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記敍文寫作(一)

來源:文書谷 1.29W
關於記敍文寫作(一)

一、記敍文知識概要
以記敍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叫記敍文。記敍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記敍文既包括記敍性的文學作品,如散文、小説等,又包括一般的記敍性文章。狹義的記敍文是指以記人、敍事、寫景、狀物為主,對社會生活中的人、串、景、物的情態變化和發展進行敍述和描寫的一類文章,常見的如消息、通訊、特寫、報告文學、遊記、日記、參觀記、回憶錄,以及一部分書信等。
記敍文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記敍文的線索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以人物為線索,以事件為線索,以行蹤為線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等等。分析線索有助於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結構。
記敍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種描寫方法,並理解不同方法對不同主題的表達作用。特別要注意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對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作用,進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
議論和抒情均有直接與間接之分,它們都是記敍文中的關鍵部分,分析它們的作用對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裨益。
記敍文一般運用敍述、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
敍述是事物動態(如人物的經歷、事件的進行、空間的轉換等)的述説,重在過程性,時間這一要素是十分突出的。敍述有第一人稱敍述和第三人稱敍述之分。第一人稱敍述有“我”和“我們”,在文章中有的指作者自己(散文最多),有的指文中人物如主人公(如《狂人日記》)、見證人(如《孔乙己》)和線索人物(如《祝福》)。好處是便於作者直接充分地表達思想感情,讓人感到親切自然,不利之處是受到侷限,特別是他人的心理不好表達。第三人稱敍述有“他(她)”和“他們”,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來敍述他人,這就自由客觀,但缺乏可信度和親切感。有的文章,出現第二人稱的地方很多,如果全部是第二人稱在敍述,這其實是第三人稱敍述,如果在眾多第二人稱中出現一個“我”來敍述,其實還是第一人稱敍述。
敍述有多種方式:
(1)順序。常見。從前到後,線索清楚,但易於寫成流水賬。這就需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2)倒敍。將結局或突出點放在開頭,然後再從前到後。在新聞消息中已經成為套路,叫做“倒金字塔”。事件最好是時間跨度大的。偵破和武打的影劇常用。好處是有懸念,但容易使人反感。
(3)插敍。在本事敍述中插進另外一件僅僅有關的小事,然後再按原來的本事來寫。如《水滸》中林沖遇到店小二時插敍了店小二在東京的事。不可喧賓奪主。
(4)補敍。對本事前面未敍述的一部分在作文後面給以補充。
敍述要定好基調,要有起伏跌宕,場面不宜多,語言要生動形象有個性最好口語化。
描寫是事物狀貌的描繪,重在形象性。中國小説敍述成分多,而外國小説反之。
(1)人物描寫。A肖像描寫。描寫外形——容貌、神情、姿態、服飾等,要抓住特徵,以形傳神即透過外形揭示出身份、性格和內心。B語言描寫。要透露內心祕密並顯示個性特徵。C行動描寫。古典小説中有許多典型的行動描寫,如黛玉焚稿、范進發瘋、大鬧天宮和單刀赴會等。行動描寫要反映人物心理並顯示個性特徵。D心理描寫。要注意下意識的心理如幻覺。還要注意藉助外在事物的間接描寫。
(2)環境描寫。A自然景物描寫,包括時序節令、自然氣候、山川湖海、動物植物等描寫。作用:交代時間、地點,烘托作者或人物的感情心境,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推動情節發展。B社會環境描寫,一是某種社會生活情景的展示如《子夜》的開頭,二是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的陳設、格局、氣度、色調等描寫,來烘托人物的志趣、氣質和情操等,如《紅樓夢》中女兒們的居室小院。
(3)場面描寫。對有中心人物活動的生活畫面的描寫。如《藥》中的殺人場面。
(4)細節描寫。對有典型意義的細枝末節的描寫。如阿Q畫押、嚴監生豎起兩根指頭。起着描繪人物性格、安排線索(如《百合花》中的被子)、推動故事發展的作用。細節延伸開來就是一篇微型小説。
描寫法又可以分為:白描(無比喻修飾,以敍述代替,重在傳神)、細描(細膩深刻、修飾較多);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通過旁人的眼睛或者周圍事物來描寫);主觀描寫(帶感情色彩)和客觀描寫(不帶感情的準確的,如在説明文中)。
