢?但在鄉下大多數人家都是在家裏吃,即使比不上飯店菜品的美味,但這是家人親手烹製的,裏面充滿了濃濃的愛意,即使比不上飯店用餐的方便,但與家人一起勞動是開心的,充實的,享受的。咱們吃的不是美味,是氣氛。只要一家團聚,一起吃飯,我相信,無論飯菜的豐盛與否,大家都是開心的。

吃完年夜飯幹什麼呢?答案當然是看春晚了!雖然現在對春晚的.意見褒貶不一,但依然不減低人們對春晚的熱情,很早就開始關注春晚了,除夕晚上8:00,春晚終於揭開了她神祕的面紗,一家人和樂融融的坐在電視機前,看着春晚,説説笑笑,體味春晚帶給咱們的樂趣,等待零點鐘聲的敲響。

除夕,除舊迎新。年味兒,充斥心田。希望人們可以在新年中過的更輕鬆、更舒適、更愉快。如老虎般虎虎生威。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7

又是一年除夕將至,我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

剛到老家,爺爺忙起來。他帶我去商店買“福”字。經過爺爺一番叮囑,我們開始認真貼“福”。爺爺説“福”字是帶來吉祥幸福的,能祈禱在新一年過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貼,我們一聽,幹得不亦樂乎。我拿來一張金“福”字,往上貼時,爺爺説該把“福”字倒着貼,才能“福到”。我聽,恍然大悟,原來貼“福”字也講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門上倒着貼“福”!

除夕這天,奶奶忙起來。她把磨好的麪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紅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鬆糕的原料。爺爺早已在灶前把火燒得旺旺的,奶奶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一會功夫,熱氣騰騰的咖啡色的鬆糕出鍋。我看得眼花,來不及歡呼,奶奶又嫻熟地撒上芝麻﹑紅棗。在一旁的我早已饞,趕緊切下一塊嚐嚐,嗯——又香又甜,又鬆又軟,好地道的`家鄉民間口味!

中午,奶奶用紅薯粉做紅薯餃,餡是蘿蔔﹑瘦肉﹑豆腐﹑烏賊幹,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傳統的調料。一段時間後,奶奶把一個個紅薯餃放入蒸籠,過一會,蒸籠周圍散發出陣陣香氣!出籠後,只見個個晶瑩剔透的紅薯餃衝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為快,夾一個放入口中大嚼起來,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奶奶累得滿頭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對我笑笑説:“孫子,多吃點,這可是家鄉的特產,在外面吃不到!”

每逢過年,我們家都會收到壽桃,這是50﹑60﹑70﹑80﹑90甚至100歲老人的子女把壽桃送遍整個村子,他們送來時臉上洋溢着笑容,能讓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由衷的祝福。分壽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長壽”。今年是奶奶70大壽,爸爸和爺爺挨家挨户地送壽桃,增進鄰里之間的親情友情。家鄉過年的味兒就是也不一樣越!

初八,祠堂裏又開始唱戲。祠堂裏樓上樓下是人滿為患,笑聲不斷傳來。我看一會就不看,因為我看不懂,也許是我沒耐心,只能看熱鬧。最後只剩下媽媽和奶奶看。走出祠堂,鑼鼓聲、二胡聲還能傳出來很遠。整個祠堂則五彩繽紛,台上的戲子演得惟妙惟肖,贏得觀眾們的陣陣掌聲……

初九,我們全家又踏上回常州的旅途。可家鄉熱鬧的情景像電影一樣浮現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濃!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8

作為老杭州人,我們家有一個傳統,每年的正月都會去百年老店“江南面王”——奎元館吃上一頓團圓飯,這頓熱熱鬧鬧的團圓飯最後壓軸上場的,肯定是他們家的招牌面——片兒川、蝦爆鱔、蝦腰面等。為什麼新年要去奎元館吃麪呢?除了那份地道的杭州風味,更是為了祈福來年的順順利利,平平安安,福壽綿長。因此,我記憶中的年味,便在這面和店裏紮了根。

