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作文11篇【通用】

來源:文書谷 1.7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承與創新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傳承與創新作文11篇【通用】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1

西方文學大師托爾斯泰曾説過:“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乏各種推陳致新的藝術作品,亦有很多吸取前人知識精華,鋭意創新的歷史人物及其流芳百世的經典作品。

我國獨特的書法藝術就是在歷代書法大家學習與借鑑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創造出富有時代精神的'新作品,而逐漸形成的一門藝術形態。晉代的王羲之,被譽為“書聖”。他學習書法時,不但刻苦認真,而且博採眾長,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據説他起初向衞夫人學習書法,後來又借鑑秦漢以來眾多的書法佳作,像秦代大書法家李斯,漢代大書法家蔡邕,三國大書法家鍾繇,以及被稱為“草聖”的張芝等許多名家作品,他都泛覽博識,然後才獨創出一種俊逸妍美的新書體。前人高度評價他的書法如“龍躍天門,虎卧鳳闕”。他的代表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楷書《樂毅論》則被譽為“千世楷法之祖”。

書法藝術從晉代至唐七年級直是繼承“二王”的傳統,追求姿媚瘦硬的書風。盛唐的顏真卿,獨樹一幟,開創了渾厚雄強、剛勁肥壯的新書體,也就是我們常説的“顏體”。自唐以後,許多著名的書法家都從他那兒吸取過營養。據説他曾經跟張旭學習筆法並且向“二王”、褚遂良以及當時民間的書法作品多方面借鑑,才能承前啟後,開創一代書風。

近代文學大師李可染先生也曾説過:“踩着前人的腳印,最佳的結果也只能是亞軍”。米芾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年輕時學習書法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晉代和唐代名家真跡來臨摹,當他把古人的真跡和自己臨摹的作品一道歸還原主時,連主人也分別不出真假來。別人對他説:“你寫字太像古代的人,惟獨沒有自己的面貌,這樣是不會有成就的,希望你要發揮自己的特長,不能食古不化。”他聽後慢慢衝破古人的束縛,發揚自己的長處,到晚年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歷史的車輪行駛至今日,書法藝術成為了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形式。在經歷了五千的歲月洗滌後,逐漸沉澱凝實成為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創新基於前人傳承的基礎之上,而傳承又依賴於創新而不斷汲取營養,二者相輔相成。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2

兩個書法家,一個在學習前人中僵化,一個在自我獨創中漂泊。其實,真正的藝術是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

沒有繼承,創新就沒有了依據。正如沒有土地,草木就沒有了根基,

一切的枝繁葉茂,春華秋實便無從談起。在繼承中,中國文化貫穿着歷朝歷代的縮影,從唐詩的意境到宋詞的音韻,從曲劇的情節到小説的豐盈,沿襲下來的一部《紅樓夢》震撼了多少心靈?如果沒有繼承,;集大成;的;中國封建社會百科全書;將會成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統治的論文,毫無意趣,看得見明清,卻看不見歷史。

沒有創新,繼承就沒有了動力。正如沒有浪花,大海便沒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進,劈波斬浪都會茫然失措在一絲風也沒有的平靜裏。在創新中,雜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風暴雨裏,試想若只是順其自然生長,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產或是易摧折而高產。是創新,讓雜交稻以絕對的優勢解決了十億人口的糧食問題。這只是創新的`一個階段,我們看得到的階段。而人類農耕禮貌從刀耕火種,從牛耕;從自然取種,從自西域引進新品種到今日機械化作業,人工優化作物品種。這期間,不知要經歷多少次的創新!

繼承與創新就像歷史長河的兩岸,有了岸,歷史才源遠流長,奔湧不息。無論缺了哪一邊,都會使歷史乾涸。我們需要繼承,我們僅有繼承;我們呼喚創新,我們學會創新。歷史的變遷與沿革中,對於尚未構成完整的價值體系的人來説,繼承是一種指導,一種啟蒙。繼承告知人們前人走過的路,而這是沒有必要從新探索的。當路已到盡頭,眼前是一望無際的荒漠草原時,你已熟諳行路的技巧。這時,創新便是你的指南針,在人生這塊未知的土地上將道路延伸。