抒情是抒發和表現感情。其中直接抒情多是帶有感情的判斷句,並有感歎詞;間接抒情是指在敍述、描寫和議論中帶有感情色彩。
二、記敍文寫作的十種技巧
巧設懸念
把文章後面將要表現的內容,先在前面作一個提示,但不馬上解答,以引起讀者的好奇興趣,產生急於看下去的迫切心情,這樣文章的開頭,我們稱為巧設懸念。它的好處是能避免結構上的單調,使文章的情節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一線串珠
記敍文的線索是貫穿全文、將材料串連起來的一條主線,它把文章的各個部分聯結成一個統一、和諧的有機體。如果説豐富而生動的材料是一顆顆珍珠,那麼線索就是將這些珍珠串連起來的一條線。
記敍文的線索主要有實物、人物、事件、時間、地點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無論採取哪種線索,都必須從表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體現各種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繫出發,靈活巧妙地確定。
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就是以小題材表現大主題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來似乎很平常,但卻包含了深刻的意義。“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只要善於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小材料同樣能反映深刻的主題。如《一件珍貴的襯衫》。
穿插流動
在敍述過程中,插入一些與情節相關的內容,使文章的內容更加豐富,這種用在謀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動。穿插流動的手法,是插敍的一種特殊用法。如吳伯蕭的《難老泉》和翦伯讚的《內蒙訪古》,前者記敍山西晉祠難老泉的景物時,不時穿插文史資料、傳説故事;後者描寫內蒙風光和古蹟時,插入文獻和歷史事實。這些插入,不僅能使文章的內容豐富,而且增加可讀性。玉安憶的《雨,沙沙沙》記敍一位姑娘在雨夜沒搭上末班車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緒流動,文章就多次插入這位姑娘心靈深處的意識活動,反映了姑娘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篇文章也是運用了這種手法。當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過多的穿插也會影響文章本身的連貫性。
粗筆勾勒
粗筆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幾筆重點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徵。採用粗筆勾勒法描寫人物肖像,可以對人物的身材、體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態、風度的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作簡要的勾勒。
運用粗筆勾勒法描寫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徵,用樸實的文字簡略地寫出來,不宜用過多的形容詞、過多的比喻。其次要簡練傳神,通過寥寥幾筆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徑通幽
楊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讚頌勞動人民的崇高品質,並表達自己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意願。但文章並沒有直接道出這一主題,而是通過展示作者對蜜蜂思想感情的變化,曲折有致地表達了主題。作者開頭寫自己對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寫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後又寫了蜜蜂的辛勤勞動與養蜂人的介紹。文章結尾寫作者做夢“變成一隻小蜜蜂”。由此可見,“曲徑通幽”是指一種不是開門見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顯現主題的謀篇手法。
運用“曲徑通幽”法,要注意兩點:(一)“曲徑”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為目的服務。(二)行文的曲折應適當有度,不要為曲折而曲折。
烘托藝術