外婆説每次吃這裏的片兒川,就讓她想起四十多年前的春節,一家人送她去上山下鄉,插隊落户的情景,作為餞行的告別儀式,全家人在奎元館分着吃了一碗片兒川。雖然時過境遷,但是片兒川還是記憶中的老味道。新鮮的雪裏蕻菜,扁扁的冬筍,嫩嫩的豬肉,又鮮又鹹的麪湯,還有咬起來筋道十足的麪條。和往常一樣,外婆每次吃完都會給它評價打分:今年的.雪菜是新的,鹽醃的時間短了點,味道淡了一點,但是鮮還是毛(很)鮮咧……今天的面是老師傅燒的,出鍋時間正好,味道不糊……

而我呢,是名符其實的“食肉動物”,最喜歡吃爆鱔面。這不,我的爆鱔面過橋(多加一份料)剛被服務員阿姨端了上來。我趕緊夾起一筷炸得酥脆的鱔段往嘴裏送,外焦裏嫩的鱔肉、白白胖胖的龍井蝦仁,又脆又嫩的蒜苗,還有加了鎮江老成醋的麪湯,又酸又鮮,一眨眼就被我吃了個精光,媽媽急得過來奪我手裏的碗,命令我飯後坐11路(步行)回家,就當減肥運動。我一邊得意的哈哈大笑,一邊把家裏人吃麪的場景,視頻傳輸給遠隔重洋的舅舅。我親愛的舅舅,每次回家我們都會給他在奎元館接風。雖然今天他沒有在場,但是這樣喜慶的日子怎麼能忘記他呢?我對着微信,吐着舌頭,砸吧着嘴巴説:阿舅,你最喜歡的爆鱔面,我已經替你嘗過了,鮮啊-嘖-嘖-嘖,你有沒有聞到這個香氣啊?你快點回來哦,我們下次再來吃過!

除了傳統的招牌面,百年老店奎元館近年來也創設出了不少新花樣。根據時令的不同,推出新式麪條。比如在開春時的步魚面,仲夏時的蝦黃魚面,翡翠冷麪,立秋後的蟹黃魚面等,每一樣都是供不應求,讓食客們趨之若鶩。還開通了二樓,增加了菜式,不僅可以吃到美味的麪條,還可以嚐到大師傅燒的杭幫菜,上海菜,粵菜,川菜……

越來越大氣開放的杭州,越來越日新月異的時代。奎元館不僅僅是老底子杭州人的家鄉味道,也將是越來越多新杭州人的故鄉味道。想到這裏,我不禁閉上了雙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我要把這新年的味道牢牢地記在心裏,我要和更多的人分享這份新年的喜悦和感慨!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9

好多年沒吃過老媽做的臘八粥了。參加工作後,就很少能碰到臘八節時休息回家看望老媽了。等我們姊妹幾個都長大離家後,家裏就老媽和老爸兩人了。每次打電話回去問他們,做臘八粥了沒?老爸都説,你們不回來,你老媽都懶得做了。

偶爾回家碰上臘八節,老媽要做。我怕麻煩,也怕老媽累,不讓她做,就説不想吃。記得那時的臘八粥,老媽前晚就泡好紅小豆,黃豆,黑豆,第二天天不亮就起牀先熬玉米粥,把豆子放進去一起熬,再擀點麪條,放些青菜豆腐,還有前一晚炒好的大肉臊子。臘八粥的香味把貪睡得我們早早勾引起來,每次吃飯挑食的我,都會吃兩碗還不放手。臘八粥講究吃剩,所以家家都會做多,熱着吃一天。等到中午,玩瘋了的.我們,就在夥伴家吃了,吃完還不忘品評下誰家的好吃。

後來看書,才明白,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看來這個節日由來已久。而各地的臘八粥的材料也也五花八門了。現在,超市裏各式的甜味臘八粥,吃起來,還是沒有了兒時那碗鹹香的臘八粥好吃。老媽説,你們現在就是“劉秀喝豆子麥仁“,好的吃多了,不覺得香了。這個典故,老媽講了好多次了。説的是,劉秀當年起兵打仗時,有天行軍一日,粒米未進,又渴又餓時,來到一位老婦人家,老婦人用家裏僅存的一點麥仁和豆子,煮了一鍋麥仁粥。劉秀吃了後,覺得真是天下美味。後來劉秀當了皇帝,天天好吃好喝的,覺得吃啥都不香了。一天猛然想起那碗美味的麥仁粥,就讓宮裏的御廚做,劉秀吃了,覺得太難吃了,就換人做,還是難吃,一氣之下,殺了幾個御廚。有大臣就建議皇帝,把老婦人找來。老婦人找來後,老婦人做了一碗,劉秀吃了口,覺得難吃。老婦人就對他説,”你當年覺得好吃,是因為你當時又餓又累。現在,你做了皇帝,每日山珍海味,就體味不到美味了。“劉秀聽了,慚愧不已,派人送老婦人回家。我想,現在的我們,覺得食之無味,也是如此吧,天天如過年,自然就體味不出食物的美味了,也體驗不到以前那些濃濃的年味了。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10