學會繼承,我們是幸運的,在繼承中,我們變得理智;學會創新,我們是幸福的,在創新中,我們變得清醒。就像那兩個書法家,學習前人是他博採眾長,總結出構書造字的一般規律,因而理智;自我獨創,是他意識到個體 的存在,獨立人格使他清醒。我們與其批判他們是兩個極端,應當中和,不如將他們看成兩個階段,認識由繼承向創新的過程。這樣,繼承與創新才統一齊來,人生也因其而豐富多彩。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3

風起雲湧的動盪時代,縱使是文人志士也在新文化運動中迷失方向,於“拋棄舊文學”中走向極端,甚至郭沫若大師亦公開批判國學大師陳寅恪,似乎要將傳承千年的文化均付之一炬,依其所見,似乎創新便是“不破不立”,便與傳承相對立,但我以為,創新自寓於傳承。

傳承,並非狹義上的繼承,其本就藴含了揚棄的智慧。孔夫子“述而不作”,其所傳述的先人的智慧,同時棄其糟粕,此等選擇過程本就是一種再加工,並加之以自己的思考,又何嘗不是一種創新?所謂創新,本就是厚積之後的薄發,本就是薪火相傳之後的水到渠成,二者從未對立,相反,創新始終寓於傳承之中。

漫漫歷史長河中,無數文人大家於傳承的瀚海中披沙揀金,而同時孕養於傳承之中的創新之思想終得以璀璨於人類羣星。艾略特訴諸古典,傳承從但丁到德萊頓的傳統,他的次次創作都是對古典文化的再致敬,營造出陌生的美感,如晨鐘暮鼓般喚醒人們內心“沒有雨只有雷電”的荒原;木心遠赴異國卻仍凝古典文化於心,於傳承中融匯中西,其“文學嘉年華”之創新思想便於傳承中應運而生……當傳承的文化弦誦不絕,寓於傳承中的創新自然會從一代代人追本溯源的思索中、孜孜不倦的完善中噴薄而出,創新方成為其創新。

然而,厚黑學和致富祕籍暢銷的當下,無數人急功近利,無數拋棄傳承的“標新立異”堂而皇之戴上“創新”的面具,進入公眾視野。君不見,各種架空文學橫空出世,“創作鬼才”層出不窮,然而,未經傳承孕育的“偽創新”,帶來的'雷點頻出,以致貽笑大方。更有甚者,假借傳承的包裝,如“氣功大師”王林,欺騙乃至危害大眾,不僅可笑,更為可怕,是為荼毒社會之蛆蟲。由此可見,一旦失去傳承的文脈滋養,所謂創新,不過是跳樑小醜,既不可取,也不可能。

因此,當我們真正意識到創新寓於傳承,我們將拒絕拋下一切的天馬行空,也不再會有“焚書坑儒”“打倒孔家店”如此摒棄傳承的悲劇。我們將有更多的白先勇,於對崑曲的深刻傳承與解讀中,方迸發出藝術創新的靈感,使“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餘音繞樑;我們將有更多人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中窺見人性的淵藪,從傳承之泉中採擷寓於其中的創新。

“我們都是歷史中的人”,卡爾維諾如是説道。我們本身處傳承之中,讓我們於傳承中創新出自己的歷史。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4

