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家鄉的風俗作文13篇

來源:文書谷 3.8K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實用)家鄉的風俗作文13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説起風俗,不得不説起家鄉轟轟烈烈的春節。“大年三十兒,喜氣迎門兒……”我望向窗外,雪影中掛着豔豔的燈籠,點點明光輕瀉在門前的窗花兒上,鑼鼓聲中萬物異常有滋有味,年的氣息愈發濃厚了些,我也對這辭舊迎新的時刻心馳神往了。

春節,講究氣氛,家家户户都設法兒讓自家紅起來,熱鬧起來。果真,春節前的某個清晨,陽還惺忪着,藏掖在月佈下的霧靄中,爸爸早已拎回一大袋窗花、門神之類的物件。媽媽招呼家人來選幾幅,這下可熱鬧了。“這字,絕!貼門上準好看!”爺爺捋着花白的鬍子靠譜地説,“門神也英勇!”“這窗花手工精巧哇!”……你一言,我一語,終於將年紅送上家門兒。“年紅者,只為紅紅火火也,亦可以熱鬧其庭院之氣氛”這句俗語可不是亂來的。年紅一上,家中處處彌散着這年味兒了,這寓意着往後我們一定過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風俗的氣息也喜氣連綿地融進這歡聲笑語中了。

這副“福”字兒可真特別,竟然比王爺爺賣的糖葫蘆兒還紅。我也選了副年紅,嗯,貼哪兒好呢?大門上還空蕩蕩的,就貼這兒吧!我剛想往上一貼,奶奶正巧走過,攔住了我:“寶兒,福咋倒着貼呢?”我胸有成竹地回答説:“奶奶,福到了呀!”奶奶卻點了點我的鼻頭,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孫女,大門口的可不講這一套了!”見我一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的樣子,奶奶繼續道:“相傳啊,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60大壽之際病了,孝順的康熙皇帝又是齋祭又是拜佛,還寫了個福字請福續壽。這福字形窄而狹長為痩,諧音壽即長壽之福,御福加璽後,成了佳世不可倒掛的福字!”奶奶邊説邊將“福”正正規規,平平整整地貼在門上,一雙巧手撫平翹起的部分。暖陽照在正正的“福”上,使它更加與眾不同。也許,這預示着春暖花開時,健康長壽彌散在人間,我也期待着新的輪迴,盼望着新的起點。濃郁的年味兒就這麼不留痕跡的融進了這暖陽、福字之中了。忙活完年紅,我便飛奔向舞獅場。這惟妙惟肖的生靈,總能滿載着祝福和歡悦。我挎着包,擠進了人羣,暖烘烘熱乎乎的。隨着一聲聲哨聲,“叮——”舞獅表演拉開了序幕,獅頭被勾勒得栩栩如生,眼角鑲了兩三朵祥雲,嘴脣厚實而寬大。獅子腳步急促,有時騰飛,用小巧的鼻尖輕觸枝頭的鈴鐺,清脆的`聲兒在耳蝸中盤旋。俄而之間又伏在地上,似乎在為一隻玲瓏的眠蝶怦然心動,又彷彿在為沒追着金蜻蜓而懊惱。猛然間,它飛奔到我面前,鼻翼聳動,將腦門拱進我的掌心,周圍有人歡呼起來,我便洋洋得意地朝他們一笑,親吻了獅子的額頭。接受了武士的青睞,也就意味着接受了滿滿的福氣。

春節中,必不可少的習俗便是“年夜飯”了。我家的年夜飯是由爺爺毛遂自薦主廚而成。最誘人的莫過於那盤八寶飯了,外層的一圈呈色翠綠,柔嫩光滑,上邊綴了幾顆睏倦的綠豆,它們卧在那兒,懶懶地倚在飯上。八寶飯中央立着顆棗子,紅潤而有光澤。每一盤菜都深深逗引着全家人的味蕾,這飽含福氣的各類菜品在餐桌上大展風采。年味也就熱氣騰騰地融在這色香味俱全的團圓飯中了。

晚間,夕陽已去,皎月方來,萬物漸漸沉睡在了朦朧又聖潔的月光下了。屋內卻是歲火沸騰,燈盞通明,守歲的活動開始了。家鄉的風俗,温暖可親的融進這明暗兼備的歲火中。

家鄉的風俗格外豐富,分外樸實。祝願年復一年,年味只增不減,來年更加美滿,我捧了把瑞雪灑向空中,望它永兆豐年!

家鄉的風俗作文3

十里不同鄉,百里不同俗,是啊!各個地方的風俗都不同,你們想知道我老家的春節習俗嗎?那就聽我娓娓道來吧!

