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簡介

來源:文書谷 2.93K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分析

梁實秋簡介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篇課文題為記一次演講,好像是記事,其實是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梁任公的一些特點,並表達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本文擷取作者學生時代最有價值的記憶片段構思成文,篇幅短小,語言簡練,意味深長,精彩紛呈,對老師的真摯情感融化在敍述描寫中。

下面概括各個部分的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課文大致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簡述演講的一些背景,為寫演講作鋪墊。從這些簡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這樣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領域和學術領域都是能人、高師。以政治業績為陪襯,突出其學術上的威望和影響。意謂此等能人、高師演講,必定是有分量的。此處為下文具體描寫演講情景張目。

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數第2段):描寫這次演講的主要情況。這是文章的主體,佔了大量篇幅。

第2段寫梁任公的演講稿,是通過物件寫人,表現人物的精神、作風、修養。行文至此,尚未開始描寫演講,所以也可以將這一段歸併到第一部分,作為演講的又一背景,成為演講的又一鋪墊。

第3段交代演講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人物有老師梁任公和學生,包括作者),並描寫梁任公的形象。描寫形象又着重於表現神采,展現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風範。至此演講仍未開始,作者先描寫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給讀者一個具體的人物形象,讓讀者在腦海中帶着這一形象,來欣賞以下各段梁氏演講過程。

第4段寫梁任公的奇特的開場白,以及他的語音語調。“啟超沒有什麼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的開場真是聞所未聞,足以見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氣質。這是文章中一個亮點。

以下數段正式寫梁任公講課,列舉他的講課內容,他的背誦方式,他興會所至近於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講的效果(樑大汗淋漓,狀極愉快;學生感動,對文學發生了愛好)。這是梁氏講課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種表現,也是接續“開場白”後的更加深入細緻的精彩描寫。

第三部分(最後一段):點明梁任公作為學者的主要特點,結束全文。

總之,本文精彩紛呈,高潮迭起,開篇寫梁任公的政治和學術的影響,寫梁任公的演講稿,都是為着渲染氣氛,為後面人物出場鋪設背景,為後面的精彩紛呈蓄勢;人物登場亮相,氣勢不凡,已經頗顯描寫之精彩了;梁氏獨特的開場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稱文章小高潮;接下來直接描寫梁任公的演講,由《箜篌引》過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誦時用手指敲打禿頭,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張口大笑,大汗淋漓,狀極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寫,表明當時的課堂氛圍達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達到高潮;精彩呈現過後,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餘味,梁任公的生動表現還留在讀者的腦子裏。

文選材很講究,寫片段的記憶、片段的印象,如同攝像,只選取幾個精彩的鏡頭,集中表現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的全面、完整、連續,也沒有拖泥帶水的敍述和描寫。這種寫法可以稱為白描。白描看似簡易,其實不然,而白描運作到本文這樣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輕巧為之。

本文的語言簡練、傳神。沒有一句多餘的話,句子都不長,作者似乎在語言運用上有一種自覺的節制,也就是説用較少的文字來表達更多更豐富的內容。但語言簡練,不等於語言貧乏,以形貌描寫為例,“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寥寥數語,都是平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物的外貌和內在精神立刻現出;再有,文章後面寫梁任公演講完後,“先生大汗淋漓,狀極愉快”,僅兩句話,極有形象感,值得認真回味;文章最後説:“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於是我想起了從前的一段經歷,筆而記之。”行文至此,節制感更加明顯、突出。但是為了傳神,有些描寫還是稍微多花了筆墨,如對梁任公的演講稿的描寫,對他的開場白的描寫,對他的背誦古詩文的描寫就是例證。能將簡練與傳神良好地結合,是梁氏文章語言運用的主要特色。

二、問題探究

1本文寫梁任公為什麼只談學術造詣不談政治作為?

梁任公在政治領域和學術領域都有很高的威望,兩方面都可大書特書。但作者畢竟是一個文人學者,關心學術有甚於關心政治,寫學術人物比寫政治人物更得心應手;再説梁任公在中國現代政治史上也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而他的學術地位卻是一致公認的,不可動搖的。也許梁任公的政治作為已廣為世人見識,而學術造詣為政治聲名所掩,正值得為之專文彰顯。

2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麼特點?

