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讀書心得(15篇)

來源:文書谷 2.63W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的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的讀書心得(15篇)

論語的讀書心得1

車鳴聲漸漸的消失了,在一片黑暗中有一處亮點。拿起望遠鏡,只見是一位女孩在燈下津津有味地看着書——那就是我。今年,我在家中閲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收益非淺。以前,我知道孔子的思想的主體為儒家思想,而論語正是他和他的學生在日常用語及行為當中所表現儒家思想。由於論語的古文體我不怎麼了解,所以我始終無法瞭解什麼是儒家思想。

現在,當我看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後,我漸漸的明白了什麼是儒家思想,也從中有了些感悟。

所謂“儒家思想”指的就是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的人際關係。但這種思想沒有在需要的時候出現。

在現實社會中,當提到“愛人之心”時,有誰能保證自己面對各種人都以同樣的心來面對。在富裕者的眼中,對於貧困者存在鄙視;在強者的眼中,對於比自己弱的弱者存在嘲笑;在擁有美麗外殼者的眼中,對於醜陋者存在厭惡;在健全者的眼中,對於殘疾者、缺陷者存在恥笑;在………像這樣的還有很多,人類連對任何人都用同樣的心來面對都做不到,又怎麼再提創造那“和諧的社會“呢?有怎麼會因上述的那些人出現一些與和諧不相稱的人。偷竊者可能曾只是貧窮者,但因富裕者的恥笑、看低。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逼跳入深淵;弱者可能曾只是努力成為強者中的一員,但因強者的嘲笑。在自卑中,漸漸喪失了鬥志,墮落下去………人類是否想過,多少與和諧不相稱的人是可以不產生的,有多少是被逼出來的'。

古代若帝王沒有好好治理國家,導致民不聊生,民也會起來反抗,大倒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千古的定理,擁有“愛人之心”的人們可以創造出和諧的社會。但“一顆老鼠屎,就會壞了一鍋粥”呀,只要有一人不擁有“愛人之心”,那麼就很有可能回禍及千千萬萬的人。當有千千萬萬的人不擁有“愛人之心”的時候,就無法創造出和諧的社會了。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一定要創造和諧的社會?因為和諧的社會是由擁有“愛人之心”的人創造的。只要是擁有“愛人之心”的人就不會是為非作歹的壞蛋,不會是……….只有這樣人們才可以在安定、無紛擾的,這樣的和諧社會中開心、安定的生活。只有擁有孔子的思想,才能幫助人類創造出理想中的和諧社會。“桃花源”一般的幸福社會。

為我們以後的和諧社會努力吧。直到出現和諧社會,向現實中的“桃花源”進發!!

論語的讀書心得2

《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在政治、倫理、哲學和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論語》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視仁德,重視個人修養和人的的全面發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樣只具備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應以道義作為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他,用忠誠來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認為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之見的差別還在於不同的生活態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在學習方面,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這對於我國如今的教育改革有很重要的意義。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次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還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在學習目的上,孔子明確指出要學以致用,為國家和人民做實事。

在教育上,孔子的教育指導思想是:有教無類,即受教育不分高低貴賤;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主張:因材施教;在教育的目的上,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淨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為當時的社會服務。

對於治國之道,孔子的治國的根本在於人倫綱常屬於封建社會的產物,對於當今社會發展無多大借鑑意義。孔子還指出治國的前提在於君子要嚴於律己,端正自己本身,以此來帶動下級,使之產生上行下效的效果。孔子認為處理國家大事要處處從大局着眼,重視選拔優秀人才,同時要重視富國富民,教育人民,注重立法規範人們的行為物。

《論語》是古人智慧的體現,其中有不少至理名言值得我們借鑑,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其糟粕,批判的繼承和發展。

論語的讀書心得3

一看見《論語》,就讓我回想起以前在國中時代的課程中學的幾篇《論語》精文,在那個年齡階段,那些之乎者也的俗套,直叫我覺得牙酸。

一恍,就時隔春秋二十餘年了,今天再次拿起《論語》,又是別一樣的體味,認真讀了幾遍後,真的感覺到: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收穫。

深讀《論語》後,悟出以下學習、做事、擇友的心得體會:

一、以《論語》學習篇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

前一則是説若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這兩句話雖然出自於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意義重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也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