臘八節彷彿是春節的前奏,小年一過,春節就指日可待了!臘八一到,我們家就有兩件事必做不可:一、熬臘八粥,這種粥是用杏仁、紅豆、桂圓肉、核桃仁、蓮子、花生米、葡萄乾等各種堅果和雜糧熬成的,正如老舍所説“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媽媽常常守在火邊,小火慢慢熬,等香噴噴、熱騰騰的粥端上桌,迫不及待地嘗一口,香甜軟糯,回味無窮。二、泡臘八蒜,先把剝好的蒜瓣兒放到罐子裏,加醋直到把所有的蒜瓣兒泡進去,最後加冰糖糖並密封,為過年吃餃子用。到了年底,蒜泡得綠如翡翠,醋也有了辣味,白白胖胖的餃子蘸着臘八醋、就着臘八蒜,真乃人間美味,讓人忍不住想多吃幾個餃子。

臘八一過,各家各户都忙了起來,街上也更熱鬧了。賣福字的、賣春聯的、賣年糕的、賣衣物的、賣糖葫蘆的、賣鞭炮的、賣玩具的.……應有盡有。爸爸媽媽常常在人來人往的街上穿梭着,購買年貨,而我呢,常常和一幫小孩鑽來鑽去,圍着琳琅滿目的零食和玩具轉來轉去,直到買到稱心如意的玩具才高興而歸。

除夕終於被我盼到了,一大早,爸爸和姥爺去祭祖,我和姥姥、媽媽在家裏包餃子。吃了午飯,大人們嗑着瓜子閒聊,而我和小夥伴們一起猜燈謎、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玩的不亦樂乎。在歡笑嬉鬧聲中,夜晚不知不覺降臨,這時候,家家趕着做年飯,到處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好新衣,大紅燈籠高高掛,紅色對聯門上貼,家家都燈火通明、歡聲笑語,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終於,一桌豐盛的飯菜躍然“桌”上,在桌上席地而坐。我們圍在桌前,祝福歡笑聲、碰杯聊天聲不絕於耳,聊着這一年的開心事,和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吃完團圓飯,春節晚會將要開始了。一家人圍在電視旁邊,津津有味、目不轉睛地觀看着春節晚會,時而被小品逗得哈哈大笑,時而被優美的歌聲所陶醉,時而被主持人那精彩台詞所感染。

終於倒計時了,“五、四、三、二、一、零!”,隨着主持人宣佈跨年倒計時的結束聲,外面鐘聲敲響,鞭炮炸響,一顆顆五顏六色的煙花升騰起來,它們直衝天空,隨後漸漸舒展開,形成了無數朵時紅、時黃、時綠的繁花,把夜晚的天空照的亮如白晝……煙花的美麗雖然如此短暫,卻十分奔放、十分熱烈,它們不停的在空中綻放,用它們千姿百態的身姿來傳達着我們對新的一年的無限期盼,這一夜,如此精彩。就這樣,除夕和守歲漸漸離我而去,我依依不捨與它們告別,迎來另一個高潮。

大年七年級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街頭巷尾都失去了活力,商店門面都關了門,整個城鎮都開始了休息,但是今天開始,拜年緩緩拉開了序幕。爸爸媽媽和我早早起牀,到親戚家、鄰居家串門拜年,祝福聲、吉祥語人人必説,禮物、紅包小孩必收,陪着爸媽走一圈,意外收到好多壓歲錢,口袋鼓囊囊的,臉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下午,是我最喜歡的時光,好多好多沒見過的新鮮玩意都在吸引着我,可以和爸媽跟着人潮去逛廟會、遊寺院、聽唱戲、看耍獅子,還可以買小孩子玩的“甩鞭”,時不時從口袋拿出一顆,使勁甩在地上,“啪”的一聲,驚嚇一下沒堤防的人,自己偷偷忍着樂。

哎,幸福的日子過得總是那麼快。就這樣,春節大笑着噼裏啪啦地走來,又大笑着噼裏啪啦地離去。這一年一度,讓人百般期待的春節,一眨眼就離去了,希望明年的春節跨快到來!

