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典故講了什麼

來源:文書谷 7.78K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那麼關於范仲淹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典故講了什麼,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關於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典故講了什麼

關於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典故講了什麼

宋仁宗曾經派范仲淹去西北抗擊西夏。范仲淹確實是一個合適的人選。他不但是一個軍事家,也是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范仲淹是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他兩歲的時候,就死了父親,跟着改嫁的母親背井離鄉,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很有志氣,愛好讀書。十多歲的時候,他借住在一所寺廟的僧房裏,晝夜苦讀。每天,他只燒一鍋粥,等粥冷卻後,用刀劃成四塊,一天兩餐,早晚各吃兩塊。菜呢,也只是幾根鹹菜。後來,人們稱他這種生活為“斷齏(jī,指鹹菜)劃粥”,成為歷史上刻苦好學的佳話。

經過艱苦的學習,范仲淹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同時養成了嚴肅認真和刻苦節儉的作風。

范仲淹青年時就考中了進士,開始做官。早年的貧困生活使他了解並同情民間的疾苦。他決心為國家和百姓做一番事業。

宋夏戰爭初期,宋軍不斷失利。公元1040年,范仲淹和韓琦同時被派到陝西,前去抗擊西夏。

范仲淹到了延州,發現一個很不合理的現象。當時,宋朝政府把邊兵分給各級官員帶領,官職越高的帶兵越多,官職越小的帶兵越少。這本來是正常的現象,但宋仁宗卻下了一道命令,説敵人來進犯時,不管來的敵人多少,一概由官小的帶領自己的少量人馬先去作戰。這樣做哪有不敗的道理。范仲淹卻不管皇帝的命令,立即改變做法。他把延州的一萬八千軍隊,分給六個將領帶領,每將三千人,負責訓練。有了敵情,該多派就多派,該少派就少派。同時,他又下令修築一些城堡。經過一番整頓,延州的防守力量頓時改觀了。

西夏軍隊看到范仲淹防守嚴密,就互相警戒説:“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甲兵。”從此,他們再不敢輕易侵犯延州了。

范仲淹鎮守陝西幾年,除延州外,還駐過慶州(今甘肅慶陽)、州(今陝西彬縣)等地,很受當地羌人部落的尊敬。羌人因為范仲淹做過龍圖閣直學士,都稱他做“龍圖老子”。

公元1043年,范仲淹由陝西調回京城,擔任副宰相。

那時候,北宋政治非常腐敗,封建官僚的特權大得驚人。做官全憑關係,升官更靠資歷。只要一個人當了大官,家屬親戚都可以做官。結果大小衙門裏塞滿了多餘的官員,好多官員又盡幹壞事。

范仲淹早就看不慣這種狀況。他擔任副宰相後,決心改革,就大膽地向宋仁宗提出十項改革方案。這個方案的主要內容是:一、明確規定官吏提拔或者降職的辦法;二、嚴格阻止憑藉特權、關係等取得官職;三、改革科舉制度;四、慎重選擇官員;五、重視生產;六、加強武備;七、減輕勞役等。

宋仁宗正信任范仲淹,對范仲淹提出的方案全部接受了。因為范仲淹是在宋朝慶曆年間提出這個方案並進行改革的,所以歷史上稱為“慶曆新政”。

為了推行新政,范仲淹首先整頓官吏制度。他派一些官員擔任監司(監察官),到全國各地視察,然後根據他們的報告,把各地的壞官從登記簿上除名,加以撤換。

有一次,和范仲淹一起推行新政的大臣富弼(bì),看到范仲淹在登記簿上勾掉壞官的名字,心裏不忍,就上前勸阻説:“一筆勾掉一個名字很容易,可是,被勾掉的一家人都得哭了。”

范仲淹毫不動搖,斬釘截鐵地回答説:“一家哭總比一路(北宋的政區名稱)的百姓哭好啊!”

