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杞人憂天的故事及寓意

來源:文書谷 2.34W

杞人憂天故事傳説是我國曆史悠久的民間傳説之一,有着深刻的寓意。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杞人憂天的故事及寓意,希望能幫到大家!

關於杞人憂天的故事及寓意

關於杞人憂天的故事及寓意

杞人憂天的故事

在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時代,有一個杞國人,總是擔心有一天會突然天塌地陷,自己無處安身。他為此事而愁得成天吃飯不香,睡覺不寧。

後來,他的一個朋友得知他的憂慮之後,擔心這樣下去會損害他的健康,於是特意去開導他説:“天,不過是一些積聚的氣體而已。而氣體是無處不在的,比如你抬腿彎腰,説話呼吸,都是在天際間活動,為什麼你還要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個杞國人聽了,仍然心有餘悸地問:“如果天是一些積聚的氣體,那麼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會不會掉下來呢?”

開導他的朋友繼續解釋:“太陽、月亮、星星,也都只是一些會發光的氣團,即使掉下來了,也不會傷人的。”

可是杞國人的憂慮還沒有完,他接着問:“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該怎麼辦?”

他的朋友又説:“地,不過是些堆積的石塊而已,它填塞在東南西北四方,沒有什麼地方沒有石塊。比如,你站着踩着,都是在地上行走,為什麼要擔心它會陷下去呢?”

杞國人聽了朋友的這一番開導之後,終於放下心來,十分高興。他的朋友也為他不再因無端的憂愁而傷身體,感到了欣慰。

其時,有位楚國的思想家名叫長盧子的,在聽説了杞國人和朋友的對話之後,不以為然,他笑着評論道:“那些彩虹呀,雲霧呀,風雨呀,一年四季的變化呀,所有這些積聚的氣體共同構成了天;而那些山嶽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這些堆積物共同構成了地。既然你知道天就是積氣,地就是積塊,你怎麼能斷定天與地不會發生變化呢?依我看,所謂天地,不過是宇宙間的一付小小物體,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最大的一種,其本身並未終結,難以窮盡;因此人們對這件事也很難想像,不易認識,這都是很自然的。杞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這確實有點想得太遠;然而他的朋友卻説天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也不對。天與地不可能不壞,而且終究是要壞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壞了,人們又怎麼能不擔心呢?”

對於這場爭論,戰國時的鄭人列禦寇也有説法。他認為:“説天與地會壞,是荒謬的;説天與地不會壞,也是荒謬的。天地到底會不會壞,我們目前尚不知道。不過,説天地會壞是一種見解,説天地不會壞也是一種見解。這就好像活人不知道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知道活人的情形;未來不曉得過去,過去也不能預測未來。既然如此,天地究竟會不會壞,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杞人憂天的寓意

毫無疑問,如果用今天的科學常識來看待天和地,我們完全可以斷言,那個杞國人和他的朋友,以及古代思想家長盧子和列禦寇的觀點都有偏頗。但這則故事仍然説明:對於一個時代所無法認知和解決的問題,人們不應該陷入無休止的憂愁之中而無力自拔。人生還是要豁達些好。

杞人憂天成語背景

杞國,是中國歷史上自夏代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由華夏族所建立,國祚延綿1500多年,國君為姒姓,大禹的直系後裔。據《大戴禮記·少間篇》記載,商湯擊敗夏王履癸,滅亡夏朝後,將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遺族遷到杞國(今河南杞縣一帶)。杞國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縣一帶,後來遷到今山東省新泰,後又遷至昌樂、再至安丘東北(坊子區黃旗堡街道杞城村杞國故城遺址)。杞國的存在也得到殷商甲骨文的證實,商王武丁曾娶一位杞國女子為妃,是其六十多位后妃之一。當時的杞國國君被稱作杞伯(伯為方國首領的意思),甲骨文卜辭有“杞侯”的字樣(侯一直為商朝外服系統的主要諸侯)。[2] 杞國存有夏禮,與越國公族同出一脈。因此孔子曾為考察夏朝之禮而到訪杞國。

周朝初年,周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周武王滅亡商朝之後,尋找夏朝開國君主禹的後裔,結果找到了杞東樓公,便封他到杞地(河南開封杞縣),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夏朝君主的祭祀。杞國王族出自華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諸侯國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

杞人憂天出處

戰國時代 列禦寇 《 列子》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繼老子和莊子之後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莆田(今河南鄭州)人,與鄭繆公同時。今鄭州市東30裏圃田鄉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子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説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遺成《列子》一書,餘者皆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

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榮辱不驚。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面黃肌瘦。有人勸鄭國執政子陽資助列子,以博個好士之名,於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實物。妻子埋怨説:我聽説有道的人,老婆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我卻常常捱餓。宰相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對老婆説:子陽並不真的瞭解我,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後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後鄭國發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眾多被株連致死,禦寇得以安然無恙。這樣的列子遺事至今鄭州民間還在流傳,康熙三十二年《鄭州志》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列子貴虛尚玄,修道煉成御風之術,能夠御風而行,常在春天乘風而遊八荒。莊子《逍遙遊》中描述列子乘風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返。”他駕風行到哪裏,哪裏就枯木逢春,重現生機。飄然飛行,逍遙自在,其輕鬆自得,令人羨慕。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為沖虛真人,其書為沖虛真經。[4]

據《左傳》,魯莊公七年(前687年)所言: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翻譯: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國一帶,落星砸毀半個國家,房屋焚燒,大火連燒三個月。故經歷過此事的人,總是害怕天再塌下來。