家鄉的風俗作文5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晚飯過後,一個人坐在沙發上,靠近窗邊,肌膚沐浴在窗户玻璃裏映襯的煙火中,眼前茶几前的綠植盆栽的花花草草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是有説不盡的悄悄話。可惡的新型冠狀病毒在閤家團圓的日子裏作威作福,間隔了親人們的團聚,破壞了家人們團聚的美好場景。我在沙發上發着呆,思緒飄到了去年的除夕夜晚。

基本上每年的除夕夜我都會和父母在鄉下外婆家一起度過,家人吃過年夜飯後,就圍坐在炭盆邊一起守歲。炭盆裏燃着的火很旺,且有一股淡淡的樹木香味。在童年的記憶中,這木碳的淡香味,就是除夕夜的特有氣息。

家鄉的過年有許多習俗,放鞭炮、吃餃子、貼春聯可我第一時間想起的卻是守歲。等待着春晚上的新年鐘聲的敲響,等待見證自己的成長,我喜歡和家人一起守歲的氣氛。

除夕那天我發誓,一定要把今年整場春晚給熬夜看完,為了這個吹出去的大話,我還特意泡了一杯奶茶來為自己提神,看着還在廚房裏忙碌的外婆,正忙活着給大家包着守歲吃的餃子,我迅速的挽起袖子,打算幫外婆一起包餃子,看着桌上整齊排放的'餃子,便好奇地問着外婆,“除夕守夜為什麼要吃餃子,而不是吃饅頭湯圓什麼的呢”外婆立刻解答了我的疑問,笑呵呵的説道:"你看餃子形狀和元寶是不是很像,人們除夕夜吃餃子取“招財進寶”的意思。外婆又問到“你知道為什麼我們要守歲嗎?"我的好奇心立刻又被外婆勾起,外婆沉思了一會,便開始了她的精彩的故事講述"傳説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祟”。每到大年三十晚上,他就會如飢似渴地跑出來害人。它在半夜進門,一進門,什麼也不幹,直奔牀邊摸睡着了的小孩的頭。小孩子接着就會頭疼發熱,病情越來越重,最後會變成傻子。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當然不希望那個無惡不作的“祟”讓自己的孩子變成傻子呀。於是就在除夕的晚上整夜亮着燈,守在孩子身旁,他們整夜不能閤眼,一直提防着興風作浪的祟,這就叫“守祟”,後來因為祟與歲諧音,而且因為過一年長一歲,就把“守祟”改為了“守歲”。"外婆繪聲繪色地講着,我的眼睛睜的銅鈴大,手心冒着涼汗,緊握着外婆的手聽完了這個古老的傳説。

家人在一起團聚的時間總是感覺像鳥飛兔走般的快,我抬起頭看了眼掛在牆的鐘,23點58分,離守歲成功只有兩分之差,此時外面世界彷彿被爆竹聲給籠罩着,即使相隔1米遠的人們都聽不見對方嘴裏説出來的話,只看見彼此的笑容滿面,電視上的春節年歡晚會上的主持人們拿起話筒,開始大聲的倒計時來10、9、8、7、6過年咯!我也興奮的歡呼起來:“我又一年守歲成功了,我又長大一歲咯”此刻外公正拿着打火機,在門前點燃一個巨大的煙花,我捂着耳朵臉貼着門上的玻璃往外看。只聽"嗖"一枚絢麗的煙花飛上天空,炸出來一朵朵五顏六色絢麗的煙火。現在,雖然科技高度發達,人們不再迷信,也沒有“祟”這個妖怪,但親人們依然為我們守歲。我想,這守的更多的是一種親情,一種對孩子美好的期望、深情的愛吧。我長大了,一定要好好地孝敬和報答他們,為他們守歲,守着他們慢慢變老,守着他們平平安安。

雖然今年的除夕無法和和親人們一起守歲,但家人的心卻是無法切斷的,就像家鄉的習俗會永遠流傳下去一樣,守歲與我緊緊相連。這是我記憶最深刻的家鄉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6

河南,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眾多傳統民俗源遠流長,也是我魂牽夢縈的故鄉。五年級的寒假裏,我充分感受了故鄉春節民俗的風采和濃濃的親情。

臘月二十五的清晨,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從天空撒落……呼吸着熟悉的空氣,聽着遠處隱約傳來的鞭炮聲,我感到年節的味道愈發濃重了。走進屋裏,一切都煥然一新,做好準備迎接新春:牀單換了新的,窗户被擦的好像不存在似的,茶几上擺放着新鮮的水果,家電傢俱亮得可以照出人影子。我不禁想起外公春節前總會念叨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買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今天都臘月二十五了,日子匆匆,走的可真快啊!