“碧艾香滿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長眠於大地的詩人啊,你是否也預料到現今端午的荒涼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樣光耀後世,他的清高不願與世皆濁的精神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湮沒了,不少人開始不斷追求物質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燈紅酒綠中浪費青春,在紙醉金迷中虛度年華,又有多少人解《離騷》之苦,又有多少人會屈原之意?端午節的背後成了是人們玩樂的假期,其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承早已消彌殆盡,有的只不過是閒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在漫漫華夏幾千年文化中,中國文化的傳承竟也會斷流,是文化的缺失嗎?沒錯,先是端午節被韓國申遺,主權受辱;接着清明時節議紛紛,國人庸俗,難道還要讓中國的文化從此消失嗎?雖説早將傳統節日定為國假,但對其重視程度卻僅僅停留在物質之上,文化的缺失尤為重要。清明節的接踵不正是人們庸俗的體現嗎?親人在世時無暇多盡孝心,天人相隔後,花費無謂的錢財,對逝者價值何在?掩藏背後的不正是拜金主義、攀比之風嗎?更讓人心痛的是,造別墅,造名車後又掀起了紙糊蘋果成祭品的潮流,這些都折射出了社會的病態,難道不正與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馳,難道還想再上演一次悲劇嗎?文化的傳承早已刻不容緩,對文化的關心與重視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創新,去培育。當然,創新是以文化內涵為基礎,像紙糊蘋果成祭品,這種行為萬萬不可取,這種所謂的創新更要嚴厲地打擊。其實韓國能夠成功申報江陵端午節成聯合國無形文化遺產,其背後也對它進行了很多的創造性發揮,將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斷地拓展,為國人所吸收接納,相比之下的我們難道不該慚愧嗎?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愛護自己的文化,當他人成功申遺時再去爭執,一切又有何意義,難道不覺得羞愧嗎?難道我們不該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嗎?難道還要讓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都被他國搶去嗎?不!對自己的文化我們要去繼承,但同樣我們也要創新,將現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義傳承下去,這才能有效地保護我們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堅信,中國的文化在不斷地傳承與創新中,定會在歷史的蒼穹中綻放光輝,睡在水中的屈原也會會心一笑吧!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5

説起家鄉杭州,人們最先想到,往往是聞名中外的西湖、古色古香的江南建築、清香沁人的龍井,或是秋天開遍大街小巷、香氣撲鼻的桂花。但我卻與別人不同,對於我這個從小愛好歷史的孩子來説,記憶中最深刻的還 是那杭州城裏一座座形形色色、記錄着歷史的博物館。

從小,我就喜歡去媽媽單位附近的杭州歷史博物館轉轉。坐落在熱鬧的吳山廣場旁,杭州歷史博物館的整棟建築卻樸實無華,並不顯眼,沒有絡繹不絕的遊人,也多了幾分清靜,就像一位淳樸的農婦在靜靜等待她的客人。一走進門廳就能看見原始社會時期的展廳,展廳裏放滿了原始社會時期的器一具,有捕獵用的箭、叉,有用於生活居住的.,比如做飯的勺、盛水的碗瓢之類。一想到在沒有水沒有電的惡劣環境裏,原始人竟能製作出這樣的工具來,不得不叫人心生敬佩。

一直往裏走,你會看到左右兩側豁然開朗,這裏是南北朝時期的展廳。這裏收藏着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被譽為“鎮館之寶”的戰國水晶杯!乍看之下,這隻水晶杯一點兒都不起眼,幾乎跟家裏用的玻璃杯沒什麼區別,表面還 有很多咖啡色、髒髒的痕跡。可聽講解員介紹,這水晶杯是在1990年杭州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出土的,是用優質天然水晶製成的寶用器皿,在國內十分罕見。戰國水晶杯的製作技巧和工藝水平在當時來説的確令人驚歎,怪不得被視作“鎮館之寶”呢。

伴隨着一陣優美的音樂,拐個彎便來到了隋唐五代展廳。這裏陳列着隋朝時期杭州出土的文物,一旁電子屏幕中正演繹着隋朝時“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的場景。順着樓梯往上走,號稱宋代“百事繁庶”的天上地宮、元清時富庶熱鬧的大都市映入眼簾,都在悄悄向我們述説着杭州當年的繁華景象。

每次離開杭州歷史博物館,我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心裏還 在杭州古老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暢遊。媽媽告訴我,我們杭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這其中少不了先人們的勤勞和智慧。他們代代相傳,將杭州建設得美麗而富饒,讓我們子孫後代可以安居樂業。我想,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少年,更應該努力學習,傳承歷史,不斷創新,將杭州打造成的未來的一流世界名城!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6

