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簡介

來源:文書谷 2.96W

詩兩首分析

普希金簡介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説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於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着不屈不撓的鬥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鬥而死,年僅38歲。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着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並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後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這首詩沒有什麼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説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於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這首詩問世後,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成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

2.《未選擇的路》

説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這首詩就是寫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歎,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着特別的意藴,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

詩分四節,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叉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很嚮往,但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而一旦選定了一條,就沒有回頭的機會了。這是多麼無奈又無助。這樣的開頭,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着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裏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這條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詩人也許知道,這樣的路是平淡的,沒有挑戰性的。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於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裏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最後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裏,詩人並沒有沿着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顯然有宿命的意味,帶着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麼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於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這樣寫來給這首詩增加了憂鬱的情緒。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後耐人尋味。

二、問題研討

1.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裏,詩人是説,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鬱,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嚮往着未來”,那麼,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裏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説,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於把握人生。

2.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卻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麼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歎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歎,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關於練習

一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説的口吻,沒有什麼具體的形象,它卻是一首著名的詩,為世界各國人民廣為傳誦。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

本題旨在通過課堂講解,使學生喜歡這類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詩,並對人生構成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道主觀題,學生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但通過教師的教學,最好使學生能喜歡這樣的詩,並説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答案。

二 朗讀《未選擇的路》,説説“路”包含了什麼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麼人生的哲理。

本題旨在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初步瞭解詩中象徵手法的運用,進一步提高欣賞新詩的水平。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三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本題旨在讓學生積累名篇,打好文化根基。

教學建議

一、普希金和弗羅斯特是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這裏學生第一次接觸他們,教師可以做些介紹,使學生有一個基本的瞭解。書店裏普希金的詩集很多,圖書館也不少,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性的閲讀。

二、《未選擇的路》中詩人為什麼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恐怕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對此要重點加以講解。

三、給學生一點關於詩歌中象徵方面的知識,注意區別比喻和象徵在詩中的表現。

四、外國詩不太適合朗讀,所以不必過於強調朗讀。

有關資料

一、詩人簡介

1.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生於莫斯科一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童年接受法國家庭教師管教並深受俄羅斯乳母語言的影響。12歲隨父赴彼得堡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學校,以能詩聞名。1814年寫下《皇村回憶》,得到老詩人傑爾查文讚賞,發表第一首詩作《致詩友》。1817年畢業後到外交部任翻譯,先後加入“阿爾扎瑪斯社”和“綠燈社”,以歌頌自由、抨擊專制暴政為主題創作《自由頌》《致恰達耶夫》等詩作,長篇敍事詩《魯斯蘭和柳德米拉》(1817~1820)衝破貴族傳統文學語言侷限,大量運用俄羅斯民間詞彙和口語,被認為是俄國文學語言的轉變。1820年5月因詩作抨擊時政被以調動為名流放南方,途中患病,前往高加索、克里米亞旅行療養,9月抵基希尼奧夫,1823年調往敖得薩。其間醉心於拜倫小説詩歌文學作品,與十二月黨人過往密切並寫下《短劍》(1821)等詩。以當代貴族青年為主人公的敍事詩《高加索的俘虜》(1822)、《茨岡》(1823~1827)描寫文明人與自然之女的愛情悲劇。這一時期還創作了敍事詩《強盜兄弟》(1821~1822)、《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1821~1823)。1924年8月,因與敖德薩新任總督關係惡化,受陷害被革職放逐到母親的領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接受地方政府、教會和父母的三重監督。1826年9月由沙皇批准返回莫斯科。這一時期普希金潛心研究歷史,創作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1825)、敍事詩《努林伯爵》(1825)。1828年因長詩《加甫利里亞德》(1821)“褻瀆”上帝而受傳訊。1830年9月與莫斯科美女岡察羅娃訂婚,前往波爾金諾村料理家產,為霍亂所困至12月。此間完成了長篇詩體小説《葉甫蓋尼·奧涅金》,敍寫貴族青年奧涅金的生活歷程,塑造了俄國文學“多餘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與情感為題材創作了《別爾金小説集》,創作《吝嗇騎士》《莫扎特與薩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劇,寫下敍事詩《科洛姆納的小屋》、大量情詩及童話詩;文學史家把這一普希金創作高峯期稱為“波爾金諾之秋”。1831年3月,普希金與岡察羅娃結婚,定居彼得堡並重任十等文官。編寫《彼得大帝史》時為農民起義領袖普加喬夫所吸引,遊訪起義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爾金諾編寫《普加喬夫起義史》,並以此為題材開始創作中篇小説《上尉的女兒》。其間寫下中篇小説《黑桃皇后》、長篇敍事詩《青銅騎士》、中篇小説《杜布羅夫斯基》以及《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童話詩。普希金婚後苦於上流社會的應酬,家庭經濟緊張,沙皇授予“宮廷侍衞”頭銜使他感到屈辱,文學創作減少,受到上層貴族敵視。1837年1月27日與法國貴族逃亡者丹特士決鬥負傷,29日辭世。

