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15篇)

來源:文書谷 6.43K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15篇)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1

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談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君主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羣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用法制禁令來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求得免於犯罪受罰,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國方針是重道德而忽視刑罰,法制的作用,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所説,他認為只要周君用道德來教化,諸侯就像眾星圍繞北極星一樣來拱衞周朝,也就是垂拱而治。也可以看出孔子只想着維護周朝的封建統治而不重視百姓,像希臘雅典制定法律是用來維護公民的權利,而這的刑罰是用來維護封建統治,這就是東西方民主思想的不同。

孔子"以德治國"的理念在當今社會依然是重要的,一個名叫"小悦悦"的幼小生命,連續被兩輛車碾過,旁邊的路人竟然熟視無睹,任由其身受重傷,最終不治身亡。可見道德的重要性。然而越來越多的'老人假摔騙錢,就需要公安部門必須依法嚴懲,拒不姑息,應當追究法律責任。只有提高了"假摔"騙錢的違法成本,才能讓"假摔"者安分守己,保護本以薄弱的公眾道德。

由此只有將道德和法律相結合,把法律作為約束行為的一個底線,提高道德水平,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這一依據年齡段劃分的人生境界,成為後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典範。大家將自己與孔子對照,看自己已經達到了哪一層,越往上,越是欣喜。孔子的偉大,大概主要也在他的人生境界。

十有五而志於學,並不簡單,難在這個"志"字。中國古語總説立志當早,但年幼時哪裏能夠明白自己要追求什麼?這時候立下的長志,又怎能保證不是旁門左道?古人從小讀聖賢書,倘若稟賦不適合子曰書雲,那便要麼讀成呆子,要麼半途而廢。讀進去的,還有可能最終成為假道學先生一類,真正從中體會到聖賢胸懷而立志於學問的人,當真如鳳毛麟角。可立志對少年的確極為重要。人生本來短暫,倘若尋找自己的方向已經耗費了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就太過可惜了。王國維人生三境,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找準了自己的方向,路便在腳下。

三十而立,立的是事業,更是人格。倘若三十歲還在飄移不定,不能構建起由外到裏足以自立的自己,恐怕孔子便要説"不知其可"了。由十五到三十,學問之道漫長而艱難。據錢穆《新解》所附孔子年表,三十歲時,孔子開始授徒設教,已經有弟子從遊。孔子人格的基本架構已經形成,事業也已經起步,這是孔子人生的第二階段。

人生極為複雜,許多事情都不像自己以為的那樣簡單,因而即便已經建構起自我,依然難免在種種乖謬弔詭面前心生困惑。倘若我們機械一點來看的話,聖賢如孔子,也花了十年的時間來消解種種困惑。四十不惑,不論在學問、道德還是政治主張上,他都已經屹立不倒,不再有任何的遲疑不決,不再有絲毫的躊躇不定。他已經成熟了,這也是一個人步入中年的理想狀態。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的天命是什麼?《孟子·萬章上》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沒有人叫他做,而他竟做了的,就是天意;沒有人叫他來,而他竟來了的,就是命運。孔子一生志於播行仁政,初在本國不見用,五十五歲高齡開始周遊列國,各國國君對他敬重有加,卻不肯實行他的仁政主張。周遊途中時有困頓,甚至被圍攻,絕糧食,師徒失散,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沒有退懼,因為他相信由他恢復周禮乃是天意。"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但他的政治主張屢屢碰壁,他大概也知道這一生最大的理想無法實現了。可他依舊執着,因為他知道,這是他的命運。錢穆《新解》説:"何以當然者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屬當然,其義難知。"分明施行仁政是順天之意,卻走不通,分明走不通卻還是要走,最後只能歎一句"知我者其天乎"。這,大概是命運最大的'弔詭吧。

耳順,意思是説聽到別人的言語,都能辨明其所以,不再因為別人的言語而或喜或怒。因言語而心有所動的人,多半隻想到這言語對自己意味着什麼。倘若像孔子這般一聽別人言語就知道對方為什麼説這些話,那麼不論批評讚揚,都變得再尋常不過了。在孔子那兒,天命已經明瞭,徑直走下去就是,因而於旁人的議論批評,就只當耳旁風一般。耳順一境,年輕人最難登臨,就像我,常常因別人的讚揚而沾沾自喜,又因別人的批評而垂頭喪氣。無奈,這隻能訴諸年歲的增長,慢慢參悟了。