盼啊盼,大年三十到了!一大早,我就聽到更多噼裏啪啦的鞭炮聲。我走進客廳,全家人都圍坐在茶几旁,精心地挑選着春聯。我悄悄地挑出一個大紅的“福”字,在它背後粘上幾段雙面膠,再把它倒着貼在門上,寓意着福“到”了。“貼得好!”外公讚賞地説,我也開心地笑了。媽媽在窗玻璃上貼窗花,那窗花真是生動有趣:正中央有一頭憨態可掬的小豬,小豬的腳邊有一方池塘,池塘裏盛開着蓮花,水裏有游魚在嬉戲,正所謂“連年有餘”!小豬的頭頂有蝙蝠在飛舞,象徵“福”到了……窗外大雪紛飛,紅紅的窗花映襯着皚皚的白雪,窗花越發紅豔而白雪越發晶瑩了。“瑞雪兆豐年”,這個詞在我腦海裏突顯出來。

下午,外公在廚房裏剁着肉餡,外婆揉着麪糰,我忍不住去偷捏一下那雪白的麪糰,就收穫了外婆嗔怒的批評。終於能包餃子了,大家齊上陣——媽媽包的像金元寶,外婆包的像小山,而我包的卻奇形怪狀,各不相同,有一些卻不合時宜地張開了“嘴”,需要大人們來加工。歡聲笑語中,年夜飯準備好了,大家放開了肚皮,一邊盡情地享用,一邊相互説着吉利恭喜的話,歡聲笑語讓房間裏温暖如春。看着精彩的`春晚,開心地搶着紅包,間或着打電話給遠方的親友拜年……新的一年在隆隆的鞭炮聲中,走來了。

大年七年級的早上,明媚的朝陽從窗簾縫隙中射入,讓我看清了牀頭四個鼓囊囊的大紅包。我欣喜而又小心地把它們收起來,就跟着爸媽出去向親朋好友拜年了。我們先到了五姨婆家,“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是我給五姨婆的祝福,讓她老人家臉上的皺紋笑成了一朵菊花。走在熱鬧的大街上,大人們時不時地停下腳步,熱情的寒暄,彼此道着祝福。

我們呼朋喚友一起去逛廟會。廟會裏可謂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一條街上烏泱泱的都是人。在舞獅的地界兒,大家看着身體通紅而鬃毛金黃的“獅子”,在舞獅人的操弄下,“獅子”嘴巴一張一合,靈巧地在木樁上騰空跳躍,做出各種驚險的動作,引得圍觀的人們陣陣驚歎和雷鳴般的掌聲。賣糖人的,賣冰糖葫蘆的,表演魔術雜耍的,唱着我聽不懂的家鄉戲的,還有各種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物品的,隨着大家彼此的恭賀新春的祝福聲,家鄉的年俗味道就在這裏蒸騰了。

正月十九,在隆隆的鞭炮聲中,春節走遠了,我們也踏上了歸途。不管我身在何處,不管我年方几何,這家鄉的風俗和濃濃的親情,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7

“煉火場景宏大,氣勢壯觀,熱鬧非凡,表演集音樂、舞蹈、體育、武術、戲曲於一身,是一門綜合性藝術。”

這裏,是羣山環繞的淨土;這裏,是山清水秀的淨土;這裏,是空氣清新的淨土。這裏,是北緯二十八度四十九分到二十九度十九分之間的聖地——磐安!

這裏有豐富的文化底藴,但最讓我敬佩的是這兒舉世聞名的民間技藝——煉火!作為歷史文化遺產之一的它,讓這兒世世代代生存的磐安人無不感到驕傲!煉火是因人赤腳在通紅的火炭上表演而出名,煉火人也都是男性。儀式一般在農曆十五和重陽節,同時這也是秋祭活動的重要項目。煉火是古老的漢族民俗活動,主要流傳在我們磐安縣的雙峯、仁川、深澤一鄉。這一活動既有原始社會狩獵後慶祝狂歡場景的不羈,又有神祕崇高的巫術色彩。既有藝術氣氛,又不失親近生活現實,而且還顯得更具地方特色些。

煉火人都是自願參加,據村裏人講,煉火人要提前三天吃齋後才可以參與。在傍晚時候,村裏人已經開始張羅準備儀式了,村民們帶着一籮籮的木炭,鋪到畫有八卦圖案的圓形花壇上。煉火人穿着獸皮樹衣,頭上包裹着豹紋的頭巾,倒還真像返回了原始社會一樣,但也顯得自己與他們格格不入了。看着離開始還有好一會兒,我又瞎逛了一圈。再等我回來時也已經開始了,想必也必定是錯過了不少新鮮環節吧。比如:火浴淨身、巡行……可惜呀可惜……