兒時春節,家鄉家家户户的大門上都要貼春聯。記憶中最濃郁的年味,就是國小時街上手寫春聯時飄着的墨香味兒。

又是一年春節將至,我們越來越多地聽到“春節越過越沒年味”的抱怨。也許沒有年味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我們不像小時候那樣,從年三十到七年級、十五的習俗講究一環接一環;可能工作節奏太快,我們忙到一切都來不及準備……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抱怨的同時,我們也淡忘了那個記憶中的春節味道也需要傳承。讓我們一起尋找記憶中的年味,像小時候那樣過年,讓我們和身邊的孩子永遠記得,就算如今的物質生活再豐富,過年也仍是最幸福的事。

小時候最盼望的過年環節是“發錢”。不過可惜發的錢多數要上繳,媽媽的`説辭總是不一樣。最早説他們要給對方的小孩壓歲錢,只有不用“回給”錢的才是我的;後來又説,錢會幫我攢着,還是我的,至於攢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可以用就完全不知道了。後來反應過來了,只有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給的壓歲錢才是屬於自己的!這個時間段一般發生在大年三十到八年級之前,必須不能錯過!

爺爺很大方,從我有記憶時已是一張嶄新的50元了,後來漸漸“漲”到1張大團結,2張大團結,包裏揣了錢就馬上上街各種暗爽,上了街又各種捨不得動,最後還是買煙花,買零食,買平時媽媽總也不給買的小玩意。最好笑的是,小時候對錢沒概念。一次,一位阿姨給了一張20元,因為只有薄薄的一張,便忍不住大哭了起來,誰都勸不住,最後大姨為我換成了20張一元錢,手裏厚厚的一摞,才終於高興了。

過年時,小孩不像大人那樣忙,每天就做一件事情:各種玩。那時,賣鞭炮的攤子熱鬧得很:有沖天炮、旋轉炮、刺花炮、摔炮、禮花炮、黑蜘蛛炮,還有大炸雷……女孩喜歡買比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男孩喜歡二踢腳,以及五顏六色的禮花炮……到了夜晚,整個天空燈火通明,閃耀着五彩的禮花……

那時的除夕夜,特別是零點前後,電視裏的春晚即使開着最大音量也完全聽不清楚,因為到處都是隆隆作響的鞭炮聲。“從小就聽長輩講放爆竹驅逐年獸的老故事。如果停了鞭炮聲,會很不習慣地覺得沒有了年味。”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11

最喜歡過年的味道。快到新年時,那熱熱鬧鬧的景象無處不在。大街上,更是人滿為患。最擁擠的,就是各家大大小小的超市了,全是採購年貨的人,商店裏各類物品都供不應求,超市老闆往往會趁此機會大撈一筆,但採購的人還是絡繹不絕。

每到過年,奶奶最喜歡往超市跑,有事沒事就跑去轉轉,就喜歡那熱鬧的氣氛。奶奶手提一隻竹籃子,在超市轉悠,另一隻手則拿着一張廣告紙年貨大減價,在精打細算一陣子後,便跟着人流,一會兒就裝了一籃子東西提回家。我總忍不住,東翻翻,西找找,一袋子零食不免讓我有些失望。第二天,拿回來的都是些魚啊,肉啊。第三天,就都是包裝精美的禮品,什麼紅酒啊,廣柑啊,鹽水鴨之類的'。第四天,我眼前一亮,都是一些非常喜慶的小玩意,紅底金字的福字帖,可愛的玩具小金牛和小紅牛,大紅色的燈籠,塑料爆竹,春聯,金牛的剪紙,中國結等等一堆好東西。這下我可樂壞了,馬上忙活起來:窗子上貼上金牛剪紙,馬上就覺得家裏又多了份喜慶;大門上貼上倒福字和春聯,我的臉上也是喜洋洋的;書桌上擺上一對小牛,書架上掛着一串爆竹;連晾衣架也被我掛上了中國結和紅燈籠。家裏,馬上有了年味兒,我嘴裏也輕輕哼着那支小曲兒《你最牛》。