“碧艾香滿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長眠於大地的詩人啊,你是否也預料到現今端午的荒涼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卧獨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樣光耀後世,他的清高不願與世皆濁的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湮沒了,不少人開始不斷追求物質的享受,生活的,在燈紅酒綠中浪費青春,在紙醉金迷中虛度年華,又有多少人解《離騷》之苦,又有多少人會屈原之意?端午節的背後成了是人們玩樂的假期,其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承早已消彌殆盡,有的只不過是閒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在漫漫華夏幾千年文化中,中國文化的傳承竟也會斷流,是文化的缺失嗎?沒錯,先是端午節被韓國申遺,;接着清明時節議紛紛,國人庸俗,難道還要讓中國的文化從此消失嗎?雖説早將傳統節日定為國假,但對其重視程度卻僅僅停留在物質之上,文化的缺失尤為重要。清明節的接踵不正是人們庸俗的體現嗎?親人時無暇多盡孝心,天人相隔後,花費無謂的錢財,對逝者價值何在?掩藏背後的不正是拜金主義、攀比之風嗎?更讓痛的是,造,造名車後有掀起了紙糊蘋果成祭品的潮流,這些都折射出了的病態,難道不正與屈原正直的背道而馳,難道還想再上演一次悲劇嗎?

文化的傳承早已刻不容緩,對文化的關心與重視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創新,去培育。當然,創新是以文化內涵為基礎,像紙糊蘋果成祭品,這種行為萬萬不可取,這種所謂的創新更要嚴厲地打擊。其實韓國能夠成功申報江陵端午節成無形文化遺產,其背後也對它進行了很多地創造性發揮,將它所包含的.不斷地拓展,為國人所吸收接納,相比之下的我們難道不該慚愧嗎?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愛護自己的文化,當他人成功申遺時再去爭執,一切又有何意義,難道不覺得羞愧嗎?難道我們不該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嗎?難道還要讓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都被他國搶去嗎?不!對自己的文化我們要去繼承,但同樣我們也要創新,將與現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義傳承下去,這才能有效地我們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中國的文化不斷地傳承與創新中,定會在歷史的中綻放,睡在水中的屈原也會會心一笑吧!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7

回首過去,只見滾滾歷史長河東逝水,悠久的文化浪花於水面翻騰,我們駕着“傳承”的小舟,浪中前行;展望未來,我們舉起“創新”的火把,燃燒荊棘,照亮前行的道路。

李光地故居中,懸掛着李光地親手題寫的四副對聯:家傳一首冰壺賦,庭茁千尋玉樹枝;萬松嶺上梅千樹,百鳥聲中酒一杯;秋水為神玉為骨,詞源如海筆如椽;不作風波於世上,別有天地非人間。這四副對聯令參觀的人印象深刻,他教誨我們“立夢想,能吃苦,肯努力,善做人”。這場跨越幾百年的對話,説明了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正無時無刻潛移默化着我們,是應被牢記,被傳承的。

泱泱華夏,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是中華歷經上下五千年沉澱的瑰寶。中國之所以能經過多少次鳳凰般涅槃重生,如雄獅般屹立於世界東方,靠的正是這堅強不屈的民族氣節與愈戰愈勇、永不服輸的民族鬥志。這,正是值得我們傳承的。

無土栽培是不用天然土壤而用基質或僅育苗時用基質,在定植後用營養液進行灌溉的栽培方法,具有省水、省肥、省工、高產優質等特點。這種技術已經漸漸被多數人所熟知,以及有愈來愈多的科研投入,憑的正是這種技術在今後大環境下的強大的實用性及其所代表的創新精神。

也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説“掌握新技術,要善於領悟,要善於創新”。技術研究,科研進步所需的正是這勇於創新的`精神。

傳承與創新便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傳承與創新相輔相成:若無創新,傳承只是一顆不能出土的種子,無見日之時,又何談長成參天大樹之日;若無傳承,創新也只是無根之本,無源之水,根本經不起風吹雨打,烈日曝曬,成為棟樑之材更是無稽之談。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説明傳承乃創新之源,無傳承何談創新;“踩着別人的腳步走路的人,永遠不會留下自己的腳印”,説明了只按前人的方法做事,那麼就不容易創新,只會走向平庸。我們應以傳承為根,以創新為莖,步步長為國之棟樑。

我願高舉“創新”的火把,駕着“傳承”的小舟,於歷史長河中乘浪疾馳,披荊斬棘,到達那迷霧消散、旭日初昇的明天。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8

事物的發展需要傳承,同時也需要創新,因為創新與傳承是相輔相成的。傳承是對舊事物的繼承,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就必須要創新。在生活中,想要獲得成功,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傳承,創新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既善於繼承前人的傳統,又懂得發揚自己的特色,勇於創新,才能更上一層樓。