這一會兒有人敲着鑼,有人打着鼓,也有人吹着號,氣壯山河的氣勢就像一羣野象奔湧而來。震天撼地的強勁似乎要搖裂了大地一樣。

直徑大概十五米的木炭已經在熊熊燃燒了。灼熱的氣流讓我們這些圍觀者都不得不後退些。那些壯漢們手中握着鋼刀,上下襬動着,不停鼓舞士氣。領頭人一聲怒吼,就衝進火裏頭,後面的人也跟着怒吼,跟着咆哮,跟着衝進火裏,揚起的火星就像太陽風,肆意舞起。隨着一陣風,火星平攤成了一堵火星牆,紛紛揚揚,最後漸漸散去。我們圍觀的人都被揚起火星的熱氣逼後幾步,可壯漢和老人們卻一路小跑過火炭,而且只有怒吼壯勢的`表情,並無一絲的痛苦神色。要知道這剛燒紅的火炭可是達到七百多度啊!

領頭人拿着鋼刀在火炭下一插又一抬,然後再用力一揚,烈火一陣湧起,像涅槃重生的鳳凰一樣,張開雙翅,昂頭鳴叫。像這生命之火,激情熱烈地在綻放,在詮釋,在釋放,在吶喊!天哪!這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熱烈,生命的執着,生命的偉大!生命不就是如此嗎?張揚、沸騰、瘋狂、狂野、不羈!我感動了,我驚呆了,我感歎了,我嚇住了!這才是生命!這才是生命啊!這樣壯觀宏偉的場面,又豈是我這稚嫩簡單文字所能表達出來的?只有你親自體驗,親自欣賞,才能體會那種熾熱!因為生命力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奇之物啊!

“煉火是浙江省土生土長的漢族原生態民間藝術,體現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赴湯蹈火、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參煉者赤腳在通紅的炭火上表演而不會被燙傷。這種神奇現象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極大興趣。”

這樣有着濃厚地域文化色彩的傳統民間文化應該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呀!這是磐安的一部分!更是我們磐安人的一部分!民間文化需要我們去見解,需要我們去保護,更需要我們去傳承!讓民間文化——煉火,在磐安這塊淨土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讓這聖火燃燒着磐安,讓磐安蒸蒸日上,更燃遍大江南北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8

老家每年正月十五都要舉行炮會,以慶去年豐收,祈望來年興旺。

在7歲那年,我興志來潮,跑去跟爸媽説去看炮會,結果迎來的卻是一個堅決有力的“不”字。理由很簡單,我還小,一個人去自然不行,而父母日裏工作也是幸苦,要父母陪着去自然不合情理。我也就只能呆在家裏,自取自樂。

那天中午,午飯我吃得很少,也很快,早早地放下了碗筷,跑上自己的房間,悶在裏面。回想每年十五過後,班裏同學圍在一起,談論炮會的事情,想想自己也只能在一旁聽他人説。每當同學們問到我,我也只能扭過頭去,嘴裏道着説了幾年的同一句話“我爸媽不讓我去……”

少頃,門外有人喊起了我的'綽號“老山羊”,我一聽,哦!是“冬菇頭”——他來幹什麼呢?我邁出門口,徑直朝門口走去。“什麼事?”我一臉疑惑地問。“今晚一起去看炮會吧!你都沒去過呢!”我往屋裏瞟了一眼。他似乎明白了,他走進屋裏,很有禮貌地向我父母問了個好,然後説:“叔叔阿姨,我今晚想和你兒子一起去看炮會,行嗎?他好多年沒有去過,錯過了好多精彩啊!如果你擔心安全問題,我可以寫包票,晚上我們整個班一起去,出不了問題的!我今晚一定一根毛都不少地送他回來。”爸媽見“冬菇頭”寫了包票也就放心了。就將信將疑地同意了。我當即高興地跳了起來。

我和“冬菇頭”約定晚上7點半在家裏等他,他會帶着全班來,集中後再一起去。到了晚上7點20,我的心情更加激動了,時不時跑到門口看看“冬菇頭”來了沒有。終於,7點28分,他到了。我跑了出去,與同學們會合後,我向父母道別後,大家向着寨子進發。伴隨着一路上的月光、花草,我們一路上熙熙攘攘,邊走邊笑來到了寨子的祠堂,炮會就是在這裏開始的。

一般來説,炮會是在晚上8點開始的,現在已經7點50分了,很快就要開始了。儘管還有10分鐘才開始,然而祠堂門前早已擠滿了人,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炮會的開始。