杞人憂天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長廬子聞而笑之曰:“虹蜺也,雲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山嶽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積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積氣也,知積塊也,奚謂不壞?夫天地,空中之一細物,有中之最巨者。難終難窮,此固然矣;難測難識,此固然矣。憂其壞者,誠為大遠;言其不壞者,亦為未是。天地不得不壞,則會歸於壞。遇其壞時,奚為不憂哉?”子列子聞而笑曰:“言天地壞者亦謬,言天地不壞者亦謬。壞與不壞,吾所不能知也。雖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

【解釋】杞:周代諸侯國名,杞國,是中華大地上一個古老的方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西周末杞為宋滅,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國從雍丘(今河南杞縣)遷都至齊、魯之間的淳于一帶,重建杞國。憂天:擔心天會掉下來。老是怕天塌下來,以至於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比喻不必要或無根據的憂慮。[1-3]

【註解】

曉:告知,開導。

積氣:聚集的氣體。

若:你。

行止:行動,活動。

奈何:為何,為什麼。

只使:縱使,即使。

中傷:傷害。

積塊:聚積的土塊。

四虛:四方。

躇步跐蹈:這四個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舍然:消除疑惑的樣子。舍,同“釋”,解除、消除。

成語道理:為具體的、客觀存在的事情而憂慮。

杞人憂天故事傳説是我國曆史悠久的民間傳説之一,有着深刻的寓意。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杞人憂天的故事及寓意,希望能幫到大家!

關於杞人憂天的故事及寓意

杞人憂天的故事

在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時代,有一個杞國人,總是擔心有一天會突然天塌地陷,自己無處安身。他為此事而愁得成天吃飯不香,睡覺不寧。

後來,他的一個朋友得知他的憂慮之後,擔心這樣下去會損害他的健康,於是特意去開導他説:“天,不過是一些積聚的氣體而已。而氣體是無處不在的,比如你抬腿彎腰,説話呼吸,都是在天際間活動,為什麼你還要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個杞國人聽了,仍然心有餘悸地問:“如果天是一些積聚的氣體,那麼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會不會掉下來呢?”

開導他的朋友繼續解釋:“太陽、月亮、星星,也都只是一些會發光的氣團,即使掉下來了,也不會傷人的。”

可是杞國人的憂慮還沒有完,他接着問:“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該怎麼辦?”

他的朋友又説:“地,不過是些堆積的石塊而已,它填塞在東南西北四方,沒有什麼地方沒有石塊。比如,你站着踩着,都是在地上行走,為什麼要擔心它會陷下去呢?”

杞國人聽了朋友的這一番開導之後,終於放下心來,十分高興。他的朋友也為他不再因無端的憂愁而傷身體,感到了欣慰。

其時,有位楚國的思想家名叫長盧子的,在聽説了杞國人和朋友的對話之後,不以為然,他笑着評論道:“那些彩虹呀,雲霧呀,風雨呀,一年四季的變化呀,所有這些積聚的氣體共同構成了天;而那些山嶽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這些堆積物共同構成了地。既然你知道天就是積氣,地就是積塊,你怎麼能斷定天與地不會發生變化呢?依我看,所謂天地,不過是宇宙間的一付小小物體,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最大的一種,其本身並未終結,難以窮盡;因此人們對這件事也很難想像,不易認識,這都是很自然的。杞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這確實有點想得太遠;然而他的朋友卻説天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也不對。天與地不可能不壞,而且終究是要壞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壞了,人們又怎麼能不擔心呢?”

對於這場爭論,戰國時的鄭人列禦寇也有説法。他認為:“説天與地會壞,是荒謬的;説天與地不會壞,也是荒謬的。天地到底會不會壞,我們目前尚不知道。不過,説天地會壞是一種見解,説天地不會壞也是一種見解。這就好像活人不知道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知道活人的情形;未來不曉得過去,過去也不能預測未來。既然如此,天地究竟會不會壞,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杞人憂天的寓意

毫無疑問,如果用今天的科學常識來看待天和地,我們完全可以斷言,那個杞國人和他的朋友,以及古代思想家長盧子和列禦寇的觀點都有偏頗。但這則故事仍然説明:對於一個時代所無法認知和解決的問題,人們不應該陷入無休止的憂愁之中而無力自拔。人生還是要豁達些好。

杞人憂天成語背景

杞國,是中國歷史上自夏代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由華夏族所建立,國祚延綿1500多年,國君為姒姓,大禹的直系後裔。據《大戴禮記·少間篇》記載,商湯擊敗夏王履癸,滅亡夏朝後,將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遺族遷到杞國(今河南杞縣一帶)。杞國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縣一帶,後來遷到今山東省新泰,後又遷至昌樂、再至安丘東北(坊子區黃旗堡街道杞城村杞國故城遺址)。杞國的存在也得到殷商甲骨文的證實,商王武丁曾娶一位杞國女子為妃,是其六十多位后妃之一。當時的杞國國君被稱作杞伯(伯為方國首領的意思),甲骨文卜辭有“杞侯”的字樣(侯一直為商朝外服系統的主要諸侯)。[2] 杞國存有夏禮,與越國公族同出一脈。因此孔子曾為考察夏朝之禮而到訪杞國。

周朝初年,周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周武王滅亡商朝之後,尋找夏朝開國君主禹的後裔,結果找到了杞東樓公,便封他到杞地(河南開封杞縣),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夏朝君主的祭祀。杞國王族出自華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諸侯國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