對梁任公的特點不是抽象的概説,而是具體化為各種表現,有形貌特點,表情特點,聲音特點,動作特點,氣質特點,講稿特點等,可以籠而統之概括為:才華橫溢,博聞強記,修養良好,開朗直爽,認真細緻,風趣幽默,謙遜而自負,穩健而瀟灑。

3如何品味對梁任公的外貌描寫?

對梁任公的外貌描寫:“隨後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長袍,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傳神。可以分兩層:前一層寫身材、肖像、衣着,後一層寫精神氣質,也就是説既寫實相又寫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點,又略有誇飾。“風神瀟灑”“光芒四射”就是誇飾,表達學生對老師的由衷的讚美之情。

4本文的情感表達有什麼特點?

本文是敍事散文,既有充分的敍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對梁任公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賞之情、讚美之情。本文的情感表達有三種表現:

一是直接的表達。如開篇“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先生懷着無限的景仰”,説的是當時的青年學生的景仰之情,其實也代表作者的心情;又如文章行將結束時説:“先生嘗自謂‘筆鋒常帶情感’,其實先生在言談講演之中所帶的情感不知要更強烈多少倍!”表達了欣賞、讚歎之情;再往下又説:“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是總的概括和讚美,是發自內心的極高的評價。

二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達。有時表達一種心情,但不是直抒景仰讚歎之情,如開篇“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着他歡喜”,“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等等,其中加點詞是表達心情之詞,也就是説文章既敍事又寫心情,表達了一個聽課學生對講課老師崇拜之心。

三是完全含蓄的表達。看不到讚美之詞,或任何表達心情的詞句,如描寫外貌,前已分析,茲不引述,可以體會到字裏行間的欣賞、讚美之情,也許是學生對老師愛之過甚,所以描寫時難免有誇飾傾向;又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純粹是動作描寫,沒有表露作者心情,但讀者仍能從這描寫中體會到作者的一種心情、一種感情。另外,本文標題是“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以學生之輩份稱其為先生,這本身就是表達一種尊敬和愛戴。

5如何看待本文的簡練文風?

簡練是一種很好的文風,用較少的文字表達豐富深刻的內容,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並值得稱讚的事。梁實秋是自覺追求文體簡潔美的作家,他主張散文“篇幅不一定要長”,主張簡單,“簡單就是經過選擇刪芟以後的狀態”,力求全文無無用的材料,無多餘的話,可以説他是一位有理念追求、有創作特點的散文大家。本文確實做到了簡練、傳神,將二者統一起來,非高手難能為之。像他這樣追求文體簡潔美的作家不多,尤其是在當代文壇更加少了。但是散文創作,尤其是當代散文創作,不能把簡潔美當做惟一的或最高的文體美的追求。任何追求有好的一面,同時也難免產生意想不到的缺漏、缺陷。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之好,上面已經詳述,至於本文由於追求簡潔美而帶來的意想不到的不足之處,也可稍稍指點一二。本文給人一種感覺,好像沒有充分展開,一是材料不夠充分、豐富,或者説輔料不多,其實除了直接寫演講,還可以寫梁任公的其他的事,或與梁任公的演講有關的事,如作者寫自己後來在茅津渡候船渡河的情景就是一種延伸,可是全文僅此一處,別無他述;二是語言簡省,固然是好,但也略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過於簡、過於省,如此精彩的人物形象和場景的描繪本該描寫得充分一些,用語可多一些,可惜簡省了、緊縮了,如結尾一段:“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於是我想起了從前的一段經歷,筆而記之。”簡則簡矣,只是讀起來感覺有點“緊”,不夠舒展。

關於練習

一、本文對一次演講中的梁啟超做了精彩生動的描寫。請找出這些描寫的語句,仿照示例作些旁註,與同學討論:這些精彩生動的描寫表現了梁啟超怎樣的性格、氣質和修養?