8點到了,村長組織大家離中間的台子遠些,避免開炮時火花會傷到人。第一項節目是“開炮迎新",意思是説點燃煙花來迎接新的一年,祝願在新的一年裏,看到這煙花的人萬事如意,財源滾滾。村長點燃了煙花的引信,大家一起盯着引信燃盡,然後“嗖”的一聲,煙花開始燃放,“轟、轟、轟——”近百響後,第一項結束。第二項叫做“二炮對接,連響定天” 。內容是説將鞭炮和煙花的引信連起來,點燃鞭炮,如果能連着響,那來年就是一個吉年,人人走好運。第二項開始,對接完成後,村長點燃了鞭炮,“啪啪啪---”千響的鞭炮響盡了,焦點就集中倒了引信上,一陣煙霧散去後,我看到了一點火光——引信點燃了!緊跟着64響的煙花也叫囂了起來。

最令人激動的還是第三項“得炮者興”。因為等村長放完沖天炮以後,炮殼會落下,這時只要誰撿到了炮殼,誰就會福星高照,萬事如意。村長開始放炮了,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福運”的到來。“嗖”一炮沖天,“轟”炮鳴夜空","咚“炮殼落地。正好在我的腳邊,我馬上撿了起來,只是不知道關於它的祝福是不是真的。接着是唱戲,粵戲。這個我們都不感興趣,便要回去。

臨走前,“冬菇頭”又數了一下人數,齊了才回去。

我回眼望去,原來寨子是這麼美麗——,我怎麼以前就沒有來看看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9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七年級八年級滿街走。”耳邊不時響起弟弟在背語文書上的春節童謠,但是跟我們這兒的風俗還不太一樣。這不,來看看我們的臘月二十七,在幹什麼吧。

這一天,媽媽又把車子開到了奶奶家,只見門前幾輛車的齊刷刷地停成一豎排,媽媽也將車子停在了這一行列中,我和弟弟都走下車來,滿臉的.疑惑。奶奶走過來,把我和弟弟拉入了人羣。“奶奶,這是在幹嘛呀?”我好奇地問。“今天我們要請車神呢。”我依舊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什麼是請車神?為什麼要請車神呀?”奶奶笑了笑,説:“請車神就是我們的一種風俗,這也是人們對平安出行的一種寄託。你們倆在旁邊看着,不要瞎動東西。”

估計是時辰到了,只見爺爺搬了一張小方桌擺在所有車子的前面,奶奶在屋裏端出一個大豬頭,一隻大公雞,還有一條鯉魚,都是熟的,整個的放在方桌上。然後爺爺又拿來一瓶酒三個酒杯,三雙筷子,一個香爐一把香放在方桌上。只見爺爺先在三個酒杯裏倒了一點酒,然後拿起三根香,將它們舉至略微高出臉龐,彎下腰拜了三拜,站起身,把三根香插入了香爐。而一旁的奶奶呢,嘴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一頭霧水,問道:“奶奶,為什麼要在這兒倒酒呀?難道我們要在這裏吃飯嗎?”“這裏可不是給我們吃的,這些酒和菜都是給車神們用的。”奶奶回答道。説着,就拉着我和弟弟在方桌前的一個草把子上磕了三個頭。

磕完頭我按捺不住好奇心,又繞着這些車走了一圈。只見幾輛車子的頭都朝向同一個方向,我一一走過每輛車子,現在中間的這輛車子上放着一個果盤,我腳墊了墊,想看看果盤裏都放了些什麼,只見裏面放着幾個紅紅的、誘人的大蘋果和幾根黃黃的嫩嫩香蕉,還有桔子等。弟弟饞得垂涎三尺,剛想伸手拿來嚐嚐,就被奶奶攔住了,“現在還不能吃,要先讓車神吃,等會請完車神再拿下來給你們吃,吃個蘋果,平平安安”。

忽然,我看到了媽媽、爸爸和爺爺每人手裏拿了一個草把子,一袋紙錢,沿着車子的輪胎,走着,走到一個輪胎前就跪下來開始磕頭,每一個輪胎旁都要磕三個頭,並且燒一把紙錢。只見他們雙手合併,兩手高舉過頭,然後身體向下傾,兩手再分開,放置身體兩邊,那樣子是如此專注,每個動作都做得真心實意。家裏的車子只有他們三個人開,所以要他們三個駕駛員磕頭。而奶奶也不閒着,又開始唸叨了:111、115、919……車神們,你們趕快來吃哦,多拿點錢去用用,保佑我們一家開車在外平平安安……我也在心裏默唸着——保佑我們全家出行平安。

一圈磕下來,爺爺他們又回到了小方桌前,又在杯中倒了些酒,過了一會兒再倒一次,共要倒三次。別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哦,媽媽、爸爸和爺爺又一次回到了車上,他們將車子都朝前移了移,奶奶説:只能往前,不能往後退哦。這也寓意着以後一路平安、一帆風順。