烘托藝術原是中國畫的技法名稱,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襯托出另一主要部分來。把這種手法運用到文章的構思中來,就是從側面通過描繪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來襯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稱“襯托法”。襯托,也叫映襯。用類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鮮明突出,從而達到強烈的表達效果。如“紅花還須綠葉扶”。有了陪襯的事物,被陪襯的事物才會顯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説明。
1、襯托,可分正襯和反襯。
正襯,就是用類似的事物,從正面去陪襯。烘托主要事物。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用冷風寒水來襯托壯士此行的悲壯。又如“藍天襯着矗立的巨大雪峯”,用藍天襯雪峯,使雪峯更高大
反襯,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異的事物作陪襯。如上例中的藍天的藍,來襯托雪峯的白,使雪峯更潔白。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有聲襯無聲。
2、運用襯托要愛憎分明,要賓主分明,陪襯事物與被陪襯事物,要讓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賓奪主。
3、襯托和對比的區別: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它與反襯有些相似,但不同。對比,意在比,突出的對象是雙方的,對立兩事物無主賓之分。
襯托,意在襯,兩事物有主賓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與“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前句是對比,後句是反襯。
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是指在適當的時候以一二句議論,點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義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題,醒人之耳目,給人以啟迪。點睛之處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鋪墊蓄勢
鋪墊也稱鋪敍襯墊,它是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鋪敍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襯墊。運用鋪墊寫法是為了蓄積氣勢,是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鑄《松樹的風格》前幾段的大量文字濃墨重彩地描繪松樹的形象,讚美它“要求於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又用楊柳、桃李同松樹作對比,補充説明松樹“給人以啟發、以深思和勇氣”,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筆鋒一轉,點明題旨説:“我每次看到松樹,想到它那種崇高的風格的時候,就聯想到共產主義風格。”原來此篇前面對松樹的描繪和讚美是鋪墊蓄勢,後面對共產主義風格的讚美才是全文的主旨。這篇文章正因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鋪墊,後面入題也才顯得格外堅實有力。杜牧的《阿房宮賦》第一段極力描繪阿房宮規模的宏偉和建築的壯麗;第二段極力渲染阿房宮中美女之多和珍寶之富;第三段夾敍夾議,論述秦王朝統治者窮奢極欲,大營宮室,招致國家迅速覆亡、宮室一旦毀滅的必然結果;最後第四段作者以“嗚呼”領起,發出深沉的議論慨歎,指出秦統治者要能愛天下之民,國家就不會敗亡,表明秦之滅亡乃是一個深刻的教訓。這篇賦,前兩段的描繪渲染,是為後兩段的議論鋪墊蓄勢,描繪渲染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則揭示主題,突出文旨,這正是鋪墊蓄勢的用意所在。
運用鋪墊手法須注意兩點:一是要注意寫好鋪敍的那一部分,只有將這部分寫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積氣勢。二是運用鋪墊要自然,如果為鋪墊而鋪墊,過多地堆砌,反會暴露出人為的痕跡,那效果就適得其反了。
前後照應
前後照應法可以使文章嚴謹連貫,渾然一體,又突出內容和結構上的內在聯繫。照應一般有以下幾種:
1、內容和標題相照應。這種照應方法常常是內容安排多處和題目照應,或在恰當的地方直接、間接地點明題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寫“背影”,既與標題“背影”相照應,又進一步點明題旨,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間照應。這種照應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寫事,後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寫事的結果,使內容相互補充,層層深入。
