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國小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3.11W

論語》國小讀後感1

論語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價值的書之一,其中所記載的先師——孔子的思想以及他的言論。他不僅提出了“仁愛”,更強調了“忠怒”的重要性。

《論語》國小讀後感

再書中我看到了孔子説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説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呼?”我開始不瞭解他的意思,看了後面的解釋,我才明白,原來是:時常温習已經學到的知識,直到熟記並且能生出新的見解,這難道不是很快樂的事嗎?有同道的朋友從遠方來,跟我一起研究學問,這不是很快樂的事嗎?即使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可是我一點也不介意,因為求學原本就是為了自己,這樣難道不算是個有道德的君子嗎?我感到: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自然就可以得心應手。當自己做的好時,可以自我讚美一翻;如果別人對自己產生誤會時,也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總有一天別人會明白的。

書中我還看到了孔子説:“君子不器。”通過解釋我終於知道了他的意思:孔子説:“君子應該使自己的學問廣博,並且多才多藝,而不應像器皿一樣只能侷限於一種用途。”我的體會是:人應該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吸取各種知識,便可以漸漸成為學問廣博的人。

我覺得,我們應該反覆閲讀論語,從中獲得知識,有利於我們的成長。

《論語》國小讀後感2

孔子所宣揚的仁具有泛愛的特點,是對春秋時代人的價值發現的肯定。

比如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回來,曰:“‘傷人乎?’不問馬。但是孔子的仁愛與基督教的博愛、墨家的兼愛又有區別,不是不分親疏遠近、一律平等的愛,而是有等差的愛,要遵循親親、尊尊的原則。親親、尊尊是西周宗法社會的原則,其本質就是禮。禮是血緣法則、道德法則和階級法則的綜合體。人的行為不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禮。

《論語》國小讀後感3

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已內在地包容了中國古代社會的血緣關係和階級關係。仁學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嚴等內容,這一點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命題中表現的很明顯。他既承認人是目的,且承認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道德上的尊嚴。這裏並無貴賤、高下之分,只有君子、小人之分。,而這同當代社會的人權思想有着共同的契合點。孔子對子夏説,“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就是從道德實踐上説的,並不是從地位或職業上説的。

《論語》國小讀後感4

首先,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使用的恰當與否,會直接導致文學作品的成敗。早於《論語》的《尚書》等著作,語言雖莊重渾厚,然其斧鑿痕跡頗重,不適合大眾閲讀和傳播。

《論語》因為基於了口頭語,兼收了古文特點,把兩者融二為一,使其雖與我們隔了上千年的時光,讀起來仍然朗朗上口、雋永有味。

讀《論語》,時間概念模糊了,我們彷彿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個老人的親切睿智,那羣學生的坦率可愛,統統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熱門標籤