若説前面各個境界凡人尚且能夠達到,那麼這最後一境,就似乎只能屬於"神"的境界了。"從心所欲,不逾矩",多難啊,人類性善性惡尚不可知,原本保有動物性的一面卻無疑義,倘若沒有一整套由倫理規範搭建起來的秩序體系,這個世界可能便到處是率獸食人了。由今日世界的井然有序,足見人類理性的偉大。無可否認,這是道德、規範、法律的功勞。但孔子此時的"從心所欲",所從者,乃是"心",以一己之心而無論做什麼都不會有所逾越。這就像天,"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無所為,卻好像無所不為,萬物暢行不悖。孔子有所欲,卻好像毫無所欲,從不逾矩。這裏以天比孔子,當然不是孔子本意,儒家即便從"儒教"這個層面考慮,也絕沒有人格神的概念,因而這只是孔門弟子及後人表達崇仰孔子的方式,就如子貢所言,"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孔子的人生至高境界,我輩常人恐怕只能望洋興歎了。也好,正如太史公所言,"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有個偉大的人格在前,我們的人生座標便清晰了許多,這大概已經很重要了吧。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3

歌德曾經説過:“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説話。”每個人在追求知識和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有時都會感到困惑,我也是如此。她就像一雙看不見的大手,總是帶領我衝出所有的霧,走出所有的困惑和困惑。

《論語》一書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一生的各種言行。雖然很短,但總能用一句話直接打動人們的心,闡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人説《論語》是一本很無聊的書,既沒有小説的通俗易懂,也沒有詩歌的優雅節奏。我不知道從哪裏開始。剛開始讀書的時候也是這樣,但是後來深入閲讀,仔細閲讀每一個字,慢慢發現了樂趣。

在《論語》一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曾子説:我日三省自己:為人謀而不忠?和朋友交朋友不信?傳不習乎?“我們是學生,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我們每天都學一點,每天都要學會積累。每天晚上睡覺前思考:你今天做得怎麼樣:幫助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力?和朋友交往真誠相待嗎?老師教的知識有沒有用心複習?所有這些,都在説一個字——心。

個人自私的關鍵取決於你是否跟着自己的心走,是否會為了一點自私而欺騙自己,違背自己的內心。

這是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真實案例。在一個炎熱的下午,我坐在座位上思考一道難題。臉上的`汗水隨着臉頰一個接一個地流下來,滴在純白的草稿上,印下了足跡,似乎證明了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想了想,我靈光一閃,給圖形加了兩條輔助線,很容易解決問題。之後,我假裝是一副解決問題的樣子。看着同學們低頭苦思的樣子,我想:以後有人問我會不會,我就不明白了。這樣,我一個人就能解決這個問題,老師也會稱讚我的。想到這裏,我不禁暗暗笑了。過了一會兒,一個平時跟我很好的同學問我會不會有那個問題。不能告訴她!但她是我的好朋友啊,但説了,就不會被誇了。對!就説不會吧。我只想説出口,但好像有什麼東西卡在喉嚨裏,怎麼也説不出口。一抬頭,她就看上了她真誠而渴望的眼睛。那一刻,我開始猶豫不決。她經常幫我解決問題,有什麼好東西會和我分享,我不能那麼自私!“我來教你吧。“這話一説出來,我的心情也跟着快樂,也看到了她眼中的快樂。之後又有幾個同學來問,我也耐心地給他們講解。那一次,我完全明白了什麼是幸福。朋友之間的真誠相待是我在《論語》中學到的一課。

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讚揚了《論語》,我喜歡這本書。《論語》的每一頁,每一個字都能直接表達我的心。“一切都應該跟隨你內心最真實的努力工作”是我在書中的一課;“隨意”是我在《論語》中最深的記憶!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4

我第一次知道《論語》是在國中課本上,我們學習的是簡單但很有哲理的論語十則。當時我剛開始學習古文,還不是很能理解難懂的古句,但論語讓我對文言文開始感興趣。它讓我感受到了古人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我被他們的才華所吸引。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它的內容很廣泛,記載了孔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各方面的言論。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創建的儒家思想不僅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和文化傳統有着深刻的`影響,對世界也有很大的影響。《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於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宋人趙普也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的用處之大了。 我最欣賞論語的是它的許多句子語句雖然簡單,但哲理深藴,發人深省。不僅在做人方面,在學習上、教育上、治國上都有很深刻的道理,總能讓我有很多收穫。

這學期學習了老師的《人際關係》這門課,更加發覺論語的偉大,它在人際交往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知識。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論語》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視仁德,重視個人修養和人的的全面發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樣只具備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應以道義作為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他,用忠誠來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認為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之見的差別還在於不同的生活態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其實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學習中努力做到少説多做,做事要積極,説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説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