普希金的文學小説詩歌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餘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學風格繼承發展了18世紀俄國文學成果,創造性地借鑑了西歐文學的因素,將書面語與口語和諧結合並吸取大量民間語言精華,創造了新的樸素優美的俄羅斯文學語言。他曾先後參加《文學報》《現代人》的創辦工作,留下許多文藝批評著作、政論文及書信。普希金的文學創作結束了俄國文學的落後局面,為俄國19世紀文學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選自《中國小百科全書·文學與藝術》,團結出版社1995年版)

2.弗羅斯特(李文俊)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後,在哈佛大學肄業二年。這前後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並開始寫詩。他徒步漫遊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弗羅斯特的詩歌最初未在美國引起注意,1912年舉家遷往英國定居後,繼續寫詩,受到英國一些詩人和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的支持與鼓勵,出版了詩集《少年的意志》(1913)與《波士頓以北》(1914),得到好評,並引起美國詩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美國,在新罕布什爾州經營農場。他的詩名日盛,於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獲得普利策獎,並在幾所著名的大學中任教師、駐校詩人與詩歌顧問。他晚年是美國的一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在他75歲與85歲誕辰時,美國參議院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詩歌在形式上與傳統詩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詩人那樣矯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詩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詩樸實無華,然而細緻含蓄,耐人尋味。著名的《白樺樹》一詩,寫一般人總想逃避現實,但終究要回到現實中來。《修牆》寫人世間有許多毫無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無形的牆。除了短篇抒情詩外,他有一些富於戲劇性的長篇敍事詩,刻畫了新英格蘭鄉間人物的精神面貌,調子比較低沉,亦頗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羅斯特愛用傳統的無韻體和十四行體的各種變體,時常押韻,在節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弗羅斯特的著名詩集還有《山間》(1916)、《新罕布什爾》(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場》(1936)等。1949年出版了《詩歌全集》,以後仍陸續有新作發表。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年版)

二、這兩首詩的另外兩種譯本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憂鬱,也不要憤慨!

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

我們的心永遠向前憧憬,

儘管生活在陰沉的現在:

一切都是暫時的,轉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將變為可愛。

(查良錚譯)

沒有走的路

金黃的林中有兩條岔路,

可惜我作為一名過客,

不能兩條都走,我久久躊躇,

極目遙望一條路的去處,

直到它在灌木叢中隱沒。

我走了第二條,它也不壞,

而且説不定更加值得,

因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過這點也難比較出來,

兩條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兩條路是一樣的,

都撒滿落葉,還沒踩下足跡。

啊,我把第一條路留待來日!

儘管我明白:路是連着路的,

我懷疑是否還能重返舊地。

此後不論歲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總要伴一聲歎息:

兩條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選了較少人走的一條,

此後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飛白譯)

三、《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賞析(伍厚愷)

人生難免會遭受挫折,有的人會從此萎靡消沉,有的則會因此而怨天尤人。詩人卻以飽滿的樂觀情緒鼓舞我們:“不要悲傷,不要心急!”這種力量來自對未來的信念,因為我們始終要相信“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接着詩人在第二節裏表達了“永遠嚮往着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並描繪了人們在越過坎坷之後再來回顧過去的心情,那時一切艱難困苦都會改變面貌,變得可愛起來。這首詩是普希金人生體驗的結晶,他本人就曾屢遭坎坷,被流放、幽禁,最後被陰謀殺害,但他始終不渝地信守着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

四、《未選擇的路》賞析(伍厚愷)

《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裏,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徵。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詩的前三節似乎僅在平直地描寫林中的那兩條路的不同,但其中卻藴含着極大的比喻意義,第四節詩人筆鋒一轉,從林中之路躍到描寫人生之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這結句寄寓着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徵性和哲理性。

詩人以含蓄清新、別具匠心的藝術風格再現出優美的自然風光,並且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詩還注意引起人們的聯想,把理性與情感融於一首短詩之中,深化了這首詩的意藴,給人以豐富的啟迪。詩人是通過優美的意境創造和濃郁的抒情表達把哲理隱含其中並傳遞給讀者的。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和韻律來表現自己對人生的思索。這種質樸無華的風格使這首詩如夏夜裏清涼柔和的風,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給人一種沁人心脾之感。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個面臨選擇的人和他進行選擇時的心態,至於選擇的具體內容並沒有寫出,詩人的着眼點是選擇本身。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在這首詩中發現自身的生活體驗,理解其中的哲理內容。因為這首詩具有內涵的開放性,猶如一個巨大的構架,其中的內容有待讀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顧自己的人生之路,從而受到觸動而引發深深的思索。

(選自《中學生閲讀欣賞文庫·外國文學編·詩歌卷》,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