二、以《論語》做事篇

子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告訴我們想要先做事,必須先把做事的工具磨鋒利。

那麼,我們做事的利器是什麼呢?捫心自問,做事無利器,唯有對待做事的誠實,對工作誠實、就不要自欺。

每個人心裏都對自己有一個期許,比如,希望做好事而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等等。

但是,有的人希望受尊敬,卻去做不誠實的事情,對所做的事誠實,就是凡事要盡全力做好。

做到六七十分就覺得做好了,這是不誠實。

對所做的工作誠實,就是多去實踐多去思考,用知者不惑的態度去對待現今的工作,正如一例:孔子30歲跟師襄子學琴。

師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後,他每日彈奏,絲毫沒有厭倦的樣子,手法從生疏漸至熟練。

過了10天,師襄子讓他再學一首新曲子。

孔子答到其彈奏的技巧還未會。

又過了10天,師襄子認為孔子彈曲很是熟練,要求他再學一首新曲子時。

孔子説:“我雖然掌握了彈奏技巧,可是還沒有領會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和作曲者啊!”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來到孔子家裏聽琴。

一曲既罷,師襄子感慨地問:“你已經知道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和作曲者是誰了吧?”孔子興奮地説:“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軀,黝黑的臉龐,兩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

他莫非是周文王嗎?”師襄子既驚訝又敬佩,激動地説:“你説得對,我的老師曾告訴我,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

你百學不厭才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如果我們每一人都能按這種態度去對待工作,那麼,紕漏百出、銜接斷鏈的現象就不會出現,工作的效能與成績就會更鮮明可見。

三、以《論語》擇友篇

人生在世,除了親屬,還要有朋友。

沒有朋友的人,是被人鄙視的`人;沒有朋友的人,是孤寂的人。

所以,俗語講:“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仇人多一堵牆。

”如何與朋友交往呢?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清楚地給我們歸納出了哪三種人作為朋友對自己有益,哪三種人作為朋友對自己有害。

有益的朋友有三種人:一是正直的人。

二是誠信的人。

三是博學多聞的人。

損友也有三種:諂媚逢迎的人,態度偽善的人,誇誇其談的人。

北師大教授于丹又進一步給我們表明了什麼是三益、什麼是三損。

“三益”的朋友是:交“有質”的朋友。

是在做事和做人時表現出的正直,誠實,不驕不躁;交“有量”的朋友。

對人寬容,心胸要豁達大度,要有做人的情懷。

交“多聞”的朋友。

廣見博識,內涵深厚,知識豐富。

“三損”的朋友是指性情暴躁。

這種人頭腦簡單,自控力差,給你帶來諸多的麻煩;另一種人是“善柔”型的,做事優柔寡斷,容易干擾你的行為,誤導你的決策;還有一種人更可怕,心懷鬼胎,表面稱朋友,背後下毒手。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要做到時時事事與人與已都滿意是很難的,需要我們結交好的朋友,從中收益,不斷的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論語》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遺產,具有極大的繼承價值,讀《論語》、悟《論語》,這就是我從中覓得的修身、齊家的體會。

論語的讀書心得4

進入讀書會大概有一年多了,讀書之旅如其坎坷,輪到我所主講的篇目時,讀書會的各位成員也只能在這片雲課堂上齊聚一堂了。無奈現實中疫情肆虐,回顧之前所度過的課堂,就讓我來講述一下我的收穫吧!

剛開始星期五下午的小課堂,會有些許睏倦,但是團團圍坐的大家,和未曾讀過的千古金句難免使人感到新奇,勾起了不少求知慾。每個星期五的圍坐一堂總讓人感到有些温馨,下午三點的暖陽射進教室,打開了這片知識殿堂。

起初,我以為《論語》讀書會只是為了讀懂裏面的`話語,讀懂古人的思想,不過後來我漸漸發現,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讀通讀懂,而是要把所學到的知識滲透於生活中,運用到生活裏去,以此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不斷地改善自己,這才叫真正的收穫。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幫助我改掉了那個平日性格暴躁的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以哉!”告訴我不該虛度光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教導我知錯能改……

輪到我做主講時,因為篇目最長,也為此準備了不少時間,但是太過緊張,反覆修改措辭甚至口誤,有些知識點並沒有清晰地表達出來。在準備過程中,為了理解一篇對話,還要花費時間查詢歷史,明白一些複雜的字詞。但就是因為有了這些準備工作,我才真正理解了孔夫子心中的所思所想和主講人的不易,才發覺了《論語》中流出的濃厚的歷史墨香。