就像我們福州的油紙傘,在我們福州人早期的生活中,它是雨季必不可少的傘具,但因為它的缺點——笨重、易損、不耐用、難修復、價格也沒有優勢,所以當自動傘這個新生事物出現時,它的劣勢就更加明顯了,很快人們就把油紙傘擱置起來,都更新換代,使用輕便、易攜帶、耐用、物美價廉的自動傘了,就這樣油紙傘漸漸衰敗,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可是近幾年,由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創新,讓油紙傘這棵老樹發新枝,發揮了油紙傘的另一個功能——裝飾,保留油紙傘的傳統工藝,繪上各種精美的圖案,把油紙傘作為裝飾品,體現中國風;作為老福州的象徵,變成旅遊紀念品……油紙傘又重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在創新中獲得新生。

再如我們老福州的傳統小吃——百年老字號的“同利肉燕”,聽媽媽説老福州人都喜歡吃肉燕,而肉燕皮的.加工也屬於傳統手工藝,同利肉燕的後輩們在傳承老手藝的基礎上,既保留了肉燕的美味,又延長了肉燕的儲存時間,利用電子商務這個平台和現代冷藏運輸物流鏈,將肉燕從福州推廣到天南地北。就連在上海工作的姑姑也能吃到家鄉老福州的味道了。是啊,味道是傳統的,創新的銷售模式讓福州傳統小吃發揚光大,這不正是繼承與創新的完美融合嗎?傳承和創新是魚與水的關係,沒有了傳承如同只有魚沒有水,再好的創新也會成為海市蜃樓,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而只有傳承沒有創新則如只有水沒有魚,毫無生氣。只有魚和水統一在一起,才能表現魚的靈動和水的柔情。“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了傳承便是無源之水,而沒有了創新也是一潭死水,只有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才能讓美好的事物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9

俗話説: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對於傳統文化,;酒香也怕巷子深。縱使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但在部分傳統文化逐漸消亡的今日,不得不引發對於傳統文化;復活;的思考。

央視猴年春晚使華陰老腔意外火了,這種將原生態的華陰老腔與現時流行的搖滾樂相結合的方式給了人們一個啟示: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才不會讓傳統文化在當今;失活;。傳統優秀文化是本源,是靈魂內核。魯迅先生有言:中國惟有國魂是最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人才有提高。國魂,就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人民強有力的精神紐帶。惟有繼承中華文化,國人的精神家園才不會荒蕪。

可是,繼承並不代表全盤理解,而是應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地繼承。

對於腐朽、落後的一些封建思想,我們應當悉數捨去;而對於優秀文化,則應將其轉化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代國學大師,黃裳,風華正茂之時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是開拓者。黃裳的文字,融合了二週文字的精髓,既有魯迅的激憤、犀利,又有知堂的雍容、閒致;既有情趣和情調,又有觀點和見解。他用人生的閲歷沉澱了文章的氣質,在繼承傳統上,做出了良好典範。

文化是活水,文化永遠以鮮活靈動的生命姿態而生長;沒有溪流注入的湖泊,即使寬如海洋,也可是是死水一片。而創新,便是給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的溪流。

可是創新並不意味着盲目創新。就像馮鞏和趙麗蓉的那個小品《如此包裝》一樣。評戲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卻非要將評戲與流行音樂結合,最終只會導致傳統藝術變得面目全非。雖説傳統文化處在尷尬的局面中需要自救,可是,傳統文化的自救不應以破壞文化的本身為代價去迎合大眾的.口味。這樣只會使傳統文化落入俗套,終會失其精髓。

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就像魚和水的關係一樣密不可分。列夫;托爾斯泰曾説過:;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收你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而屠呦呦,就與他不謀而合。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當屠呦呦站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台上,世人除了驚歎她的功績,也為她身後東方中醫和西方科學實驗方法的有機結合鼓掌;汲取靈感於古徑,行方法在科技,屠呦呦用親身經歷,向世界證明了傳統與現代結合所帶來的驚人力量

那些汲取一方土地精髓的豐厚遺產,抵得過四海潮生,敵得過兵荒馬亂,卻在歷史的長河中輸給了時間,無處安放它們古老的形式。

今日從歷史中走來,未來始於足下。願傳統文化能經過繼承與創新活在今日的生活裏,文脈不斷,温暖如初。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10

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已經傳承了兩千餘年。遠至春秋時期漢字祖宗的甲骨文,到如今端莊方正的楷體字,這無不是古人創新並傳承下來的。漢字的魅力讓我走進了書法的大門!