和家人逛街時,可以看到,無論是大小商場,還是新店開張,都掛上了燈籠,貼上福字貼,一片熱鬧的紅色。往往那燈籠上都寫着幾個金字:恭喜發財,生意興隆。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也讓我感受到了即將過年了。瞧,那邊一位年輕的阿姨身穿大紅底,金色花紋的旗袍,戴着中國結式樣的耳環,手提一個小巧玲瓏的紅包,無不為這即將來臨的新年增了份光彩。這被染紅的大街,更是年味兒十足。

飯店這段日子生意也格外興隆,請客吃飯大出血已經是家常便飯,飯店天天爆滿,老闆樂得合不攏嘴。大過年的,年夜飯尤為重要,兒女在外工作一年,難得回趟家,吃團圓飯自然不能含糊,找一家好飯店,辦得熱熱鬧鬧的,那是在所難免。要訂好飯店,還得抓緊時間,晚了,就只能在家裏吃了,有些人甚至幾個月前就訂好位置了。在爆滿的飯店裏,那花樣百出的菜名,如五福臨門、牛氣沖天等,更是讓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年味兒。

年味兒是過年不可缺少的調味劑,讓過年熱熱鬧鬧,開開心心。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12

每憶起那座小村莊,總會聞到絲絲縷縷的家鄉味,從我的記憶深處傳來。

家鄉味是秋日清晨盪漾在空氣中的桂花香。爺爺家院子的一角有一株銀桂靜悄悄地生長。一早,一股濃烈的桂花香幽幽地,不知不覺地,從門縫裏擠出來,從未掩好的窗户裏鑽進屋裏,似乎無孔不入。桂花香很素雅,並不膩人,只會讓你一夜好覺後倍感神清氣爽,還夾雜着一點點早晨的濕潤空氣,毫無遮攔地直直地鑽進你的鼻孔。這香味時常會使你忍不住順着香味去尋它的出處,好讓你盡情地享受一番。

這香味,是約莫在清晨可以聞到的,那是它最香的時候。也許還在夢中朦朧着,只聽見姑父的雨鞋“啪嗒啪嗒”踩在水泥地上,準備去剪枝。我便時常忍不住下了牀,拾起一枝被剪下的,插在花瓶裏供養起來。這花香沒有城市裏的有時香的沖鼻,花朵也沒有城裏的迫不及待地想從綠葉中凸顯,它們只是隱在葉子中,星星點點的,不顯山不露水的,只由你順着味道探尋。

家鄉味是豬圈草棚裏臭烘烘的,陰冷的'味道。這味道雖不好聞,但時常伴隨着我愉快的童年回憶。草棚裏幾頭小豬擠在一起取暖,那臭烘烘的味道大概是源於牆角那堆黑漆漆的東西吧。偶爾會有幾隻睡過了的雞從草棚裏不緊不慢地踱着步過來。有一次,姐姐帶我到後院摘了白菜,一起餵豬。不好聞的味道始終瀰漫着,可樂趣卻絲毫未減。白菜一扔進豬圈,幾隻窩在牆角的小豬慢悠悠,搖搖晃晃地走進,只聽得一聲聲嚼白菜的脆響,歡樂極了。

家鄉味是大鐵鍋裏炒出的飯菜的香味。黃昏時分,池塘邊、小山坡上,家家户户的煙囱裏都冒出來白煙,有時候會有些發灰,如同水墨在洗淨的天空上勾勒出淡淡的線條。一走進廚房,大鍋裏翻炒着菜,香味總會讓我肚子咕咕直叫。五顏六色的食材在鍋裏跳躍着,彷彿是害怕自己被燙到而跳着腳。鍋裏還冒着點點火星,如同夜空中的火焰般璀璨發光。廚房裏當然還會有嗆人的濃煙味。姑姑總是端着板凳,坐在灶台後,一面添着柴火,一面與我們聊天。香味與煙味混雜在一起,讓我一邊流着淚一邊仔細嗅着各種菜的香,既滿足卻又難以忍受。可每當菜端上桌,一股温暖的香味撲鼻而來,只讓人心生對家的眷念。