3、結尾與開頭照應法。在文章的結尾處對開頭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為有機的整體。如《白楊禮讚》一文,開頭和結尾照應,不但使文章結構顯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讚美之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抒發。
鏡頭剪輯
鏡頭指影視所拍攝的一系列畫面。鏡頭剪輯用於寫作,指選取一組生動的畫面來表現主題。此類文章是將所寫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畫面、或片段、有序地寫下來,其間的每一部分都可單獨成文,組合起來又是一個完整的篇章。這種又被人們稱為“冰糖葫蘆式”結構,由於其形式新穎,巧妙精緻而受到好評。
卒章顯志
在文章結尾時,用一兩句話點明中心、主題的手法就叫卒章顯志,也叫“篇末點題”,“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題、中心。恰當運用這種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結構美,有“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
時空交織
在記敍一件較複雜的事情時,在同一時間段中,先敍甲地的情況,再敍乙地的情況,轉而再寫甲地的人事,這就是“時空交織”的文章構制方法。它有利於結構緊湊,文字簡練。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訊,題為《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説的是平陸縣六十一個民工突然發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寫民工中毒後的場面,接着寫衞生部接到緊急求援電報,再寫平陸醫院搶救經過,轉而又寫北京有關醫藥商店調運緊急藥品的情況,如此輪流反覆交織的敍説,構成了一曲動人心絃的凱歌。當然,採用這種方法有一定難度。
有時,在敍述一件事的過程中,作者運用插敍、補敍等手法,也可構成“時空交織”的感覺,我們把這種謀篇方法也納入“時空交織”中。
一波三折
記敍性文章要避免平鋪直敍,記流水賬,如能寫得波瀾起伏,就能引人入勝,耐看。
俄國作家柯羅連科的寫景小品《火光》通篇運用了象徵手法,但從字面上看,數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發了一波三折的景物變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這是開頭展示的基本景象;船伕不以為然,認為還遠着呢,興起一波;自己從不相信到信服,又興起一波;由“非常遙遠”到“畢竟就在前頭”,重要的是“必須加勁划槳”再興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讓讀者產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覺,方能做到引人入勝。而脱離生活,故弄玄虛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讀者,還會適得其反。
欲揚先抑
“欲揚先抑”與“欲抑先揚”是相反的兩種佈局方法。楊朔寫過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説小時候因為被蜜蜂螫過,因此對它總有疙疙瘩瘩的厭惡之感,但後來在廣東從化參觀了養蜂場,嚐到了荔枝蜜,又聽了養蜂老人的一番介紹,對小生靈蜜蜂頓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懇、無私的品質正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美德。這是典型的欲揚先抑寫作手法。所謂欲揚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頌揚的對象,而落筆開始卻貶抑它,批評它。前文的“抑”,反襯了後文的“揚”。採用這種寫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牽強生硬。
三、記敍文的創新技法
(一)、多角度思考,求異存同
魯迅曾説:“第一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蠢才。”這段話形象地説明作文不能沿襲他人。然而許多學生由於生活空間狹小,又缺少獨立思考,寫出來的作文往往大同小異。如讚美老師,往往寫“輔導差生”、“深夜備課”;歌頌母愛,往往寫“燈下織毛衣”,“夏夜陪讀”;頌揚雷鋒精神,往往寫“為軍屬搬運煤球”,“攙扶盲人過馬路”……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讀來味同嚼蠟。
要避免作文“千人一面”的產生,作者就要讓自己的思維自由馳騁,多角度思考問題,即多想一些與題目有關的人和事,多想一些表現手法,然後經過比較篩選,獨闢蹊徑,獨樹一幟。
1、材料的選取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文章的成敗主要在於材料的選取。要使文章有新意,就必須選擇新穎的材料。
首先要打破思維定勢,避免與他人的選材雷同,儘量選取“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皆無”的材料。
