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面目的故事

來源:文書谷 1.05W

注音】běn lái miàn mù

本來面目的故事

成語故事】佛教禪宗六代世祖慧能從小聽人唸誦佛經,心中有所覺悟,就到黃梅縣東禪寺投奔禪宗五世弘忍大師學習佛法,被祕密授與祖師衣缽,連夜逃到南方,遇到僧人慧明,要求講佛法。慧能説:“不思善,不思惡,這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來面目。”

【出處】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唐·慧能《六祖壇經·行由品》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長如故。  宋·蘇軾《老人行》詩

【解釋】原為佛家語,指人的本性。後多比喻事物原來的模樣。

【用法】作主語、賓語;用於人與事物

【相近詞】廬山真面目、真相大白

【相反詞】塗脂抹粉、喬裝打扮

【謎語】化裝之前

【英文】original(real,unmasked)appearance(character)

【成語例句】

◎ 戴氏畢竟是一位史學家,他以一己之命寄託在天下之命上,可謂還其史家的本來面目。

◎ 我們考據這些材料是為了證明我們無產階級的真理,證明歷史的真理,找出歷史的本來面目,找出歷史的發展規律。

◎ 熱心探索宇宙祕密的何高川教授,產生了一個強烈的願望:一定要設法查明神祕的"法埃頓"古星的本來面目。

◎ 契訶夫強調,現實主義必須"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描寫生活。

◎ 故一切的分類,如綱、目、科、屬、種等概念,都屬人為的規定,不能從根本上反映生物界的本來面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