很榮幸能加入這次的《論語》讀書會,我的收穫可以説是不計其數了。這次的參與讓我嘗試了許多以前不敢觸碰的東西,讓我發現了不一樣的自己,也讓我有機會走進那個我們遙不可及的歷史百家,更是上了一堂沉重的人生哲思課。

論語的讀書心得5

我平時除了拿地教科書來鑽研外,很少拾起課外書籍看個究境,偶然拿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閲讀起來,當我讀完第一篇“天地人之道”時,真的讓我感慨萬千,尤其是于丹所講的: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現在常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着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作為一個老師,不應該當每時每刻都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要求每個學生都跟着自己的意願去做,去想,稍不對,便破口大罵一頓,擔誤上課時間,造成拖堂的現象,這樣做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把彼此之間的師生關係搞砸了,老師的教學活動也難以開展,那不是自付苦吃嗎?

想到這裏,我回想自己的教學方法,確實有要改進的地方,在末來的日子裏,我會努力做到以學生為本,讓他成為自己的朋友,在快樂的氛圍中吸取知識。《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説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

書中還解析了現代社會人們為人處事的方法和道理,也使我深受啟發。其中在交友之道中提道:“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諒,友多聞。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個人的社會活動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書,通過他可以打開整個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壞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幫助,惡朋友卻會給你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選擇朋友就顯得非常重要。而世界上對自己有幫助的有三種朋友,就是所謂:”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諒友多聞。

友直:這種朋友為人真誠,坦蕩,剛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也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果決。

友諒:這種朋友為人誠懇,不作為。與這種朋友交往,我們內心妥貼,安穩的,我們的精神能得到一種淨化昇華。

友多聞:這種朋友見聞廣博,即知識面寬。當你在一些問題上感到猶豫彷徨,難以決斷時,不妨到朋友那裏,也許他廣博的見聞可以幫助你作出選擇。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擁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辭典,我們總能從他的經驗裏面,得到對自己有益的借鑑。而要交上這三種朋友,必須做到:第一要有仁愛之心,願意與人親近,有結交朋友的.意願,第三,要有辨別能力。

也就是説,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在我的心目中,《論語》是由許多“之、乎、者、也”組成的文言文,其中的枯燥乏味不在話下,要一字一句地把它讀完都覺得辛苦更別説要讀懂裏面所隱含的意義。通過閲讀于丹老師寫的《論語》心得,發現原來論語不僅博大精深還有血有肉,充滿了感情。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我們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

于丹老師説“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看完了她寫的心得,我有一種“相識恨晚”的感覺。回首往昔,忽然間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看過如此讓我心靈震撼的書了。我為自己曾經忘記“聖賢”而感到惋惜,幸好現在又重拾“聖賢”的光芒。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説,自己是用半部《論語》治天下,宰相是個大人物,他可以用論語治天下,而我是個平凡人,也可以用《論語》裏面的思想讓自己學習成長。就像于丹老師説的那樣:《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其實人生在世,痛苦是一生,快樂也是一生,為什麼不讓自己快樂一點生活呢

論語的讀書心得6

漫漫年華已在彈指一揮間悄然而逝,唯有一部經典未被時光的流沙覆蓋,仍散發着熣燦光芒,在閲讀越來越呈現碎片化的今天,經典仍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讀《論語》。

《論語》開闢了我學習的道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話開啟了我學習與思考的道路,使我開始探索世界的奧祕。“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的勸告教會了我複習與感悟的.道理,使我開始温習而深深感悟。

《論語》的可貴之處還在於,它教會了我修養自身,從而,也能夠使我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輕巧的一句話,教會了我要寬容,需要培養寬闊的心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簡單的一句話,告訴了我做人要誠實,面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不要不懂裝懂,而是要不懂就是不懂,要不恥下問,否則只會貽笑大方。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也曾拜過師,而他的經歷也正好印證了這句話,我從中學到了要向身邊的人學習他們的優點和改變自身的缺點。

我們身為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樑,肩負着中華民族發展的重任。雖然前方的路荊棘遍佈,但是我們要學會披荊斬棘;雖然前方雷電交加,但是我們要勇往直前,中國的未來由我們創新!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歷史在吟唱:讀《論語》吧!