一看到《運動場上》這一題目,學生便不由自主地描寫運動員你追我趕,奮力拼搏的場面。如果我們寫“觀眾為落後者鼓勁加油”,不就棋高一着了嗎?只要運用發散思維,全方位思考,學生就容易寫出別具一格的佳作。我曾以《釣魚》為題,讓學生寫作。學生由於運用了這一思維方法,寫出了各具特色的文章。A、媽媽為了籌錢交學費,勞累過度,病倒在牀。星期天,我去釣魚,準備給媽媽補補身體。(表現母子之情)B、我是釣魚能手,可大半天,才釣到兩條魚。我感到納悶,向爸爸一問,得知一個月之前,河上游建了一家工廠。(反映環保問題)C、我偷偷地到王大伯的養魚池到釣魚,媽媽得知後,讓我向王大伯認錯,並給了錢。(表現母親對子女的嚴格要求)D、幾位領導幹部利用公款釣魚。(抨擊社會不良現象)
其次,要選用具有“時代感”的材料。
自從改革開發以來,新人新事層出不窮:農民炒股,老人練功跳舞,個體户捐資修路,幹部深入基層體驗羣眾甘苦,昔日光棍要上城裏媳婦……這些材料鮮明地反映了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寫入作文,它們便成了時代的縮影,讀之,就彷彿看到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怎能不令讀者欣喜和自豪呢?因此,學生要善於觀察,留意身邊發生的人和事,及時收集有價值的材料,這樣對寫作大有益處。
2、表現手法的運用。
高明的攝影師善於選擇角度。張三英俊瀟灑,就揚其長,拍其正面;李四其貌不揚,就避其短,拍其側影,做到因人而異。
學生也要努力做一個高明的攝影師,要善於根據文章的需要,合理選擇角度刻畫人物,表現主題。既可以正面描寫人物,又可以側面描寫人物。正面描寫時,又可以從語言、行動、外貌、心理等方面對人物加以刻畫。如讚美教師的作文,既可以寫老師對學生的關心(正面)。也可以寫老師忘我工作的情景(正面)。如果覺得正面描寫較困難,就可以通過寫老師家庭或個人生活表現他們愛崗敬業的精神(側面)。《江老師的婚事》便是這樣一篇佳作。它敍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因為江老師“把學生看得比對象還重要”,所以三次戀愛,三次失敗。文章寫的是“私事”,表現的卻是江老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令人歎為觀止。
3、寫作對象的選擇。
學生生活範圍主要集中於學校、家庭。寫作時對同學、老師、父母記敍得較多。因此學生在選擇寫作對象時,也要多角度思考。在題目允許的情況下,要儘量寫其他對象。如默默無聞的清潔工、身殘志堅的殘疾人,發揮餘熱的退休教師`````
從上述三方面的分析可知,求異存同是指作者在選材、表現手法的運用;寫作對象的選擇上,要避免與他人雷同,追求獨特的創造。
(二)逆向思維
曾有人形象地給新聞下定義: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便是新聞。“狗咬人”是正常現象,人人皆知,沒有寫的價值;“人咬狗”是反常現象,前所未聞,新奇,具有新聞價值,容易產生轟動效應。由此,我想如果作文也寫一些“反常現象”,豈不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何樂而不為呢?《讓座》是舊題目,如果寫“少先隊員給盲爺爺讓座”或“學生給懷抱嬰兒的婦女讓座”,舊題目加上舊題材,那就老掉牙了。如果我們從相反的方向思考,文章就別出心裁,令人叫絕。如“殘廢軍人給孕婦讓座”,“老大伯給看書的小夥子讓座”(表現尊重知識和人才的主題)。
按照逆向思維的方法,我們還可以找出事例。
A、春節期間,鎮長帶上禮物給教師拜年。(尊敬教師的風氣可喜)
B、媽媽拜兒子為師,學習電腦知識。(不恥下問,精神可貴)
運用逆向思維,可出奇制勝,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要素特殊化
《背影》描寫了父親在千難萬苦的逆境中為兒子所做的一切,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滿腔温情。正因為是特定背景下的背影,所以父愛才顯得崇高,令人感動。
電影《泰坦尼克號》敍述的是一段愛情故事,然而它卻能轟動世界,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是因為天描寫的不是一般的男女戀情,而是危難之際的愛情故事。危難之際才見真情、見深情,泰坦尼克號上的愛情故事才顯得浪漫、熾熱、悲壯,震撼心靈,令觀眾蕩氣迴腸。
學生寫作時,如果能從上述例中受到啟發,將事情特殊化,便可達到神奇效果。試比較下列幾組材料:
1、A、媽媽給我買禮物。
B、繼媽給我買禮物。(人物特殊化)
2、A、爸爸送我到醫院。
B、爸爸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送我到醫院。(時間特殊化)
3、A、王老師認真上課。
B、兒子生病了,王老師仍堅持上課。(情況特殊化)
4、A、銀行辦起了電腦培訓班。
B、農村辦起了電腦培訓班。(地點特殊化)
這四組中,由於下一項將記敍文“四要素”特殊化,因而內容比上一項更富有表現力,主題更深刻。如果學生運用此方法,作文就能獨領風騷,一鳴驚人。
最後,必須指出的是作文要寫出新意,方法多種多樣,但無論使用哪一種方法,都要以內容的真實性為前提,切不可胡編亂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