示例:“他的演講是預先寫好的,整整齊齊地寫在寬大的宣紙製的稿紙上面,他的書法很是秀麗,用濃墨寫在宣紙上,十分美觀。”──辦事認真,學問和書法的修養都很好。

設題意圖:這是一道綜合性的題目,説説本文表現梁啟超怎樣的性格、氣質,是着眼於整體把握,要通過全面感知課文內容才能回答;找課文精彩描寫語句作評點,其實也就是旁批,是微觀的分析,也可以説是揣摩語言。分析性格、氣質,參見“問題探究”,學生未必回答得全面、完整,只要抓住主要之點,答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給課文作旁批,是語文學習的一項基本訓練,經過訓練獲得的能力,學生現在和將來都用得上的;同時這也是一項個性化的訓練,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興趣愛好自由地評點,並與同學交流,這種評點也是一種賞析,只不過它是間斷的、不成篇的賞析。如果學生感到有難度,可以靈活處理,評點得簡單一些,但不能不做。

二、作者説:“文章要深,要遠,要高,就是不要長。描寫要深刻,意思要遠大,格調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長。”(《文學講話》)你覺得課文是怎樣體現他的這種主張的?你對這種主張有什麼看法?

設題意圖:此題意在對文章寫法進行揣摩分析。首先學生要讀懂這些話,它們強調的重點是文章要短不要長,至於文章的深、遠、高等也強調了,但不是強調的重點。作者為了強調自己的主張,用了同義反復的寫法,深就是深刻,遠就是遠大,高就是高雅。這些話是對文章寫法的高度概括,所以學生體會它們並用它們來觀照課文時,要具有高度概括的能力,這就是進行整體把握訓練。

參考答案:

這篇文章體現了作者的這種主張。作者不是泛泛地寫人物的外貌和所謂性格特點,而是寫出了梁啟超獨特的神采、氣質、修養,一位著名人物活脱脱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讀者由這一次演講看到了梁啟超的政治素質之外的另一方面素質──學術素質,可以聯想到近代史上起過重大作用的梁啟超的其他事情,聯想到與梁啟超有關的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這樣的文章不可謂不深刻遠大。另外,作者筆下的梁啟超是一位學問高深又很會演講的學者,可以説具有卓越的才華和高雅的情懷;作者寫文章非常強調“文調”,“文調”也就是格調,講格調自然要求高雅,本文寫得精彩,語言活潑生動,用的是純正的白話書面語,又不時地自然加進文言詞句,富有雅趣,這樣的文章不可謂不高雅。

教學建議

一、將品文與品人落到實處

品文包括品味課文的思想內容、寫作方法和語言藝術,有內容的、形式的,宏觀的、微觀的……比如品味語言,梁實秋的文章語言既流利又典雅,是純正的白話書面語,可以朗讀,可以細品語句,可以記住一些優美的詞語,以備日後寫作文時借鑑運用。總之,課文雖然短小,但可以尋味的“點”是很多的,只要細想深究,啟發得法。至於品人,包括品鑑梁任公其人其事,也包括品鑑梁實秋其文其人。從品文與品人的關係看,品梁氏之文是品其人的基礎,品文在先,品人在後。

二、練習給課文加旁註

加旁註或旁批,是高中生學習語文理應進行的一項專門的基本訓練。本課在練習當中設了一道作旁註的題,是一種引導,以後每學一課都最好照此辦理。此題是對梁任公的演講稿作一些評點,這是學生不易想到的;至於其他描寫,包括梁任公的外貌、説話、動作等,都可以評點一番,評點不求高明和精當,用語可長可短,鼓勵個性化表現。

三、合理安排教學課時,豐富教學內容

課文較短,可能有的班上課時時間有富餘,可以深入細緻地品味課文,並延伸拓展學習內容,如探究對梁任公的外貌、神采的描寫,探究課文語言特點,討論有關梁任公其人其事,討論梁實秋的寫作理念……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即時寫一篇記人記事的短文,或寫一段描寫人的文字。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2-1987),中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原名治華,浙江杭縣(今餘杭)人,生於北京。1915年就學於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1923年留學美國。回國後,曾先後任教於東南大學、暨南大學、青島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主編《時事新報》副刊《青光》《益世報·文學週刊》《中央日報》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編《新月》月刊。創作以散文小品著稱,風格樸實雋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為代表作。1949年後曾任台灣省立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續集),文學評論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秋室雜文》,譯著《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遠東英漢大辭典》。