《論語》是古人智慧的體現,其中有太多至理名言值得我們借鑑,我還需要去更深入地讀懂它,讀透它,《論語》的智慧值得我一生去學習。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清脆悦耳的讀書聲還在耳邊迴響,一轉眼,我參加論語讀書會已經兩個學期了。

坦白説,在我第一次聽老師講《論語》的時候,我以為只要會讀,知曉其意即可,但在一次次的接觸中,我發現不僅要把它學會,學好,還可以從中體會到做人的“禮”,體會到孔子的教學理念,體會到那一言一行中孔子對學生的期盼。

每次讀書會何老師會讓我們輪流主講,令我記憶最深的是我主講那一次,講的是“雍也篇第六”。做主講,要先做好功課,——查字音、理解句意。在準備的時候,遇到了歷史故事,我就會去查它的背景和相應的資料,在一次次奮筆疾書中,我理解了那些難懂的文字。到了主講的那一天,在朗朗的.書聲裏,我自信地把準備好的故事有滋有味地講給大家聽,我把人物的資料、生平……生動有趣地講出來,使得論語的文字更易懂。在講給大家聽的同時,自己也在學習着、改變着,同時也學會了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講解。

讀書會結尾,何老師都會讓我們講講本週的收穫,以及下週的目標。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我們的言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我明白了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讓別人去做。這個星期我們的實踐是日行一善,我感覺自己的心靜了一些,因為能更多地關注身邊的人,關注自己能為別人做什麼。

《論語》是一本藴含着生活道理的書,它是千百年來思想的薈萃。感謝老師,感謝同學,能讓我在《論語》讀書會上遇見中華文化的至寶!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6

第一、四,五、六則是關於學習態度(包括個人修養)的。歸納起來,有三個要點:第一,一個人要掌握知識,必須不斷地進行學習,要好學,勤學,不知疲倦地學,並能把按時進行復習當做一件樂事。第二,要想真正學到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虛心拜周圍的人為老師,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第三,學習者要堅持自我修養,對自己,學而不厭,不怕別人不瞭解;對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學問為樂;對弟子,教導要特別耐心。第二、三則是關於學習方法的',孔子着重強調了兩點:其一是,對所學的東西,應該按時複習。複習的目的在於記住它,加深理解,擴大新知。其二是,“學”和“思”要結合起來。學習時不動腦子,不想問題,就不可能學到真正的知識,也不可能獲得舉一反三的能力。從“温故”到“知新”中間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即在頭腦裏對獲得的知識和材料進行分析、概括和推導,缺少這個過程就不可能達到“知新”。但是思考又必須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才能有所得。

《論語》六則,篇幅簡短,立意深刻,三言兩語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富有哲理性。嚴肅而深刻的道理用談話、答問的形式講出來,給人以平易親切之感。反問句、感歎句的運用,使語言更具紆徐含藴的色彩。“温故知新”“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已成為學習中的格言,富有極大的生命力。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7

陶淵明説:“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陸象山説:“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朱熹説:“讀書要眼到心到口到”。無論怎樣讀,最關鍵的是要讀好書。

一本好的書,能夠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洗滌,一本好的書能夠為我們的一生做指引,一本好的書能夠讓我們受益匪淺,一本好的.書能夠讓我們受益無窮。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想而知它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從資料上看《論語》包括倫理教育、哲學、政治、經濟、歷史、藝術、宗教等方面,許多資料從量上看並不多,但卻十分深刻,孔子主張仁,是要推行仁政,期望經過實行仁政,保護奴隸主的利益,孔子主張仁是要加強人的自我修養,孔子主張仁最基本的意思是愛人。

從體例上看,它屬於早期的語錄散文,一是口語化,明白易懂,二是格言話,三是對華能夠體現出人的性格品質甚至氣質。

從教育的意義上看,它更是意義非凡:“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我們如何有修養,“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教我們如何學習“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教我們要有誠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我們要謙虛,“逝者如斯,不捨晝夜”教我們要珍惜時間。

讀書對一個人的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很多傑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時代都酷愛讀書,以書會友,以書為樂。

在書中遨遊,在書中暢想,與書攜手,讀書,讀好書。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8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字字句句,片片斷斷記錄下來的,後來《論語》成了舉世聞名的古代經典文化,曾經有朝廷宰相僅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他把論語中富有哲理的話講給昏君聽,昏君聽了孔子的話後,終於也變成明君了,從此他熱心治理國家,國家就強大起來了。

《論語》中有許多哲理名言,對我們的教育起着非常積極的影響,因此學習論語是十分有意義的。例如:子有四教,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剛毅木,訥近人,焚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從這些論語中,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們做事要謹慎,待人要忠誠,要懂得怎樣尊重別人。這都是我們做人的準則。

以後我在為人處世也要這麼做,並且每時每刻都提醒自己的夥伴。讓大家在學論語的過程中健康成長。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9

《論語》,不得不説,它對後來人們的言行舉止起着非常重要的啟發!