論語的讀書心得7

我在寒假的時候看了《論語》這本書,知道了很多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書。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成為現代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建立和諧社會的有力思想勸導。

孔子是我國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論語》是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片片斷斷,留下來的課堂筆記,他的學生把這些給編起來,後來就成了論語。

看了《論語》後,我從中悟到學習應腳踏實地外,還從中得到不少的學習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經常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就會從中領會更多的新知識。“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卻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它告訴了我們學習的態度和為人的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的`意思就是:幾個人走路,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其中,選取他們的長處來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也告訴了我們無論我們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了呢?這些話都告訴了我們要重視品德的修養。

論語的讀書心得8

讀書心得體會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説,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温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温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温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説:“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裏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聯繫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啟發,觸類旁通。

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説,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

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論語的讀書心得9

我們的祖國曆史悠久,文學瑰寶好似令人數不勝數的遍地黃沙。而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學説影響了中國整整幾千年的發展,就是因為孔子對學生的諄諄教誨而整理成的,我國國學經典中最著名的一部——《論語》。

進入二年級以後,我們就對論語開始了誦讀。《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飽含哲理,令人回味無窮。在這裏面我認為最經典的一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訴了我們三個人一同走路,這裏面必有可以當我自己老師的人,應該學習他們有,自己沒有的優點,對於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一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使我明白了世上並沒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識,勤奮去求得知識的人才會有真正的學問。我以前認為自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於是就驕傲了,對自己放寬了要求,並沒有接着去尋求更多的知識,從而導致了成績的.下降,現在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我最喜歡的一句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令我懂得了學習時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有一次,爸爸在給我講解一道很難的數學題,講完後,爸爸問我懂了嗎?我明明還不懂,卻渾水摸魚,説已經懂了,那是多麼不應該啊!我應該再讓爸爸講一遍,才能完全懂。

《論語》是中國文學寶庫的一朵奇葩。一部《論語》受益終生。

論語的讀書心得10

《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我們現代人太需要心靈上快樂的生活了。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標榜説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于丹教授對現代人説半部《論語》可修身。

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用最樸素語言,講述了兩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們説過的最簡單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我們努力創建和諧社會,而真正和諧是什麼呢?我們今天常説的,天時、地利、人和,讓世界充滿愛,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

人人都想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內心的太少。

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社會競爭激烈,越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更要調整好與他人的關係,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孔子的《論語》穿越滄桑,傳遞到了今天,讓我們現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微笑着,注視着,看我們現代人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

論語的讀書心得11

假期裏,我讀了許多《論語》故事。給我印象較深刻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就是説:若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做老師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有他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能夠成為我們的老師。

就説説我們班上吧。在這49人的集體裏,就有游泳猛將、繪畫能手、書法好手、象棋高手……有的鋼琴彈得非常棒,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跑步飛快,還有的閲讀能力超強……

我們就應該向身邊的這些同學學習,學習他們的長處,才能不斷提高自己。這樣,我們就像是萬綠叢中的小苗,在陽光的照耀下,雨露的滋潤下,不停地吸收着大地豐富的養分,這樣才能茁壯成長。

高山,是一塊塊的小石頭堆積起來的。大海,是一點一滴的水珠匯聚起來的。你若想要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那麼,就要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的點滴之長。

論語的讀書心得12

我覺得(論語)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給了我們現代人一雙眼睛,一雙看心靈的眼睛,讓我們在這個物化的時代,瞭解到在我們的內心其實還有一片廣闊的天空。我們的快樂其實來自於這片還未開墾的土地。教我們自己為自己營造一片精神的樂土,讓我們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轉為向內看,完滿自己的內心,做一個心胸開闊,心境敞亮,心態坦然的人。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孔夫子的這個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內心傳導出來的一種飽和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後來孟子所説的“浩然之氣”。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學習(論語),學習任何經典,所有古聖先賢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使我們儘早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於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圓潤地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來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大概這就是(論語)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

一、天地人之道

二、心靈之道

三、處世之道

四、君子之道

五、交友之道

六、理想之道

七、人生之道

我想我們不應該在怨天尤人了,因為這個社會是要發展的,在發展中與我們個人的利益出現衝突是必然的。在面對這種衝突的時候我們怎樣讓自己的工作、生活變的快樂?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我們既然無法改變自己周圍的環境,只能去適應環境,無法阻止社會的發展,只能加快腳步適應社會的發展。把自己周圍環境、自己生存的社會給予的壓力變成一種生命的張力,做到從心所欲。

論語的讀書心得13

《經》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語,《詩》中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似乎中國傳統上希望人經受磨練,最終成器。人們常在生活中用“成器”來評價一個有作為的人。