(選自《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二、梁啟超

梁啟超,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清光緒舉人。和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並稱“康梁”。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赴北京參加會試,追隨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1896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編輯《西政叢書》,次年主講時務學堂,積極鼓吹和推進維新運動。1898年入京,參與百日維新,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戊戌變法後逃亡日本。初編《清議報》,繼編《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紹西文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經濟學説,對當時知識界有較大影響。辛亥革命後,以立憲黨為基礎組成進步黨,出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1916年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後又組織研究系,與段祺瑞合作,出任財政總長。五四時期,反對“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説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論文,流利暢達,感情奔放,頗有特色。晚年在清華學校講學。著述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語言學、宗教及文化藝術、文字音韻學等。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出處同上)

三、論散文(梁實秋)

“散文”的對峙的名詞,嚴格的講,應該是“韻文”,而不是“詩”。“詩”時常可以用各種的媒介物表現出來,各種藝術裏都可以含着詩,所以有人説過,“圖畫就是無音的詩”,“建築就是凍凝的詩”。在圖畫建築裏面都有詩的位置,在同樣以文字為媒介的散文裏更不消説了。柏拉圖的對話,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詩;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詩。同時號稱為詩的,也許裏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所以詩和散文在形式上劃不出一個分明的界線,倒是散文和韻文可以成為兩個適當的區別。這個區別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沒有準定的節奏,而韻文有規則的音律。

散文對於我們人生的關係,較比韻文為更密切。至少我們要承認,我們天天所説的話都是散文。不過會説話的人不能就成為一個散文家。散文也有散文的藝術。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種翻譯。把我們腦子裏的思想情緒想像譯成語言文字。古人説,言為心聲,其實文也是心聲。頭腦笨的人,説出來是蠢,寫成散文也是拙劣;富於感情的人,説話固然沉摯,寫成散文必定情致纏綿;思路清晰的人,説話自然有條不紊,寫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類推。散文是沒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時也是最不容易處置,因為一個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裏絕無隱飾的可能,提起筆來便把作者的整個的性格纖毫畢現地表示出來。在韻文裏,格式是有一定的,韻法也是有準則的,無論你有沒有什麼高深的詩意,只消按照規律填湊起來,平平仄仄一東二冬地敷衍上去,看的時候行列整齊,讀的時候聲調鏗鏘,至少在外表上比較容易遮醜。散文便不然,有一個人便有一種散文,喀賴爾(calyle)翻譯萊辛的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的時候説:“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調,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布豐(buffon)説:“文調就是那個人。”

文調的美純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種不可形容的妙處:或如奔濤澎湃,能令人驚心動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飄逸之致;或是簡練雅潔,如斬釘斷鐵……總之,散文的妙處真可説是氣象萬千,變化無窮。我們讀者只有讚歎的份兒,竟説不出其奧妙之所以然。批評家哈立孫(frederiok harrison)説:“試讀服爾德(王爾德),狄孚(笛福),綏夫特,高爾斯密,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這樣奧妙絕倫的地步,而你並不一定能找出動人的妙處究竟是那一種特質。你若是要檢出這一個辭句好,那一個辭句妙,這個或那個字的音樂好聽,使你覺得雄辯的,抒情的,圖畫的,那麼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譬如説《左傳》的文字好,好在哪裏?司馬遷的文筆妙,妙在哪裏?這真是很難解説的。