隨着現代文化的逐步發展,《論語》也被人們翻譯、演繹了出來。有的為了方使人們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含的人生道理,它被人們改編成了電影、動畫片等等。

現在的科技越來越發達,《論語》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隨着它的廣泛傳播,人們現在對《論語》的傳播的方法的看法也越來越大。因為為了使更多人知道理(瞭解)《論語》,就把它弄成了各種各樣的形勢來傳播,那些電視劇或是電影為了提高收視率,就把《論語》的內容篡來改去,沒有尊重歷;打不的.人為了敷衍了事,並沒有把握和充分散發出《論語》的本質,有違《論語》的本質;也有人認為這是是可以接納的,因為它假進了文化的傳播……

人們各有各的意見。或許吧,現在《論語》的傳播方法確實各有各的意見。就像古人説所説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長處和短處。的確,現在的《論記》被人們搞成了事事非非的樣子,這就有違了《論語》的實質。但這也有它對立的一面,這促進了《論語》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論語》。

如大家所知,《論語》告誡了人們的言行舉止;教人們如何做人;如何來對待學習;遇到困難時的態度……

我們不應該只片面地去看待事物,要全面地去看,去了解它所含的最深刻的意義。就像這《論語》,人們對它的傳播方式各懷意見,雖然它現在的傳播方法被我們所不以同,但不可否認的的是,它確實,真真實實地使知道《論語》的人越來越多。這使得更多的人通過《論語》所述的,養成了高尚的品格、良好的行為習慣。

因此,我認為通過媒體傳播的方法是可行的!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10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後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裏,這種精神又是多麼的`難得!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11

拜讀《論語》時,發現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做人道理真的好多好多。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其中,他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內心的安寧。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確實,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理想的心理狀態應該是情感表現樂觀而穩定,既不為瑣事耿耿於懷,也不衝動莽撞。

教師的工作是一件繁瑣、勞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種清貧的生活世界中尋找快樂,讓那種快樂既不會被清貧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被富足的生活所蠱惑,努力地在清貧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呢?這就需要我們在自己的心裏開出一片樂土,追求自我的完美。那麼首先就要意識到: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教師作為一種職業,需要具有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紮實的教育科學知識。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説:“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好學。”為了夯實自己的知識功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就需要有一種不斷學習的精神,讓自己成為學生心目中的一個知識寶庫、一本活的教科書、一個“什麼都懂,什麼都會”的人。在從事這項極富有創造性的工作的同時,認識到生命的每一時刻都是教育的起點,教育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這將為你帶來極大的快樂。其次不忘: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師職業需要有一種探索精神,探索即尋找科學的`真諦,不滿足已有的結論,向未來挑戰。教學時把自己當作自由的研究主體,把激活課堂作為優化教學的切入口,不囿於既定的教學模式,把課堂教學建立在教與學雙向主體積極性基礎上的一種充滿樂趣的活動。這樣,師生通過合作和創造性勞動,就會獲得良好教學效果和產生的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師生從研究中共同獲得一種認識提高的快樂、道德向上的快樂、創造的快樂、發展的快樂。

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最需要優秀和出色的教師。讓我們一起在這份職業中尋找我們的快樂吧!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12

《論語·學而》另一種理解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澤厚説:"學"者,學為人也,論語讀書心得。學為人而悦者,因人類即本體所在,認同本體,悦也。友朋來而樂,可以本體乃羣居而作個體獨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則雖羣卻不失個體之尊嚴,實在與價值也。此三層愈轉愈深,乃"仁"説之根本,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之樞紐。

一切文字,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其意義才能清晰地浮現出來。《論語》,這本子夏留給後世的學習筆記,記錄卻是如此簡單!(子夏在孔子的門徒也確算不得是最好的學生)以這則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體的語言背景:在什麼情況下,對誰,就什麼問題而言,等等,這些都不清楚。從文字表面看並不深奧奇僻,似乎確實是談"悦"、"樂"二字,如李澤厚所言:"…以儒學為骨幹的中國文化的特徵或精神是樂感文化。"倘以知人論世的方式以理解這則語錄,就一定作如是解麼?