現在車子越來越多了,大家都希望自己開車一路平安,也就有了請車神這個風俗,也不固定在哪一天,一般是春節前的兩三天,有的人家就在車子前面燒點紙錢,有點去寺廟裏請……不管哪一種形式,都是寄託了人們對平安出行的一種渴望,是啊,誰不希望可以出入平安呢?其實,每個開車人自己也是“車神”,遵守交通規則,小心行車,會“保佑”大家出入平安。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我們家鄉每逢到春節都是熱鬧非凡,你看街上的行人都在逛商場,各種各樣的年貨,各種各樣的玩具,讓我可是非常心動的。 我們的除夕習俗其實全國都一樣,大家都要一起團聚吃飯,開開心心的吃。七年級八年級,晚輩都去給長輩拜年,而我們呢?可説是大豐收,紅包滿了自己的.口袋,裝滿的是全家的幸福。元宵時,大家都得回去自己家放鞭炮,扒拉扒拉,非常熱鬧,大家都玩得很開心,街上掛滿了新異的燈籠,街上的人個個臉上掛滿了笑容,可見得春節多麼熱鬧啊,我的家鄉就是這麼熱鬧,這麼喜慶,這麼歡喜。 客家人過年風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飯後要把灶台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孩童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衞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淨淨過年。

過大年

大人孩童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淨淨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佈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孩童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淨淨,以備正月七年級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孩童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七年級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七年級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正月八年級,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吃歲飯,九年級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八年級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橘、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九年級不能殺生,雞要在八年級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户户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遊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七年級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我的家鄉在川北地區的南充市嘉陵區,那裏不僅山美、水美、人情美,獨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更美。民俗文化中,我們小朋友最期待的,就是每年正月十四的“蠐蟆節”了。

相傳在清朝年間,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襲擊了我們老家,村民們苦不堪言。後來經高僧指點,知道這是“蠐蟆瘟”在禍害人間(“蠐蟆”是方言,即“癩蛤蟆”),於是,在每年正月十四,鄉親們模仿蠐蟆圓鼓鼓的形狀,用竹子製作蠐蟆燈,祭奠後,將蠐蟆燈扔進河裏,以趕走“蠐蟆”,祈求來年身體健康,平安無事,從此,家家户户扎蠐蟆燈送“蠐蟆瘟”的風俗就延續了下來。

每年正月十四,午飯後,大人們無論多忙,總會放下手中的活,為孩子們精心製作蠐蟆燈。蠐蟆燈用嫩竹製作,先用細竹篾編成竹環,再砍一定長度的竹子,將最上方的竹節劃破,向中間擠壓,形成紡錘狀,將竹篾編扎進去。接着,在竹節下方,填上一些濕泥巴,裏面插一根蠟燭或者自制的煤油燈。最後,在竹燈的表面糊上一層紙,並留一個小孔點燈使用。

蠐蟆燈可以做成了很多樣式:如方形的、圓形的、魚兒形狀的、五角星形狀的,應有盡有……看到各家門外擺放的蠐蟆燈,我們無不盼望夜晚早早到來。

等待着,等待着,夜幕終於降臨了,先是村裏一兩個蠐蟆燈亮了,沿着田坎向前移動,紅紅的蠐蟆燈,倒影在水田裏,岸上、水裏相映成趣。接着,村子裏左邊、右邊,提着蠐蟆燈的人都紛紛走出了家門,到處都是星星點點的世界。

我按捺不住了,拿起靠在磨盤上的蠐蟆燈,掀開紙糊的門,把蠟燭點上,蠐蟆燈立即映紅了大家的臉,爸爸在一旁再三囑咐,“拿端正,拿端正,火不要燒着紙了”……送蠐蟆的人越來越多,一路上,大夥或三三兩兩,或獨自一人,大家朝場鎮上湧來,頓時,街道上變成了“火”的海洋,一股股“紅流”不約而同地向西溪河涌去。

蠐蟆燈中,最扯人眼球的是幾個大人一同抬的蠐蟆彩燈了,上面還寫着“愛我中華”幾個醒目的大字,多麼濃厚的愛國情誼呀!街頭的`男女老少,大家臉上都洋溢着笑容,一齊高呼着:“十四夜,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把你蠐蟆送下河,送下河裏去吃肉,保佑娃娃不咳嗽。”這聲音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不光送蠐蟆的人羣歡呼着,連路邊棲息的夜鳥,也忍不住探出頭來,和我們分享這無窮的快樂。

