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有一雙人文慧眼──淺談培養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來源:文書谷 1.95W
必須有一雙人文慧眼──淺談培養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目前,學生的作文狀況堪憂。學生在作文中普遍感到最頭疼的問題是無內容可寫。每到寫作練習時便搜腸刮肚,窮思冥想,無病呻吟,矯情作秀。究其根源,乃是平時不知如何積累寫作素材。
寫作需要素材,“無內容(材料)可寫”,自然頭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嘛!生活是寫作的源頭,寫文章就是寫生活。學生只有通過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分析、研究,不斷積累寫作素材,從而對生活有所感觸,有所發現,有所領悟,才會產生強烈的寫作慾望,才會有內容可寫,才會寫出精彩的詞句。所以,筆者認為:要解決學生無內容可寫的關鍵,乃是如何培養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首先,引導學生學會思考生活。要引導學生理清生活層面。許多學生自感生活面較窄,每日生活就是家庭學校家庭,感覺離社會較遠,生活較單調。其實不然!我們當然應該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機會去拓寬生活面,參加社會實踐,多深入社會各個層面,多交朋友,多接觸大自然,但是我們更應引導學生理清生活層面:(1)校園生活;(2)家庭生活;(3)路途見聞;(4)同學友情;(5)參加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旅遊;(6)所在城市的情況。層面一旦理清,生活便厚愛於我們了。它如萬花筒,五彩繽紛、千姿百態。學生關心,瞭解,發現,尋覓,感知……大腦中採集的自然與社會的信息越多,寫作的素材就越豐富。這樣,生活的源頭活水流淌,作者筆下就會佳作迭出。要引導學生不僅要“深”入生活,而且要用“心”去觀察生活,思考生活。觀察是人認識生活的基礎和起點。它不同於一般地看看,而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需要做“有心人”。需要對周圍的事物有高度的熱情和敏感性,這樣才會瞭解周圍的人和事、景和物,才會有所發現。否則,即使看到的東西再多,也只能是無動於衷或視而不見其妙。因此,觀察對捕捉素材十分重要。這就是人們為什麼都生活在“生活”中,可每個人從生活中獲得的認識與感受卻大相徑庭的原因。有的人目光敏鋭,善於觀察,不僅能像攝象機一樣把客觀的物象攝入自己的眼簾,印入自己的腦海,而且能在極其平凡的事物中發現一般人看不到的新鮮東西──那帶着露珠的生活之樹的芽苞!與此相反,有的人身在生活之中,心卻遊離逝去。即使再有特點的事物,再有價值的細節,一概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雖也用眼看了,但浮光掠影,印象模糊。二者比較,關鍵是“身”入而“心”沒入,學生沒有用“心”去觀察和思考,遂使生活成了過眼煙雲,於是那些有趣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材料就從眼皮底下溜走了。因此,我們首先要引導學生對接觸到的人和事有濃厚的觀察興趣,不僅有用眼睛、耳朵、鼻子、手去充分感覺生活,去看、去聽、去嗅、去摸,而且要用心去感受,去捕捉並蓄積生活中難忘的“每一細節”和“每一刻”。因為“感覺到的東西,我們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東西,才能深刻的感覺它”(毛澤東《實踐論》)。
其次,引導學生多讀。閲讀對寫作有多方面的意義。馬克思最喜歡的職業是做“蛀書蟲”,他為了寫《資本論》認真閲讀了一千五百多種著作。大量的寫作實例也證明:閲讀是一種積累素材、獲得間接經驗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不少作家都在自覺、頻繁地使用閲讀這種手段去擷取材料。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這要求寫作者更迅速廣闊地反映現實,否則就會目光短淺、兩耳閉塞、觀念陳舊。所寫文章很難滿足社會需求。
對於肩負學習任務的學生來説,(1)主要通過閲讀名家名作間接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檢驗自己對人、事、社會等的看法。文章是人格的表現。讀這樣的文章是一種人格上的薰陶、情感上的操練。德國大詩人歌德説過:“在每一個藝術家的身上都有一顆勇敢的種子,沒有它,就不能設想會有才能。”學生在書本上接觸的這些語言作品,大都來自閲歷深、見識廣、語言駕馭能力強的作者之手。作品的內涵也必然大於學生的閲歷、見識和語言駕馭能力。學生通過學習會受到一種無形的陶冶,有時它比獲得“技巧”更為重要。大家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盡力地不讓別人看到他們在寫作,而在盡力地讓別人看到真實的人和真實的生活。(2)還可以通過瀏覽報刊雜誌上的各類文章來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內容,及時掌握當今世界的各類信息,使思想觀點處於世界前沿。這類文章範圍寬廣,旨在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其素養,為進行專題性閲讀發現線索。魯迅也強調“不要專門看文學”。他説,專看文學書,會變成連常識也沒有,要“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因此,我們要善於廣泛地瀏覽各種書籍,從中吸收各種各樣的營養來豐富充實自己。
閲讀的方法多種多樣,筆者認為,對於精美的範文佳作要精讀。最好能默記時誦。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整體地感受文本,要“切己體驗,不可只作文字看”,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確有道理。老作家巴金十來歲就能背誦包括《古文觀止》在內的許多佳作,後來他在《寫作生活的回顧》中説:“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海裏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地研究過,但是,這麼多具體的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是怎麼一回事了。”這種傳統的閲讀容易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更有意義的是從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培養了語感。對於課外閲讀而言,務求廣泛,態度從容,且要有一定量的積累。
最後,要引導學生多記筆記。筆記是文章的信息庫,“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馬克思寫《資本論》讀過1500種以上的書,而且本本有筆記,1843─1847間,光經濟學筆記就有24大本。要引導學生在深入觀察生活的基礎上,理清生活的內容、條理,寫出系列觀察日記或筆記。在思考生活的過程中,要敏於抓住生活中的點滴感悟,善於記下系列的生活筆記。在博覽精讀的過程中,可摘抄、可質疑、可隨手記下心得,寫出一篇篇讀書筆記。這些筆記,都應是我們平時觀察思考閲讀的結晶。通過這些筆記,學生們把所見所聞所想所感記下來,不僅理清了生活中的千頭萬緒,鍛鍊了語言的書面表達能力,形成了思考、寫作的習慣;而且還能夠逐步加深自己對生活的理解,也能錘鍊自己的思想和提高認識生活的敏感度。
積累素材務必主動,被動不能聚積起豐富的材料,所得的材料也是零亂、籠統、膚淺、模糊的。這就要求我們主動採集(捕捉)寫作素材,只有細緻地觀察了生活,精細地體驗了生活,深刻地思索了生活,所得的素材才豐富、深刻、細緻、系統。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説過:“在觀察的領域中,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只有抱着自覺採集態度的人,才能把無意注意迅速轉化為有意注意,對採集到的好材料認真審視、思索,發現它表層和深層的意義和價值。寫作素材也是日積月累的,要下艱苦的功夫,才能養成經常性積累的良好習慣。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和途徑多種多樣,但無論哪種方法和途徑,都應抓好觀察、閲讀、筆記三個環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