書法是一項可以大膽創新的文化: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他學習書法時,不但刻苦認真,而且博採眾長;盛唐的.顏真卿,獨樹一幟,開創了渾厚雄強、剛勁肥壯的新書體,也就是們常説的“顏體”......越來越多新字體,越來越多舉世聞名的作品誕生在越來越多的大書法家手裏。我雖與學書法四年,但我學到的只不過是一些雞皮蒜毛,若我要練成一幅好字,就必須向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米芾學習。

米芾雖然不是我們熟知的,但是米芾其實是一位大書法家。每一位大書法家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創新之路:年輕時的米芾學習書法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晉代和唐代名家真跡來臨摹,當他把古人的真跡和自己臨摹的作品一道歸還原主時,連主人也分別不出真假來。別人對他説:“你寫字太像古代的人,惟獨沒有自己的面貌,這樣是不會有成就的,希望你要發揮自己的特長,不能食古不化。”他聽後慢慢衝破古人的束縛,發揚自己的長處,到晚年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米芾不僅創新,他還善於作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他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代“四大書法家”。

就連大書法家都刻苦學習,作為文化的接棒人的我們怎能有理由放鬆。或許我們一生都不能創新,但我們的精神可以傳承。世人們的奮鬥,古人的經驗,這些使得我們創造出了許許多多的新字體。如今,根據古人的字體我們創造出了許多好看的字體:楷體、仿宋體、行楷、隸體、魏體、舒體、顏體、瘦金體以及鋼筆書寫的字體......還有許許多多的字體,數不勝數。

創新是重要的,但是繼承同樣是重要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只有繼承,沒有創新,那便是無源之水;如果只有創新,沒有傳承,那邊是一潭死水。所以説創新等於最好的傳承!

傳承與創新作文 篇11

“板橋體”看似單個字形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羨慕鄭板橋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風格來出名,那麼他必定會走入一條死衚衕。因為有人説,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説“不可無一”,是肯定了“板橋體”獨特的藝術價值和不朽的藝術地位;説“不可有二”,則揭示了藝術創作中的真理。正如賈平凹在信中對小妹所説:“對於大師,你只能學習,不能效仿。”

“板橋體”與“揚州八怪”的其他藝術風格的誕生,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在那個壓制人才發展、摧殘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揚州八怪”用一種不合乎世俗審美標準的藝術風格,表達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對自由的追求,也是對於權貴的蔑視和抗爭。可以説,“板橋體”的.“非隸非楷,非古非今”是掙脱束縛,思想和心靈獲得自由的象徵,這也便是鄭板橋作品的韻味所在。後人如果模仿“板橋體”,只能有其形而無其神。這樣的作品,當然“不可有二”。然而,許多人並不信奉這個原則。當文學與時尚產生了關聯,似乎文學創作也能產業化發展,作家也能按一個模子批量生產了。書店裏,佔據“暢銷書架”的一會兒是懸疑小説,一會兒又是通俗哲理。花樣總在翻新,卻大都千篇一律。那些書雖暢銷一時,不久卻被遺忘在角落,蒙上塵垢,掛上蛛網。馬克思説過:“所有的價值最終都只剩下時間。時間會濾去所有跟風的作品,最終只留下一部或幾部體現時代精神,關注人類和人生的作品。”

這麼説,我們是否就不要學習他人的作品了呢?當然不是。那些膚淺的跟風之作,正是因為對文化藝術傳承、研究不夠,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落於俗套。因此,傳承是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創新則為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不僅藝術創作如此,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許多方面,都要傳承與創新並重。改革開放後,我國與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頻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嚐到了甜頭。但是現在,我國的創新實力卻比較薄弱。前幾日的《文匯報》上説,上海的服務業管理照搬製造業管理模式,阻礙了服務業起舞。在此,製造業管理模式也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吧。有變通與創新,才有突破。

不論從事什麼行業,我們都要廣泛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並充分認識自身特點,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勇於創新。傳承與創新並重,是科技和文藝等發展的根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