來到西溪河邊,孩子們高舉着蠐蟆燈不肯離去,在家長們的再三催促下,大家才戀戀不捨地將蠐蟆燈甩進河裏。

送走蠐蟆後,下一個“節目”便是搖嫩竹了,竹林裏,竹子被搖得“莎莎”作響,我跟大家一樣,選了一根長勢正盛的嫩竹,一邊搖晃一邊唱着:“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跟嫩竹一樣高,嫩竹長,我也長,我跟嫩竹一同長。”

聽爸爸媽媽講,很多成都人甚至廣安、遂寧周邊的人,都不知道我們老家的“十四夜送蠐蟆”風俗。現在,這樣的民俗只在西充話地區以及附近地區,比如嘉陵、順慶、西充、南部一些鄉鎮比較盛行。而且隨着外出打工潮,這樣的民俗瀕臨滅絕,不過政府開始重視了,現在,家鄉開始舉辦“蠐蟆”節這樣的活動了。

小朋友,我們家鄉的“蠐蟆節”也吸引了你吧?歡迎正月十四到我家鄉來作客,相信你一定會被這一獨特的民俗吸引的。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對過節的興趣越來越淡了。春節便春節,在冰箱裏多放些東西,堅持幾天不去菜市場而已。中秋便中秋,買來月餅也不吃,做做樣子罷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粽子的香味越飄越濃的時候,我們剛好學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鴨蛋》一文,平淡幽默的語言,侃侃而談中流露出對故鄉和兒時生活的眷戀,這種情愫抓緊了我,讓我也深深的陷進了對家鄉的懷戀之中。

家鄉的端午是有很多講究的。包粽子,粽葉有要求,新鮮的蘆葦葉,碧綠碧綠的,或者是槲葉,散發着淡淡的清香。端午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準備到位,潔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裏,飽滿的蜜棗,花生仁,葡萄乾,都早已泡好,勤勞的女主人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再用絲線層層纏繞,一個精緻的粽子便誕生了。煮粽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愛用火爐,前一天晚上把粽子放在爐子上,能燜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孩子們一起牀,揭開鍋,就是熱騰騰的粽子,屋子裏,院子裏頓時都瀰漫着蘆葦葉和粽子的香氣。除了吃粽子,還要吃煮熟的大蒜,雞蛋。這幾種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圓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紅色的橢圓的雞蛋,碧綠的不規則形狀的粽子,從顏色的搭配到形狀的'組合,都煞是好看。薰艾蒿,我們這裏離山遠,艾蒿都是從集市上買的,在端午這天掛在門楣上,過幾天干透了,取一兩隻在屋子裏點燃薰一下,至於薰的目的是什麼,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説是薰蚊子的,我想可能還有更多的東西,比如蜈蚣,蠍子什麼的,大概類似其他地方的薰五毒吧。帶香包,鮮豔的布料做成各種形狀的飾物,裏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孩子們心愛的飾物,掛在脖子上不時的嗅一下。系五色線,手腕腳腕都要帶。但是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卻是黎明時分卻去田野裏拔“聖草”了。這裏説的聖草,加引號,是我實在想不出當時大人們怎樣説的。

長輩告訴我們,月宮裏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搗藥,這些藥是要在端午前夜,灑在各種草木上,河水裏。在端午這天太陽沒出來之前,這些藥還停留在草上,如果這時拔回來,熬製成水,用這水來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當然非常相信,天矇矇亮,我們就呼朋引伴的出發了,向着蒙着神祕面紗的田野,我們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聖使命。農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氣涼涼的,清爽滋潤,周圍都靜悄悄的,你無意的一台眼,也許就逢上鄰家來挖野草的孩子。相視一笑裏,多少歡悦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這一天提前被驚醒了,那茁壯的青草上,露珠還在轉動,我們需要的草是有講究的,如貓貓眼,一摸眼就紅的那種草,今天不怕它,就採。還有車前草,節節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採回家,這樣那些神祕的藥才會有效啊。慌慌張張的回家去,抬頭看看天空,戰勝了太陽般的自豪。現在想來,還覺得那種神祕如格林童話中的哪一篇,太陽一出,萬物回覆原貌的神祕。

又要端午了,誰還會去野地挖草呢,給孩子洗澡,有專門的沐浴露了,粽子也懶得包了,吃不了幾個,幹嘛哪麼費勁,買幾個就好了嘛。可是,在種種過程裏藏着的細心,樂趣,也買些就可以了嗎?在能親自做的時候,不要買了吧,因為一個簡單的“買”字,讓我們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東西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