然而,孔子卻説“君子不器”。誠然,成器的思想的確有其現實意義。尋個小職,微薄俸薪,過着周而復始的生活。不可否認,許多人追求安逸,便滿足於一個階段。“成器”的思想,最大的弊處便是不思進取。人總應該向高處看,本着一種學無止境的思想,不斷充實自己,這便擺脱了器的束縛。

儒家主張博學,孔子認為學者應兼通各個領域。這種思想與所謂“術業有專攻”是不矛盾的.人類不再像古代那樣知識貧乏。“科學的大廈已經建成,只等着我們進行修修補補”。在這個時代,一切看似沒有關聯的知識都可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倘若真去專攻某一領域,一定會更加困難。

君子不器,並非泛泛而學不求甚解,而是博採眾長,專注精通。班超本是翩翩君子的文弱書生,但投筆從戎後,成了令匈奴聞風喪膽的漢家將軍。文武皆通,便是不器。唐玄宗坐在朝堂之上,是開創盛世的一朝天子,在宮廷中,他是浪漫的詩人和藝術家,他編的《霓裳羽衣曲》成了盛世永遠的記憶。才高藝廣,亦是不器。

君子不器,並非要求我們無所不能,而是要廣泛的瞭解增長知識。達巷黨人説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孔子既不能“執御”,也不能“執射”,他只是做一個教書先生。他的博學,所有領域的博學,都是在使他增長見識。為他收徒積累聲望

人們以“成器”,孔子以“不器”。説到底,“成器”是為了適應生活,而“不器”是為了戰勝生活。不器是高級的價值追求,是君子修德的目標

論語的讀書心得14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暑假裏,我搬出這本塵封在書架的經典,認真研讀了前九篇(共二十篇),受益良多。

《論語》內容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讀了《論語》,我知道了孔子之所以被後人稱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僅教會我們應該如何接人待物,而且十分嚴謹地規範自己,以行動做出表率。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温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温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孔子的這個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者所提倡的。

孔子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們希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我們教師要“學而不厭”。“身教勝於言教”,“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於學習、善於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養成善學善思的習慣。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祕訣。《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

論語的讀書心得15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士”什麼意思?“士,事也。”[1]也就是説,一個人被推舉出來為大家做事,就是士。既然出來為大家做事,他在社會上就有了一定的地位,有了一個位置,故而《漢書食貨志》説“學以居位曰士。”後來選士用科舉的辦法。科就是一個方面的才能,舉就是推舉。就是通過考試看誰有能力,有能力者為士。從鄉試開始,一級一級的考上去,鄉試考的好的叫中舉,就是你可以向上推舉的意思。在全國舉行的會試中,考的最好的叫貢生,貢生就是等着向皇帝進貢人才的意思。皇帝殿試以後,第一名就是“進士”。通俗的説,就是進級為士。這就是“學而優則仕”這句話的來歷。既然被選上了,就有了升遷,就有了官職的大小,“是以為大夫卿士。”[2]後來把出來做官,叫做出仕。按今天的説法就是當公務員吧。

做公務員首先是為老百姓辦事的。那麼古人對於士有什麼要求嗎?有。在這裏曾子為出來作士的人提出了最起碼的要求。他説,出來為大家做事的人,不可以不洪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堅毅、堅韌、有百折不回的氣概和毅力。一個知識分子,走上了仕途,首先要志向遠大,即所謂弘大,立大志向,辦大事,辦好事,堅定不移地向前走。為了老百姓,目標再遠,困難再大,也絕不動搖。而且要把自己擔負的責任看作是天職。這裏的標準是什麼?當然是仁,以推行仁政為己任,這是最最重要的。為了推行仁政死而後已!

所以當官的不要怕擔負責任,你不願意擔負責任就不要當官。當官的就要推行仁政,施仁政,愛人民,用仁德來管理百姓,用仁德來要求自己,用仁德來作為自己為官的原則和檢查衡量能力的標準。在曾子看來,要享福別做官,要發財別做官,不能任重道遠,不能吃苦耐勞,不能一絲不苟地為國家辦事,為老百姓辦事,不能實行仁政的人,真的不如回家賣紅薯。人都是要死的,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死,,一心一意地為老百姓辦事的人,死了才沒有什麼後悔和遺憾,才能做到死而後已,否則就是行屍走肉,不配士這個稱呼。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説:“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説:“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説,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埃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本次學習,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