富弼聽了,覺得范仲淹既有膽量,又有見識,心裏非常欽佩。

新政在推行中,觸犯了一些封建貴族的利益。許多保守的官僚紛紛起來反對,誹謗范仲淹和推行新政的人,説他們結成朋黨,濫用職權。

宋仁宗動搖了。新政只推行了一年多,范仲淹就被降職,調到外地做官去了,新政也跟着失敗了。

范仲淹雖然遭受打擊,但他憂國憂民的信念卻絲毫不變。不久,他到鄧州(今河南鄧州)去做地方官。這時,他的朋友滕子京也被降職,在嶽州做地方官。滕子京在嶽州重新修建岳陽樓,請范仲淹寫一篇紀念文章。范仲淹答應滕子京的要求,寫下了着名的《岳陽樓記》。文中反映范仲淹偉大抱負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語,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公元1052年,范仲淹又被調到潁州(今安徽阜陽)去當地方官。他在上任的路上生病死了。

范仲淹生前,生活非常節儉,但待人卻很親熱厚道,樂於助人。他喜歡將自己的錢財贈送給別人,還設法救濟同族的人。所以,他死後,人們都很悲痛。

歷史上關於范仲淹的其他軼事典故

斷齏畫粥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 [214] ,勵志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 [215-216] 成年後,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睏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范仲淹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20xx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12] [1] [13]

龍圖老子

寶元元年至慶曆三年(1038年—1043年)間,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經略西線邊防,改革軍事制度、調整戰略部署,構築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禦體系,西北戰線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范仲淹為“龍圖老子” [217-218] ;夏人稱其為“小范老子”,認為“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219]

寬厚仁愛

范仲淹擔任邠州知州時,有一次登樓飲酒,尚未舉杯,就看到幾個人披麻戴孝地營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詢問,得知是一名書生客死邠州,準備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喪用具尚未製備。範

仲淹聽後非常悲傷,立即撤去酒席,並贈以錢財,使其得辦喪事。 [221]

慶曆年間,張海(一説王倫 [222] )率領人馬攻打淮南,路過高郵,高郵知軍晁仲約料想無法抵擋,就昭示當地富人捐錢獻酒,前去慰勞,“盜寇”很高興,沒有施暴就離開了高郵。事情傳開後,朝廷非常憤怒,富弼提議處死晁仲約。范仲淹説:“若郡縣兵力足以應戰或防守,遭遇賊兵不抵禦而去賄賂,在法理上知軍必須處死;但實際情況是高郵兵力不足,根本沒有辦法抵抗或防守;這種情況下殺死知軍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聽後,接受范仲淹的意見,赦免了晁仲約。 [223-224]

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范仲淹戍邊西北時,邠州、慶州的百姓和眾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懸掛他的畫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後,聞知消息的人無不扼腕歎息,羌部族的數百首領,像孝子一樣放聲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 [225]

嚴謹治學

范仲淹替人寫墓誌銘,寫畢封好剛要發送時,忽然想到:“這篇銘記不能不讓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銘文交給尹洙過目,尹洙看後説:“你的文章已經很出名,後代人會以你的文章為典範,不能夠不謹慎啊。現在你把轉運使寫作刺史,知州寫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雋,但現在卻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後人必然心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爭論的原因啊。”范仲淹聽後,感歎地説:“多虧請你看了,否則,我差一點要失誤啊。” [226]

只彈履霜

范仲淹素愛彈琴,曾於琴中思古 [227] ,又向志於琴道的崔遵度請教“琴何為是”,並問還有誰與他志同道合,崔公説是唐處士,於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將師其一二。”他為自己尋到能學琴與琴道的老師快樂如孺子。 [228] 據陸游《老學庵筆記》載:“範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操,時人謂之范履霜。” [229]

教子扶危

范仲淹熟治家甚嚴,教導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範氏家風清廉儉樸、樂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讓次子範純仁自蘇州運麥至四川。範純仁回來時碰見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親之喪,無錢運柩返鄉,便將一船的麥子全部送給了他,助其還鄉。範純仁回到家中,沒敢提及此事。范仲淹問他在蘇州遇到朋友了沒有,範純仁回答説:“路過丹陽時,碰到了石曼卿,他因親人喪事,沒錢運柩回鄉,而被困在那裏。”范仲淹立刻説道:“你為什麼不把船上的麥子全部送給他呢?”範純仁回答説:“我已經送給他了。”范仲淹聽後,對兒子的做法非常高興,並誇獎他做的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