家鄉味,是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味道,即使吃遍了再多的山珍海味,聞過再多的花香,也抹不去我心中這一縷濃濃的家鄉味。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13

在我看來,年味是凝結在舌尖上的,一年又一年,我們就在這樣的年味中,慢慢長大了。

“進了臘月門,就是過年”老話雖是這麼説,但在現在,過年的熱鬧喧騰,似乎是從小年開始的。在小年這個春節的盛大開始中,餃子第一次揭開了她的面紗。

餃子永遠是過年餐桌上最重要的角色。餃子寓意着更歲交子,無論這一年過得怎樣,春節的餃子永遠是一家人的年終盛宴。“舒服不過躺着,好吃不過餃子。”餃子美味,餃子餡更是變化多端,令人多吃不厭。

在我的老家,餃子餡總是經典的韭菜豬肉餡。韭菜是新下的,鮮嫩多汁,剛買來摘來的韭菜更是青翠欲滴。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地上鋪着幾張報紙,一起摘韭菜,年味與家的味道就在這裏,慢慢昇華。豬肉最好是手切的,可以一粒粒清晰地嚼到,最好有些肥肉,豬肉的肥而不膩與韭菜的鮮辣融合在一起,正是對年味的最完美詮釋。

韭菜豬肉餃子本是最佳組合,可年三十晚上子時要吃的餃子卻是素餡。老一輩人説這象徵着來年樸素平淡、平平安安。我對這種説法不太相信,但素餡餃子的確也別有一番風味。

把胡蘿蔔、粉條、豆腐切碎,攤一個蛋餅切成小塊,有時加些木耳,素餃子餡基本上脱不了“這一套”,但就是這幾味簡單的食材,卻能調出美味的餡兒。素餡沒有了肉餡的那種濃烈的肉滋味,多了一股清淡的感覺,也可以對春節期間的大魚大肉起到一個很好的調節作用。不過令我疑惑的是,有時素餡裏也加些海米蝦仁,這還叫素餡嗎——也許素餡只是人們的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寄託與嚐鮮的滿足罷了。

餃子皮也頗有講究。必須要用死麪的那是一定的,放了酵母就變成煮包子了。這幾年新出了一種“餃子粉”,據説是專門用來做麪皮用的',其實味道嚼勁與一般的餃子皮沒什麼差異。擀麪皮真是門手藝,擀麪皮講究中間厚,邊上薄。要想擀得又快又好,挺不容易。現在,肉店裏有賣機器壓的餃子皮,兩片皮之間撲上點麪粉,顯得死氣沉沉,口感也一般。

每當吃完餃子,總要喝上一碗煮餃子的清湯,説是“原湯化原食”。其實拋開營養不講,清湯的味道品相還是不錯的:清湯的色澤是有着穀物氣息的淡黃色,味道既有一種餃子皮的清淡,也有露餡餃子肉餡的鮮美——所以煮餃子時,露餡餃子還是必不可少的呢!喝下一碗湯,感到周身熱乎乎的,寒冷驅散殆盡,也沖淡了剛才吃餃子的鹹味。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14

大年三十,飯桌上,爺爺奶奶不約而同地説,今年過年的氣氛不夠濃厚。仔細一想,確實有點兒。

如今,不少人都在抱怨,年味淡了!尤其是那些親身經歷並品嚐過往昔濃濃年味的中老年人,面對時下漸漸遠去的年味,內心難免會湧上一種莫名的失落感來。

小的時候,我特別盼望過年。除了過年能穿新衣裳、拿壓歲錢之外,過年放鞭炮更是一件讓人感覺新鮮刺激、體驗自由歡樂的事。如今,人們富裕了,過不過年早已沒有什麼多大的區別了,新春佳節就彷彿是一個平常的假期。

所謂年味淡了,實際上是相對而言的。舊時“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的那種強烈期冀,那種“二十三祭灶關,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饅頭”的倒計時氛圍,隨着人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找不到合適的由頭和載體。在殷實之家,平日的生活與過年時的生活,早已融為一體。這樣一來,過去人們平日裏省吃儉用,過年時大肆鋪排張揚的習俗,便也就永遠失去了存身的空間。結果,過去因全身心操辦年節而提起來的心勁沒有了,濃濃的“年味”,自然也就失去了應有的物質基礎。