凡是藝術都是人為的。散文的文調雖是作者內心的流露,其美妙雖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藝術仍是所不可少的。散文的藝術便是作者的自覺的選擇。福樓拜(flaubert)是散文的大家,他選擇字句的時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認為只有一個名詞能夠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個形容詞能夠描寫他心中的一種特色,只有一個動詞能夠表示他心中的一個動作。在萬千的辭字之中他要去尋求那一個──只有那一個──合適的字,絕無一字的敷衍將就。他的一篇文字是經過這樣的苦痛的步驟寫成的,所以才能有純潔無疵的功效。平常人的語言文字只求其能達,藝術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實,──對於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實。福樓拜致力於字句的推敲,也不過是要求把自己的意念確切地表示出來罷了。至於字的聲音,句的長短,都是藝術上所不可忽略的問題。譬如仄聲的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緒,響亮的聲音容易顯出歡樂的神情,長的句子表示温和弛緩,短的句子代表強硬急迫的態度,在修辭學的範圍以內,有許多的地方都是散文的藝術家所應當注意的。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過是“簡單”二字而已。簡單就是經過選擇刪芟以後的完美的狀態。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藝術上的毛病,大概全是與這個簡單的理想相反的現象。散文的毛病最常犯的無過於下面幾種:(一)太多枝節,(二)太繁宂,(三)太生硬,(四)太粗陋。枝節多了,文章的線索便不清楚,讀者要很用力地追尋文章的旨趣,結果是得不到一個單純的印象。太繁宂,則讀者易於生厭,並且在瑣碎處致力太過,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訴於讀者。太生硬,則無趣味,不能引人入勝。太粗陋則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願卒讀,並且也失掉純潔的精神。散文的藝術中之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割愛”。一句有趣的俏皮話,若與題旨無關,只得割愛;一段題外的枝節,與全文不生密切關係,也只得割愛;一個美麗的典故,一個漂亮的字眼,凡是與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愛。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寫出多少旁徵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麗的辭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乾乾淨淨直截了當地表現出來。散文的美,美在適當。不肯割愛的人,在文章的大體上是要失敗的。

散文的文調應該是活潑的,而不是堆砌的──應該是像一泓流水那樣的活潑流動。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當的自然是必須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當的自然,同時也必須顯示作者個人的心情,散文要寫得親切,即是要寫得自然。希臘的批評家戴奧尼索斯批評柏拉圖的文調説:

當他用淺顯簡單的辭句的時候,他的文調很令人歡喜的。因為他的文調可以處處看出是光明透亮,好像是最晶瑩的泉水一般,並且特別的確切深妙,他只用平常的字,務求明白,不喜歡勉強粉飾的裝點。他的古典的文字帶着一種古老的斑斕,古香古色充滿字裏行間,顯着一種歡暢的神情,美而有力;好像一陣和風從芬香的草茵上吹噓過來一般……

簡單的散文可以美得到這個地步。戴奧尼索斯稱讚柏拉圖的話,其實就是他的散文學説,他是標榜“亞典主義”反對“亞細亞主義”的。亞典主義的散文,就是簡單的散文。

散文絕不僅是歷史哲學及一般學識上的工具。在英國文學裏,“感情的散文”(impassioned prose)雖然是很晚產生的一個類型,而在希臘時代我們該記得那個“高超的朗吉弩斯”(the sublime longinus),這一位古遠的批評家説過,散文的功效不僅是訴於理性,對於讀者是要以情移。感情的滲入,與文調的雅潔,據他説,便是文學的高超性的來由,不過感情的滲入,一方面固然救散文生硬冷酷之弊,在另一方面也足以啟出恣肆粗陋的缺點。怎樣才能得到文學的高超性,這完全要看在文調上有沒有藝術的紀律。先有高超的思想,然後再配上高超的文調。有上帝開天闢地的創造,又有聖經那樣莊嚴簡練的文字,所以我們才有空前絕後的聖經文學。高超的文調,一方面是挾着感情的魔力,另一方面是要避免種種的卑陋的語氣和粗俗的辭句。近來寫散文的人,不知是過分的要求自然,抑是過分的忽略藝術,常常地淪於粗陋之一途,無論寫的是什麼樣的題目,類皆出之以嘻笑怒罵,引車賣漿之流的語氣,和村婦罵街的口吻,都成為散文的正則。像這樣恣肆的文字,裏面有的是感情,但是文調,沒有!

(選自《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