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孔子的這段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句話語意重點並不在"學"字上,而在"習"字上。習,實踐。這句話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學習如果能經常實踐它,那不也是很快樂的麼?"學"固然是快樂的,但實踐所學更能讓人快樂。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為心",是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廢墟上,這位生於"野合"的父母,起於貧賤的處境的殷宋公孫嫡系,成了"儒"的復興者。他説:"吾其為東周乎?""吾從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他想建立一個東方的"周帝國",他以幾百年來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禮》作為支柱來建構一個理想的`家園。所以他認自己是這種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然而初不見用於魯,十四年周遊列國,棲棲惶惶一如喪家之犬,喟然長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雙鬢疇昔之夜,夢裏在空寂神殿的兩楹之間,撫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學何為?習也!學而無所用,才是一種真正的痛苦。學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樂而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九萬里的風等待揚起東海的波濤,託舉鵬翼扶搖碧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門曰朋,來當然是切磋修養,研討學問的;又自遠方,山高水長,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難得一見,這實在是可以快樂的事。"何時共把盞,重與細論文",這多少古人所臨風懷想的美景。

然而細細想來,我們可以有另一種理解:難道朋友都在遠方?近處無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不也是孔子所欣賞、所向往的麼?只是"微斯人,吾誰與歸?"現實生活的周圍卻往往沒有這樣志同道合者!

聖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卻照不亮附近凡人們的雙眸!凡人們會告訴你:太陽再鮮豔,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臉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臟病,娶不得!所以聖人是孤獨的。所以他期待遠方有一雙慧眼,能夠看到他的光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寂寂的柴門,等待遠來的尋芳者扣響,打開一個塵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偉大的人,他的痛苦在於,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他超越了他的時代;還在於他有更遠大的抱負。而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時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奈何這世上,謂我何求的人遠比謂我心憂的人多!更有甚者,人們總是習慣用石塊、雞蛋來迎接啟蒙者、先知者。

膽怯一點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誰以易之,於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點的人,譭譽無動乎中,榮辱在所不計。即使是舉身赴清流,也不肖於同流合污。

孔子説:我不生氣!因為我是君子,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怎麼好和小人計較?也罷,也只好如此了!否則,還有什麼能讓我寬慰自己呢?

可是當一個君子,真的好難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聲無奈的歎息,裊裊了千古!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13

讀于丹説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回顧自己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也會經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與家人因瑣事產生分歧、和家人鬧矛盾,工作中與同事有時會產生摩擦,與家長產生摩擦,面對不如意的學生會生氣…看過《論語》心得讓我明白了自己給別人帶來煩惱的同時自己也很苦惱。讓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14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澱在一本散發着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裏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本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看好書,寫讀後感的任務,可看着看着竟在書中發現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於“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温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説:“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裏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幹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集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芬奇”“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脱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學;還有的人對數字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每個人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下茁壯成長,並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為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麼向上的階梯。

薄書一本,細讀一遍,終生無悔。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15

暑假裏,我把《論語》第二十章讀完了。在《論語》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孔子。孔子頭戴一頂帽子,長頭髮中有一兩根銀絲,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腦袋非常大,能裝下許多知識;孔子身穿青色的漢服,好一個“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學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別優秀,被譽為“賢人”。在《論語》中,孔子明確指導並予以評價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個,包括“十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有: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堅強,是孔子的學霸。子貢家裏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奮好學。

我最喜歡孔子和自己兒子孔鯉的對話:嘗獨立,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禮》不以立。鯉退而學禮。這句話的.意思是孔鯉獨自一個人站在花園,孔子走過來説:“你學會《詩》了嗎?”孔鯉説:“沒有。”孔鯉就去讀《詩》。孔鯉又來到了花園,孔子又説你學會了《禮》了嗎?孔鯉説:“沒有。”回去又讀了《禮》。再後來孔子又來到了花園,孔子對孔鯉説:“《禮》《詩》學會了嗎?”孔鯉説:“學完了,學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為之賊。”這句話被後人錯誤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賊。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車上,看見一位老奶奶沒座位坐,於是對一個小夥子説:“喂!給我起來,難道你不知道尊老愛幼嗎?”小夥子小聲地説:“我生病了,剛從醫院出來,想坐着休息一會兒。”公交車上的人都開始指責老奶奶不對。

孔子既是一個懂“禮”的人,又是一個堅強的人,所以我會像孔子一樣,學孔子《論語》裏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棄,要堅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