從精神層面來説,舊時所謂的“年味”,又主要體現在到處洋溢着一種拜親謁友的濃濃氛圍,以及對天地君親和諸路神仙所要表達的虔敬之類的民間崇拜與民間信仰。

可如今,即便走親訪友,也無需再做太過複雜的安排和準備,打個電話,發個短信,或者發封e-mail,所有的親情、友情的表達都能實現。但是,對於情感的表達,再精彩華麗的語言,與以往那種正式的登門造訪相比,也都顯得蒼白和平淡了許多。而藉助鞭炮、春聯、福字、年畫、年糕、元宵、燈謎等等構成了龐大深厚的年文化的'工具,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之下,已變得可有可無。而新流行的種種“都市文明”元素,不僅難以營造出一種舊時過年的文化氛圍,更難以承受傳統年文化的傳承重任。這樣一來,濃濃的“年味”,也就失去了應有的精神支撐。

這一個新年,讓我深切感受到,不能僅僅滿足於現在的年味,而是需要不斷髮展和創新新春佳節文化。作為一名炎黃子孫,完全應該將五千年積澱下來的新春佳節文化發揚光大,使之走向世界,走向未來,也讓年味變得更濃烈,更香醇,更加喜氣洋洋。

記憶中的年味作文15

我抬頭,望着西邊火紅的天,彩霞如花,就像姥爺家的那種石榴樹的花,紅的沒有一點瑕疵,就像當年那樣,開滿了西邊的天空。

記憶裏,絕非是我獨身一人望着彩霞。那時候,陪伴我的,有吱吱做響的石磨,枝幹蒼勁的石榴樹,還有在石榴樹下的磨盤上軋小米的姥姥。傍晚,偶爾有幾聲犬吠或鞭炮聲迴盪在空曠的山谷中,久久不散。我們祖孫二人,誰也不説話,靜靜享受着這靜謐而又温馨的氣氛。

那時,我最盼着過年,因為過年就有年糕吃。姥姥從來不給我買年糕吃,她説,小攤上的年糕做得太粗糙,而且不衞生,姥姥親自給你蒸那種小米年糕。姥姥買了幾袋小米,在後院推起了百斤重的石磨。我好奇的跟着她圍着石磨轉。看着白花花,粉末狀的小米沫,我不相信它會變成滑滑軟軟的年糕。

小孩子總是一刻也閒不住,於是我就和姥姥要了一把笤帚,幫她把小米沫掃到中間去。可我哪裏會掃,掃來掃去,不是將小米沫在磨盤上掃成一堆,就是把新米和米沫混成一團,或是把米沫掃下了磨盤,姥姥嫌我不會掃,便向我要笤帚。可我偏不給,彷彿是無價之寶一般的將笤帚緊緊抱在懷裏,幾步跑到石榴樹邊,好似那石榴樹是我的盾牌。姥姥一伸手,我就把身子向後一縮,做成一個蝦米的形狀,還不忘笑嘻嘻的做鬼臉。

一個星空閃耀的.夜晚,姥姥忽然從廚房裏端來了一盤年糕,不是街上賣的那種,而是一種幾乎沒有任何顆粒,軟軟而不失嚼勁的小米紅糖年糕,被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放在盤上,我塞的滿嘴都是,兩腮幫子鼓鼓的,像一個小蛤蟆。姥姥靜靜的看着我吃完,確定我全部嚥下後,才笑眯眯的問我好不好吃,看着我點頭的樣子,姥姥又笑了起來,説要年年給我做。

後來,媽媽不讓姥姥做年糕了,原因是我們家周圍有了一個軋米的廠,小米推進去,出來就是米沫,又省力又方便。

姥姥夾起一塊來嚐了嚐,又搖了搖頭,説,米太粗了。我也夾起了一塊,卻並沒有嚐出什麼。

姥姥還是堅持每年為我做年糕,但媽媽不要。因為媽媽説,本來就不是親姥姥,還是少要點她的東西比較好。我不吭聲。

‘吃飯啦。’我聽見媽媽喊我,桌子上,依舊有年糕,但並不是姥姥親手做的。我夾起一塊,嚐了嚐,卻不是當年姥姥做的年糕的味道。我知道,媽媽永遠嘗不出那種被她誤解的親情。

在朦朧的水汽裏,我彷彿又看見了那個吱吱作響的石磨,枝幹蒼勁的石榴樹,以及那個匆匆為我勞作的老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